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校长定位的思考
关于校长定位的思考
济南师范附小 张萍
自从01年当上校长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心目中的“校长”定位到底是什么?
一直很不屑做一位“上传下达,循规蹈矩”的“官儿”,即使是在做教务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五年间(庆幸我碰上了一位豁达、睿智、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倒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天生就缺乏“颐使气使”的细胞,不具备“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气势,而是惧怕在狭窄、低俗,充满权谋与猜疑的环境中消磨自己的聪明才华,在日复一日的上传下达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经验型庸者,毫无思想和主见而惟上级是从的行政型懦夫”,同时也使师生的无穷创造力和美丽的生命激情消失殆尽。一旦想到忙忙碌碌一生,最终回头望去,除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自我解嘲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顾影自怜外一无所获时,就会不寒而栗。
一直极不愿做一位唯利是图的“款儿”,虽然现在教育产业“经营”二字叫得很响,虽然我也曾多少次为了筹备学校校改的资金绞尽脑汁,曾经为学校的改制设想搜集资料、到处奔走学习,也曾经为价格问题与施工单位费尽口舌,为几分几厘的结余沾沾自喜,今后的日子中也一定免不了会尽心竭力为学校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从未把自己的形象设计为“老板”,在我心目中,教育应该是现代社会最后的“伊甸园”,如果连学校也沦落在功利与铜锈的染缸中苟延残喘,那将是世界的末日,人类的悲哀!为了我们心中的“圣地”,为了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每一个校长都必须恪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后的“贞操”!
一直不是很认同校长是 “教师队伍中平等的首席”这种提法,在有着几千年儒家思想濡染,崇尚“官本位”的现代中国,刻意去抹煞校长这个职位所附带的权威性,毕竟是不现实的;另外这个提法过分强调了“校长”大多来自于“教师”这个群体的专业特点,而忽视了作为胜任校长这个岗位所应该具有的个性要求和职业特征。
一直也不敢奢望能达到“老师的老师”这个校长的至高境界(充其量在心里偷偷憧憬过),记得几次见过上海的张治校长,满头银发、儒雅博学的他令我油生太多敬意,感觉那好像“师之师”的最妙写真。“师之师”应该是一所学校中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能凭借着自己的满腹学问、人生智慧和高妙的管理技巧,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地引领全校教职员工在教改的惊涛骇浪中勇立潮头。对我们这样的年轻校长,也许终生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海尔集团执行总裁张瑞敏所提到的“作为企业领导不仅要作管理者,还要做布道者”的定位,颇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因为几年的校长经历已使我的校长定位逐渐清晰,形成一个明确的等式:理性的管理者+积极的布道者 = 校长
“理性的管理者”之定位无可置疑,这应该是衡量一名校长工作的最底限。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每一位教师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使每一个师生都能享受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理性还表现在校长应对教育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校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制度保证使之落实为扎实的实践探索,从而确保学校这艘巨轮不会在乘风破浪中偏离航向。
当然,校长更应该是一个对教育的美好充满积极的憧憬的诗意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只有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的人才会远离功利,才会心无旁骛地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只有拥有美好的教育理想的校长才会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有无穷创造力、富有生命激情的教师和学生。所以我还把校长还定位在一个“积极的布道者”。这里所谓的“道”实际上是校长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基于对教育理想的积极憧憬而日益形成的办学思想。这种“布道”不仅需要振臂一呼的呐喊,口若悬河的宣讲,更需要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的精心建构,需要校长亲历亲为的教育实践,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体系,更需要校长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对教育理想做最有说服力的诠释与阐发,从而逐渐赢得广大师生的由衷认可。通过理念的聚焦、目标的引领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找准自己的坐标,产生发展的欲望与创新的冲动,最终在使每一位师生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其实,做好“理性的管理者、积极的布道者”,定位已经不低,而办学理念真正赢得师生的由衷认可,转化为自觉行为,更需要循序渐进的漫长历程。于是我时常勉励自己:把目标锁定月亮,即使最终无法触摸到月亮,我也会收获满天星星……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与学校管理策略 济南师范附小 张萍
马克思说过,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教师团队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个体亦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工作表现就一定不能等量齐观。若用“你为什么要当教师?”这个问题来考察教师,给出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不管表述方式如何,答案的类型不外乎三类:谋生手段、自我实现、热爱。这三类答案恰恰就反映出了教师工作的不同境界。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小”教师
之所以称之为“小”教师,并非个头小,而是“境界低”、“眼界小”。曾听说过一个教师这样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每天早晨她来到学校,感到心力交瘁时,她会反复对自己说:我是来挣钱的!挣到了钱我才会过上好日子!于是她的心里坦然许多,也轻松了许多。虽然这是个较为极端的案例,但是它还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教师的心理轨迹。这类教师比较多的关注比如房子、工资、福利等物质层面的收益,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本分分、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即是他们工作的最佳状态。他们厌烦改革,惧怕创新,渴望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和波澜不惊的生活氛围,“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即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发展趋势:平庸无为或者工作绩效较差,家长社会意见强烈,得不到同事的敬重,面临下岗或被炒的危险。社会需求值:★
