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又以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为了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全面了解我县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从中探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育质量建设深化年,教研室从2009年11月下旬开始,对我县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三、调查方法: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实地考察、抽样调查,以及座谈、访问、问卷等方法。
四、调查过程:
自2009年11月下旬开始,以XXX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小组,深入10个乡镇25所基层学校进行调查,听取25位校长或业务校长关于学校管理情况的汇报;查阅教学管理档案,发放并回收教师问卷800份、学生问卷1200份;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48场次;个别访谈200余人。
五、调查情况: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兴衰成败。调查发现,我县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有了可喜的变化:
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思想认识有了重大转变
1.树立了教育教学是中心的自觉意识。教学管理者认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学校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部署工作,各项工作安排有利于教学工作,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位教师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工作这个中心,确保学校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树立了质量是生命的发展意识。教学管理者认识到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数学校都增强了质量兴校的责任意识,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各项工作,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3.树立了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意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多数学校都端正了办学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承认个性差异,关爱“学困生”,注重因材施教,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
二、在教学改革中强化教学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学校能严格执行我省颁发的课程计划,科学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注意加强对体音美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大多学校能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根据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结合本校实际,对教育现状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3.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扎实落实教学常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多数学校都能认真学习落实《河南省中小学教学规范》和《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切实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主要环节。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落实学习常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4.突出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注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夯实“双基”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数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在教学管理中注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都建立健全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科研活动,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及成功经验,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大师培力度,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组织开展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重点内容的新一轮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注意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大力开展校际间、学科间、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引导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增强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存在极大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教不重学,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传递,重数量管理,轻质量管理。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
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看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谁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教学管理者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抵触情绪。
2。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
教学管理者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开会议,但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第二个主要表现是对教科研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减少了,但抓好教科研工作仍是力不从心。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效益低下。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投入不足,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学校搞科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最后导致课题有始无终。原因之二就是教学管理人员与机构问题。管理人员与机构过多,人浮于事,责任分散,不能形成专事专办的集中力量。有些学校则是该管教学的不管或很少管教学(如校长),而代管的则往往由于素质不高往往造成管理低效。原因之三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浪费涉及到管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一些学校的教具、挂图、仪器、模型、学生用品等,平时见不着,上级来检查时发现都是崭新的。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一轮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教学管理者必须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建立激励创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
因为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首先要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注重课堂的创新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附于教案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教师个人应写好学月总结,分析一个月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突出问题等,制订下个月的改进方案,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在管理机制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3.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者不仅应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在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为使教学管理科学化,适应开放的学校系统,教学管理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以条件性知识为依托,增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而且要将教师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这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来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
教学管理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重视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深入进行比较研究,努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效率与效益。
全县教学管理者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在规范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全面推进我县“教育质量建设深化年”。
方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0年1月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关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暑期调查,在讨论之后我们整理出了以下一些内容。
