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的课堂教学已不再停留在让学生学会,而是会学,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专家说:“学生得带着问题才能进课堂”,这就意味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能够提出有学科价值的核心问题,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通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
经过调研发现,并非学生真的没有问题,多数情况是学生不会清晰地表述问题,或者怕提出来的问题太幼稚被人笑话,所以不敢提问。教师也怕浪费时间或担心学生问题“井喷”无法招架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牵着学生走。
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13年时间,教师的教学基本是穿新鞋走老路,认为这样教学省时省力,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关注怎样按照教学预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然后,反复练习或训练以巩固所学知识。
二、遵循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基本情况,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展性原则: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实验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客观性原则:要尊重事实,要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或问题。不隐瞒问题,不扩大问题。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和分析各种问题。
个性化原则: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中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标准与要求不能一致,研究时要灵活对待。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联系实际,也要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开。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索小学各学科有效的“问题——研学”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学习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在实践中检验并推广“问题——研学”学习模式。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小学各学科的课堂学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红旗小学、华家小学、开安小学、刘家小学、合隆小学、合隆实验校、前岗小学7所学校进行实验研究。
(一)对制约课堂学习模式的基本因素做调查分析。
1.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学校的学额、班额等自然状况的调查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途径与方法;学习效果等学习状况的分析以及和师生关系状况的分析等。
2.对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具体包括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等自然状况;专业结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专业素质情况;教师工作量、工作态度以及教研与培训等工作状况。
3.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二)对当前本校某学科正在运用课堂学习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行调查分析。
(三)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1.小学低、中、高各年段学习模式的分类研究与比较研究。2.小学课堂学习模式的创新研究、学习模式的特点研究、学习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模式的结构研究。
(四)小学各学科课堂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1.课堂学习模式的建构与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2.课堂学习模式运用过程中的实践反思。3.课堂学习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4.学生状况对课堂学习模式的影响研究。5.教学条件对课堂学习模式的影响研究。
(五)小学各学科课堂学习模式的推广研究。
五、研究思路
1.归纳整理目前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学习。自主申报,分学科研究。
2.深入课堂,对与课题相关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找到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深刻反思,挖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中积极因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有效构建,形成方案。
3.建构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和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研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多元论证。
4.在实践中检验课题的理论成果。
5.修正、补充、完善理论成果,并在农安县各小学中推广理论成果。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要求和进展情况,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初始阶段的研究资料,做后续比对。
2.文献研究法。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学习国内外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找出适合本地区本校特点的小学“问题——研学”学科学习模式。
3.理论研究法。对国内外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借鉴已有研究结果,构建符合具有地方特点、对课堂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课题实验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对在研究中典型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探索课堂学习模式的构成要素。
5.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注意边研究边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注重深入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本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小学学科课堂学习模式,并在成果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成果。
6.比较研究法。在本校采取实验班与普通班同时运用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本课题组探索出的课堂学习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论证课题假 设,形成一系列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科课堂学习模式,并指导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4.5——2016.4.15)申报学科,理论学习。第二阶段(2016.4.16——2016.4.30)形成学科“问题——研学”学习模式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16.5.1——2016.5.31)深入课堂,实践探索。第四阶段(2016.6.1——2016.6.30)构建模型,汇报交流。第五阶段(2016.7.1——2016.11.30)多元论证,成果推广。
八、团队组建
红旗小学小学数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前岗小学小学数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开安小学小学语文“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华家小学小学语文“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刘家小学小学数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合隆小学小学数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合隆实验校小学语文“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小学科学“问题——研学”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九、成果形式
1.召开小学各学科“问题——研学”学习模式推广会。2.编辑《小学各学科“问题——研学”学习模式》集。
第二篇: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室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决定通过推广“主问题”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二、“主问题”教学模式阐释
主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整堂课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主线清晰地组织教学和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能够关注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能够让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主问题”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只是起到一个“保底”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
三、解读误区
(一)不能够带动全篇学习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狮子和兔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用问题“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用问题“你知道它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整堂课教师不停地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像这样不能带动起全篇学习的问题就不是主问题。
(二)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南辕北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季梁提醒他的朋友几次?每次他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问题看似能把全篇串联起来,但这个问题只是对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是初读文章时应该解决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后,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主问题。
(三)难度不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问题不是好的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时候,三位参赛教师都对教材做了准确的解读,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主问题。
第一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课文为什么会说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呢?