一个学校的老师都能达到“小”教师的最佳境界,学校也能保持长治久安的底线。但是这时的学校就会沦为工厂,教师是机器,学生是产品,没有活力,也没有生机。
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打工仔”式的“小”教师会暂时高枕无忧,一旦学校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学校师资出现过剩,这类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职业境界、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会最早遭遇危机。第二种境界: “能”教师
这类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解决自身的生活需要,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更渴望机遇的垂青,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与能力的舞台,希望得到认可与鼓励。他们在工作中注重挖掘自身潜力,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积极进取。在他们身上有着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的“绝活”或“秘籍”,或是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或是在学术上著书立说,或是在某个领域独树一帜,“专业化”是他们的突出特征。他们付出的动力是得到承认,有时也仅仅是兴趣使然,是建筑在不断成功基础上的愉悦感觉,是来自管理者的理解与尊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正由于此,即使物质上的暂时匮乏也不会影响其工作热情,甚至会迸发“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激情。渴望公平竞争的赛场,优质厚酬的分配机制,人尽其才的选拔制度是他们的需求。发展趋势: A、在不断得到认可,得到尊重的过程中,在“光晕”效应下,他们对教育事业责任感不断得到增强,人格修养不断得到升华,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
B、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同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成为教学能手和教育专家。
C、由于引导不得力,师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急功近利,追求暂时的成功,沉浸于一时的辉煌中,他们坐在功劳簿上等待晋升和提拔。“一夜随成名师”,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从此辉煌不再,是他们中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D、因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强有力的支持,随即抱怨丛生,进取意识不断消减,发展欲望日趋平淡,职业倦怠感产生,渐渐的沦为碌碌无为的“打工仔”或“小”教师。社会需求值:★★★
这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思维活跃,喜欢创新,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如果有良好的机制与健康的学校文化做保障,他们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得到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第三种境界: “好”教师
好教师是真正具有“博爱”情怀的教师。他们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学生。能当一名“教师”,同学生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享受。他们不受虚名所累,不被俗利吸引,也不会因暂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消沉,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发展,但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努力改善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素质提升,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走向。正由如此,他们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们的需求是希望有宽松自主地发挥空间和社会、学校真诚的理解和有力的支持。发展趋势:
A、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界同行的学习“榜样”,地区乃至全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即我们平时常说的“教育家”。“教育家”是金字塔尖上熠熠发光的宝石,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也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有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有睿智学者所独有的知识分子风骨,他们有高尚的师德,勤学不辍、笔耕不息,他们的毕生所得已凝聚成光彩夺目的教育思想,在无数教师心灵中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他们身在课堂,但心系国家,不仅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而且也以高尚的人格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不仅为学校、家庭,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由于这样的教师德行上乘,他们更追求脚踏实地的工作,愿把功夫用在日常教学的研究上,而在社会影响力上没有“独特”的表现,知名度远远不如“能”教师高。即便如此,他们由于主观、客观上均有益于学生,更能成为“学校放心、家长信任、同行敬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社会需求值:★★★★★
