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专业基本状况,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教师专业基本状况,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干驿初级中学 欧阳杰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振兴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教师专业基本状况,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的课题,以天门市干驿镇初级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教学资历教师的特点切入,试图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一、农村教师专业基本情况和问题分析
(一)30年以上教龄教师,基本教学掌控力强,自身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干驿镇初级中学30年以上教龄教师共有20位,年龄均超过50岁,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师德师风,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甘于清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坛上默默耕耘,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组织和管理好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效听讲,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而且在地区范围内,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到处可见的老、中、青、少都是老教师曾悉心培育的弟子,也就是同广泛的学生家长结下了深切的感情,因此更能够从学校之外课堂之外发挥影响力,在达到基本教育要求上游刃有余。
但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主流进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特色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教师工作新的要求和内涵。
部分资深教师因为目前的考试制度,过多的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发挥,教学的机械性十分明显,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他们放弃了对教育问题的发现、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惯性”工作,对教育的新思想、教材的新内容、教学的新手段的学习毫无兴趣,主要表现在:
1.视教学科研为畏途,害怕厌倦教研活动。百分之九十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论,科研工作中往往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2.大部分课堂教学行为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层面,以训练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忽视学生情感,对智力、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足,教师们最主要和常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注重升学率为指向的高密度、训练式的应试教育课堂模式。
3.近年来各地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教师们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却未能同步提高。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缺乏了解,在信息技术的冲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在教学中只会使用简单的电化教育设备,不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一部分教师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远远落后于学生。
(二)15-30年教龄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教研的中坚力量,各项资源不能满足其专业化发展需求。
15-30年教龄教师,年龄在35-50岁之间,其本人正是年富力强,已经肩负着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大部分。我校优秀教师陈亚林,从教20余年,一直工作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长期担任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所带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因为知识基础扎实,工作勤奋,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陈亚林老师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臵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教学的核心位臵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设计了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语言文学。另一方面,陈亚林老师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臵,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语文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研组、备课组活动,定期听本科组老师的公开课以及市语文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专业化的学习和训练也到了定性定质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硬件软件资源来满足其教学设想和实践,需要对应层次的培训来答惑解疑并产生横向交流,然而这些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原因在于:
1.工作任务重、工作条件差,分散消耗了教师精力,目前农村初中不仅学生负担比较重,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同时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办公环境、信息技术设施相对简陋,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发挥;
2.学校没有形成学习研究氛围,不能提供专业成长的基础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还停留在备课、赛课等浅层次活动,未能实现研训一体、主题研修,缺乏目标性。
3.培训实际与培训需求脱节,在参加各项培训中,由于培训目标、内容和乡村教育实际断裂,导致乡村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提升专业能力,培训中充斥着的大量专家讲座报告很难与乡村教育教学实际相契合。
(三)15年以内教龄教师,有强烈的专业追求,但尚未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教师由于信息闭塞,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再加上自身一些因素的限制,教书授课往往经验化、随意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人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15年以内教龄教师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更能察觉和顺应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希望成为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专业追求的人;希望成为不仅是高起点的知识分子,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追求的人;希望成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专业技术人员一样的不可替代性。
我校办公室主任、历史学科教研组长杨成明老师,从教6年,本着教师专业化的追求,在校本培训的带动下,获得了专业上的长足发展。杨成明老师在校本培训中认准自己接受培训教师的身份,虚心地拜自己的培训负责人李立红老师为师傅,不仅多次虚心地进入李老师的课堂观摩学习,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向李老师请教怎样合理地布臵作业、批改作业。通过“两个一”(即“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比武活动,杨成明老师讲授的公开课《北伐战争》获得全校文科课程一等奖,他的说课稿《秦末农民起义》在省级课改交流活动中受到好评,他制作的微课《民族大融合》是全校教师观摩、学习的模板式经典之一。在自己主动实践的基础上,他还跨学科听课,在别人公开课的评课环节,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评课意见,学习别人的评课艺术,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杨成明老师现在已然成为学校的课改专家。
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成长来自于专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就没有追求的方向和动力。农村教师不但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借鉴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经验、研究成果运用与课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经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研究学情,总结出既适合本学科又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的专业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专业技能训练,与此同时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教育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要立足于农村学校和教师队伍现状实际,从学校管理和教师自主发展层面探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目的在于为农村教师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使农村教师充分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学校层面的推进和辅助工作,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要求。
