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关于我校烹饪专业建设品牌专业的情况汇报)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我校中餐烹饪品牌专业建设的情况汇报
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我首先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到我校对中餐烹饪品牌专业建设进行视导检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我校前身是滨海县现代教育中心,也称滨海县职教中心校,由原县电大、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中、县机械中专和县二职中于2001年10月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县职中创办于1979年,1988年通过国标省级重点职业中学验收。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58年,1999年被命名为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县电大创办于1983年。2010年7月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
目前,校园占地152.6亩,建筑面积(含在建21层实训大楼)7.8万多平方米,有烹饪、电工电子、数控等38个实验实训实习室,有600多台计算机,11.7万册纸质图书和5万多册电子图书,实验实习设备总值1376.35万元,各类在校生有4325人,其中中职信息系统注册人数为2907人,其中中餐烹饪专业197人,电大部本科在籍学生1167人,师教部本专科函授学员253人。有教职工248人,其中专任教师196人。另外,学校每年培训中小学教师3000多人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特殊工种人员等各类人员计5800多人次,学校现已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互相共存的办学格局。我校中职教育开设中餐烹饪、机械加工技术等21个专业,其中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和中餐烹饪3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机械和电子2个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烹饪专业为省级课改实验点。我校2003年通过省“1122”工程职教合格中心校的评估验收,2005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我校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下面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标准》的六个方面,将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建设情况向各位汇报。
一、专业开发合理
我校在专业开发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据县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泵阀机械、纺织化工、农业食品、港口经济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开设了中餐烹饪等21个专业,培养了大批合格顶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校中餐烹饪专业于1984年开始开设。目前,该专业有197名学生,9名专任专业教师,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07.044万元,于2012年1月被市教育局认定为合格专业。
学校建立了由分管校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团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调研,形成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稳步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我校结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烹饪专业分为中餐烹调和中式面点制作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形成了以中餐烹饪专业为核心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群。我校非常重视专业文化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特征和专业特点及行业企业需求,基本形成了浓厚的专业环境育人氛围,同时学校确立了“坚持全纳教育,培养德技兼备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奋发、开拓争先”的校风、“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教风、“勤学苦练、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校训,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规范
课程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注重继承、借鉴、创新三方面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努力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我校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及调研成果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课程改革,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学校组织烹饪专业教师自主开发了《烹饪专业文化》、《面塑技法》、《西餐制作》等校本教材。
我校能够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教学大纲,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目标达成度高,根据项目化教学要求,制定了专业学科课程标准,并经有关部门审批,使专业技能课与省、市、县技能大赛、行业企业相关职业标准相结合。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省市要求,建立了课程管理制度,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配臵教学资源,规范管理,考核严格。公共基础课统一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专业技能课有78.6%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另外适量使用校本教材。
三、教学团队高效
为实现品牌专业建设目标,我校多途径建设培养师资队伍,建立起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教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高级教师5人,技师级以上4人,师生比为1:21.9。另外,兼职教师3名,其中1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
任昌娟,中餐烹饪专业负责人,高级教师,高级技师,县政协委员,市中心教研组成员,92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烹饪专业,工作后从事职教至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参与研究省级课题《县级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有3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省市大赛中频频获奖。
不断强化教师能力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施展才能搭建平台。烹饪专业教师都能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课件制作,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庄其卫同志曾主持过省级课题研究,钱科国、任昌娟、孙晓莉等老师都参与了研究,有60%以上的教师每年都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研究。我校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有关“五课”教研文件精神,制订并实施“五课”教研活动方案,以一年一度的“园丁之星”评比活动为载体,开展听课、评课、说课,还利用教研活动日,进行校本培训。每年有30%以上的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或教研活动。据统计,我校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的9.2%,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每位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均在2个月以上。我校外聘的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有相同的要求和待遇。