这样的教师现在在教师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还太少太少。当“好”老师越来越多的时候,中国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来到。综上所述,“能”教师与“小”教师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的自觉性,而“能”教师与“好”教师的区别则更多地取决于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不同。科学的人性观认为,每一个现实的人都具有三个基本属性——自然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每个教师在拥有三个基本属性上的不同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教师职业的三个不同境界。当然,这三种不同的工作境界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教师的工作境界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团结进取、充满阳光的团队、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善于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校长是实现教师工作境界提升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职业境界教师的管理策略 校长工作所面对的主要群体应该是教师,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校长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他要用自己的工作去塑造健康的人,教师与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医生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理健康,而教师却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用心灵塑造心灵。教师在学校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生命的意义,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长的职责就是要通过高效能的管理,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升华教师的情感,唤起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情怀,让教师的学校生活充满幸福,这也应该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营造高水准的学校文化,打造出高效益的办学质量,最终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优质人才。
我们应当摈弃当前一些学校所谓“高效能的管理”,既是用一张张量化考核表把教师管的没有了一点自由,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指标,使教师全无了自己的思想。校长应当树立的管理的理念和策略是:尊重、理解和支持。首先,要真诚尊重教师选择的权利
教育学强调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而我们的教师管理工作却往往忽视了这条原则,过多地强调“整齐划一”。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误区就是力图将所有教师都当作“教育家”去培养,去要求。殊不知,“教育家”只可以当教师们学习的榜样,但决不能当衡量普通教师的“标尺”。高不可及的期望必然并生苛责,而长时间的苛责必然会引发教师的厌烦与应付,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厌烦则导致了大面积的职业倦怠与职业规范的整体走失。管理学里有个“二八效应”,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大约80比20的比例存在着的:人的身体里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例大约是80比20;社会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80%的反应往往来自20%的学生……“二八效应”对校长管理教师的启示是,既然学校80%的工作是由20%的人干的,那么校长就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这些20%业务骨干上,再以这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其实,仔细看来,教师不管将自己的工作境界定位在哪个层次,立志要做“教育家”,满足于做“教书匠”,抑或是选择“打工仔”,都是受其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或者成长经历、个人修养的影响,因此从他们自身来看都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应该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充分尊重。学校应该把教师当作一个成年人,当作一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成年人来看待,他们应该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也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拔苗助长”式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只能得到表面的顺从和操作层面的敷衍,久而久之,当教师只会完成任务时,就会衍生对学校、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当然,尊重选择的权力不是无原则的放任,严格的要求、适时的引导和真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对“打工仔”式的“小”教师要重在管理,通过制定制度规定底限,必须完成工作任务,不提“奉献”,强调“敬业”;对“教书匠”式的“能”老师则要引导其正确地追求“名利”,因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教师团队是没有希望的,是一潭死水,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在于此;“教育家”又极高的自律性、自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不取决于学校的造就,但却亟待学校管理者的扶植和呵护。“好老师”需要管理者发自内心的敬重、无条件的支持,即使他们一时不被大家所接受,也要努力去创设帮助其实现教育理想的优良环境。作为学校管理者,有时还应不计一时一校的得失,打开门户任雄鹰展翅翱翔,因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不仅可以造福一班、一校学生,还可以教育和唤醒更多有良知的的中国教师。
其次,努力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
所谓合理需求即是指在不伤害学生、同事的切身利益,不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难题。教师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是“拖家带口”的社会人,他们像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况,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满足学校师生的“合理需求”当作永远追求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改善老师的待遇,最大限度地为老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尊重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鼓励其在学校积极工作,在家庭、社会中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同时,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还应该包括积极支持教师发展的愿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展示平台、成长平台,通过邀请专家到校悉心指导,送教师外出开拓视野,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组织各种富有实效的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展示等方式,开拓视野,提高水平。
