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思考
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思
考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必要桥梁。它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的基础,扎实掌握基础医学对医学生进一步学习高年级课程及走上临床岗位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课前、课中、课后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课外的实践活动,并从考核等方面保障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载体作用。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大本营,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旨在服务学生。教学者应转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工作”的片面认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实验室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验并重。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实验课时间仓促等原因,都使目前的实践教学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要扩大基地建设,增加实验课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充分体现专业岗位要求的教学方法,发挥实验室的载体作用。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室应适应这一目标,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开放型实验室不仅包括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还要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开放,每学期每个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放实验项目,配备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有基础性的、综合性的、科研性的等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实践教学已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由于设备的局限或某些实验危险系数太高而无法实现。另外,传统的黑板粉笔很难把一些操作要领讲解透彻,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学形式的设计多样化。因此,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医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迅速而有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平台、电视教材、教学资源库和医学模拟仿真实验平台等,并借力MOOC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二、创新实验课堂教学
(一)课前制作导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理论是基础,只有先将理论知识学扎实,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因此,实验课前让学生预习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前将实验相关的原理本质、实验步骤和机制等理解和熟悉,能有效促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保障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根据实验目标,创新实验内容,制作导学材料,包括实验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及其他学习资源,并提出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浏览网页、交流互动等方式,解答导学材料中的问题。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重难点,书本上往往有大量篇幅阐述,但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分组形式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解决难题。
(二)注意课堂导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课和理论课是紧密联系的,单一的实验操作容易让学生脱离理论知识,例如病理学实验课使用显微镜看病理切片,不少学生看完容易遗忘,有些同学甚至忽略了看切片的作用,然而,大量病理切片的诊断经验是临床病理诊断的关键。医学生的实验课旨在学会用理论知识进行临床疾病诊断,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导入,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多样化地导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病理学试验中运用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病例,让学生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看切片,从而加深印象,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实用性。案例:一名45岁男性因失声到耳鼻喉科就诊,行喉镜检查发现一绿豆大小赘生物于喉部,取活检送病理科。学生根据自己镜下组织结构特点结合理论知识可诊断息肉或者肿瘤。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让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并重视“三目标”。
国内对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主要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形式,比较单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目标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教学形式方面,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而要结合实际,统筹使用多种方法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如师生互换角色、网络课程、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等,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师生互换角色即由学生备课授课,表现形式不限,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在线交流与资源共享。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溉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突破传统的简单验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零散的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建立更系统的结构框架,设计问题性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选取具有对比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正常”与“异常”对比教学。以显微形态学为例,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病理学比组胚学开课晚,因此可以在病理学每章实验课前复习组胚学中的正常形态结构,对比观察镜下正常与异常的组织结构特点、病理变化。这样对比性的内容教学不仅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还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脱节,从而建立系统、完整的显微形态学知识体系。在实验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多加指导,重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在实验中练习器械的正确使用、采血、量取溶液、无菌操作等,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如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中创新实验方法。
三、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
(一)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各类兴趣小组、实践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校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如尸体解剖兴趣小组、中医养生兴趣小组等;学校药植园建设可以让学生设计、种植和管理;可以常规举办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另外,可以开展校外的实践活动如给社区居民进行体检、宣传健康知识等,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进步的平台,同时给实践教学基地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以竞赛推动教育教学的有效机制[2]。
(二)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为科学研究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而科研活动可以作为“引诱剂”不断吸引医学生夯实基础医学实践技能早日加入科研队伍。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科研价值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3],因此本科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医学教学工作者的关注[4]。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金或科研奖励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利用互联网查找医学研究现状或借助医学网站专业论坛解决学术问题,积极捕获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并开展实际调研和实验,全面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而且能有效提高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四、建立实践综合考核体系
适当增加实验课考分在期末考试中的比例,使实践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并逐渐提高考核标准,向国内外优秀的医学院校学习。如:
(1)水平测试:
加强教学网络医学考试软件系统的应用,进行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理论考试;
(2)技能测试:
通过模拟诊疗,考核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技能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实践综合考核体系,从客观角度对医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检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应当多管齐下,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灵活运用和拓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真正合格的医学人才。当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努力完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推动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基础和临床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前者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后者是医学教育的实践。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哪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发展。比如在某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有时瓶颈是基础研究,有时瓶颈属临床问题矛盾的主次会发生转换,但本质的问题是难以分割的,任何造成分割的一些思想、瓶颈、障碍,客观和主观上的不足都是阻碍学科发展的:
我们要正确把握这两个角色的方向,正确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好他们之间的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一个整体,一些临床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可以通过基础研究这条途径来解决;基础医学研究的问题大都来自于临床而研究的结果和成果又回报于临床应用于临床。临床也不仅仅是提供问题和病例更应该是提出问题、提出研究方向的根本。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J兑离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医学教育都不会得到长久、完善的发展:
一、基础临床医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
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J里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
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
纪80、90年代的|海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m,而教材中的
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激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厓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E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二、基础临床医学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_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M。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课程
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激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矛J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咸轻学生负担4吾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
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編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禾」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雅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
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丨曽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3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的整改过程中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居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上会出现新的变化,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转变以往的观念二者是不能相互脱离是相互融合的。第二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整改,包括基础医学课程的相互整合、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整合及基础和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第三〗寸师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加强合作。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较高激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博学的教师。最后,设计新的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制订新的选课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三篇: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死,条条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另外,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
2.2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 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二是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批改,特别是野外教学生产实习,除去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习大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有个别教师怕麻烦就轻避重,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因此,在实验、实习时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
3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1 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高校实践教学不是无关紧要,不是无足轻重,更不是可有可无。要搞好实践教学,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紧迫性的认识;激发积极性,迸发创造性,把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搞好。
3.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或者其他指导实践教学的资料。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3 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高等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好关,要根据学校的开课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提前落实教学保障的各项措施。要千方百计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可以通过校校合作等形式,搞好实验室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厂校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3.4 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让重视实践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给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5 加强监控、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忽视实践教学监控的现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实践教学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这既是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活动开展轻活动建东”现象和行为的一种校正,也是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理论教学效果评价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关系,也应该体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独特的特点,反映实践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
第四篇: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死,条条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另外,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
2.2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 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二是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批改,特别是野外教学生产实习,除去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习大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有个别教师怕麻烦就轻避重,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因此,在实验、实习时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1 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高校实践教学不是无关紧要,不是无足轻重,更不是可有可无。要搞好实践教学,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紧迫性的认识;激发积极性,迸发创造性,把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搞好。
3.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或者其他指导实践教学的资料。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3 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高等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好关,要根据学校的开课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提前落实教学保障的各项措施。要千方百计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可以通过校校合作等形式,搞好实验室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厂校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3.4 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让重视实践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给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5 加强监控、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忽视实践教学监控的现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实践教学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这既是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活动开展轻活动建东”现象和行为的一种校正,也是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理论教学效果评价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关系,也应该体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独特的特点,反映实践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
第五篇: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代康复医学定义,及其教学现状,改革内容作了简要探索,旨在推进现代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现代康复医学人才。
【关键词】现代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47-02
康复医学自19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WHO将现代医学体系划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保健医学,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1现代康复医学的定义