四、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开设课程的实验实训实习要求,特别重视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建设及配套经费及时到位,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实践教学基地能充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我校烹饪专业在校内有96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1个,96平方米的白案实训室2个,96平方米的红案实训室2个,96平方米的中餐摆台实训室2个,96平方米的刀工冷拼室1个,96平方米的西餐实训室1个。上述实验室里有二主二副不锈钢双炉灶、五箭冷藏式工作台、远红外消毒箱、六门冷柜、四门冷柜等各种烹饪专业实验实习设备,总值107.044万元,生均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值5433.7元。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数量和工位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积极为师生技能训练、技能鉴定等提供服务。实训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各室定人定岗管理,职责明确。各实训室平均利用率在82%以上,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自开率达96.5%。
在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先后与县内的滨海宾馆、桃李园大酒店、天海元大酒店、财苑宾馆、锦悦国际大酒店、县外盐城瀛洲宾馆、苏州状元楼酒店、南京悦华大酒店、双门楼宾馆等计9家大型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上述9家单位为我校烹饪专业师生提供稳定的学习、实习场所。
我校图书、阅览资料室,现有烹饪专业图书2300册,生均10册以上,每年新购专业图书生均1.2册,订阅专业期刊9种。同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信息资源网络中心,提供网络支撑,实现全校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同时购买了中职资源网资料下载使用权,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方便。
五、教学实施有序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育理念、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校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做到过程组织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方式先进、教师执行严格,实施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学秩序检查、备课与上课检查、考试质量检查、教学档案检查等,有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合格率达96%以上。
遵循中餐烹饪专业的特点,尽量安排学生在对口岗位实习。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开展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定期安排烹饪专业学生到滨海宾馆、桃李园大酒店等有关场所参观,了解和感受餐饮文化氛围。强化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对餐饮业的适应能力。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学生能按时获得合理的实习报酬,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达98%以上。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稳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紧密结合餐饮业实践,努力体现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达到知行统一。坚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80%以上的专业技能课能运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效果良好。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老师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行多元考核、灵活考核。
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了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能运用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对学生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整合、开放教学资源。组建教师工作团队,围绕教学项目开发、课程建设等进行研讨,形成教学合作发展机制。
六、质量效益双赢
中餐烹饪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长线专业,自从1984年开办以来,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大,生源充足,每届招生学历班教育都稳定在2个班以上,每届招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
在搞好校内学历班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场地及生活条件,积极对社会人员进行短期技能培训。我校的短期技能培训工作曾受到省领导张连珍、黄莉新等的视察指导,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仅烹饪专业2009年培训253人次,2010年培训261人次,2011年培训246人次。去年,和欧堡利亚大酒店合作,为该酒店培训新员工200多人。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资格,从平时的实训管理着手,强化技能训练和考核,学生在毕业前都能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中级工资格鉴定,参与率100%,合格率100%,双证率达23.5%。综合高中看对口高考,每年的对口高考烹饪专业学生均有被高校录取。2011年陈凡、杨丽媛同学总分列盐城市烹饪专业第一、三名,双双被扬州大学录取。职业中专看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技能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到现场观看。学生刀工、冷拼、热菜、翻锅等项目表演或竞赛,专业课教师也同期开展技能教学大比武,学生参赛热情高,信心足,参赛率达100%。
2009年,烹饪专业有2名教师在市技能大赛中获一、二等奖,2名学生获二、三等奖;2010年有3名教师获市二、三等奖,2名学生获三等奖;2011年,任昌娟老师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今年刘必红老师获省技能大赛面点项目金牌、冷拼项目铜牌,王春亭老师获面点项目铜牌。
由于我校重视技能训练,毕业生特别是烹饪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5%,每年对口就业率达84.2%,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4.2%,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都非常满意。如滨海宾馆的餐饮部经理黄建斌就是我校的烹饪专业毕业生,曾获得中华美食大赛金牌。目前在滨海宾馆餐饮部工作的有我校17名烹饪专业毕业生。毕业生个人在社会上开酒店、当主厨的数不胜数。用人单位对我校烹饪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87.4%,在校学生对该专业满意度通过测评调查达96.1%以上。烹饪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本地餐饮行业项目研发与服务。与滨海宾馆、桃李园大酒店、天海元国际大酒店等县内著名餐饮企业的同行们一道研发本地特色菜肴,并由我校老师一道一道制作成品,执笔撰写,形成了《面塑技法》和《西餐制作》等书,书中许多菜品被上述酒店餐饮部应用于宴席,深受客人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参与本地餐饮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服务外,还受县政府委托,承办全县每年一度的技能大赛,为大赛提供场地、设备、裁判和命题,深受县领导和参赛人员的好评。实训实习室还对全县各乡镇成教中心开放,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县政府、县妇联、县扶贫办组织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培训服务,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
