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车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
校车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
——新化县上渡办事处塔山小学教师:彭冠星
一、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交通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校车交通事故频发,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迫在眉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安排得力人员、加大资金投入,使校车管理形成制度规范、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管理有序、安全可靠的良好局面。如何深化机制建设,规范校车安全管理,有效预防“涉校”群死群伤重大事故,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地是国家贫困县(湖南新化县),结合地域特点实际,围绕创新校车管理开展积极探索。
二、当前校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校车来源参差不齐。校车质量“以旧翻新”、“以次充好”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是大多数校车以微型面包车为主,这种车型价格较低,安全系数不高,二是城区少数、乡镇多数幼儿园有临时租赁社会车辆接送学生现象。三是车辆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校车服务的不足。给“黑校车”留出了生存空间,而为了压缩成本,民办学校自有校车“带病上路”、“超期服役”的情况十分普遍,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二)对校车管理到不了位。个别民办学校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只想挣钱不讲安全,学校对租赁的车辆管理松懈,有的不仅仅用于接送学生,存在接送完学生后 “干私活”现象。
(三)公安交管部门警力有限,工作繁重,监管难度大。一是校车分布面广,车辆频繁变动,驾驶人随意更改,给管理工作带来难度。二是校车超员超速等违法行为普遍存在,由于驻乡警力有限,实时监管困难。
三、探索与实践
(一)对校车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要求在营运中做到不超员、不超速、不超载和不疲劳驾驶、酒后驾驶,遵纪守法。学校组织参与的交通安全会全年不少于二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每月不少于一次。
(二)建议成立校车安全监理中心,加强监管
建立校车及驾驶人安全监管平台,成立县级校车安全监理中心,从运用科技手段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对所有校车安装GPS系统(即车辆行驶仪),建立校车及驾驶人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由公安交警部门路面查处模式为主向全天候远程实时监管的转变,变原来的被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主动管理、科学管理。
(三)形成 “政府主导、科技监控、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校车管理新模式。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交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要将校车及驾驶人的违法行为抄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学区负责人等相关部门,告知其采取措施,加强校车交通管理。二是实现群众参与。学生家长可从网上查看车里的状况,如果发现校车存在超员、超速等违
法行为,可以立即向公安交通部门和学校进行举报,一经查实,依法从严处理。三是形成齐抓共管。制作统一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和驾驶人安全行驶职责,建立精细化考评制度,每季度进行排名,明确奖惩,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让人人关注校车安全,人人参与校车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
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心系人民群众,泽惠祖国未来的德政工程、实事工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摸索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切实抓好校车规范管理工作,为保障广大少年儿童安全、茁壮成长,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11月25日
第二篇:安全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安全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安监局史宗保
摘要:本文指出了企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总结创新了安全管理机制----人人有责、系统抓、检查不重复、人员不浪费、压力层层有、严格事故前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
关键词:安全管理机制创新
社会越发达,安全越重要。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国防安全是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企业生产安全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安全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百余年,成功的管理机制不乏有之。但是照搬移植到国内企业来,仍然很难起到理想的作用。这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造成的。因此,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文化、民众、企业现状的安全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安全管理通用的现行机制及运行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机制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人们后来将机制一词引入经济学的研究,用经济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生产安全管理机制是指国家或企业内安全相关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我国大型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通用的现行机制是:企业集团和二级公司均设置有各职能部门和安全监察局;三级公司设有各职能部门和安监处;四级公司(煤矿)设置有各职能部门和安监科;五级是区队,设有安全区队长或技术员等。上述的一、二、三级公司的各部门都对四级公司(煤矿)实施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所谓“安全检查”是重复性的、走过场性的、无效性的。安全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式的安全检查,是一群人在看一个人或几个人干活,形成“一人干大家看”的局面。一二级公司经常组织名目频多的、轮番轰炸式的安全检查,且每次每级检查都直接到矿井去,矿井及其上一级公司根本没有时间来干自己应该干的安全工作,只能频繁的天天迎接检查、应付检查。不论那一级到矿井安全检查,总是“匆匆忙忙跑一天,走马观花看条线,去的都是工作面,忽视隐患一大片”。
1这也就是某些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庞大,安全管理人员众多,安全检查特别勤,安全事故照发的原因所在。这样的检查,实际上是一、二、三级安全监管人员都仅仅充当了“矿井”安全检查员,并且是重复劳动、重复检查,看到的可能是同样一个问题(也不一定是隐患),说法可能不同罢了。真正的安全隐患查出来的较少。这样的安全检查对基层的安全工作并非有益,甚至有害。从表面上看,是上级重视了安全,实际上是相对削弱了整体的安全管理工作。重复的检查是技术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现行的安全检查机制如图1所示。
2安全管理新机制探索
各层级做好各层级的工作。安全监管的上一层原则不应当替下一层或下二层干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最好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样不能调动下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促使下级的等待、观望、依靠、应付。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安全管理新机制。安全工作要达到“人人有责、系统抓、检查不重复、人员不浪费、压力层层有、严格事故前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安全机制设计合理,安全管理人员少而精,让安全检查人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万”。形成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不浪费、安全检查不重迭的安全管理新机制。如图2 所示:
矿井(四级)一级负责全面安全检查,但突出重点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装缺陷”、“管理缺陷”和“设计缺陷”等;
区域公司(三级)做好重点补漏检查,查矿井安全检查中存在的遗漏方面,一月一个安全重点的巡检,逐个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保持某类的安全隐患消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重复出现。
煤业公司(二级)重点做好大系统、设备配套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安全检查,认真严格落实重大隐患和非伤亡事故的责任追究,安全关口前移。督查区域公司安全
工作,帮助区域公司检查“系统缺陷”、“设备缺陷”、“管理缺陷”和“环境缺陷”等;
大集团(一级)做好安全督导工作。安全管理重在垂直考核;责任追究重在事故发生前;生产安全事故重在预防,重点突出安全关口前移。大集团注重寻找并推广下级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查找下“一”级的“管理缺陷”;研究解决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深入检查的方法和排查安全隐患的方法;不断研究更新安全考核的办法,督促各层级做好安全考核工作,促进企业安全程度的不断提高。
2.1用企业文化统一安全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搞好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为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安全管理,河南煤化集团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统一安全管理新理念----“从零开始,向零奋斗”;要求全体员工必须牢固树立“一切隐患都可控,一切事故都可防”的安全预控思想;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必须做到:“安全事故零目标、安全管理零缺位、执行制度零距离、生产组织零违章、操作过程零失误、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整改零搁置、系统运行零隐患、设备状态零缺陷、发生事故零效益”。把安全新理念向各级管理环节、人的行为、生产要素等方面延伸、细化,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实现安全理念与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
2.2机构健全人员精干
河南煤化集团内设立有安全监察局配备6人。对集团公司所属的煤炭、化工、冶金、电力、非煤矿山、装备制造、矿井建设、铁路运输等行业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二级煤业公司设有安监局配备人数不超10人,另配有10人左右的安全检查小分队。二级化工公司设有安环部配备3~5人。其他行业和三级煤业公司(矿)设有安检处(科),配备专职人员5~20人不等。各区队、车间配有安全员。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多在于勇,帅不在多在于谋。河南煤化集团的安监队伍健全,人员精干,管理方法得当,工作成绩显著。一年半来,全集团公司消灭了3人以上事故和煤矿瓦斯、水害事故的发生。
2.3安全双基建设重在考核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什么工作只要“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生产安全管理同样如此。河南煤化集团以“双基”建设考核为总抓手,做好安全工作,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安全“双基”建设,指的是基层建设和基础建设。
“双基”建设考核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每年或半年修改考核内容,把已经完善的工作内容不再考核,加上还需要完善的工作内容。一个阶段一部分重点的建设。建设好了形成习惯,巩固下来。
具体思路是:一二级安全监察局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机构、从企业垂直层面上,组织一级考核一级,层层传递压力;从本级横向层面上,考核部门(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系统)的作用,落实安全工作“综合治理”。
具体方法是:集团公司安监局制定适应全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考核及兑现办法。认真严格推行“双基”建设每月百分制考核,建立了“集团----公司----矿(厂、车间)----区队----班组”五级安全考核体系,直至考核并兑现到每个员工。
安全“双基”建设考核结果,必须与下一级公司全部人员的工资30%以上挂钩,与下一级公司领导的当月奖励挂钩。考核要特别注重及时兑现。河南煤化集团安全管理实行正向激励措施,煤业公司和矿井以90分为基础,化工企业以95分为基础,考核得分每超1分奖工资总额的0.3%。逐级考核后,安全工资或奖励注重月月兑现到职工。通过安全双基建设的考核和兑现,把职工练好基本功、干好标准活、规范化操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河南煤化集团通过安全“双基”建设的层层考核,公司的煤矿、化工等危险行业的安全程度、文明生产、员工技能、精神状态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安全有了保障。化工企业的“跑、冒、滴、漏”现象得到了治理,厂区异味问题基本解决,厂容厂貌焕然一新。通过考核,全体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解决了企业多年来不能解决的安全技术和生产技术难题。通过考核,促进了安全工作的层层落实。制度再也没有假、大、空、套话现象,落实再也没有棚架现象。因为,考核方法是要对照制度去跟踪查看落实情况,要求闭合管理。如:二级煤业公司通风或机电部门制度规定:每月到矿井去检查一次。安全“双基”建设考核组针对这个规定,查看其到矿检查的记录、隐患整改通知单和整改闭合单,从隐患单和整改闭合单上选择某个矿的某几个问题,再到某矿去核查;核查矿井是否按“五定”原则进行了整改?整改的时间是否与闭合单相符?在核查的同时,检查发现在此方面是否还存在有其他安全隐患?如果存在有,说明该系统(部门)安全职责仍有不到位之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该部门考核得分就会低。通过类似的考核和检查,促进了系统(部门)和每级机构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矿井和各部
门安全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通过考核,形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合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得到了真正落实。
2.4安全关口前移重在落实事故前责任追究
等出了事故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际上已经晚了。安全关口前移就是要在事故没有发生前进行责任追究,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发生非伤亡事故就要实行问责制,消灭人身伤亡事故于萌芽状态。
矿井检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由矿井自己组织追究,涉及到矿井无法解决的,报告上级协助解决;一二三级公司检查出来的重大隐患,原则上由本级负责追究。如果发生非伤亡事故的,根据事故等级分层级追究。通过事故前责任追究,也是安全隐患排查的过程,也是教育干部职工的过程,也是完善相应措施弥补漏洞的过程。如:河南煤化集团通过对中原大化公司一次非伤亡事故的认真调查和责任追究,引导中原大化公司安全管理适应了新机制,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企业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分公司和车间主动进行事故预想、排查和整改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安全关口得到了真正的前移。
2.5安全综合治理重在“抓系统、系统抓”
“系统”是指集团所属各级公司的业务部门。企业安全管理不能仅靠“安全监管机构”的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要充分发动并依靠广大的职工群众,形成企业安全人人关心人人干的“人民战争”局面,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搞好,企业安全形势才能真正好转。
企业的各系统(部门)的职责不是只管生产或运营,业务保安也是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系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技术,实际就是围绕“安全高效”而产生的技术。因此,各系统不能等安监部门检查出了安全隐患,他们才去处理,而是应当各系统自己去发现本系统的问题,想方设法去整改、完善,达到安全运转的目标。
