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教”与“走教”:无奈的举措与暗含的危机
“支教”与“走教”:无奈的举措和暗含的危机
——关于平江县义务教育的情况调查
平江县委党校
罗精华
‚支教‛和‚走教‛是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尤其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推动教育发展的途径,这种途径尽管对普及义务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有了老师上课。最近笔者就国家级贫困县平江县‚支教‛与‚走教‛现象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途径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对发展教育的无奈之举,同时暗含着很大的危机。
一、“支教”和“走教”:“应急”的无奈
1、‚支教‛何时了?
‚支教‛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的缺乏,政府部门便想出这一个应急的办法:将发达地区的教师选派到急需教师的地区,让他们担当临时的教师。1997年—1998年岳阳市教委在全市组织了一个‚支教‛队,专门对平江农村进行支教扶贫,当时分二批共160多人。但在平江义务教育普及检查之后,偏远的乡镇教师陆陆续续通过各种关系被调往中心地区。致使虹桥镇、龙门镇、大坪乡、咏生乡、南桥乡、黄金乡、三墩乡等地教师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的教育靠请代课教师临时充数,勉强维持着。
队员在原单位的福利照发,‚支教‛校的福利照拿,教育局每月给‚支教‚人员补助300元。
而‚支教‛老师真是安心工作吗?2007年上期派往虹桥‚支教‛的曾长江说:‚我们家在城关,妻子下岗,女儿14岁读初二,父母亲年逾60,住在老家钟洞芭蕉,盼星期五回家是星期一就有了的念头,一有事中间还是得搭车回城,课也就只好请人代理。‛像曾老师这样情况的‚支教‛人员,占整个‚支教‛队人数的60%以上。
‚支教‛是为了‚应急”,这是平江政府官员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和运用的途径,但又是无奈之下不得不走道路,2、‚走教‛更无奈
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下沙小学数学教师李咏,2006年承担了新的教学任务,除了尝试给本校的三年级学生上英语课外,每个星期三的上午,她还必须乘坐“摩的”赶到几公里外的中沙小学,给那里的小学生上两节英语课。
原三市镇中心学校校长姜酬中说,2006年首批参与“课改”的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按要求应加开英语课。但三市镇24所小学左挑右选,只有9名教师有些英语基础。与李咏一样,这个镇承担小学英语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师,要到周围4个学校“走教”,学校之间距离最远的有20公里。
事实上,“走教”现象绝不是湖南平江的“独创”。湖南娄底市和岳阳市、四川中江县等地的一些农村学校,多所小学“共享”一位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
除英语外,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音乐、体育、美术等新课程同样缺乏老师。平江县教育局统计的数据是,按照课程要求,当地小学有2.1万多名学生需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至少需要160名相关教师,而通过从初中调剂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只能解决60人左右。
平江县教育局局长李日瑛非常焦急:2006年只有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往后每年需要开设英语课的班级越来越多,怎么办?
二、缺教师与超偏:失衡的危机
平江县的教师在分布上有这样一个突出现象:城关镇和三阳乡等中心地区教师严重超偏,而虹桥镇、龙门镇等偏远地区确严重缺教师,这种配备上的失衡使得平江义务教育暗含很大的危机。
1、地域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只是一种客观现象,一般地发达地区多而偏远地区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镇镇化的过程,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这样实际上也刺激了学生向城镇和中心地区迁移,自然教师也逐步迁移到中心地区,但平江城镇化的实际对教师比例的要求相差甚远。偏远的虹桥、龙门、大坪、咏生、南桥等乡镇公办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0以上,可想而知,虹桥镇的学生是谁在教他们,李冬平说今年期虹桥镇使用代课教师168人。
教育部门也有所动作。平江县从2001年即开始对新聘教师实行聘用制,实施合同管理。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李秋桂承认,仅靠教育部门的微调,远谈不上解决基层教师队伍的优化问题。
3、年龄“倒挂”。湖南不少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平江县目前3460名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其中50岁以上的1800多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相对很少。而长寿镇除中心小学外,22所小学竟没有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实际上近年农村生源状况已发生很大改变,比如平江县三阳乡,2004年有2400多名小学生,2006年在校小学生只有1200多,2007年不到1000人。生源锐减,导致农村教学点更加分散。
平江的老百姓希望在农村适当增加教师偏制,但政府对此不臵可否,童市镇恩溪片区原是一个乡,近几年来已撤掉了小学和教学点9个,象石枧村、天和村、和众村、二联村、白花村、大
村6个自然村已经没有了教学班,学生只好投奔到几十里外的亲戚,有的家长在外打工的干脆就将孩子带到广东、上海等地。天和村支部书记吴珍珠说:‚解放初期我们村洪世庙(现村部所在地)就是一所小学,到如今反而学校撤消了,这是历史的倒退,原来毛泽东时代叫做学校办到家门口,如今读小学反而要进城。‛
不想回平江。
平江县教育局人事部门介绍,近10年来平江高中没有招到一个湖师大这个省级重点大学毕业的教师,头几年所招收初中教师几乎是非师范类毕业的‚杂牌军‛。
2、留不住。教师不愿儿女再当农村教师,青年学生不愿下基层任教,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对农村教师生存实况的不看好。
喻朝辉是平江县黄金洞乡巨能学校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她同时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数学、美术、思想、地理、图画等课程教学。因为学校是寄宿制,喻老师班上36名学生中,寄宿的就有27个,她还要承担生活管理的责任。一天的生活从早上6点起来领着学生做早操开始,到晚上9点钟等学生上完晚自习后才能开始备课、改作业。每天晚上还要起床查夜两次,看看学生们有没有调皮、踢被子等等。
从教已22年的喻老师,是小学一级教师,她的收入包括每月806元的工资,加上20元至70元不等的班主任费以及考核奖金等。喻老师现在住的是学校提供的宿舍,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她说,现在还算比较安定了,2000年以前在各村的教学点流动教学,一直没有家的感觉。
现任开发区中心学校的英语老师张黛伟,今年上年还是平江一中的英语骨干教师,她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录用到珠洲市的一所职业学院任教英语,她教学能力强,水平也高,英语过
第二篇:危机与心态
