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的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一)研究背景:
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包括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等,来研究思品教学质量的问题,但从课堂作业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比较少。
2、传统思品教育的作业观。
(1)思品作业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思品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解思品的基础知识,尽可能详之又详,惟恐学生不掌握,为了检查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教师自然而然地就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目的和内容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训练,注重重复和模仿,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一说起作业,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业不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就是根据考纲的要求编写的巩固习题,这种单一方式的作业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考试,使不少充满灵气的学生变为机械手,呆板的作业把一个丰富多彩的思品世界变成一个乏味的题堆,了无生趣。思品作业人人千篇一律,一直以来,思品作业都是同一种模式面对全体学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背离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
(3)在思品教学实践中,一部分老师将课堂作业留滞于课后,使学生只能匆匆完成作业,流于形式,是作业质量得不到保障;思品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不强,依赖性很明显,不太愿意主动地做课堂作业,因此,在思品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课堂作业,优化高中思品的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进行课堂作业有效性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收集资料,提高教师课堂作业设计能力;探索课堂作业体系和课堂作业评价方法;真正致力于课堂作业有效性的提高。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课堂作业的热情,提高作业能力。
3、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
1.课堂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课堂作业的形式
3.课堂作业实施策略
5.课堂作业评价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比分析课堂作业对思品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在不断的对比中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计划,并不断指导行动,调整行动,最后形成教学案例集、研究总结和论文。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参加者共同查找本课题的相关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课堂作业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3.案例分析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以此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阶段(2009年6月-9月)
1、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特点,明确研究方向。课题申报与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理论;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及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7月)
1、确定具体目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按计划进行调查研究。
2、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依据实施方案,精心设计课堂作业,构建校本课堂作业框架,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对比研究,并及时撰写教育日志及教学反思,促进研究的实效性。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1、对研究积累的有关材料、数据,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2、、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并针对研究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与思考,我校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一边对研讨课的进行梳理总结。我们明白加强学生课堂作业,可优化高中思品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高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业的必要性”的问题。
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作业通过试题设置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及时训练比课后训练量小而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减负,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研究课堂作业,我们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了东风中学60名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情况(内容包括课后作业的难度、完成时间、训练量,课堂作业的试题类型、教师评价方式等),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问卷统计,不难发现,课堂作业符合教学现实和学生发展,还可以将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任务中解放出来。
(1)学生发展的需要
① 表一数据显示,课后作业太多,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英语科目中。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认为需要大量的试题才能达到训练效果,英语教师则要求学生多看、多背、多写,以上两种情况导致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严重被挤占,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思品等传统教学中的“副科”。将近80%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花2小时以上时间完成全部课后作业,各科课后作业不但量偏大,而且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学生常常忙于应付课后作业。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的学生经常眼高手低,主要是与缺乏自主学习相关,所以要教师要舍得,要放手学生去自主学习,形成真正的学科能力。
课堂作业所需的时间少,学生们兴趣很高,都乐意去完成,高效的落实各科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② 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后作业相对较难,能独立完成的很少,70%左右的学生感到课后作业对学业帮助的效果一般。由于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大量的灌输知识点,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时间,这样的结果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3]。课后作业以实践为主,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严重脱节,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态度相当反感,又不得不做,逐渐形成抄袭的坏习惯。
相对而言,教师根据教情自编或精选的课堂作业难度适中,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又能落实课堂训练,训练中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巩固知识的效果自然好。
③课后作业严重挤占课余时间,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没有时间去发展,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
④学生在课堂作业中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交换观点和看法,不但收获知识,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
(2)有效教学的需要
课堂作业的试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利于学生把握当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课后作业量少了,学生可以对有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促进学科学习。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细致的备课,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升,课堂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通过课堂作业反馈情况,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可以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重复。
(3)符合课改精神
课改精神要求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角色,改善评价方式,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作业完全可以满足课改精神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堂作业,在技能训练中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吸收其他人的不同见解。用少量的时间去把课堂知识巩固,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为课后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可能。教师作为引导者,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2、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课例研究,即在一节课的观摩研讨中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短短四十分钟世间非常宝贵,除了新课程讲解花掉的时间,剩下的课堂作业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所面对的学生、什么样的题型、难度如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效果等等都是要考虑的范围。