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还需要学校管理者转换管理视角和思维方式,由“我让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改变为“你想做什么?你准备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学校做哪些支持?学校能支持你到什么程度?你自己需要做哪些努力?”让教师根据学校实际和自我发展远景科学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而学校领导则由过去的“管理者”形象改变为现在“赛马场”边的“赞助商”、“教练”或“裁判”。第三,科学建构评价教师的机制
其实在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中,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构应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校长工作的首要任务,怎样强调也不过分。校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很难衡量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和指标去评价所有的教师,那势必把学校办成了工厂。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如果没有自身的感悟和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教育的智慧,育人精神的功能将丧失殆尽。科学的评价制度中彰显着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形成的制度、舆论、氛围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发教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到竞争对手、感受到适度的工作的压力,迸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校长们常常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日常琐事的处理中,往往是带领老师忙忙碌碌,到头来因为评价制度的不合理致使教师劳而无功,怨声载道,事倍功半。所谓“一帅无能,累死三军”应该也指发展指向的不明导致无效劳动带给大家的身心伤害吧。科学评价制度的建构一要简化规章制度,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它太滥和太细,必然束缚教师的手脚,必然使教师整天有应对不完的各种报表和形式多样检查;二要注重教师的参与体验。教师是评价制度建设的主体,不仅应在建构的初期,组织教师参与设计,也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体验,及时搜集反馈意见,听取建议,在保证评价制度的连续性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经营理念不断地改进,促使学校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处理好评价制度建构初期的大力宣传、实施初期的有效执行,通过不断地体验、改进的思维碰撞过程,实现教师发展愿景同学校发展目标的不断沟通,充分体现出评价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本质特征,最终实现促进学校同教师“双赢”发展的目的;三要针对不同境界的教师。优秀的管理应当为“好”教师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自己去负责。为“能”教师扬长避短,校长要坚持以长取人,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地争取尽善尽美。为“小”教师找到不能随意消解学校良好氛围、制度的“紧箍咒”,让他们在学校营造的向上文化圈里只能迎合前行,不能轻言不做。
第二篇:新农村定位思考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20字指导方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是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之所以一直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现象严重。
(1)作为经营者不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2)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财产。尽管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具有以土地进行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同时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3)作为劳动者不能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作为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劳动者;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作为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首先,作为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其次,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尤其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虽然具备成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处于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4)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作为纳税人也应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然而,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长期被抑制,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是以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目标函数,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全面的、同步的、同时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大量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
(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连续多年内需不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第三篇:定位的思考
南宁城市品牌定位的思考
[摘要] 本文对南宁市目前的定位作了适当的分析,指出了南宁市定位为“绿城”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在南宁这样的城市,品牌定位要服务于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在充分考虑到南宁市的城市特征和区域的产业优势的情况下,提出南宁的城市品牌定位应该为“果都”,且还对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传播的可行性作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 南宁城市品牌定位绿城果都
