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

时间:2019-05-12 12: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

第一篇: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

栾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发展谋划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构建和谐栾川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栾川的宏伟目标,根据县政府有关要求,现就十二五工作开展情况和十三五工作谋划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总量和相对占有量不断增长。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7706人,年平均增幅达8%。“十二五”期间,我县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7人,认定高级技师105名,认定技师1761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构成比较齐全,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趋于合理。全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252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486人。全县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人才4773人,其中高级职称318人(正高2人),中

人,带动就业33327人。其中自2013年起,累计向旅游景区、家庭宾馆、旅游产业项目等旅游相关企业发放贷款9479万元,全力服务“全景栾川”建设。2015年以来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洛阳凤彩包装有限公司纸塑袋加工项目,带动大量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为精准扶贫的典型经验。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统一名称和标识、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工作制度和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推进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14个乡镇、1个产业集聚区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和重渡沟管委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实行县以下垂直管理,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升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投资150万元,加强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共就业信息化网络省、市、县、乡(镇)四级联网。投资1600万元,新建栾川县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培训基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能力,为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技能基础支持。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参保率、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扎实推进经办工作,至2016年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72万人,参保率达98.2%。享受待遇41733人,总体目标是: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造就规模宏大、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新增就业稳步扩大,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事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

1、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加强公务员管理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推行和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形成在实践中成才、在竞争中选才的良性机制。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逐步建立领导、群众、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不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奖惩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公务员的力度。强化职位管理,在科学设置职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职位管理为核心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切实提升公务员服务栾川发展的能力水平。

2、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岗

发展要求,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重点培育和引进我县工矿企业、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绩效工资奖励等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锻炼,努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分布结构。探索改革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突出业绩优先、成果优先和能力优先的原则,激励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创新,竞争向上。

3、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栾川发展实际,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选拔、激励机制,优化技能人力发展环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全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发展。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加强栾川县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增强培训能力,年培训各类专业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闱,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4、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根据我县工矿业、旅游业、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与就业对路的办法,狠抓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大批“土专家”、“农秀才”、种养殖能手、营销专才等用地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未来五年,完成农村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开辟创业绿色通道,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全面实施免费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草根创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训创业”,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城乡就业新的亮点。

4、构建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建立健全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主的失业监测、发布制度,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危机情况下事业风险的预防。鼓励支持企业切实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就业质量。

未来五年,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亿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次。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四)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各项社保制度之间的转接办法,确保制度相互衔接,基金转接到位,经办手段先进,人员进出顺畅。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确保年轻人群参保稳定,续保有力。

2、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推动劳动监察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把执法重点放在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弱势群体。健全违法行为快速查处机制,加大对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基本劳动标准的执法检查。完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移交、处理程序,严历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恶意欠薪行为。完善与有关部门工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维稳工作新机制,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全面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和行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调解工作组织网络。未来五年,以乡镇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和人员配备到位为契机,组建完成各行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并加大劳动争议调解业务培训,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和制度,努力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最大限度地将劳动争议平稳化解在基层。

(六)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1、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

第二篇:人社局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计划

人社局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计划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一)“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六个一”工程,提升人社服务品质。一是办事一次不跑。通过办事情形颗粒化、表单填写简易化、事项查询便捷化,实现服务事项X%网上办和掌上办,网上办结率达X%,网上办件量达到X.X万件,人社服务窗口由X个减少至X个。

二是监管一网通管。

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市行政执法监管平台为基础,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实施“掌上执法”,将X条行政处罚、欠薪逃匿等信息归集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开展工资支付双随机抽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X家次。加强工资支付监管,采用“智慧监察·阳光支付”系统,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安心工资卡”欠薪预警机制,实现新增在建工程建设项目全覆盖。

三是需求一号响应。

变“企业有困难找政府”为“企业有困难政府来解决”,实现企业需求快速响应;“上家门、进村门、到厂门”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组织上门办X批次、服务群众X.X万余人次,实现群众需求上门服务;推动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统一社保卡发放,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取工资,X个新建工程项目X名农民工通过社保卡发放工资X.X万元,实现农民工需求有保障。