根据调查和我们自己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经历,发现计算机教育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一些县级或乡村地区呈普遍落后的现象,像我们调查的中学,计算机教育在高二就停止开课,改上自习课,而且在初中、高一阶段的上课内容也只是少之又少,要两个星期才有一次机会去机房,在机房时大部分学生都在玩游戏,根本就没学到什么。而在某些乡村地区的小学,学校根本就没条件去购置那么多电脑,建立微机室,计算机老师并不完全是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像是物理老师,数学老师只要了解计算机就可以教,不完全是对口的教师。县市级好一点的中学一般也只有2—3个微机室,而且有很多设施都是陈旧的。
在很多地区,人们只是把计算机教育当成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注入财力和人力,学校只是把计算机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副科,老师的教学实力和经验对于这门课的进行没多大影响,大部分计算机课呈现以下这样的情形:老师在上面坐着,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有聊天的,有玩游戏的,浏览娱乐新闻的,还有的就干脆什么也不做,就看旁边同学怎么摆弄电脑.......记得大一上学期我刚上计算机课,那还是扫盲课,老师叫我们做个幻灯片,她说,这个幻灯片已经是最基础的了,你们在中学的时候应该都已经学过了。我当时脑袋里就一个感觉:啊?什么时候?我怎么没做过。后来仔细想想,中学老师好像是有介绍过幻灯片的制作,只是我们当时都急着玩其他的去了。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有点惭愧。计算机课被忽视还有部分原因是计算机不是高考的考查科目,不影响考大学,所以在很多中学计算机课要无条件的为其它高考考查的主课让课,更有些学校为了使学生能专心的、更多时间的学习以应对高考,就干脆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或就计算机课程分配给其他的“主课”。由于学校的这种政策也导致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根本没有多大的用处。这种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更影响了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总结一下我们还发现计算机老师的地位不高,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一周课时多,但是上课轻松,要讲的内容少,有时一节课的时间只要让学生自己上上网、看看书、上自习就可以了。计算机教学以我们之见应提高计算机老师的整体教学素质,淘汰一部分老的非主修计算机的老师。提高计算机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地位,计算机最好能纳入中高考考查的项目。
如果能矫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学到一些计算机有用的知识,一些沉迷于QQ聊天,网络游戏的莘莘学子应该会有一些其他宝贵的收获。当家长喋喋不休的骂着计算机毁了他们的孩子时,其实学校也应当担当起一定的责任,计算机在学习上也有其神奇的魔力,可是学校没有让学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魔力,而让“可恶”的网吧有机可趁,将纯真的孩子带到了另一迷足不可自拔的虚拟世界。计算机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它。虽然,大多学生主要是喜欢上网聊天等,但是怀着对电脑的喜欢,加以好的方面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会很有收获。Allen曾指出:“未来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关键是教育软件。”但是据了解目前中小学老师基本上对不会运用教育软件,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还必须加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
在调查有关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现状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篇外国博士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有些批评很尖锐,内容大致如下:为了迎接21世纪,中国正在努力从事教育的现代化和提高劳动力的必要技能 ,并且非常正确地把计算机文化看作是现代化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当前向中小学推荐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根据其它国家的经验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基于这种过时课程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策略将会危害整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基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只对高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是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有利,而对大多数平均水平的学生是没有用处的。若不彻底扭转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方向,将会给中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一场灾难。他还列举了几个例子,例1:在使用计算机之前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就好像在允许学生使用圆珠笔之前要求他们必须先理解圆珠笔的构造、必须先搞清楚圆珠笔内的墨水是如何转移到纸上的科学原理一样?”例2:“为了有效地使用学校的建筑物作为教学场所,你并不需要知道建筑法规和建筑方法,同样,为了使用计算机,你也不需要去理解有关计算机的科学原理和数学法则。例3: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应当由那些将要制造计算机的人去学习„„而不是让一般学生和使用计算机的人去学习。这和学生为了能使用书籍并不需要去学习如何出版和装订书籍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他讲的这些内容我们有些还不是很理解,但至少我们知道一点,中国的计算机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然,除了批评,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关于计算机课程目标的建议,把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划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类长期目标:通过辅助教学软件把计算机结合到现有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或计算机的程序设计。短期目标:开发一种基于应用软件的课程。2.关于计算机教育政策的建议,为了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能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建议实施以下八条政策,(1)尽快将文字处理作为中小学的基本应用,并把培训讲授文字处理技术的教师放在最优先位置来考虑;(2)在软、硬件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让尽可能多的课程用计算机来支持学习,目的是要使各学科的教师都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只有计算机教师才能这样做;
(3)开展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职前”与“在职”的教师培训以及有关软件工具使用的教师培训;(4)把计算机作为中小学师生日常使用的“普通工具”。通过延长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后有机会使用计算机、训练部分学生和专职辅助人员来管理计算机.实验室以及采取不要求穿拖鞋和白大褂进机房等措施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6)建立“课件研究与开发小组”,为全国中小学开发教育软件。这些小组应当对其他国家开发的教育软件进行考察,并和那些国家订立契约,以便对该国的软件进行修改使之适用于中国的情况。资金的提供非常重要,每年要有几百万美元的投入。在理想的情况下,应有不止一个开发小组对一门课程的课件进行开发,以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致让偏见占统治地位;(7)在中小学中尽快中止作为一般教育要求来开设的所有计算机语言课;(8)对于那些希望今后以计算机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少数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向他们介绍现代程序设计语言可能是适宜的。四种令人深思的社会思想根源一种是受80年代初国际上部分学者鼓吹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观点的影响。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首次提出了这种观点,并立即得到许多国家的专家的支持,我国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也产生了共鸣并积极响应。根据这些代表的建议,1982年原教育部做出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五所大学的 附中开设主要讲授BASIC语言的计算机选修课的决定,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起源。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人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并不包括更不等同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在“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的土壤中滋生并成长起来的,因此,它不可能不打上程序设计语言的深刻烙印。另一种是受我国计算机教育界部分专家提出的“程序设计语言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点的影响。多年来,我国计算机教育界有一批很有声望的专家认为,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计算机所独有的,也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用算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比数值计算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这些专家强调在基础教育中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能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新型人才所必须的,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在制订上述包含五个模块的“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应该说这部分专家的意见是起了主导作用的。从社会根源上看也有两种影响,一种是受社会上每年一度的全国性中小学程序设计竞赛的影响。