第二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张骞在开辟了丝绸之路时都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
第三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选择性地读文(第3~9自然段),勾画出能反映出张骞探险精神和外交能力的句子中的词语,简单地写出批注。
三位老师的主问题提得都对,但问题提出后,只有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能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都无从下手,一言不发或是答非所问,结果老师只好换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牵着学生走,失去了提出主问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即便问题能够带动全篇学习也不会有实效,只会是架空的摆设。
总之,只有在基于学生的理解上,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带动全篇学习,并且围绕问题学习后,预定目标基本达成的问题,才是好的主问题。
四、设计好“主问题”的几个建议
建议教师今后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一)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
每位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年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这篇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最后还要准确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冰灯》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1.解读课标
深入研究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不难看出,中年段的重点在于词、句、段的训练。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初步把握文章(段)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解读教材
在对年段目标清楚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教材解读。
(1)写什么
《冰灯》一课,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辛辛苦苦为“我”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伟大、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体贴。
文章为读者描绘出以下两个非常感人的画面。
[画面1]父亲爱儿子
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想要玻璃灯笼的愿望,在找不到玻璃的情况下,一大早,忍受着寒冷,辛苦地磨制冰灯的情景。
[画面2]儿子爱父亲
看到父亲为自己做冰灯,那么辛苦,还得受冻,知道心疼爸爸,于是让父亲到自己的被子里暖手,同时内心也很后悔和感动,觉得“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2)为什么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父子间的深情,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
(3)怎么写
①抓住文章明暗两条线索,感受父爱的深沉、伟大
A.以灯笼为线索――看灯笼、要灯笼、做灯笼、赞灯笼(情节)。
B.以心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羡慕到后悔(情感)。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把父子间那份浓浓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平实、朴素的人物描写
文章通过对人物大量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把人物塑造得真实感人。
③以“冷”衬“暖”凸现主题
在写父亲在为儿子做冰灯的时候,作者对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就在这“寒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那份暖暖的爱。
3.分析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可以预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文中所写的那个穷苦的年代和父亲亲手做冰灯,这些与现代的学生距离太远,所以,学生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深刻感受到父亲默默、深沉的爱。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抓词、抓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并没有掌握,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才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儿子的体贴。
(2)围绕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展开想象,练习书面表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4)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对父母的关爱。
(三)提出多个问题预案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会提出多个引领学生学习的问题:“从哪能体会出父子间浓浓的爱?”“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个才是最适合学生、带动全篇学习、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作用的主问题呢?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并论证。
(四)预设教学过程,论证问题是否是主问题
1.论证一
从以上这个论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哪能看出父子间浓浓的爱”这个问题是可以带动全篇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这个问题,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成。但是,想要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前提是学生初读后能初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体会不出双向的爱。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要靠教师的牵引,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最佳切入点。
2.论证二
通过以上预设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问题提出后,会让学生直接触摸文本,通过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后感受父子间浓浓的爱,做到浅入深出,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并且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后,不仅带动全篇的学习,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适合作主问题的。
以上两次论证只是举例,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会产生多个问题,就要根据每个问题进行预设教学过程,以便取舍。
(五)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
1.抓住主旨切入
“主旨”无疑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所以,教师往往透过主旨,就能提出一个带动全篇学习的主问题。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听说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就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的故事。本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后,毅然决定回国的举动,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提出主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2.抓住文题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抓住题目,往往就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往往会有一个能够统领全题的关键词,一般称为“题眼”,有的课文就可以根据“题眼”来提炼主问题。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这篇经典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从文题提出主问题――红军是如何“飞”、如何“夺”泸定桥的?
