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贤乡初级中学校教育教学三年规划
聚贤乡初级中学校教育教学三年规划
(2014——2016)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理论,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总体分析
学校位于聚贤乡美丽的玉带河旁,占地面积17余亩。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分离,互不影响,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全校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学一级教师29人,中学二级教师19人,取得本科学历的32人,取得专科学历的24人。学校管理严、育人质量高,获得了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市级校风示范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成绩连续几年位居安居区前列。被安居区委、区府评为办学先进集体。学校生源主要来自聚贤小学和同盟小学,随着交通的发展,进城读书的学生逐渐增多,学校学生在2014至2016这三年里将呈逐年减少的状态。
(二)教育教学工作分析
1、当前教学成绩分析:
在2013年安居区期末素质测试中,我校七八九年级成绩均在安居区前10名,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 们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我校地理、化学等学科是我校的瓶颈学科,制约和困扰着我校的发展。还由于艺体教育人才奇缺,学校艺体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
2、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情况:
我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但我校教师也存在一定不足,全体教师虽有投入教学的干劲和热情,却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教育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仍存在满堂灌、题海战、时间战等问题。教师学历层次仍然偏低,第一学历大部分是中师、专科学历,本科学历少之又少,尤其是艺体专业教师几乎没有,教学中教师不能高屋建瓴,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教师的学历培训、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急需提升。
3、教师业务素质情况分析
我校科任教师结构分配不合理,仍然存在数学教师担任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教师担课基本是两科及以上现象。造成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太高。我校急需的音乐、体育、生物等学科专任教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我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教师调入调出极少,绝大多数教师数年来一直在此工作,主观上产生了位置疲劳,也不利于教师积极有效地展开工作。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遵循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继续实施素质教育,树立质量立校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师生中倡导并逐步形成“科学、勤奋、务实、创新”的局面,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质量优异、人民满意”的农村初中。
三、工作思路
(一)办学理念:教师认真有效果,学生努力成人才!
(二)育人目标:让学生学会求知识、学会做真人、学会善处事、学会品成功!
(三)校训:科学 勤奋 务实 创新
(四)校风:民主 和谐 求真 进取
(五)教风:德高 业精 管严 导和
(六)学风:自主 刻苦 善学 多问
四、教育教学三年发展规划
1、规模效益:三年内,在校学生保持350人左右,设9个教学班,教职工总数保持58人左右。每年为重点高中和职业中学输送合格新生不低于毕业班总人数的75%,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巩固“普九”成果,服务区学生全部入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
2、教育教学工作总体目标:
以优化教学管理为手段.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刻苦探究,勇于创新,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探索的精神,达到学生迅速成长进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稳中有进,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办出让聚贤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新课改工 作得以深入开展。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逐年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调动全校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争取在高中招生考试中成绩保持安居区领先地位。
(3)、加速培养全体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师资竞争力度,激活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老教师和各级骨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动新教师尽快成长,提高整体师资质量。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学校总课题为引领,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促进课堂的教学。
2、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要求:
以课堂教学为工作聚焦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素质,促进其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为目标。构建“高效、优质、轻负”的课堂。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即在教学过程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常规教学中师生平等协作竞争氛围的营造,形成“德高业精、管严导和”的良好教风和“自主刻苦、善学多问”的良好学风,最终形成“民主和谐、求真进取”的良好校风,从常规教学工作层面推动学校发展。(1)、狠抓常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检查考核措施和力度。以提升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为校本培训重点,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专业建设。完善说课、听课、评课机制,开展各类教学评比展示活动,形成聚集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加强质量监控、教学视导等环节的管理,关注教学效果,在教师中形成“德高业精、管严导和”的良好教风。通过教学检查、示范激励等途径,对学生加强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类竞赛,形成崇尚知识、追求能力的氛围,在学生中形成“自主刻苦、善学多部” 的良好学风。
(2)、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技术,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培养出1至2名遂宁市知名教师、3至4名遂宁市教学骨干、10名以上区知名教师。
1、通过讲座培训、辅导报告、外出学习,撰写论文、小结反思、表彰先进等形式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进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调整,有计划招聘一定数量骨干教师,调整、充实若干薄弱学科,如生物,化学学科。
3、加强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外出培训,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带教工作。
(3)加强集体教研工作,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体现集体智慧,构建新课程背景下校 本教研制度的新思路新举措,重视对组长的培训指导,明确组长职责,提高组长工作责任心和管理水平,教研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要注重过程管理,突出“研”字,争取数学、外语和语文组成为集体教学效果明显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强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方法为指导思想,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及时检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1、加强集体教研工作。做到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研内容固定。具体步骤为理论方舟,说课、评课、论题探究等环节,带班领导全程参与指导,切实保障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打和力战,利用学校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扎实有效开展“说、听、评”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备课组进行的每周公开课活动要雷打不动,并进行“推门听课”制度,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研课,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认真开展新课程优质课大赛活动。要在备课组、教研组、全校掀起赛课的高潮,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术高超,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阶段
1、常规教学工作