四是信用一网通享。

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审、失信惩”的工作思路,X个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容缺受理、信用审批,累计办理许可业务X件,X件因失信被撤销行政许可。实行信用信息归集,将拖欠工资等X条不良内容上传市信用共享平台,信用扣分处理X个用工不规范的在建工程项目。加强信用核查在日常行政服务中的应用,平均每月检查应用X起。

五是政策一次到位。

X个人社事项上线X政务服务网“一网通服——X市政策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政策集中发布、无感推送、网上兑现。充分运用网站、自媒体等开展线上人社政策宣传,组织业务骨干走企入村,在各镇街、企业举办X场宣讲会,实现人社政策信息“上网下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发放准确性,X项财政补助资金全部通过社保卡发放,实现自然人财政补贴资金社保卡“一卡通”。

六是服务一生相伴。

创新推出“无感智办”,服务前移,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主动作为,在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时提供即时智能服务。目前已梳理X个事项,X.X万人实现无感智办。

(二)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X%以内。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稳定工作的期盼着手,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线”,织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纬线”,托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底线”,促进社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扶贫”,通过组织专场招聘、开展政府雇员国企人员定向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帮扶X名低收入家庭劳动力成功就业,实现低收入家庭符合就业条件劳动力百分百就业。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支持大众创业政策,认定市级众创空间五批X个、X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X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X家。十三五以来组织创业大赛、沙龙、论坛等各类创业活动X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赛”,“创业X”品牌在国内外日益浓郁。

(三)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紧紧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目标,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目前,全市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才X.X万人,专业技术人才X.X万人,高技能人才X.X万人,“十三五”以来柔性引进两院院士X人、引进培养“X”专家X人,X名外国专家获“西湖X奖”。制订出台《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出了“大专以上的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全部解决”“大专以上的人才住房全保障”等X条涵盖创业创新资助、生活服务保障的“人才新政”,全面保障人才“衣食住行文教卫”七大生活需求。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占地X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于X年顺利启用,目前已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X家,获批成为X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四)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积极化解各类劳动纠纷,建立劳动监察网格化预警机制,实施租用场地经营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开展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工资款两条线拨付试点。十三五以来,立案查处劳动违法案件X.X万件,为X.X万名职工追回拖欠克扣工资X.X亿元。及时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将劳动争议调解纳入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实现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X调解、仲裁调解五大调解的联合及由司法、工会、工商联、企业家协会、法院联手提供的“大维权”服务。十三五以来,仲裁机构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X件,办理结案X件,整体结案率达X.X%,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X件,调解率达X.X%,涉案金额达X.X亿元。

(五)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建立全民参保动态管理机制,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三类养老保险之间的有效衔接,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X%以上,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参保全覆盖。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开发社会保险业务操作信息系统,使用业务经办人员CA认证系统,努力从源头和各个环节上堵塞漏洞,规范工作程序,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的风险,确保基金安全。依托社保基金监管软件平台,加强非现场监督,及时排查重复参保、重复领取、死亡冒领等疑点核查。

(六)人事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公开、公正、公平、择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循序渐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能力建设,规范工资福利,全面推进阳光人事。启动实施专才特聘,为优化事业单位人才结构,大力招引名校优生,我市自X年起组织用人单位,深入X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专才特聘,先后聘用X余名优秀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加强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提升人事考试服务能力,严格落实人事考试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人事考试工作队伍建设,保障人事考试安全运行。

四、“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

(一)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优先战略。一是加大政策力度稳就业。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促进企业稳定岗位的政策力度,提高援企稳岗整体效能,切实援助企业摆脱困境。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员工队伍稳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强化企业的用工主体作用,提高企业职工岗位的稳定性。二是建立全方位就业帮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社保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加强就业见习管理。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做好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工作,举办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发挥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作用。围绕民生“短板”领域,拓展公益性岗位。三是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补贴等创业政策。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推广更为灵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享受对象范围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平台的项目孵化能力与水平。大力组织创业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创业活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各类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制度和办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是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围绕《工伤保险条例》贯彻实施完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重点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参保率,争取做到全覆盖。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持续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提高以上三个险种的享受待遇。三是扩大资金来源,加强基金监管。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要求,在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探索和完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按照“分段把关、分人负责、相互制衡”的社保经办管理模式要求,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依法行政、内控管理、严格监督、透明运行贯穿于各类社会保险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形成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资金监督体系。

