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行业已经成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显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征,决定职教师资更加应该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化发展。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却显得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师资队伍培训的体系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潇(198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编号:GL1220),主持人:李红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71-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未来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教师队伍正在加强专业化建设,职教师资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职业主要分为专业性职业和普通职业两种类型。专业性职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中所形成的一种职业分化,这种职业要求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职业人群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其职业活动要求按照专业标准来开展,通过专业性的工作来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待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二是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教师工作的一种重要发展目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种目标取向。
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教师工作开始体现专业化的特征,教师也开始成为了专家,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学的技能和能力水平开始予以重视。对于专业化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拥有进入教学职业体系时的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还应该拥有以大量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能力,要求能够体现渗透于行动并且能力指导行动的专业特征,应该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教育学术水平的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平衡整合实践应用的专业化的特征形式。按照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2012年9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实行5年一周期和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制度,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使之常态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努力推进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尽力造就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指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内在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演进、发展和丰富,是职业院校教师依托专业化的组织机构,通过终身的职业历程的专业训练,开展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底蕴,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使教师成为熟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制度等方面。第一,职教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知识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成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了解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掌握知识,精通知识,运用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需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精神与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二,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是指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关心学生、具有使命感以及创新合作的意识。职教教师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事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实现尺度,热情投入,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觉悟和修养,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和艺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能力、课程能力、信息能力以及教育预见能力等。专业研究能力指教师要自觉掌握教学的规律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以适应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现状,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课程能力是指对课程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组织与实施能力。专业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获得信息并加工与处理的能力,通过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专业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生产的发展进行预见性的对策判断,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第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的制度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严密的、权责分明的、严格的具有等级特征的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对的自主权,这与学校的科层管理制度是相互矛盾的,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有自身的内在性和主动性。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认识到自身是专业化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有着主动的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化发展中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活动。应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和专业进步的阶段,应该规划好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景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职教教师应该掌握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同步成长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个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教师对于知识的扬弃而呈螺旋式进步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伴随着入职前专业学习、入职后专业培养和后期的学习型职业生涯而进行的;再次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2]。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性,使之与产业紧密相连,职教教师必须密切关注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更要加强对新知识的吸收,也更加强化实践性的建设。
三、职教师资专业化的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这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型的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师资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我国的现实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在结构水平和规模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进入门槛太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职业院校的各种现实原因,导致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与普通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这种先天的不足制约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其次体现为教学能力的欠缺。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时都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职业院校师资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根本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专业教学能力低下,导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专业无法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师资专业化发展不畅。杨延在天津、上海、深圳、广州和顺德等五个城市中曾经开展过关于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调查问卷工作,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通畅的技术信息来源,职业院校师资中有41.32%获取技术信息是通过自学实现的,有7.02%的教师的信息获取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的。同时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各种培训机会的教师只有36.78%,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限制了教师专业教学的视野[3]。
四、基于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专业化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亟需加强的是制度化建设,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一)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制度化建设
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加强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建设。必须实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拥有从事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必须具备所从事专业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而且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应该拥有突出的专业工作的经验和专业能力。
第二,加强职教师资的评估制度建设。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制度来规划和引导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和2008年颁布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都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设[4];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教师专业基础、专业教学知识、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养制度,针对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应该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应该建立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制度,把教师的培训培养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各类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教师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并关注行业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第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能力不等于文章”的观念,引导职教教师向产学研?Y合方向发展,建立职教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评审办法,将技能考核等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职称评定标准中去,综合考虑教学、学术、技术以及企业经历各个方面。另外,适当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制,择优聘任或实行竞争上岗,实行任期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激励教师以岗位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更新知识,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五,加强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建设。明确职教师资队伍的需求水平,按照学历、职称、年龄等信息进行层级划分,实行分层管理,对于科研能力较强,学历与职称较高的教师重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则重在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鼓励,并提供进修与发展的可能。另外,要采取动态化与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根据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不同层次,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使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断改变激励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动态的激励手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并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实现激励的公正与公平。
(二)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建立师资培训体系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
首先,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构建学习时期的职前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的入职培训和成为职教师资后的职后提高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体系。通过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这三者的有效衔接和连贯,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在这个培训体系中,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职后培训是发展和继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该建立特定的培训目标,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6]。职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时期所受的教育,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以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其中也包含部分毕业之前的一些实习实训,但总体的学习主要还是以获取学分以顺利毕业为主;入职培训则主要是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岗位前的学习,此时的学习应该是加强教学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同时基于职教的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把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训中心去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并尽量要求教师获得相应职业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后培养则是一种提高教育,职教师资已经开展了一定时期的教学工作,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非常深的理论功底,也通过实践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此时的培训则是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此时的学习可以穿插到学校、企业中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最佳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中不断积淀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保障体系、运行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拨款、建立国际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职教为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服务的目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来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训、建立健全职教师资研究生培养等方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企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针对师资的专业能力进行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职教师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加强针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方案和课程建设,整合专业技术和教育课程,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的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关系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地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Fullan,M et al.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Second Edition Cassell [M].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1:48.[2]于京波,史?W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76-77.[3]杨延.改革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32-33.[4][5]司淑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04-107.[6]于京波,潘立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7):29-31.