由于这种竞赛每年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有很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而且通过省、市、县层层选拔,其中的优胜者可以直接保送到全国名牌大学或省、市重点院校,因此而形成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迫使各地的高中和初中不断加强程序设计课程,甚至不少地区的小学也开设BASIC语言课。由于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即使“指导纲要”中取消“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模块,恐怕各地还会有不少中小学继续开设这类课程。因此,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要靠全社会达成共识,而不能只靠国家教委一个部门。另一种是受计算机师资水平和软硬件配置条件的影响。由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绝大多数都局限于BASIC语言编程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不太了解计算机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少教师年龄又偏大,不太愿意去学习新的、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加上中小学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普遍比较落后,许多工具软件(如Windows环境下的软件)在低档微机上无法运行,因此在客观上也造成不讲程序设计语言就没有多少内容可讲、可学的局面。所以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修改课程的指导纲要以外,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以及对中小学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情况的改善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全局来考虑,而不能只看到课程设置这一个方面的问题。
以上提到的一些内容我们有一些就非常有感受,比如中学时上计算机课每个学生务必穿上鞋套,否则管理人员就会对你教育教育一番,这无形之中就拉远了我们这群学生和电脑之间的距离,计算机课就成了与众不同的课程了。而我对中小学的计算机课就有一个这样的感受:学生们上计算机课就是让他们摸摸电脑,看看电脑长啥样的。通过这样一种调查,我们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比我们想像中的更加严峻,我们就更加感觉肩上的担子是何其的重。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在中小学还很不成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计算机老师,我们还有很对需要去做、做准备的。在教育方案,课程内容,学校及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认识思想上还需做很多的努力。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上应该有很好的前景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作为国家首批免费师范生,对于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有着很重大的责任。
第三篇: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县教育局关于全县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调研报告**市教育局:近年来,我县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研究探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基本上形成了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环境育人、心理育人的德育工作育人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玉教发电【2012】19号《**市教育局关于对全市德育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组织人员对全县中小学德育和**职中德育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现把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德育和**职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措施分两部分简要报告如下:第一部分中小学德育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创新德育管理体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保障建立领导体制,学校德育工作有了组织保证。县教育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各中小学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学校德育工作有了制度保证。教育局建立完善了德育工作管理规章,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适合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相关制度,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人才保证教育局把德育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坚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部分。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校为本,积极组织培训。实施了班主任竞聘机制,对班主任的政治和经济待遇给予了有效保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师德评价机制,通过举办德育论坛、基本功大赛,专家讲学,外出考察等方式对班主任、德育主任、校长进行了分层次培训,有效提升了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德育骨干教师。
(三)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全面实施三生教育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健康、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去孙兰英烈士陵园、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孙兰英烈士殉难地祭奠革命先烈,到**县禁毒教育基地开展禁毒教育活动,开展“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了“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举行了“学雷锋做奉献,讲文明促和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学弟子归做文明人”主题教育,结合“五小工程”组织学生开展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养殖等劳动实践活动,配合2012年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进社区”的宣传活动,掀起清洁市容、“护绿运动”的高潮,这些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中小学生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中小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活动和组织少先队员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评选各类先进分子;以遵纪守法作为重要条件,评选文明学生,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切实抓好《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下简称《规范》),保证德育行为规范落实。《守则》和《规范》的发布,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县中小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及中小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通过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宣传《守则》和《规范》,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学校抓好对学生的教育。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抓好规范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开设法制课.发挥法制副校长在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预防末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作用,突出工作的针对性,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列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育他们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秩序,不在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电子游戏机室及其它不适宜青少年的场所出入和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家庭,落实家长教育和监管责任。注意教育多样性,寓教于乐。加强排查,特别关注两类“问题”学生:即经常违反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和心理异常、行为孤僻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落实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跟踪教育措施,防止学生违法犯罪。深入调研分析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个案,专题研究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和措施。全面实施三生教育。用“处理四个关系,树立一个观点,抓好三个结合,落实四个到位”的思路将三生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处理四个关系”指:一是其他课程与“三生教育”课程的关系。整合课程资源,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二是在“三生教育”课程中集中教育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教育的关系。三是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关系。四是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树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观点。“三个结合”(即与“三项教育”结合):生命教育与禁毒防艾教育结合,让学生自觉加入到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的行动中;生存教育与安全教育结合,通过强化身体安全和心里安全,为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教会学生面对现实,认识环保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力所能及地改造环境,在自觉的实践中提高生活能力。“三个结合”由“四个到位”保障:组织结构到位,课程计划到位,培训基地到位,践行活动到位。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教书育人重要环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心理素质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二是保证德育课程的开展。以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保证每周德育课程课时。三是积极改进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五)开展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和场所建设情况充分发挥我县孙兰英烈士陵园、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小街),孙兰英烈士殉难地(六街),**县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引导功能和六街中学、小街小学农村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及我县禁毒教育基地等活动场所在中小学生中的教育作用,坚持面向中小学生、服务中小学生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
