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党校教育水平
融入中心 服务发展 贴近基层
提高党校教育水平
孤东采油厂有八千多名干部员工,其中党员干部2000多人。在面临主力油田高含水率、资源接替不足、成本压力大等诸多困难的形势下,采油厂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扎实做好“勘探增储、开发高效、技术创新、管理强基、经营创效、队伍保障”六篇文章。通过加强党校工作,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术能力,打造“负责任、敢担当,勇于开拓、积极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采油厂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把握科学定位,在推进科学办校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办学水平
孤东党校是采油厂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坚持党校的科学定位,发挥好党校教育的自身优势,突出服务大局的特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特色、思想库的特色是新时期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孤东党校在把握这一科学定位中,立足推动孤东新发展,按照中央、山东省委和油田领导关于加强党校教育工作的要求,贯彻落实党校工作 “三个适应、三个促进”部署,加强党员干部党建思想文化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术培训,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二、坚持质量立校,在完善党校管理体制中贯彻落实“三个适应、三个促进”,推动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
孤东党校坚持质量立校、按需培训,把学习引导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适应工作大局要求,促进中心任务落实。孤东党校根据集团公司“油气硬稳定、东部大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适应油田改革发展思路,立足采油厂生产建设实际,贯彻落实采油厂党委决策部署,探索完善党校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走出一条符合孤东发展实际的路子。在办学理念上,秉承“融入中心、贴近基层、服务发展”的培训理念。在培训管理上,实行“培训管理项目化、教学设计系统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敞开化、教学评估一体化”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按项目培训。在培训课程建设上,建立了“先立项审批、后备课准备、先评审通过、再面向学员授课”的新课开发机制。在培训需求调研上,采取网上开辟专栏敞开式调研、分专业系统调研、专题调研和下基层集中调研方式,了解掌握培训需求。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班项目”管理的办法,对重点班次建立双班主任制和班主任日志等管理制度。在培训形式上,按需施教,采取集中办班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基层送课和网络培训平台自学等形式。在培训内容上,既重视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理论培训,又重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实务的培训。通过党校培训,使全厂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干部职工增油上产、管理创新增效的领路人。在培训中,坚持统筹整合用好厂内外两种教学资源。采取与高等院校、油田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和油田二级培训单位合作办学的方
式,用好外部教学资源;整合采油厂各部门和各三级单位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采油厂首席、专家、技师等作用,用好内部教学资源,将采油厂党校打造成思想教育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管理创新研究的阵地、技术创新推广的阵地、人才成长发展的阵地。
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和理论武装的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孤东党校加强党性教育,积极拓展党员干部培训教育领域、内容、手段,激发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政治热情和内在动力。孤东党校组织骨干教师到基层宣讲,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做政策、理论专题报告,进行内容解读。孤东党校深化业务技术培训,围绕采油厂勘探开发,强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开展地质技术、工程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等专业方向培训,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围绕管理创新增效,强化管理知识学习,分专业系统开展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和技术培训,提升了管理水平。围绕岗位履职尽责,强化任职能力提升,开展科级干部、基层干部和班组长轮训,提高了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能力。
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实践创新。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孤东党校开展基层送课,向广大党员宣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该课件荣获全油田党课课件评比一等奖。突出党员干部思维引导和心理疏导,开展塑造阳光心态心理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心理,摆正心态,戒骄戒躁,勤奋敬业。以建党纪念为契机,采油厂党校先后
8次下基层巡回宣讲。围绕厂党委提出的党建思想文化工作目标,成立课题项目组,组织专题党课宣讲五场次,受教育人数1200余人。两年来,孤东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2期,培训万余人次。
三、认清形势,找准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油田企业发展和党校建设的规律
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找准存在问题,研究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党校教育的规律
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既是国内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油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增效的必然要求。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根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党校工作,培养一支适应改革发展要求、能推进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党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企业党校教育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党校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了党校功能被边缘化、弱化的现象。二是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采油厂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新要求。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人员结构和工作任务的矛盾、知识结构和教育需求的矛盾。四是受各种社会思想影响,党员干部队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宗旨意识淡化,党校教育面临新挑战。五
是生产任务重与学习时间紧的工学矛盾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发展矛盾愈发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将企业党校纳入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中,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油田企业发展规律和党校建设规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更要党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来解决。
四、把握服务中心、适应改革的总要求,探索党校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搞好党校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中心、适应改革的总要求,充分认识“主渠道、主阵地、大熔炉”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教育方针,遵循党员干部教育规律和党员干部成长规律,适应党的干部教育和理论武装的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油田企业党校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培训党员干部、限于教学,还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于油田企业的中心工作。作为采油厂党校要紧紧围绕采油厂原油生产这个中心工作,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主线,参与思想理论课题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对策应用研究,找准方向,选准课题,深入研究,推动管理创新、实践创新。紧贴党员干部和基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准根源,把握问题实质,为决策提供参考,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教师是党校教学工作的关键。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及时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积极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学习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选聘、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水