第二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蕲春县农村实验小学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结合本校实际,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以“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向汪金权学习,争当“五高教师”热潮,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服务教育”的师德氛围。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2、拓展名师成长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地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领略专家名师的教学风采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的成长历程。使老师们走近专家名师,与专家名师面对面地交流。在名师成长路上,教师们完善了人格,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事业心,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化的成长。
3、学习先进典型,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教师作风,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经常组织教师观汪金权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学习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感受他们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二、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校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活动,利用集体学习培训、每周的研讨交流会等时间,通过举行专题讲座、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比武等活动,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次,布置教师按照“五高”的要求,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校在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建成了学校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教师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同时我还经常组织老师参加继教培训,加强校本研修,老师素质在整体攀升。
三、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校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基础上,始终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篇: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提、引、转”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关键是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提、引、转”三步走。
“提”就是通过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职业教育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目前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但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优惠政策很少,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与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符的。
毋庸讳言,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院校教师和毕业生都具有流动性,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是完全由地方受益。因此,在职教师资建设投入机制上,应将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相结合,由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的落实。职教师资建设的投入应设立具体项目,包括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职教科研基金、职业院校教师专项津贴等,每个项目都应确保发挥应有效益。
“引”就是大批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彻底改变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职教师资质量不高是整体性的问题,尽管内部培训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通过大量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尽快形成基础性课程教师以高学历为主体的格局;通过大量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尽快形成专业实践课以“双师型”为主体的格局;通过少量引进国外职教教师,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职教理念,借鉴成功的职教模式,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
在教师引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师资队伍能够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比其他类型教育更加重视教师的性别比例问题,使之与相应行业工作人员的性别比例、本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校企融合的职业院校文化。对于一些相对紧缺的专业教师,应制订专门的优惠政策,确保师资数量和质量。
“转”就是使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不合格人员实现顺利转岗,补平影响整体水平的“短板”。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大批专业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进入了职教师资队伍,他们对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但是,从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模式面临着根本性的改变,职教师资队伍需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若不下决心在师资队伍上做大手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离开职教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对学历层次较低、实践经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专业课教师,可采用在企业挂职锻炼或是直接调入企业工作的方式,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经过三五年时间再根据需要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对于接近退休年龄,学习能力较差,已不能适应改革需要的教师,可采用提前退养的方式,既保证他们的基本待遇,又避免对职教改革造成阻碍。
(作者: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 崔发周)
第四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华松(中学高级教师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1世纪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就需要在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变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职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性职业,其职业专业化要求不高,培训时间也不长,因而工资待遇较低;一类是半(准)专业化职业,对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培训时间较长,因而工资待遇中等;另一类是专业性职业,它对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有较高要求,培训的时间长,一般以数年计,因而工资待遇比较高,在国家和社会的地位较高,其特点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权威性,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是这种专业性职业。但是当前我国的现状却是教师这一职业存在着替代性和非权威性,我们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权威性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专业知识(即有教育的实践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精神(即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情感(即对工作岗位有感情,事业心强)。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这一层面上讲,必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学校要对教师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合格――优秀――名师――专家”的培训模式。
即:一年上路,尽快在业务上站住脚,三年教学合格;教学合格后,逐步熟练班主任工作,六年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在校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优秀教师;六――九年达到能“教育、教学、科研”三肩挑,在彭州市和成都市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名
1师”;对特别突出的名师,通过压担子和进修培训,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具体做法:
1、学校在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引导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作全面自我诊断,剖析自身专业发展的薄弱点和优势点,从而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点,制定出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围绕个人目标,每学期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就个人制订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完成情况,做到分步实施,自查自纠。
2、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确立已成为制约和影响一所学校办学、育人质量和档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课堂教学实践,走的是一种实践性专业发展路径,侧重于教学经验性的自我总结,缺乏的是理论的指导与引领。教师对于专业问题往往从感性经验上加以认识,而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的高度。没有高度牵引的教师专业发展,很难自我突破,实现专业的跨越与提升。