本地区烹饪专业对接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方面,我县百亿农产品加工园区已经建成,大量企业落户园区,扩大了滨海农副食品生产基地规模,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滨海港中电投投资35亿元的煤炭码头一期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滨海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势兴起的餐饮服务业已成为我县经济的一大亮点,县城宾馆、酒店鳞次栉比,中小型酒店、排档更是不计其数,欧堡利亚大酒店、即将建成的滨海国际大酒店等四星、五星级宾馆即将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滨海港建设轰轰烈烈,给我县旅游业带来极好商机,高级大型餐饮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已经凸显,所有这些,为我校烹饪专业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烹饪专业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项目的研发还不够多,新品开发、特色食谱创新不多,课程建设精细的程度还不够高。我校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校内实习基地规模,加大投入,再上设备以满足现代餐饮和食品生产加工的实践教学和服务市场需要,要进一步深入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课程改革,不断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贴近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汇报,定有许多不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教。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专业建设工作特别是烹饪专业品牌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一二年六月二日
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视导
汇 报 材 料
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 二○一二年六月
第二篇:品牌专业建设总结
附件
2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品牌专业”
项目实施情况总结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二○一○年五月
填 写 要 求
1.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数据详实。所在系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扩展或加附页。
3.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按规定时间(5月14日)前提交教务处。电子版请发送到OA教务处,并限用A4纸张打印(加盖系公章)交到教务处。
第三篇:烹饪专业建设调查报告
烹饪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湖州目前餐饮服务行业,星级宾馆饭店有60家,小型餐饮服务业及社会餐饮有1560家,目前正在厨师岗位上岗的从业人员有近15000多人,按照厨师行业12%的自然更替率,每年行业需求量为1800人,同时每年的技能晋升等培训达2000多人次,而且行业在迅速发展中。由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迅速增长,决定了其专业地位的重要,可以说:“前景广阔,长盛不衰”。已经规划建设的“环太湖休闲度假区”各类服务型企业的发展迅速,使得烹饪专业人才更为奇缺,这为我校烹饪专业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二)建设目标
紧密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结合各餐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完成本专业各项目建设,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1.将烹饪专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2.建设“国家级大师”领衔的集专业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工艺革新、创新研发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3.培养具有合格专业技能和优良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中职生。重点培养面点、热炒、冷菜与食品雕刻、西点制作、调酒、营养配菜等工种的技术人才。
4.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完成规划中的教学资源库、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实训教材自编等目标,成为浙江省课程改革优秀学校。
5.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实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中,继续保持明显优势,并新专业新工种中继续争创佳绩。
6.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建本专业在社会培训、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全新业绩。“湖菜创新研发中心”完成规划中的项目,打造服务经济与产业的优质品牌。
(三)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与我市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历届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市酒店管理经营、餐饮行业领军人物的优势,全力推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构建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社会培训、产学研结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等方面的绿色通道。采用“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专业方向、满足不同服务方向的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各种类型的技能比赛、各种办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学生职业生涯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的“立交桥”。积极探索行业不同人才规格需求和岗位工种的细分,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化实训平台建设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构建专业现代化建设和各类餐饮人才培养培训的快速通道。
(四)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本项目是一个示范校建设的公共建设项目。示范校重点专业该项目建设第一年内容:一是烹饪专业依据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整体规划,在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提升专业原有的“魅力中职生”和“职业素养标准实践”两大素养教育品质,全面实施职业导师行动。二是建设与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建设,创新一种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良厨”的培养模式。通过接轨烹饪行业与烹饪企业及岗位实际,建设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烹饪专业将全面研究与实践职业导师运行机制,制订职业导师教育目标,开发面向未来厨师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编写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全面建立烹饪专业学生成长档案。三是实践烹饪行业职业素养标准,建立起有企业参与的第三方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及其评价体系。示范校建设第二年主要内容:一是烹饪专业将建设完成“厨师岗位能力训练中心”。