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

时间:2019-05-12 14: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

第一篇: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

一、基地简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五所“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高举为职教服务大旗,以中职专业师资培养培训为主要功能,以全局性职教研究为亮点支撑,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建立起以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以及省级重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等为核心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支撑,以吉林省职教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学等为核心作为职教科研支撑,以省内外2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为核心作为实习实践基地资源支撑的职教师资培训平台。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在我校,面向全省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师资能力培训、科研指导和办学咨询等工作,发挥着职业教育省级智库的功能和作用。整合资源,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院,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全国第一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挂牌成立了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基地。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吉林名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

二、“十一五”基地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绩

“十一五”期间,基地共完成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12期、604人,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8期、846人,圆满完成了国家和吉林省的培训任务。同时,积极拓宽职教师资培训的空间和领域,开设专培班,完成了新疆、宁夏等其他省市教育和劳动系统委托培训教师146人,得到了委培单位的一致认可。

(二)基地特色

学校坚持把“国培”、“省培”作为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围绕学校主体功能,全力以赴,精心实施,加快建设,努力构筑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教育服务的核心体系,使学校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高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高地、职业能力训练高地,实现由单一的培训基地向综合性的职教教师教育高地的跃升。学校以省部文件为依据,以提高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能力为重点,形成了“四联动、六保障、三全管理”的培训模式,全面提高中职师资培训水平。

1.实行“四联动”机制,构建培训实施平台

明确“项目引领、学校统筹、培训中心协调、教学单位落实、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中心、分院、部门四联动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实行项目例会制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在学校的有力统筹下,管理、教学、后勤等各部门积极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采取“六保障”措施,创建培训保障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为强化培训实效,学校创建“六个一”师资培训保障体系,为确保优质培训提供了智库保障、项目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科研保障和基地保障。

智库保障:为了解市场需求,增强“国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邀请一批包含教育和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的职教业内人士成立了“师资培训工作顾问委员会”,为培训提供咨询。学校还先后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由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分别带队到省内外职业学校实地了解职业教育办学和教学情况、职教师资培训需求以及师资教育的发展趋势。

项目保障:在充分咨询和调研基础上,学校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教师围绕培训目标、课程模块、考核标准和培训方法等环节设计培训项目,形成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强调三个适应:一是“国培”的统一要求与学员自身需求的适应;二是教学内容与学员实际接受能力的适应;三是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与提高关键能力的适应。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教学管理规定》等一批制度、规定;编制了包括学员资格复核、学习考核、日常管理等相关情况说明的《培训指导手册》,给学员快速适应培训提供了学习指南。

师资保障: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在各教学分院遴选了一批包括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在内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担当培训教学工作。根据培训要求,这些教师开发出多个培训模块,采用讲练结合、学做同步、模拟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学校还邀请杨金土、余祖光、周稽裘、马树超、石伟平、姜大源、邓泽民、夏金星、雷正光、吴晓义等著名职教专家举办讲座,为学员介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课程开发技术等,极大地开拓了学员的视野。

科研保障:学校开展伴随研究,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培训开始前,学校都要聘请校内外专家和参与培训工作的教师一道研究拟定一批与培训要求相关的专业教学研究课题,不断提高培训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基地保障:学校建立结盟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及合作伙伴。在各分院设在省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中,通过现场考察选定了一批生产现代化水平较高、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国培”、“省培”项目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企业接受学员考察生产流程和工艺,提供岗位实习机会,使学员了解本行业发展特点、用工需求、企业文化、四新知识等,努力增长学员的见识;通过合作院校接受学员观摩考察,经验交流,教学实习和操作训练,开展“听一堂示范课、开一个交流会、听一场报告”等活动,让学员学习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经验,积极拓宽学员的视野。

将“体验式”培训模式—拓展训练应用到国家级培训中,让学员在训练中去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总结与分享。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确立“三全管理”理念,优化培训管理模式

在培训学员的管理上,以“把知识带走,把感情留下”为培训管理理念,学校积极探索“全过程监管、全员自主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层面上,力争上质量、上水平。

学校在师培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不出质量纰漏。一是坚持学校领导随机听课和学员访谈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培训现场向学员了解教学情况,直接听取学员的要求和反映,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建立培训质量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与学员座谈、了解考核成绩等方式对培训过程进行检查督导;三是实行学员评教制度,学员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要分别填写对培训工作的意见表,学校以此为依据改进培训工作,并对培训教师的教学业绩作出评价。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学员的全员自主管理,充分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入校后,首先在学员班产生班委会,然后由培训中心协助学员组建学生会,实现学员的全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学校尤其注意发挥学员的自我教育作用,如请参加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学员介绍参赛经验和体会,请优秀学员做公开课和示范课,在全体学员中举办说课大赛,组织学习互助活动等。

学校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方位服务,让各地学员体验“家”的感觉。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对学员免费开放;为学员提供空调、洗衣机、电视、电话和网络等一应俱全的标准房间;在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学员考察、联谊、文体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在饮食上做到品种多、质量好,尊重各地学员的饮食习惯;遇到学员过生日、生病,基地领导都亲自探望;每逢节日学校都组织学员聚会,让学员在温馨的氛围中缓解思乡之情。在学习、生活的细节上渗透学校“把知识带走,把感情留下”这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学校还通过开展结业学员调查回访、聘请优秀学员为基地教研员等形式,延伸中职教师的培训路程,实现由单一的培训基地向综合性的职教教师教育高地的跃升。

(三)取得的成绩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12月,我基地在天津职教成果展上以强大的阵容向全国同仁们展示了我校“十一五”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成果。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参观了我校展位,对我校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强调我校是她一直关注的一个基地。还特别向王建华院长了解了中国现代职教史馆和学校整体建设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教学会会长张天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正司级巡视员、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所长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司长黄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处郭春鸣处长、刘宏杰副处长、王克杰同志分别参观了我校展位,分别与我校参展人员、基地学员代表合影留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的评价。

2.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6月19日—6月20日,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进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及培养培训工作现场考察评估。

经考察评估,我校“十一五”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得到专家组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十二五”基地工作思路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64号)文件精神,在总结我校落实“十一五”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好“十二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作达成以下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地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办学空间。通过办学空间的拓展,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抓好基本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建设具有规模和现代化气息的图书馆、实训大楼和培训中心楼。同时,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确保实践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

2.积极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遵循“校企协同、双赢机制、深度融合”的原则,构建校企 “双师型”师资联合培养的协同作用模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双师型”师资全方位的合作培养体系,达到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实践、企业生产和管理、订单教育、企业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优势互补、紧密的互惠合作。

3.加强基地自身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到企业或中职学校深入调查研究与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提高培训师的自身素质。

(二)努力争取工作份额

1.努力争取“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份额。2.牵头做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三)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体系 借助“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的启动。1.努力争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的建设数量。2.努力争取“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数量。3.重构我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体系

(四)拓展培训市场,创新培训模式

1.扩大省外“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省份。2.开展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从师任教能力培训。3.创新培训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定单式培训。

第二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巡田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来,巡田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县委“旅游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农、开放搞活”的发展战略,围绕“抓管理、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上台阶”这一工作思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烤烟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固定资产由3658万元提高到21825万元,增长了496.64%;粮食总产量由16179吨提高到24000吨,增长了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5元提高到1268元,增长了62%;劳务收入由9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增加了110.5%。

二、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扣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凝聚人心、树立形象,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烤烟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300亩增加到今年的2400多亩,产烟6963担,产值500万元,财政创税近50余万元,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支柱产业。全乡创建了“腊元、桐古”交售烟叶2500担以上的规模种植区,“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 业示范片更一步完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全面启动。全乡出现交烟2000担以上的村1个(腊元),交烟1500担至2000担的村1个(石井)。药材种植以优种、优管为导向,着力以百合、菁蒿等种植为主,全乡种植药材2000亩。

