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同体建设
邻鄂小学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
领导小组
(成员园)
组长:杨饶(邻鄂镇中心小学校校长)副组长:钟世泽(邻鄂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成员:
龚节斌(学校教导处主任)简再奎(学校后勤处主任)陈艳霞(学校办公室主任)
娄静、田雪梅、杨琴敏、简芳、田淑琴(学校学前班教师)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发展共同体内各项制度,共同体内学校行政管理交流、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教科研交流等计划,研究解决共同体内重大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开展共同体内的各项工作,确保共同体健康发展。
邻鄂小学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活动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保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镇江市幼儿教育教研教育工作思路,通过园际合作研究,发挥群体智慧,本着“共享、共话、共进”的原则,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主要途径,探索幼儿园课程有效实施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促进区域内艺术活动资源共享,引领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二、工作重点
1.关注教研活动。在教研共同体活动中,抓好共同体骨干园与基地园的教研建设工作尤其重要,在教研共同体活动中,骨干园应该起到实践、探索、引导、示范作用。组织开展教材分析、课例研究、互动评议、教学反思、热点解读等教研活动。它的工作目标一是:以艺术音乐活动为出发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培养学习型、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二是建立和完善一种自下而上的,体现全员参与,开放有效;同伴互助,成果共享;大胆尝试,实践反思;区域幅射,互动特色的教学研究制度。最终体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2.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活动的主阵地,教学效益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也是区别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本年度我们把集体教学作为重要活动之一,从教学细节去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构建。
3.关注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幼儿园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本年度以幼儿园统编教材的唱歌为主要题材,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一课三研”、“跨园评课”等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对传统的“教学常规”,到底还要不要全盘保留?适合新的教学体质的“教学常规”到底要进行怎样的改进?教学规范是不是越细越好?等一系列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
4.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的创建平台,提高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改变学习交流方式,运用“头脑风暴”、学术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在紧张、愉快的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变传统的教学点评为辩论会,变传统的培训为读书交流会。
5.关注网络教研。运用博客或QQ群为载体,将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材料和成果展现其中,以教学资源上传、教学日志发布等为主要形式,让广大教师更深入的思考和研讨,形成资源共享。
三、主要措施
1.完善教研共同体组织形式。
通过“骨干辐射”、“专家引领”、“联片带动”等三种区域联动方式,强弱互补,共享双赢,带动整体提高。构建教研共同体的支撑体系。第一,专业支持。聘请专业人士或骨干教师形成研究的支撑力量,组建骨干专业队伍,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提升教研水平。第二,区域幅射。骨干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定时向参与园开放,基地园积极参与,推动教研共同体活动深入开展。第三,同行互助。要搭建平台,提供时机,营造氛围,促进区域内各成员间,园际同行间的互助、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分享。
2.明确工作职责,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定期召开核心园、成员园园长会议,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制定、落实共同体教研活动计划,要求做到“六个一”:每年度初拟定一份共同体教研工作计划,每年度末撰写一份共同体教研工作总结,每年度填写一本《共同体教研活动记载册》及相应资料,每学期举行2-3次区域教研活动,每次共同体教研活动确定一个主题,每次共同体教研活动后有一项反馈信息。
3.开展主题培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主题培训,区域活动围绕主题扎实开展。认真完成教研室下达的教研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疑难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强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第一,研究步骤方面,强调引导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实践探索,反思总结等步骤,将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第二,研究内容方面。要研究怎样利用艺术活动优秀的传统经验诠释新的课改理念;研究怎样将新的教学理论转变成可以操作的实践,形成歌唱活动教学模式;研究怎样将新课改之后的教学经验提升,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四、工作要求
1.“共同体”园所在集体活动中,要信守规则、分工协作、沟通信息,乐于分享,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积极承担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任务,有效开展园内、园际间教研活动。
2.“共同体”小组每学期要举行一次园际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主题突出,凸显阶段成果,并向一定范围内区域辐射,扩大影响。并做到过程材料齐全,信息交流及时。
3.“共同体”园所每学期对本园负责参与的项目做认真总结,对实验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有价值的实施方案、活动纪实、经验总结、随笔反思等进行汇编,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2015年9月5日
第二篇: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9年11月13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其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期我们特邀3位专家学者,一起来谈谈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于“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提法,您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杨开峰:共同体意味着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决策程序民主、资源配置公平、结果共享正义。首先要明确,尽管存在利益格局分化和社会主体多元化,但是矛盾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
其次,“人人有责”解决的是意识问题。政府要转变观念,强调人人参与不仅是因为政府资源有限,更重要的是社会治理格局正在转型,这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体现。同时,公民应该有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到参与公众事务既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更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人人尽责”解决的是行动问题。一方面要用制度保障“人人尽责”的可能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支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第四,“人人享有”解决的是结果问题。要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人人享有、人人满意。这既包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也包括化解矛盾冲突、照顾各方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家庭之间更加和谐。
郁建兴:这一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有了更高标准的战略规划。过去我们讲“社会治理”,通常都假定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对象是社会,是“政府的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成效、对社会治理成效的评估,大多停留在政府考核的层面,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关系不是很大。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将迈向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共同治理的新局面。进一步说,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在执行阶段参与社会治理,更要共同规划社会治理的目标,共同设计社会治理的政策,共同探索社会治理的工具,共同开展社会治理实践,共同评估社会治理成效。
何艳玲: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也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日益凸显出不匹配、不兼容的地方。如何通过治理变革和机制创新来弥合两者间的“缝隙”,需要重新思考。“人人有责”回答“谁来管”的问题,即由谁来主导和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三个“人人”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为探索新时代社会治理之道提供了系统方案。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三个关键点:首先,党建是引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要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制度是保障。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再次,落地于社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主阵地,也是人们最能体验到美好生活的空间。这就要求政府的工作重心向下、方式多元、能力提升。
改革机制、创新方式、协同治理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要真正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还须克服哪些痛点、难点?