通过我们的研究,认为课堂作业至少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作为课堂作业,有的作业适合作为课前作业,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而有的作业适合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学习能力;而有的作业适合作为课堂作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达到查漏补缺所学知识的目的。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差异,有的放矢的布置作业。也就是说,作业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同一班的学生,有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教师既要重视面向大多数同学,又要考虑到少数同学,做到“长善救失”。本人认为,有效的课堂作业一定要让同学们都参与,如果学生不参与,又有何效率可谈,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过程,而课堂作业是重要渠道之一。
例如:在课堂中布置一道有质疑性的作业,经过思考讨论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陈述自己的答案,由于已有知识的差异,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可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听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认真反思。
(3)实践性原则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应该在新课知识讲解结束时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作业中思索问题,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通过知识的运用,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效性原则
布置课堂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作业能够弥补知识点讲解的不足,是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通过我们的实践研究,课堂作业的形式有以下几类。
(1)习题类作业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形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作业反馈情况,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地进行下面的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材料分析类作业
此类作业能充分调动同学的共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阅读类作业
(4)辩论类作业
学习中,课本的内容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本人以每一个小专题为辩论内容,让学生自己组队担任正方和反方,各自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对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品科学素养。
(5)演讲类作业
让学生自己演讲,除了能培养表达能力外,还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运用思品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新课程理念。
(6)调查类作业
指作业形式突破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让学生设计表格,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能力得到展现。
4.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制定高思品课堂作业评价的一般方法。
课堂作业既然在课堂完成,也要在课堂评价,使课堂作业的收获最大化。及时评价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纠正错误,教师也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课堂评价是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的。
较简单的问题,公布答案,让学生自评,学生根据上课内容查找答案,更深入理解知识。
第二种方式是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公布评价结果。在整个讨论环节中,教师要了解各小组讨论的重点,把握全班的情况,待学生发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此方法符合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但是学生讨论的范围常常扩大化,问题也更加的深入,必要时提醒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讨论。另外,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要为讨论和发言预留充足的时间,避免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
第三种评价方法多用于计算类和作图类的问题评价当中,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直接暴露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经过分析、纠正后,确立合理的解题思路并强化记忆。
课堂作业是对一节课所学内容的考察,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有助于接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完成课堂作业评价只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开始,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类总结,完善课堂结构,改进课堂教学,不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步。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指点,不让他们落下,帮助他们早日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业效率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业效率
我是一名二年级语文教师,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要让学生掌握生字以及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而要完成这项教学任务,除了平时课堂上的训练以外,还要依赖家庭作业,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手段。它必不可少,知识不经过复习,技能不经过操练是不可能巩固和掌握的。那么,如何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呢?经过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们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由于平时的农忙加上他们本身没有太多的知识,所以让他们督促孩子的作业是很困难的。但是没有家长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所以只要你跟他们多沟通,他们肯定愿意尽力地配合。首先,通过书面、电话等方式详细告知他们家庭作业。其次定期召开家长会,告知他们督促孩子做作业的重要性,培训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另外当孩子没有把该做的作业做完时就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配合督促。
二、从作业设计上下功夫,体现作业的有趣性、有效性、多样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如让学生回去后用生字卡片做游戏,归类书写生字等。其次作业设计要讲究多样性。我除了设计一般形式的作业之外,还设计了听电台的少儿节目;读课外书籍;互讲故事和互读日记;互默词语再互相批改等。再次,作业设计要讲究有效性。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对易
出错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抄写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布置作业因人而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自由地给自己布置作业,只要每个人都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就可以了。
三、加强对作业的检查。检查要及时,反馈也要及时,要发动学习小组相互检查、比赛。奖罚要分明,对表现好的,有进步的,要及时表扬。
总之,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作业效率,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摸索和总结。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我总结为三条:爱学,会学,能学。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我觉得有位同仁总结的非常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以下几点。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用讲授法,或用讨论法,或用谈话法,或用练习法,或用实验法,或用点拨法,或用读书笔记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
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创设开放性课堂 现代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制圈内。课堂上,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思品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效率
语文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布臵的语文作业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异于给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求取得高效率,语文作业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作业应该怎么发挥应有的效率,甚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显得举足轻重。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语文作业的布臵以及完成的方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语文作业现成内容较多,实际编写较少。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后练习,以及教辅书上的练习,构成小学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老师很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编拟适合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
2.语文作业知识巩固的较多,应用于实践的偏少。语文作业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形近字组词,重复练习课后练习题,完成书的题目已成为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3.书面作业多,口头和课外阅读作业偏少。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布臵书面作业,这种作业有利于教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有利于家长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但是“口头作业”布臵的很少,一般也就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显得相当单薄,仅局限于课后一点点时间去读课外书。