(一)坚持问题导向,区分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合理调配资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外在支持。
1.大力支持教师继续教育,包括外聘专家授课和加强校本培训,推动农村教师接触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持续诱发专业化发展动力,夯实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基础。
结合目前农村教师的现状,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是:(1)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以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实践及改革的关系为线索,指导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与审视。
(2)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促进农村教师扩展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结构。
(3)在更新和扩展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学习和把握与现代教师职业需要相适应的新的职业知识、技能,如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与伦理价值、教育科研方法技术、心理健康知识、计算机技术等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4)加强校本培训,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学习的平台。立足本校,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促进个体性研究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最终形成有组织的课题研究,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激励群体创优。
2.科学设臵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成果在考核评价中的比例,协助教师平衡短期成效和长期成果的关系,解决教师发展专业化能力的后顾之忧。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健全,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这样实际上完成了对教师精力和注意力的调配,教师不得不关心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适应学校的管理和评价,而其他活动乃至关系自身长足发展的专业化学习就被放在第二位。
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从而促进教师参与与专业化发展有关活动的积极性。
3.营造稳定有序的工作学习和专业成长环境,使追求专业化发展蔚然成风,使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学校,也是教师的学校。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其中与城市教育态势相比,最突出的就是竞争意识不强、合作意识差。因此学校就要在组织、协调和宣传上下足功夫,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范围推动形成“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关心、理解、尊重、支持教师追求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化,提供每一位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和空间,成为广大教师追求事业理想的强大支撑。
(二)树立农村初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保证。
1.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主体。
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泛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工作的高度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只有通过终生不断学习,自觉追求教育信仰、教育质量、教育品味,获取专业发展的各种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切合农村教育的突出特点,适应农村教师队伍的特殊性,促进专业技能的快速提高。
学习与培训不仅能够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从专家、名师讲座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思想,从听优质课可以学习到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课堂处理艺术,从而迅速更新、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观摩研讨中,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完善培训机制,各种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培训水平和能力,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学习与培训要避免“虚、大、空”,提高“含金量”,形成“长效性”,从而促进教师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3.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和技能,通过这一自我培养的途径,内化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再思考、再改进,选择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向的过程,是加快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问题直观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所感进行回放,直观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教师只有从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中捕捉到核心问题,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目的。
第二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我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教师占到80%,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全局。然而,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下滑的趋势,只增教龄不增专业水平的现象十分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想成为优秀教师吗?我个人的看法是否定的。
经过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受浮躁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影响,沉不下心来,虽有进步思想,却被社会风气所累,艳羡别人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自怨自艾、自甘平庸,这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难的思想根源。我们身边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惯性工作、生活。在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工作负担的压迫下,他们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甚至不闻不问。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消失,教师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生的壮丽事业。
问题二:受专业水平限制,部分教师专业发展起点低,发展基础不牢。
1、学历与能力差距较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并且由于受培训质量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学历、能力与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农村教师存在教育科学知识匮乏问题,而且受教育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知识不够广博影响,他们无法运用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当前课改中存在现实问题;
2、教育科研水平偏低。从整体上看,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标志。农村学校普遍不重视教研工作,教研组形同虚设,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不高,即便参与了教科研活动,往往也是任务式;不少学校没有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即使有少数学校承担了相关部门指令性课题,也是敷衍了事,难以取得实效。多数农村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团队建设,没有将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导致了本来就处于薄弱环节科研工作缺乏专家指导而陷入窘境。
3、国家一直强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但是,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受经费、资源等因素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专业发展对象锁定为城区学校教师群体,甚至是城区重点学校教师群体,积极推动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忽视了广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农村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深造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教师能够参与由上级部门组织面向农村教改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农村教师无缘参与高层次、高水平教研活动机会,接触先进教学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问题三:缺乏人文性教学评价,迫使教师忙于应付。农村中小学缺乏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阻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中小学量化管理风行,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为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毋庸置疑,量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办学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和个性。为了不被扣掉为数不多的工资,老师们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徇私舞弊,疲于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