中心将实现厨师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真岗位、真任务、真设备” 的“三真”实训行动,进一步提升烹饪专业学生未来岗位的从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与终极竞争能力。二是专业将建设一支由烹饪大师、烹饪(高级)技师、行业专家、酒店老总、劳动及法律、管理、创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兼职指导师队伍,服务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烹饪专业通过两学年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项目建设,将探索出适应中职生发展的、接轨企业岗位需要的、符合职业学校发展与专业建设方向的全新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于学生终身的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2)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项目。示范校建设第一年,烹饪专业将做好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工作,具体做好如下内容:一完善教学楼教室视频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设备,二是完善实训场所视频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设备,三是与烹饪行业、软件开发企业等合作开发教室与实训室的双向视音频信息交互的数字化教学软件,建立起初步的烹饪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示范校建设第二年,建设与扩充专业数字化实训资源库,选择并建立1-2个远程的企业厨房视频教学窗口,通过网络实时传送企业的岗位工作情景与信息跟专业实训平台对接,促进“真岗位、真任务、真设备” 的“三真”实训教学。完成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岗位操作三方一体化教学。通过两学年项目建设,烹饪专业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3)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及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校内启动烹饪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托学校的“湖州市创业培训基地”资质,尝试学生校内模拟厨房与餐厅项目。校外建立完善10个校外创业培训实训基地。示范校建设第一年,依托学校弘毅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学校自考学院及湖菜创新研发中心开展学生创业培训,完成创业培训1000人日。示范校建设第二年,完成创业培训1200人日。其中将聘请资深专家与行家做专题讲座。通过两学年的项目建设,烹饪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将形成课程,并取得相应成果。
(4)学生技能大赛与文明风采大赛资助项目。技能大赛是专业办学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烹饪专业本项目两学年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一是创新和建设一种全新的技能竞赛的辅导机制和优秀学生的选拔机制;二是建设形成烹饪专业竞赛课程,形成专门的竞赛辅导教程,以课程建设促进竞赛辅导与创新;三是选拔、培养和成就一个由全国名厨、行业专家、岗位精英和教师技能能手组成的竞赛课程教学团队;四是建设专门的竞赛技能实训与研究工作室,广泛收集国内外和不同地方的行业、企业、岗位的优秀技能技术成就,建立竞赛资源库;五是建立专家指导会,让技能比赛从一开始就以专家的视角去准备、训练、深入和定型,最后超越。烹饪专业通过两学年的项目建设,将继续保持烹饪专业市、省、全国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优势,并且形成可以被全国相关学校和烹饪专业借鉴的技能比赛辅导经验。
(5)实训课程建设与校本教材开发项目。烹饪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与校本教材开发项目建设的总目标是:“创新1个课程体系,建设2大精品课程,形成3方教学特色,编写4本实训教材”。通过该项目建设,把烹饪专业课程建设成为能够实现职业岗位第一需要,务实训练,融教学实际与企业需求为一体,加强烹饪技术实用能力教学,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国家示范学校示范专业示范课程。
一是在烹饪专业建设创新1个与企业岗位和工种同步发展和零距离接轨的课程体系,充分达成专业技能教学的操作性、时效性和前瞻性,实现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终极有效。二是建设好中式烹调和中式面点2大精品课程成为省市级精品课程品牌,使精品课程的教学效益在全省直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努力形成烹饪专业在湖菜传承与创新、湖州点心挖掘与发展、湖菜文化等3方面的专业技能教学特色。四是编写《中式烹调实训教程》《中式面点实训教程》《西式面点实训教程》《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地方名点》4套实训教材,真正实现技能教学校本化、地方化、个性化、特长化等目标。通过项目建设,使烹饪专业办学能够真正的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烹饪专业建设能够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6)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本项目建设内容:一是实现专业教考分离,建设并完善专业学生文化知识与技能知识考试与考核试题库;二是建设专业技能教学中各技能点与核心项目的实训操作视频库,用以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三是建设核心课程与特色实训课程的示范课堂视频库,实现专业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四是建设特色技能、核心项目、创新产品及行业发展前沿资源库;五是建设优秀毕业生、创业精英和学生成长信息资源库;六是建设学生勤工俭学信息资源库;七是建设地方企业信息资源库;等等。
(7)教师科研项目。本项目建设内容:一是完成省科技局立项的《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并通过验收。二是完成烹饪专业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中职学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重点专业建设总结与成果汇报)。
(8)专业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两学年示范校建设本专业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烹饪专业将增建1个西点实训室,二是完成烹饪现在示范室的扩建,三是建设一个湖菜创新工作室(专业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四是建设一个行业专家指导工作室(技能创新创造与竞赛研究)。
2.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烹饪专业本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采用新加坡等国外培训计划、浙北大酒店挂职锻炼计划、相关高职院校烹饪专业进修计划、国厨(大师、名厨)拜师学艺计划以及“校企一体、教产接合”创新研发计划等5种方案,培养邹六根一名具有高级教师、高级技师和高级考评员身份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将能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独立并引领专业教师教改创新和技术研发,具有良好的专业与课程科学管理能力,等等,成为烹饪专业办学的核心人才。
(2)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烹饪专业将采用通过企业挂职锻炼、相关高职院校烹饪专业进修计划、国厨(大师、名厨)拜师学艺计划以及“校企一体、教产接合”创新研发计划等4种方案,培养邹立、施胜胜、钦理、张卫平、江军、王罕云等6名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科学合理的“学校双师型-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烹饪专业梯队式骨干教师队伍。使其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
(3)职业导师培训项目。实施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项目,拟培养烹饪专业邹六根、邹立、施胜胜、钦理等4名职业导师。主要通过聘请行家、专家、大师进行职业指导能力与课程的培训。通过项目建设,烹饪专业将培养出能够对学生进行从职业素养到职业技能全方位指导,并取得心理辅导师、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资质的优秀职业导师队伍。