(1)、2014年教学工作规范达标,教风学风明显改观。各科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学成绩大幅度提升,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2)、2015年教学研讨气氛浓厚,各科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力争教育教学成绩大幅向前迈进。教学工作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前题下有更大进步。
(3)、2016年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力争教育教学成绩居遂宁市乡镇中上游水平。超额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1)、2014年对全校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校内自行组织学习培训,与校外学习相结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大面积提升。
(2)、2015年全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面积提升。培养出1至2名遂宁市知名教师、1至2名遂宁市教学骨干、6名以上区知名教师。
(3)、2016年培养出1至2名遂宁市知名教师、3至4名遂宁市教学骨干、10名以上区知名教师。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3、教研工作
(1)、2014年我校全面掀起赛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课活动高潮,初步形成教师乐于集体备课、集体研课的浓厚教研工作氛围。
(2)、2015年教研工作初见成效,教师教学技能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效率高,学生成绩大面积提升。
(3)、2016年我校各科成绩大幅提升,尤其是数学、英语、语文学科成绩得到提升,1至2个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总之,经过(2014至2016年)三年发展,聚贤乡初级中学校将成为学校校园崭新、环境优雅、管理有序、校风良好、声誉日上、教师敬业、学生乐学、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学校。经过三年发展,送表初中办学实力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日趋丰厚,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学校文化特点鲜明,成为遂宁市教育战线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第二篇:初级中学双语教学三年规划
阿克苏市依干其乡中学中学双语教学
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研究双语教育的现状,在强化双语教学、大力营造汉语学习氛围的基础上,在部分年级非汉语学科中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构建“双语过渡” 教学模式来教授“双语”课。在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汉语实践时空,拓宽汉语学习环境,培养汉语思维能力。在软硬教育环境上,在课堂内外中,突出双语教育的特征,让双语教育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
二、双语实施目标及定位
1、研究部分学科的双语教学的途径、方法。
2、积极构建“双语过渡”教学模式。
3、尝试并制定部分学科双语教学目标、课程评价内容,构建学校特色的双语研究体系。
三、研究内容和策略
(一)学习理论,理清双语教学内涵。
双语即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一种非本民族的语言,它是一个过程,它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使其合二为一成为交际手段。双语教学:学生在掌握一定母语会话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感受并学习另一种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在思维中双语转换机制的形成,以及对汉语文化背景的初步了解。双语过渡模式:
(1)在开设的双语课程中基本应用比较准确的汉语进行教学。
(2)在最大、最有可能的范围内把学校的学科课程转变为双语课程。(3)在全校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营造汉语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浸身”浓郁的汉语环境之中。
(二)强化汉语教学,推进双语进程。
高质量的汉语课堂是双语教学的前提,学校科学加大汉语课程设置力度,让科学产生生产力,全校9个民语班,班班开设汉语课,一年级、二年级以汉语口语为主,除一年级口语课为5课时外,其余均为6课时。同时为保证课程实施,加强三个结合:(1)长短课时结合,语言类课程必须保证上午至少2-3节。(2)小段教学与高段教学结合。兴趣班我们把它们作为课堂延伸班,按层次,按学力进行弹性编班,实施低段策略,以弥补高段授课之不足。
(三)拓展非汉语学科的双语教学,构建“双语过渡”模式。
(1)找准突破口。在一、二年级强化汉语口语教学的基础上,在一年级美术、一年级数学活动课、三年级健康、三年级科学等学生普遍喜爱且与日常生活较为密切,所要记忆词汇量不多,逻辑思维难度不算高的学科先行探索,在取得初步成效或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在其它有条件的学科渗透和拓展。
(2)寻找研究点。立足课堂:不断探索课堂双语教学的方法,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推进的模式,由渗透型——整合型——全汉语教学逐年螺旋上升。加强教研:组建“双语研究课题组”,将学科教师与英语老师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研究,进行双语备课,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教学语言的关系,避免双语教学中“学科损伤”现象的发生。完善部分学科双语评价指标:认知目标:经过六年学习,学生的学力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一定的汉语思维习惯。能力目标:高年级学生在校内与日常生活中,能与老师、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能借助汉语讲述配图小故事。情感目标:达到三项要求,敢于开口,善于模仿,逐步养成良好的汉语听说习惯;树立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课内外汉语活动,乐于了解汉族文化,对汉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双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制订“双语”分层分段目标,避免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四、强化校本培训,打造师资队伍。我们的口号是:双语教师不但要乐于教,还要乐于学,为了教好而好教,由好教而好学。让全校教师都成为双语大环境中的一分子。学校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寒暑假选送优秀“双语”教师外出培训。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掌握好每学期《日常会话200句》,每周三为青年教师汉语集训时间,年轻的汉语教师必须参与校外汉语口语进修培训,为双语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丰富活动形成,搭建表演舞台
(1)每学年举办一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汉语节,每周三三节课后增加一次全校性俱乐部活动,充分利用周五的校园广播,播放汉文歌曲,尽一切可能将汉语渗透到学生生活,渗透进全校性活动中,让学生去说,去唱,去演,去交流,去表达。
(2)让校园成为灵动的立体的双语教科书,加强双语教学人文环境建设,让墙壁、地面、屋顶说话,让双语学习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统一。
六、注重科研与实践结合,让实验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学校的课题“如何抓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在课题的导引下,将深入探讨双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一)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首先从最基本的学前两年制“双语”教学抓起,完成学前教育后,再从小学逐步实施,最终使少数民族学校各学段全面实行“双语”教学。使全市少数民族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文字,逐步实现“民汉兼通”,缩小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哈密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四)中学“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目标
要进一步提高汉语课的教学质量,继续巩固和扩大理科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的范围,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把“双语”教育教学辐射到各个学科。具体目标为:
2011年招收 2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4个,138名学生。
2012年招收2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5个,185名学生。
2013年招收2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6个,240名学生。
2014年招收2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6个,240名学生。
2015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1个,440名学生。
2016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5个,600名学生。
2017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5个,600名学生。
2018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5个,600名学生。
2019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5个,600名学生。
2020年招收5个“双语”班,80名学生。共有 “双语”班15个,600名学生。
(五)“双语”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目标1、2010年“双语”教师需求和培训。
(1)“双语”教师的需求:学前班84名,小学9名,初高中12名;
(2)“双语”教师的补充和培训158人,其中:参加地区“双语”教师培训15人,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23人,市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100人,到汉语学校跟班
学习20人。2、2007年“双语”教师需求和培训。