2、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乡积极探索土地转新机制,为产业规模发展与项目建设用地提供支撑。腊元桐古村1000亩烟叶实现连片种植,桂山村与新宁县德天农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冬季签订了980亩的油茶种植合同,2010年种植276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形势喜人,明年预计会辐射到周边的大禾、长铺村,有望突破1200亩。

3、通过典型带动,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扩大了以长铺、桂山、大禾等村为中心的养殖业,鼓励农户发展猪、牛、羊13万头,新发展养殖大户5000户,其中长铺村冷建华投资200万元兴建的年出栏生猪2500头的建财养猪场,成为我乡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新亮点,并不断巩固甘井村雏鸡孵化基地,发展养殖、销售雏鸡大户100余户。

4、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腊元、石井两村成了烤烟生产经济合作社,长铺村成立了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同时由巡江村蒋连亘等牵头,在县内成立了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各经济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为我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长铺村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现已种植香椿273亩,预计今年产值达6万元。以我乡巡江村蒋连亘牵头成立的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利用我县马尾松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种植松茯苓4000余亩,发展会员200多人,巡田乡境内现已种植400多 亩。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投资500万元的金桂电站于2007年投入生产;投资600万元的双江口电站已建设完毕,即将投产;投资200万元的石井纯净水厂于2009年10月份投产,经济效益可观;投资300万元的西蒋碎石场于2009年7月投产,为207国道改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投资250万元的大禾冷库建设项目已完成80%,建成后可储藏农副产品700余吨。

6、加大争取落实力度,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紧抓项目这个经济发展的载体,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烟叶生产、道路交通等方面项目争取和落实。利用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20多万元的巡江、西蒋、石山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于2009年4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7000余人的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的长铺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份完工,解决了干旱地区500余人及3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8年开工的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于2009年初建成,成为全县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全市类似的基地仅三家;今年在石井、石山、西蒋三村实施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片项目,现已完成85%的工作量;207国道改造于2009年初动工,现在全线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实施路面硬化工作;紧抓207国道改造良好时机,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了巡江街道改造,整个工程于9月初开工,现在已基本铺好下水管道,预计再等一个多月就能完工,到时巡田的小城镇建设将初现雏形。

三、严抓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作风大力改进

1、坚持严制度管理干部。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扎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乡党委政府拟定了“为民兴办实事、为民脱贫致富、为民排忧解难”三个责任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轮流值班制、上班签到制、下乡和值夜班制等二十项工作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决不含糊,这样大大规范了干部行为,彻底解决了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懒、散、飘、贪”等问题,使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明显加强。

2、转变工作方式触动干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自始至终要求干部从指导型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把干部推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为群众兴办实事;进一步健全了“三热”服务机制,实行办事公开制、逢周二集中办公制、误工赔偿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带粮入农户、带被住农户、带书送科技、带钱送温暖、带种下农田及党员干部结对“一帮一”等一系列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干部、党员同农户的联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以村为主”工作机制激励干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清理了村级财务,完善了政务、村务公开,组建了一支工作热情高、为民办实事精神强的农村干部队伍。在2006年全面推行了“以村为主”综合考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纳入“以村为主”量化考核,乡、村干部年终待遇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自该机制实行以来,乡、村干部干实事的劲头更足,为民服务的热情更高,促进了干部工作扎实到位、服 务到底。村级班子也已逐步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乱收费、乱办事的现象少了,为民办实事、带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多了,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好,年终综合考评中文明村越来越多。

4、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教育干部。五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指导和督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各类活动,促使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为营造村民安居乐业、村风淳朴和谐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强有劲的动力。

四、突出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落实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贯彻执行中央全面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等减负政策,把粮补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并专门制作了涉农收费公示牌、政务公开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完善了村级帐务公开和村帐乡代管制度,从严把关,每年对国土、计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收费进行一至两次全面清理和整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围绕道路建设、水利整治、村小危改、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共向上级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人畜引水工程5个,其中大禾村的人畜引水工程是全市亮点工程之一;完成水利 设施建设300处,新修水圳10公里,对乡内2座小Ⅰ型、1座小Ⅱ型水库、303口山塘、5座拦河坝、1万多公里水渠全面进行了整修和硬化,其中甘井水库、腊元代圳在2006年、2007年分别获全县优良工程,石叶冲水库、李家塘水库的加固硬化、石山拦河坝、花田烟水配套工程等作为全乡亮点工程推介,切实提高了旱涝保收能力,确保山塘水库安全运行,五年来未垮一塘一坝。二是加强了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紧抓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抢抓上级加大村级道路通畅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对全乡17个村进村道路全面进行了整修,新修、整修组道20余条,完成巡石、巡柳、巡桐、巡桂、甘长五大主干村道的水泥硬化通畅工程共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道的环形交通格局;新修客运站1座;新修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个,大大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条件。与此同时,全乡全面启动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有移动、联通信号,村村有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

3、关心弱势群体,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我们把帮助弱势群体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一是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党员开展各类帮建活动,共组合资金10万余元帮助贫穷困难户;每年将五保户供养金、特困救助金、双抚资金、军人优待金等上级拨款,全部按时发放到对象手中。二是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措施,落实责任,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全乡4户残疾人落实建房资金12000元,帮助重大医疗救助对象落实救助资金近1万元,并多方筹措资金10余万元修建了1座敬老院,确保了33位五保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三是举办致富技术培训共2万余人,并由农业站牵头,组织 全体干部下村入户作技术指导,让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得到遏制,生活得到改善。

4、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我们谋求人口与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持续可发展之路,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收费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技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2008年根据我乡计划生育工作降类的严峻形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在全乡实施了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规定被联系的对象出现计外生育,联系的乡、村干部按县发[2004]1号文件处理,并与年终费用挂钩。目前,全乡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67‰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1.3%以上,多孩出生率在0.2‰以下,节育手术到位率达98%。同时,认真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评议等方式,在全乡评选出计划生育家庭户,把奖励扶助金有进发放到位,大大地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

5、狠抓动物防疫、林业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年来,我们自始至终把动物防疫及禽流感防制工作提升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上抓紧抓实,每年年初都与各村委、驻村干部、防疫员分别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强化了防疫工作奖罚措施,做到动物免疫四个“100%”、禽流感防疫到位,并成立了稽查分队,不定期对农户、各市场交易所进行检查,严防疫病发生。

同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万余亩,完成林业抚育面积3万多亩,6、狠抓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历来把确保一方平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逐步加大了对综治工作经费的投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公安、司法、政法、治保调解等一系列防控体系,强化管理;继续推行了“一帮一”刑释帮教工作,重拳出击取缔了“地下六合彩”等赌博行为;重点强化了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查农用车违章载人,加大了对非煤矿山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每年对乡内安全隐患的非法矿井、采石场进行一至两次地毯式的清查,没收非法产品和作业工具;加强了危爆物品的审批、管理和使用力度;加强了对非法收看境外电视、电视的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摸底排查,全部办好接收许可证;全面完成乡内600余台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转星工作,确保电视卫星信号接收正常。同时,充分发挥“夕阳红”综治协会、老年协会等矛盾纠纷调起体系的作用,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平安、和谐巡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有新突破,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乡本着“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每年把教育列入政府日常工作。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就学率、升学率明显增上升,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新建了巡田中学校门、多功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完成了西蒋小学、柳山小学、八丰小学的修建及金盆小学、桐古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有力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并定期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乡 里也新修办公楼1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大改善了干部的办公条件,丰富了干部的文化生活。

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困难初步解决。同时,在全乡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了党员、乡、村干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克服缺点,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进行科技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明显改善了村民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全乡人民的精神文化内容。

