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对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思考
“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将成为2018年基础教育的热词与课改的风向标。核心素养颁布,新高、中招政策出台,课标修订,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推行,小一科学课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加速,标志着课改一揽子的顶层设计细化完成,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精装修性的深化阶段,即课改新时代。课堂革命的提出,表明课堂问题积重难返,课堂改革是焦点、是硬骨头,用改良、改革已不足以解决课堂的疑难杂症,需要掀起心灵、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来强制推进,来重塑课堂新样态,构建师生新关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的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认为2018年的基础教育课改务必要聚焦、关注“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这两大主题。
一、课改深化——打赢课改的后半场
课改是持久战,需要连续不断发力。课改进入新时代,表明课改己进入关键的下半场。那么中小学如何赢在课改后半场呢?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课改初期,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改进入后半场的标志之一。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师读书是首选途径。其次重视教师基本功代际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使用;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三是探索、践行“互研互训小课题研修工作坊”及“观教察学校本教研”的新机制。
(二)、是实施课堂综合改革是核心
课改己进入后半场,课改己进入深水区,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将进入从单一课堂流程、模式改革进入课堂综合改革,课堂改革将打破瞎子摸象的片面改革观,将迎来多策并举、协同作用的生态改革观——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新生态。
1、重建课堂改革的环境协同系统。班改、课改一体化是重建课堂改革协同系统的有力抓手。班级架构、管理从班干部制走向部委制;构建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创生、放大班级自组织与自教育功能。
2、重构课堂改革的时空系统。课堂时长新设计:打破固定时长,实施连排、长短课时等。课堂空间新组合:依据学习方式设立独立钻研学习区、合作讨论区、教师帮扶区、观看视频学习区等。构建新的学习社区: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群的混龄成长生态群。
3、重塑课堂改革的八大要素系统
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为什么改?一一改学习情绪,在“欲、育”上做文章;改什么?一一改学习内容、改学习模式、改学习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路径;探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合作学习关系;推进合作学习新样态。怎么改?一一改教(导)、改学、改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程设计,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习改短板。什么平台上改?一一改教学技术、改学习工具。什么手段助改?一一研改、评改。
千万不能窄化课堂改革!从单
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是赢在课改后半场的关键之一。
(三)、采取课程与课堂改革整合是有效抓手
课改初期提出“课改主战场在课堂,课改重心是课堂改革”并没有错,然而随着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改革决定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的意义和提升。
二、课堂聚焦——打通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针对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提出如下三大路径、六大策略,非常有借鉴意义。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一活动化策略(项目学习、做中学)、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一一意义化策略。
在此,我主要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微观操作层面分享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原则
1、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构建、目标个性化的定制 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在明确学生五知(己知、欲知、能知、需知、新知)前提下,在“三读(读课标、读教材、读文献)一梳理(知识纵向线、横向线、主要教学策略、课标要求)”基础上,对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目标要进行分解、解读,提练学时单位的核心概念,把握全局性理解框架体系,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研制总体的整体全程式目标、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依据课标总目标、级段目标、单元目标确定学时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思考学养目标、跨学科协同目标、上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关联。学习目标个性化设置及达成度。从大一统、整齐划
一、教师制定的公有制目标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目标,甚至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目标转型;用学生立场、学生明白语言表述目标;关注目标制定的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可操作性。
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
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翻转设计理念,避开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在分解清晰目标基础上,先设置达成目标可评估、监测、量化的指标、方式、途经,再依此为依据,考虑为达标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搭建什么样脚手架。具体讲: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制定学习目标、课程预期结果;收集“观察和对话、测验和考试、学生自我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证据;围绕以下方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
3、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
从碎片化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以一个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进行整体、系统学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策划、综合设计、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先生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程设计案基本框架为:学养目标、协同目标、关注必备品质、核心能力;学程整体导航图:学时内容范围、阐明相关内容地位与作用、指明学习路径、介绍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学习流程尽量体现下列维度:思维活动、环节主导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建议。设计命题立意、情境创设、试题设问符合核心素养测评理念的测评题,最好还要注明每个题与目标设计照应关系等。