(1)“双语”教师的需求:学前班124名,小学25名,初高中26名;
(2)“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135人,其中:参加地区“双语”教师培训20人,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25人,市教育局组织培训70人(其中补充招聘新教师20人),到汉语学校跟班学习20人。3、2008年“双语”教师需求和培训。
(1)“双语”教师的需求:学前班63名,小学38名,初高中38名;
(2)“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135人,其中:参加地区“双语”教师培训20人,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25人,市教育局组织培训70人(其中补充招聘新教师20人),到汉语学校跟班学习20人。
4、2009年“双语”教师需求和培训。
(1)“双语”教师的需求:学前班58名,小学49名,初高中31名;
(2)“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135人,其中:参加地区“双语”教师培训20人,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25人,市教育局组织培训70人(其中补充招聘新教师20人),到汉语学校跟班学习20人。
5、2010年“双语”教师需求和培训。
(1)“双语”教师的需求:学前班54名,小学59名,初高中19名;
(2)“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135人,其中:参加地区“双语”教师培训20人,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25人,市教育局组织培训70人(其中补充招聘新教师20人),到汉语学校跟班学习20人。
2006-2010年需要“双语”教师689名,其中:2006年及以前培训“双语”教师107人,2006秋季-2010年培训698人(其中新招聘的80人),总计805人。计划从2007年开始招聘以中学理科教师为主的“双语”教师,每年20人,到2010年累计达到80人。
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推进的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按照自治区党委、哈密地委有关文件的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进程,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哈密市“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双语”教育教学规划,督促检查各学校“双语”教育教学各个阶段任务的完成,研究解决“双语”教学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能
够顺利进行。
(二)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加大“双语”教育教学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认同和支持这项工作。
1、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实现“民汉兼通”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仅靠本民族语言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学好汉语和英语,这样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所有民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自觉地投入到“双语”教学改革当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双语”教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报道,做好“双语”教育教学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讲解,引导学生学好“双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强化对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市组织、宣传、人事、编制、计划、财政、教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从干部调配、教师补充、舆论宣传、经费投入、组织实施等方面大力支持“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好“双语”教育教学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工作。
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没有足够数量和较高素质的“双语”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做好“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解决好“双语”教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成为推进我市“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建立“双语”教师储备库,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双语”教师的培训,采取分层次、分学段进行,严格按照自治区和地区下达的培训计划,选派有一定汉语基础、有培养前途的在职教师参加“双语”师资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有“双语”教育教学任务的学校。“双语”师资培训对象,按照自治区《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的要求,选派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到内地进修学习,结业回来后,再分配到本地汉语类学校跟班学习一学期,提高教师汉语水平和教育教学实际能力,使今后五年中培训的教师够用、实用,并且还
要有一定的储备。
2、“双语”教师仅靠从现有教师中培训不能够满足我市“双语”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超编教师,理科知识水平偏低,经过培训很难达到“双语”教学师资水平的要求,需要进行招聘补充。从2007年起,要利用自治区下达的专项编制,每年招聘20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具有“双语”教育教学能力的“民考汉”、“民考民”和母语为汉语的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解决“双语”理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力争每个边远贫困农牧区学校配备2-3名母语为汉语的教师或“民
考汉”教师。
3、坚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校骨干教师到汉语类学校学习培训工作,分学段、学科,每年选派20名左右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到汉语类学校进行一年的跟班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市区汉语学校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跟班学习教师“双语”实际教育教学能
力。
4、强化汉语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特别是对40岁以下“双语”教育教学水平不达标的理科教师,要进行汉语强化培训,要求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HSK”达到合格标准。即:汉语课教师高中达到8级、初中达到7级、小学达到6级;非汉语课教师,高中达到7级、初中达到6级、小学达到5级。汉语水平等级要与教师的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
5、根据哈密市“双语”教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为充分调动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达到胜任“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特制定以下奖励措施:
(四)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是要进一步抓好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学校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每年选派少数民族学校领导及后备干部各2名参加“双语”培训或到名校、汉语言学校挂职锻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把政治强、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少数民族学校必须有一名汉语或“双语”骨干教师进入领导班子。
二是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民汉合校(合园),有条件的学校和幼儿园按规划目标要求,逐步稳妥地实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的模式。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重点是进行汉语口语训练,适当进行识字教学。
三是在确定办“双语”班的学校和民族幼儿园,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汉语教师和理科教
师。
四是确定“双语”教育教学的示范性学校。市第一小学、市第一中学、市鲁能希望学校、陶家宫乡地尔班津学校、花园乡中心小学作为第一批示范校,予以重点扶持,从而带动全市
“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
五是从2006年9月起,全市学前“双语”班统一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双语”教学和确定的教材。
六是适当加快双语教学工作进度,按照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中小学及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班数。加强市区汉语言中小学校建设,扩充其容量,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少儿到汉语学校或幼儿园、学前班就读,同时在汉语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每周增加两节本民
族的母语教学。
七是要继续办好疆内少数民族初中班,逐步扩大班级数,到“十一五”末,疆内少数民族初中班在校生要达到750人。强化区内班汉语教学,保证内高班的生源质量,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新疆高中班就读。
