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2:4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他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自2005年7月份以来,在教研员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研讨和观摩。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实践、总结的机会。我们逐渐地更新课程理念,并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目标指导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施。在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进步与成长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苦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的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因此还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地理填充图册》作业4%;《地球仪的模型》制作4%;《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4%;校园平面图绘制4%;《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绘制4%,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900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法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里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大连市任一宗教建筑的分布地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但问到佛教信徒如何诵经并表演出来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得很好,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表演佛教信徒如何拜佛,还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表演,他跪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解说。刚完毕,又一位学生要上台表演喇嘛教信徒如何拜佛,他也在讲台上又趴又跪,好不热闹。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成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这几个月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着眼点,努力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13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该区得出了6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经验一:

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则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课堂文化重建,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经验二:

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

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

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

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我区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便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将新授课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外或家中学习新概念和新资料,完成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教师点拨以及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实验,完成另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王水发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6日第6版

第三篇: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近三年来,我校系统规划学校工作,进行学校整体改革。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新校长上任第一年就提出要将我校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年规划。第一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年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巩固教育质量。

我校三年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德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化。即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合力”教育网络,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一手调节社会影响,一手抓家庭教育的指导。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我校认为,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学的功能。我校把“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指导思想,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开发学力作为突破口。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达到“两减”、“两高”。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发展非智力因素、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重复性或无效劳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同步。有的教师提出要力争把课上成“四高”:即高情绪——使每节课成为师生共同创造、享受的过程;高效率——精心选材,合理安排,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超时运作”;高层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式,重视方法论的讨论;高感受——把课上成有趣味、有哲理、与人生感受密切相关的课。有计划组织各类公开课,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讲练式或单元教学试验。在教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都具有实践和指导的意义。

2.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学校教授的知识永远落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因此开发学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且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开发学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们通过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历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实现“一过渡”,即初中由依赖教师到相对独立阶段过渡。因此,在教改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学习方法讲话》,在初一开设学法课,并发动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编印了《中学生学习经验集》。学生学习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实践中培养,因此在教改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常规,把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抓好六个环节,培养七个习惯,训练八种能力,并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但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平时考查和学期考试结合,考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普通初级中学是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包括身心发展的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以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各类人才的要求。①抓好基础年级和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的教学,注意做好初一与小学的衔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②开设选修课和职技课。加强选修课的计

划性,注意处理选修与必修关系,毕业会考与升中考的关系,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在初一办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数学特色班、一个美术特长班。③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指导。要求每个教师组织或指导一个小组,培养一、二个“尖子”。

4.加强教学领导,抓好教学管理。学校领导管教学,主要是管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表编排、制订教学要求和制度)教师安排和教学设备。①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各科教学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教育、知识要求、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课外阅读和活动、检测评估。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②抓好教学常规。提出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建立检查和考核制度。③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通过听课、参加备课、阅卷调查和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意见,及时改进教学。如学校领导听任课教师的课、召开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召开了10个班学生座谈会和数学等学科教学的问卷调查,进行学情“会诊”。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学校基本建设。优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景作用,使人精神焕发,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是“无声语言”,巨大的教育力量;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传统、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校园环境建设,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砥励学生志向,优化个体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四、搞好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的管理,就是要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管理好。其中人是主要的,管理的核心是管好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1.调整学校机构,实行层级管理。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层设级组和科组,实行年级组办公,强化层级管理。级组对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全面管理,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更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减少科组事务,加强科组教研科研活动,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总结交流教改经验,组织全校性课外活动和讲座。

2.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从新校长上任第一年起我校逐步制订了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印成《学校管理制度》,从校长到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校长主要抓好四条:①出主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上级指示和学

校情况提出办学意见,拟订学期(学年)工作计划;②作非常规决策,对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调查了解、集体研究,敢于作出决定,敢于负责;③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干部解决困难;④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学校重大问题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如奖金分配方案、管理制度等,都交给教代会和学代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根据学校工作特点,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并把经过实践证明是好的经验,补充和修改制度,转化为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五、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面貌决定学校的面貌,学校的整体改革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关键是队伍优化。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从组织、师德和业务上加强队伍的建设,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风尚好、业务水平高、群体意识强、“精干、高质、高酬”的师资队伍。如省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等,他们的工作和模范行动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声誉有很大的作用,是学校宝贵的人才。

目前为止,我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在工作上如何处理与同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生在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工作的差距还很大,任重道远!我校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规律,增强整体思路,加倍努力工作,把我校办成现代化的学校。

第四篇:幼儿师范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幼儿师范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科学,在幼儿师范地理教学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改革地理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幼师地理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幼师地理教学需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立足于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幼儿师范生的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地理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作为幼儿师范地理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1立足学生基础,过程与结果并重

当前我国幼儿师范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他们地理基础知识较差,一般情况下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感觉学习比较有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和专业教学以及以后的发展联系不大,只有把舞蹈、声乐、美术、钢琴等专业学好,以后就可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学,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来想,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引导他们更好地去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表扬,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和自信心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和表扬,能够促进学生奋发进取,增进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从而不断地唤起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热情,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从而使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新鲜活力。