“抓系统”如何抓,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对“系统”的安全双基建设考核和兑现标准,考核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职责是否到位,月月严格考核到位,安全工作“系统抓”就可以得到有效开展,企业安全基础就有了保障。系统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如果被安监部门或其他系统检查出来、而本系统没发现或发现了没整改,那就是分管“系统”(部门)的失职,就是进行安全管理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
职责是否落实到位,不听汇报的怎样,主要看系统检查或排查的安全隐患情况、督促整改情况。抽查系统(部门)检查的问题是否形成了“检查—整改—复查—解决”的闭合程序。
3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门学科,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的。安全管理创新的主题,就是围绕“安全关口前移”,把事后追究变成事前追究,运用某种方法为载体得到真正落实,企业安全工作就有可能搞好,企业安全就有保障。
安全管理创新机制在河南煤化集团的实践----落实事故前追究,抓双基建设考核兑现,通过对所属的煤炭、化工等高危行业实施后的一年半来看,新机制是适应的,效果是显著的。河南煤化集团涉及煤炭,化工,非煤矿山,冶金、矿建、轴承、装备制造、电力等众多行业。人员19万,煤炭产能已达7000万吨∕年。经营收入、资产总额双双突破1000亿元,利税超110亿元∕年,2009年比上年煤炭产量增长29.1%、利说增长24.44%。一年半来,河南煤化集团公司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7,企业全面消灭了一次3人以上事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 史宗保,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安监局,联系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CBD商务外环路6号楼国龙大厦2723室,邮编:450046,联系电话:0371—69337073***
第三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四篇: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随着重点建设项目大幅度增长,在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就以我们区建设局为例,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越多,建设事业发展越快,就越要在工程质量安全上狠下功夫,狠抓不放,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根据我们在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速度,适应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创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建设型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政府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职责,确保企业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确保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
应当说,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权责不一致、职能界定不清、力量不足等问题,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中逐
1步加以解决。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加强地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切实提高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执法监督的有效性。
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以往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充实、优化、整合监管资源便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全力保重点项目,优先保民生项目。对一些重点重要工程和社会保障性住房,按照“监、帮、促”,即“监管与服务并举”的思路,继续推行高效、便捷的监督管理制度,推广实行“监督机构驻场监督、施工现场交底指导、职能部门跟踪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代建、设计、监理、监督机构的作用,对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管,力保这些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监督管理组,通过加强项目巡查力度,定期进行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同时,更要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完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市场和现场的监管合力,把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管摆到与实体监管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特别是加大对施工、监理企业的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管理人员缺位、以包代管以及不能履行质量安全控制职责的行为予以通报,并记入不良行为信用档案直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特别是将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与从业企业的市场监管、资质管理的招投标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规范质量安全行为,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和办法。二是完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差异化监管机制。依托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对企业按红、黄、绿分类实行差异化监管。三是建立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注重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的统筹监管,注重招投标管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和工程监理等环节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作用,通过建立并实施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落实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执法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安全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他要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工程中,必须落实质量、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强力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各道防线。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杂的项目,牵涉到众多的参与者,实行质量安全问责制的前提是明确各方责任,给责任主体戴上“紧箍咒”,谁的问题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和问题,便能清
晰地追根溯源,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操作、安全防护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因此,设计单位出具的勘察、设计文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应当满足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向施工单位交底,对设计方案负质量安全责任。今后,凡重点、重要项目,要求设计单位必须派驻现场设计代表。