而且,农村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即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由于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也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在次数有限的下乡督导检查中,“督”得较多,“导”得较少,教师听到“不能怎样”的要求较多,“应该怎样”的建议较少,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忙于敷衍,最终难成教育教学的明白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认真思考,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任重道远而刻不容缓。它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要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必须研究这一课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策一:1.关注农村特色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空间,同事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精神
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主体作用,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全新合作平台,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应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在教师宿舍建设、特殊津贴、子女教育、专业进修等应提供更加便利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外,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专业晋升机会,为促进他们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在此基础上,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乐业情操,让教师在以后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认识教师这一职业,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学习和自我修养,将个人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修养,要求教师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全面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对策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应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指导,努力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道路,努力提供和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建立“入门——升格——形成风格”的专业成长模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入门”就是引导新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进行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透视、教育法律法规学习、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还要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和面对面的跟踪指导;更要实行师徒结对的“期待工程”,要求新教师拜“教学师傅”,签订“一帮一”合同,每期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写一份工作总结„„促使新教师顺利地在教坛上闪亮登场。
“升格”就是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编辑《师德风范》之类书籍(或推荐有关书籍),宣传我国教育大师和本地名师,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不断进取。还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立“文化沙龙”,开展“教育论坛”,开辟校园网络,并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多种形式,给青年教师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要重点培养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让他们走出校、乡、县、市、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展示观摩和研讨培训,促使新教师快速升格。
“形成风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教育科研,让成果丰硕的教师进行“开放教育”、“开放课堂”、“培养学习型教师”等活动,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最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对策三:抓好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是提升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常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关注新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做一个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要担当“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的角色。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外在的、易于表达且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而教学经验是内隐的,不易于口头表达的。这些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校本研训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要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通常外派外学习的教师认为听的观摩课、示范课和优质课实用价值不高,做秀成分较多。因此,我们培养和评选出自己的本土专家更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本土骨干教师,要建立相关档案,确立“人格修为高尚、文化底蕴深厚、专业发展领先”的骨干教师培养目标,采取相应措施,促使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拓宽渠道,邀请省、市、县专家来校指导,传递教改信息,传播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订阅教育报刊,博采众长,丰富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不断深造,汲取他人经验。强化教学能力训练,抓好抓实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设计与批改等环节,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写教学反思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每月安排一两次新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给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教改课或课题研讨课则选择骨干教师承担,做好示范与引领,彰显本土骨干教师的作用。而且,本土骨干教师有丰富的农村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与教师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参与听课和评课,随时随地提要求、做指导,应该更有利于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研训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脱离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在当前信息时代,一个人的实践,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他的个体反思就具有盲目性;同伴之间的集体研讨,如果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往往造成低水平重复。因此,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新教师除了要向专家学习,要主动拜师,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和研讨课,通过外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养成网络查询的习惯,以此来开阔眼界,丰富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对策四:转变学习方式,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借助读书和思考来实现,只有敬业乐业的教师才能真正愿意读书和思考。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在学习中成长。书是人类几千年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如果不读书,不与大师对话,很多事情你就必须从头开始,你就面临着你的前辈甚至前辈的前辈他们的那种起点。只有不断学习,你才有更多的积累,也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师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更从容地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渴求知识的眼睛”。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应该感到自己不懂、不知的东西越多,这反而能刺激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教师的收获更丰。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提倡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撰写教育论文,常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学习、落实新课标的任务还很繁重,为了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达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个浩繁而巨大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须要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亲身实践,教育主管部门的督促指导,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这样,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三篇:浅谈我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浅谈我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金鼎山镇中心学校 张进
