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

时间:2019-05-12 13:4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

第一篇: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

北京市日坛中学 罗培龙 1000102

2008年通用技术成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通用技术课是近几年高中新课改时开设的一门全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教给学生基本生存技巧和社会参与能力。1

结合几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下面是我在通用技术实践中的一些做法。通用技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要求学生要接触木工、金工等各种技术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从《技术与设计1》到《技术与设计2》,我以连接为主线,以学生项目实践活动为平台,2把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对材料的重组达到新的功能,而重组则需要把材料进行连接,设计连接把一系列的活动串起来。榫接-木榫的设计、制作与测试活动、胶结-几何立体图的制作活动、焊接-发光发声陀螺的制作活动、栓接-攻丝套丝练习活动。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把自己的新想法呈现为设计并动手制作成作品,这让学生多了一份成就感。通用技术涉及到物理、信息、美术、数学、工程等许多学科知识。所以应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科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大。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是突出了探究精神,新教材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本文在新课标理念下,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抓住“探究”这个龙头,对手工实验操作教学作了一些自主探索的教学尝试,目的是让学生从“做”中缩短了他们与几何的距离,从“做”中学会几何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3

通用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主要体现如下:

1、用ABS塑料、502胶水和电热丝切割机制作制作一个各个面都有一个直角的三棱锥,让学生体验直角关系。理解异面内的线面、面面垂直位置关系。

2、正方体几何体,让学生体验和正方体内部对角线的立体垂直关系,理解异面内的线面位置关系。

3、以各省高考题立体几何图模型10个,学生任选一个图制作模型,对一般同学要求用1:1比例,技术和数学课代表用2:1比例制作

4、配合数学正态分布教学,学生制作伽尔顿板。体验和理解正态分布。

5、在三视图教学中,在讲课之前发下各省当年高考关于三视图的选择题,再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6、三视图应用课,强调图形结合,教师用大屏幕打出不同的三视图,学生用铜丝弯出相应的立体图,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能力。

7、在对ABS塑料和502胶水和电热丝切割机熟练使用的基础上,制作悬臂梁承重测试,学生进行角度、形状和受力的分析,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参加校级选拔、区级选拔、市级比赛。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例如悬臂梁模型培训这个过程中,不断设计,制作,测试,失败。再改进,制作,测试。每人平均制作 12 教育部发布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项目实践教学:还原技术课程本色 岳云霞,3 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手工实验操作,陈上越 8个悬臂梁模型。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

整合,则博采众家之长,相互交流,相互提高。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只能从思想上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作为通用技术老师,不仅要从课堂上锻炼学生动手,而且要从平时生活实践中注重整合理念,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本质上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依据连接为主线,活动为平台。

整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把自己的新想法设计并动手制作成作品,测试评估和优化,让学生有成就感。

通用技术应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技术物化需要数学知识,现在流行的STEM()课程,体现整合的趋势。

整合的切入点:

1、ABS塑料、502胶水、电热丝切割机,制作一个各个面都有一个直角的三菱锥。

2、制作正方体。

3、各省高考题立体几何模型

4、三视图。

题型一:由几何体画三视图、或三视图中已知其中两个画出其余一个.1(2011全课标,6)在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则相应的侧视图可以是()

正视图俯视图ABCD

学生对物体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对于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能力较弱。

1)立体空间概念

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思维想象能力,低级的、模糊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层面,理论做指导的高度。

A、观察一些简单几何体的模型,如:圆柱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棱锥体等,通过观察实物建立空间概念。

B、此外,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铅笔、球、螺母、粉笔盒、孔明锁等,让学生感到制图课所学的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2)机械制图

空间直角坐标系、三视图进行整合,更便于设计的表达。

5、图形结合。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不同的三视图,学生用铜丝弯出相应的立体图,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对物体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 1)机械制图

从平面到空间,再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强化过程训练,学生练习和画轴测图和三视图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空间转换

根据物体平面图形想象出物体的立体结构和空间形状----读图的过程,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转换能力:即从平面到空间、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换能力

