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时机的策略研究
摘要:课堂小结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有效把握课堂小结的时机,抓住课前复习阶段的新旧知识衔接点、案例导学的支撑点、学习过程的转折点以及学习展示的提升点,能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反省学习行为,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时机;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050-03
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是让教学更完整、更具实效的教学行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相关教学环节中所学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印象,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引发思考,不断建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师在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把握时机。下面笔者就结合课题的行动研究,着重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奥苏贝尔提出,学习新知需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内在规律,用学习迁移的方式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新旧知识学习小结的设计,利用学生的旧知识作为储备,发挥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让其有提取旧知识的意识,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产生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意愿。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要及时小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针对新旧知识的学习小结
在信息技术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旧知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可以促进旧知识的保持与新旧知识的同化。在新旧知识的内容衔接上,教师适度介入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知识遗忘问题。例如,在闽教版七年级下册《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电子表格的应用,并结合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档格式、加工对象,通过归纳、比较等方式,以小结的形式展开新旧知识的学习衔接。学生从已掌握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方法中明白文档类型的不同,了解加工对象类型的相似之处,明确两款软件在文件命令、编辑命令、字体、段落、页面设置等排版操作方面的相同之处,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有意识地通过知识迁移来开展新的学习。
2.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基于旧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新的知识与经验内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创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框架的重构。例如,在闽教版三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课中,教师通过课堂交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以及中央处理器等设备的认识与学习,最终使其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框架的理解与构建。
3.基于新旧知识衔接的小结规范训练
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开展课堂小结的规范训练,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小结的后续开展作有力支撑。同时,后续新知识的学习,会伴随“暗示”的心理,使学生产生主动意愿参与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规范训练可以了解课堂小结的形态,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学习收获与疑惑等内容。信息技术课堂应适时加强课堂小结训练,让学生形成主观意识,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避免类似“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的复习提问,这种问题看似开放但设计过于随意、空泛,且指向不明确,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内容也会受学生的个人爱好、个体对课程学习重点认识不到位以及学习生成力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课堂小结效率不高。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结合具体学习步骤,给学生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有效导向。
把握案例导学的支撑点
1.小结遵循渐进性原则
课堂小结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酌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用优秀的学习成果作为案例,供学生借鉴,引导其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克服畏难情绪,体验学习成就感。教师在以教材中实例或搜集的案例支持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学习小结,让学生有应用好案例的意识,并依据学习目标辅助开展学习活动。
2.小结遵循适切性原则
课堂小结的适切性强调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支持学习的开展。在案例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学生的学习耐性,把握课堂小结的时间,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小结的内容应精简,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小结的呈现形式应简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创建逐帧动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逐帧动画的原理及应用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借助他校学生校园生活作品进行导学。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发现在案例中人椅模拟贪吃蛇运动在教室里穿墙而过等效果均利用了逐帧动画原理,采用插入关键帧得以实现。教师以小结为载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明确学习的重点。同时,学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意识到学习动画作品创作可以呈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学习时光的想法,也促进了自身的自主发展。
3.小结要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伺机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操作演示或导学案例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创作出有自己观点、具有个性创意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制作电子板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案例,很多学生却依葫芦画瓢,导致学习变成了他人学习成果的再现。因此案例导学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提出有创意的版面设计,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把握学习过程的转折点
1.出现学习困难时,介入针对性小结
课堂小结重在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当学生学习出现困惑或停滞不前时,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搜集有代表性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阶段小结,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闽教版三年级下册《制作温馨提示牌》一课中,学生利用绘图软件设计了自己的温馨提示牌。教师在课堂巡视后,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结,并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结合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惑,实现了深度有意义的学习转入。2.出现学习同化现象时,介入导向性小结