(三)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千企万岗百校行”、“高校学子X行”等活动,为企业引才提供渠道。举办旅外博士专家项目接洽会、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助推人才强市建设。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开放、更有力度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工作体系。建立动态的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紧扣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推进“给每位创业者一张床”改革,拓展人才子女入学解决途径等。打造“i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次推送、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建立人才服务专区,实时为各类人才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四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X岁以下登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困难家庭成员再给予生活费补贴。

(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

全力打造集基层调解、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于一身的“一体化”工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劳动纠纷。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市、镇(街道)两级分别建立根治欠薪“一体化”工作中心,在市劳动监察大队、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分别设立劳动纠纷投诉举报窗口,引导有条件的网格(工作片)、村居(社区)设立接待窗口,统一受理劳动纠纷化解诉求,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形成“八统一”工作标准,全科受理,一站式服务,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内部流转服务、异地联动通办”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每个镇街至少配备X名以上专职根治欠薪工作人员。二是着力“一揽子”解决。树立“调解优先、执法仲裁断后”理念,实行基层调解、监察仲裁之间互联互通,实行多部门共治共理,建立以镇(街)政府为核心,劳动监察、仲裁为骨干,公安、司法、综治为有力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提高非诉调解的能力和效率,将劳动纠纷就近就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一般性劳动纠纷通过基层四个平台指派到镇街、网格调解,X个工作日内无法解决的,按照“依法分类处理”的原则,进入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法定程序处理。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智慧社保经办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保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社保经办服务迈进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信息化新时代。二是着力夯实镇街基层经办平台。深入拓展社银合作,积极将经办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络。三是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与社区建设进程相适应、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篇:涉县人社局十二五规划汇报

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7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黄金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推动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加快三省交界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济 一是继续强化目标责任体系。坚持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做到工作责任、政策落实、资金投入、措施保障“四个到位”。二是逐步放开各项优惠政策。将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对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三是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就业、参加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对不同就业群体,在就业渠道、就业岗位、就业服务、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不同援助制度。四是突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满足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五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提升市场服务就业的效率和质量;着力健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激发基层劳务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我县“靠得住”人力资源品牌宣传和推介,培育一批品德优良、技术过硬,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七是实施靠大联强战略。在巩固与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北京电梯协会等传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搞活劳务输出,年开辟百人以上劳务输出基地10个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城乡劳动力,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八是实施项目拉动就业。把重大项目、园区建设等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载体,搞好服务,大力挖掘县内就业岗位,在项目开工时,帮助项目单位搞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项目投产时,落实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项目运营时,搞好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等全程人力资源服务。九是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返乡创业与引进项目同等重视,同等对待,同等服务,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推动“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就业困难

人员实现再就业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

二、统筹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全民保障的目标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

覆盖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努力构建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万人、2.7万人、2.2万人、4.1万人、1.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别达到1.8万人、20万人。进一步提高各类参保人员享保待遇,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失有所助、育有所保”的目的。

一是狠抓社保扩面征缴。落实扩面工作目标责任制,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扩面重点,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健全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力争使我县新农保工作成为全省、全国的样板;积极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尽快把城镇无业居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努力提升社会保障待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及时足额调整各类参保人员享保待遇;在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逐步缩小不同参保对象之间缴费额度和享保待遇差距。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制定完善各险种之间衔接办法,方便各类参保对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联网、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各类参保对象信息查询;探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各类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各类人才聚集高地

创新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管理,大力营造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优良人才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从现在的1.6万人增加到1.9万人,创新创业型人才显著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比重明显提高,人才分布、层次、类型结构等进一步趋于合理。

一是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引才力度。对来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依托龙西工业聚集区,创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鼓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资金到园区发展;以引进创业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到全国各地的重点高校和科研基地招才引智;紧紧围绕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努力形成“依托项目引人才,引进人才上项目”的良性循环。二是努力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有重点地从现有专家、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公司访问、研修;加强对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对优秀人才在进修学习、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人才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公务员在职培训每年不少于12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是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奖励、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培训等一系