“十二五”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更是我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结合全乡实际,确定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实效,项目建设求突破,科技兴乡谋发展,社会稳定促和谐 ”这一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社会稳定,加大招商引资,全面推进乡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农民人平纯收入翻一番;财政收入增长50%以上;“项目兴乡”取得显著成效,除建成“千担村、万担乡”烟叶生产基地,建成香椿、油茶、松茯苓、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招商引资有新的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迈 上新的台阶;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确保乡域经济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支农措施力度,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继续以烤烟、药材、香椿、油茶生产为龙头,着重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党和中央继续实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抓好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及其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突出发展精细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粮食总产要增长30%以上。

2、做大做强烟叶产业。要继续坚持“以烟兴乡富民”战略目标,实施“千担村”和“联村创片”工程,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把主攻方向放在发展大村、大户和千亩连片种植上,全力推进烟叶产业再上台阶。要以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点,建好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在全乡全面铺开烟叶种植,实现烟叶产量、产值和税收的成倍增长。

3、以点促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加快建成石井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新扩药材种植4000亩;以长铺村现有香椿种植为基础,不断扩大种植范围,使之辐射到桂山、大禾等村,重点要加大投资力度,建成投资规模150万元以上的“产+销+加”一条龙服 务的香椿生产公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油茶基地和松茯苓基地。继续推进畜牧养殖业,以长铺建财养殖场为基点,建好猪、牛、羊养殖规模基地,在全乡新发展大牲畜30万头以上;以甘井乳鸡孵化为导向,积极鼓励家禽养殖。乡里要专门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4、切实抓好“三防一减”工作。要努力实施科技兴乡工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切实做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落实责任追究制扎实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机推广与安全、“三防一减”等各项工作,要继续坚持防疫就是增收的理念,认真抓好春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着重加强招商引资,抓好财源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在巩固好现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搞好龙宫铁矿的矛盾处理。

二是把烤烟生产作为财源建设的重头戏抓紧抓实,继续落实好有关补贴政策,壮大种植规模,建设好连片生产基地。

三是在勤征细管、完善财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扶持措施,扶持好乡内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收支平,规范财源建设。

三、实施“项目兴乡”战略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要千方百计争项目,重点要加强道路、水利、防汛、农网改造、烟叶生产、药材、招商引资、加工企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争取和落实;每个项目要成立领导班子,细化工作责任,责任到人; 要立足项目兴乡、项目兴业,把干部力量、工作精力集中到抓项目建设上去。着重完善好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通畅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腊元土地复垦项目的争取及建设;基本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工程;扩大烟叶、药材、香椿、油茶、养殖等五大产业基地;加大客运站的利用与管理力度;创办一家投资500万元的玉米淀粉加工厂和投资100万元的木业加工厂,达到乡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要突出小城镇公益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小城镇建设街道建好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促进城镇增容,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强化责任,切实抓好四大项目建设

1、搞好207国道改造。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集中力量,加大力度,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2、抓好龙宫铁矿厂建设。龙宫铁矿是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我们要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各项筹建工作,确保该厂在顺利投产。

3、建好烟叶收购站。要把责任落实到人,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征地、矛盾调处等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巡田烟草收购站建设,确保该项目顺利进程。

4、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特色做亮点,继续抓好县级示范村腊元村建设,以点带面,在全乡17个村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实施烤烟、药材、养殖等“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项目,积极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及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要以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沼气能源推广力度,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的活动,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抓好机制保障和责任落实,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升类进位 根据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严峻形势,牢固树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确保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二是狠抓计生干部队伍管理,以创优质服务为动力,牢牢掌握计生工作主动性;三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要真正做到节育措施落实到位、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流动人口管理到位、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四到位”,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乡战略的实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要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乡属各部门和村级安全专干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继续突出公安、司法、治保、禁黄、禁毒、禁赌、调解及村级巡逻队等一系列防控体系的完善,强化责任,规 范管理,常运作,不停留,为村民生产生活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为构建和谐巡田保驾护航。三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巡田系列活动,层层签订落实“保一方平安”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大对政法办、派出所、司法所的管理力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净化巡田社会阵容,确保一方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四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大对场矿、企业的管理、整治力度,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检查,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努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村为主”推进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组织制度,加强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政治素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是以全面落实村民的四项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抓好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和“以村为主”推进新农村建设考评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乡级“示范村”腊元村为典型,加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把“示范村”建设作为推动全乡农村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规范化管理来实现高效运转,以发挥作用来检验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宣传文化阵地,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 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在今后五年内,新农村建设要在全乡范围内全面铺开,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农村公共设施,力争使乡村环境达到美化、净化、绿化、硬化。

八、抓好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广沼气能源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长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中共巡田乡委员会 巡田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28日

第三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下,县发展改革局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发改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县委打好“三大战役”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县“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一)宏观综合卓有成效

1、加强对重大规划的引导。一是在立足县情、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麻阳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的操作“蓝本”;初步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绘就了麻阳“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在认真做好前一经济运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完成了2006—2010年共5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该系列计划都经县人大会审议通过及时下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针对全县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发展实际,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四是编制完成了2008年、2009年、2010麻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和全县油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2、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县发展改革局在密切关注县内外经济走势、紧密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动态的前提下,坚持定期组织专入深入各乡镇、各相关

部门开展调研,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在掌握全县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准确作出对经济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强化对县内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向县人大汇报计划执行情况。五年来,共撰写经济形势分析报告20余篇,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3、加强对重点课题的调研。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县发展改革局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带头、各股室参加的联合调研制度,坚持定期、定向调研,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对策、探索道路。五年来,先后撰写完成了《关于我县企业贷款难的调查和思考》、《关于湘西开发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关于将麻阳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比照执行地区规划笼子的必要性》、《从苗乡变迁看湘西印象》、《关于做好省扶贫县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考》、《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麻阳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关于麻阳县近期猪肉价格上涨调查报告》、《让项目建设贯彻麻阳发展过程的始终》、《对我县招投标工作的几点思考》等20多篇质量高、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分别被国家、省、市、县报刊予以刊登转发,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十一五”期间,县发展改革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争取国债投资项目。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引进外资和内联引资力度,不断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充分协调银信部门,争取更大、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调动

了全社会投资积极性,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强度,每年均以30%的增速合理增长。尤其是今年,随着列入全市目标考核管理的葛根深加工及基地建设、城南停车场建设及商住楼开发、锦江新城建设等8个市下达给我县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全县29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97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城镇投资11.7394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17亿元,增速达30%。

2、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一是抓好项目库建设。“十一五”期间,县发展改革局坚持从县域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开发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超前谋划,狠项目库建设,共收集整理入库项目800多个(含已滚动开发未完全激活项目),入库项目基本做到了规划合理、资料完整、文本规范、操作性强、随用随取。二是搞好项目申报。为搞好每年项目申报,县发展改革局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国家投资重点,安排专人收集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找准上级投资政策与我县实际的结合点。精心从项目库中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做到了与上级计划的基本衔接,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经过努力,五年来共向上申报冰糖橙基地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服务大楼建设等一大批全县重点项目。三是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发改口争取到位的无偿建设资金也逐年呈翻番增长之势:2006—2010年分别为3600万、4700万、6100万、8200万和11500亿元。