4.独立完成的多,合作完成的偏少。教师在选择给学生布臵作业时,一般选择可供单个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的作业,而因为合作完成的作业不好检查而放弃了对这方面作业的布臵。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如何进一步改变现状,在有效性作业的设计上有突破性进展呢?下面我从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两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作业的设计
1.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选择性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新课程环境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 1
和学生的接受度。我在作业布臵时,常常我设计几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来选择其中几项,这样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如在教完《海上日出》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作业:①默写词语。②背诵课文。③查找并背诵古人关于写海的诗。④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自己选其中的一至二项来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前二个作业课文没上完他已完成了,他就把时间花在查找、背诵、仿写上,在积累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别处我还采用规定作业的字数,内容不限的方法。经常让学生一天写足300字,这300字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是抄词语,可以是做练习,也可以是写读后感,摘录课外好词佳句……总之,作业量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应是有差异性,有选择性。
2.作业的设计应具有新颖性、实践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作业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来完成的。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在教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写一篇赞美大自然的诗,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仿照课文中发现自然现象的诗句,写下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发现。
3.作业的设计应具有人文性、发展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了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它充分地渗透了人文思想,它对学生的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远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不但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且在平日作业中,也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
如在学完《我是猫》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对于弱者我们应该给予同情,我给学生布臵了一道“关爱弱者作业”:“关心下自己周围有没有需要我们同情或者帮助的弱者,如果有大家能否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下个星期的小练笔就写写这件事。”几天后,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毕竟是他们实地观察过的事情,有些同学还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帮助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所以写出来的东
西较丰富和富有情感。
又如在过地方节日的时候,我们可设计学生去调查今年的节日比往年的节日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有什么新气象没有。
二、作业的批改
1.精批细改。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分组批改。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教师综合各组反馈的意见后公布参考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3.当堂当面批改。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中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如同一阵春风,带来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面,新课程下的作业观如同千朵小花中的其中一朵,它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尝试下,将开得更加绚丽动人。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课堂教学整体效应观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来认识。从静态的教学五成分和动态的教学四阶段分析,五方四段七步整体效应教学观体现了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一、理解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课堂教学系统的特点
(1)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定功能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
(2)课堂教学系统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秩序的课堂纪律条件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交互性的活动。
(3)研究课堂教学是以整体性为出发点。所谓整体,凡是系统都是由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联结的若干因素所构成的具有新质类型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4)课堂教学系统的作用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性质而决定的。
(二)课堂教学系统与系统外的环境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系统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及其提出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学习的主体——学生所组成。再扩大了的教学活动则由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所组成。因此,一个有限的系统总是有该系统以外存在的事物,即该系统所处的环境。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要素所组成。
从教育的角度看,系统的环境又可分为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效果等。非教育环境则指社会上构成的对教育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社会文化生活、社会风气、电影、戏剧、电视节目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加工和交流
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这一过程受来自师生两方面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如信号、信息量以及噪音等。换言之,这一过程受教学内容、教材分量以及学习环境所制约。师生的交互作用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师生都是信息源,同时又都是信息接受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刺激信息。与课堂教学时序上相关的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复习相联系,教师的课前备课制约教
师在课内的信息加工和行为,同时也受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影响。
课堂教学系统还是一个封闭式回路系统,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反馈回路。这一回路恰恰反映了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两者的差异加以调整。教学过程的回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学习一门学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过程的大致“路径”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能力的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目标—精选材料、编写教案—表现为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测验学习成绩—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再测验—达到教学目标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教学系统是动态系统
课堂教学系统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各因素时刻都处在动态的变化和组合过程中,其中有量的增减,也有质的飞跃。构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些变化可以引起教学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结构改变。
因素的不断变化是一个时间函数,也是一个状态变量。这种状态变量显示了课堂教学的状态,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因此,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各子系统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课堂教学既有规律可循(科学性),又因各子系统、各因素的动态性变化而难以找到有效驾驭教学的方式方法(艺术性)。
(五)课堂教学系统应有明确的目标
系统具有目的性是因为系统的外部因素与系统的自身结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终极状态。如生物进化就是由“遗传”(内部结构作用)和“外界选择”(外界作用)共同决定的。显然,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什么样人的总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既要根据课堂教学系统的环境(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确定,也要按照课堂教学系统的自身结构,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素养等方面共同确定。
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其目标,就要充分调动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功能。因为“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求助于同它本身无关的任何因素”,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二、状态分析课堂教学心理结构因素
