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时间:2019-05-12 11:4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第一篇: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1983年9月9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1985年包头市开始实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将中小学管理权限由市管下放为县管,增强了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为全市基础教育逐步形成公办、企办、民办“三位一体”,普教、职教多元发展,城乡结合、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奠定了基础。

跨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基础教育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着眼全国,以赶超国内先进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为目标,抓住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契机,拉动基础教育强势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始终把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企业剥离办社会工作开展以来,包钢、北方重工、一机、铁路等原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之后,包头教育进入了“一盘棋、共发展”的时代。包头教育适时提出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确立在自治区全面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以高中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一盘棋、共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使基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多数指标稳居自治区领先位置,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义务教育基础牢

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329所,其中小学249所,在校生16.4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在校生辍学率为0.06%,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80所,在校生8.98万人,在校生辍学率为2.58%。全市小学、初中学生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生升学率等多项指标均优于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数值。

———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1987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检查验收,全市顺利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1990年、1994年和2001年,先后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包头市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包头市义务教育条例》和《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1998年,全市9个旗县区全部实现了“两基”达标,昆区被评为“全国两基达标先进区”;2005年,全市9个旗县区中已有8个通过了自治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检查验收,居自治区之首;2007年包头市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了国家的“两基”验收,受到好评。目前包头市累计建成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实验校168所和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校、实验校70所,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7%和28%,居自治区领先水平。

———实现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包头市积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精神,2007年春季,全市农村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2007年秋季,全市16.45万名学生都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

———落实“德育为首”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德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1995年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包头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工作“5410”工程评估方案》,分别提出了对学生的五项基本要求、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四项基础建设要求和对学校的十项制度建设要求和“七个一要求”,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真正做到了学校德育有制度、有目标、有要求、有序列、有载体、有评估,大大提高了实效性。2008年下发了《包头市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将《中小学德育规程》规定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教育、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

———素质教育成绩瞩目。1997年,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十项基本要求;1998年,制定下发《包头市关于实施〈小学管理规程〉若干问题的意见》、《包头市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估方案》;2000年,出台《包头市教育委员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十项规定》;2002年,自治区在包头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2002年9月18、19、20日,《中国教育报》连续3天报道包头市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和经验。2004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载体,将素质教育延伸到课程,使素质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2007年包头市教育局举办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班,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亲自作讲座,并称赞“包头教育吹响了向理论高地冲锋的号角”。

目前,包头市各项体育竞赛成绩居自治区领先水平;在全国和自治区组织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网球、艺术展演等项目的竞赛中,学生获奖人数及获奖等第均位居自治区前茅,包一中女排勇夺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子排球冠军,并获澳大利亚世界青年女排巡回赛冠军;近年来,在全国和自治区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科技、计算机等学科竞赛及科技发明制作竞赛中,学生获奖人数及等第均居自治区前列,包九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包六中两名学生荣获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

高中教育质量高

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39所,在校生54114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8.49%,其中研究生学历达2.95%;居自治区领先水平。

———质量与效益稳居自治区之首。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109.36%,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升学率达76.57%,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从2002到2008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率、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和重点高校录取率均居自治区之首,并连续4年夺取了自治区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包头的高中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为“包头模式”。

———优质高中资源居自治区之首。1978年,包一中、包九中、包头蒙中、包钢一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首批重点高中;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1999至2003年,连续5年有规划、有步骤地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实现了普通高中量的扩张,缓解了普通高中入学矛盾;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先后顺利完成了包九中、包一中和包四中的初、高中剥离工作,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使优质普通高中总量位居自治区之首;建成国家级“民族示范普通高中”一所,自治区普通示范高中8所,约占全自治区四分之一。建成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3所,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33.3%。年招生数已达全市当年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88%,达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等水平。