4)多层次空间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以小见大,将难化易。开始以简单形体为例进行简单形体的空间和平面之间的交叉训练,例如讲长方体和多棱柱三视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三、六棱柱体的模型,再按照投影规律画出其三视图,多层次的物体空间训练即图→物→图的思维想象训练,例如在《三视图》课上,有一系列的提问:一个球需要几个视图?圆柱体呢?长方体?复杂形体。

即实现了从平面→空间→平面的思维转换,达到两种思维交叉训练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5)空间思维能力

看和读三视图的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组合体,如: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对复杂形体进行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6)思维转换空间

投影作图是讲解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也是让学生从空间到平面或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的重要环节。

师生必须学会从投影体系的建立入手,如以教室墙角、粉笔盒等为例,了解物体的比例、方位、相对位置等关系,学生认识三投影体系的各种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上用直观教具讲解三视图的形成,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关系,学生就能顺利地画出一些简单形体的三视图,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初步思维转换。(一)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二)三视图的形成

(三)三视图的展开

技术素养;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管理技术的能力,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

1、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两个基本点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

整合,则博采众家之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项目实践教学:还原技术课程本色 / 岳云霞《北京教育》 >> 普教版 >> 2012年第03期

2、谈在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福州第十一中学 黄毓卿 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项目实践模式初探 ■岳云霞 何琳 韩英魁

3、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手工实验操作 作者:陈上越4、1.教育部发布的微课”的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http://dasai.cnweike.cn/?c=main&a=newsdetail&id=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10-12.4.中国首届微课大赛项目说明,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8TT4Y0eh8p9q_ZyixvjIoWDn3hD2fWsFwo4Cc0jDzIdfRbiTGEqwlt94lhDbFIQkmuTYsY8ufmudCN58Wd8bK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P2-P3

技术学科要求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训能力的培养。

国家层面: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太少,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学校层面:环境,自我努力,打品牌。朝阳区第六届青少年微型机床创意大赛(223231)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路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好自己的特色学科。学科层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创出特色。

1、备课情况

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

2.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课后巩固与交流情况

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平时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4.硬件方面保证需要

学校领导重视本科目的建设与发展,已投入近百万元,建立起一个包括金工,木工,电工等多种功能的通用技术实验室两间,配置了近140个品种的学生操作设备,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设计与技术知识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各种技术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为学生在书山题海中硬撑开了动脑动手的一片空间,使同学们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项目实践教学:还原技术课程本色 / 岳云霞

岳云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探索,还原技术本色,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完成一项创作”、“设计一件产品”承载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相关技术知识的自主建构,切实提高了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性。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本色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采取了紧抓教材,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有实践活动,但活动的设置不系统,学科特点不明显。

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充分展现技术课程的魅力。经过反思,我校的通用技术教师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通用技术课堂变得更高效,如何形成课程体系,落实课标要求,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 项目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体系构建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研究中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选择若干个具体的、有代表性、有关联性的项目作为载体,将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配到这些项目载体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施项目达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领悟设计等课标要求。在每一个具体的、精心设置的项目中,在每一次的动手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被巩固,创造潜能被充分激发,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完成一项创作”、“设计一件产品”的形式承载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相关技术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技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形成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

我们采用项目引领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全体学生技术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项目中的各环节是所有学生共同经历的,是将全部课程内容集中到几个大的任务之下的知识的统筹和重组。

1.体现学习梯度与学科整合的项目选择

项目的合理选择是项目实践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注意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项目选择的层次性。教师把完成整个项目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分解到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即“初次接触”、“加深印象”、“深入了解”、“总结提高”四个阶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知识。其次,课程整合。以“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一课为例,其中涉及美术中的绘画基础知识、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知识及绘图知识等。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应当注意与这些学科课程的联系。再次,项目的关联性。每一个项目的选择都承载着下一个项目的内容,为下一个项目的落实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遵循了如下原则选择项目:项目能够合理承载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项目能将教学内容 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项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综合性;项目的设置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后期项目能合理结合前期项目所学内容;每个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及评价标准,师生可共同总结、评价。

2.基于学生生活的项目规划

技术设计的基本起点应是解决问题,问题应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边的环境。我们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思想碰撞和反思,从而学会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设置分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我们分别设置了以下项目。