杨开峰:一是政府观念和体制机制还须改革。有些地方对建立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基层政府权责失衡;部分地区社会矛盾的化解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大量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
二是协同治理手段缺乏。
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严重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但是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职责与能力范围。三是应对新型社会风险形势严峻。
新型社会风险不确定性大,难以预测,传播迅速而广泛,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等。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社会行为的机制发生变化,网络犯罪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四是社会组织的权能还比较薄弱。
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较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发展不充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表现还不突出。五是多元参与方式有待创新,公民意识有待加强。
特别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方,社区认同感弱,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郁建兴:一方面,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即如何让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共同治理中来。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划分责任。我们都知道公共池塘的悲剧,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享受了多少池塘资源,造成了多少污染,所以没办法精确地知道每个人需要承担的维护责任。我们的社会治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在操作层面上划分主体责任,那么社会治理将始终是政府的社会治理。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的关系。顶层设计明确改革方向和边界,为地方自主创新提供操作空间和制度保障。而地方在此基础上和既定边界内,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模式。二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营造多元治理的格局,通过行政推动的手段,选择性地“培植”一些典型。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但不能促成社会治理的内源式发展,反而削弱了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整体互动。所以,推动社会治理应该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高政府以外的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
民主协商是独特优势,科技支撑是突出特点
主持人: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展了十九大的理论成果,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方面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的要求,您怎么理解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何艳玲:民主协商是基于对“共同”的理解与挖掘,分层次有重点开展工作。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打造,关键是要实现对“共”的理解,它包括三层含义: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商议机制、共同的行动规则。具体而言,一是要对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共同诉求和意见主张进行判定和识别,寻找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共同利益诉求是可商议的,可以通过平台搭建和机制设计,弥补现行管理体制和反馈渠道的不足之处。三是共同的商议结果是可落地的,各主体根据对协商结果的呈现、评估采取共同的行动。
科技支撑是技术治理的重要呈现。对于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科技支撑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一是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缓解政府管理过程中自身的结构性紧张,比如职能部门空心化、基层政府工作部门化等。此外,社会事务的复杂性要求建立部门间的横向联合机制,这就需要用科技手段打造跨部门甚至跨行政区划的信息平台。二是打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壁垒。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点”与社会事务的“面”之间不对应,垂直部门专业化的职能设置与社会事务的多样化变动性之间无法匹配。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补足两者的差异,通过网格数据的收集和精细化治理,熟知民生民情。
杨开峰:民主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解决基层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模式是党领导下的基层多元共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科技支撑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产力问题,是社会本身发生深刻变化的折射,不断冲击和改变社会的边界、结构、关系、机制和认知,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客观基础。社会治理的对象、理念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治理问题不断涌现;同时,新兴科技为治理带来广阔的潜力和可能性,为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痛点、难点问题带来机遇。我们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来重塑治理边界、改善治理结构、创新治理工具、改革治理方式,增强社会治理的执行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治理效能。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浙江新样本
主持人:从“枫桥经验”到“三治融合”“息事无讼”等,浙江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走在前列。新时代,浙江如何发挥“三个地”的独特优势,结合实际,探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本?