(六)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不断增加德育经费教育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形成县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职员工的德育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对学校和领导、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加大德育的比重。以评估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整改存在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创特色、上水平。各中小学校把德育经费的科目列入预算计划,并保证经费投入,用于德育队伍的培训、德育基地的建设、德育科研的开展、德育设施设备及场馆的建设与完善、德育实践活动和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等项目。
(七)加强中小学团队建设,开展德育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把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总体布局,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做团的工作。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配合学校党组织办好高中生业余党校。加强对中学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参与关工委工作,定期对少先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考核和评估。学校党组织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培训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少先队小干部实行民主选举,定期轮流任职。三是各中小学校根据实际创设文学社、广播站、小记者站等社团组织和篮球、足球、排球、象棋、舞蹈、跆拳道、书法、绘画、古筝、钢琴等兴趣小组,选派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扎实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抓好主题教育,增强德育实效。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中小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各校结合实际在德育工作的模式和德育内容的侧重上有所创新,有的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方面研究,并特色凸显,有的在道德体验、养成教育、主题教育、课题研究等教育模式方面探索,寻找适合本地或本校发展的完整做法。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通知精神。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以团体心里辅导为重点得心理健康教育,将心里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及班团队等活动之中,逐步提升学生心里健康的水平,从心里素质上提防和消除各种病态心里和行为的出现,防止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心里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逐步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和共同参与的心里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和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和水平。四是通过加强排查和心里测评,科学地分析和有效地发现有心里障碍者、心里危机者、行为偏差者和高危人群,使教育干预有重点目标,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近年来投入资金250多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建设,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优化,打造历史化、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生活化的校园文化空间。现已建成省级“乡村学校少年宫”示范学校2所,市级“养成教育示范校”5所,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5所,省、市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园林单位”5个、市级“园林单位”7个,省、市级“文明学校”17所。涌现出一批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文化浓郁、特色明显的中小学校。
(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环境育人的德育效能优雅的学校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是一种德育资源。目前,各中小学已经形成以环境教育作为德育环境建设的“点”;以校园环境、课堂环境、活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作为德育环境建设的“线”;以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与各种形式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构成德育环境建设的“面”;以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社区环境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环境建设的“网”的德育环境育人体系,增强了德育环境育人的实效。一是构建校园环境建设。各中小学校不仅非常重视学校德育物质环境建设,而且积极营造人文环境氛围,把学校建成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品位、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的新型校园。通过确立校风、学风、校训、校纪,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方式,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陶冶了学生情操,塑造了学生灵魂,真正把学校建成了家园、学园、乐园和花园。二是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各中小学校要主动联合各级妇联组织,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家长会。努力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培训教育机会,通过专家指导、优秀家长介绍经验、家长互相支招、阅读家教书籍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班主任每个学期通过电话、短信、Q群、书信、家访等多种形式与每个学生家长联系2次以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教育孩子。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作用,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中小学家庭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联合当地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加强农村家庭和外来工家庭的家教指导工作,每学年有计划到这些家庭进行家访;特别是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加强离异和单亲、留守儿童家庭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方法,根据特殊家庭的特点进行家校联系,根据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和管理。三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二、主要问题通过调研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成绩显著,出现了一些新的局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依然存在。部分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学校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这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中高考成绩成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短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因而,不愿把精力和时间更多的花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2.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一是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不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对学生评价缺乏综合性引导。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很多形式上的德育活动因脱离学生实际成了无效劳动,小学、初中、高中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三是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以“不出事”为最高标准,部分学校很少给学生创设亲身感悟与实际体验的机会,只有课堂、学校的空间,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和刻骨铭心的教育实践,使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德育成了简单的概念灌输和纯粹的道德说教。