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写作素养的培养(范文)
新课改下写作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改正如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写作教学的重心也经历了由“写作能力”到“写作素养”的变迁。相对于原来具有的可操作性的“写作技能”,“写作能力”、“写作素养”似乎空洞了许多,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感到困惑与茫然。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将写作素养歪曲为背诵能力。二是过度淡化或者干脆省略了“写作技法”的教学。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写作素养的培养。
一、经典阅读打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阅读对于写作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面对浩瀚书海,必须精挑细选,经典作品作为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无疑是最佳选择。
首先,经典作品提供了一种写作典范,通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内容材料、语言材料,同时也可以积累写作章法和经验。例如《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可圈可点,着墨不多却神采毕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人物描写经验。
其次,经典作品蕴涵着深厚了的人文素养。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缘于其中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我很赞同王耀平的在《经典的意义》中所说的一段话:“让他们在精神贫乏之前学会阅读,让他们在变得粗俗之前学会优雅,让他们在沉迷于血腥和暴力之前学会关怀,让他们在迷失自我之前学会质疑,让他们在对这个世界失望之前先学会憧憬。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去爱一本书,爱一本伟大的书就是爱一颗伟大的心灵。你所面对 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心智,与它的遭遇也是发现你自己,营养你自己、打磨你自己。”在这样不断发现、营养与打磨中,我们的学生会更懂得生活,更懂得爱。
另外,经典作品可以“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神思》有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确,只有气定神宁、心无旁骛才能驭文谋篇。经典作品中深邃的思考,厚实的底蕴,优雅的格调,永恒的追求令人心气沉淀。这种虚静、沉淀,正是写作良好的开端。
二、技能训练搭平台
如果说经典阅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功修练,那么写作实践则注重将外在的技法内化为写作技能,提高写作素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注重技法并不菲是对写作中创新意识的抹杀,而恰恰是给创新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方面,技能训练有的方矢,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不会作文”的困境。梁启超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待学生学会相应的规矩,形成一定写作技能,“妥帖”的作文也就不再为难,在此基础上才能论及文章巧拙与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结合课文中的典型片段讲授写作技法,如结构的布局,修辞的运用,文字的锤炼等等,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模仿。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都很有帮助,同时,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写作教学。廛下,教师宜指导学生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训练。例如,教师在介绍了议论文的论证技巧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练笔,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强化巩固的机会。
另一方面,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素养,其实不单指涉写作水平,还包含写作习惯的养成。叶圣陶曾说写作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必须“养成习惯”,在“不知不觉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前作文”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寻找观察生活的视角,多多积累文化知识与生命体验,丰富写作素材。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在学生掌握一定写作技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恰当运用,从而使其由生疏、生硬转化为熟悉、熟练,既而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并有所创新,真正提高写作素养。在作文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
三、人文合一立精神 新课标将写作的意义和功能提升至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认为写作不仅是主体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主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表现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活动所构成的生命活动。所以,写作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应促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深层的文化积淀上塑造自我,提高自身修养,以做人促作文,实现人文合一的综合培养。
从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角度而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主观意志对于客体的再造。写作不单是技法的运筹帷幄,更是思想智慧的结晶、心性品质的体现。韩愈要《答李翊书》中以自己为学的亲身体验,强调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学文应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霭如”,所以,学生在写作中应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及对生活的表现和思考,还写作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语文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师应明确“人文全一”的写作素养培养原则。写作素养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同步协调发展起来的,而与写作同步发展起来的思想、精神、情操、人格更是写作素养提高的关键。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应是深入而细微的,要帮助学生不 断地砥砺思想、提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从而促进写作的养成。
总之,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生命活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思想资源、生活积累、表达技能、才情禀赋等多方储备。因此,写作素养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淀。新课改高瞻远瞩,注重写作教学的人文色彩和修改色彩,提出了很多写作教学的新目标、新方向、新办法,这需要我们认真解读、领悟、贯彻、实施。也许目前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份努力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新课改下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改下信息素养的培养
字体:大 中 小
2009-11-4 阅读: 280 次
[关 闭]
合肥市潜山路学校 孙衡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教材不仅扩大了的知识面,而且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怎样把握新课改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特点着手,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师资培养,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用精心设计的上机实践任务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程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信息技术新课标颁布后,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1对信息技术教育不重视
由于我省目前还没有把信息技术列为中考、高考的范畴,所以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中、高考前途无关的学科,大家都不太重视该门课程。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在此观念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
有的学校为了能达到示范、特色学校的标准,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非常重视。建设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机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但是实际教育教育过程中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些花费大量资金建成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这主要是领导对于学校教师们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重视和不作要求,老师们也对很少使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