杨开峰:继续强调党建引领,建立更全面、更有效的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凝聚合作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横向联动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
持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政府部门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对象,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服务者。要努力向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转变。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大局中改善社会治理。要把社会治理同浙江其他领域的治理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同“最多跑一次”改革结合起来,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等。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持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怎么样才算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怎样才算现代化?我们怎么能保证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评估、问责、学习必不可少。
郁建兴:一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经验,是因为它具有超越属地治理特征的普遍性。社会治理实践要成为经验,除了完善的治理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治理能力。制度容易学习和复制,而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时间的积累。
无论是“枫桥经验”、民主恳谈会,还是“三治融合”“息事无讼”,它们的背后都是一批又一批基层精英在灵活运用制度。所以,浙江省作为当代中国众多治理经验的发源地,想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领跑全国,除了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上总结经验之外,更需要去思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扩散,给浙江省各级政府总结治理经验提供了重要样本。“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仅注重制度和机制的设计,更在如何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上,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参考。唯有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双管齐下,浙江智慧才能走出浙江,成为浙江经验,为中国方案贡献浙江智慧。
第三篇: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东夏教管办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0年东夏初中与职工子弟初中、东夏小学与职工子弟小学结对,2011年东夏初中与北关初中结对,东夏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今年东夏初中与开发区初中,苏屯初中与满族初中,东夏小学、苏埠屯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东夏小学副校长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建立了东夏镇小学共同体。
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镇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夏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发展共同体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有关科室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主要点问题。
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
方案,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对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进展情况分别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
核、奖励共同体的依据。对于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的典型经验,教管办将适时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推
广。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创先争优等评选范畴。
三是狠抓过程管理。双方学校将加强对各发展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和监管,同时将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学校发展共同
体建设指导小组,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跟踪指
导、半年中期评估和年底终期评估等。
四是加强人文关怀。我镇对来我们东夏支教的指导教师
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到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每月
200元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
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
教师倾斜。
五是东夏初中和苏屯初中互派副校长进行交流学习;并
成立了东夏镇小学教科研一体化,派出副校长李广华到店子
小学兼任副校长,定期在全镇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
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
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
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
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
利用暑假教育系统人事调整契机,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管理
干部,到对方学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双方学校选派优秀教
师到对方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
谐的教育品牌,创建青州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一班子,统一管理,并积极推进两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
貌整治,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
二是打造师资队伍共同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采取教
师互派的形式,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并
对老师进行传、帮、带工作。从对方学校每学年选派一定数
量的教师到主体学校,通过带班上课、参与教学研讨等形式
跟班学习。从目前主体学校选派教师的情况来看,两校选派
教师均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名师工作室成员,很多教师在省市赛课中获一等奖。主体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加
盟对方学校,将充分发挥“1+1>2”效应,大大提升对方学
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证。同时,对方学校也选派年级、学科及人数完全对等的教师到主体学校任教,让这些教师在更高的平台上和更好的理念下得以锻炼并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三是打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共同
体在教学进度、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制订统一的制度,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和教学常规检查等活动,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管理。建立共同体统一的教学质量监
控、反馈系统,随时掌握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
对措施,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优质均衡。同时,主体学
校将积极开展面向对方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指导、研究
改进对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策略,坚持以科研为抓手,带
动对方学校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名师引领强素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推行名师结对,提高了共同体教师的整体素质。西苑小学的优秀教师曹春红与我镇英语教师结为师徒关系,在为期一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曹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示
范和教科研课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了我镇小学英语教师
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名优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整体提高了东夏镇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
五是结对帮扶结硕果。自活动开展以来,结对学校对东
夏镇各中小学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像西苑小学投资8000元