八是配齐配强以汉语和理科教研员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教研力量,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双语”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改进措施和指导教学工作。加强“双语”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建章立制,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双语”教学跟踪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双语”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确保“双语”教学人员编制及各项经费的落实。
(二)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为使我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持续发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各项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得以贯彻落实,成立;
1、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沙迪克江。沙吾尔
组员:艾斯卡尔。阿布拉,热孜万古丽。阿布都热合曼
2、双语教研组:
组长:热孜万古丽。阿布都热合曼
组员:如克亚。吐儿孙,阿依努尔。斯迪克,古丽先。艾麦尔,阿依家马丽。艾海提,卡哈尔。阿布力孜,阿孜古丽。艾买提
(二)创建规划
1、课程设置与教材
学校率先开设数学[初一,二,三(3)班]、计算机(初一,二)班、音乐(初一)班、生物(初一,二)班,物理(初二,三)班化学(初三)班,等学科的双语课程实验,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全部或部分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探索富有实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补充开发双语教材,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并加强加快师资队伍的双语教学培训,开展对双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及教法研讨。
2、创建双语环境氛围
每年举行“汉语节”活动并把我校的“数学节”、“艺术节”办成富有特色的双语节日,学校重大活动双语化。在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阅览室、走廊、礼堂等各个活动场所布置双语标识牌,班班有汉语角专版及相关活动,逐步在值勤中,升旗仪式中,各种礼仪场合推广双语,并在校园广播各栏目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双语内容,大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双语学习氛围。
3、课程教材
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率先实验的基础上,课程设置逐步扩大到历史、政治、地理、美术等课程。在开展对“双语”的界定和适用程度的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开发新的双语课程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4、科研课题
成立《初中“双语”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关度的研究》的课题组,通过研究“双语”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相关程度和认知规律,科学界定“双语”在教学实践中的适用度和适用的课程,及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使得采用“双语”教学后能使学生在认知、语言、思维等学习心理方面获得同步和谐发展。
四、师资培训
发挥外语教研组的辐射指导作用,以双语教研组为核心,以具备双语基础(大英二级以上)的教师为群体。采用校外培训,出国进修,聘请外教,引进人才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扩大一支稳定的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五、规划实施短期进度
2010年9月——2011年7月2012年9月——2013年7月2013年9月——2015年7月2015年9月——2020年7月伍,争取成为市双语实验学校。
完成第一轮部分学科双语教学实验,完成第
一批双语师资培训。
第一阶段实验总结。
第二轮实验,课程的设置在原有基础上拓展
到历史、美术、民防,开展第二批双语教师 培训。
初步形成一批双语课程和一支双语教师队
第三篇:三岔口初级中学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三岔口初级中学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县教育局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有舟山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德育组织网络化。三年内,我校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为主渠道,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风气。社会对学校工作满意度在90%以上。
2、德育管理人本化。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动式、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
3、德育队伍专业化。至2013年,班主任接受培训,德育专职干部和德育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培养一批德育带头人。
4、德育评价科学化。力争在三年内,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师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
5、德育资源最优化。三年内,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德育阵地”四大基地横向沟通,保证 100%学生能参与基地活动。
三、主要举措
(一)丰富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学校要着重落实好“四个一”,常抓不懈:即每周一次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每周一次举行升降国旗仪式,每学期一次组织参观或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以上组织全校性主题教育。
2、以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养成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做现代文明人、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3、以诚信和亲情教育为切入口。要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通过“创诚信校园”、“设诚信考场”、“当诚信少年”、“做诚信作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以重信、守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力开展以孝敬长辈、友爱同学、关心幼小、帮助弱势为基本内容的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真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自觉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行为习惯。
4、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今后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要充分发挥市法制教育讲师团作用,更好地指导学校法制教育。二是要加强学生不良行为的纠偏工作,构筑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坚实的后防线。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课,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接受咨询,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5、以生存教育为底线。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劳动技能、交往沟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通过组织校园集体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交往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禁毒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6、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素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劳动与技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综合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拓宽育人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全员育人。德育工作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加强教职工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组织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用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
2、学科育人。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德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所教学科中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机地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探索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律,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校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应把育人放在首位。一堂好课,首先要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管理育人。人本化、规范化的管理是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既要坚持依法治校,针对新形势下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又要注重以德治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班级育人。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班会以及团队、劳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和谐的学生关系,形成良好班风。全市以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班集体建设的内在规律,使学校优秀班集体面不断扩大。