列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研究和完善科学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辞职解聘等配套管理制度和科学化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保护人才创新积极性。建立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研究制定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对为涉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四、稳步推进劳动保障检查执法,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处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达到95%以上,监察、检查用工单位达到80%以上,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一是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方协调机制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的监督检查,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进一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建设。二是推动企业改善工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推进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预测预警三项制度;指导、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支付制度,大力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成为多数企业决定工资分配的主要方式,引导企业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较快增长。进一步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积极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切实制止和纠正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加大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仲裁、监察、信访联合办案机制,依法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围绕劳动保障工作重点和难点,组织开展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书面审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不断优化我县的投资用工环境;继续推进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加强单位诚信档案建设,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劳动用工信息和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设,按照“调裁结合、以调为主”原则,积极、稳妥处理各类争议案件,提高调解结案率和成功率。

第四篇: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十二五工作总结

及十三五工作发展思路措施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西安泾河工业园自从2011年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科技型、效益型、生态型的产业定位,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理念,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石油设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核心区示范区先导区。2013年,高陵工业园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2.41亿元,占西安市工业总量的16%,占比位居全市第二。累计引进项目422个,合同投资额919多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45个,过千万元项目234个,其中292家企业已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3家,基本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石油设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可圆满完成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推动高陵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370.58亿元,同比增长41.5%;全口径财税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39.9%。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448.23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口径财税

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7.5%。2012年,完成工业产值541.09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口径财税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10.4%。2013年,完成工业产值701.32亿元,同比增长29.6%;全口径财税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38。5%。预计2014年,完成工业产值819.24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口径财税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10.6%,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4.6万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面貌日新月异。

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结合泾渭新城远景规划,建设完成园区方格网状道路,主干道路结构为“八纵六横两环绕”格局。依托泾渭新城发展,泾渭镇、姬家管委会、崇皇乡、鹿苑镇、榆楚乡全面实现城市道路覆盖,完善乡村公交路线,公交线网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按照“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客运”思路,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已将园区公交系统纳入西安市公交网络,极大的提高园区与西安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联系,提升园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完成建设改造西韩公路、高泾路(渭北横线),鹿苑大道、仁马路——旅游专线、渭河大桥,实现链接国际港务区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加强与西安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联系。

2、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加大对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产业园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服务园区企业建设和正常经营。

一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文化休闲等设施的改善;三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交通、数字化城管、突发公共事件指挥平台等项目,服务县城和园区经济建设。以现代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标准,启动了总投资2500万元的北区截污干管工程,实施了23个行政村6.5万人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廊田、水园”品味。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工业园区作为园区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我们推出“高陵工业优惠十条”,坚持用发展应对实际困难、用合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一手抓项目保投资、一手抓生产促增长,有效应对了各类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实现了“稳中有进”。以生产经营为切入点,坚持大企业用服务、小企业用政策,全力做好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环境改善等工作,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最实举措解决企业难题、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各项措施同步跟进。以工业产业项目为重点,实施“项目建设年”、“项目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主题活动,以更高的效率、更强力的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总投资141.5亿元的208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签约项目快落地、动工项目快建设、竣工项目快投产,形成和储备一批了工业增长的生力军。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我们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我们准确把握工业集中区“质量和效益型” 的发展内涵,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的实践中,以要素集约化、建设标准化、产业集群化、功能社区化、服务星级化为方向,把工业发展重心调整到中小工业园上来。相继引进总投资90亿元、总面积2200亩的融豪、聚集、新高3个中小工业园,今年已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签约小微企业24家。在发展理念上,我们把“工业园区”概念转变为“专业园区”,把“多而乱”转变为“专而精”,根据县域五大支柱产业配套和转移需求,高点站位产业规划、严格企业招商审批,积极引导配套型、活力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入驻,让产业链条更紧密、分工更精细,形成了“一区一业、一园一产”的产业布局;在配套服务上,我们把政府服务作为最优政策、最强保障,整合招商、规划、环保等部门,成立项目落实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党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分流至园区,一对

一、联合式推进园区建设、服务企业入驻,真正做到受理问题“全天候”、掌握信息“零时差”、证照办理“陪伴式”,完全做到了政府服务“一站式”。围绕企业生产生活需求,同步规划建设有办公宿住、商务会议、金融物流等配套设施,足以让企业无忧生产、高品质生活。在建设标准上,我们顺应现代工业“零增地”扩能发展趋势,一