南宁市城市品牌定位为“绿城”,依靠传播载体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加上有目共睹的城市建筑变化,在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上的确较过去有很大地提升,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4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南宁的综合竞争力排第五十五位,而乌鲁木齐排名还在第五十二位,在省会城市中仅领先于太原、兰州、贵阳、银川、西宁、拉萨这6个城市。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至少说明南宁城市品牌的定位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并未起到促进南宁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品牌的定位属于城市经营中城市品牌营销的范畴,对城市经营的主体来说,在能力上除了相应的政治能力外更应具备相应的经济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更应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等角度去进行城市品牌的定位,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体现出自己良好的执政能力。
一、城市品牌的定义
品牌的核心价值代表产品或服务带给受众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城市品牌是具有城市独特要素禀赋的城市名称和标记, 向目标受众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承诺,以提高受众对城市的反应效用,增强城市的聚积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益。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营销城市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应该从市场经济的观点出发,研究城市在总体区域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竞争对手与目标受众等方面的情况,对众多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创造、传递和沟通,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行大幅提升。
二、城市品牌的定位及意义
城市品牌的定位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许多城市尽管在实施后使得城市的知名度大幅上升,却并没有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有些城市却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深层次的原因当首推城市品牌的定位。
应该说定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从若干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城市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地理位置、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城市的产业现状、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城市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城市与其他相关城市的关系、城市的区域影响及地位、城市的区域基础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城市的做法,大连以前定位为“打造美丽的城市风光和海滨城市”,为旅游业开道,今年又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城市发展的准确定位”;再如昆明的城市定位突出一个“春”字,以明媚的阳光,舒适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到昆明旅游。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成功的城市营销案例,都是使城市的定位与当地的产业优势相一致。当然,我决不是在鼓励南宁市像他们一样,将城市品牌也定位在旅游城市,南宁有自己很多的其他独特优势,没必要盲目去仿效。事实上在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的城市,城市品牌定位一定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城市品牌定位的意义亦在于此。不像杭州、广州、上海等经济已经相对很发达的城市,他们更需要城市的形象,注重城市建筑是否漂亮,环境是否适合人居。如果经济自身还需要大力发展,而政府将城市品牌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传播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无非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还不如立足自身产业经济的发展,将城市的品牌定位与城市或城市的周边区域的产业
经济联系起来,在传播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南宁市目前定位分析
南宁定位为“绿城”,2003年2月8日,《南宁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12369”工程,打造生态强市。南宁市市委第九次代表大会中提出:创建“中国绿城”城市品牌的战略目标,以突出南宁市的城市个性、优势和特点,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的知名度。现在经过旧城改造的南宁市尽管已获得“中国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并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而且把目光盯上了联合国人居奖,但是从前面介绍的《2004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我们知道,这根本不能改变南宁市的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状况。我们很容易理解即便一个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持,单从城市外在形象的角度去定位这个城市,是不会在招商引资中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的,也不会在吸引人才方面获取竞争优势,城市的品牌传播也就成了自娱自乐。
为建设“绿城”的城市形象,南宁市提出在绿化上,“拆房建绿、拆违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争取在2007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我们知道这些项目的巨额开支将会带给南宁乃至广西很大的财政困难,从而影响广西对经济发展的扶持不足,进而影响南宁市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我们来看一下南宁的城市品牌定位为“绿城”,是否突出了南宁的特色?是否与南宁的区域产业经济联系上了?是否代表了南宁在未来发展中的最终形象?回答绝对是否定的。对于广州、珠海、深圳、昆明等等一大批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优于南宁的南方城市来说,都可以定义成“绿城”,而且由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南宁,如果要打造“绿城”这一品牌,可以说南宁不但没有优势而是完全处于劣势,而这些城市都没有选择“绿城”来打造城市品牌,不等于说明南宁可以作为市场补缺者角色定位在一个空白的炒作概念上,而是说明“绿城”这一定位既没有特色也没有经济效益。