3.德育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一是德育课教师队伍基本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二是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工作压力与政治待遇及经济待遇不相适应。三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信念在教师队伍中缺乏,学校对师德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4.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亟待提高。这次调研显示,目前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缺乏自理自立、自我保护意识;二是部分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耐挫折能力差,青春期心理问题严重;三是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务实化、功利化倾向,爱攀比,贪图享乐,不能吃苦现象严重;四是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迷恋网吧现象突出。5.家庭与社会的不利因素削弱了德育工作。一是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少家长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上,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正确教育方法,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增多,这些特殊背景的学生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二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中小学生影响很大,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差,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分辨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三是社会对网吧管理不到位,网上的血腥暴力游戏、黄色信息等内容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县教育局单独设立德育工作机构,并配足配强人员,加强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各级教学研究机构配备德育研究员,组织开展德育方面的课题、教学研究工作。
(二)完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要推进班主任培训工作,把班主任培训当作常规工作来抓,形成制度。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工作技能和敬业乐业、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班主任的建设推动德育工作上水平。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课例比赛、工作论坛等活动,提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开展思想教育等工作的能力。每个教学班至少配备一名副班主任,加强德育力量,培养班主任后备力量。
(三)落实德育队伍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校长、分管工作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责任,从上到下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校长或分管工作副校长开展好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定期开展校长接待日活动;二是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每周至少了解一个班的德育工作情况,至少找1个“学困生”进行个别谈话;三是班主任要密切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状况,每天至少找1个“学困生”进行个别谈心或通过电话、短信、Q群等形式家访1个家庭,每学期至少与全班每个学生谈话3次以上,并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认真做好班主任工作日志;科任老师要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激励工作。校长、分管工作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平时要有意识通过科任老师、学生干部或主动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工作中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逐级上报。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而致使应该发现而没能及时发现,发现后未及时上报或报告后未及时处理的突出问题,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将专任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与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挂钩。一是教师晋升职称必须要按相关文件规定符合班主任工作年限要求,对班主任工作年限不足者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对申报晋升上一级职称者,在任现职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先上报。三是高级教师的职务续聘,必须在一个聘任期有1年以上的班主任工作年限,否则不予续聘。四是对担任班主任工作不足三年或是任班主任三年但工作不负责任的,不能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
(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待遇,保持德育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完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以及德育科研成果的评选奖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广大教师献身德育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和实效。加大德育队伍接受培训教育机会,尤其是要加强德育领导干部和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训,积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进修学习和社会考察的条件,提升全员育人的工作水平。要为班主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支持他们经常地、细致地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在绩效工资中适当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争取在全县形成一种在校老师都乐意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有光荣感和优越感的良好氛围。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并以此次德育专项督导检查为契机,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把全县德育工作提高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部分中职德育(**县职业高级中学德育)一.成绩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成绩。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绿色学校”,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工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命名为“基层党建示范点”,荣获全国“十一?五”职教院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9月,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学校”,被授予“2006-2010年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二、学生情况及存在问题1.家庭背景及问题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孤儿身体残疾留守学生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家庭家庭年收入10000元以上89.7%18.7%8.1%1.4%2.2%38.4%54.8%57%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能忽视,否则,学校教育就会收效甚微。**职中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占89.7%。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长外出经商、务工家庭造成子女教育或多或少的缺失,38.4%的“留守学生”因老人们教育多有不当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或失业,或外出,为了生计,家长无遐顾及孩子学习。不少家长缺少教育方法,不能起模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一些学生,既不在父母身边,身边也无人照料,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障碍,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问题学生”,这是学校德育中的难点。2.学习现状及问题自愿读职中厌学学习目的明确适应职中教育喜欢上政治课喜欢上专业理论课喜欢上实训课对学习成绩无所谓27.6%38.5%57.4%35.8%31.7%29.8%71.7%64.5%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中考”是他们难以启齿的话题,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与要求,迫于无法上其他普高或家长的压力而来到中职学校。在调查中有72.4%的学生不是出于自愿来到职业中学的,有的学生为了一张中专文凭,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在学校三年,不至于过早进入社会。很多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在外在压力下被动学习,需要老师督促,学习效果不显著。许多学生不会学习,学习中存在盲目的、没有针对性的倾向(占57.4%),在学习中时常感到迷茫,甚至厌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一部分学生虽然整天人在学校,却得过且过,无所事事。3.学生思德状况及问题(1)理想信念:很多学生对前途悲观,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调查中有59%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将从事什么工作,有39%的学生在学校经常感到孤独。