《技术与设计1》的项目有:工艺表的设计与制作;瓶起子的设计与制作;螺栓、螺母的加工与制作;书架的设计与制作。《技术与设计2》的项目主要是以“别墅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来承载本模块的全部内容,分别包括: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说明项目所承载的知识点,与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所学到的技能。

如“工艺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承载的知识点:产品的造型和美感设计、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学生通过该项目学习到的技能有:表面涂覆处理工艺、木工工艺、锯割操作。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这样的制作流程:明确设计要求—收集和处理信息—构思设计方案—草图表达构思—评价与选择方案—加工制作(绘图—锯割—打磨—表面涂覆—组装调试)。由此可见,学生在完成这一项目时,经历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设计方案的方法,学会了使用木工工具及设备。

再如,“瓶起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承载的知识是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任何一个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技术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些既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又是评价设计作品的基本标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钳工工具及设备、钳工工艺。设计完成后,学生又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作品进行评价。以下成品是学生们的设计,以及学生对作品的评价。

■ 项目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1.完善教学知识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某些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最终无法被项目所承载。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们采用了“我与技术”系列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做法是“学生自学+活动展示+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活动使项目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既锻炼了学生学习技术、理解技术、表达技术的能力,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法:教师规定展示主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展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去探索技术世界,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

2.做好初高中技术教育的衔接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初高中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从这点上看,打好初中劳动技术课的基础是关键,否则无从谈提高。我们应尽快制订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除在目标上衔接以外,更应落实在内容的衔接上,并加强对初中劳动技术课实施的管理。

我认为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加强使用技术的规范性;注重项目选择的实用性;凸显使用技术的安全性。高中技术教育对初中技术教育的衔接体现在: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培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一、注重技术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作为社会人,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感受技术的社会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和生活中的技术。

了解生活中的技术。让学生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感受技术的价值。

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面对激烈竞争的技术社会,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适应新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的艰辛,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增强生活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领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起探索欲望,发展学习技术兴趣

我在教学中比较多地运用设置技术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技术。通过较合理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有了探索的欲望,这时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把自己所想设计的造型先画出来。在这样一个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中,的雕刻原理和设计要求、设计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常识,明白了设计不是胡思乱想,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创作灵感;

二来体现创新设计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设计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在探索中产生新的主题、新的技术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深入与发展。

三、鼓励尝试,加强实践体验,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经过研究、方案设计之后,就要把种种奇思妙想落实到实处,就需要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是学生理解知识,将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设计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肌体协调训练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意图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合适的工具,继而按照原先设计的图样进行加工,从而使设想成为现实,使学生的技术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技术实践探究与技术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使学生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清晰的表象,为概括活动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紧张的思维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这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如:《

》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学生在设计了造型后,学生是怎么在雕刻中把水仙球带入到原先设计的造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只雕刻主球,而侧鳞茎却不去动它,这个学生是想让侧鳞茎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作做为花篮的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还有的是金鱼造型、孔雀开屏等等。而后的水养过程中不断观察、补刀,使作品逐渐成型。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观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细细品味、碰壁、磨练,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技术思维,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四、积极交流,展示评价,活跃技术反思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审视他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交流评价时,面对他人的成果要用发展激励的眼光去对待,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反思智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总结,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评价要做到全面,我们可借助表格式的评价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开展老师评价、家长的意见反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劳技课中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状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如在校科艺节中进行《艺术插花》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技术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五、课外延伸,开发学生的潜力,拓展技术活动空间

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和倾向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具有较强个性和能力倾向学生的要求,为此在上好劳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条件适当组建各类的兴趣小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且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有的学生喜欢市场上流行的纸艺花,我们就开展纸艺制作,学着制作市面上常见的花,制作常见的康乃馨,让学生通过对鲜花花瓣等的观察,摸索着进行制作,就这样不断地实践、创作,制作出各种惟妙惟肖的纸艺花朵作品。还有开展了插花兴趣小组、电子拼装兴趣小组等等,把课堂上的内容拓展延伸,既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拓展了技术活动的空间。

我在近几年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设计还是制作往往依赖原有的作品,缺乏技术思维与创新。所以我常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技术意识和良好的技术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关心技术发展,有探索的欲望,积极参加技术活动;加强实践探究体验,逐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思考与分析,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评价、反思,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谈在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福州第十一中学 黄毓卿3、4、技术学科要求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训能力的培养。