3、重大项目推进平稳有序。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

目深入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党和国家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该项工作启动于2008年到2015年结束,共计8年时间,在我县预计总投资14097.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637.8万元。2008年,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等6部门以湘发改赈[2009]44号、湘发改赈[2009]1188号两个文件,批复下达我县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资金1661.2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995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安排在锦和、岩门、板栗树等19个乡镇实施,工程惠及84个行政村565个村民组8087户退耕户共30910人;2009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五部门以湘发改赈[2009]1188号、湘发改赈[2009]1438号两个文件,批复下达我县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资金 1114.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660万元,地方自筹454.8万元。批复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安排落实在高村、岩门、谷达坡、江口墟、黄双、板栗树等23个乡镇67个行政村实施;2010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等5部门批复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1300.17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805万元,批复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在吕家坪、兰里、和平溪等县内部分乡镇实施。二是“湘西开发”纵深推进。自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决策以来,下达给我县第一轮湘西开发省规划项目为年产一万吨油化系列产品、锦江泉酒厂扩建和麻阳冰糖橙产业化项目共3个。第二轮为麻阳冰糖橙特色水果产业化一期工程、年产3万吨高γ—氨基丁酸发芽糙米生产线项目有共2个。截止目前,其中第一轮项目完

成投资11251万元;第二轮项目完成投资9325万元。三是以工代赈效果显著。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近年来,国家对以工代赈项目做出了新的规定,“省贫县原则上不安排以工代赈项目”。但是在我局的极力争取下,再加上和上级发改委关系处理较为融洽,省、市发改委对我县特别关照了每年几十万元以的以工代赈资金。2006—2010 年我局共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4795.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66万元,分别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4076.17万元、农村公路建设301万元、农林建设22.7万元、农村人饮工程建设46.8万元、水利建设20万元和荒山荒地造林建设329万元。四是在建项目监管依法依规。在中央投资项目建设上,我局始终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坚持一旬一上报,一月一分析,半年一总结制度,从项目筹划过程中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概预算和招投标到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坚决执行县纪委关于《加强我县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工作方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国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2006—2010年,县招投标办共核准招标项目129个,其中公开招标76个,邀请招标53个,共计总投资92645.47万元。五是渝怀铁路复线建设步步为营。我们已将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相关资料整理汇总并移交给中铁重庆二院。中铁重庆二院经过多方论证,初步确定我县锦和客货运输站的设计规模为:货运近期设计规模为75万吨/年,远期设计规模为90

万吨/年;客运峰值为600人/车次,省发改委也多次表示将在该项目建设上给予我县最大支持。

(三)机关效能更上层楼

1、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局坚持抓干部职工学习教育不放松,不断增强强服务基层、特别是服务企业、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意识。

2、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积极主动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的沟通,在申报项目、安排资金、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充分听取、吸纳和体现各方意见,帮助、指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工作。

3、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制定出台《机关效能建设管理办法》、《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厉行节约管理办法》和拟定《麻阳苗族自治县招投标监管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4、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用人机制,着力提高干部素质,落实各股室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与干部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廉政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党组带头做表率,局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大力推进廉政建设。

二、“十二五”发改工作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和五中

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节能减排,加强预警分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十二五”时期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举措

1、全力以赴搞好经济监测预警分析。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变到抓宏观、抓综合、当参谋上来,高度重视和强化宏观综合核心职能,正确处理战略研究与具体事务、促进当前发展与谋划长远竞争力的关系。一是加强重大规划的引导。高度重视和发挥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涉及到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必须首先纳入规划。二是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坚持每个季度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向县人大汇报计划执行情况。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当前及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重大思路的提出、重大生产力的布局、重大政策的制定等,坚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时效性较强的措施建议。四是加强宏观综合的资源配备。加强高素质宏观综合人员的引进、培养和整合,强化各股室的综合力量。加强与社会研究咨询机构及专家的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建立稳定的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来源,对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给予经费保障。

2、自始至终突出项目建设主导地位。有项目才有资金,有项目才谈得上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抓住项

目建设这根主线不放手,让项目建设贯穿麻阳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是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抓项目。针对县情实际,就是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病险水库治理、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为切入点,进一步放大优势,打造品牌,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路子。在做大做强水果、养殖、蔬菜三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适度规模开发油茶产业。引进和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开发一体化;进一步叫响冰糖橙、脐橙、无籽西瓜、麻鸭和锦江白鹅等“麻阳”品牌,逐步实现种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切实解决农产品增值难、增效难、增收难问题。二是围绕培育新型工业集群抓项目。重点做大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努力壮大水电业,实现锦江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引导百事、东坡果品和苗家王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适度开发钒铅锌等矿产资源。一如既往鼓励奔鑫治炼、泰安硅业开足马力生产。持之以恒完善工业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更多、更大、更强的企业入园。三是围绕建设长寿旅游名县抓项目。深度开发我县农村优秀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和绘画、编织等民间工艺。着力打造盘瓠文化、福寿文化、名人文化三大旅游品牌。提升改造中国盘瓠部落苗族文化长廊、漫水盘瓠民俗村和文明山森林公园。积极培育以滕代远、满朝荐故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倡导红色旅游。全面推进石羊哨温泉及附近水域综合开发,挖掘我县长寿观光旅游新亮点,加速我县由旅游途径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进程,培育我县经济新的增长极。

3、矢志不渝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 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围绕就业、社保、文教卫等民生领域,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窒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抢救性文物保护、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等国家规划内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二是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重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国家加强住房保障的有关政策,加大廉租房实物配租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新建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协调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在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建设一批民生工程,继续争取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加强创业培训和职能技术培训设施建设。

三、2011年发改工作主要思路

(一)工作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改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注重宏观综

合,不断提升参谋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深入实施,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更加注重“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工作,引导县域经济健康平衡较快发展。

(二)工作举措

1、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搞好项目申报。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国家2011年投资重点,安排专人收集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找准上级投资政策与我县实际的结合点,精心筛选、编制一批重点项目,做到了与上级计划的基本衔接,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二是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专项资金安全是国家赋予各级发改委的职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经初步统计,我县在建项目中,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约占1/3强。若对国有投资项目稽查不到位导致国有资金使用出问题,这必然会对我县以后的项目争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尴尬局面。对此,我们将充分协调监察、审计、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稽查,规范项目审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设备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行为,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

2、更加注重宏观综合,不断提升参谋服务水平。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好《麻阳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完成《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搞好2011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和全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尤其是在重大投资计划、项目招投标、项目监

管和稽查、国有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3、更加注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深入实施,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工作启动于2008年至2015年结束,共计8年时间,在我县预计总投资14097.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637.8万元。该项工程惠及我县23个乡(镇)249个村23万人。每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为800—900万元。为抓好该项工程,我们将继续与相关乡镇及村组密切合作,把该项惠农工程办好办实,使党的阳光雨露滋润苗乡大地。

4、更加注重规划对县域经济的指导作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起步之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是应对形势新变化,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富民强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时期县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突出统筹兼顾的要求,全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报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麻阳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0年11月25日

第四篇:2010年(十一五)总结及2011年(十二五)工作思路

龙岩市建设局2010年(“十一五”)总结

及2011年(“十二五”)工作思路

市委、市政府: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建厅的关心指导下,特别是我市城市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城市体系”、“三大板块”和“绿亮美”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以“规划、聚集、管理”为指导要求,着力实施了城市路网、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改造提升等,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市品位日益提升,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建设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现将2010年(“十一五”)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2006—2010年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39.2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13.8亿元增加25.46亿元,比“十一五”计划投资额25亿元增加14.26亿元。组建了城市发展集团,为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5年来,中心城市共完成市政项目90个,其中,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完成32条,桥梁11座;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动工建设日处理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组建了水务集团,建成第二水源一期工程(5万吨/日);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日处 1 理污水能提力高到15万吨/日;中心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数达12.55标台。