在经济落后的区域,城市品牌的定位首先应该选择能突出区域特色并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品来作为定位对象,也就是说品牌的定位首先要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众所周知,拉萨的城市知名度是相当高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拉萨的经济水平是怎样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让更多人通过“绿城”了解了南宁,但是他们是了解到南宁的经济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样的城市知名度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在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促进美誉度的提升,这样的城市品牌才能彰显出它独到的魅力。因此,在城市定位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思考哪个定位有特色,而要思考哪个定位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南宁的城市定位应当考虑如何更大范围地将广西的资源纳入南宁市的城市品牌定位范畴中去,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带动南宁乃至全广西的经济发展。
四、“果都”较“绿城”更适合南宁城市品牌的定位
南宁市尽管说不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南宁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城市。首先,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是近海临边,交通便利,能直接发展边贸,完全有足够的物流能力服务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其次,南宁市的水果特产相当丰富,大街上、公园里,甚至是单位大院都随处可见扁桃树、木菠萝树、芒果树、龙眼树等果树,尤其是木菠萝,在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北方人来说,仍然是难得一见。可以说在大型城市中,南宁在水果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首府,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广西的资源。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广西背靠大西南,俯览东南亚,东邻广东,西接越南,处咽喉之地,可海陆空三栖发展边贸。其次,广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形成了丰富的亚热带农林资源,诸多水果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特产。广西还是全国目前最大的制糖基地,年产糖量稳居全国总量的45%左右,综合利用产值比例达30%以上,拥有南糖、贵糖、凤糖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沿海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浅海面积1438平方公里,有利于发展浅海养殖业。再次,广西的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9种,5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14种居全国首位,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另外,广西水能丰富,全区水能蕴藏量22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为1609万千瓦,而且,70%能集中在红水河流域,便于开发。当然,在矿产和水能方面,对于工业基础并不发达的区域,去强调这些资源,是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也容易导致地方产业向粗放型经济发展。但是作为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自治区首府,我们有责任让南宁发展得更好、更快,我们有足够的其它资源来作为南宁市特有的城市品牌定位对象。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说“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 南宁市正在向着区域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品牌的定位应更大程度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尽管南宁已获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权,但这并不能说明东盟会首选与广西合作。广西仍需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充分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机遇。事实上,东盟一些国家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已经更多地关注如何与广东的合作。广西与广东相临,而经济差距又是这么大,我们应该思考其中的原因,应该想法去优化南宁城市品牌的定位,更应该立足自身的产业现状,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去考虑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南宁城市应将品牌定位与广西的产业现状联系起来,考虑如何定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繁荣。
立足南宁城市特色,放眼周边区域的产业经济,南宁的城市品牌定位为“果都”才更符合城市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从经济促进方面讲,这样定位可以促进南宁甚至周边地市的水果经济的发展,提高广西水果的知名度,拉动龙眼、荔枝、芒果、木菠萝等等南方特色水果在北方的销售,带动广西的南方农产品向北方输出,从而推动广西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特色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有着中国近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农业产业在广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为什么不发展农业来促进广西经济的繁荣,而去跟随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招商引资活动,去盲目地呼喊促进广西高科技产业或工业产业的发展。从品牌传播方面讲,这样定位可以促进南宁市品牌传播的创新,像大连的“国际服装节”、海南的“椰子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和青岛的“啤酒节”等传播手段一样,我们可以举办一系列水果节,聚焦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光,既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游客,也可以促进水果贸易向区外发展。同时,在品牌传播的沿袭和升华上,定位为“果都”与南宁市以前定位的“绿城”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这个“绿”是用果树来烘托,不会否定以前南宁市的定位,只是将“绿”的定位转移到果树的绿色,从而转移到水果上来,也是将原来的绿色升华到百果飘香的南宁“果都”新形象定位上来。