因而,寻求专家的引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的指导,是学校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管理者应当与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联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帮助教师明晰发展的方向,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目前,我们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总结自身办学经验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逐步确立现代的基础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完成由近代学校向现代学校、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双重转变。
3、师带徒培养“合格教师”
为了加强新教师队伍建设,使新教师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学校教学实际,成为合格教师,学校采取了“师带徒”,具体规定如下:领导和青年教师多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对他们的积极方面,予以及时肯定、鼓励。指定各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其指导教师,并在适当时候安排其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学校要确定每学期的集中培训内容,经过集中系统学习和经验交流,使他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方面都能迅速成长进来。
4、学中干,干中学培训“优秀教师”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培养方式,总结为一句话即在“学中干,干中学”。
(1)赛课:
对能认真钻研业务,热心工作且有一定成效的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是压担子,鼓励他们承担重点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二是多指导,多给他们上公开课和比赛课的机会,同行及领导多听课,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近年内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
(2)教学观摩:
选派骨干教师献优质课,邀请成都市教科院的学科专家和彭州市教研室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到会指导点评,并组织好全校教师听课、评课,写心得体会。
(3)创造科研氛围 实现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研究教学、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中小学并不缺少课题研究,但课题的研究却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被功利性所充斥,研究内容大而空,研究过程浮而虚,课题研究过多关注的是形式,而忽略其实际作用与内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需要细而实、小而精,应当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筛选,应当指向教师个体本身,适合教师发展实际,而研究的真正目的则在于发展教师,解决问题,而非装点门面。学校管理者应当从教师能力与潜力入手,指导教师做小课题。
(4)评选各类优秀:
在抓好常规课堂的基础上,评选各级各类优秀、先进,总结推广其经验、风格,在思想上关心、业务上支持帮助他们,巩固已取得的培养成果,使他们在各方面更趋成熟,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楷模,成为“优秀教师”。
5、抓好继续教育培训出“名师”
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班主任及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1)大力鼓励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论文,出版著述;
(2)鼓励更多的教师进行高学历,双学位专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
(3)加强教师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等业务培训;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四个一”工程。即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教学案例及反思报告,上一堂观摩课或示范课,作一次教育专题讲座,带一名徒弟,使他们在引领别人进步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5)以评选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有效激励方式,推广其教育教学经验、关心其生活,为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培训出校外知名教师――“名师”。
6、建立科学实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各类教师健康成长
(1)学校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教务处和政教处从学生、教师、教务三个方面分别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2)对在业务上能虚心听取老教师成功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进行教改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青年,学校予以重点培养,教务处领导和学校分管领导应多听他们的课,会同政教处进行指导,争取在教育和教学两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尽可能成为成都市“优青”,“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四川省“特级教师”等实绩称号的教师。
以人才培养为起点,以素质提高为重点,以激活用人机制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班
级:09学前教育
学
号:099030141018
姓
名:隋玉翠
摘要: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呢?关键字:教师专业化发展课改素质
一、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此后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含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其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反思循环提升过程。第一学习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第二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
办法,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理念,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实践,让课堂变得既生动又充实。第三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二、新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在实施课改之前,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造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换句话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就是传授知识。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由居权威转向师生间的“平等”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改变自己的角色。其次,过去的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而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加大了,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对众多教材、教参进行选择、整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教师对教科书的依靠程度将越来越低,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而更好的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次,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将受到冲击,而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将成为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
(二)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新要求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从教育目标来看,教学从过去的注重知识与技能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知识日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来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课改形势下强调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过难,过多,过杂”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关注生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正像《新纲要》中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一样,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社会型人才。
2.教学艺术的更新:新课程呼唤的是一种更加民主的、更加生动活泼、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和引导学
生的探究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将面临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使师生共享愉悦的教学活动。
3.知识的更新: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教育知识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知识观也发生了变化,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行动性知识,从掌握知识到构建知识,这些都体现里教师必须改变知识观。
4.注重素质教育:这方面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是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及其教育活动进行再思考,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
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四)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不断创新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具有忧患意识,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防止心态疲劳,防止职业倦怠,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能力,注重师生间的对话,使师生相互了解。增强合作意识,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五)树立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时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适当的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参考文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新课程教学法 张学勇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8日第3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选自《论语》
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