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提供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主体参与式的实践操作。因为学科学习任务的特点,学习生成存在多样性,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等情况。当发现学习行为低效、无创新的模仿或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学习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顺应外部因素的刺激,捕捉其思维的引导起点,并以班级优秀学习成果带动学生活跃思维,保持创新,促进其良好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图像的修补与特效》一课时,在利用仿制图章工具完成修补图像的学习任务中,较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思维能力疲软等,一直重复简单的相同类型的仿制图章的应用操作,甚至将素材中的人物对象仿制多个,学习效率低下。此时,教师应介入小结,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辅以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将学生带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3.出现学习成果时,介入提炼式小结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经验。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层次由低至高,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与抽象的经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收获做的经验;在案例导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他人的经验,属于观察的经验;当相关的经验经过提炼,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时,学生获得的就是于抽象经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抽象经验。因此,当学有所成时,教师应及时介入课堂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经验,这有助于提升经验的高度,实现较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高一必修《信息的获取途径》一课时,在借用微课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有了一定的观察与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及时介入小结,借用黑板板书,活跃思维,引发碰撞,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所学内容,当师生共同提炼出信息的“何来”“为何”“何用”这三个关键词时,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上升到抽象经验的高度,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改善。
把握学习展示的提升点
1.关注自主学习的交流契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阅读或搭建相关网络学习的平台,提供知识扩展、操作要领、微视频以及微课等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除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外,教师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重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方法的小结,让学生结合学习案例在班级进行交流,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其他同学。
2.关注合作学习的交流契机
信息技术课堂常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需求和意识,有明确的合作学习分工以及有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实现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的交流小结,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关注情感认知的交流契机
在作品展示时,教师应以作品所呈现的丰富情感来感染学生,加深认知,促进知行合一。在情感交流契机介入小结时,教师要善于预设、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表现到具体行为上。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学习环节,教师要善于把握具体内容的小结时机、小结的方式方法等,在提倡课堂小结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应认识到课堂小结是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的。教师应把握有限的小结时机,让课堂出彩进而促进学生后续的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篇:课堂小结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界定:课堂小结:是指在课堂上以尽可能简洁精练的语言,一种新的但是有效的方式再次陈述学习内容。策略:就是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小结,因而这里的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课堂小结策略的研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课堂小结的方式和方法。
二、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巩固知识和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及时的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巩固住。同时,也便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采取弥补的办法和措施。
2、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元认知理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三、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新课设计和教授过程中有很多靓点,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却往往会将后面的课堂小结一带而过,或忽视了不讲,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效果降低很多。所以,有必要重视课堂小结。
四、意义: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必要阶段。只有蛤是对我们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反思和总结,真正的持续的学习才能发生。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对课堂小结的教育理论、功能作用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课堂小结的“策略”研究。
1、梳理归纳的策略:将所学知识按照重点、难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归纳,概括成整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把学的知识由繁到简,归纳整理,虽话不多,收效甚大。在这种气氛中结束新课,就会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
2、练习训练的策略:教师可以在课尾安排练习,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情况的检查,又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
3、延伸拓展的策略:根据课文内容,将知识适当延伸拓宽,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点明课外阅读的内容,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促使思维发展的飞跃。
4、“深究引路”的策略: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内容。既总结了本课书的教学内容,又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问题。
5、探究讨论的策略:当教师讲完课本内容后,课尾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发展学生思维,得出正确结论。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很快进入热烈的讨论中,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研究过程及方法:
1、申报阶段(07年7月~8月):认真选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教师课堂小结实例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小结的态度和要求,进行比较研究。
2、准备阶段(07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课堂小结的相关教育理论,对课堂小结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设计研究课堂小结的策略,制定实施方案。
3、实施阶段(07年11月~08年3月):根据制定的课堂小结策略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每一种策略都要进行数次验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4、总结阶段(08年4月~5月):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条件:
1、本人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撰写过一些教育教学论文。