国家层面: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太少,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学校层面:环境,自我努力,打品牌。朝阳区第六届青少年微型机床创意大赛(223231)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路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好自己的特色学科。

学科层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创出特色。

1、备课情况

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

2.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课后巩固与交流情况

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平时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4.硬件方面保证需要

学校领导重视本科目的建设与发展,10 已投入近百万元,建立起一个包括金工,木工,电工等多种功能的通用技术实验室两间,配置了近140个品种的学生操作设备,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设计与技术知识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各种技术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为学生在书山题海中硬撑开了动脑动手的一片空间,使同学们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项目实践教学:还原技术课程本色 / 岳云霞 岳云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探索,还原技术本色,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完成一项创作”、“设计一件产品”承载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相关技术知识的自主建构,切实提高了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性。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本色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采取了紧抓教材,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有实践活动,但活动的设置不系统,学科特点不明显。

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充分展现技术课程的魅力。经过反思,我校的通用技术教师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通用技术课堂变得更高效,如何形成课程体系,落实课标要求,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如“工艺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承载的知识点:产品的造型和美感设计、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学生通过该项目学习到的技能有:表面涂覆处理工艺、木工工艺、锯割操作。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这样的制作流程:明确设计要求—收集和处理信息—构思设计方案—草图表达构思—评价与选择方案—加工制作(绘图—锯割—打磨—表面涂覆—组装调试)。由此可见,学生在完成这一项目时,经历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设计方案的方法,学会了使用木工工具及设备。

再如,“瓶起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承载的知识是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任何一个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技术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些既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又是评价设计作品的基本标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钳工工具及设备、钳工工艺。设计完成后,学生又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作品进行评价。以下成品是学生们的设计,以及学生对作品的评价。

■ 项目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1.完善教学知识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某些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最终无法被项目所承载。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们采用了“我与技术”系列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做法是“学生自学+活动展示+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活动使项目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既锻炼了学生学习技术、理解技术、表达技术的能力,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法:教师规定展示主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展示。在 11 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去探索技术世界,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

2.做好初高中技术教育的衔接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初高中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从这点上看,打好初中劳动技术课的基础是关键,否则无从谈提高。我们应尽快制订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除在目标上衔接以外,更应落实在内容的衔接上,并加强对初中劳动技术课实施的管理。

我认为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加强使用技术的规范性;注重项目选择的实用性;凸显使用技术的安全性。高中技术教育对初中技术教育的衔接体现在: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培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一、注重技术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作为社会人,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感受技术的社会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和生活中的技术。

了解生活中的技术。让学生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感受技术的价值。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面对激烈竞争的技术社会,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适应新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的艰辛,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增强生活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领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起探索欲望,发展学习技术兴趣

我在教学中比较多地运用设置技术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技术。通过较合理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有了探索的欲望,这时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把自己所想设计的造型先画出来。在这样一个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中,的雕刻原理和设计要求、设计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常识,明白了设计不是胡思乱想,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创作灵感;

二来体现创新设计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设计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在探索中产生新的主题、新的技术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深入与发展。

三、鼓励尝试,加强实践体验,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经过研究、方案设计之后,就要把种种奇思妙想落实到实处,就需要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是学生理解知识,将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设计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肌体协调训练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意图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合适的工具,继而按照原先设计的图样进行加工,从而使设想成为现实,使学生的技术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技术实践探究与技术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使学生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清晰的表象,为概括活动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紧张的思维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这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如:《 》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学生在设计了造型后,学生是怎么在雕刻中把水仙球带入到原先设计的造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只雕刻主球,而侧鳞茎却不去动它,这个学生是想让侧鳞茎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作做为花篮的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还有的是金鱼造型、孔雀开屏等等。而后的水养过程中不断观察、补刀,使作品逐渐成型。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观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细细品味、碰壁、磨练,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技术思维,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四、积极交流,展示评价,活跃技术反思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审视他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交流评价时,面对他人的成果要用发展激励的眼光去对待,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反思智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总结,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评价要做到全面,我们可借助表格式的评价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开展老师评价、家长的意见反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劳技课中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状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如在校科艺节中进行《艺术插花》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技术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五、课外延伸,开发学生的潜力,拓展技术活动空间