1、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完成项目投资约17亿元。在旧城区,改造了龙川路、九一路、凤凰路、解放北路等破旧道路,拆除了交通环岛,规划建设了数座人行天桥,实施“茶花女”雕像搬迁,缓解了交通拥堵;在新区,遵循中心城市“南进、西扩、北拓”的规划发展方向,累计建设了龙腾南路开发区段、龙腾路二期体育公园段、登高西路一期、北二环路一期、莲西路一、二期、龙腾北路一、二、三、四期、石埠立交接线工程、北环路改造接线工程、双洋路一期、双龙路二期、西客站通站道路、五中门口道路改造工程、莲南路一、二期、西陂路一期、金鸡路一期A段、人民路五期、莲庄路二期、会展南路、博物馆地下通道、翠屏路、北环路高架桥、双洋路二期、登高东路延伸段、东兴高架桥、工业东路、龙岩大道一期续建工程、登高西路二期等32条城市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路网结构,拓宽了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相继建设完成葫芦溪桥、谢洋桥、宝泰桥、铁山见龙桥、莲西桥、北环高架桥、东兴高架桥、莲南桥、石埠立交桥、东新桥、新陂桥11座城市桥梁工程,进一步打通了城市断头路,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为缓解中心城市停车难问题,在九一北路建成了我市第一座立体停车场,九一南路、登高西路停车场正在建设中。龙岩大道三期及高架桥、中心城市大外环通道、双永高速公路龙岩 2 北出口连接线、莲花湖、中央苏区公园、中心城市水系改造“六个一”工程正在实施中。

“城市建设战役”和“项目建设年”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全市“城市建设战役”上报省住建厅城市项目清单实施的66个项目,已完工项目47个,正在实施项目19个(均已完成目标任务)。150天安排总投资14.27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17.32亿元,占150天总投资比例121.37%,超额完成21.37%。“项目建设年”活动城市项目组报送策划项目106个,计划总投资301亿元:其中经评审入库76个,占任务数40个的190%,待评审项目30个。在入库的项目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30个;完成新开工项目104个,占目标任务数15个的693%,累计完成投资47.9亿元;完成新竣工项目49个,占目标任务数10个的490%,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

到2010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8.1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3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8.1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达328.6公里,比上年增加10.7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1.6公里。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增强。

2、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效明显。

2006年以来,中心城市共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2.34亿元,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全市三级以上园林企业26家(其中2010年新增一级企业4家)。中心城市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绿、亮、美”工程项目为重点,努 3 力提升园林管养水平,重点实施莲花山、登高山、中山公园改造、龙岩大道两侧绿化带景观工程、华莲路至体育公园滨河绿地等一批工程,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化体系,为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园林城市和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中心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绿工程”,大力推进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和立体绿化建设。中心城市全年完成绿地建设27.43公顷,其中新建公园绿地22.3公顷,主要完成了登高山公园改造工程、莲庄公园、莲滨公园、龙岩大道绿化改造续建工程、小溪桥头景观绿化、红坊社区公园等建设。同时,立体绿化立交桥、坡岸、墙面、屋顶等70余处。

到2010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3%,比上年提高3%,比“十五”末提高7.3%;建成区绿地率达39.3%,比上年提高2.45%,比“十五”末提高4.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比上年增加2.09㎡,比十五末增加3.8㎡。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城市管理与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一是制定出台了《龙岩中心城市夜景灯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为中心城市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长效管理。几年来,中心城市管理着重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实行了“定时、定点、定人”的管理,定期、分 4 阶段组织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清理违章占道、扰民的早市、夜市摊点,全面清理占道洗车、占道加工制作、占道作业、占道回收废旧品等占道经营行为。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疏导和安排一些小修小补摊点、擦皮鞋摊点,给予收费减免,疏堵结合,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市容综合管理逐步走向长效化、规范化。同时,坚持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重心下移、适时进行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龙岩中心城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三是对旧城区人行道、破损路面进行了全面修补,对主次干道路灯进行了改造,定期疏通维护下水管沟,实施了路灯监控安装工程,旧城区道路质量和人行道得到改造提高。“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维修城区道路9000M,维修人行道板约5000M,清理水沟6000M,更换给类井盖700套,维修架设路灯6000盏。2010年还对桥梁的安全进行了全面维护溪南桥、簧门桥、登高桥、九一桥的栏杆和桥面人行道都进行了维修更新。

四是成立了市夜景办,城市夜景工程建设从无到有,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在城区主要桥梁及河岸两侧安装了LED灯,107处230多幢中高层建筑安装了夜景工程,极大地美化、亮化了中心城市。

五是环卫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完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任务,全部实现试运行,是当年全省第一个完成建设任务、第二个实现县县建成污水5 处理厂的设区市。环卫作业率先在全省推向市场化运营,道路清扫保洁、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场建设等通过招投标、BOT等工作机制健康发展,共建设了10座垃圾转运站、32座公厕、2座建筑垃圾堆放场。黄竹坑垃圾处理场被评为国际一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010年日处理生活垃圾约46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已完成投资1007.9万元,争取在2011年主厂房建成。2010年,我市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公厕革命”列入“城市建设战役”的一项主要任务,新建成13座公厕。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268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16万平方米;拥有产权公厕66座,比“十五”末增加28座;垃圾转运站22座,比“十五”末增加12座;5年来新增设果皮箱约2200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比“十五”末提高6.52%。

六是加大中心城市供排水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共建设污水管网25.2公里,新增DN80以上供水管道38公里,供水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中心城市第二水源一期(5万吨/日)实现供水,改变了市民长期饮用地下水的状况。目前日供水量约达15万吨,水质检测水平显著提高,由原来的28项增加到52项。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53%,比上年提高0.91%,比“十五”末提高10.03%。

七是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龙岩中心城市公交共投入9268万元用于公交车辆更新及公交场站建设,建设了一批公交场站和公交停靠站,新购一批空调公交车,努力提升公交服务质量。2010年,中心城市又 6 购置了75台公交车辆,优化延伸了K25、K9、K26、13、19等线路,新开通K27路精品线路。完成了闽西交易城公交综合场站地下室工程;东肖综合场站、森宝公交首末站、小洋首末站、龙门物流园区公交枢纽站加快建设。完成40组不锈钢候车厅建设。截至目前,中心城市营运公交车达到365标台,同“十〃五”末(下同)相比增加92%;运营市区公交线路达24条,增加10条,市民公交出行率达22%。

(二)建筑业不断做强做大,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 “十一〃五”以来,我市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拓展市场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产值快速增长。

1、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值不断增加。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市资质内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706.73亿元,比“十五”期间的175亿元增加531.7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税收总额48.14亿元,年平均增长152%和47.22%。2010年,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246.2亿元,实现利税19.8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79.4亿元和8.1亿元,比十五末的52.4亿元增加193.8亿元。全市建筑业企业由2005年的146家发展到2010年的215多家(其中一级23家),59家企业产值超亿元,10家产值超5亿元,6家产值超10亿元,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2、持续巩固拓展市外市场。我市建筑业企业认真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市外市场。不仅在“珠三角”市场立足,还逐步进入东北、华北、西南等地,为我市建筑业拓展市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有三分之二的企业 7 在市外承接过任务,近一半企业在省外占有市场,在外从事建筑业人员超过10万。“十一五”期间,全市在市外累计完成产值419.17亿元,占总产值的62.83%,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318.25亿元和5.13%。2010年,全市建筑业市外产值达146.45亿元,占总产值的60%,比上年增加53.33亿元,比“十五”末的32.48亿元增加了113.97亿元,是“十五”末的4.5倍,同2001年的0.66亿元相比,则增长了222倍。同时,我市建筑企业承担的1项四川灾区援建工程获得了四川省“芙蓉杯”优质工程奖,树立了我市建筑业良好对外形象。