平。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以人为本,热情服务,以管促学,以学促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培训实践中,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因人施教”的理念,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方案制定上,贴近学员需求、贴近生产经营实际,把学习引导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综合运用菜单式、案例式、讨论式、讲授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培训远程平台、可视化电化教学手段增强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上,开展政治理论、党性教育、业务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作风训练。
油田企业正在探索“油公司”管理,党校工作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拓展服务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行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党员干部教育网络化、信息化。油田企业应加大投入,加强党校软硬件建设,在校园环境规划、电教设施、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上大力支持,提高办学水平。
党校要加强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兄弟党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业务合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为党校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福建省委党校:当好理论宣讲排头兵
文章来源:中央党校网 [作者:陈球] 发布时间:2013-12-02
福建省委党校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
重大理论成果,牢牢把握宣讲正确导向、强化宣讲平台、丰富宣讲形式、突出党校宣讲特色、发挥科研资政优势,不断提升宣讲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和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不断增强。
一、坚持党校姓党,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始终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作为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党的十八精神、中国梦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堂,贯穿党校教学始终。始终坚持“研究无边界、讲台有纪律”,通过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新课试讲评审制度、学员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牢牢把握讲课正确导向,确保宣讲内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举办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师资培训班,在中央党校举办全省县(市、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为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九个专题,在各主体班次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梦》专题,围绕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设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学习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等九个专题。
二、强化宣讲平台,宣讲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线下宣讲”与“线上宣讲”两个平台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发挥干部培训轮训主渠道作用,立足各类培训班次,邀请省委书记尤权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姜信治来校为领导干部上党课,着力提升海西大讲堂特色品牌,积极参加省委宣讲团,大幅度提升线下宣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立青年教师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73期,培训领导干部5457人,其中举办“全省厅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4期,培训厅级领导干部1000多人。充分发挥网络时效快、范围广、容量大、成本低和方便快捷等优势,着力升级“福建干部学习在线”宣讲平台,努力打造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宣讲平台,全面提升宣讲覆盖面。“福建干部学习在线”宣讲视频课程已达2万多门,其中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课程40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46门、群众路线教育38门、凝聚中国梦8门视频课程。现有注册人数2万多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6000多人。
三、丰富宣讲形式,宣讲效果不断增强
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论坛讲座相结合。通过举办全校大讲座等专题讲座,针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的资源优势,举办学员论坛和首届海西领导干部论坛,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理论解读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三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围绕党的十八大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探讨,同时开设网络宣讲专栏,提高宣讲的时
效性和互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举办各类讲座30多期,在全省筹备建立现场教学基地15个,先后开设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专栏。
四、深化科研资政,理论武装不断强化
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把理论宣讲与福建省情相结合,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研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领导干部。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党校系统和福建省机关党建研究会“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征文活动;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理论参考》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及时刊发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文章和学习体会文章。举办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理论研讨会,征集论文112篇。刊发决策咨询成果17篇,其中4篇成果获5位省领导批示,学员决策咨询成果《破解县域经济产业同质化的途径及其对策建议》获省委书记尤权批示。
坚持质量立校,打造一流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教学,既是中央党校建设“一流学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贯彻质量立校战略的重要抓手。回顾近年来我们在校委领导下努力打造一流教学的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打造一流教学,关键在于找准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围绕教学展开,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从这一意义上讲,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建设“一流学府”,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流教学。