3.抓住文章独特的写法切入
有的文章会采用比较鲜明的写作手法来谋篇布局,从写作手法入手也可以提炼出贯穿全文的一个主问题。
例如,五年级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小诗,主要讲了深圳原来是个小村庄,因为改革开放,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幸福。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原来和现在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写法上提炼主问题: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抓住文章线索切入
线索在串联内容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能把文章的几件事、几个情节围绕一个中心串联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提出主问题。
例如,六年级课文《夜莺之歌》,文章有这样几个情节:小夜莺学夜莺叫引诱敌人,小夜莺边带路边学夜莺叫麻痹敌人,小夜莺通过学夜莺叫向游击队员通报敌情歼灭敌人。纵观全文,“夜莺的歌声”应该是全文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当每次歌声响起的时候小夜莺是怎么表现的?你又感受到什么?
5.抓住关键词句切入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统领全篇,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也能够提炼出主问题。例如,六年级《詹天佑》这篇文章,文中能够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抓住“杰出”“爱国”两个关键词切入提出主问题:从哪可以体会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6.抓住文章情节切入
故事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主问题,但必须对情节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贯穿全篇。
例如,五年级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文章记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普通的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把德国入侵者赶出自己的祖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当藏着情报的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眼看就要暴露的危机时刻,一家三口用智慧安全地保住了情报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这篇文章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提出主问题:当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一家三口分别是怎么做的?蜡烛又有什么变化?
总之,设计主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文本读薄的过程,尽管切入的角度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有学生,再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最后预设教学过程,便会确定出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五、“主问题”教学模式的价值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抓纲拉网”式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时间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问题。
其二,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说,“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真正做到了“个性化阅读”。
其三,从教师作用来看,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四,从阅读效率角度看,设计“主问题”可以大量减少“三无”――无效、无谓、无用提问,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相应都得到提高。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的课堂教学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作为现实意义中的“主问题”教学,其最大的不足是:“主问题”教学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个人设想。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模式虽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它对牵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但要做到“主问题”有效的设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解读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问题”设计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高质的“主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符 洁)
第三篇:“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研究
“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研究
【摘 要】番禺区近年来提倡的“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先探究问题再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学习性质的改变,使研究性学习在教改中得到了落实。结合语文课教学实例探讨了“研学后教”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研学后教;研学案;研学问题
一、“研学后教”教学模式
“研学后教”的核心是“研学案”。研学案是指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给出的研究性问题。学生通过授课前对研学案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先行体验教问题,以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与教师一同探讨问题。与传统教学上课即开始讲知识点的模式相比,“研学后教”模式将更多思考的时间教给了学生。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会压缩占用掉教师授课的时间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研学后教”模式在一节课中的时间流程:
1.展示研学案:展示问题与学习目标。(1分钟)
2.学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研学案。(1―2分钟)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后10名学生自学情况。(12分钟)
4.教师根据研学情况引导,指导知识运用。(20分钟)
5.根据学习内容分层训练,当堂完成其他教学问题。(5分钟)
二、“研学后教”具体措施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学后教”模式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它是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的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容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下面就以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为例,来谈谈我校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研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一)给出研学案
【研学案】:《最后一头战象》以 为序,紧扣、、、、、五个事件,把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和庄严记叙下来。尤其对嘎羧、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二)出示研学任务,明确要求
【任务1】研读14-16,问题: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嘎羧的哪些神态动作的语句让你深受感动,体会它内心的想法,用“―”标出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任务2】快速读17-23,问题:嘎羧为什么没有去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和战友们在一起?