幼儿教育水平高

全市共有幼儿园110所,其中达到自治区类级标准的40所,占幼儿园总数的36.4%,市级示范幼儿园11所,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13所,分别占幼儿园总数的10%和11.8%;全市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98.53%,幼儿教育基本满足了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牧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包头市制定下发《包头市幼儿园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包头市幼儿园档案建设目录》;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保证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并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积极推进类级评估工作,制定并印发《包头市幼儿园类级评估细则》、《关于评定市级示范幼儿园的通知》及评估细则;积极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幼儿园分类定级工作和示范幼儿园评定工作,推动幼儿园努力改善办园条件,规范保教工作,不断提高办园水平。

通过组织园长岗位培训、教师业务培训、教师论文评比、教师自制玩教具展览、教学能手演讲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规范完善保教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园质量。特殊教育有成效

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29人;有小学附设培智班7个,在校学生20人;另有在小学随班就读的三类残疾儿童230人(视力残疾学生、听力残疾学生、智力残疾学生),全市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4.76%、100%和96.45%,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需求。

2004年5月,成立了包头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格局。

———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2003年,制定下发《包头市特殊教育“十五”规划》,切实保障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其他正常儿童少年的同等水平,使残疾儿童少年同样享受到了教育和康复的权利。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实践性等特点,坚持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开设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课程;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为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青山区培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聋儿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和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先进单位。

———积极组织实施“金钥匙工程”。2001年,各旗县区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摸底筛查工作,对全市57名6至15周岁视残儿童少年建立了档案资料;2002年,成立包头市“金钥匙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金钥匙工程”;2003年1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首次在校学生视力筛查工作,并将初步筛查出的37名学生眼科档案报送北京;2004年,又分别从档案管理、教学环境、教学支持、心理康复、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辅导教师、家长参与等8个方面,对7所学校的8名视障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了评估。2007年包头市教育局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实施“金钥匙工程”先进单位。

第二篇: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党中央指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中包括作为人大制度组织基础的国家选举制度。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走向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经济、政治根基和前提,并且决定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改革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家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修改上,即: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两法”),分别对1953年选举法和1954年地方组织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其后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对“两法”进行了重要修改。新的“两法”的出台和修订,是我国亿万人民参加的多次换届选举的伟大民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扩大提名权,是保障行使选举权的基本前提。

扩大提名人大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候选人的权利,是保障选民或代表行使选举权的基本前提。1953年选举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不属于上述各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均得按选举区域或选举单位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这里已经对选民或代表联合或单独提名候选人作了原则规定,但未规定具体程序,实践中也难于实施。1954年地方组织法对代表联合或单独提名“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同样也只作了原则规定。修改后的“两法”则对扩大和保障代表和选民的提名权作了具体规定。关于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法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地方组织法也规定,省级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乡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大主席、副主席及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很显然,这些新的规定,是选举制度的一大发展,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真正按这些规定办,可以实现三个统一,即酝酿候选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民主协商和依法办事的统一,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的统一。

二、不断规范代表名额,是完善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提名权得到保障之后,就有一个推荐多少候选人、选举多少代表的问题。规范代表名额一直是完善国家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在1953年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确定人大代表名额有两个原则:一是既便于召集会议,又便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使各级人大与人民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既要注意代表阶层的广泛性,又要注意地区性,以便于及时反映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的情况,又便于把人大作出的决议迅速传达到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变成全体人民的实际行动。选举法的制定和多次修改,在规定代表名额时,大体上都遵循了这两条原则,使代表名额日趋合理和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逐步

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比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别的日益缩小,选举法把原来规定的农村和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人口的比例县级四比

一、省级五比

一、全国八比一,都修改为四比一,同时规定在县级人大中人口特少的乡镇至少应有代表一人,镇的人口特多或者不属县级以下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职工人数占县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这显然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人口选举权的不平等性。二是体现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如1979年选举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应有代表一名。1982年修改选举法时适当提高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在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数。1986年修改时,又规定“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境内总人口数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相当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的15%以上、不足30%的”则可适当少于当地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三是适当减少代表名额。原来我国代表人数过多,而且呈逐届增加之势。如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达到3497名之多。1979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3500名,1986年修改选举法时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3000人。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吸收了1986年制定的意在控制地方人大代表名额膨胀的《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方案》,使地方人大代表名额有所下降。我国地广人众民族多,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代表数量太少不行,但过多则难以达到既有广泛性又有较高工作效率,便于开会讨论决定问题的目的。目前我国代表人数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代议机构相比,仍然是最多的,还可以考虑逐步减少一些。有的同志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2000人,省级不超过500人,设区的市级不超过300人,县级不超过200人,乡级不超过50人,比较适宜。这一建议值得将来再修改选举法时参考。