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打造一流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育并不断增强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何谓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概括而言,就是党校教学所具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能力、优势乃至魅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支撑党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使之在与干部教育同行的竞争中出类拔萃。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党校教学的这样一种核心竞争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在我们看来,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归根结底植根于党校姓党这一性质和定位。党校姓党,既是党校最本质的定位,也是党校打造一流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只有坚持党校姓党,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党校教学才能很好地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只有牢牢把握好党校姓党这一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们培育和扩展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才能够既把得准方向,又能够获得强大的动力和持续的创新源泉。
二、打造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从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和建设“一流学府”的要求来看,中央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流的学风、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而把这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
展开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好读书、勤学习、善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风清气正、气韵独特的党校文化的培育,归根结底,都需要依托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形成并得以长久持续;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师资,本身就是一流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一流的教学设施,则是一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正所谓:本之所存,形之所存也。
因此,如果说打造一流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那么,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则是这一目标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和要求。只有牢牢扭住打造一流教学质量这一枢纽,党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收纲举目张之效,才不会是走形式、摆架子、做样子。更进一步讲,只有具备一流的教学质量,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和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才会有可靠的支撑,才不至于落空。
三、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
党校的教学涉及众多因素、众多环节,但课堂教学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由此而论,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要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不仅显示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平时长期研究积累和课前准备的高要求,也表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运转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作为连接教与学两个方面最为制度化的平台,课堂或讲台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基本的岗位,也是学员接受理论武装,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最重
要的场所,还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能够实现双向互动,以收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功效的空间。而要让岗位能够充实、场所能够丰满、空间能够活跃,主导性的力量就在于授课教师,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教师的现场授课质量。
就此而言,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如果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算你有再高的政治地位,有再好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也难以赢得学员对你的教学工作的由衷称赞,而影响所及,恐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及学府这一称号本身。
四、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关键在于打造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
从操作的层面看,要提供并保证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实质就是要让党校的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所有教师都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整地体现精品课的基本要求,既所谓坚持党校姓党、体现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推动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展现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并能够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从而自如地驾驭教学进程、积极地调动课堂气氛、有效地推动教学互动。
当然,从党校教学的现状来看,我们无疑是能够比较轻松地从数百门课程中选出一堂甚至数堂精品课。但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能够做到让党校的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在我们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就是要有一套激励党校教学能够不断出精品的长效机制,让精品课能够持续涌现并成为推名师、出名师的重要平台。只要能够打造出这样一套有效的机制,再加上我们在进人的时候能够选拔出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人才为依托,长期坚持下去,党校讲台必收精品课遍地开花之效。
从另一个方面看,精品课的打造也为党校能够不断地推名师、出名师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一流学府当然得有一流的名师。但名师从何而来?在我们看来,名师的形成既不能靠行政认定,也不能靠宣传包装,关键是要靠一整套激励机制让教员能够爱岗敬业,专心学术,热爱教学,并且能够获得适宜的教学舞台的磨练。如此来看,如果能够把打造精品课的努力转变成一套稳定的制度化的机制,一大批名师的推出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打造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要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推动党校教学出精品、出名师的长效机制,需要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其科学化水平。从具体的操作来看,这就需要我们以坚持质量立校和建设“一流学府”为导向,从包括班次和专题设置、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和环节同时着手,深入研究相关教学环节改革的规律性,从而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这正是最近几年来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情况。
比如,在研究专题设置上,我们既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能够让教员从“打游击战”变为“打阵地战”的机制;又如,在教学讲题的设计上,我们坚持寻找具体讲题与学科的结合点,突出学理性,建立了一种“把赤脚医生看通病”转变为“各方面专家集中会诊”的机制;再如,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建立了一种把坚持精品至上与实行末位调整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此外,我们还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地完善评估体系,建立了一种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估机制。
当然,还要看到的是,建立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需要增强科学性,也需要讲求策略和步骤,以求达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改革共识的最大化。但归根结底,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和原则,也是我们打造一流教学的努力能够收到积极成效的根本保证。
孤东党校本着“向课堂要质量,向课件要精品,向课时要效率”的原则,着力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围绕“强能力、当名师”目标,积极深化“外委培训、实践培训”教育培训活动。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和