(三)课中研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和小组的情况,通过自学和讨论完成研学任务,教师参与各小组学习,检查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后10名学生自学情况。
(四)后教策略
这一阶段以学生和教师交流研学成果为主,是师生研学最为丰富、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
1.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从“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中选择一项内容按学习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补充:
生1:在第14自然段,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从这里体会到嘎羧是一头怀旧、重情义的战象。
生2: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抓住的词语是“久久凝望”,还有“亲了又亲”“震耳欲聋”。它凝望的是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亲的是曾经救过它命的龟形礁石,面色呈现衰老的它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3: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应该带着缓慢的语气来读,下面我来示范一遍(生朗读),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评价我们的朗读。
小组汇报的形式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按分工来汇报不同的学习内容,结果显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2.教师点拨引导
教师对研学重难点点拨引导,引导对话思考、促进差异对话、鼓励对话辩驳。下面这一处教学片断就充分体现了适时点拨的重要性:
师:其实《最后一头战象》是作者在西双版纳时,一位老猎人讲给他听的故事,这是一个仅有158个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2千多字的感人故事。作者是如何让这头战象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生4:作者将战象的动作和神态写得很具体,比如“挖”和“凝望”……
师:对,作者对“挖”这一动作进行了连续而且细致的描写,“凝望”二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正是这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头――
生5:英勇、重情义、坚强的战象。
学生思维单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不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启发延伸。适时的点拨能让课堂的生成在研学过程中呈现出感人的动态与活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五)当堂测试课堂效果
达标测试是学生学情的当堂反馈,容量适中、有梯度的练习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学情选择完成,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弥补薄弱处、提升达标处的机会。本次课堂,教师让学生领悟到沈石溪对战象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所发挥的作用后,安排了迁移读写练习:
展开想象,把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写具体,再联系文中的内容,试着讲一讲。(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合适的题目独立完成)
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3.运用动作、神态及其他学过的描写方法。
一节课就这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每个环节都开展得有序、主动,参与面也很广,这得益于“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引发和推动着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研学后教”初见成效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推动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性质的改变,它由以前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所导致的学生的依赖性、外在性、强制性特点逐步地走向学生自主独立、知识内在形成、能力综合发展的特点转变。“研学后教”转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规范了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经过几年的试验,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也有明显的好转。原来厌学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学了,同时优生在自主学习上也有适当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更加强了,中等生中有一部分脱颖而出,迈进优生的行列。现在学校各个学科的优秀率、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们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实施“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我校课堂结构和教学关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点燃了课堂的活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轻松高效。
第四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专题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要求还尚有差距。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教学效率。为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根据南安市教育局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文件及材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在全校开展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力争用1—2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时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重大意义
以南安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文件及材料为指导,以霞美镇中心学校教研室的要求为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目标,理清教学改革思路,突出教学改革重点,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领导,组织课题小组研究机构
为加强领导,保证实践研究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我校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由课题小组研究机构组成的实施小组,领导、指导和组织全校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
主要负责人:郑玉虹
主要成员:吕秀明 黄锦阳
五、活动内容与措施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明确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调研反思,找出问题和差距。通过学习,在对“高效课堂”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教师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高质量的反思材料,明确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1、充分研读教材
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主要措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材和研读课程标准,通过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2、优化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
主要措施: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制度,探索集体备课模式。按照市教育局要求,未实现“班班通”的班级,教师备课不使用电子教案。本学期先在五年级组尝试集体备课模式,其他年级组仍使用备课本备课和教材批注。学校力争逐渐为教师有效备课提供充足的课件、课例等资源。
3、构建高效课堂
基本要求:一是课堂上创新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要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主要措施: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一学每人至少一节研讨课,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课堂。
4、优化作业设计
基本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5、提高辅导效率。
课后辅导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
主要措施: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加强辅导,促其不断进步。挖掘苗子,培养尖子,以好带差。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6、规范学生学习习惯
基本要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等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讲什么?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主要措施:规范学生学习常规,强化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制定学生学习常规,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活动引领,科研保障
1.以“高效课堂”研究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2.开展、参与高效课堂专题讨论。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交流”等内容开展专题讨论。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真正实现高效轻负的课堂蓄足力量。
3.开展高效课堂校际交流。与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教学联谊,努力探索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之路。
4、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是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围绕以下实施步骤和要求,强化措施、精心组织、上下联动,扎实推进,确保每个阶段重点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
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我校实践研究活动按照如下四个步骤和要求进行实施:
第一步:以教材研读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主要措施:学校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和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要通过骨干示范、教研组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同课异构、教材教法能手评选、竞赛课、“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措施,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各教研组建立起长效的教研工作制度。