三、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是改革选举制度的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首次规定了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以后三次修改都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同样,1979年制定的地方组织法和其后的修改均对选举各级国家机关领导成员规定了差额选举制度。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起,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实行差额选举。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选举方式和程序上完善了选举制度,能更好地保障代表或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选举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选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当家作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把竞争机制引进选举,有利于发现和遴选人才,使人民拥护的德才兼备的人走上领导岗位为人民谋利益。第三,能够加强人民对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监督,有利于破除一些干部只知道对上级负责、不知道对人民负责,只注意按领导意图办事、不懂得为人民服务的旧观念,也有利于刹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找后台、抱粗腿的歪风,形成公开、公正、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

四、适当扩大直选范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我国1953年选举法只规定乡、镇一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而在县级以上则实行间接选举。邓小平同志在作该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这样规定说明“我们的选举还不是完全直接的”,“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目前的社会情况、人民还有很多缺乏选举经验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实际条件所决定的”。适应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1979年新出台的选举法则规定把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到县一级。彭真同志在同年召开的全国选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直接选举扩大到县,意义很重大。县级(包括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等)直接选举,使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掌握在人民手里,再由县级人代会选举县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代会,省级人代会选举省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代会。这样,九亿人民就可以通过代表管理国家大事,掌握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代表机

关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民主,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改革、日趋完善的重要方面。当然,扩大到什么范围,要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包括人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选举经验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邓小平同志1989年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时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目前选举法规定直选扩大到县一级是适宜的。有的同志认为,根据我国现在的条件,还可以把直选扩大到市一级,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进行直选。这个意见可以在总结直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1979年至今,我国已历经四次县乡直选,由于地方各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直选进行得一次比一次更圆满。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出现,一些地方人户分离现象十分突出,许多流动人口中的选民没有参加选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办法是:选举期间在外地的选民不能回来参选的,可以书面委托原选区选民代为投票;选民实际已迁居外地,并取得当地居住证的,尽管还未转户口,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证明后,也可以在现居住地参选。鉴于委托投票易出问题,特别是难以杜绝利用“委托”进行作弊的现象,加上选举委员会为流动人口办理证明工作量很大,难以做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有的同志建议,可规定全国统一选举日,流动人员就地凭身份证登记参选,从而简化转移证明手续,也可以使理论界关于取消委托投票制的呼吁变为现实。这一建议似可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时予以考虑。

第三篇:在改革中破题在创新中发展

在改革中破题在创新中发展

--红安质监局2014年半年总结

上半年,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工作提速、能力提升、质效提高的工作要求,着力实现“12512”的总体工作目标,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攻坚克难,检测平台建设加快

检验检测平台是提高科学检测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加快检测平台建设。

(一)抢进度,建高效工程。工期就是效益,我局坚持以工程建设为中心,注重施工进度计划的连续性、紧凑性和均衡性,统筹安排,使工期环环相扣,工程进度科学合理。在赶工期的同时,我们千方百计,寻求支持,按规定办理各项施工、报建手续,尽量做到不因手续不全影响工程的进度,确保工程高效。目前,检测楼正在装修,预计12月底完工。

(二)严把关,建优质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我们坚持实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旁检、质检单位抽检,建设单位监督,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严密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我局从“设计、施工、验收、安全”四个方面入手严格把关,狠抓质量管理,确保建设优质工程。

(三)强制度,建阳光工程。在项目建设之初我局就制

定了《红安质监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红安质监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红安质监局基本建设项目岗位责任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同时,根据《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省管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对凡是需要签订合同的,均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合同和廉政责任书,按合同约定照章办事。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用流程管事,使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正真实现阳关工程。