5、实践育人。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德的基本途径,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制度,落实课程安排的公益劳动、远足锻炼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结合各种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举办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每年二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落到实处。
6、网络育人。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其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已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要面对现实,充分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因势利导,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网上德育阵地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鼓励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德育网站、德育网页,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同时要重视网络污染、网络犯罪等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积极实施“绿网工程”,加强网吧管理,学校要趋利避害、疏堵结合,开展网络文明教育,重视对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拒绝网上不良内容等教育。
7、环境育人。学校要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文明行为的角度出发,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布置合适的目标,使校园内陈列室、活动室、宣传橱窗、旗台、旗杆等都能发挥育人功能。重视教室环境布置,学校要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创绿色校园。要确保设施安全,开展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要把校园自然环境变成能动环境,化成师生自觉意识和文明行为,创建文明校园。学校要主动与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密切配合,不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社区育人环境建设,共同为青少年学生创造健康、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8、家庭育人。家庭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校应主动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设立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卡、家校联系卡等,沟通情况、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施教。要充分发挥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三)加快德育基础建设,厚实德育工作底蕴
1、德育课程建设。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构建一个有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注重学科渗透,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资源优势。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联系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增强体验。
2、德育基地建设。按照“挖掘内涵、整合资源、开辟场所”的德育基地建设思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设和开辟一批德育基地,逐步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德育基地网络。
3、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学校的办学积淀,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实现环境育人,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灵感和才华。
(四)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德育科研机制。德育科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针对新时期教育规律和特点,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建立健全德育研究机构,配好专兼职德育科研教师,中小学生行为失范预警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生命教育促进机制,德育工作评价机制等六大德育工作机制研究。实行德育成果奖励制,每年评选优秀德育课题。
2、德育评价机制。抓住发展性督导评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革这一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德育教师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及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德育激励机制。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星级示范学校创建和各级各类先进集体评比的重要依据,把德育与教师的行政奖惩、职务晋级、职称评聘、工资晋升、竞争上岗、业务进修等挂钩,与学生的先进评比、素质评定和升学等结合,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落实德育保障,推进德育工作稳步发展
1、思想保障。要把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今后几年广大干部、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力引导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引导全校教师上下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和重在落实的思想。2009年开始,每年将通过举办德育专题讲座、组织优秀德育案例评选、开设德育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围绕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开展德育热点、难点工作研讨,促进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组织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分工》,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责任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团队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发挥德育研究会作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指导。主动联系各部门、社区(街道),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
3、德育经费。加大德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逐年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经费,确保德育经费三个到位:即:确保德育教师培训经费到位,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经费到位,确保师生德育活动经费到位。在实行一费制工作中充分考虑德育工作实际,妥善解决所需收费问题。
2012年8月
三岔口初级中学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单位:侯家营镇三岔口初级中学 时间:2012年8月
第四篇:教育三年规划
黑林镇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
学校自主发展规划
(2012--2015)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位于苏鲁交界、赣榆县北部,黑林镇驻地。始建于1929年春,原名为黑林村初级小学,1957年定为黑林乡中心小学,1988年5月迁现址,后改名为黑林镇中心小学。下辖4所完小,3个教学点,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2547人,在职教师146人,其中本科学历61人,专科学历48人,现有小学高级职称82人。在新一轮课改中,我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进而全面发展,根据市、县的教育发展目标,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校“十二五”期间自主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经验与成绩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注重强化常规管理,逐步形成了“爱满校园 德行天下”的校风,“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风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学风。近几年,坚持以各种创建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品位。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学校网站评比获连云港市二等奖、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云港市百佳校园、连云港市管理规范达标校2所、县十佳校园、县平安校园、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连云港市女职工权益保护先进集体(全县中小学只有2个获奖单位)、连云港市合格劳动实践场所、县级合格幼儿园2所、中心园、秦布地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等。