4、植入信息技术因子
将纸质学时学程设计案转化为电子学时学程设计案;利用微课提升自学效率;点拔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将原来因有危险在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借助计算机摸拟出来,展示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参与,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定位学情、反馈。尤其要从课堂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维重构课堂。
5、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
在学生只关注解题大背景下,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建模的项目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载体;同时课堂上问题要逐步减少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增加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减少封闲性、固定答案问题,增加开放性、多元答案问题;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多关注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中问题;多关注需要抽象、归纳、建模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就是锁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的引爆点。
另外要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讨论、争鸣的反馈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可以概括如下:从个人设计走向集智协作设计;从流程设计走向学程案设计(即从教的设计走向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时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到评价的正向设计走向从评价出发倒退的翻转设计;从单一关注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三类、三级、三种目标链设计:从预设过度的静态设计走向目标、问题、方法等多元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设计;从单一设计走向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从教学性教学设计走向教育性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走向为概念而学的全局性理解设计;从仅关注知识获得设计走向思维、素养双生长设计;从仅有学科意识设计走向课程意识、跨学科协作落实综合素养设计。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改造
1、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不一定非得课的起始部分全部呈现,预设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可分步呈现,可动态取舍、调控与生成。更重要的是课结束时让学生回过头核对学习目标达成度。
2、学习内容选择
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两个方面内容的重点学习。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传统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3、学习方式
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打通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通道与关联,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提倡索利于思维、素养双生长的“混合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学生可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互教互学、可以帮扶、可以救助老师,可以观看网络视频、微课等,进而增加课堂的思维流量。这样就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4、学习方法
基于个体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路径,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自学环节,阅读文本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疏理、提炼知识结构;合学、展示环节植入六顶思考帽操作方案,提升思维全面性、深刻性;总结环节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用康奈尔笔记法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利于系统建构、深度记忆。
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圈画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
5、学习评价
依据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进行试题命制。要根据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让我们吹响课堂革命号角,大踏步迈进课改的新时代!
阅读 314
第二篇: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
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
当前,“双减”正在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将是“双减”的深化之年,“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从宏观层面看,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课改外部舆论、文化环境逐步趋好,文化反哺课改生态雏形出现。把课程素养、生活逻辑等理念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初高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新教材全部使用,新学业评价标准的出台,一系列举措使得课标、教材、考试一致性得到了实现。
不得为学校分配招生指标、不得单纯以分数考核教师绩效;对学生作业总量进行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进行有效监控,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是说,政策、文化导向上为学校、教师创造了宽松环境。
二是“双减”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
传统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苦拼、培训班苦补、家长苦陪“五苦精神”获得。而“双减”背景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釆取科学方法实现有后劲、可持续的绿色教学质量,借助课程设置、课堂改革、教师素养提升等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赛道变了,评价规则变了,质量获得方式发生了改变,即以最小的时间、精力花费获得最大的效果、效益。三是“双减”进入优化、创新、巩固成效新阶段。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对“双减”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有”到“优”,从“优”到“常态化”,需要不断探索、建模、迭代、创新。从微观层面看,2022年新课改有六个新路标。