3、工程质量安全平稳。5年来,全市建筑业发展始终坚持一手抓企业做强做大,一手抓施工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效提升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水平。全市共有10项工程被评为“闽江杯”省优质工程,15个工程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52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质工程,我局连续8年全面完成省建设厅和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任务。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长期保持总体平稳态势,为我市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建立了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工程项目三大信用档案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在招投标中进行资格审查自动化评审,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推行招标代理机构评选和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改进了评审的最低价中标法,大力推 8 行合理造价区间随机抽取中标法。进一步完善有形交易市场硬件设施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工程招投标。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开展了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在工程招投标中实行不良行为市场准入限制制度,形成了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三)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从2006年的27.9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80.82亿元,期间房地产共完成投资237.61亿元,比“十五”期间的56.23亿元增加181.3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有力地拉动全市投资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00万平方米,同“十〃五”期间248.58万平方米相比,增长181.6%。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有214家(其中二级资质8家)、物业服务企业208家(其中一级资质4家)、房产测绘机构7家、拆迁实施机构15家。全市房地产开发从业人员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资金运作正常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队伍。水韵华都、城市桂冠、美域中央、恒亿花园、恒兴绿景、五洲财富、家和天下、莲东小区等一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楼盘相继建成,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32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5平方米。全市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0%。城市居民住房品质大大提高,促进了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

2、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建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9 保障性住房建设,把解决 “住有所居”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列入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事项来抓。“十一〃五”期间,我市编制了《龙岩中心城市2006-2010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制定了《龙岩市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制度和规定的建立,初步构建了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框架,从而保证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沿着健康有序轨道推进。五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获得中央、省级住房保障补助资金1.96亿元。

2010年,全年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836套,其中,经济适用房792套,廉租房3044套。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4577套,已开工建设4377套。五年来,我市累计对3832户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实施了保障。其中,实物配租831户,租金补贴2995户,发放补贴510万元。累计销售经济适用住房4220套住房(中心城市2568套),销售面积36.19万平方米,解决了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四)抓好党建、党风廉政、依法行政、精神文明等工作,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

一是扎实做好党建工作。五年来,我局党组把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通过中央、省、市各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发展理念,以党建促城建。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争当红土先锋,争做和谐使者” 10 等党员志愿者活动。局机关党支部每年都被市直机关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建设系统先后共有8个单位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市建设局还被人事部、住建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是抓党建促城建。五年来,建设系统党委坚持围绕城建抓党建,服务大局抓发展,使党建工作与城建工作紧密结合,克服了党建工作与城建工作“两张皮”的矛盾,使建设系统党的建设和创建活动成为推动城建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促使党建和城建工作齐头并进。局审批科、市质监站安全监督科、市城建支队机动中队等单位多次被授予“红土先锋”岗;建设局机关、市市政维护处、市环卫处、市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党支部等多次被授予“红土先锋”先进集体,多人次被授予“红土先锋”先进个人。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五年来,我局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纳入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要求公职人员严格遵守《公务员法》和各项廉洁自律规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以身作则,管好手中的权力。通过深入学习《廉政准则》,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坚持工程质量安全、廉政建设两条“保底线”,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使全系统党员干部强化廉洁从政意识,树立机关良好形象。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目标,把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能力和执法水平。市建设局、房管局所有审批业务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办理,积极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探索建立“告知承诺”等审批制度,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市建设局窗口和市房管局窗口每年办理审批建设等各类事项近2万余件,提前办结率达100%,多次被评为“红旗窗口”。

五是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加快龙岩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工作大局,以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加强建设行业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等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市建设局、市城监支队、市环卫处等单位获2008-2010“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全系统文明单位覆盖率比“十五”期间明显提高。市建设局审批科、市环卫处多次被确定为全省文明行业示范窗口“十佳文明窗口”。

六是信访、清欠、综治、计生、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良好。五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00余次(件),均妥善给予解决,有效化解了群众困难和矛盾。认真开展清欠和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全市建设领域没有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的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劳 12 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定稳定。五年来,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政协代表建议案、提案近500件,答复满意率达95%以上。五年来,市直建设系统未出现违反综治、计生的问题。积极开展挂钩帮扶工作,选派干部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市城建档案馆共接收各类城建档案资料近万件,每年提供利用档案百余人次,近万卷(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事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行业管理,都有较大的突破,龙岩中心城市逐步做强做大,建设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设队伍得到了锻炼。成绩来之不易,反思“十一五”以来的工作,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城市建设三级“城市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建设总体投入还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品位总体不高,建筑业、房地产业总量偏小,占全省的份额低,环卫、园林绿化、住房保障、公交发展等民生事业任务艰巨,这些都有待在“十二五”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工作规划及2011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龙岩城市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导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体系”建设工作部署,强化城市意识,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围绕建设“新龙岩”的发展目标,持续推进中心城市“绿亮美’工程,优化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按照板块建设的理念,综合考虑城 13 市的区位环境、规划布局、空间组合,理清工作思路,推进城市从扩张性发展向集约性、板块性整合发展,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中心城市建设。一是建成主次干道20条以上,中心城市路网逐步完成内通“断头路”、外联环城线,主干线与支线相衔接,内环与外环相配套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争取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张到50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1.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达415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86.4公里。二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山水园林城市愈显魅力和活力的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绿地率达45%,人均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三是民生事业取得发展。建成第二水源二期工程、新区水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确立公交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公交车辆总数达到550台,万人拥有15标台以上,公交出行比重达25-30%,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难题。

2、房地产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达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预计2015年将达120亿元以上;完成竣工面积65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普通商品住宅完成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36平方米。全市拟规划建设19276套住房,141.95万平方米。建设各类 14 保障性住房1.93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11801套,73.75万平方米;各类棚户区改造 7475户,68.2万平方米。另外通过发放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为1550户家庭解决住房困难,从而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3、建筑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近500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6亿元,利税26亿元,建筑业特级企业1-2家,一级企业总数达到30家。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持良好态势。

(二)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局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总指导思想,以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为具体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和跨越式发展为主线,打好今年“十二五”开局之战。继续推进“城市建设战役”,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机遇,加快城市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中心城市“绿亮美”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六个一”工程和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将省委“事关群众利益的十项实事”列入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城市从扩张性发展向集约性、板块性整合发展,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打好“城市建设战役”,推进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2011年,城市建设将继续围绕“城市建设战役”开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重点以抓好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道路改造、广 15 告清理、立体绿化、城市公厕、城市保洁、景区提升、公交优化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项目,实现道路沥青化,街巷铺装化,道路畅通化、花化,架空线路下地,道路、街面卫生整洁等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促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环境明显改善、景观较大提升、管理得到加强,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城区面貌有明显变化。

①科学筹划“战役”项目。初步确定2011年全市“城市建设战役”实施项目228个,总投资68.0211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分11个大类,82个具体项目,计划投资45.659亿元。分别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7项;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和管理4项;改善城市综合交通18项;加快架空缆线下地1项;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13项;开展旅游景点公共设施整治6项;加快供水、排水设施建设2项;提高污水处理率6项;建设城市公厕1项16座;加快建设一批集居住、办公、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13项;筹备项目10项。另外,各县(市)安排城市建设战役项目146个,计划投资20.81092亿元。

②加快路网项目建设。一是将龙腾路、南环西路、罗龙路等较靠近中心城区的道路上的大型货运车辆向外牵引,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和功能。因此,应加快实施东、西、南、北四大外环及北三环、莲庄路三期、红田路等城市外环路网。二是加快实施龙岩大道高架桥及龙岩大道三期、龙腾北路五期、解放北路延伸段、华莲西路、16 犀牛路、龙腾南路二期等城市规划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曹溪、东肖、龙门、红坊、铁山等郊区城镇化进程。三是加快便民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空间,重视改善市民出行安全和便捷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缓解人流、对车流压力,保障市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③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拓路、活水、显山、连片”,将中心城市山体、道路、水系、公园等重要节点串成线、形成面、连成脉。一是继续实施莲花山改造项目,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以改造建设,完成莲花山公园东大门、西大门改造建设以及整座公园配套项目建设;二是建设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中央苏区公园项目以及石锣石鼓公园、金鸡山公园、龙岩洞、仙宫山公园;三是做好龙津河两岸的绿化。继续完善中心城市新区滨河公园建设,形成绿色长廊,使之与整个城市布局和山水园林城市格局相协调。