学校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成绩在稳步提
升。目前,县、市、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立项及结题数均走在全县前列。被评为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2006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德育先进学校。为擦亮这一品牌,该校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自编了两套校本教材。反应本地历史斗争故事的《思源》一书,重在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长的热读。德育校本教材之二《礼仪教育》,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基本的礼仪规则编排,是师生共同走进现代文明礼仪殿堂的实用教材,这本教材一经编出,立即得到了校内外广泛认可。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班额过大、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课题研究形式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教研、重成绩轻教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等。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再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追求更高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作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作为学校校风的时代性的诠释,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引,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
(一)追求更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目标。校园文化是管理文化之一,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突出 “儒雅”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落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人文教学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要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在丰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努力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名家,做个性化、专家型教师,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带入学生心中,让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三)优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学校德育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我们确定以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突破口,以“儒雅”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师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得以升华。
三、主要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在五年内达到师资队伍优良、办学条件优越、校容校貌优雅、管理水平优胜、教育质量优异、学校特色鲜明的目标,真正成为县内突出、市内领先的示范性学校。
(二)分项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优质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为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维发展奠定物质服务基础。
2011年:加强学校附属工程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公条件,进行校园文化综合论证与布置,实现教育现代化创建目标。
2012年:进一步高规格、高标准地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育装备;改善本部教师办公设施,初步完成本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创建省级绿色校园。
2014年:对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形象包装,达到办学条件上档次,校园文化高品位,成为与名校建设工程相匹配的精品校园。2015年:争创省绿色校园,创市级十佳校园。
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争上游,三年创先进,四年进优秀,五年树品牌的奋斗目标。为达成目标,学校努力探索管理最优化,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师生大家园。高度重视办学行为的规范性与程序性,做到收费规范、招生规范、学籍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课程计划的实施与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营造重人本、强文化、具活力的花园、学园、乐园、家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2011年:办学规模为局部8轨,40个班。依据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要求,努力完成创建任务。创新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决策的科学定位和决策执行的务实到位,提高学校办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提升学校的
办学层次。研究制定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确定学校“三风”,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扩班8个,设置48个班。学校管理努力做到以“服务”和“合作”为核心,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打造合作型学校团体。探索艺体科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师自身特长,选准项目,广泛参与外显性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扩班6个,设置54个班。强化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轻松、愉悦、民主、积极的学校管理人文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充满和气、充满士气、充满朝气、充满才气、充满喜气的师生大家庭。争创市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2014年:扩班6个,完全达到10轨60个班的办学规模。实施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提升工程,选准学校管理的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并从质与量方面有较大提升,完成1-2项省级创建任务。
2015年:整体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争创省文明单位。
1.构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校管理框架。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
2.强化制度管理。以《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3.坚持“效率优先”、“优质办学”策略,加强学校现代管理研究,优化管理手段,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凝聚人心、师生喜欢的活动,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成长和精神生活的乐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4.细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为指导,强化、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管理
1.加强业务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和经济投入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实施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电子档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要求青年教师相同的事做得比别人好,不同的事做得比别人早。实施“青蓝工程”,突破校际界限,实施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师徒结对工作,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4.大力推进“优师工程”。五年内,真正形成以县级教学骨干、高级教师
为核心的优良教师群体,让骨干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旗帜。努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名师、骨干教师,塑造个性化教师。学校重点培养一批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风格独特、能展示个人睿智的学者型教师,塑造师德高、有激情、善学习、会协作、负责任的活力教师。构建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纽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教育,让教师激情诗意地工作生活学习着,体现科学的民主精神。