课程框架视角:从素养层面重构校本化课程体系。学校竞争的核心是学校课程特色的竞争,而课程竞争的关键是课程开发、实施理念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见,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整,进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开设,从有什么、供什么走向缺什么、补什么,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课程生态体系。课程体系要增加、渗透、培养时政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艺美素养、劳动素养的内容与比例,并釆取选课走班、学分制管理。
教学方式视角: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同一时空的混合学习将成为新趋势。近年来,在线直播课、在线课程平台火爆。“互联网+”技术颠覆和重构教育,“倒逼”教育信息化快速升级,广大师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学习,教师对开发、使用信息技术有了切身体验,对线上教学具备了一定适应能力,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内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校、教师要顺势而为,迭代的不仅仅是工具而是系统,不仅仅是方式而是教育思想,要变应激状态为应然状态,借助改变教育形态而改变教育生态。
减负提质视角:立足“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同样在课堂。要从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内容统整等维度来深化、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可实施策略有:集智备课,教材统整,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入信息化学习与思维工具,活动评价镶嵌于活动任务中,重视元认知、教学目标完整达成和学习价值深度实现,等等。
学习方式转型视角:从教学改革走向学程改造。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关注学的核心是进行学程改造。学程改造的前提是从脑科学视角解释学习、认知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软肋,提倡多元学习方式,研究学困生成因及学习内驱力激发,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倡多元学习方式。从感觉式学习走向规划式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群体学习,从单环学习走向双环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思考的本质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形成个人理解、建立联系。“多思考几层”“多思考几步”是训练深度思考的有效抓手。
课后服务视角:用课程思维开发实施自习课程和社团课程。把做作业时段开发成自主学习课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说,“假如教学更多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那么作业更多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诊断评估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过程,可以把课后服务中做作业时段开发成自主学习课程”。将自习课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目的是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
把社团活动上升到社团课程高度来开发。社团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课程,可从兴趣小组提升到学分制选修课程。社团课程可引进社会资源,同一社团课程尽量要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学生在社团课程中的表现也要建立可视化评价体系。
“双减”目的视角:聚焦作业设计、作业评价,让作业控量提质初见成效。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实行层层备案审核制。课堂练习要求教案上注明与学习目标是如何匹配、照应的;课外练习、作业要注明教师选择或设计从哪些题筛选或改编的,基础类、能力类、拓展类所占比例;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上届学生单元学习易错、易混试题统计分析,教导处提前预警,备课组思考、探讨破解策略。“教师下题海,学生荡轻舟”,变传统狂轰滥炸型作业为精确打击型作业。
提倡作业设计评价全面创新。自留作业、自选作业、同层互留作业、套餐分层作业、翻转作业应成为作业新常态;正确率、创新性、书写质量的多维评价,自评、互评多元评价,鼓励性、期待性、商榷性评语,过程、问题、方法指导的创新性批改,皆应成为作业批改新视域。
第三篇:课堂课改经验交流工作总结
“三生”课堂课改经验交流工作总结
围绕“三生”课堂的课改理念,我校确立了“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在这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校积极探索,紧紧抓住教师、学生、课堂三个教育核心元素,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现把学生的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写字习惯与读书习惯。低年级我们着重从培养正确的读书和写字习惯入手,遇到较难的问题首先独立思考,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三至五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结合我校的特色活动,每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大声读,多读书的习惯。
(2)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特别是对语文课前的生字、词语的预习可以减少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预习写出自己的疑问,为新课中的探究做好准备。数学课前对旧知识的整理复习为新知识的生成做好铺垫。
(3)培养学生认真习惯。在我校教研活动中,吕光科老师讲小数数位时,学生对0.0045的读法少说了一个零,老师马上进行指正,并对全体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认真的重要,还例如五年级数学课上,一位学生板演出现了错误,主要是单位没有统一,老师在课堂上让这位同学大声的读题,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进行改正,体会马虎带来的危害。
(4)培养学生合作、互学习惯。继续加强六人合作特别是兵教兵、兵带兵,首先教会班上学生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小组长、班干部进行学习的落实,对学困生更是一对一的进行辅导,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最终的合作探究的目的。
二、通过教研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1、文科组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读书识字,我校主要在对学生“想读”上做文章,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的特点让他们产生兴趣提出
①、创设情景读,多运用多媒体、挂图、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②、表演读,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刘四老师在教学《厨师小山羊》一文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把你所读的动物表演出来,很多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并且还用表演的方法进行识字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成效。
③、比赛读,看谁读的最好,谁读的更好。马丽飞老师在进行识字方法上使用图解识字法、猜谜语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部件识字法等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不枯燥爱学习。