律执行三层以上国际厂房标准,鼓励生产配套区高层化,三个园区建成后可容纳300余家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如果单独划地自建,以每户占地40亩计算,则需要土地12000亩,而通过集中“上楼”发展,可节约土地近10000亩。

(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精神,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一是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二是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领导下,“十二五规划”目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作目标基本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当然,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不聚集,部分投产企业还未能满负荷达产达效;二是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部分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三是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四是用地指标紧张影响项目及时落地等。

二、“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工业园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西安渭北工业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国家实施《西

安渭北工业区发展规划》,使我们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本着立足实际,超前谋划的要求,做好工业园区“十三五”规划工作,引领未来五年西安泾河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1、整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整体发展目标为“五大展望”,“阶梯式推进”: 一是园区面积倍增展望。在园区已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末,规划园区总的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在“十三五”期间,园区将平均以每年递增建成5平方公里以上;

二是入园项目递增展望。入园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每年递增15家以上,到2020年末,入园企业达到200家.三是上缴税收递增展望。税收每年递增1.2亿元。到2020年末,年上缴税收20亿元。

四是园区企业产值递增展望。产值每年递增100亿元,到2020年末,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实行“阶梯式推进”模式,一年一个阶梯,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扎实推进。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

1、整合各项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园区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园区的比较优势,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紧紧抓住产业承接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时机,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发达地区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

2、突出引资地位,提高招商质量。突出招商引资在对外开放中龙头地位,形成能激发招商部门活力、增强社会引资合力、调动企业引资动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改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提高招商质量,完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3、注重重大项目,善用载体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并善于运用重大项目以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突出招大、致力引外、注重引智。着力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投资;着力吸引省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吸引国外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提升园区城市品位;着力引进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园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调控能力。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促进一批能

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注重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服务体制。积极推进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运行机制,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牢固树立“人才强园”理念,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机关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

二是创新投资体制。在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上,以土地或预期收益作为回报,引进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公司制度,统一对外招商,以银企合作或以土地分红作为回报的方式,争取银行抵押贷款;鼓励引进民营或外资公司成立投资公司,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创新运作体制。要由政府经营向公司经营转变,由开发公司对整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司化管理。

(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保障体系

一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经营园区土地,以地生财,以广阔的资金来源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四是引进民资联动,使园区建设与开发互动,实现政府启动乘数效应。同时,园区建设开

发公司要全面承担整个工业园区重点项目所需资金的聚集、融通和经营工作。实行开放式的、动态式的资金运作机制,盘活现有资产,适度负债经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灵活的融资体制,积极为园区项目融资做好服务工作。加强银企沟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减少贷款环节,简化贷款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与政策性导向作用,遵循市场开放和效率原则。积极争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贴息,制定和实施稳健的财团、银团开发贷款计划,采取带资建设、BOT等建设方式,多渠道确保园区开发建设资金。

(四)加快园区建设,搞好经营管理

坚持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并重的原则,使园区成为城市新区拓展的重要方面。严格规划控制,在现行滚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在经营城市、提高效益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划分园区功能区域,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先期拉开路网格局,搞好四纵四横的道路建设,大力推进组团式开发,确保年均5平方公里的新开发面积。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加快园区的城市化进程,以建设园区中心区为目标,将中心区建成集写字楼,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工业产品、展销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核心功能区。

优化园区的交通结构组织,加快建立快捷、安全的综合网络体系,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加快人流、物流集散场地、加油站、供气站等配套项目的规划建设,形成良好、便捷的交通运输环境。“十三五”期间,建成区内及进出口处交通管制自动化和美化路灯、指示牌等设施,使其与城市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加强园区生态保护,持续实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形成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特色城区。根据园区的开发进度,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好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做好边坡的防护。做到开发一片,防护一片,避免水土流失;其次做好绿化,园区内的绿化率不低于30%;三是重点做好企业排污治理。要建立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督促入园企业做好污水、废气、废渣“三废”处理,做到达标生产,达标排放。