金鼎山镇地处遵义市城区西郊,目前我镇教师队伍存在的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严重失调、加之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骨干、优秀教师前几年参加“郊调城”考调及事业单位转行等,这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结构性矛盾日益凸出。结合现行金鼎全镇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作相关分析,展开一些不成熟的探究:
一、年龄结构老化,个别学校教师面临年龄断层。
办学条件稍艰苦的村级小学和片区学校,近年来教师待遇虽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然而在交通和生活上的严重不便,仍然长期处于“要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年富力强的教师多集中在乡镇中小学,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几乎还没有在村小的教学经历。全镇126名在编教师,平均年龄47.5岁,老小成严重反差状况。
二、学科结构不合理。
根据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部分省市“两基”巩固提高情况检查统计报告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学科配置不合理问题较普遍。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教师相对较充裕,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地理、生物、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则严重不足。就金鼎山镇而言,中小学根本没有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健康教育老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基层学校的课程只能采取由略知一二的教师搞“客串”。莲池片区的筱泉村小由于学科教师的结构失调,学校采取通过借用本镇 1 新招的幼教老师支教来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牛蹄片区的金庄村小,部分年级的学科开课实在太困难,学校则干脆实行“包班制”,由一名教师教授一个班所有课程,有些课程对学生来说,只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形式性大于实质性。由于教育装备差,教师得不到有效的计算机学习训练,目前全镇35周岁以上的教师几乎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小学在编教师126(13人本科)人中,本科学历只占10.30%;还没有真正完成十一五教育期间我镇规划的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的任务。区级进修学校按期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学科教材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过分集中,而机械重复的多,缺乏创新的东西;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学习,实施手拉手互助,在时间和机率上都较少,一般上午活动,下午自由安排,以致造成各类职后培训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加之培训经费收得过高,部分学校教师包班,学科教师仍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状,参加学习,学生就得放假,这样以来学生安全同教师个人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任务等,构成了制约我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最大瓶劲,不少的教师虽有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参与各类培训的良好愿望,但实际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育投入的“马太效应”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往往是城区学校锦上添花,农村学校雪上加霜。
首先,金鼎山镇近些年在义务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上虽然得到了保障,教师绩效工资虽从2009年元月开始已给老师们兑现,教育可以正常运转了,但办学条件和教育装备仍然十分简陋,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亟待得到改善,与城区学校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反差;加之城区学校年年招考教师,公务员热至今不减,以致造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名师人心不稳,一些年轻骨干老师一年中就有两次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每年七——八月份还要参加城区学校教师招考。骨干教师不能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缺乏自身队伍建设的内驱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怎么上得去?
其次,从2008年开始,为促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的和谐均衡实施,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编制和实施城乡教师交流方面也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编制存在城乡差别,村小按1.5的师生比,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均衡发展。分配进城区学校的优秀师范生不愿到农村任教,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被交流到农村学校来工作,即使极个别被交流出来的教师,也是因为在原有学校教学上发挥作用不大,或不被领导看重的;这样的老师被交流出来,除自身背了思想包袱极不情愿之外,他们到了交流的学校,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第三,乡镇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得到吐故纳新。据本人长期工作在金鼎教育系统所掌握的情况看,本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撤区并镇开始,教师队伍“只出不进”的单向流动模式,已经延续了十多年,这 严重导致了最需要师资的地方,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反倒最先被“抽血”,所以金鼎山镇的师资至今依然“贫血”。
五、解决问题矛盾的关键——是实施“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采取“输血”方式,充分利用“外资”缓解师资紧缺。由区教育局牵头,抓好教师“顶岗实习”工程,实现遵义师院和农村学校工作双赢。
大家都知道,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城市学校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不欢迎实习学生,也让师范院校深感头疼。近年来,有师范院校独辟蹊径,实施“顶岗实习”工程,即以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自己的教育实习基地,以一年或半年为周期,派遣已基本具备从教能力的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分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任务,一方面弥补师范院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缓解部分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仅可以缩短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一个补充。
2、整合区内教师资源,将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支教或送教下乡已经成为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中华小学帮扶我镇的岩塘小学,长征小学帮扶我镇的下庄小学:送课下乡;),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还只是从先进学校到薄弱学校、从城镇到乡村的一种单向交流模式,还未能有效扩大交流范围,还没有真正发挥出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往往还是以支教或 “手拉手”对口活动的开展形式去组织,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事调配管理制度;学校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性结构的改变,没有任何起色。前不久看过某省在中小学实行“换岗”制度的报道,觉得建立城乡教师互动的双向交流制度,也是均衡教育资源的一剂良方。所谓“换岗”,就是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城区教师申请到支教学校任教,原人事关系和福利待遇不变,并由城区学校给予一定补贴;而在农村学校,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可以申请到城里“跟班”一年,接受城区教师指导。不管是单向的“支教”,还是双向的“换岗”,都需要强调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者作为不同的帮扶措施,应重在理念、管理、方法等软件上提供支持,而不是仅仅以此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的缺口。支教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对被支援学校的传帮带作用,把自己的特色教研方法、特色管理经验等介绍到被支援学校,通过一个人带动一帮人;进城“跟班”教师也要抓住与城市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另外,也可定期开展一些城乡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互相交流中不断成长,共同提高。