为东夏小学购臵了电子看板,投资3万元为东夏小学绿化美
化校园。有效地改善了东夏小学的办学条件。
三、先进的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是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在共同体工作启动
后,我镇立即开展了交流人员选拔工作,经个人报名、民主
推荐后,再选派出优秀教师进行交流。
二是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两校
在开展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分别举行了思想品德、英
语和物理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课堂展示、集体评课等环节,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各项目组制订工作配档表。根据共同体第一次联席
会议要求,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后勤服务项目
组分别制订了工作配档表,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时
间,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四是办公软件实现共同使用。经过前期的软件和人员设
臵,现校园办公平台、公文流转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已完全
实现两校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更加便于两校交流,大大提
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东夏镇内教育资源
共享和均衡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是我镇教育发展由于受城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衡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
衡的现实问题,使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层次、质量存在差异;
二是注重面上的东西,只求形式,不重效果;三是缺乏载体,拘于传统;四是缺乏促进机制,可持续的动力不足。
五、下一步建设推进方式:
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双方学校在看到对方优势的同
时,更看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把学习研讨纳入教师考核。
2.定时组织人员交流。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交流合作。
3.互动教研,携手共进。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座谈、理论
学习交流会等,共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以后的日子中,我镇将与共同体学校在实现“理念共
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标上,进一步加
强校际合作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位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发展。
2012年10月
第四篇:“共同体建设”要长期坚持
“共同体建设”要长期坚持
——赴苏州大儒菉葭中心小学学习心得体会
(三)在苏州大儒,我惊奇地发现:这里同样进行着与我们宿豫教育“共同体建设”相似的做法,几所学校、几位老师、几个年级捆绑式的团结在一起。
大儒菉葭中心小学规模并不大,几百个学生,几十个老师,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看不到任何互相拆台、互不相容的迹象。经历了一段他们的真实生活,就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同船共度是缘分”“大家小家是一家”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家庭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也没有什么可隐瞒同事的“绝招”,好事、好心情、好资源、好创意,大家经常在一起共同分享,就如同大雁觅得了美味,从来不知道自己独享。
这是怎样一种环境和情境?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我流连其中。其实,宿豫区教育系统年初到现在正在致力于这个工作、这项事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当然,这项事业目前主要还是体现于校际之间,即若干所乡镇中小学捆绑在一起,契约式、协议式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目前来看,效果显著,我们学校在领衔学校(宿豫实小)各方面的指导和带动下,正沿着高效、优质的轨迹迅速向前发展,在校本培训、教师备课、上课等方面更加规范,讲究实效。
在大儒菉葭,这种契约式、协议式互助发展,已修成正果。在这里,教师大比武不只是局限于哪几所学校,每学年每所学校都要轮流坐庄承办一次全区性大型会课活动,所有的中青年教师都要积极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既对个人进行考核评价,更加大了对所在学校捆绑式综合评价的比重,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和荣誉。教师校际交流、岗位交流是经常的事情。在竞争中互助共赢,是大儒人对教育共同体的解读和演绎。
教育共同体建设利大于弊,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利于创新管理机制,利于激发工作活力,利于打造优质教育,利于开展均衡教育。
在宿豫,教育共同体建设正如火如荼,既有的效应已经充分彰显。笔者呼吁:教育共同体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必须长期坚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才指日可待。
(宿豫区王官集中心小学 侍孝青)
第五篇:新强学校共同体建设总结材料
虚心学习携手共进
------幸福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
为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在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我校与逸夫中学、田家炳中学、龙兴学校组建“幸福教育共同体”,近一年来在轮值学校逸夫中学的带领下,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这一年对于我们来说收获颇多。
一、共建之处拟定共同体活动计划
通过共同体联席会议商讨制定出《逸田新龙四校共建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出共建目标及各阶段活动内容,共同体学校命名为“幸福教育共同体”并对此命名加以解读“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幸福教育,构建幸福校园,成就幸福教师,打造幸福课堂,培养幸福学生,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幸福和快乐”,同时制定《共建公约》。
二、共同体联席会议有效进行
2014年在逸夫中学举行两次联席会议,第一学期研究启动会议及上半年工作计划,下半年召开总结会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在此过程中各校校长及业务领导都积极参加。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多次,使共建工作扎实而有效的开展。
三、高质量的教学联谊活动。
1、启动式暨四校课改交流会
2015年5月启动会,市教委、研究院、区、校领导届时参加,领导作了重要讲话,教师代表、校长代表分别表态发言。之后逸夫中学出二节展示课,语文教师杨彩霞《狼》,数学教师张亚萍《旋转专题训练》,展现了教师极强的基本功,及逸夫中学课改成果。使观摩教师受益匪浅,席间教师、业务领导分别谈了感受和对课加以点评。此次会议既是一次成功的启动式又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研讨会。
2、积极领用网络进行分学科教研
6月利用网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网络集体备课,四校教师分学科上传集体备课材料,教师们在网络上点评、交流。教研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极大地方便了教学交流,在交流中对如何上好复习课又分组展开讨论和研讨。3、9月开展学习交流,使教师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充电,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开展《静悄悄的革命》王校长《高效课堂》《团队精神》《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的学习,利用网络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沙龙,给教师心灵鸡汤。4、10月网络教研展示,各学校分别将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在网上开展,此次活动确是教研的盛宴,无论是教师、业务领导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因为网络使我们零距离的接触了先进校,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5、12月开展同课异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交流,此次活动由新强学校承办,逸夫学校的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分学科研讨、交流,教研组长分别评课,最后由逸夫中学班主任作综合素质经验介绍。此次班主任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我们也感到逸夫课堂教学的高效,值得学习。研讨学习期间刘霞数学教研员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评,使大家受益匪浅。
回顾一年来的共建工作,我们深感农村中学虽然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了班级,但文化立校是根本。学校的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学生的养成文化确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城乡有差距。我们的教师朴实无华,但安于现状,善于学习者随着教师年龄的偏高而越来越少,相信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查找差距和不足,积极学习、取长补短,共进共赢、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