《危机与心态》心得
最近听了李强老师的《危机与心态》讲座,感触很深,体会到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居安思危,不断进取,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要端正好心态,努力工作,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远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人的一生往往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只有预知危机,不断消缺,积极进取,不断反思自我,化解危机,才不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才不会被企业所抛弃,真正成为对企业有用的人。
要有归零和感恩的心态,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珍惜现有的工作,做好工作,才能永远拥有工作;工作中要始终有颗平常心,不要有过多的抱怨,遇到问题,要静下心来多分析,多找找自己的不足,自己把工作做好了,心态就平静了,平静的心态加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题。
有危机也有机遇,端正心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第三篇:青春的无奈与痛
青春的无奈与痛
早己忘却了痛字该怎样书写,早已忘却了此人身在何方,早已忘却了青春该怎样解释。不想用那些陈腔滥调来品位人生。自认为比别人成熟几分,自认为比别人更懂,自认为所有的事都早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就是因为太多的自认为,才有了我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苦涩的青春仍是青春,含泪的笑仍是笑。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即使是阴雨天里,也能看到灿烂的阳光。也许我不曾获得,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已付出。也许我不曾拥有,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已放弃。也许我不曾快乐,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已幸福。但我终究不知道这幸福的背后是什么?是阴谋?是金钱?还是与所有的一样都是利益。我不会用犀利的文字来在这即将盛夏的日子来哭泣。我不知道忘记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应当忘记什么?忘记不曾重要,可偏偏有天,突然惊起,竭力想要记起那个永远也不再被记起的片段,绞尽脑汁,直至精疲力竭耗费殆尽----依旧毫无所获。大家都说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即使收获再小,也会存在。我不清楚到底我付出后,得到了什么。听着歌哼着旋律,想着未来。我想此时我应该快乐,至少应该试着微笑,一直笑到最后。突然发生自己对于一切无从下手。有太多的事物我无从骄傲。因此我认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抛物线。我的飞鸟已经飞走,窗外星光灿烂。关于爱或者其他,我将怎样去了解?我听到你说:“上帝爱人间的灯火甚于爱他的巨星。”
我想世上的美好莫过于此,微风在后,艳阳在前,朋友在旁。也许当时的我们都还年少,不懂得该如何去爱。幸好有些东西,仍谁也不能改变。这样的我们才会歌颂出:“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第四篇:五一劳动节的期待与无奈
五一劳动节的期待与无奈
自从中国的老百姓有了五一这个假日以后,大家就多了许多的期待与无奈。因为这个名叫“劳动”的节日,并不用劳动,反而有了七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人在五一之前的数周就已无心工作了,和亲朋好友盘算着怎么安排这七天的日子。
可能很难真正给理想的五一节下一个定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过法也不同。出去旅游的人肯定希望自己的行程精彩愉快:人少一点、服务好一点、天公作美等等;疲于工作的人则希望这个五一不要飞来加班“横祸”,美美的睡个饱,最好七天手机都不响,那才过瘾;商家的希望就不用说了,鼓足了劲恨不得一个五一把一年的钱都赚回来……。不难看出,人们在五一之前对于这七天都充满了期待。但五一之后呢?好像无奈更多一点,旅游的感叹花钱买罪受,行程中的许多烦心事让人堵心;在家的喊着比上班还累,走亲访友、聚餐宴饮、购物扫屋,居家过日子不容易啊;商家倒可能还真没少赚,但也对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无奈的直摇头。
那我们的五一究竟怎么了呢?我个人认为是大家的期望值太高了,岂不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抛开国家制定五一、十一、春节三大假日的宏观考虑不谈,其实这三个长假日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调剂放松的机会。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疲于奔命。而这三个长假正好将一年分成三段。五一假日作为三假之首,正好是人们总结一年开始几个月工作学习成果以及放松休息一下的好机会。
因此,这个假期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七天的空闲时间,而是我们调整自己心态的良好时机。旅游也罢、在家静修也好、好友亲朋把盏聚谈也可,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抛开世俗纷争与浮躁,放松身心,换换脑子,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白白度过了七天无奈的假日。
不管怎么说,五一又要来了,让我们放松心情,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这七天吧!让我们过完七天后,身心愉悦、精神抖擞投入新的工作生活中。希望每个人都在七天后期待下一个七天的到来,而不是无奈的叹息七天终于过完了!
五一,我来了!
第五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 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 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
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可
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
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
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
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
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
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
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
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
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 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J].云南环境科学, 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