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和倾向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具有较强个性和能力倾向学生的要求,为此在上好劳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条件适当组建各类的兴趣小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且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有的学生喜欢市场上流行的纸艺花,我们就开展纸艺制作,学着制作市面上常见的花,制作常见的康乃馨,让学生通过对鲜花花瓣等的观察,摸索着进行制作,就这样不断地实践、创作,制作出各种惟妙惟肖的纸艺花朵作品。还有开展了插花兴趣小组、电子拼装兴趣小组等等,把课堂上的内容拓展延伸,既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拓展了技术活动的空间。

我在近几年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设计还是制作往往依赖原有的作品,缺乏技术思维与创新。所以我常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技术意识和良好的技术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关心技术发展,有探索的欲望,积极参加技术活动;加强实践探究体验,逐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思考与分析,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评价、反思,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第二篇:试述数学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

试述数学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探索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有效变革,从而使课堂互动立体灵活、学习资源丰富形象、课堂展示生动有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让数据指导教学,教师更容易以学定教,学生也更容易根据数据明晰学习的得与失。教师要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实现教学闭环和数据留存,为教与学做进一步的提升,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智慧课堂;课堂互动;空间能力;因材施教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笔者参与了多所学校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研讨,看到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课堂变化,感受到因智慧课堂下的数学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师与生的变化,下面结合《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第一课时的课例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传统教师选人与智慧课堂选人互融互补,让课堂互动更立体灵动

【片段一】随机选人,助推教育公平发展师:同学们,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前段时间学校举办了垃圾分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这些物品,仔细观察,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借助智慧课堂中的随机选人功能,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随机选人功能在课堂上的合理运用,有效助推了教育的公平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择,同时因为选择是随机性的,无法预知被选择对象,这也无形中促使每个学生更加专注和集中。【片段二】抢答功能,让榜样的力量更具感染力师:(出示翻翻卡)下面根据对圆柱特征的理解,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先抢到答题机会的同学优先选择题目进行回答。随着教师的一声“开始抢答”,五个学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榜单上脱颖而出,获得了优先选择权。此时再观学生的状态,抢到机会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而没有抢到的学生在发出一声“唉”后,随即给五位同学鼓掌表示祝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随着抢答学生的精彩回答,又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抢答功能的使用,让榜样的力量更具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人人敢争先、勇争先的斗志。【片段三】教师传统选人,做好查缺补漏与提升师:关于圆柱的特征,你想怎么研究?生1:我想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研究。生2:我想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来研究。师: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那大家就开始探究吧。(学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师:关于他们的分享,你还有什么想问的?生1: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我量了这个圆柱上下两个圆面的直径,都是6厘米,所以这两个圆是相等的。生3:我把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描在纸上,这两个圆能重合,所以是相等的。纵观课堂,像这样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时有发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话,才让课堂的“问”与“答”有了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智慧课堂下的提问,并不会因为有了技术就抛弃“传统”选人方法,而是将技术与传统这两种方法完美结合。人借助技术,让课堂的学习更专注和有趣;技术因为有了人,才在某些时刻发挥了实效性和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应用化枯燥为有趣,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片段一】翻翻卡,让课堂活动中的“盲盒”充满神秘和魔力师:(出示翻翻卡“我是最棒的”)下面根据对圆柱特征的理解,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先抢到答题机会的同学优先选择题目进行回答。在抢到选择权后,第一个学生翻开了“棒”这张卡片,第二个学生翻开了“我”这张卡片,后面的学生依次翻开了自己喜欢的卡片。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紧张且兴奋的,每翻开一张卡片,学生都会发出一声小惊叹,这些惊叹声中有“原来是这道题”的解开谜底的小欣喜,还有“我选择的这题恰好我会”的小开心。作为教师,如果抛开这些表面现象再深入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学生的惊喜更多来自“我的学习我做主”的选择权,让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就会更高,而这种“更高”会带来连锁反应,推动更多的课堂实效产生。【片段二】分类活动,课堂活动中的非线性学习活动师:(出示分类活动)请同学们利用圆柱和圆柱的特征,快速分类。学生操作学生机,通过拖动卡片,完成分类活动。在辨别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并不都是按照顺序线性地从第一个图形进行判断,而是非线性地判断,如有的学生按照圆柱和圆锥特征分别筛选图形完成分类,也有的学生按照图形顺序完成分类。数学的学习是理性而严谨的,正因为其理性和严谨,往往给人一种错觉——数学课是枯燥的、呆板的。在本课中,教师合理利用智慧课堂的翻翻卡、分类活动等互动方式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这里的“活”一方面是指形式上的“活”,如翻翻卡的使用,像极了现在的“盲盒”,因为未知而更加神秘有趣。学生在“我是最棒的”五个字中选择一个进行判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得出来,学生很喜欢这类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活”,智慧课堂中的翻翻卡和分类活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照教师预定的线性学习方式——完成了A项再完成B项,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或是学生的思考状态进行跳跃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化抽象为形象,让想象可视化,提升空间想象力