购物中心定位思考100问做好商业地产最关键就是定位。购物中心项目也一样,必须要定位准确。定位的成功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一个项目的定位精确,必须以逆向提问法则,设计出结构化、条理化解决方案定位程序来实现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定位的精确程度。本人作为商业地产操盘者,愿意把一些对商业地产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些意见提供给大家分享,所以抛砖引玉把购物中心定位思考100问供大家交流。
1、项目名称的含义是什么
2、在物化上有哪些东西能充分支撑
3、什么组合定位可以使其成功
4、项目是简单的商业体,还是有更深的战略取向
5、和其它竞争对象比较,项目的内涵是否有足够的张力
6、可类比的物业其各自的定位能产生多少竞争力
7、项目在城市功能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
8、城市的区域商业定位存在间隙吗
9、项目的定位如何切入
10、一个既符合项目属性又符合企业利益的定位是什么
11、项目实现目的地的边缘化地带如何解释
12、就商业而言,目的地项目的概念其创新度如何
13、项目和企业对创新风险的承受力
14、如
何在已有需求和创新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15、企业的行为对政府的影响力
16、政府和领导层的关注点是什么
17、政府支持的空间有多大
18、企业和政府的不同点如何平衡
19、定位的风险规避和壁垒20、项目目的地的核心能物化吗
21、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
22、城市的消费结构清晰吗
23、他们是怎样的群体
24、禁闭欲求的释放点是什么
25、用什么方法可以打动他们
26、项目的定位有哪些本质不同
27、这种不同是量的,还是质的28、潜在群体对这种改变在意吗
29、不同定位的差异在哪里30、企业的核心能力足以支撑吗
31、单纯的定位和复合的定位优劣处何在32、项目有哪些不足
33、有特别严重的不足吗
34、这种不足有大的修正空间吗
35、顺势而为和逆势而上的差异点
36、项目资源的优劣势
37、项目地块先天不足的整合策略
38、物业可变性的设计
39、强化环境设计的娱乐功能40、重视售租容易发生的矛盾
41、目前城市市场对投资商铺的热情
42、改革对销售的制约
43、销售去化和资金需求的平衡
44、销售物业对未来经营的风险
45、如何平衡软属性(理念)与硬属性(物业)之间的关系
46、项目有多大租赁市场
47、租金价格水平如何
48、市场吸纳速度
49、如何使项目更具竞争力50、估计市场容量和吸纳变化趋势
51、确定是新的需求,还是简单的市场波动
52、了解行业对物业的需求
53、物业的视野和暴露度
54、停车道路的空间
55、转弯标志是否与建筑物的出入口一致
56、在公路上能看到项目物业吗
57、建筑物的第一印象对租户的影响
58、建筑物的外装修是砖,混凝土,还是抛光花岗石,玻璃的59、哪些外观对租户很重要60、物业看起来现代化吗61、租户企业的标志与主题风格协调吗62、有为残疾人设计的扶手吗63、可转租的物业量64、空置物业变化趋势和稳定占有率65、招商团队的组合66、招商策略和条件67、关键商家的核心作用68、招商规划节点69、市场培育70、阶段性目标71、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72、资源如何给组织带来附加值73、在增值和竞争优势方面哪种资源尤其重要74、组织文化对项目的影响力75、人力资源如何构筑竞争优势76、融资渠道畅通吗77、是否考虑国外基金平台78、组织战略的弹性空间79、主要的财务资源80、评价财务目标和公司目标之间的关系81、运作战略有哪些主要构成要素82、战术和战略的对应关系83、车流动线怎么完成84、停车空间在哪里85、城市停车空间又在哪里86、人流动线怎样解决87、入口朝向在哪里88、商业漩涡中心在哪89、商业广场又在哪里90、广告位怎样布置91、垂直交通怎样解决92、主力店怎样解决分流交通93、室内有吸烟区么94、室内洗手间几星级96、考虑公交港湾么97、考虑办块联动么98、考虑地铁出入口联动设计么99、考虑橱窗里面组合了么100、凭什么体现差异化
古人云“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只要你妥善解决好、摸透上述所述的100个问题和原理,我想你对商业地产的定位理解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四篇:关于旅游地形象定位思考
关于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思考(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现今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通过旅游地形象定位以突出旅游地的与众不同和自身优势来吸引旅游者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旅游形象是指旅游地在人们心目中综合形成的大众认同的、独特的、使之区别于其它旅游地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旅游形象定位是指经过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精辟的语言向社会传播,并得到社会认同,从而在人们心目中确定旅游地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对于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拓展旅游市场,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是定位问题,而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在国内旅游规划界在旅游地形象设计中,习惯于表述提炼为一句富有感召力的旅游口号,以通俗易懂而又内涵丰富的寥寥数语勾勒出旅游地理念核心,并用之在客源市场上进行推广,从而传播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地品牌。
二 旅游形象定位存在问题
随着旅游地竞争的加剧,各地旅游形象大战拉开了帷幕,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和旅游规划开发相关部门的不协调及其他原因,旅游形象定位在存在许多误区,旅游口号甚至开始渐渐失去其真正的作用,很少再有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峨嵋天下秀”这些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的旅游形象定位。以下是旅游形象定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当地旅游发展实际,语言夸张,名实不符。当地政府或者是规划者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脱离当地旅游现实发展情况,忽视旅游资的作用,过分渲染目的地使得形象定位与旅游地的实际情况相比过于夸张,如广州市的宣传口号:一日读懂两千年,重庆市:河南焦作市:焦作山水,人间仙境都过分夸大了它们的旅游地位和作用。而像周庄东方威尼斯,临沧中国迪斯尼,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这些口号让人觉得滑稽搞笑。
2定位雷同,没有特色,特色是旅游营销取胜的关键,如果创立的旅游形象不能有效的在旅游者心目中激发起独特的感知印象,进而吸纳旅游者潜在的购买力,这个旅游形象无疑是彻底失败。然而在现实旅游规划中存在很多定位雷同的现象,珠海市:浪漫之城,中国珠海,完全与大连市:浪漫之都,中国大连雷同,汕头市:海风潮韵,世纪商都与宁波市的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类似。都是商都,都是休闲,都是浪漫,没有旅游地自己的独特性和吸引点,难以引起旅游者的神往。