另外,多数学校不把信息技术教师视为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而且承担着整个学校电教设备的维护工作等。由于信息技术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比其它学科都要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而报酬却是很微薄,这样严重的破坏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部分学校出现了信息技术老师流失的现象,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中,大多数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2.2信息技术教学中重技术轻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必要传授给学生所有的技术和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部分老师很少精心 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只是在上机课上布置一些上机作业,然后辅导一下就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在学习各种软件过程中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在停息技术课上“自由发挥”的玩游戏、上网、聊天、听音乐和看电影等。以上都是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3重操作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部分教师为“教学”而教学,甚至把社会上的一些培训课直接搬到课堂来,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来说,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学会操作技能更为有效。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养,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优秀的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有必需的硬件备和软件外,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任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加强培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间的教研、教学经验交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递的能力,培养学生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力求每一堂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相应的任务,使用同学们在每一次完成老师所设计的任务后,感到成功的喜乐,让他们都能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要学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的义务教育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就造成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为零,给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阶段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没有以前知识作铺垫,学习上无疑会困难重重,与有基础的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直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信心。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课余时间加紧为他们补修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其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用精心设计的上机实践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最终目是回归到生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就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设计实例,把这些实例融入到上机任务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学习国际互联网中的“搜索引擎”这一节中,一方面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地球以外的星球上会有生命吗?等等,由于学生对这类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大家认真思考如何确定关键字的才能提高搜索的效率等;另一方面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提出问题,如可以设计以下的任务: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省的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一直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正好马上就要到“五一”假期了,为了丰富你的业余文化生活,增长见识,愉悦身心,你打算去黄山旅游两天。现在你要安排好自己的施行计划,因为你要在黄山留宿一晚,必须先预订好旅馆。旅游的景点可以任选四个,要了解所去景点的风貌和门票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表一:预订住宿的宾馆:
宾馆名称
宾馆地址
宾馆电话
住宿费用(元)
表二:选择要去的景点
景点一
景点二
景点三
表三:各景点的风貌和门票情况:
景点名称
门票价格
景点概况
风景照片
这样的任务学生乐于思考,而且通过完成任务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使他们体会到了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和成就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信息技术新课改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搜集、处理、运用和传递信息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广东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信息技术基础[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祝智庭.新世纪 新理念 新教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郭
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三篇: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素养浅谈
浅谈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多年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写作一直都是教、学双方感到头疼的事情,写作已经成为英语教学取得突破的一个瓶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素养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素养的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找到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克服写作心理障碍,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的输入,即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词义的辨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写作方面系统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往往是一动笔就担心出错。这种心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树立学生写作信心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第一目标。在写作训练的初始阶段,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用英语表达思想,让他们明白写作也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其主要的目的是交流思想。正确的写作是为了更有效地交流思想,不应单纯地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在进行写作课的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画和一些启发性的讨论题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场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环节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写作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
写作主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感想就越多,所要表达的内容便随之丰富了。因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便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话题,鼓励他们大胆地构思,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高一年级下半学期时,我鼓励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中学生交笔友,学生对我的建议很感兴趣,班级中有一大半的同学纷纷响应,他们在与笔友的信中谈学校生活、熟悉的人物、文化体育、风土人情等年轻人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表达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使写作具有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2、写作主题所涉及的词汇和表达法
写作主题所涉及的表达法不应太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致。因此,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范文,在学生阅读范文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搜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法,这样可以为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做好了词汇方面的铺垫,为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开始接触篇章写作的时候,教师应在词汇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这样他们才有条件学习写短文,而不至于由于词汇的限制产生畏惧的心理,对写作失去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用”字当头,学以致用的目标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大行其道,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以致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写作结果不尽如人意。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调整写作教学方法,采用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的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就是将写作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突出强调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行为中提高写作能力,而不再以学生能否交上一篇按规定写好的的作文为教学目的。写作过程教学法将写作大体可分为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三个阶段。
1、指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
写前阶段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来组织学生采取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认真探讨主题和计划写作,既可以通过搜集写作材料来掌握足够的信息,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中集思广益,共同开拓思路,博采众长。而课堂上的交互氛围,往往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并有利于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写前准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再理顺思路,考虑一下如何开头、扩展和结尾。写前准备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做到有准备地写作。
2、搞好写作阶段的指导