第二步:以教学设计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了解环境、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即:要以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要以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线索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教学),高质量落实我校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做到规范备课和定期集体备课。
主要措施:学校要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分年级,按学科,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资源共享、个人实践、个人修改、课后反思、整理汇编、形成资源),根据知识点,一个课时,一个知识点,一篇课文都可以按“预习——点拨——巩固”的模式进行研备,针对我校是农村小学及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采取“备预习课或复习课即备学生的学案,学案应该写出预习时要达到的目的,重难点,借助的工具书或学习的方法,教师根据知识点列出预习要求或提纲,要求和提纲后教师要注意留白,设计能通过预习后能完成的习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预习后的信息反馈或根据自己设计的学案预设学生学习后会出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备写点拨式教案,也就是讲授课,讲授课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有导入,内容点拨要以学生自学不会的知识为主,以难以讲清的内容为主,以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内容为主,以探究性的内容为主。教师适时小结,小结知识点,小结重难点,小结学生的闪光点,可给学生激励性的话语。板书设计要清晰明了。课后反思要深刻,改进措施要科学合理。
巩固课,可针对不同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有梯度的练习题。习题要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技能方面的训练,有课文内容及知识点的回顾,可设计拓展性的练习。要精选习题,减少数量,注重质量。要防止演变为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师无效劳动。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高效课堂呼唤教学环节的简约:导入自然、不拖泥带水;授课线索清晰、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疏密得宜;课堂训练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性;小结简洁明了、精妙收笔。
高效课堂呼唤教学内容的简约:教师的讲授突出主干,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浑然天成。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步步升华。
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语言和教学方式的简约:语言简练、语句流畅;突出重点、紧扣目标;精讲点拨、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使课堂教学目标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共鸣中顺利达成。
其次学校要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开展备课案例评析研究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教务处要通过加强过程性的备课检查、指导和服务,为教师有效备课提供充足的课件、课例等资源,及时推荐名师备课案例,组织教学设计竞赛、课件制作(说教材)和开展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等措施,促进全校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第三步: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研究学生,要清楚学生“现有发展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使教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要树立三维目标整合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三是创新教与学方式,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五是坚持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形成自觉审视、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寻找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主要措施:学校要在巩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学科高效课堂达标和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青年教师创优课、中年教师献艺课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和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学校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高效课堂专题研究活动;组织研究课、引路课、示范课;组织部分教师和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努力构建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措施,引领实践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四步:以优化作业设计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明确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各学科要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
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全体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为我镇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问题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问题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背景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最早的提出者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90年代以来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借鉴和改造,形成了现代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 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问题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心理学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正如他所说,“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问题导学”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实施导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教师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3、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4、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即引导,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问题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这里的导学是以问题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的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5、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问题导学模式”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3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6、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导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导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8、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 4 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我们将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整合为“问题教学模式”。
三、解读“问题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其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
(一)课题引入。
(二)展示问题。
(三)边读边议。
(四)答疑解惑。
(五)练习小结。
(一)“课堂引入”。通过课堂引入,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启迪学生思维,确定全课基调。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
(二)“展示问题”。展示问题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导向性。
(三)边读边议。边读边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展示的问题和要求,自己阅读教师指定的素材,或自己观察,或自己实验,或是讨论交流,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四)答疑解惑。答疑解惑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并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进行讲解或补充。
(五)“练习总结”。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要通过“练”,找准“讲”的内容,使每一次“练”和“讲”都有目的、有成效。练习要做到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精练精讲,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总结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通过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方法规律。
五、“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变“教案”为“导学案”或“学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导学案”和“学案”,将“两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
(二)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三)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式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大英国志双语学校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