多专业学习进修。同时,组织专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比赛、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提升了专职教师队伍素质。围绕“高素质、业务精”目标,提升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聘任了50余名各系统、各专业的专家、机关科室长、三级党政正职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化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受教育党员干部近2500人次。
把好基层调研、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关,贴近党员干部培训需求,采取送课下基层宣讲、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办班培训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强化管理理念、理论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建立了符合采油厂实际的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了《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党校工作制度》、《教师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班主任工作条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为党校教学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第三篇:加强谈话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谈话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中山市拘留所 曹海涛
行政拘留所在对被拘留人员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同时,要对被拘留人员开展法律、道德和前途教育,引导被拘留人员进行自我反省,促使被拘留人员知错改错,从而达到行政处罚的目的。而谈话教育是对被拘留人员开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掌握被拘留人员的思想动态的基本方法,也是引导被拘留人员主动改造的有效手段,在行政拘留所的各种管理教育方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管教民警更加充分的掌握被拘留人员的情况,以便更加准确和充分的做好下一步的管理教育工作。
一、拘留所开展谈话教育的意义。
(一)入所谈话教育要告知被拘留人员在拘留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有利于强化拘留所民警依法管理、文明管理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保障被拘留人员在拘留期间的合法权益。
(二)通过谈话教育消除被拘留人员的对立情绪,防止事故发生,确保监所管理安全。对被拘留人员的严密看管是必要的,但不是做好这一点就能保证一定不发生事故,还必须加强谈话教育,从思想根源上令其明白遵所所纪所规的目的意义和违反所规的后果,使其自觉遵守所纪所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了谈话教育,安全事故就能有效的减少或得到有效预防,为拘留所管理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三)通过谈话教育,感化和挽救被拘留人员。被拘留人员多数是由于轻微违法或不执行已经生效的法律判决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在法律关系上来说不是犯罪人,虽然他们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这仍要与刑事处罚区分开来,对他们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谈话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和他们交朋友,真诚谈心,让被拘留人员真正感受到管教民警的真心实意,才能取得被拘留人员的积极配合,为其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取得教育被拘留人员的成效。
(四)通过谈话教育发现违法犯罪的线索,为公安机关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依据,开展深挖犯罪工作。由于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约束和拘留处罚自身特点等的制约,在拘留所开展深挖犯罪确实存在诸多困难,而在谈话教育获取线索,为相关办案提供依据也是在拘留所开展深挖犯罪的重要方法。
二、当前拘留所开展谈话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谈话教育认识不够,教育流于形式。目前普遍的认识是被拘留人员只要管理好,教不教育都没有多大效果,只要管理安全,不出事故就万事大吉了。管教民警对谈话教育也停留在例行公事式的应付上面,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谈话教育内容空洞简单,出现只管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
(二)警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达到拘留所等级化建设中规定的硬性要求。以我所一个管教中队为例,每月的平均收押量是三百余人,颠峰时期接近五百人,而管教民警只有三人,三个管教负责了中队管理教育的全部工作,包括入所教育、日常管理、文体活动和生产劳动的组织、集体和分类教育等,其中还包括值班时段的收押和巡视工作,分配在谈话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在这种庞大的工作量之下,想要高质量高要求去做好谈话教育是十分困难的。
(三)为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拘留所往往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随机物色谈话对象的方法开展针对性个别谈话教育。这种方法就像抽样检验一样,只是挑出一部分人员进行谈话教育,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片面性,通常不能全面反映被拘留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各种动态,是在无奈之下采取的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谈话教育的水平。
(四)谈话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放,谈话的技巧不够。少数管教民警不重视谈话的方式方法,或者形象欠佳,态度粗暴,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这种缺乏诚恳和耐心的谈话方式,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可能加强被拘留人员的对抗情绪,激化矛盾,增加管理难道。
(五)谈话教育的工作效果很难客观定量的衡量,一定程度上也无法对管教民警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管教民警的消极表现进行监督,也不能对真正落实谈话教育制度,及时掌握情况消除安全隐患的突出表现进行奖励,从而无法提高管教民警开展谈话教育的积极性。
三、如何加强谈话教育,推动拘留所管理教育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领导重视,增强素质,建立健全谈话教育制度。
首先,局、所领导要高度重视谈话教育的开展,教育管教民警严格落实谈话教育制度,增强对谈话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谈话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加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为确保谈话教育取得成效,拘留所民警要强化自身素质,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熟知《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理交通安全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拘留所执法工作的质量关系到被拘留人员的基本人权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所以,行政拘留所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 和行政法规,保障拘留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谈话教育的质量,拘留所民警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了解犯罪心理学等知识,运用于谈话教育中,区分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如案别、年龄、性格特点等,以取得更好成效,同时,拘留所民警需要有不断从书本、网络媒体、兄弟单位的经营交流等各种途径学习的能力,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为提高拘留所的管理教育水平努力。最后,谈话教育在拘留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管理方法无法替代的,拘留所民警是谈话教育中的主导和实施者,谈话教育是《被拘留人员管理方法(试行)》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拘留所民警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是深入做好谈话教育工作,也是做好拘留工作,建立良好监管秩序的关键。