2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需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幼儿师范地理教学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基础,不断地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途径,坚持以学定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组织课堂教学,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引导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地理科学,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转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利用教学相长,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需要重新的审视,教师和学生应该更好地认识和定位,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学,学生向老师学习这样的一种单向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成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统一体。对学生的教学也不再是沿袭传统的一对一的手把手教学,而是更多地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感悟,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幼儿师范地理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有效处理,用启发式的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能力,而且让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对话和思考的空间,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艺术和科学相结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有关地理的科学问题,又要更好地结合地理教学和地理本身的艺术性,采取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艺术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更好地发现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识和艺术的相互交融中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幼儿师范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浪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绩效[J].科技信息,2009(19).[2] 郑友训.基础教育新课程与高师教学改革[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第五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七河中学:金贤华

内容摘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着教育的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是学生轻松快捷地收获知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情境、方法、能力。

正文: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具有科学性。教学的对象是懵懂的学生,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自主和积极意识出发,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积累了点滴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郭沫若语)兴趣是学的挚友,兴趣是学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任何事情不能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构建高效课堂。根据高效课堂,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因教材内容而选择,因课堂需要而运用。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教学《亚洲的地形》时,播放韦唯的《亚洲的雄风》这首歌曲。让学生说说“山是高昂的头„.奔腾热血流„.”是什么意思?由歌声进入新课。再如:在教学《俄罗斯》时,播放音像俄罗斯舞蹈《芭蕾舞》,让学生欣赏、感受俄罗斯音乐、舞蹈的美妙,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了解俄罗斯。

(2)课堂中间。在授课中,因时间过长,学生大脑容易疲劳,这时插入一个小插曲,来激发学生大脑兴奋。如:播放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或欣赏一段音乐,两三分钟就可以消除疲劳,产生兴奋。

(3)新课结束。虽然本节课就要结束,但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外获取更多的知识,就更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西双版纳》结束时,我说:“同学们:回去和你们家里商量一下,暑假时,我们一同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体验那里的热带风光”。这样,让学生回味,让学生向往„..2.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科不同,教法、学法也就不一样。地理这门学科,内容及其丰富,领域极为广阔。要全面掌握地理要素,地理现象,那是不可能的。争对地理学科特点,学生必须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1)读图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书。学生必须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学会看地图,并且会看多种地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城市分布图、等值线图等)。

(2)分析法。地理现象纷繁复杂,要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形成和结果。就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如:“分析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就根据材料“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来分析。其分析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只掌握此方法,不必记某地的气候特征。

(3)归纳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大洲,所涉及内容很多,零散纷杂,要学会梳理、归纳,抓主弃次。归纳方法多样(图、表)。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归纳方法。如:在教学《俄罗斯》时,用数字归纳法:“四(6)五(2)”。即:四大地形区、四大河流、四大矿产基地、四大工业区、四大工业部门、四大城市,五大运输方式、五海通航。

(4)记忆法。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兴趣、读练、分散、联想、特点、分类、理解、对比、视图等)。因人而宜,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争对地理学科特点,要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

A.视图法。看到一幅地图,就想到地图上有很多地理事物及其分布,或者把很多道理事物联想到一幅地图上进行记忆。视图记忆是语言文字记忆的100倍,效果极好。

B.理解法。地理事物之繁多,地理现象产生原因也截然不同,不可能都一一记在大脑,只要理解就行了。如:在教学《亚马逊热带雨林》时,“该地热带雨林会带来多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只需要学生理解什么是经济效益,什么是环境效益就可以了。

C.对比法。有的地理事物,相近或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张冠李戴。这就需要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找出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区别。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和西伯利亚的地形”相似,都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河流的流向不同,地形也不一样。再如:“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相似,都是“终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但它们是有区别的: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多;热带草原气候降雨少。这样对比记忆,就不会发生混淆。.培养学习能力。

各种能力的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反复训练。能力的升华就是技能。地理这门学科要想学好,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

(1)读图能力。要学会读图,就要掌握图的要素,了解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要会读形形色色的地图(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经纬网地图„.)和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要学好地理,就必须具备读图的能力。读图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多看地图,地图就是地理教科书。

(2)理解能力。地理事物之繁多,地理现象之复杂,并且大多相似或相近,要区别,要甄别,不是靠记忆,而是靠理解。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用选择题、判断题来反复训练。

(3)分析能力。地理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大同小异,凭记忆是不能掌握的。如:每个国家乃至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地形特征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去死记,只要掌握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该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哪里高,哪里低)就可以了。再如:在教学《欧洲西部》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天天餐餐都是羊肉、牛排、奶酪„”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学生们都会说“欧洲西部牛羊多,畜牧业发达”。就要让学生根据材料:“欧洲西部的地形和气候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分析多了,分析能力就提高了。(4)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考试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对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和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长期以来,被视为副科,中考分值小,学校不重视;内容多,领域广,事物繁杂,不好记,学生厌学。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使学生容易接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要从第一节地理课抓起,脚踏实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能力,才能合力提高教学质量。我的做法显而易见,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下载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浅谈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目前我系处于专业单一、学生人数尚少的一种状态。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我觉得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专业,壮大招生人数,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做好专......

    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王长春(池州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分析了我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现状,介绍了近几年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初步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大学物......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本站推荐)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记者余慧娟 《人民教育》2011.1 今天,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造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和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心得和思考 课改进行了两个月了,从开始的依葫芦画瓢的模仿,到现在的各具风格的教学,这中间经历了许多的思考与探索,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用几......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学校管奋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

    关于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在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其逐渐渗透到体育各项目的教学中,它的出现尤其对传统的田径教学组织形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