施工单位处于工地最前沿,是质量安全生产的“第一关”,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工程施工质量和现场安全生产的最直接责任。目前在建筑市场上,还存在着施工任务被层层“分包”,甚至最终落到一些明显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建筑队手中的情况。因此,在明确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施工单位主要领导是质量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双管齐下促使施工单位不得不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履行投标文件中的各项承诺,一改“以包代管”的行为,自主自动把质量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
监理好比“监考老师”,一旦监理不到位,将会埋下质量安全隐患。要经常组织专项检查,进一步促进监理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监管
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域监管力度。从对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过程、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整治淘汰限制使用建筑施工竹脚手
架、井字架、人工挖孔桩等落后施工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引导施工企业积极提高施工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生产力的发展。
要开展“大牌子、小队伍”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外地入当地施工、监理企业存在“大牌子、小队伍”现象,管理人员不到位或不能认真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以包代管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施工、监理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深入开展“文明工地”创建工作,是一项促进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好举措。通过定期举办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班。并组织企业及技术人员观摩优良工程、文明工地,学优赶超。
创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全局性工作,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探索、完善和创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切实推动和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为推进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五篇:机关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徐伟民
近几年来,我们市供销合作总社机关党组织坚持以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用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内容,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方式,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组织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学、做、创”、“创建服务型机关,争当供销先锋”、“争当优秀党员,创先进党组织”、“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领导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机关党建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升的良好效果。
一、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党员,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工作出色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是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的主题。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不仅是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根本措施和基本手段,也是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注重摆正关系。我们把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摆在全部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摆在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着力在安排部署、组织落实、考核监督等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工作中,突出抓好主题活动,着力用开展主题活动的成效考核和检验党建工作,使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全部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注意摆正规定时间、规定的内容、规定要求的主题活动与常规性的党建工作间的关系,着力强化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功能作用。既相互穿插,又相互融合,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得益彰,既增强了主题活动的效果,又使常规性的党建工作借助主题活动为载体得以丰富、充实,充满活力。
(二)注重机制建设。我们把能否抓好主题活动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把组织开展好主题活动列为单位“一把手”领导责任制考评的重要指标,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度,分解落实目标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市社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主任具体负责、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带头落实、机关党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用科学、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主题活动的扎实开展。
(三)注重制度保障。我们在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培训工作制度等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制度中,都对开展主题活动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和要求,着力用健全完善、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保证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
二、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新形势下市供销合作总社机关工作职能的逐步变化和运作方式的不断调整,给我们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紧跟上供销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好践行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我们始终坚持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用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领导供销社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科学设计方案。我们每年都根据上级的部署,紧密联系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设计和安排一两项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为使主题活动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遵照活动安排要有操作性、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活动效果要有目的性的原则,在对活动的预期效益、运行成本以及辐射面、长效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题活动方案进行科学设计,明确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