按照经营城市、聚焦园区的理念,加大园区市场化运作力度。牢固树立“惜地如金”的思想,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入园企业建造多层厂房,坚决控制花园式工厂,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合理确定工业用地与经营性用地的比例,切实加强土地储备,高度垄断园区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分类供地制度,根据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商贸用地确定不同的供地价格和方式;所有工业项目用地和全部经营性用地严格实行挂牌拍卖,实现土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园区开发成本。

(五)优化园区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优化政务环境。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门槛,减少环节,规范操作,提高效率,严格做到快捷、高效地服务。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倡导“一切为了发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大局”的观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要优化法制环境。要从建设诚信湘乡、提高保障能力入手,切实保护好外来客商的投资利益。要优化政策环境。在引进外资中,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就要尽量满足外商的要求。加快出台有关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管理条例,对客商以诚相待,对客商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继续推行园区封闭式管理,全程代理入园企业有关手续的办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真正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规则服务型园区,把“园区内问题园区内解决”落到实处,使园区成为聚集资源、打造财富的“洼地”。

第五篇:江苏人社局十三五规划思路

江苏人社局十三五规划思路

“十三五”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江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机遇时期,编制好“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对江苏人社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江苏“两个率先”,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90%以上,引领大学生创业不少于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左右,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0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0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71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80万人,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600人以上。

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健全。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化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建立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4%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15分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圈”建设服务水平提高,“金保工程一卡-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7200万。

三、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贯彻实施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着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能力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监测,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二)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鼓励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机制,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健全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运行水平,健全社会保险城乡衔接和区域转接机制。坚持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药品供应商谈判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特殊药品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努力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实施“六大人才高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千名专家进千企工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深入实施“外专千人计划”、“外专百人计划”、“百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出国培训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各类引智和引进高层次紧缺外国专家项目,完善外国专家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外国专家建言机制。大力推进技能振兴计划、职业培训助推产业发展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海外培训、创新创业计划,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技师培训项目补贴政策。推进技工院校转型发展,加快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产教结合。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等人才载体建设。

(四)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劳动者工资,调节过高工资收入,努力缩小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创新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健全劳动关系运行情况快速调查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

题突出的领域和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落实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继续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努力形成并保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贯彻实施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建立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制度,推进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在县以下机关稳步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和待遇挂钩制度。推进公务员分级分类录用考试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逐步改善和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强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推进公务员培训改革创新,优化培训管理机制。深入贯彻中央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军转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研究探讨军转干部分类安置意见。

(六)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加强劳动用工指导服务,重点提高小微企业、农民工和被派

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完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认定。建立健全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和重大集体争议应急调解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健全案件质效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案件处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深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规范化建设,提升调解员和仲裁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深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基层执法力量,建立健全劳资纠纷矛盾的经常性排查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夯实两网化管理工作基础。全面运行全省劳动保障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拓展平台功能,提升运行效能,进一步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七)加强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提升“15分钟人社公共服务圈”建设水平。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坚持管理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均等公共服务,重点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各项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构建以人社网、12333综合咨询、社会保障卡为标志的“一网、一号、一卡”的一体化、全方位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对象、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的全覆盖。以“金保工程一卡-通”为核心,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大集中建设。统一发行社会保障卡,着力提高

一、“十三五”就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坚持民生理念,着力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合理调整就业结构,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指标任务均超时序完成,为全市“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8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安置“191”就业困难人员 2800人;农村富余人员转移就业6.8万人,就地转移4.9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 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递减,目前控制在2.77%,远低于3.4%的预期目标;全市“省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乡镇”达93%,“……充分就业示范村”达96%。着力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大对“4050”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扶持力度,建立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家庭”的工作机制。

2、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打造五星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创业质量明显改善,创业指数明显上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意见》、《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

3、就业市场进一步优化。为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三化”要求,市委、市政府筹措5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备、服务快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场内设置了总服务台、一个自助查询服务区、两个信息发布区、四个招聘洽谈区以及职业指导、远程面试、技能培训、职业能力鉴定、创业服务指导等五个功能室,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强化市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大大提升了我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2017年4月,荣获省“五星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建设单位”称号。