写作阶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确立好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由于在写前阶段学生已经针对挖掘题材、广泛搜集素材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写出文章的主题句及文章的内容提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成小组,并就文章的中心和文章进一步展开的设想交换意见。这样的讨论便于学生再及时发现提纲中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观点布局的合理性、观点与文章主题的逻辑关联度不够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发挥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讨论中达到完善提纲的目的。
3、正确把握修改、批改、讲评环节
作文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写作教学过程的结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修改阶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的整体把握,除了要对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等展开做出评估外,还要检查文章是否具有统一性、连贯性、简洁性、强调性和变化性(表达法和句式是单一还是富于变化的)。措辞、语气、文体、语法、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问题都应该在修改阶段得到较好的解决。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作文的批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但由于班级人数多,批改的工作量大,使大多数教师望而生畏,批改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当然也就谈不上给学生多大的指导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两个班级的作文收下来之后,首先第一件我常要做的事情是:将A班的作文拿到B班利用课前4-5分钟的让B班的学生阅读打分(百分制)。然后大体上粗粗浏览学生作文,先将其分成好、中、差三大类,再从各类中抽出一定数量的作文进行批改,通常可选择1/4到1/3的量。在选择的批改的作文中,有的开头写的比较好;有的文章的立意比较新;有的选词用句比较丰富、恰当。好的和差的作文,教师都应该说出好和差的理由。比如说差的作文可能是文法结构混乱;作文空洞无内容,语言不流畅;不该错的语法错的太多,词不达意、措辞不当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作文课上进行讲评时,可以从宏观上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和督促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之间互改、互评。学生的自改可以帮助其克服写作过程中由于粗心而犯的语法和拼写错误,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的互改、互评不仅增加了写作时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写作能 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写作教学方法,重视写作教学,进行形式多样写作训 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进行缩写、改写
短文缩写可以是就所学课文进行缩写,也可以采用其它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但要求被缩写或改写的材料难易程度不超过所学课本。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生动有趣,层次分明。学生在缩写时应做到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不要拖泥带水,没有主次。初级阶段训练用的缩写材料不宜太长,以不超500词为佳,缩写文以不超过200词为佳。句子基本上由原文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构成。在指导学生缩写时要求重点突出,前后连贯,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原材料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改写以后的文章文字通顺,语言流畅,基本没有语法错误。学生这样的练习做多了,作文自然会好起来。
2、听短文并进行仿写、续写
教师精选一篇英语短文或一个故事,让学生先听二三遍短文,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口头复述所听的短文或故事,然后让学生复写短文,每组中抽出一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短文。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朗读一篇故事的主体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上文预测下文,并笔头完成故事的结尾部分,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围绕单元主题,确定写作话题
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寻找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写作话题,这既是提高阅读理解、主题教学的好办法,又是开展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可将每个单元的话题为作为主线,依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每周设计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写作作业。例如,在学完《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三册 Unit8 Advertising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写作话题供学生选择:(1)TV advertisements(2)How to be a successful advertiser(3)The advertisement I like most(4)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dvertisements(5)An advertisement for my product 学生可以从以上话题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可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因为话题单调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从而显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的写作教学模式。
4、建立写作档案,培养写作意识
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用英语写作文非常困难。这其中除了用英语表达有其自身的难度之外,还因为他们平时接触的写作内容和主题大多单调、呆板,而且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很多,久而久之便挫伤了他们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建立写作档案,则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学生可以独自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并按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编排设计,最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平时的写作材料、习作、范文整理成册形成档案。建立学生写作档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使学生重视写作过程,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英语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操练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能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素质,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摘要] 有感于无锡市历史评优课,本人认为面对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的关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优良的反思意识;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关健词] 新课改,历史教师,基本素养 2006年4月我参加了无锡市历史评优课,上课内容是高一新教材“罗斯福新政”。六位选手中我是教龄最长的,可是没想到“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上课不到5分钟,电脑出了故障,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无法运用。上课的地方是会议室,没有黑板和粉笔,于是我不得不运用最常规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赛的结果是得了二等奖,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意料之外,我觉得本次比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是赛后的深刻反思。反思什么?反思教学前的准备到反思教学过程,而这一切都归结于对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反思。历史教师的素养指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基于本次评优课,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的关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优良的反思意识;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
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
在参加此次比赛前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我对自己说:“重在参与,正常发挥就可以。”当看到其他五位选手青一色是年轻男老师时,作为唯一的一名女选手,我更是把比赛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轻松上阵的我,没想到教学过程中电脑出了故障;对电脑还算“亲近”的我,因事先对此没有心理准备而乱了阵脚。我反思: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的话,我完全可以面带微笑请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然后我请下面听课的老师甚至学生帮忙;我也可以用一句“电脑不配合老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对不对?”来消除尴尬。可是,当时的我什么招也没使出,只是改成了一般的讲授法,凭借自己的基本功把课讲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现代化教育手段、面对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面对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令老师尴尬的场面,在此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调控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变故,这种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能力。2,良好语言的表达能力。
电脑故障使得我的评优课以“我讲---学生讲、讨论、发言为主”。之所以评委给了我二等奖,或许是因为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得学生们配合我完成了这堂课。由此,我反思如下:
