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创新素质培1(范文模版)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徐以润 江苏省灌南县高级中学(2225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为此,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之逐渐丰满和完善。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疑为创新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它将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新世纪的中学生物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呢?下面就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来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创新教育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真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的新型人才呢?我觉得生物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自己:
1、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科学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自觉的采用创新方法去培养创新的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
例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因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再如,根据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的事实,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生物的密码子都相同,如果找到了另一类生物的密码子与现知的不同,这又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可与丁肇中教授寻找“反物质”的工作相媲美。这就是新的思路,也是生物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坚持不断地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在学生头脑中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并逐步得到强化。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可能不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却是新的。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以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新热情。
2、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憔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并由此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培养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爱因斯担曾说过:“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尤其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达尔文和孟德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达尔文是天主教徒,信奉“上帝造物,万世不变”,但他还是相信物种是可变的,在他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也同样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
当然,逻辑推理也是创新过程必不可少的,可以用它来验证已有的创新设想。例如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对F2解释的可靠性,这其中包含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因素。试想如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没有得到实验验证,那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1)加强学法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使他们得到一把创新的钥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使学生灵活多样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就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教会他们怎样学会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展示生物知识的发现过程,介绍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结果。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才会在未来的学习中自如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2)开展探究性实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学生实验是学生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生物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现行课本中的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形式或变换条件,让学生重新设计。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实验,教师可让学生选用不同解离时间的洋葱根尖(如可选取9:00、13:00、17:00、21:00等时间)进行实验,找出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时间,或选取不同材料(如选蚕豆根尖、小麦根尖、葱兰根尖、洋葱根尖等)让学生找出实验选用的最佳材料等等。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欲望,既增强了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创造能力。同时,组建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一些探究性的生物小实验,鼓励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生物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只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科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563-583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恩山,汪忠.200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3、余自强.高中生物课应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要求.生物学通报,2003(1):36-37
4、刘相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中学生物学,2007(2):15-16
5、边清杰,林秀花.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新与继承.中学生物教学,2007(4):9-10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旺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所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目前广大生物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与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帮助广大生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社会以及各大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系统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以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为我们的生物教育、社会以及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1转变教学观念,唤醒创新意识
学生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由来已久,早已经形成了定时的思维模式,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往往用既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根本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更别提创新力,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以及科学家的事情,与其自身毫无关系,不想也不愿去创新。事实上,创新却是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只不过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创新是一种潜在的表现状态,需要广大教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彻底转变传统教育下“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提供更多空间与机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对学生独到的看法与见解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即使这一见解并不怎么高明,看法并不怎么独特,但这却是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让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将其当作孩子看待,相信他们有能力、也必然会克服问题不断发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其能在实践参与中逐步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源自疑问,毫无悬念的课堂教学只会使课堂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绪难以集中起来,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中,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与探究性的课堂问题教学情境,则能够有效为课堂设置悬念,为学生思维留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其认知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反复的过程,如若创设的问题过于复杂与繁琐,脱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范畴,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学生束手无策、无从适应,这样的教学只是徒劳,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是空谈。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学科,大量的实验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构建起高效的生物课堂,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对于实验过程进行充分地设计,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观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来感受生物实验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生物研究的兴趣,并且在不断深入的实验中逐步树立起自身的解决生物问题的意识,能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要想在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以引导教学和辅助教学为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包括研究对象以及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物学习的思路通过实验展示出来,这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够培养其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力度相对较小,这就从一定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限制,所以只有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是一门比较具有灵活性的学科,学生能够从生物课堂中得到很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7.[2]张玉涵.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3]黄鑫鑫.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02:216.[4]朱富德.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5:140.
第三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1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作者]朱 燕
[文章来源] 武进区芙蓉中心小学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5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5寸软盘和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
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论文参考:《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第四篇: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太可能有创新和很大的成就。人对事业或事物有兴趣,一旦达到迷恋的程度,则更利于创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如此。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老师的“导”,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1.1在实验教学的引入上结合一些经典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发展史和着名生物学家奋斗的历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的实验,孟德尔植物杂交的实验以及他的生平,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实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同学们大部分会热情高涨。
1.2结合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在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前可以介绍当代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以及取得的一些前沿成果;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可以加入糖尿的测定和糖尿病治疗上的一些前沿理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课后他们大多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1.3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现代思维科学证明:思维活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创新学习应从学会质疑开始。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不要急着给结论,甚至是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取材的部位是什么?观察的部位是什么?②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解离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其他浓度或其他药品行不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同学会带着问题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
2.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无论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药品的配置使用,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都有较为合理完善的安排,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我们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恰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要把生物实验课上成实验验证课,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2.1实验材料多样化,力求创新。
同一个实验,各实验小组可以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我们可以准备菠菜、甜菜叶、萝卜叶等。甚至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选用。再如: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可以尝试用花瓣、白菜叶、紫甘蓝叶等。可见,在选取不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多种实验材料,得出多种实验结果和结论。在启发动员学生选取多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熟练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面对不同实验材料出现的实验结果时,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自己也会做科学。对课本实验材料的再次探索,可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观,培养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从对课本实验的实验结果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再次实验的尝试,培养学生做科学的能力。实验器具和药品的创新使用亦如此
2.2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的创新
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学生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一步步的操作,最终得出结论,毫无创造性而言。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讲解改为让同学们自己另外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学生拓展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例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要求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自己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同学们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
3.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3.1通过分析实验程序和现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出现的每个现象,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处理的效果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创造性的提出改进方案。
3.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不明显或失败的,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色素颜色过浅,有的色素带分离不明显,有的色素带弯曲等,老 师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生物实验教学的观念,改变过去以验证为主的实验
教学方法,倡导学生注重过程并积极地参与,倡导学生创新,倡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实践。让学生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探究新知识的科学求索精神。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细胞代谢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实验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而本节课引入对照实验和变量控制。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可以联系工业制氨的反应,并把其与细胞代谢的一系列反应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相比较。进而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2.能力目标: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难点)。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图示法,表格设计实验
四、教学过程
巧设情景,精心设问(5分钟)
[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问题探讨]展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高温、高压、催化剂)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学生推测: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探究研讨,引议释疑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8分钟)
[探究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 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实施实验。)[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 因变量是什么?(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提示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回答:降低了活化能。)引导参考教材利用教材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让学生理解酶的作用。[总结]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10分钟)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学生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3.引导与激励
让学生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对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学生感言] 科学无坦途,科学的苦与甜。
[教师激励性评价] 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是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进一步探究修炼](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酶的本质,分层指导,训练实验思维能力。)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教学小结](2分钟)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五、课后作业:基础题一 练习: 资源与学案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新课堂大五环教学思想。第一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体验和教材问题探讨等相关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第二环,巧用对比,引导学生联系工业制氨的条件引出“生物催化剂──酶”第三环,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动手实验,完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第四环,交流分享,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所学知识条理起来。并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点,以便做的更好。第五环,总结巩固,分层修炼。
课后学生说,这节课听得很明白,感觉一直是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从教学效果看,新五环教学法比较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学。它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水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发展、完善新五环教学法,让这种方法更适合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