2、本人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研究课堂小结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3、本人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正是本人遇到的问题,并且,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八、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选用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传统的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要因素,有信息技术介入的现代教学又多了媒体这一因素。当今而言,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主要因素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均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由教育任务、教学目标、学科教学内容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及情绪等因素决定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也有理论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是技术操作实践,其教学目标虽然也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进而形成熟练的技巧。这样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就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其独特性。总结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可和研究成果,大都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1、多媒体优化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即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使二者各展其长、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图、文、声并茂、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课文涉及到的“六个工作面”和“人字形铁路”学生未感知,也难以想象。因此,课堂上若在启发学生以后出示相关的课件,并且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伴随着声情并茂的相关课文的朗读,“六个工作面”和“人字形铁路”上行驶的列车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了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又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即是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激励手段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的良好环境。该模式的优势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欲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和组织能力。采用这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交流合作的原则,要采用优化组织、优势互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组织形式;要进行以教师精讲为辅,学生自学互助为主,并适时进行小组认可及评价等。
3、多媒体网络交互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实时交互性,即在网上的各个问题,不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及时问答交流。在师生交互中,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点,在生生交互中,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在有相应课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在这种人机交互中,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该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教学信息资源,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重心在于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并能形成熟练技巧,在教学方法方面,讲解阐述、探究研讨只是基础和前提,重点是选用操作示范、指导练习等方法,其中指导学生自主练习的教学方法应占更大的比重。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摘自:《豆丁网》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的意义。
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只有部分论著中对此作了论述,专著甚少。如施良方,崔允漷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袁振国主编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但教学课堂管理是本课题所提出的新概念,在目前,国内外对此未有对此的论述、论著,只是有借鉴的论文与著作。(见参考资料)。
(1)“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实际意义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有:
课堂教学管理的行政性,教学目标盲目性,教学的传统性。课堂教学管理历来是纳入行政管理范畴,也就是在行政性下课堂教学管理对于有部分教师难以应酬,有用处罚为手段的,有放羊式的,有用师道尊严的,有用加剧学习任务的。由于此种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太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致使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或难于达到,甚至是盲目的。在课堂的有关事件的处理上有些不尽人意的过失存在。教学的形式还是基于传统上的师授生听的接受灌输教学,一是为了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不放心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认为授讲最可靠。
课堂教学低效性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是较普遍的,一般都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适应学生的教,使得有些知识需重复,作强化训练,有的还要求学生去机械性的记忆。课堂生气不足,师生情绪较低落,教者是为完成教学的任务,学生是坐守45分钟。动手动脑的活动不是并存的,将其分割开来,教学的效率难于提高。而教学的优化方法教师也缺乏学习钻研,更是难于进入实践过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取决于课堂的管理艺术。
新课标的实践形式化、浅层化。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有着一种不到位的理解危机。有的注重活动,不注意学生的知识获取;注意过程,不注意结果,解题失去规范性;注意师生互动,以互动的“问答”式代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注意学习活动热闹,不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就是落实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的任务。教师既没有起到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作用,而且学生一堂课是学什么,得到了什么都是很茫然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以上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中确实存在并且较为普遍。为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我们特提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模式。
“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是:从改善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对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管理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民主、开放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行为
能达到自我管、自我促进、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目标。教学能适应普遍学生的需求,能有效组织,指导学生主动而自觉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我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教学课堂的管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是一种具有个体性的、自主性的、创造性的行为方式,教学是一种具有教学目标的,有预设计划的,有组织程序的活动方式,而课堂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本研究就是改变用课堂规范教学的模式,改变课堂作为主体地位而使教学受于支配、从动的地位。建立用教学的魅力达到管理目标,用教学的过程改变学生的依赖接受性学习方式,用教学的智慧激活课堂、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教学在课堂中突出它的主体的、中心的地位,课堂只不过是教学活动的域界场所。呈现教师教的本能性和学习的本能性,从诱发生态性本能上而达到自觉管理的过程。使教与学的行为提高到科学性管理水平程度。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命题,因此在教和学上作出较整体性的探讨。
基本思路:①调查影响课堂管理的心理因素及主要原因是什么?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②影课堂管理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和解决的方法探索;③怎样地从教学课堂中使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值;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调整性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所学中获得成功;⑤课堂的自我管理策略;⑥课堂管理原则;⑦怎样才能建构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等等。
其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实践行动法,运用分段教学研究法(即分为高中、初中、小学三学段)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化分析研究,进而组建以板块式结构的教学课堂。
(3)研究的重点难点
从课题研究的意义上,初步拟定其研究目标为:构建教学课堂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进入民主开放的课堂;课堂教学结构优质化,让师生能尽情在教学课堂中释放出个体潜能;使科学化的课堂管理,获得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的双效应。