5.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要求40岁以下的普通教师必须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教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发挥城区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在已经形成的良好教师群体基础上,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教师自主发展引导工程,指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并实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目标,努力争做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适合学校自主发展的专业型教师队伍,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40周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60%,中学高级教师达到8%以上,小学高级教师达55%。
60%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达到县内优秀水平,30%的教师达到市级优秀教师标准,40%的教师能独立在市县范围内承担公开教学任务。90%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70%以上教师能制作使用课件教学,50%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运用有机整合。
教师业务竞赛省、市、县级获奖率得到提升,力求在教师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省级不低于10人,其中赛课、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3人;获市级专业比赛、优质课评比等奖项不低于30人次;县级获奖不低于300人次。努力争取教师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培养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培养市名师3-5名,骨干教师不低于6名,县级名师、骨干教师20人以上。
努力培养出一名特级教师,1-2名省级骨干教师。(2)群体工作
教学质量提升
以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要求”。
2012年:以综合性研究活动为平台,探索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统一。争创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制定个性化课程研究实施方案,争取在市级立项。
2013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创建市课程基地。个性化课程实施研究初见成效。
2014年: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创市级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深化个性化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申报省级课题立项。
2015年: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提炼教学管理内涵,总结个性化课程研究成果,形成本校的教学管理特色。力求管理经验在省级媒体展示。
4.教育科研
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的现代办学策略,坚持教育科研“重实践、重实效、重过程、重应用、重合作”的基本原则,继续深化教育科研氛围,加强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多创教育科研实品、精品,形成以课题研究驱动校本培训的教科研特色。
以课题驱动校本教研为手段,走研究、工作、学习融合之路,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内达到国家级3个以上,省级6-8个,市级不少于15个,县级40个以上。教师发表论文每年不低于30篇,80%的教师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011年:制订切合实际的近、远期学校教科研发展规划,做到科学引领,规划在先,并组织实施。市级课题立项5-6个。组建本校学术团队,制定规划并实施。
2012年:探索教育科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儒雅”文化建设,进行回归教育的深入研究,积极开展教师培养工程的课题研究。年内创县级优秀教科室。省级课题立项2个,市级新增5个。继续完善学术团队建设,力求1-2人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获奖。
2013年:开展学科“首席教师”评比活动,以点带面,结合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等工作,强化教师教科研工作管理,再度提高教师教科研工作积极性。确保国家级课题立项1个,新增市级立项课题3-5个,省级1个。学术团队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新增省级获奖教师2-3人。
2014年:开展教科研工作专项评比活动,评比出本校首批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同时争创市级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新增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市级课题3-5个,推广已结题的课题成果。学术团队研究在省级立项。
2015年:提炼包装“研究、工作、学习相融合”的教育科研模式,总结和推销学校教科研成果。再增省级立项课题1个,学术团队研究经验在省市推广。
为达成上述目标,为教师搭设成长平台,每年至少承办2-3次市级及以上教学活动,4-6次县级教育教学活动。五年内建设市县学科基地2-3个。
特色创建方面
学校依托老区红色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爱心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总体目标。
三年争创德育先进校,在市县有课题立项结题,依托品德学科基地建设,承办两次市县大型研讨活动,以县德育现场会为契机,开展德育与人特色放大效应,即:办德育报,举办校园德育讲坛,编写校本教材一本,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和市县美德好少年。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德育氛围
1.国学经典进校园。学校以《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配上小故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随时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
2.传统美德进校园。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按照诚信、爱国、感恩、勤俭、廉洁等分类,教室前后每一排都有教育专题,处处渗透美德教育。
3.红色故事进校园。依托老区资源优势,把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制作成作品,张贴上墙,让红色故事走进校园,让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提炼“三风”、“校训”,全力打造“爱心校园”。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并通过宣传栏、班级文化在校园呈现出来。学校宣传栏有德育专题,教室板报有德育栏,班级文化有爱心提示,爱心故事,校园中处处洋溢爱的文化气息。
(二)、大力锻造师德师魂,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1.弘扬师德师风
黑林小学始终坚持“修身致远”的校训,引导教师修养身心,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引导教师学习师德模范,赶超先进。黑林镇优秀教师的事迹读
本——《身边的人》在全镇发行并宣讲。
2、践行师德师风
发挥师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 :如“爱心小组”成员刘广芳、殷伟等教师,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少年廖硕的事迹在校园中广为人知;尹世成、韩华善等教师义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的行动让人敬佩;双职工家庭牵手留守儿童,为他们捐衣捐物令人感动。
3.评选师德模范
为了在校园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提高了全镇教师的师德水平。我们在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出台师德评选细则,有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在每年教师节前夕,评选镇级“十佳师德模范”,评选的过程就是教育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创新德育模式,充分体现活动育人
1、校本教育系统化。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用好自编的《思源》、《礼仪教育》、《身边的人》德育读本。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认真抓好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立项一批高质量的课题,利用课题研究推进学科发展。抓好班主任工作,规范少先队建设。坚持开好晨会、班会、队会。每学期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晨会、班队会观摩与评选。完善少先队组织建设,做好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少先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指导开展好少先队主题活动。
2、专题教育常态化。每个月结合节日特点安排一些“专题教育”
3、仪式教育情感化
1.完善升旗仪式,改变国旗下讲话形式,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精心准备,把国旗下讲话打造成学校德育的百家讲坛,评选优秀升旗手,使“升旗手”成为人人羡慕的荣誉。学期末进行优秀发言人评选。
2.进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让一年级新生喜欢和热爱学校这个新的集体。3.新教师欢迎仪式。旨在通过仪式树立青年教师扎根山区,安心从教的信心。
4.六年级毕业典礼,评选优秀毕业生,为六年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退休教师欢送仪式。举行隆重欢送仪式,对退休人员是一种尊重,对后来者也是一种教育。
4、倾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心洒满校园。