3、增强“造血”功能,继续抓好自己学校名师的培养。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确保农村地区教师派得进、留得住。
2007年,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从入口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我们也知道,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部属院校,也就是说,靠部属院校师范毕业生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免费更能保障他们到农村任教,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师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政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师资的来源,而且也可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是解决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一个途径。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得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村在职教师。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已达1043.8万人,其中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占81.7%。这一具体现实的国情,对实施有效培训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远程教育、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培”、各类地方性培训等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建 设好教师专业学习的网站,以教育网站为平台,依托“校校通”、“城域教育综合信息平台”等网络,将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名师讲坛”等学术讲座资源上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或者组织由软件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队伍,充分挖掘优秀教师的教学潜力,将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成名师资源库,供广大农村教师借鉴使用。
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抓得紧,落得实。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自己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教师培训要从提高教师的“双素质”角度出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有一些教育学方面的通识培训课程。又要有一些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要将教育专家、教授的理论讲授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介绍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培训是教师的义务,既要出时间精力,还要出钱,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不少教师颇有怨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培训,可以有效激活教师的潜能和内在学习动机,变教育行政部门被动的“要你培训”为教师个人主动的“我要培训”,培训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6、培养乡镇学校自己的名师,充分发挥“名师”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有作用。遵义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组建了名师队伍,近年来,市区级名师队伍在建设遵义教育强市,教育强区,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金鼎山镇有市级名师3人,区级名师3人,仅仅通过他们,要改变目前我镇教师队伍现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名师,市区要管理他们,也使用他们,平时给他们有指定的培训和学习任务,很少承担自己所在学校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说穿了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因此乡镇学校必须要培养和建立起自己的名师队伍,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评选和使用,落实经费待遇,接受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第四篇: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现象是各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减少失业、达到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和人们追求的共同和长远的目标。在中国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城镇人员下岗分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进一步加强,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首要社会经济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从各个方面来减少失业人口和解决其生活困难的程度,诸如: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分流富余人员,开辟就业门路;就业咨询与转岗培训;救济与扶助特困职工„„等等方面的政策实施,虽取得一定成效,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但有些对策和措施仍值得深化和改革。
[关键词]城镇;失业率;失业问题;政策建议;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我国目前城镇居民的失业状况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显性失业主要是指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绝对数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476万人激增到2001年的862万人,规模上翻了近一翻;相对数上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2.8%上升到了2001年的3.6%。但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因为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失业率,它将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人员和城镇隐性失业人数排除在外,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因此,这个数据是不完整的,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考虑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和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包括政府机关富余人员、产业结构调整的下岗人员、定编定员定岗的冗员和停产、半停产厂矿企业的职工),那么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人数就不再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而应该再加上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和隐形失业人数,即: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城镇实际失业率也应相应调整为:城镇实际失业率=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员人数×100%。通过对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整,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失业率严重偏高,就业相对不足。
(一)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1.分布面广。我国各省、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都有失业人口及其贫困人口的存在。
2. 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这一问题就相对严重些,而且受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流向的影响,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征。另外,发展较早的省区和城市,工业结构往往落后,新兴产业部门较少,失业人口明显多于发展较晚的省区和城市。
3. 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了一些企业破产、减员,使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成为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
4. 增加速度快。随着城镇经济体制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城镇失业和贫困人口继续呈增长趋势。
5. 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技术素质低的人口与较高素质的人口相比,失业和下岗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6. 中高年龄者居多。在失业人口中,中高年龄人口由于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也大得多,往往也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分布状
全国各地区登记失业率分布差异甚大,西部地区和重工业地区登记失业率过高。1996年全国这一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青海为7.2%,其次是贵州为6.2%,甘肃为5.5%,宁夏和陕西5.2%,海南4.3%。
失业青年构成登记失业人员的主体。从年龄分布看,15岁─25岁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62.8%。
3/5的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 型。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6个月以下人员占总数的40.1%,6个月以上人员占总数的59.9%。