4、惠民项目推进有力有效。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求,创新提出就业“直通车”这一民生项目,成功研发了集求职、招聘、培训、政策、服务、数据“六通”为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为让就业“直通车”真正发挥实效,我市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全市333个行政村(社区)配备自助服务一体机,将自助服务终端全面延伸到村,实现市、镇、村三级“一体化”网络全覆盖,走活统筹城乡就业一盘棋。实现与广电传媒和手机终端有效对接,使“直通车”登陆车站、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同时,开发就业“直通车”手机APP,实现掌上就业“一点通”。该项惠民项目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形式多样,为推动城乡劳动力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发挥了重

要作用,为深入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均等、便捷、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5、就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创新开展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开拓思维,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村级平台)标准化建设的构想,拿出了《……市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站标准化建设规范(试点)》等一系列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操作办法及加强村级平台建设文件;二是稳中求胜,以标准化建设试点社区位先导,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各镇(园、区)继续进行扩大试点;三是细微入手,设计建立了各项基本工作制度、工作流程5大类32项及各类工作基础台账22个,设置完善了村级平台考核办法,积极助推试点村办公场所建设;四是统一部署,对村级平台专职协管员进行了分批次满员招聘,已经实现“村级平台专职人员聘用100%”的就业服务基层队伍建设目标,并积极开展村级平台协管员资格培训考试,目前,我市村级平台协管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其中高级证书持有率列……第一;五是强势推进,通过协管员走村入户的方式全面完成我市农村人力资源调查、数据录入、台账建立等工作的基础上,并作出调查分析报告,并进行日常动态维护。

6、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2017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全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县(市)之一。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社部门牵头,各有关部

门密切配合,围绕创建标准要求,健全创业政策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创业人员1.89万人;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分别达到248户和703户;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5%和10.6%。全市新增创业带动就业10万人,较好地实现了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起到了“扶持一人,带动一批”的良好效果,有效推动了我市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2017年底通过省厅评估验收,2017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业型城市。(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的重要时期,我市就业工作迎来了难得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1、人口、经济等环境调整为就业增长提供保证。“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显著转变,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就业形势将趋于缓和。2017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峰值开始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逐步趋于减小;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增青年就业潮趋于尾声。同时,我国将进一步由出口导向的经济向内需主导的经济转变,由投资主要驱动的经济体向消费为主要驱动的经济体转变,庞大国内市场的供给需求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其次,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提高,吸纳就业

能力增强,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再次,城镇化发展、老龄产业等兴起将提供大量新增就业岗位。

2、国务院部署为促进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就业工作事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将快速转变,经济结构将会深度调整,就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国务院也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市将依托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展创新就业手段,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继续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充分挖掘潜在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城乡劳动者技能,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更高质量更公平的就业。

3、政府战略性调整为创业工作发展提供契机。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创业创新的话题日益成为了舆-论关注的新热点。党的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因此,鼓励创业将成为经济新常态

下就业工作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登上经济发展的舞台,对创业来讲是绝好的机遇。所以,我市将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通过掀起一股“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热潮,打造“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态势。

(三)面临问题

“十三五”期间,是困难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速期、劳动关系复杂多变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虽然保证了广大失业人员“失业有保障、就业有岗位”,但就业稳定性还不高,大部分就业仍在低技能低附加值岗位上徘徊。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用工荒,另一方面就业难,稳定就业任务任重道远。因此如何落实好就业创业政策、如何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如何实现高技能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是我市就业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1、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匹配,低附加值岗位占就业岗位总数比重偏高,高端人才低层次配置问题突出。此外,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增加的失业人员对就业工作构成新的压力,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2、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 着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业市场出现了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而当代求职者多停留在简单的、传统的体力型层面,导致求职面小、选择范围窄,造成企业招工难、劳动者找工作难的矛盾局面。

3、劳动者择业观念亟待改变。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对于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的预期将进一步提高,对用人单位劳动力成本控制构成更大压力。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偏差,就业引导和加强与就业政策调整面临新的考验。

二、“十三五”就业工作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统筹就业的趋势,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在“十三五”中将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使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协调推进。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使劳动者就业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二)发展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改善,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援助普惠化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5万人;安置“191”就业困难人员35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开发基层公益岗位 3500 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8万人;就地转移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促进1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人数5万人。