【片段一】融合技术形象演示,让学生看到本质生1:高为什么有无数条?怎么知道无数条高都是相等的?生2:在侧面上,可以画无数条高。生3:因为两个底面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一条高。生4:我量了这个圆柱的几条高都是10厘米,说明无数条高都相等。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相机展示动画。《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生不但要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也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圆柱有无数条高的认识仅停留在圆柱侧面上,对圆柱内部也有无数条高存在疑惑时,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加深了学生对“无数条”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理解“无数条”不止是在侧面上的无数条,还有在底面上任意一点所作的垂直线段。至此,学生对高的认识有了更本质的理解。依托信息技术,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非常关键的。【片段二】直观操作融合技术演示,让想象成“真”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将圆柱的一个底面逐渐缩小到底面圆心这个点,会变成什么形状?生:变成了圆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探究圆柱特征的方法,从底面、侧面、高三个方面探究圆锥的特征吧。(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探究单)生1:圆锥就只有一个底面了。还有一个底面变成了顶点。生2:侧面还是一个曲面。生3: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师:你认为什么是圆锥的高呢?生1:顶点到底面的垂直线段。生2: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生借助直观操作和动画演示,强化对圆锥高的理解)圆锥的高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如果仅仅借助实物观察,学生是看不到这条高的,只能想象出这条高,但是借助信息技术演示,就能让想象成“真”,学生就能看得到。教师把传统课堂中的直观操作和智慧课堂的形象演示相结合,实现了学科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学生的想象遇到了这样的融合,既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以数据辨方向,让数据来决策,实现因材施教

【片段】深融技术,让课堂更智慧活动一:(出示智慧课堂分类活动)利用圆柱和圆锥特征,快速分类。活动二:(利用智慧课堂推送练习题)将立体图形和对应的展开图进行连线。(智慧课堂全班互动、生生互批)活动三:(利用智慧课堂推送当堂测试习题)随堂测验。(智慧课堂全班作答)笔者看到,教师推送练习题,全班互动,学生答题,后台呈现数据,教师根据数据及时反馈,成为本课高效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本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大标志。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多次互动活动,如分类活动、全班作答、生生互批、随堂测验等。在每次活动中,教师都会根据系统呈现的数据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学定教,提升课堂效率。与传统课堂的教师“一支红笔批改”和“从教室头走向教室尾”的忙碌身影不同,智慧课堂下的教师更轻松,他们推送习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数据,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做决策。智慧课堂改变了教师课堂上忙碌的状态,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需要被帮助的学生。智慧课堂上的教师在教学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做决策,这相比于传统课堂上以经验做决策更精准、更有说服力。智慧课堂的引入,对年轻的学科教师来说,仿佛身边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让年轻教师也能精准施教、因材施教。五、打通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实现教学闭环和数据留存【片段一】课前知识问卷,激活学习经验活动:通过智慧课堂下发知识前测卷。题目1: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可否帮助你学习新的立体图形?题目2: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的?它们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片段二】课后巩固练习,增效减负针对性强活动:课堂总结结束后,教师推送“个性化作业”。在本课开始前,教师呈现了课前知识前测的数据,教师根据数据一方面对本课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和梳理,课堂上学生在猜想怎么研究圆柱和圆锥时,就自然而然地迁移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对本课的重难点做了适当调整,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回答“圆柱和圆锥与我们以往学习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了圆柱有2个底面、1个侧面,但对于圆柱高的回答却很少涉及,所以本课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圆柱的高的探究上。授课结束后,教师在智慧课堂上推送了“个性化作业”,这种作业相对于传统作业来说是一种动态的作业,平台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整体表现推送不同的作业,真正实现“点”对“点”的巩固练习,让这一过程避免了无效作业和重复作业,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查漏补缺,提升技能和素养。智慧课堂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形成了教学闭环,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都是可以随时进行查阅和使用的,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留存。智慧课堂的数据留存化可以快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做出下一步行动的选择,这又进一步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实现教学的因材施教,同时也助推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创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让课堂互动更立体、更灵活。借助智慧课堂的云资源,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形象,特别是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或是空间教学来说,这个尤其重要。智慧课堂的融入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表象”,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教与学的改变。在智慧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跳跃的。基于智慧课堂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教师更容易以学定教,学生也更容易根据数据明晰学习的得与失,为“教”与“学”做进一步的提升,实现因材施教。当然,在以人为本的“教”与“学”上,任何一项技术的融入都离不开“人”,作为一名数学学科教师,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时,要把握数学学科本质,明确学科育人功能,真正让技术服务于人,让智慧在课堂上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英才.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2).[2]王玉英.浅议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0(1).[3]金婷.浅谈计算机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2021(3).[4]李建英,肖骏.微课助力小学数学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20(9).