我国不少地区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型,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比重过高。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比重最高地区是天津市,为71.9%,其次是上海,为70.1%,内蒙古为69.7%,浙江为68.7%,甘肃为68.2%,北京为65.6%,辽宁为64.0%,四川为63.8%,安徽为63.6%。
每个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太低。据统计,1996年全国城镇发放失业救济金为13.87亿元,发放失业救济人数为330.8万人,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用 35元。其中黑龙江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最多,为62.1万人,人均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最低,只有6.5元。这反映了中国搞了近50年的社会主义,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失业保险制度是“有名无实”,无法承担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职工一旦失业就等于失去一切。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登记失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非农业户口;(2)在一定年龄内(男性为16~50岁,女性为16~45岁);(3)有劳动能力;(4)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作为分母的城镇劳动人口包括:(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3)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5)城镇失业人员。
(二)失业可能导致的问题
1.低估了真实失业程度
(1)虽然名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在统计口径上其并非属地统计而是身份统计,仅包括城镇本地非农户口的失业人员,未包括下岗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口、城镇外来人口中的失业人员;(2)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统计之外(通过媒体、熟人、亲身去企业求职以及网络等方式的也都不计算在内),由于劳动部门登记的只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显然它低估了真实的失业程度。
2.党的阶级基础将会动摇
如果目前大批的城镇下岗职工得不到工作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状况得不到缓解,将导致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从而将使越来越多的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同时将使党失去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使党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大打折扣,最终将导致党的阶级基础的动摇。
3.国家的长治久安将受到影响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近千万人。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4.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1999 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抵御失业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尽快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一)失业保险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失业保险能为失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
(二)实现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最主要的支柱之一,对于保障失业和下岗人员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欧美国家曾经建立过非常慷慨和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比较高的福利待遇。但过分慷慨的失业保险福利支出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诸如抑制了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影响了经济效率以及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等。因此,近些年来,即使高福利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和改变,从高福利支出逐渐转向强调实现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主张实行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积极的福利政策,在失业保险方面就是主张把生活福利改变为工作福利,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而是创造条件促进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为失业和下岗人员提供福利支出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更应该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包括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统筹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等等。
(三)失业保险能对促进再就业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中,失业保险仅仅是保障失业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能满足其他的需要,所以要想生活质量提高,就必须通过再就业,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来实现。我国失业保险从建立起就把发放失业救济金与促进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和生产自救密切结合起来,避免了失业保险与就业脱节的弊端。1994年以后,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更加突出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鼓励非国有企业发展,拓展各种就业机会
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发展轨迹看,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降低,私营和外资企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职能划分越来越清晰,多数产品的生产将通过市场和私营部门解决,政府对市场竞争和生产领域的干预会越来越少,而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会蒸蒸日上,私营和民营企业吸引的劳动力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能为社会提供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为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同时应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新毕业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到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同时,还应创造条件鼓励个人自我创业和拓宽就业渠道,除了正规就业方式,即全日制、月工资、固定工等以外,应鼓励个人从事各种非正规就业,即非全日、非固定作息时间、短期的阶段性就业、非固定工作场所等的就业。此外,根据中国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方面,可以结合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政府支出扩大与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城镇失业状况对策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着手治理失业问题。失业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上的失衡,即供给大于需求。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
(一)在全国各城镇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中国目前虽在334个大中城市和494个县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政府角度在经济上切实保障了部分城镇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是一项较为基本和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覆盖面仍较窄。(仅占全部市、县数的22%),尚不能彻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保障。因此,可采取对高消费品或高收入者征收特种附加税的办法,作为减少贫富差距悬殊的一种调节手段,同时,以确保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的来源。
(三)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
解决失业问题的另一途径是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60~7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O%左右,而我国1999年仅为26.9%。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就业比重,就能增加就业机会1000万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 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是保障劳动力流动, 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 间的壁垒, 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 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任何用排斥外地劳动力进入保护本地居民就业的做法, 从长期看都破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会使当地工资上涨, 企业因此会减少用工, 反过来影响就业;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劳动力市场职业搜寻成本。