状态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横剖面研究,了解它的状态空间各组成部分的分布情况。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纪律)五个子系统建构的。每个子系统又由下一层次的因素组成。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当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比以前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应归于教学单元或学科的学习。这种变化表现为:他或者获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或者掌握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技能技巧,或者对这一学科有所爱好和追求,甚至愿意献身于这一事业。教学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经学习之后都应达到的预期要求。如果事实上只有部分学生达到了目标,而相当数量的学生未能达到目标,则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叫闭环控制,或反馈控制,是一种负反馈,指的是将系统输出量的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方式反送回系统的输入端,进而把反馈信息与输入信息加以比较,找出偏差,对这种偏差施加影响,避免系统偏离预定目标太远。
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事先制定标准,以便衡量实际结果的准则;
(2)要有表示实际结果与衡量标准之间偏差的信息,以便查明偏差的程度;
(3)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将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为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失控,每个阶段都要设立反馈控制。如在准备阶段宣布目标之后,要求学生复述或讲解是第一次反馈。继而,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学好新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真正难度,此种诊断性测验是第二次反馈。在讲课过程中和讲完之后进行的形成性测验是第三次反馈。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测验是第四次反馈。
(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1.学生之所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践行者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及其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认知过程来说明。这个认知过程既包括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也包括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活动,如感受、理解、思维、回忆和辨认等。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既养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情感,也使自己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羡慕的那种人。
2.教学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
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前提,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以下几种。
(1)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领会教学内容,理解各种论
述,既无内心其他思虑所干扰,也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专心致志地学习。
(2)学习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有信心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追求成功的行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出现避免失败的行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之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受到其成功或失败的累积性影响。
(3)学习意志力。意志是心理活动的能动方面。它是认知过程的一种本质属性,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4)学习注意力。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不理解教材,往往与课堂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相关。
(5)测查适应度。测查对学生来说,一方面是推动、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另一方面,测查又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压力,学生往往临近考试而显得紧张、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睡眠和食欲。这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使学生的正常认知活动难以为继,因此,考试适应度是学生很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
(6)学生的双基水平。所谓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该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本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时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授新课,而是补足他没有掌握的那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学习量(分量与速度)适应程度。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如果学生有学好某学科的兴趣,有强烈的获得优异成绩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学习量的问题。所谓学习量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教材分量要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二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信息加工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完成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反映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以这一目标作为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具有弥合作用。因为,不论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一种认知能力,一般都与该年龄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将教材的结构、内容和逻辑呈现方式以学生可理解、感兴趣、愿意学的方式教给学生,从而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1)如何帮助学生具有新课程学习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怎样使学生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以便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与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通过该学科的教材进行的,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且具有自身的逻辑性。任何学科都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征,而教材的结构就是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可是,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接受学习时身心状态与教材结构、内容和逻辑安排是有差距的,而有效弥合这一差距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因此,在备课中如何精选教材,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处理教材逻辑顺序,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怎样把握,该如何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都是教师在处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差距要考虑的问题。
(2)教材与教学内容。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教材之中,但教材除了提供教学内容外,还规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的资料:知识体系、背景材料和练习材料。教材也不等于教师上课时的讲述。
2.教材的具体内容
(1)事实:事实是指那些可以感知到的表现过程、状态或结果,有时资料是事实的同义词。事实是构成概念、原理的基础性资料。教材中的事实资料必须是科学的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顺序的;这种事实须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或是发现的事物,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虚幻的“事实”。
(2)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对一类对象、事件的共同关键特征的概括,通常以文字或某种符号表示。概念是在感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概念是原理学习和进行其他高级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概念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
概念的学习有多种形式,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参见第六章相关内容)。
(3)原理(公理、定律、公式等):教材具体内容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公理、定理、定律等。原理往往揭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是已被实践或实验反复证明其真实性的那些公理、定理、定律、法则、定义、公式。原理一般是以命题形式陈述的,这些不同形式的命题,又是借助于大量的概念组合起来的。因此原理学习要较概念学习复杂得多,学习原理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性与关联性,可以有效地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内在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而事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能通过个体的认识活动来把握:通过大量的事实,从中概括出共同的关键特征,成为标准属性的概念;然后又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或整理出一系列规律性的原理,如公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图5-1是一个概念及其上下位关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