第三篇: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它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实践性强,很多东西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一回,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适当增加教材的弹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设计《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学生宿舍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力,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装置加以改进,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比较困惑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加以提示:物理上我们学过了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满足了要求。

在讲《结构是怎样受力》这一节时,引导学生发现通用技术与物理对受力分析的不同之处,在物理上通常将物体视为质点,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外力,而通用技术研究的是构件的内力;二者研究的方向也不同,物理讨论的是力引起的状态变化,而通用技术强调的是结构如何去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对教材中的“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技术试验”、“技术实习”等栏目深入研究,挖掘技术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我们对这些栏目加以拓展,如在做完“拉伸试验”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提供八张A4纸,不限定纸的组合方式,可以胶水粘贴、搓成纸绳、麻花编织、卷成圆筒等方式作成吊绳,以提起重物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比赛场面极其热烈。这样学生在弄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动手做、做中学、学中做,增加他们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提高把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其次,要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教师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与设计2》中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流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的思想与方法等,这些思想与方法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即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主动。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能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能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一节时,课本是以洗衣机系统和龙舟赛廷系统这两个例子来说明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为了让学生对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据赛艇系统取胜的决定因素是靠团队精神和团队技术状态的发挥时,我巧妙地将龙舟赛与学校组织的考试联系起来,将班级之间的竞争看成是赛艇之间的竞争,引导学生思考决定一个班级成绩好坏的因素是什么,是一个好的班主任还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任课教师,还是其他的因素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才是这场比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他们整体力量的发挥才能使得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时候我又问:“这体现了扳机这个系统得哪种特性?”学生们齐声回答“整体性”。同样在讲相关性时,我让学生自己用相关性解释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可以想到同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还举了很多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引申,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利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叶结出了学生对于系统这个词的神秘和遥不可及的看法。

此外,要求教师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在讲《技术与设计2》中的《初识结构》一节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将多种风格的建筑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建筑分别属于那种结构类型,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结构的集中分类的理解。又如在讲设计的创新性原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了有关的影像纪录,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各个时代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其中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部分爱上网的学生在上网时不再单纯的玩游戏,而是学着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讲结构一节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桥梁的分类等知识,很多学生完成得很好,让学生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最后,要注重学生对技术过程的亲身体验过程

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教材中有很多技术实习等等许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如在讲完《结构与设计》一章后,我们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踊跃参加,最后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拱形的、有斜拉式的、有悬索式的、有钢架式的,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用木材的、有用金属的,还有的用易拉罐、矿泉水瓶来搭建的。

在讲完照片冲印这一部分后,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在家休假的时间,亲自动手做一下这一流程,并要求写出自己的试验情况报告。返校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在冲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显影时间的长短会带来什么问题、怎样操作可以事显影更快、更好等等,很多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提到的问题,被他们发现了,并且有好多都给出了很不错的解决办法。经过多次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即是我们对技术教学的几点感想,总的来说,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技术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技术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通用技术的教学进一步完善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将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专题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学媒体已经进入了教学课堂,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参与课堂,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显微外科技术教学实践与体会论文