对“舌根”为业的历史教师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对主要历史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风趣,丝丝入口,使学生在授业时获得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历史教师虽然满腹经论,却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使丰富多彩的历史成为年代、数字和概念的堆砌。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师掌握、运用语言技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任务完成的质量;精心设计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有利于启发学生去思索、探求,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因而,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外,语言修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关系。
此次评优课中,六位选手都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应该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实,现代媒体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表现出良好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也就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为此,历史教师要尽量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比赛中电脑故障的出现也促使我反思:历史教师在尽量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要注意到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必须对常规的教学手段做到心里有底;也要注意到媒体的“投入与成本”的关系。俗话说“物尽其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使它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 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因课制宜,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最佳结合,教师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何种教学资源,能不用的尽量不用;此外,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要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密切结合。
4,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在评优课中,各位选手面对的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而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因比赛的时间是上午报到下午上课,参赛选手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教师对所教的对象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这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教学,必须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学生迅速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一个陌生老师的热情,从而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著名的“课堂中的皮格马里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种高期望时,学生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里发生作用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良时,则学生往往会有一些逆反心理产生,从而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抵制或拒绝,这必然影响到教育教学的直接效果和长远效果。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是与学生的协调能力。5,优良的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反思,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进行自我反思。目前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平常的课没空也没心情去反思。但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应素质教育之需,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懂得“宁静而致远”,冷静地反思----思得,思失和思改。
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除了在平常繁忙的教学中反思,更要利用“关键事件”(即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抉择。---引用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储校长的话)进行反思。就本次评优课而言,它对我们每一个选手,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误者,都是一个“关键事件”,也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好机会。如果说,从“新手”到“合格教师” 的基本途径是“模仿学习”的话,那么从“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是基于实践的反思。
6,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
本次评优课的参加者是年轻者居多,一等奖获得者也是年轻人,这确实是令人欣喜的事,它让我深深体会到“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但同时也让我有危机感,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教学理念。我想: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能光凭经验进行教学,而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教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这样才永远不会落伍,才能顺应教改的潮流。新课改中,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其表现有: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师传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要抓住根本的一条,那就是要真正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把知识讲得精当透彻,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学生的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面对新课改,我的上述反思也许还是粗浅的,但我想,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如果具备了上述素养,那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都会像上“家常课”那样得心应手。“学无止境”,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素养。
第五篇: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露头角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在现今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一、转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民主、和谐,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
1人际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信赖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中进行交谈和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要真诚、理解、宽容、博爱。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感觉,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语言,使课堂弥漫着一种融洽、振奋的情绪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这种自主活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明显的被动的特点,因此探究的兴趣受到了空前的损失,创新能力也就难以
2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如教郑愁予的诗《错误》时,我一改以往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结合以前所学,对郑愁予的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渊源关系做了深入的探究。又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文章起笔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完全归于当时的时局动荡,且反复使学生熟悉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关系,朱自清屡屡写信回家,然而父亲一直没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可得知: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双重原因。这样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列宁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并且是
3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甚至幻想。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鲜活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就像图画中的“布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这里的“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八个字容量很大,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展开想象,把周瑜“如此如此”的话明确地说出来,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感到很新鲜,兴趣大发,立即埋头读起书来,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五分钟后,学生开始讲,把一个准确洞察事物、敏锐捕捉战机、部署周密严谨的周瑜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这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富于挑战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
4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不仅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的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发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教学》,史有为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刘永康、李华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高中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细节》,缪水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