(1)教育局和学校联合投资,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可口的午餐,许多贫困儿童还吃上了免费的午餐 ;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学校成立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严格按要求标准配置房屋和器材,并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工作,相关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配合希望来吧、星级咨询室建设,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活动。除每天中午外,星期
六、节假日也对留守儿童开放,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2)做大 “一毛钱爱心基金会”,主要是管理使用社会各界及师生的捐款。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号召师生、家长自愿捐赠,积少成多,以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和孤儿,依此引导学生从小形成投身慈善事业的意识。“一毛钱爱心基金会”成立理事会,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同时,学校“爱心小组”成员对全镇15名孤儿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让爱心传递下去。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巩固、深化和拓展学校特色教育工作,以“儒雅”文化教育为基础,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和校本资源。以学术团队建设和个性化课程研究为突破口,形成本校环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2011年:科学规划,结合校园文化,制订校本课程的拓展利用和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孩子们喜欢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并组织好实施工作。编印校本教材。
2012年:以校本教材实验深化“儒雅”教育,初步形成特色,积极进行点上尝试运行,不断完善修改。
2013年:发挥学校体育馆的资源优势,选择论证1-2个体育项目,组队训练,力争早出成绩,形成本校体育训练特色项目。创市级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4年:修订改编校本教材、教参,并全面运行。整理研究成果。2015年:学校“儒雅”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教育成果延伸、拓展,特色项
目市级以上立项,成果市级以上获奖,市内推广;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项目,成果市级获奖。
四、保障措施
1、学习求发展。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质。为实现学校各具体目标提供充实的组织保证。
2、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为依托。争取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对学校发展的指导帮助,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在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等方面的投入。
3、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据,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为实施学校各项工作策略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本规划是在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实施过程中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每年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总结,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有序运行。
第五篇:教务处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教务处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xx市教育教学文件和xx乡中心初中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情,以教务绩效考核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学创新管理,润泽雅善教学,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奠定学生美好人生,创建师生雅善精神家园。
二、工作目标
1、倡导“262”教学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共同体,构建三环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设立胜任型、骨干型、名师型评价机制,创建一体两翼校本教研模式,分层次提高教研水平。
三、工作原则
1、导向性原则。立足于xx小学的校情、师情、学情,用文化育人。打造课堂文化,建立尊重、民主、宽容、健康的课堂,是学校的大势所趋。推进课程改革,必需以课堂为主渠道,建立以生为本的雅善课堂就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激励性原则。课堂的角色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以课堂为载体。学与教的活动是相互促进、激励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情感互动,生命提升的过程。给教师一个美名,他会为之而奋斗;给学生一个美名,他也会为之学习。
3、主体性原则。学校要以师为贵,班级要以生为本。用雅善精神滋养师生灵魂,竭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挖掘潜能、展示才艺,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成就自己,实现人生出彩的愿望。
四、工作举措
1、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走广泛学习、大胆借鉴、模仿迁移、创新运用之路。以问题——设计——实践——反思为主要流程。以个人反思——集体攻关——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革故鼎新,打开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2、赏罚分明,制度管理;以德树人,情感管人;道法自然,文化管理。三者融合,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雅善精神。
3、坚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外家”工作,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五、关键词解读
1、雅善教学,是指以生为本,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教学。雅,即教师温文尔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感染学生;善,即,教师上善若水、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生。雅善,也可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形成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心灵儒雅、趣味高雅、为人俊雅的品质,养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校园、善待家园的风格。
2、学习小组共同体,是指在班级里,为了完成某一共同问题,便于互动、展示而形成的学习单位。一般地,学生4至6人按学生性别、性格、知识、能力等互补而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副组长是纪律的维持者。学习小组共同体,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则、考核机制。它是以团队精神为支撑的。小组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3、一体两翼,指以《实施农村小学生雅善课堂的有效性研究》为主体,同课异构、案例反思为两翼,立足于观察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群体性参与的草根教研活动。
4、三环六段式课堂模式,指定向、自学——互动、展示——检测、升华的学习流程。流程随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的课型和科目灵活变化。三个环节一堂课可同时俱备,也可只俱备一个环节,依课堂情形而定。旨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信品质,体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思想。
5、“262”教学理念,指一个班级,从全班的角度来看,20%的学生是优等生,60%的学生是中等生,20%的学生是后进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20%的知识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学会做,60%的知识点,学生交流会做,20%的知识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做;从教学时间的角度来看,20%时间,教师用来引导、点拨,60%的时间,学生互动、展示,还有一个20%的时间,学生用来整理、反思,力争达到当堂消化知识、形成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
六、阶段目标及实施策略
第一年 2013——2014学
目标:教学质量上台阶,与业小、同小持平;教研水平有基础。策略:
1、解读雅善教学的“6个3”,形成共同的教学价值观。
2、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奖惩方案。
3、领导带头,规范教师教学常规、赏罚分明、隆重表彰优胜者。
4、狠抓后20%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第二年 2014——2015学
目标:教学质量打翻身仗,超越业小、同小;教研水平有起色。
策略:
1、实施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十条”,教师专业成长修炼“十条”。
2、开展“微型家长会”,灵活机动达到家校齐抓共管局面。
3、验收小组学习共同体,三环六段式教学模式。
第三年 2015——2016学
目标:教学质量能跨越前进,与xx小学相抗衡;教研水平有品牌。
策略:
1、创设雅善课堂开放日,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
2、校际交流,打造课堂教学文化品牌。
3、整理教师相关文字、图像资料,能向外校推广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