(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从短期来看,就是对工人进行在职培训,或者对由于技术不适应而失业的工人进行培训。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旌促进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的需要。
结论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镇下岗人员被释放出来,形成对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城镇失业状况迅速恶化。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势力丝毫未有减弱,因而出现城镇失业率不断提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被各国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闲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失业或寻找工作期间,政府如果能提供足够的失业保障,可以帮助失业和暂时没有工作的人维持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聂金.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1(1):67-68 [2] 张选民.刍议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4):32-35 [3] 王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减少失业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4):378-381 [4] 吕学山.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机理与对策机制建构[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1:14-20 [5] 赵青霞.我国城镇失业率的协整分析及预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7-10 [6]杨伟民主编,罗桂芬副主编.失业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高洁,高凤英.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3).
第五篇: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世军,徐中仁
摘要:我国农村教育在初步实现普九目标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随
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状和困难越来越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因此,应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A-!$%#B$“"-+C((D#”“-$”+“"#”+“(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际上是由乡政府和农民 经过近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的改革共同负担,财政包干到乡,势必也造成了地方教育也 开放,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师范教育的大包干到乡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县级
发展给农村中小学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教师,从质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教师的管理权。而很多乡
和量两方面都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镇政府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大多不是从教育的角度去
状况,改变了以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都是清一色民办管理,不考虑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随意地调配教
教师或代课教师的局面,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师,造成了学校缺的学科教师进不来,而不缺的教师
会地位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学却过剩,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些乡镇为了减轻财政负
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担,甚至不接收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而宁愿找代课教
相适应的,形势依然严峻。师,只是因为代课教师的工资低。另外,对农村教师 的监管机制也不完善。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
$%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有些地区’”
还很严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教师的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比如停止招收民办教
工资拖欠问题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但在不少师;对符合要求的民办教师予以转正;代课教师要下
《》
地区是老帐解决了又添新帐,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岗;为合格的农村公办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实
在。再加上农村正在全面进行税费改革,势必给现有行教师聘用制等,但这些措施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很大的冲击。在农村地区,教着很大问题。
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很
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多地方教师缺编现象依然很严重。农村中小学的师
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农村教育经费缺口,仅靠生比与全国的平均值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若要单独
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弥补的,如果没有中央财政的与城市中小学相比,那差距就更大。在这数量不足的大幅度转移支付,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会更加农村教师中,分布又极不均匀。县城和乡、镇中心学
严重。校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而在#%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则很缺教师,很多学校基本是
《》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只得请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
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代课教师上课。再加上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很低,还常
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常被拖欠,很多农村教师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或到经
作者简介:王世军)$&*(+,,男,河南平舆人,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人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研究;
徐中仁)$&*-+,,男,湖南岳阳人,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人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研究。
第期王世军等: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济发达地区去任教,新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宁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疑会影响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
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到这些边远山区任教。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受影响的是农村教育的质量。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当前的教育改革对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 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教师的起建议与对策
点本来就低,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虽然经
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
过了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
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
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
面着手:
量低,很多培训只是走走过场,不少教师实际教学
首先,国家必须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
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相当一部分
大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投入比例,以转移支付的方式
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
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进行补贴。应该承认这一体
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然而
革中已充分暴露出来。而且农村教师中,除了相当
这一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明显地产生了一些问
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以外,还有大批的代课教
题,即它把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甩给了
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
县乡政府和村民。县级以上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主