(二)突出活动主题。每项主题活动,我们都紧紧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素养,运用科学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业务素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作风素养和践行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领导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时期党的建设主题和党建工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确定活动的主题,用鲜明的主题思想保证把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拓展活动内容。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供销社中心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策、法律、市场经济理论、合作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作为重点内容,充实和拓展到主题活动中,不但增强了主题活动的针对性,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活动方法。我们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中始终坚持进行“四个教育”的工作方法。即:采取讲党课、专题辅导、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坚持进行同志式的正面教育;采取知识测试、竞赛、论坛交流、理论研讨、座谈讨论等形式坚持进行交流性的互动式教育;通过党员活动日,参与组织生活,帮贫救困等形式坚持党员干部自觉性的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坚持开展对党员干部的带动性教育。
(五)注重活动实效。我们注意从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促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践行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的角度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注重活动的实效性,突出活动的针对性,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放在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推动中心工作任务完成的实际效果上,努力使党员干部成为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灵活、科学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供销社工作实践的模范。在创建服务型机关主题实践活动中,为了使主题活动融入和服务于市供销社中心业务工作,使党员干部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的使命意识,我们组织党员干部为深化供销社产权制度和经营业态改革,构建我市农村现代流通体制,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献计建言,所有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题的“供销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以及供销合作经济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也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但引发了党员干部对供销社改革与发展前景的思考和讨论,实现了良性互动,也使党员感到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既贴近实际,又开阔思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更需要有其发挥作用的载体依托。开展主题活动的意义不但是在于提
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在于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既是党员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
(一)找准定位。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跳出“就活动抓活动”的圈子,把活动载体定位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党员的根本上。我们着力把主题活动定位于服务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定位于服务供销社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个人优势结合起来,使活动成为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平台,既能突出中心工作,又能带动整体工作。同时,我们十分注意围绕党员的思想实际谋划主题活动,正确分析和把握党员思想的新变化、新情况,落实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载体措施,并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员的民主权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强化监督。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党员组织到活动中来。主题活动中,我们一方面着力强化组织监管。在健全必要的思想汇报、民主评议等行之有效制度的同时,建立完善了考核制度,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作为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加强督促检查,切实促进机关党员自觉参加主题活动。另一方面,着力强化群众监管。通过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述职、实行党员评优、党员考核结果公示制等形式与手段,建立起群众性的监督管理网络,既给每个党员增添发挥作用的压力,又给每个党员增加发挥作用的动力。
(三)严格要求。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在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党员提出严格要求,使
党员明确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明确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比如,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我们着眼于用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引领和推动我市供销合作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增强发展意识,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营造发展氛围方面对全体党员提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要求党员干部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不愿意解放思想、不敢于解放思想、不善于解放思想的问题;着力解决破解发展矛盾和问题,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创新举措的问题;着力解决完成供销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艰巨任务,发展定位不高、发展思路不宽、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在为三农服务中谋划、定位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地用解放思想来寻求新突破,用思想解放增创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超前谋划,只争朝夕,切实把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标准落实各项工作,真正以思想的解放、观念更新带动创新能力的进一步释放,推进发展理论、发展思路的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求全体党员在创新基层社改革模式、创新“新网工程”建设举措、创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途径、创新直属企业发展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等供销社振兴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做解放思想的模范,做推进改革的模范,做推动发展的模范。
建德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