高年级我校主要在对学生阅读“方法”上进行研究,①、交给学生选择书的方法,看内容提要选择读物,现阶段主要依靠老师从学校介绍书; ②、教给学生读一篇书的方法,精读与略读,先略读全文,在精读重点或你感兴趣的地方;
③、教学生有感情的读,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句话都有作者的情感在内,要读出“酸、甜、苦、辣、咸”“远、近、美、丑”;
④、让学生学会记录,记录小笔记写明读书时间、读书内容、作者、主要内容、你最大收获或精彩的语句。
让学生喜爱阅读,并会阅读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让学生学到“本领”特别对学生的一生都起到作用。
2、理科组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口头分析能力 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出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更好学习数学的愿望,我校理科组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进行子课题研究,提出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口头分析能力。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①、读。教会学生读题,让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断句,先大声读题,最后形成默读题目的习惯。例如五年级数学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对题目中的单位、是否有盖、求的到底是什么,棱长、表面积、体积、容积等一定要区分清楚。
②、敲。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开始让学生对问题像语文学习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并教会学生对数学名词的理解如“倍”、“除”、“相向”、“相背”等,并教会学生会找关键字词,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在问题中“比、占、是”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能够更快的理解题目并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快速建立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口头分析创作良好条件。
③、语言的表达。这是最困难的地方,学生从最开始的不会说由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到学生说的断断续续由老师适当指导,在到学生能够独立分析一道问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改正,教会学生按照读题、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是什么、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什么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先求什么、在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按照这样的顺序一步步的讲解,从最开始几个人,到全班大多数,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课改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思考一:资料搜集≠知识内化
公开课大多数老师可能都会这样做:搜集资料--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学生有没有将资料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有没有与新知识相结合,教师却一概不理,如此“搜集资料”成了一种美丽的摆设。更有甚者“搜集资料”只是昙花一现,课堂上只用了一两分钟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连看都还没有看完就结束了,把对知识的理解、对理论的深化转化为敷衍课堂环节的一种手段。
重视让学生互相帮助,却忽视了师生交流。当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问答案,却想不到来请教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我经常说:“请同桌帮他。”“请学习伙伴帮帮他。”却很少提到:“欢迎大家来问老师。”这很可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不会做肯定是我没学懂,可以问同学,不要问老师。其实,新教材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不同程度的难度,非常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的点拨。
思考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
尊重了学生的合作需求,却轻视了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合作后进行汇报时,小组中经常有人似乎静静地听着,请他汇报却不知道组员都说了些什么,他们组形成了什么意见。很多学生关心着倾诉,却忘记了倾听,更缺少对他人说法提出反对与补充的习惯与能力。回头去想,当初学生刚学习合作时,我看到他们很高兴地凑在一起没完没了,就以为寻求合作是人的天性,不用怎么培训。今天看来,如果当时多教一些合作的基本方法,如在组里要多倾听,多交流,多质疑,多补充,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小组学习就不会是现在“我已经说完了,不关我的事了”的情况了。
三、今后课改工作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思考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学中要注意:①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与实施;②有效安排辅导;对学困生要及时补缺补漏,尽量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清”。③进行家校配合,努力开展家校活动。
第四篇:课改 学校教学的一切革命
课改 农村学校教学的一场革命
汝阳县十八盘乡竹园初级中学 黄燕敏
2011年11月11日
我们国家提出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10年,虽杜郎口、洋思率先垂范,取得了成效。到后起的山东昌乐和河南的永威一举成名,这些学校的巨大变化,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因此随之欲来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遍地开花,但最终效果不佳,原因何在?本人结合本地实际,经过两年的学习探索,先后借鉴洋思、昌乐和永威的经验。面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向城市的流动,特别是教学改革现状,不禁引发出几点感悟:深刻体会到课改是农村学校教学的一场革命,举步艰辛,道路坎坷。打好课改这场革命硬仗,就得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就目前学校的教学现状,要想搞好课改,就必须让领导和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只有领导重视并深入一线,吃透情况、把握好问题,才能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课改。教师理念的转变是靠领导的引领和方法的提出,然后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转变了,课改才能开展。否则,你纵有千条妙计,教师本人有牢牢注意,不敢放手,既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又怕开展不成功。我们的课改就会在热嘲冷风中归位到过去传统的老方法老模式当中而宣告破产。因此,课改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大胆积极地去尝试,才能开展课改。只有教师动真格,才能扎实开展课改。
二、制定方案,认真落实