(4)专家型教师培养项目。本项目建设拟通过创造机会与条件,让教师进入市、省、国家烹饪行业协会(学会)的通道,扩大影响,拟培养2名在湖州、浙江及至“长三角”地区有一定行业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使其直接参与行业与企业的烹饪技术创新、原料创新与产品创新,与行业专家一起引领烹饪技术、技能的发展。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项目。本项目两学年建设主要内容:一是建设“湖菜创新研发中心”,建立起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研发与技能孵化的机制。二是建立有浙北大酒店、湖州餐饮协会、“湖州美食网”、湖州小绍兴集团公司、大观园农家乐等参加的湖菜创新与合作开发联合体。三是建立起对外服务市场,建立教产一体的效益转化机制。
(2)专家指导委员会第三方评价项目。本项目两学年建设主要内容:一是建立行业、企业、岗位、高职院校等核心部门与人物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二是全面了解烹饪专业毕业生岗位工作现状,弄清专业技能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相应因素,建设由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技能标准,学校进行适应性对接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形成第三方评价内容,并把内容引进教学实际;三是建设由企业第三方认可并与实际岗位工种相适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阶段性评价,形成评价方案;四是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与矫正机制;五是建立毕业生就业未来岗位工作信息库,形成评价体系的动态优化机制。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本项目两学年建设主要内容:一是深入推进烹饪专业的职业导师工作制,总结与提升假期学生勤工俭学的实践与管理工作;二是建设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人力资源库,形成有序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工作模式。
(4)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聘任项目。烹饪专业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形成烹饪专业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建设一支由烹饪行业或企业技能领军人物或大师组成的,紧跟行业发展,可以给烹饪专业技能教学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本项目建设拟聘请共计2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通过两学年的项目建设,多种渠道进行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
(5)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项目。本项目两学年建设主要内容:一是深度推进“校企结合,教产一体”,继续实施浙北大酒店、太湖雷迪森大酒店、天煌大酒店等订单培养计划,两年及以后,专业订单培养计划占在校生规划达到并超过60%。二是深度推进与“湖州旅游学会”的行业办学,建立烹饪专业行业办学联盟,积极扩大会员单位,两学年以后,会员单位达到50家以上。
(6)校企合作员工培训项目。依托学校弘毅咨询公司与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及湖菜研发中心,创造与扩大湖州乃至“长三角”的企业及社会的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积极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又一大职能。推进“双元制”培训计划和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培训课程与教材,2011学拟社会培训量为4200人日,2012学为4300人日。通过两学年的项目建设,使专业的社会培训形成品牌。
(五)建设进度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负责人:余佳俊)2011学年: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职业导师运行机制,编写职业素养训练教程,建立中职生成长档案。
2012学年:提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涵。自筹资金建设学生通用职业能力训练室。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政府机关及法律、管理、创业等方面的专家做训练指导师,通过模拟或全真的职业通用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项目(项目负责人:章虎根)2011学年:学校通过其它资金来源投入硬件建设,启动烹饪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合作开发烹饪数字化教学软件,初步实现课堂与实训室(基地)教学的现代化和一体化。
2012学年:完善烹饪数字化教学软件,提高技能教学效益,提升技能教学层次。(3)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及创业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章虎根)2011学年:学校启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展与国家创业培训项目同步的创业培训项目,在2012年毕业生中完成创业培训1000人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合作开发中职生适用的创业培训课程。
2012学年:建立10个校外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建成校内学生创业园。申请省、市级创业培训基地资格,在2013年毕业生中完成创业培训1200人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
(4)学生技能大赛与文明风采大赛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章虎根)2011学年:建立学生技能大赛培训机制,积极参加市、省选拔赛及全国中职烹饪技能大赛项目,取得一、二、三等奖。
2012学年:建立学生技能大赛培训机制,积极参加市、省选拔赛及全国中职烹饪技能大赛项目,取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实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中,继续保持明显优势,并新专业新工种中继续争创佳绩。
(5)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与校本教材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韦戍群)2011学年:根据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企业专家联合确定烹饪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课程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展课程的建设工作。合作开发烹饪专业特色和服务地区行业与企业的校本教材4套。
2012学年:完成工学结合教材、教学课件、课程考核标准及习题库、实例库等的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合理设计实训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设烹饪专业2门省市级精品课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完成规划中的教学资源库、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实训教材自编等目标,成为浙江省课程改革优秀学校。
(6)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韦戍群)2011学年:实现专业技能教学与评价接轨行业、企业、劳动部门技能鉴定。合作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包括资源库软件开发和题库建设)。
2012学年:修订与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7)教师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李 真)2011学年:推进以科研促教改工程,拟定专业老师承担省、市级课题1项。2012学年:承担省、市级1项课题结题。(8)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黄桂众)2011学年:通过其它资金途径建设1个西点实训室。2012学年:示范室及各实训室扩建。2.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李真)2011学年:采用出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高校进修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培养1名学科带头人。