④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为市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一是开展“公厕革命”,根据《福建省城市公厕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新建公厕55座,其中市级16座,新罗区(背街小巷)8座,县(市)28座,试点镇3座,从而实现步行10-15分钟就能找到一所简易公厕,25分钟左右找到一所标准公厕的目标要求。因此,近期要结合龙岩中心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对中心城市环卫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加快公厕建设项目选址,使公厕规划上新水平。同时结合新建、扩 17 建、改建的住宅小区、休闲场所、绿化小品、公园、生活垃圾转运站、公交未首站、铁路桥或高架桥下大型停车场、集市场、广场等项目配套建设公厕。二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的利用和管理。加快中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步伐,争取今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8月投入运行。认真研究市区建筑垃圾贮存场的建设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在城市各个方向建设多座建筑垃圾消纳场,并将建设1座综合处理场。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城市污水处理运营机制。适当增加区域性小型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效率,在红坊、雁石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以解决未来该区域有可能迅速增长的排污需求。四是积极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依托新组建的水务集团,与央企合作,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和水价改革,对中心城区供水进行整合,保障供水健康、安全。计划新建地表水厂2座(新区水厂、凤凰水厂二期),完成龙岩中心城区主干管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完成罗龙路污水管网二期工程(御佳园—湖二桥)、福三线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五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更新车辆,优化线路,增开1-2条公交线路。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闽西交易城、龙门、铁山、东肖城市出入口4个交通枢纽场站建设。完成东肖15亩和小洋农场3.7亩的公交首末站的征地等各项工作,扩征曹溪15-20亩公交停车场。规划选好莲东小区等一批公交线路首末站。六是结合机构改革,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持续整治城市环境“脏、乱、差”现象,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城区居民居住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⑤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要把打好2011年“城市建设战役”作为城市建设“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系统力量投入战役工作,激发干部职工“5加2”、“白加黑”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引导干部职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方式,鼓励干部职工在城市建设战役中争先创优、建功立业。二是加快项目实施,确保有看得见的变化。项目实施要科学安排、先易后难,对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要分阶段安排。新建项目年内一定要有质的变化,能够体现阶段性成果。续建和需建成的项目要确保按时完工。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要加强同规划、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项目选址、拆迁、环评、报批等工作,尽快动工建设。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精简申报材料,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超常规办理的方法,为城建战役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三是狠抓质量安全,塑造精品工程。在抢抓进度的同时,要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安全,落实好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加大现场文明施工投入,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要把城建战役项目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加大人员投入,加强施工现场巡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各项目参建单位要树立精品意识,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工程,树成行业的质量标杆。四是加强协调督促,合力推进项目实施。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 19 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要落实好战役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确保各项目投资、进度、开工、竣工、前期等各项目标按时序节点进度要求顺利推进,对进度滞后的项目,要及时向责任单位指出,督促其提出补救措施,赶上计划。落实约谈、通报等制度,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责任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并通过信息通报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五是加强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旬报、月报工作,报送要及时,内容要全面、翔实,充分体现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前期和实施中重大进展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突出阶段性宣传,及时总结战役中好的经验做法,挖掘战役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和感人事迹,树立正面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

2、加大住房保障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①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制订科学完善的住房保障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根据《龙岩市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2011年,全市需建设保障性住房4200套,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各类棚户区改造3200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一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各阶段、各时期的政策措施。按照加快廉租房建设、扩大公共租赁房规模、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支持“限价商品房”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统筹安排廉租住房 20 建设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出让净收益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住房资金的比例,切实保证建设资金来源。三是进一步提高廉租住房补贴标准,发挥住房补贴资金的保障作用,加大实物配租保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困难问题。

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全市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9亿元,比上年增加10%;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110万平方米;新建商品住房面积198.72万平方米,套数20352套,其中中心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面积76.73万平方米,套数7870套,各县市新建商品住房面积121.99万平方米,套数12482套。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房地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采取对策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培育与规范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以及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实施意见》和《龙岩中心城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2012)》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优化供应结构,按计划供地,按计划推出新楼盘。加大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量,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三是加强商品房销售市场监管力度,加强预售许可批后监管,积极推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网上即时备案制度。四是组织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检查 21 工作。重点抓好已批未建和在建在售项目的检查,严厉查处非法预售、发布虚假广告、囤积房源、捂盘惜售、炒卖房号、恶意哄抬房价、合同欺诈等违规行为。五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调查处理。配合国土部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和囤地、炒地行为。严格督促开发企业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规定开工、竣工及投资资金按期按量完成。

3、进一步扶持引导,做强做大建筑业

2011年计划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增加12%,其中市外产值不低于50%,扶持2家以上企业晋升一级总承包企业。

①增强服务理念,扶持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外出举办推介会、洽淡会、展示会等形式,拓展省内外建筑市场,提升企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帮助建筑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做好省级、市级房建和市政预选承包商的申报工作。积极探索建设工程担保试点工作,试行工程担保制度,鼓励建立建筑企业股份制贷款担保有限公司或互助担保基金,由建筑企业投资入股或吸纳部分社会资金参股。加强银企合作,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建筑业融资担保体系。

②加强工程招投标的管理。落实网上远程评标和电子招投标工作,完成网上远程评标硬件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强工程招标截标前的监管,严格招标公告审查,招标文件审查,将防范关口前移,维护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减少投诉。加强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进场交易行为的管理,对进场交易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管理制度,22 规范评标人员进出,加强设备与评标资料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的管理,梳理评标专家注册单位,在评标专家库内同时录入注册单位信息,以便在抽取时自动回避。

③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批后管理。加强对本市建筑业企业批后监管,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非本市注册建筑业企业资质备案管理,实地核查企业办公场所、办公条件、备案人员状况,清理管理不到位、使用伪造证件等问题的企业。

④加强建筑劳务管理。定期开展在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检查,检查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建筑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建筑业企业劳动用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

⑤继续深入开展清欠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重大节日期间清欠和社会稳定工作,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上访事件,做到早动员,早布置,早落实,早见效。建立奖惩机制,对发生拖欠工资问题又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的施工企业,调高其工资保证金缴交的系数,对情节严重的企业停止其在我市参加建设工程施工投标和承接新施工业务直至清出龙岩市场。

⑥进一步强化“两场”联动。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处于平稳态势。

4、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市区联动、部门联动的良好运行机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管理城市,发挥 23 各自的优势,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日常管理,突出重点。做好道路保洁、园林绿化管养、市政设施维护、建筑工地等一般日常性工作。以重大节庆日活动为契机,适时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重点对占道经营、不文明施工、乱设置户外广告、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等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三是建立舆论导向和监督机制。结合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正反两面宣传报道和教育,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以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公德意识,激发市民自觉爱护城市、美化环境的热情。

5、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依法行政。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建设系统的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职能,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主动服务,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二是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今年的城市建设项目多、工程大。要将预防和治理腐败融入业务工作扎实开展,切实增强廉政意识,牢筑“保底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质量安全,另一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使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树立廉洁从政良好形象。三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局机关要巩固市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成果,开展申报第十二届市级文明单位,并积极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同时以点带面,发动本系统各单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机关,在全系统不断营造开拓进取、廉洁高效、团结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建设系统“三 24 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四是加快办公网络建设,实现机关网络办公,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比较完善的建设系统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信息化体系。五是扎实做好综治、计生、信访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内部治安管理,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做好计生工作,特别是加强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管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认真办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沟通民意,化解矛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等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防范力度,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市运转正常,社会安定稳定。