课改,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基础;认真落实扎实开展是保证。我两年来,先后两次自费赴郑州参加课改经验交流会。与名家名师面对面,受益匪浅,回来又带回名家课改讲座光盘和书籍,进行学习。仅蔡林森编著的《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长达416页,我用两周的时间认真学习了一遍。把适合我们借鉴的地方折起来或画出来,认真揣摩,再利用教师例会进行讲解学习。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课改教学模式,即:“高效课堂下的目标教学。”这种模式现在回味起来,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或是必须做到的。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真正去按照这个模式认真操作,效果一定明显。这个目标教学模式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示本节课目标;第二阶段,围绕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习或分组讨论;第三阶段,达标检测(检查当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了配合课改工作的开展,我先后购置了24块小黑板,分配到各班各科。上课先检查教师带小黑板情况(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教导处负责检查通报。学校购置两台复印机和一台电脑,让老师查阅资料,复印练习题来为教学服务。学校听课、评课就按照目标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进行听课和示范课讲赛,对需要听课的教师不是先打招呼让老师准备,而是按照目标教学模式来了解教师课堂的课改动态和存在问题。本期我当堂听课,下课评课。本人的听课记录的前几页就写了这样一些话:
1、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
2、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3、效果好就是学生紧张的进行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好就是一节好课。
4、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即下课前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掌握了。教学过程不图形式、不图花样、讲究效果。本期我每节课都按要求上课,自己所教的七(3)思想品德全班共45人,在这次段考中仅有3人不及格,其中有2人59分一个学生成绩最低44分,80分以上达20人。我认为,这种教法教师备课细一点,但上课很有规律,让学生参与,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比较好。学生也能明确一堂课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印象也深。为配合课改的开展,我们还制定有评选学科带头人,本期每人每月提绩效工资的40%用于班级管理和教学教改。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课改是一场教学革命,要动真格,但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当的普遍和突出。例如: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问题;课堂老模式弊端的改造问题;师资不足需要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带回来经验和方法问题;课改的经费投入问题;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人才管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别和条件改善问题;教师参与课改时上课、备课的深度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此,要想真正的实施课改,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好教学改革的后盾,深入一线听评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模式和激励机制,强化学校管理,把竞争激励引入课改,那么课改才不会形同虚设,不会走过场。只有这样,不远的将来,我们农村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课堂的革命
课堂的革命
——我校开展“1+1”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回顾2008年山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我校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基地校,这样的大教育改革背景及平台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理念;钱学森之问、温总理讲话、张卓玉厅长《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向每位实践层面的校长和教育工作者寄予期冀!在不断地追问,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发现中坚定信念、形成认识:我们需要以人本主义的行动回答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可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主要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一定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态课堂,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成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
省内外许多名校,尤其我省课堂改革学校成功校的实践与成果给我们以信念、激励与感召。同时学校多年进行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验课题探索,为今天的课堂改革酿就了良好的土壤。
为此,我们从2010年初开始做了积极的铺垫和准备工作。
首先、调整任命新一届领导及管理层队伍,做好干部这个主要因素的准备工作。
其次、2010年初开始,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派领导、备课组长等骨干力量北上南下省内外交流学习,专家进校、沙龙研讨等活动做课堂改革理念的渗透,心灵的浇灌。变校长的想法为大家的想法,变学校的愿景为教师的愿望。
今年暑假8月份,通过全员进一步的沟通、培训、洗脑、表态,启动安排尖草坪一中“1+1”学案课堂改革,定方案、立制度,落实行动。
“1+1学案课堂”教学改革以学案导学、自主展示、以学论教、教学相长为总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健康、充满挑战,有责任感的学习、成长。采用自主课+展示课两种课型。评判标准是: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多少问题; 四看这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9月:上旬充满争论与质疑,举步维艰;中旬在艰辛与游说中前行,出现转变;下旬陷入未知不可测的沉静中...10月:领导引领带动——示范课
11月:组长骨干推动——研讨课
12月:全员整体挺进——公开课
期中考试:11月9—11日,太原市期中统考,高一、二参加,成绩揭晓,倍感欣慰,成绩正常并趋提升态势!尤其主动积极课堂改革的班级和学科取得较明显好成绩。
11月:组长骨干推动——研讨课。备课组长、学科负责人29人进行了展示,大约30﹪的备课组长在反复摸索中定位良好,课堂流畅,效果良好。
12月:正在进行全体5年教龄以上教师的公开课及教研组说课活动。我高兴的看到我们的每一节课堂正在转变,并且这种变化是一种瓶颈突破的变化,不仅老师在接受、适应、创造着新的课堂,学生的表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的几点感想:
1、课改的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学生要看作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是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学生的生存质量就是教育质量。高考自然会成为其副产品。
2、课改的关键在于校长信念的坚定和全员行动的落实。校长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在信念,体验在课堂,参与在教研,解决在过程,反思在环节,激励在亮点,落实在行动,成功在育人。
3、课改的持续发展就是用改革精神不断解决改革中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课改的灵魂。
教育对于我们注定是一种责任与缘分。人生为责任而来、责任大于天!为了爱与责任,我们与课改牵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