2012学年:继续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国家级大师”领衔的集专业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工艺革新、创新研发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2)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李真)2011学年:通过出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培养提高业务水平,使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结合的主力军。在现有专业教师中确定2名骨干教师。2012学年:通过出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培养提高业务水平,继续培养3名骨干教师(1名西餐、1名西点、1名热菜)。
(3)职业导师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李真)2011学年: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项目,培训职业导师。本学年拟培养专业部职业导师4名。对学生进行从职业素养到职业技能的全方位指导。聘请专家进行职业指导培训。取得心理辅导师、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资质。
2012学年:继续培训职业导师。本学年再培养专业部职业导师4名。对学生进行从职业素养到职业技能的全方位指导。聘请专家进行职业指导培训。取得心理辅导师、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资质。
(4)专家型教师培养项目(项目负责人:李 真)2011学年:通过到企业兼职、参与产学研合作等渠道培养“双师型+ 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的2名专家型教师。
2012学年:继续培养原有“双师型+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的2名专家型教师。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研发中心与企业产品合作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邹六根)2011学年:建设“湖菜创新研发中心”。与浙北大酒店合作开发新菜品。与湖州餐饮协会联合创办“湖州美食网”。
2012学年:与湖州小绍兴集团公司开发菜品。与大观园农家乐合作开发湖州创新菜肴。“湖菜创新研发中心”完成规划中的项目,打造服务经济与产业的优质品牌。
(2)专家指导委员会第三方评价项目(项目负责人:李 真)2011学年:建立由烹饪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烹饪大师及烹饪技能鉴定师组成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2012学年:建立由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并完善标准的评价功能。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项目负责人:何珍珍)2011学年:实施双导师制,推进工学结合,探索实施学生顶岗实习项目。注重过程管理,加强技能指导,在企业中为学生选派技能导师和职业导师。实行企业岗位师傅式带岗实训,建立双导师制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模式。
2012学年:完善实施双导师制,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模式。(4)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聘任项目(项目负责人:李 真)2011学年: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拟聘请共计2名烹饪专业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2012学年:继续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拟聘请共计2名烹饪专业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5)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何珍珍)2011学年: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企业订单培养冠名班达到专业在校生人数60%,推进人才培养培训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2012学年:进一步扩大企业订单培养冠名班规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建本专业在社会培训、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全新业绩。
(6)校企合作员工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朱云)2011学年:服务企业员工素养提升,实施“双元制”培训计划和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培训课程与教材,本学拟社会培训量为4200人日。
2012学年:服务企业员工素养提升,实施“双元制”培训计划和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培训课程与教材,本学继续拟社会培训量为4300人日。拟完成开设专业技师或高级技师班2个。
第四篇:提升品牌内涵深化效能建设
提升品牌内涵 深化效能建设
继2011年2月22日召开的县教育工作会,我局机关于2011年2月25日下午又召开了机关政治理论学习会。会上局长针对机关建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和要求。会后展开大讨论,总结2010年自身工作,剖析自己思想和业务方面,制定工作目标和方向。现总结如下:
一、紧紧围绕全局制定的“主题”和“中心”,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
今年,我局以内涵发展为重点,强化措施,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由硬件建设为主向提升质量转变,由宏观管理向微观指导转变,由事务管理重点向业务研究重点转变。在此大氛围下,我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应知应会要点,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为全局的工作中心服务。
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从自我做起。
把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当作搞好机关效能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规范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的认识,此项工作由专人负责,主要是组织股室成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负责对股室成员的工作作风进行监督和指导,为机关效能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规范制度建设。根据合法性、完整性、公约性原则,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AB岗,使到股办事的人满意而归。修订完善了工作规范,把工作量化细化分解到岗到人,明确职责严格办事程序,建立了比较科学、配套的制度体系。
三、努力提高成员素质,树立机关服务形象。
在今后工作中,股室成员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以树立机关窗口形象:
一身正气的自身形象。作为财务人员 ,首先要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公正廉洁。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财务工作要严谨、规范,只有认真、细心、严格,才能把小事办好,大事办牢。
一心一意的奉献精神。实干、苦干是奉献的具体体现,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受得了委曲。在困难面前能够克服;在工作需要的时候,能够任劳任怨。
一往无前的争先创优意识。要崇尚一流,要成为最优秀的干部形象 ,要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要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概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省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的前身是 1983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连云港职业大学,1999年3月易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于2008年9月迁入占地115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功能设施更为齐全和现代化的新校区办学。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医药与化学工程系、公共管理系、艺术与旅游系、外语系、继续教育学院、基础课部、政治教学部等11个院(系)部,开设了四十余个专业,涵盖制造、土建、电子信息、生化、环保、农林、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交通运输等12个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大类。学校