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但许多人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卢雯等人[1]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分类体系,对属于医学专业的物理和康复医学(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RM)定义是以功能评估为基础,包括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诊断,应用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及其它的手段,达到修复可能经历或正在经历疾病的患者功能。在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日本,PRM也被称之为康复医学。而冯晴等[2]人认为,现代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它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伤残人或病人的功能障碍为目标,进行康复评估,最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应用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改善或重建病者的功能,旨在促进病者的机能恢复,预防和减轻疾病后遗症所至的功能障碍,使病者也能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及重返社会为目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现代康复医学是具有完整理论、功能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应用学科[3]。
2我国康复医学教学现状
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很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部分医院将改制为康复医院,二级医院要设立康复科,解决康复人群的需求[4],而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之多[5]。教育方面,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起点低,且政府的政策配套相对不完善,导致康复医学教育滞后[6]。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医科院校开设康复医学必修课,招收不同层次学生。而多数医科院校只开设了选修课,有的医科院校甚至就没有开设康复医学课程[7],全国康复医学教育规模呈现小的态式,这就导致经专业培训出的临床康复人才极少,许多康复机构处于虚设状态[5],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势必就少[8],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9],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较为薄弱[10]。针对这些现状,从根源上来看,必须改革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现代康复医学教学中现存问题,积极探索当代形式下提高康复医学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我们立足于: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这两点来进行康复医学教学的改革。
针对第一点,我们从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来推进创新,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1课前准备上课前几天,教师给学生上课用的学习提纲并布置参考资料、思考题及病例分析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课前学习,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促进、监督,共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前应预习完该教学单元的内容,并在上课前一天,将思考题答案,病例分析题答案,如功能评估、康复治疗方案制作成幻灯片上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批改并从学生上交内容中选出完成得好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评析。
32课堂教学
321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我们结合学院专、本科教学实际情况,认真思考教学方法,期望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做出成绩。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进和应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于1969 年在加拿大首创。国外开展PBL有四十年历史,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后取得巨大成功[1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BL 教学优势是“把学生引入有意义的问题中,以小组及自主学习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归纳起来,PBL教学方法分5部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主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13]。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是根据PBL原理,以病例为主要材料,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CBL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大纲和目的要求,选择典型病例,学生以自学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案例。此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坊”也称“Workshop”模式,它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开授课的方式,在实践操作时,学生可同时学习、应用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枯燥,也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罗丽霞等[14]人认为,“Workshop”模式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322教学内容教学中统一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备课、统一教学并完善教学成绩的考核机制。
日本上田敏教授说:“在21世纪里,西方传统康复医学面临东方康复医学的挑战”[15]。这句话说明,在我国中西结合康复医学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有极强的指引作用。中医学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无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反映的科学思维水平,都可以和现代西方医学并列。中医学特点是研究对象是人,不是单纯的病,是从人的整体和功能结构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康复疗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康复”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已见雏形,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养而和之„„待其来复”[16]。中医康复疗法包括针灸治疗、推拿等内容,它对西医康复是补充与发展。未来康复医学的发展之路,寄希望于两者的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所以,中医康复疗法也应纳入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范畴。
323教学手段由于康复医学中实践操作很多,用理论讲解会导致学生感到抽象,无法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势必就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善上述不足,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动画,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微课是以视频为基础,记录教师围绕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制成视频,学生可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也可方便地将其下载,非常有利于学习和学习资料的保存。
33课后辅导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课堂上使用的PPD、影像、测试及答疑等都可在校园网上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块,如远程教育、虚拟教学、人机对话等模块,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教学效果。如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及时地向教师请教。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第二点,从教师角度出发,为打造一支国内领先,具有坚实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可邀请全国康复医学临床和教育专家进行短期的康复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旨在提升医科院校康复医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还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出省培训,加强康复医学师资队伍的梯队化建设,储备后备人才;最后,也可聘请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形成一支以教学、科研、临床为主的康复医学团队。
就教学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取长补短、综合应用才能使学生对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真正掌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服务于社会的康复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雯,李智玲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物理和康复医学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8-1111.[2]冯晴,陈明家,郭毅.康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44-145.[3]励建安.康复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20.[4]方芳.本市部分医院转型康复护理[N].北京日报,2010-12-25(06).[5]何静杰,杨祖福.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现状与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8):788-789.[6]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5.[7]励建安.康复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33(4): 1-3.[8]杨朝辉,刘莉,周淑华,等.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49-50.[9]胡坚勇,樊振勇.试论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1):1096-1097.[10]白跃宏.21世纪康复医学教育新方向[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41-142.[11]Koufogiannakis D,Buckingham J,Alibhai A,et al.Impact of librarians in first-year medical and dental student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groups: a controlled study[J].Health Info Libr,2005,22(3):189-195.[12]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98-100.[13]王琦,李丽,王瑜.医学教育探索[J].医学与社会,2010,9(8):1058.[14]罗丽霞,张广清.“工作坊”形式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5):453-454.[15]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16]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展现光明前景[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4):507.(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