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认识错误,希望过高,不切实际,职业设计不当,不懂得任何成功都是从最基层干起,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在聊天座谈中,有不少学生说,毕业后想做演员、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理想的错位势必影响中职学生的日后发展。(2)道德品质:总体来看,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待提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3%的学生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39%的学生平时不能遵守社会规范,33%的学生不能自觉爱护公物,32%的学生否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有36.8%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责任感不强,诚信不够,自制力差,做事不能善始善终。(3)法纪意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价值判断上有问题,例如,有32%的学生认为挑战法纪是勇敢的表现,17%的学生认为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20%的学生为了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敢以身试法,24%的人认为损坏公物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些学生的数量、行为、认识虽然不是主流,但能折射出学生法纪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职生是善于模仿的,如果不能对这些思想与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其危害将进一步扩大。(4)心理状况: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加之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意志薄弱、自信心不强(74%人对未来没有信心)、自控能力差、价值判断错位、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进取精神、做事犹豫不决、过分悲观与盲目乐观,行为怪诞,语言不文明,往往有与一个高中生不相符合的语言、行为,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若得不到有效的矫正,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也会使整个学校教育事倍功半。三.教育对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反映出来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吃惊,也就不得不叫我们深思。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式,增强实效性,就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拓宽渠道、注重过程,改革德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1.转变观念,摆正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观念的更新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要狠抓理论学习,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思想、观点、理论。首先是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其次要彻底改变认为“抓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是班主任的事”,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先成人再成材”的思想,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齐抓共管,保证每一项德育工作都能落实。第三要加大对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培养。2.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德育工作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每周德育报告”活动,由班主任将一周来班级或个别学生思想与行为以书面形式向德育处报告,有学生基本信息,有违纪记述,有现象分析,便于德育处及时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在德育工作中,要求德育工作的方法要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自己能转化自己的错误思想,自己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教育自己和别人。在实施自我教育时,首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实践自我教育。如在班干部任用时,可采用自由组合方式确定班干部,或采用轮流当班干,或采用聘任班干部,或班主任助理制度。其次设是设置情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去体验“自我教育”的喜悦。3.实施七项育人工程(1)实施安全育人工程安全不保,何谈教育?为了确保安全,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制定《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实施安全育人工程,利用校会和升降旗仪式等集会活动,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不断加大安全督促检查力度,在每个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还要在防假、节日、节庆等时期,重点组织安全检查。在检查活动中做到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一律登记造册,建立台帐,逐一落实到分管领导及其成员中,严格要求,限期整改。(2)实施教书育人工程一是政治课教师挖掘政治课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二是就业指导与训练科任教师挖掘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家庭,了解自己,正确的定位自己”,争取成功就业。三是文化课教师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利用各种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武装学生头脑,陶冶学生情操。四是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挖掘育人因素,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精神。(3)实施活动育人工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集体感、荣誉感,树立竞争意识,二是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各种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免疫力,扩大知识量。三是举办法制教育周,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礼,行为得到规范。四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为学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五是加强教学管理,对全校的学风和个别班级进行整顿。六是加强“三操”管理。体现了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朝气和精神风貌。七是开展军训巩固训练,巩固军训成果,强化纪律意识,转变作风,规范日常行为。八是加强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九是实施“校园服务令”。(4)实施管理育人工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与人工程,管理育人。实施“四制”管理,严格劳动纪律,坚持佩戴上岗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表率。设置门卫、学生宿舍管理3个岗位,6个专职人员。在这三个岗位上,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值周领导、值周教师每天巡察、检查上课情况、早、晚自习、“三操”情况及学生证佩戴情况,并详细记录。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违纪学生及时帮助、教育。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班务管理和课堂管理,严格考勤,使学生安于校园、安于课堂,以学为主,完成学习任务。德育处和团委组织、协调各种管理活动和育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和育人环境。(5)实施服务育人工程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必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观,增强服务意识,服务育人。总务处、医务室、食堂负责全校的“吃喝拉撒”,每个环节、每个工序都要到位。小到一盏路灯,大到生活用俱的添置,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保障正常运转,努力改善主活条件。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后勤人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分忧解难。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后勤工作有了较大改进。学生宿舍全部装上电话,方便家长、学生联系。水、电、路都得到改造、修建,美化、亮化了校园。(6)实施环境育人工程注重校园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环境育人。2008年,投资700万元扩建工程项目中的教学综合楼、新校区场地、道路、新大门投入使用,经过绿化、美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楼”、老教学楼的改造工程,拆除了红砖房,新建了汽修专业实训操作室、化学分析实验室、电氧焊实训实作室,装备了网络机房,添置了部分课桌椅、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路灯,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为培养合格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办学实力。(7)实施帮教育人工程开展以下“一帮一”帮教活动:①中高职教师与新调入或新分入教师结对;②全体科任教师与后进学生结对;③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与部分教师结对;④党支部委员与预备党员结对。尤其是导师制的实施,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得到了加强。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创新,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树立以认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拓宽德育的渠道,构**育网络,形成德育的新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第四篇: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校园。根据东宝区教育局在全区开展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安排,我们深入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近二周时间对子陵镇附近的几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就当前学校德育现状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采用问卷试抽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其中,年龄段为7-16岁。通过抽样调查,经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了一些统计结果。