从200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0000多人,教职员工500多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4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390.45万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学校自主建设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7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1个,2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和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我校专业布局比较合理,特色较为鲜明,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并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加强机电、建筑、化工等传统骨干专业建设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特别是根据连云港市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从2004年至今先后新增了《数控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与审计》、《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业务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一批新专业,调整了部分应用性及人才需求不强的老专业。我校现有《建筑工程技术》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化学制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监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旅游管理》、《新闻采编与制作》等8个校级品牌专业。
二、主要工作和政策措施
1.我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积极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设。2007年学校重新修订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提出在全面推进我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用4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建设16个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富有创意、专业特色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的校级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已建成8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2~3个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建设点,并确保按期通过验收。同时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与改革力度,扎实工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形成特色,确保专业建设取得预期成果。
2.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和要求,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尤其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强化对专业带头人的重点培养以及在专业建设上的带头作用。重视师德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重视教师提高学历、职称的基础上,对专业课专任教师更加强调技能水平提高以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制定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行业、企业聘请经营管理专家、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比例逐年提高。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有江苏省教学
名师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4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人,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9人。有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学校制订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提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2007年,我校获中央财政资助260万元,学校按1:1配套经费,建设《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2006-2008年建成《数控技术工程中心》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财政资助400万元,我校配套400余万元,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2009年学校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建筑专业实训室11个,2009年申报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被遴选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我校将按标准配套建设经费,按要求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随着学校新校区的基本建成,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实践教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教学内涵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特色、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开发。加强教改研究,2005年至今,共获得7项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其中6项为一般项目,1项为重点项目。获得多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加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现有7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校级精品课程。主编教材8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省评优、立项精品教材7部。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提 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9年学校制定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奖励办法》、《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管理办法》,建立专项基金对获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同时规范教学成果建设,形成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加强教学管理,建设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建立完备、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从严治教,确保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建立多元化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管理机制创新。在教学管理中形成目标责任体系,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努力在教学工作中规范常规,彰显特色。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特别是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顶岗实习的过程指导与管理。同时根据学生实习分布及实习企业等情况建立顶岗实习