作者:余汇洋,郭光金,张天飞

【关键词】 显微外科;教学;体会

随着显微外科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已成为外科临床医师及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显微外科技术是指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借助精细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外科手术技术[13],也是微创外科领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显微外科技术教学是适应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对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外科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教研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显微外科技术教学模式,现将我们在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教材的选择

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制订硕士研究生或临床外科进修医师显微外科基本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套适用的教材,教材应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内容合理、系统和科学的要求。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玉东主编的《显微外科基本理论与操作》,辅以王成琪等主编的《实用显微外科学》作为参考,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基础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突出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介绍。利用本教研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临床影像图片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员在较短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重点介绍显微外科的发展史及概述;显微外科命名及在各科的应用;手术显微镜的种类及使用;显微外科器械与缝合材料;显微外科基本技术,显微外科的缝合技术;显微外科动物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实验动物麻醉及管理等。使学员能够初步掌握显微外科的最基础和重点的内容,同时又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为后续的操作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训练

在显微外科基本操作实践教学中,从基本操作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熟悉和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技术。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或研究生,他们对常规直视下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比较熟悉,且动作较定型。而显微外科技术操作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放大数倍或十几倍的视野下进行,实际视野范围非常小,初学者往往产生操作空间变大的错觉,动作幅度和力度过大,或手眼不协调,难以将显微手术器械放进视野等不适应的情况。针对该特点,我们采取先适应手术显微镜视野,在离体血管上练习的方法。练习步骤:①学会调节手术显微镜,尤其要掌握目镜焦距和瞳距的正确调节,物镜焦距的调节,确保在正常立体视野下操作,同时可灵活变换不同聚焦平面;②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镊、剪、针持等常用器械,要求眼睛不离开目镜仍能顺利更换不同的器械;③在纱布垫上用5/0锦纶线练习夹持针线、进针、拔针、收线、打结、剪线等基本操作,要求在同一焦平面上完成动作;④离体犬肠系膜血管(直径1~2 mm)的吻合练习,采用8/0~9/0锦纶线,注意掌握进针和出针角度、边距、针距等,防止针尖刺入对侧管壁。通过训练,学员逐步适应镜下操作,达到动作稳、准、轻、巧、协调,基本能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操作技巧,克服操作过程中憋气、单眼视野观察、动作过大、过渡用力握持器械等不良习惯。

初步掌握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后,下一步需要进行动物(大鼠)活体血管缝合练习。活体练习中对动作的“稳、准、轻、巧”要求更高,学员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将动物手术实验视为真正的临床工作,在训练中养成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其步骤是:①学会动物的麻醉及管理,动物的固定,备皮、消毒、铺单等常规操作方法;②不同部位血管的显露操作,如大鼠股动脉、股静脉、尾动脉、颈总动脉的显露;③股动脉端对端缝合,采用10/0~11/0无损伤缝合针线,练习两定点缝合法,管径0.5 mm的动脉间断缝合6针;④股静脉端对端缝合,方法与动脉缝合相同,但静脉管壁薄、组织脆、弹性差,容易造成吻合口撕裂,因此对操作力度、精度要求更高。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学员能初步掌握血管缝合的基本技巧,为显微外科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庆山.以组织移植和动物试验为目的显微外科技术教学[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42-143.[2] 郭光金,余汇洋,蒋登金,等.硕士研究生显微外科技术课程设置及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1):64-65.[3] 林 立,裴国献,林昂如,等.显微外科进修医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34-35.

下载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用技术教学与数学整合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二1简答题(共4小题,合计满分30分) 1.简述“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教研”意味着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亦即,校本教研是基......

    九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九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九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个学期,转瞬即逝,本学期本人在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历练,取......

    技术工具与数学教学的学习心得

    技术工具与数学教学的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实践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陈礼全 2013级 一、雾霾的定义和成分。 1.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AEXT1994: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

    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桑新民,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现代远......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践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理论与实践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践教学管理条例(试行)(精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践教学管理条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