一、农村“留守孩子”现状调查
父母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在我们农村学校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作“留守孩子”的学生。农村学校留守孩子的比例较高,有的中小学达40%~50%。生活费用每月由父母直接打入孩子持有的银行卡中,月均300—500元。80%左右的孩子只能每年春节和父母相处一周或10天。孩子经济自主开支,较为封闭自私、不易与他人交流,亲情较为淡薄,缺少感恩意识。亲情缺失所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农村学校留守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80﹪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10﹪达到冷漠程度。嘴上常挂着的一句话是:“关我什么事?!”或“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留守孩子群中,由于常年脱离父母的监管,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偏颇得不到及时矫正,于是一部份留守孩子滋生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一些正常的行为举止发生了扭曲,诸如酗酒、抽烟、早恋、泡网吧等。
二、农村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现象现状调查
农村学校中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学生为数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自卑(大约有10﹪学生有自卑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总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即使是稍加
努力就可完成的任务也会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②孤僻(大约有2﹪学生有孤僻症)。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③怯懦(大约有8﹪学生比较怯懦)。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进取心差,意志薄弱,遇事好退缩,害怕挫折和失败。④神经质倾向(大约有4.5﹪学生比较神经质)。主要表现为易紧张、好激动、敏感多疑、容易沮丧。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家庭经济稍好的家庭大都把孩子送往城区学校就读,这种情况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占到本地当年招生总数的20%--45%。可见诺大的校园空空荡荡,留在本地就读的学生由此易产生自卑感和颓废感。
三、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70%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3 0%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小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愿意帮助贫困学生”方面,86.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在实际中做的较少。“随手不丢垃圾,有75%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25%的学生表示基本不能做到。但是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还是略有偏差。调查显示80%的中小学生愿意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另外,中小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60%的孩子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45%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然而,有15%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只让孩子回家后做作业。有23%的中小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这样便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但有时自我意识膨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在回答“你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什么”时,45%的青少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有35%的青少年是为了“谋生的需要”,或是“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在问到“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时,34%的青少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10%的青少年选择“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选择“机遇”、“人际关系”、“有个好父母”的分别占8%、6%、2%。但问到“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15.7%的青少年回答要当明星,l0%的青少年回答要当官。在回答“当国家或集体需要你做出贡献或牺牲时,你采取何种态度”时,“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占16.7%,“在不损害个人的前提下奉献”的占32.4%;在回答“你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吗”时,90%的青少年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由于青少年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监督还不够严格。在“看到别人作弊,你的想法是什么”的选择中有近60%的学生做出了“自己不作弊要吃亏”的回答,有7%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有机会也会作弊”;“高考要求学生签诚信承诺,你认为有用吗”,选择“作用不大”和“无济于事”的占50%。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少年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85%的青少年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8.6%的青少年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的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表示“赞成,很有道理,应该提倡和发扬”;但也有1.4%的同学认为道理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说明还有部分农村青少年比较自闭,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青少年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青少年态度是坦然的。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自卑吗”,有98.4%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6%的同学回答“满意”。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85%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15%对自己的评价较差。“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60%,“简单说明”的占40%。
四、课题调研组对德育调查现状建议和看法
1、加强学校德育专干队伍业务技能的提高培训。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制定详细计划,分期分批举办德育专干培训班。
2、大兴学校德育研讨之风,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子,精心设计德育精品工程。建议制定常规化的学校德育研讨制度、全区研讨制度。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放校园德育精品工程。
3、整顿和建设好学生心理咨询室,配足配齐心理咨询专任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要提早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学校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将德育时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教育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的。
5、利用各种法定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6、更多的关爱留守孩子,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列入团队常规工作。
第五篇: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老凹坝乡中心学校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的通知》(黔教办法[2009]41号)文件、地区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的通知》(毕地教办法[2009]36号)文件及纳雍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的通知》(纳教字[2009]21号文件要求,我校从通知之日起至3月23日前深入各校点进行实地调研,特作如下调研报告。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校高度重视“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省、地、县、乡的有关要求、把“中小学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成立了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抓好了这次“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工作。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中心学校成立了全乡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郑明贵(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田维均(中心学校副校长)