3面面俱到,重心难找。对于大多数旅游地而言,具有吸引性和旅游价值的资源并不只一种,而旅游形象定位应该是将旅游地最具特色,最能让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旅游资源作为定位的内容,旅游口号作为旅游地形象宣传的载体自然也应该是简洁明朗的。而许多旅游地在定位时却想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将当地旅游资源一一呈现给旅游者,试图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殊不知这样反倒适得其反,无法将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传达给旅游者。如成都市: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 虽涉及很多面,但是反倒使旅游者对该成都感知模糊,不能激起其出行的欲望。
4玩文字游戏,语言晦涩难懂。在提炼旅游形象过程中,存在规划人员玩文字游戏的情况。有的旅游规划部门试图用华丽或是稀有的词汇作为依托,以突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历史和特色。但是晦涩的语言使得大众旅游者不知所云,缺乏认同性,达不到宣传和吸引的目的,不利于传播。广东阳江市:海天动情阳江游。河北承德市:游承德,皇帝的选择。对于一般旅游者,并不知所表达的是什么,因此这些形象定位没有将当地旅游形象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来。
5庸俗厌烦,出现出位炒作现象。为了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一些平淡庸俗甚至不入流的旅游形象口号被提出来,这些口号完全脱离了旅游地的文化底蕴,没有实际意义,甚至通过庸俗的内容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获得宣传的目的。合肥市的两个胖胖欢迎你没有将合肥厚重的文化、旅游特色向游人表达出来,没什么意义。云南罗平县的提出形象为一朵芙蓉压菜花,还请来芙蓉姐姐担当当地形象大使,虽达到炒作的目的,但是大大损害了罗平市的旅游健康形象。宜春市政府将该市定位为一座叫春的城市,这种宣传城市形象的方式太过低俗,出位出得没有品位和格调,不仅起不到包装的效果,相反会降低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整体评价。这种低端的炒作手段不应该运用在城市形象的推广上。
这些口号都不能起到良好的传递旅游地形象的作用,有的还带来反感。这种脱离实际的东西势必引起旅游者的反感,使得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营销手段和方旅游地的营销宣传工作嗤之以鼻,长久下去旅游者会不信任这些形象定位,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些通过长期策划提出的口号也失去了起作用。
对策
这种形象定位的不准确和泛滥提醒旅游规划部门和人员做好旅游地的形象定位以及思考如何做好旅游地的营销宣传工作。一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解决这种现象的对策:
1努力提高形象区分度,要提出特色
通过突出旅游地特色、强调其独特之处,力图对旅游者造成强烈的感知冲击,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特色应该是地所具有的某种独一无二的属性,并且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在较大范围内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誉为购物天堂的香港则借此美名总是令来港的旅游者毫不吝啬的掏空他们的腰包。每一个旅游地点都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来自任何领域,只要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和足够的影响力。
2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作为形象定位的物质基础
每一种称得上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新奇特的属性,它们是形象要素产生的重要源泉。在旅游资源和产品方面,旅游地表现为一个大集合,包括其区域内所有具有经济意义的人文的或自然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形象定位的物质基础。旅游规划人员应该挖掘出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核心部分作为当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减少出现名实不符,面面俱到的形象定位。
3将旅游目标客源作为形象定位的市场依据。
旅游客源是一个地方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衣食父母,所以了解目标客源的真正需求是准确进行形象定位的关键。只有把握住了目标客源的喜好特征,才可能产生针对性较强的形象定位。
4规范旅游规划开发程序,完善规划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旅游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主导作用,一些不合格的形象定位提出来与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有关系的。因此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规范旅游规划开发程序。在旅游形象定位这个问题上,应出台法规政策,将旅游规划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目前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寻找了对策。旅游规划相关部门应就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整合旅游资源和产品以突出旅游地的形象,为旅游地的形象定位找到更好的传达和诉求方式,使旅游者能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接受旅游地的形象。
第五篇:战略和定位的思考
战略和定位的思考
@郎咸平
国务院马凯称支持光伏草案已经完成。他强调银行对光伏骨干企业必须支持。2010年国务院以大跃进方式推动光伏,该产业曾是18省和100个市的一把手工程。结果却是该行业几乎全线崩溃,95%产能过剩,全行业巨额亏损。目前全世界光伏发电量只等于两个上海,几乎没有市场需求情况下,国务院能够挽救大跃进烂摊子吗(215)| 转发(3266)| 评论(1456)12月15日17:32
定位,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否,战略成败的关键,也是国家品牌,国家经济战略的关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的需求分析,“人定胜天”“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思维模式不丢弃,我们就不能融合于自然,把握发展趋势,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脉。
国内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传播途径和理念的局限性,致使现今的企业主们还处于欧洲工厂时代的落后观念之中。缺乏对市场的敬畏和尊重,最终使自己陷入危局。国人动辄以谋略论成败,藐视人类社会的情感要素,不过是在滥觞智慧。
不能运用定位,理顺和摆正自己在行业或市场中的位置,不能清晰地了解市场态势关注把握,如何能顺应市场,并抢先预测和占领市场呢?按照中国古典理论而言,得道是一瞬间的事,并非是物理时间的先来后到能左右的。关键在于企业人能否止骄躁,而静观内外,知内外。我们连什么是品牌?什么是管理?什么可以称为资产?什么叫做营销?等基本商业概念都没有弄清楚,如何驰骋于商战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