二、履职尽责,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保护国家财产、人民安全为使命,扎实开展监管工作,确保了全县质量安全。

(一)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建立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验与安全监察相结合,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百日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专项行动,切实将安全监察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角。半年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21家,特种设备715台(套),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6起。由于监管到位,措施得力,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一方平安。

(二)常抓产品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定期监督检查、专

项监督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完善日常监管,力促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扎实开展公正检验行动,定期分析产品质量状况,发布产品质量报告,全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半年共抽检样品250批次,合格率为87%。

(三)严抓执法打假工作。利用打假治劣的职能,对新型产业园区、“三线一环”、“一河两岸”等重点工程建设、家电下乡,农资、食品等领域假冒违劣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做打假扶商、护农的贴心人。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700人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1起,涉案金额300多万元,有效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开拓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有为

“服务”是立身之本。红安质监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向多层次、深层次、全方位延伸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

(一)提升质量服务发展。围绕红安产业集群发展,扎实开展“质量三兴”,引导企业采用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帮助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业集聚区质量管理水平。目前,质量兴镇9个,质量兴园3个,质量兴企达88家,共为企业培训各类专业人员180人次,累计帮助25家企业通过ISO9001、ISO14000、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已累计制(修)订168项服务标准,由我局主导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 老

君眉茶》省级地方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预计12月底可完成标准发布。

(二)争创品牌服务发展。围绕红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确定了武汉深蓝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恋采依制衣有限公司、皇家动力(武汉)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作为湖北省名牌重点培育对象。由局领导带队深入企业帮助争创品牌。目前,全县湖北名牌产品已达5个。积极引导湖北品上家居有限公司和湖北深蓝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产品申报2014年大别山质量奖。

(三)优化服务促发展。我局以服务为切入点,贴近企业,用真心拉近距离。实行关口下移,窗口前置,主动贴近企业,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拉近与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半年深入红安娃哈哈等64家重点企业现场排忧解难58次;帮助红信化工等14家能耗大的企业建立能耗数据库,制订节能减排计划;半年强检计量器具0.75万台(件);累计帮助企业取得3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9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免费办理代码证80多个。

四、提能增效,干部队伍建设有效

作风决定成败。我局以此次行风评议为契机,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以效能提作风,以作风建设抓队伍建设。

(一)扎实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根据省市县行风评议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动员、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自查自纠。采取多种方式多次组织学习,提高全局人员政治业务水平;采用自己找、相互帮、领导点的方式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向行风监督员、部门和企业征求意见并上门走访,切实找准、找实、找全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扎实将评议活动推向纵深。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分解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市委八简两风规定和县委“三不得、三不准、三严禁”,严格执行“六条禁令”和“行风监督卡”制度。同时采取分级自查的方式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个人、股室、局机关分别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三)强化队伍作风建设。以制度为保障,以绩效考核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挂牌上岗、去向留言、文明办公,对来局办事人员实行首接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投诉问责制。严格执行考勤等日常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问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设立群众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督促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好务。

上半年,红安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半年,红安质监人将继续发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紧追梦想,紧盯目标,紧抓落实,续写质监事业新篇章。

第四篇:医疗卫生快速发展

**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市辖四县五区,人口X万人,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X所,现有床位XX张,每千人口床位X.X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XX人,每千人口医师数X.X人、护士数X.X人。多年来,**市地方和石油石化大企业共同举办、共同投入、合力发展卫生事业。医改启动以来,先后投入X亿元,用于改善城乡医疗环境,提升医疗功能,构建起了以X家三甲医院领衔,X家市级医院辐射,X家县区级医院带动,X家乡镇、村、社区卫生机构为承载的“覆盖城乡、优质便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努力实现病有良医。

一、开创跨区域医疗合作先河,让百姓享受到优质诊疗资源

坚持推倒围墙、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X年,召开**市与名院名医合作共建会议,架金桥、结名院、联名科,开展“三百计划、四大行动”,与北京协和医院、X医院等X所院校、X名专家建立协作关系,政府特聘X名外埠医疗专家。已累计有X位专家来庆诊治病人XX人次、手术X例,与名院双向转诊X人次。建设了全省首家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与X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海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合作,远程会诊X人次。市民足不出市就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先进的诊疗服务。