(二)做好谈话教育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对被拘留人员谈话教育前,首先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基本情况、前科记录要有一个较为透彻的了解,把握好被拘留人员的家庭、生活、工作、性格、个性特征及最担心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通过观察被拘留人员劳动、学习、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判断他的思想活动及其规律,从中获知他的改造态度、人际关系、监管反应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制定谈话方案,选择最好最有效的谈话方式。再次,个别谈话教育一定要有谈话主题,明确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谈话的开展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谈话不能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三)诚恳耐心,以理服人,体现谈话原则。
谈话教育时,管教民的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耐心诚恳,使被拘留人员 感到民警是在真正帮助他、挽救他。谈话中,要坚持以理服人,不训斥,不责骂,语言文明,允许被拘留人员申诉自己的意见,然后列举事实进行分析说明,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被拘留人员情绪激动,谈话无法进行时,可提出问题让其冷静思考,以便以后伺机再谈。谈话教育要反复进行,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以理服人,启发诱导,分析和解决被拘留人员的各种思想问题,使其自觉地转变错误的思想认识。拘留所对被拘留人员的谈话教育工作是在限制他们人身自由的特殊情况下进行的,虽然带有强迫性的特点,但仍然是以理服人的教育,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用强迫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对于那些重点管理的被拘留人员,也要坚持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手段,做到使其心服口服。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谈话教育方法要灵活。
一是对一些对被处于拘留不服,抵触心理严重,存在思想情绪的被拘留人员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和监规教育,向他们讲明遵守监规和违反监规的利害关系,引导其知错改错,反思自己的问题;二是对那些法制观念淡薄,必须耐心加以法制教育,使他们懂法知法;三是谈话教育的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谈话教育,要融政治、法制、前途、监规教育于一体,把使被拘留人员知错改错、服从管理、消除心理障碍、对立情绪和维护监所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四是谈话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以个别谈话为主,结合集体谈话,既可以座谈,也可以通过参与文体活动、观看教育录像后总结式谈话,要灌输式、渗透、疏导式等教育方法并用,重视社会教育手段的作用,切实发挥谈话教育的效果。
教育转化工作是监所工作的中心任务,谈话教育是教育转化工作的有效手段和有效措施。谈话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如何扩大谈话教育的内涵,深化谈话教育的成效,有待于广大拘留所民警不断地开拓、探索和总结,推动拘留所管理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上新水平。
>> 返回列表
第四篇: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北滘城区小学家长学校总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随着当今教育形势的不断深化,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家庭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面对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困惑,城区小学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以“营造温馨的学习型家庭”为目的,坚持把家长学校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努力探索一条家长学校教育新途径。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转变家长教子观念,提高家长的教子水平,我们依托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面向全体,注重群体,深入个体,使家庭教育工作迈出可喜的一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家长学校有序地开展工作,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德育主任、校外辅导员和部分老师为核心的家长学校管理小组和家教指导中心,形成了规范的家校工作网络。我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如“家长委员会组织名单”、“家长学校组织名单”等,由校长、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或村委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由每班选出一个家长代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举行“家委见面会”,商量、讨论学校有关事宜,由专人负责记录。家长学校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业务,负责建档、归档工作。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定期组织学习,认识家教的重要性。
许多理论和研究显示: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培养高智力儿童,却并不一定能保证儿童未来一生事业的成功。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起着塑造的作用。即儿童的人格特质,态度观念,社会行为以及情绪发展,均是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借着与父母互动,逐渐被熏陶与社会化的。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就要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只有提高父母素质的基础上,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提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儿童的健全发展才能获得一个基本的保证。为此,我们坚持定期组织学习,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让家长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家长管理小组和家教指挥中心就共同协商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定好一学期讲授的内容,授课人及授课时间安排。断改变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学长学校管理小组、家教指挥中心和家委成员沟通,让家长参与办学,了解教育,明白学校的管理方向。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增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率,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并把家长会和家访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聘请镇派出所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讲座,加强学生法制观念,认真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活动。此外我们还订购了《家庭教育》、《家庭》、《父母必读》等刊物,通过阅读一些家教的文章,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是子女最早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儿童教育由强调儿童本身智力开发向父母教育和儿童辅导转化。让家长们深切地领悟到要想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只有提高父母素质基础上,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才会为儿童的健全发展提供保证。
三、多元探索,提高家教实效。
为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努力探索一条家长学校教育新途径,城区小学开展多元探索,包括:
1、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并授予家长证书,以最诚恳的态度邀请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
2、抓住家访和家长来校接送学生时间,加强与家长互相沟通,及时了解其子女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教育。
3、开设“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情况。
4、利用“品德月评表”增进家校的联系沟通,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
5、通过学校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家长教育论坛,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6、通过多种活动,拓展了家长学校。要求授课老师运用挂图及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家长汇报,与父母说心理话,教子经验交流会,家庭劳动竞赛,及家教知识咨询这一系列的活动,改变了家长会形式,丰富了学校工作的内容。
7、深入社区,与社区居委会建立密切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大队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体验实践活动,教育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遵守社会公德。社区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玩乐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积极性,培养了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对公益事业的热心。