三、“十三五”就业工作重点任务

(一)打造“四大平台”

1、发挥创业“1+5”模式作用,打造创业平台。以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保护创业成果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创业“1+5”模式建设,即一批优秀劳务品牌,五大“体系”(科学的规划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健全的培训体系、完整的服务体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化审批手续,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市、镇、村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项目分布和创业专家指导队伍等创业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有力的创业支撑。落实和完善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扶持资金的投入,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引导在外

能人返乡创业、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推动全民创业,努力打造省级创业型城市示范市。

2、放大“333”……模式效应,打造培训平台。

就业靠技能,技能靠培训。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增强劳动者市场竞争力是关键。因此,继续放大“333”……模式,通过“三个联合”技能培训模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三位一体”服务工作模式(培训、就业、维权)、“三大特色”品牌优势效应(培训专业品牌、学校品牌、劳务品牌)促进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培训市场形成,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构建政府主导、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3、坚持人力资源市场导向原则,打造市场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构建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破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形成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人资资源市场运行格局。进一步发挥无形市场在空间、时间上的优势。同时,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就业结构,深入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通过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对接,促进人力 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4、提升就业“直通车”档次,打造网络平台。

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全面提档升级……就业“直通车”应用,发挥电脑、手机、自助服务一体机、多媒体互动屏等多媒体手段,将就业服务向多渠道、智能化、方便化转变。同时,增强就业“直通车”群众知晓度、使用度,充分发挥就业“直通车”功效。同时,在全面推广就业“直通车”基础上,研究与社会保障等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的方式,在现有应用模块中,开发社保、医疗、养老等板块,打造人社工作网络大平台。

(二)狠抓“三个重点”

1、抓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充分就业。

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要指标,实行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劳动者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吸纳符合条件人员就业,给予相关补贴。着力搭建劳务基地、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在为我市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满足特殊群体就业需求。

2、抓基层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基础建设,规范平台制度从“严”求“细”,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村级平台

岗位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业务培训和学习制度、资料台帐管理制度、协理员行为规范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投诉处理制度和定期征求意见制度等社会监督制度,细致明确人员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抓好工作指导和严格目标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协调。同时,做到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将可下延的业务工作全部下延,化简工作程序和流程,推进基层平台工作规范化、人本化、精细化,方便基层办事群众。

3、抓就业信息宣传,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一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通过网络、报纸、微信、告知单等方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将政策解读到位,并指导和帮助老百姓用足、用好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树立就业创业典型,特别宣传鼓励通过市场就业、勇于创业的成长发展故事,用实例引导更多人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就业工作“重点、焦点、热点、亮点、难点”,分析、把握全市就业创业局势,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进一步放大宣传工作效应。

(三)强化“两项扶持”

1、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稳定特殊群体就业。健全完善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残疾人、妇女等就业困难或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的管理和指导,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引导 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建立援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确保城乡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零转移家庭”成员通过就业援助实现就业。

2、加大失业援助力度,保障失业人员权益

进一步健全失业援助机制,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推进《就业创业证》电子化,提高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动态跟踪管理失业人员,构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一体化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鼓励领取失业金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为企业和失业人员双向提供有效服务。同时,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在购买公益岗位、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灵活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实现对失业困难群体的多层次帮扶。

总之,“十三五”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对于国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决定性意义将进一步凸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坚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提供新动能。

下载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栾川县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报扶贫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公室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办公室“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思路 一、办公室“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办公室紧紧围绕有限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本着......

    人社局上半年工作总结报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密切指导下,紧紧围绕 “大发展、富XX”再掀二次创业新高潮这......

    人社局2020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

    人社局2020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今年以来,在省厅和X市局的关心指导下,X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强人才、保民生、促和谐,人力社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X年工作总......

    人社局2010总结

    二○一○年工作总结和二○一一年工作计划 句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力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

    人社局总结

    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悉心指导下,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人社工作十二五总结

    人社工作十二五总结 20XX年,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深化改革求作为,保障民生促和谐,改进作风惠民生,努力打造就业创业的高......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推荐阅读)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

    人社局十二五民政事务工作总结

    人社局十二五民政事务工作总结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