管理工作站,对顶岗实习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将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站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顶岗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收到成效,形成我校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6.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助“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一平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我校2007届毕业生1893人,有1412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08届毕业生2433人,有1996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09届毕业生2238人,有189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分别达到75%、82.03%和84.62%。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2007-2009年共为社会培训中高级工1396名,技师、高级技师566名。我校为“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连云港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7.做好科研工作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术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出台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学校明确提出科研工作的“三个导向”,即科研要“以与教学相结合为导向、以高新技术研究
为导向、以产业化前景为导向”。每年校级立项科研项目中,有关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课题占很大比重,使我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促进了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近年来,我校共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省级科研项目22项。
三、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管理
学校以文件形式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并且严格执行。具体包括:
1.对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给于经费资助,要求所在院系原则上按1:1配套建设经费。学校除资助经费外,在教师进修学习、顶岗培训、专任教师引进、兼职教师聘任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
2.对国家与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按1:1标准配套建设经费,国家与省下拨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必须严格按文件规定专款专用,不得违规使用。专业建设项目组和专业所在院(系)对专业建设经费的具体使用提出方案,报学校研究批准后实施。专业建设项目组和专业所在院(系)负责经费使用的日常管理,监察室、教务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宏观管理、过程监督和检查。
3.除资助经费和配套经费外,学校对获得国家级精品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校级品牌专业,分别奖励8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5000元;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教材,分别奖励2万元、5000元、2000元。对奖励分配方案(人员构成、分配比例等)均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四、专业建设成效
1.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截至目前,我校建有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7门,校极精品课程40门,精品课程全部上网。加强教材建设,主编教材8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省评优、立项精品教材7部。确保选用优质教材。
2.专业建设。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合理并不断优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建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8个校级品牌专业。
3.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覆盖率高,所有专业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以上,多数专业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加大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立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站,实现对顶岗实习的过程指导与管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条件不断改善。建有1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以上高职实训基地数量超过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成绩突出,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在80%以上。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4.师资队伍。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较高,省市级高层次人才近60人。基本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78项,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收录55篇。
5.教学管理。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建立了以生为本的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工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常规管理,一手抓教学改革
和内涵建设,努力做到规范常规、彰显特色。
五、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需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特别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工作需要加强,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以及从行业企业聘请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
2.对学校办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内涵建设的发展。实训条件建设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偏少,专业建设发展也不平衡,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的优势专业还不多。
六、下一步工作
我校专业建设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建设与运行机制,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继续坚持建设主体多元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
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3.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