四、工作落实,成绩喜人。
由于领导的重视,工作的落实到位,城区小学连续9年获得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手拉手助残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办好家长学校,让学校、家庭、社区、群团一齐互动起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大教育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展望未来,我校会继续努力,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
北滘城区小学 2009年7月10日
第五篇:转变观念,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转变观念,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康顺小学江国业
【内容提要】分析农村教育的现状,转变农村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观念,消除“读书无用论”,了解读书的好处,学会学习,多管齐下,多方合力,彻底解决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坚定信心,为培养社会所需大量的创新人才、技术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关键词:转变,观念,提高,农村教育。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的台词,成为人人口中流传的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需要精英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可以说农村的教育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要素。
第一部分:背景
经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育有一定的改观,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明显的增加,但很多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处于上升途中的困境,要扭转农村教育的劣势,不但在于加大资金投入,更在于农村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农村教师的现状
1、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7岁,年龄结构老化,30岁以下教师断层;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教师紧缺,大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老化,上进动力不足。
2、专业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老教师的进修欲望低,对继续教育提不起热情,继而导致教育理念落后,教学业务技能退化,知识更新程度慢,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3、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因为在农村的艰苦环境,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有些骨干教师向待遇好的地区或其他行业流动,给农村教育带来极大的打击。1
二、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态度
1、现在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初中水平;对教育停留在浅显的认识。随着形势的发展,“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重新抬头,认为读完大学出来也要自己找工作,不如早点出来找工作做。
2、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为了忙农务,忙赚钱;为了生计,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孩子学前教育一片空白,对孩子的智力影响很大。
3、农村家长认为在物质上、金钱上支持孩子读书就是最大的支持,其他问题就交给学校,自己一概不理。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跟不上,只是在吃饭时讲几句励志的名言,极少过问孩子的学业,或者听到学校的投诉,就对孩子打骂,并不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导致学生不想学、厌学。
三、农村学生的学习观念
1、现在农村的学生,有70% 是留守儿童。家长经常外出工作,极少和孩子沟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导致部分儿童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家长长期忙于劳作,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但有一技之长,因此挣钱多且容易,于是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
2、学生放学离开学校,缺少监管,到晚上学习缺少家长的辅导,造成个别学困生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技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化为多种途径合力,促使孩子更好、更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
1、农村教师老化,思维固化,通过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极读书,尤其是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提供足够的资源,引导教师读书的兴趣,使其保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大多教师埋怨没时间,工作忙,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让其形成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
2、由于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满50周岁的教师不用参加有些培训,这条政策看似爱护教师,实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要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倡终身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机会让农村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这样的外出学习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借鉴外界优秀的经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技能。鼓励年轻教师贫困农村教学,为农村教育引“活水”。
3、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些农村教师的观念未转变,仍停留在教授的层面,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念。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由传授向引路人的身份转变,由以前学生被动学、机械地学转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1、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只关心孩子的衣、食等,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其实家庭教育对学生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多种方式来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平时多抽时间陪孩子的学习,少打骂,多关心孩子在学习的困难。家长应树立好的榜样,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子女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父母应积极和教师交流、互动,结合教师的指导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育是系统性的。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学前教育,因为学前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智力开发影响是巨大的。
2、教师要认真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是真的没有用吗?实际上,一个人多读点有用的书,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即使做同样的工作,如果遇到工作具有挑战性,读过书的人就会脱颖而出。同样的机会,读过书的人会更好的发挥,不读书的人即使机会来了,亦无力把握。
3、当今是学习的社会。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研究、分析,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克服浮躁的情绪;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要对学习持之以恒,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5、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积极和家长沟通,多给学生一点关爱。通过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部分:期望及努力方向
通过转变农村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多管齐下,多方合力,彻底解决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坚定信心,为培养社会所需大量的创新人才、技术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