侯基权(中心学校副校长)
成 员:中心学校各办公室负责人
各片中心校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心学校行政办,宋安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丁贵云同志为工作员。办公室负责抓好全乡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资料管理工作,并负责这次“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研的资料上报 1
工作。
三、调研内容
1、本校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7]10号),省12个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黔教法发[2001]451号)和《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黔教法发[2006]318号)文件的情况。
2、本校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和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情况。
3、本校配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情况及其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情况。
4、本校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形式及其效果。
5、本校法制教育“四落实”(教材、计划、课时、师资)情况。
6、本校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把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地理》;高中的《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作为法制教育骨干学科,充分挖掘这些学科的法制教育内容,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在语文、生物、体育等学科中挖掘法制教育内容,渗透法制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
7、本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
8、本校对教师进行法制教育的情况。
9、本校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及发挥作用的情况。
10、本校在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建议和对策。
四、调研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就要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
质。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这一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又显得愈发的重要。
第一,这是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发展法制社会长远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完善的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小学的法制安全教育存在着缺陷。
因此,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
五、本次调研的方法
1、理论探索与实证调研同步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个复杂的群体,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包括在校学生,闲散在家的适龄群体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这一群体相关的家长,老师等进行了适当的调研。在从事“实地调研”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适时地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适当的“理论探索”:一是在总结现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一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有效方法论。二是从自身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尽可能真实的界定和评价总结。此次调研以这两项探索性的理论建设为线,使得全面系统地而又实际的把握当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状况,提升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进行最终的总结分析。
2、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依据本次调研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收集的材料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六、当地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现状
1、传统势力的思想对学生的法治思想形成阻碍极大。很多学生面对社会常见的纠纷的解决上受传统势力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解纷方式与整个社会显得极为协调,很少涉及法律途径的运用。这一方面
虽然可以起到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某些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和继承,但是在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值得每个的人关心和注意,因为如果这一代学生缺乏现代法制意识,那么整个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就会大大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会放慢整整一代。
2、价值取向的局限降低了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学生把升学当作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是升学率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太高,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必须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升学率低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所以合格公民的树造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七、改善当地法制教育现状和提升当地中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建议 首先,丰富学校法制教育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作用。
1、寓法于教。发挥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这种课堂既包括平常的德育和智育课又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班团活动。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打造具有丰富法制内涵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制教育,将学校法制教育与上级有关组织的“法律进校园”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法制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制图片;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法制知识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学生分组为单位分别到法院、公安局、派出所和看守所等单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清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体会到法与自己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加实地教学的效果。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有关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第一、制定本地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局面。这种纲领性文件最起码应该包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中小
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所需的社会氛围与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配备。
第二,有关司法机关应该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加大承担针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从长远来看,只有搞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才会缓和。司法机关不仅应该做好国家有规定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又该从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创新教育宣传的方式,坚持“送法进校”等传统。
第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家庭是社会整体的最小组成单位,学生的许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体的知识都最早来自于家庭,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但是从实际考虑当地家庭中的家长自身法律素质不高,所以教育过程中力不从心。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针对公民的法制教育不仅仅关系着一代人的法律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下一代。这就为我们的全民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站在对民族和国家负责的高度,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从而从侧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老凹坝乡中心学校
2009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