总之,预计到2011年底,龙岩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9.6平方公里,比上年(下同)增加1.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增加到343.6公里,增加15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到1783公顷,比上年增加14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23%,提高1.1个百分点。龙岩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房地产业、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管理有条不紊,城市品味、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龙岩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〇一一年一月八日

抄送:省住建厅,市委张健书记,市政府黄晓炎市长、林兴禄副市长、黄学明副秘书长、钟生根副秘书长、市委办、市人大办、市城建环保委、市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市城管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建设局、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有关单位,局领导,存档。

第五篇:公务员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通知》(人社函【2010】2529号)要求,现就我市公务员培训“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公务员培训

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和省的关于培训教育工作文件为依据,紧密围绕建设“三化一园”的战略目标,切实把公务员培训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关键措施来抓,精心策划,积极开拓,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

公务员是执行贯彻党和政府战略目标以及中心工作的主体,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中心工作是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围绕党和政府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制定每个时期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培训学习。在—2010年这五年内,我市先后系统地组织公务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普通话》《计算机网络应用》《公共危机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访条例》《应急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责任意识》《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每年,我市都把公务员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抓不舍。在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举办不同类别的培训班。同时,按照省委《关于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地举办了各类培训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我市公务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素质,并促使全市公务员及时地更新知识学习掌握新技术熟悉理解相关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多层次重实效开展公务员各项培训工作。

根据《至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培训规划纲要》,我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实施办法,在做好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优秀中青年公务员培训学习提高(离岗)培训和基层公务员培训等常规性的培训,以提升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多层次重实效地开展培训。

1全面实施初任培训。对经考试录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实施初任培训。我市初任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根据参加初任培训人员的特点,培训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个人修养内容外,主要是提高参训人员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通话会话能力,公务员待人接物能力。至2010年全市共举办初任培训班28期,参训人数1525人。

2坚持实行任职培训。按照干部任职管理权限,我市人事部门主要负责科级任职培训,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干部晋升职务,一般在任职前或到任后一年内参加培训。培训班主要是提高这部分人的心理适调能力,上下左右沟通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至2010年,我市人事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开展任职培训的有6期,参训人数240人。

3稳妥组织学习提高(离岗)培训。根据广东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为了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责任感教育,对于考核基本称职或不职称人员进行离岗培训。至2010年全市共举办离岗培训班8期,有326人参加。经过培训,绝大多数学员都能做到正视过去,吸取教训放下包袱面向未来,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基本上没有二次培训者,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积极开展优秀中青年公务员培训。为了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优化公务员组织年龄结构,我们配合组织部培训部门,开展优秀中青年公务员培训。对于这类人员的培训,我们主要是突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党性修养,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等环节。近几年来,开设优秀中青年公务员培训班7期,有468人参加。

5加

大基层公务员培训力度。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公务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乡镇公务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全市共举办培训班308期,参训人员有15400多人次。

(三)抓好公务员培训规章制度建设,使我市

公务员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规章制度建设既是基础性工作,又是其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中央和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干部培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实际的规章制度。

1建立常规培训制度。按照中央和省的规定,在一个五年计划内,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其他干部每年不少于12天。按照这一规定,我们制定一个五年总体实施办法,然后每年年头制定一个具体执行计划,重点开设常规班,如初任班任职班中青班科级班以及更新知识培训班等班次,让每个公务员都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

2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了激励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学员在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内容成绩记录入册,并报单位存入档案,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我们还注意把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和优秀论文向用人单位组织部门和领导推荐。为了对培训对象的约束,我们依照执行上级有关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进行初任培训,一年内不参加培训的,不得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不得提高工资待遇;晋升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在到任前和任职一年内参加培训,不服从组织安排无故不参加任职培训的,当年定期考核不得评为称职(含称职)以上等次,不给予晋升工资等级;对不按规定完成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公务员,定期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3建立完善培训学习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对培训学员的管理,我们根据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特点,制定一套培训学习的管理制度,有《培训学员须知》《培训考核办法》《考勤制度》等,要求施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和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学员,制度规定学员旷课请假迟到早退超过规定次数的,取消考试资格,重新参加下一期的培训,学员请假一天以上须书面申请由单位加具证明报人事培训部门批准。同时公布学员考勤情况,并把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通报学员所在单位,对考试不合格者,一律进行补考,并将成绩记录入册,送单位存档。

(四)勇于实践不断完善公务员培训工作机制。

按照中央和省的规定,各市县(市区)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公务员主管部门培训的法规规划,拟定本辖区公务员培训的有关政策规划,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统一安排市直单位的公务员培训,并能正确处理好与县(市区)的关系,在省的统一部署指导下,有分有统,分统结合,如科级以上干部统一安排调训,其他干部各县(市区)安排培训。初任公务员培训是公检法统一集中市培训,其他人员在县(市区)培训,大规模的培训分各县(市区)进行,小范围的培训集中市进行。专业性强设备要求高的集中市培训,其他要求一般性的在县(市区)培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机制。

二“十二五”时期公务员培训规划

公务员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作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特别是《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广东省《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公务员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十二五期间公务员培训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按照《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广东省《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把公务员培训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提升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建设成大广州的卫星城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目标

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更加开放更有实效的公务员培训体系。确保党校(行政学院)在公务员培训中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其他培训机构有限参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班次管理及后续管理,做到学用密切结合,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三)主要任务

完善公务员培训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认真做好四类培训

对于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全体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进行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四类培训,要集中全力保证顺利完成。各地每年至少举办初任培训班和任职培训班一至两期,全员更新知识培训五天。在培训中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强化培训需求为导向,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公务员成长服务。

(四)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公务员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增强公务员培训的权威性。在不断宣传《公务员法》及相关法规则的前提下,加大对培训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培训结果的使用方面。使公务员参训情况能切实成为其任职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解决训用脱节现象,提高培训权威。

加强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优秀的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大力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将公务员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培训经费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这有利于加强对公务员培训经费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公务员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市培训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培训仍需向学员单位收取费用,部分单位以经费不足为由,对于公务员培训支持度不高。并且目前收费的仍采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初的标准,滞后性明显,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公务员培训顺利开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恳请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由省财政下拨专项款项专门用于公务员各项培训,以减轻地方财政及参训人员的负担。或采取倾斜政策,对山区市的培训教育工作从资金和师资设备方面予以扶持。

公务员培训结果的使用方面效果不理想。《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等均有关于公务员培训结果使用方面的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足。对于培训结果的使用,缺乏刚性的管理措施,这直接导致训用脱节,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建议能出台细则,规范公务员培训管理工作,确保公务员培训情况能真正成为管理的重要依据。

教师素质不高,影响培训质量。由于市经济不好,工资待遇差,高素质的教师大多调走,又引进不来。留在当地的又由于与外界交流少接触面不宽知识面不广,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直接影响了培训质量。建议由省组织,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进修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或由省厅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专门的讲学团到各地进行授课,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培训内容单一,学非所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员素质就必然有差距,而现行的公务员培训的学习内容过于单一,对山区县的要求难免偏高。乡镇一级的公务员,干的是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有些培训科目实际上实用性不强,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这项培训,我市大部分乡镇在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电子政务,各单位拥有的电脑又有限,学员辛辛苦苦学完回去没有电脑练习,在工作中派不上什么用场,很快就忘了,学习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建议上级人事部门,在设计和规划培训课程时,从各地人员的整体素质有高低差别的实际出发,多安排几门培训课程供各地选择,或者适当减少全省统一的培训内容,让各市县根据自身实际自主规划培训内容,而省只对每人每年应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作出规定。这样,对于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功效可能会更好些。

下载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十一五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