育,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知识基础差,教学能
要承担了城市的教育投入,而农村教育经费则主要
力和水平偏低。这种情况在边远地区学校,特别是
落到了县级以下政府和农民身上,但毕竟基础教育
山区小学很普遍。另外,由于待遇低,工资被拖欠,是整个国家的事,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主
接受的专业教育程度低,管理松散等原因,一些农
要的义务和责任。为此,国家应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
村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的财政转移支付,在科学评估、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水平较低,这也是影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
理地确定中央、省、县、乡四级政府以及村的办学责任
要原因。
与分担机制。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的师资
其次,当地政府也应该在教师的聘用和晋职制
不仅量少质弱,而且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
度上进行改革,规定城市新聘用的教师和要晋职的合理。在农村教师里面,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和刚任
教师必须要在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才可以聘用
教的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少,和晋职。还可以规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
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不是被层层抽调到
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才能往城市学校调
城里的学校,就是流失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任教或打
动。同时制定特殊政策,逐步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
工去了。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
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
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占大多
作提高工资待遇并记入退休工资的政策,教师的聘
数,而音、体、美、心理辅导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很多
用权归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而不是当地政府来
学校要么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
聘用和分配教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各个学校的任。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
教师结构趋于合理,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提高农
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还有大部分是中师毕业,虽
村教师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的条件。
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第三,地方政府和国家应大力加强县、乡两级教
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
师培训、进修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以县级教师培训机
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
构为重点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对农村教师进
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
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这些机构可以不设教师编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生活艰
制,所需教师可从高校聘请,也可以作为教育扶贫的苦。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
专家学者讲学的场地。这样就使农村教师可以就近
发展水平低,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就不会高,因此愿意
参加培训,省却很多不便。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费也应
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很少,这就造成了农村教师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农村的工作量特别大,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一
教师个人承担。实行免费进修制,或者教师出很少一
个人一个班,所有的课都教,工资却很低,民办教师
部分钱。实行配套的升薪晋级制,仿效西方发达国家
和代课教师的工资就更低。而且很多农村教师都是
把学位、学分和升薪晋级紧密结合,鼓励农村教师参
单职工家庭,家里有责任田,工作之余还要干农活,加多种培训。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调动农村教师进行
FF教育理论与实践FGGM年
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师来对农村贫困地区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也可以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以对口支援、校校联合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规定研究
发展。生毕业实习必须到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进行,由他们
第四,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农村教师特殊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国家和当地教育管理部门也
津贴制度,这种制度应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应该把这种培训纳入正规的培训管理之中,农村教
平分成不同的等级,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方师参加的这种培训也应该在考核和晋职时受到承
特殊津贴越高。其额度不应是点缀性的、象征性的,认。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农村教师不再花昂贵的培
而应该具有较大的力度。过去国家曾实行过地区工训费,在家就能学到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减
资级差补贴,但由于补贴金额过小,现在已经不能真轻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教师不离校,也
正发挥其效力与作用了。财政部和人事部在FGGH年减轻了学校安排课的压力。校本培训这种形式既符
《》合农村学校的现状,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曾下发了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这
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但它对于解决目前农村贫困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三农
问
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仍显力度不够。因为题,就必须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
它规定的津贴标准不高,而且不是专门针对农村贫质。而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必
困地区教师的,所以它的启动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说高质量的教育需要训练
贫困地区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面临的人员流失、有素的教师队伍决不是什么陈词滥调。如果忽视了
补给困难、素质低下等实际问题。所以贫困地区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那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
特殊津贴的额度应至少达到全国教师工资平均水平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的IGJ以上。唯有如此,这项政策的实施才能真正达村,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切实提
到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并激励和吸引其他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得到真
地区的人员积极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的目的。而且正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贫
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所需的资金应困地区的经济也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该全部或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如果空调,也就丧参考文献:
失了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行倾斜支持的实际〔〕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
H谈松华@K@
意义F评论!9
第五,实行校本培训的模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F赵世超,司晓宏@关于在西部地区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专业素质。可由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规定,部属或的思考与建议K@教育研究@FGGF,I@ 省属的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校的教师每年必须到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教育扶贫,这种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重庆邮编
扶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支教,而是由这些高校的教MGGN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