二、强化预防保健工作,力争让百姓少得病、迟得病 全省首创“健康*”模式,X年,在**开展“**”试点,配备骨密度检测仪等X多台套设备,面向X岁以上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等X项免费自助服务,并与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项目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目前,已建成X个“***”,累计筛查X万多人次,发现高血压、高血糖等健康问题X多人次,双向转诊X多人次。“健康*”模式在全省推广,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主任、医改办常务副主任梁万年和疾控局副局长王斌等领导对**公共卫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将再建X个“健康*”,覆盖已投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启动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开展肺癌等五大类癌症筛查和卫生经济学研究,累计初筛出高危人群单癌病种XX人次、高危人群X人,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三、培育重点医学专科,打造区域特色医疗服务中心 坚持统筹规划、分期推进、错位发展、立竿见影的原则,评定X个市级重点专科,地企两年为市级医院配备X台套设备,同时,借助与名院名医共建,结对子,拜名师,培养学科带头人队伍,已有X人被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省级以上名医、学会专业委员达X人,合作完成省级以上课题X项,开展医疗新技术X项,其中X项全国领先、X项全省领先。全市建成X个国家级重点专科,X个专科成为国家专科建设单位,X所医院成为省级区域诊疗中心,X所医院成为三级甲等医院。X年全市门诊诊疗X.X万人次,同比增长X.X%。

四、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X年X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公共卫生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服务、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业务在各机构间的协同与互动。市级医院的HIS、PACS、LIS系统全部配备运行,基层医疗机构的HIS系统已交付使用,挂号收费、处方病历、住院登记、药品管理、综合查询、新农合结报直补、乡村一体化管理等业务可直接在信息平台操作,基本实现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影像和检验结果等在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共用。

五、发展中医特色医疗,基层中医药工作实现较大突破 易地新建市中医院,新建**中西医结合医院、XX县中医院,改善基层中医药设施,X年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康复室、中药房、煎药室等配备齐全,并设有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中医诊疗设备。X年**市成为全国首批X个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农村和社区)之一,综合排名为三个地市级城市之首。X所中医机构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X所基层卫生机构被推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各县区中

医药事业经费年递增均在X%以上,中医药报销比例在X%以上。据统计,X%以上的基层卫生机构都能提供X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的简便验廉服务,中医门诊量同比增长X%以上。

六、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降低群众药品费用

四县五区的基层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网上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配备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采购、分发。为让更多群众享受医改政策,将大企业举办的X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全市规划,同城同策,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据统计,X年基层卫生机构销售基本药物X万元,X年前两季度销售X万元,同比增长X%以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平均下降X%以上,患者门急诊次均药费同比减少X%以上,人均住院药费同比降低X%左右。“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群众对基本药物的认同感逐步增强,基本药物制度从更深层面、更广范围惠及到城乡居民。

第五篇: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满族中学 孙丽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作为论坛主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研讨。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从点到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发展不均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因此,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是要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总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树立教育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去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对省内外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借鉴学习,并结合我市的市情,借我市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促进我市的教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下载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头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农民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为加强为民服务力度,推行干部一线工作法,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年活动。实现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

    包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范文

    包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2007春文科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意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综合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

    在改革中磨砺好教师++让好教师成就好教育

    在改革中磨砺好教师 让好教师成就好教育 周 旭 有好教师,才会有好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教改成果惠及每个孩子,教师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个教师的改革行动......

    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

    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近年来,世界经济依然呈现发展态势。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快速,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态下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 确实,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

    推进城市快速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快速发展 根据省《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思》,AA山市融入成都都市圈这一“增长极”,我市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

    蒙牛快速发展原因

    蒙牛快速发展原因 1.战略与战术。蒙牛从无工厂、无市场、无奶源的“三无”境地到今天的“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与蒙牛的发......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增强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

    登封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登封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高中 孙世卿 论文提要 登封高中教育喜中有忧。新课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