在此目标框架下,研究的重点是:①教学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②教学课堂管理的策略;③教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和谐民主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学生主体发展的原则,教师教学智慧原则;教学优化原则;效能评价激励原则。
管理的策略为:情绪整理策略;兴趣激发策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策略;分层教学差异调整策略;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指导策略;再生资源利用策略;激励评价策略。
基本模式为板块结构式:导入板块;探究板块;能力发展板块;拓展延伸板块。
难点在于教学课堂的原则实施方法上,策略的课堂运用上。将根据研究的不同时期,让实践过程逐步探索完善方法与运用。
(4)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①教学课堂管理的观点
重建课堂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上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从这个视角上,我们提出教学课堂的新观念。以廓清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厘定执行意义上的差异性,最为关注的是新课程理念,新的课改精神,在农村中小学如何落实到教学的操作中。
首先,教学课堂就是充分的显现教学的主体地位。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活动,呈现教学活力的意义和作用。习惯上的课堂教学,它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只不过是属于课堂中的活动形式。它的管理是行政性的,是在具有较多压力下,为组建课堂而进行系列教学过程的,这其中势必有许多不可言喻的无奈。难有师生的主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一般是为完成课堂任务作出一些程序性的规范行为。
其次是教学课堂所要显示的是教学张力牵引出它的管理功能,用教学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用教学的过程去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用教学解惑,评价去激活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用教学的真实情感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只有优质的教学就自然地具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功能。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无心理压力的自然教学环境,使教学课堂具有管理的自然效应。
再次是教学课堂管理主要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运用教师自身个体的、自主的、创造的教学行为作出更为合理的调整,让教学从更大程度上适合教育对象,从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让成功诱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的调控管理,应纳入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生生间的监督管理,用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生生相互间交流,沟通理解与体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②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的观点
由袁振国主编、周军编的《教学策略》一书中,对“课堂管理行为策略”概述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过程。课堂行为管理是课堂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上述观点应该是我国普遍适应和运用的课堂管理的基本观点,管理的目的,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以课堂的完整性而规范教和学的行为性。
教学课堂管理与传统性上的课堂管理在方法与过程上有着不同异化点。
1、教学课堂是师生的教学合力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张力,是以教学为中心。
2、从管理上,主要依靠教和学的自我管理合力开辟课堂。
3、课堂管理上难有心理压力的解脱。教学课堂有个心态、情绪的激奋过程,解脱压力,让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4、教学课堂是以教学的艺术魅力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用教学过程引领学生的自觉投入,用激励评价方法去鼓励、鞭策学习自信心的建立。
教学课堂管理策略应该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情绪因素的导向上,它直接地影响和能够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只要有平常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存在,就会有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行为,也会有学习上的高效率,也会有让教学效果取得较大成功。用有趣的引导,择机点拨,可达到调整学生的情绪。激励评价能作管理的效用,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要努力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出真诚的奉献!
三、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
负责人一:主持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大面积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研究》已结题,并获科研成果二等奖。现指导的市级课题《在经典诵读中引领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版专著《小学生阅读辅导》1984,《小学重难点分析》1989,发表论文《优化阅读教学法》、《学校岗位责任制管理的研究》等三十余篇。
负责人二:在教育科研上,有省教育科研课题《促进数学理解生成与发展的生态教学研究》、《语文学习心理动态教学研究》及726项目研究中心的国家级课题《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本真教学模式研究》三课题的研究经历。
研究成果有:
1、理解意义下的数学教学.2006.9.2、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2006.5.3、数学教学中的理性教育探析.2006.3.4、论文化视角中的本真教学.2006.5.5、推动新课改进程构建本真教学模式.2006.8.6、理性数学与数学理性.2004.10.7、试论数学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与意义.2006.7-8.8、展示数学过程体现探究学习.2003.9上半月.(2)资料来源:
1、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
4、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学策略师生沟通的艺术课堂管理的策略
5、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2003,教育科学出版社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2004,广东教育出版社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我们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一部分学生从教学点转来,他们原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生即使家里有电脑,操作比较熟练,但是教材上学过的内容他们不清楚,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有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事做;有的学生不会操作,也没有事情做。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悄悄地启动金山画王或网页,玩游戏,登QQ,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当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学生们的交流与讨论却演变成了“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首先,从课程地位和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人们心目中的小学科,更是一门人们认为应该取消的学科,有着先天不足的背景。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它的课程地位,但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受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学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社会家庭对学生接触电脑横加限制和阻拦。这些因素使学生对本学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有学生到机房来上课,根本不是来收获知识的,而是来猎奇,来“消闲”的,缺失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其次,从学科特点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层次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哗变”。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特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看别人玩游戏的局面。第三,从学习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和课堂麻烦也更多。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觉得是否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一下? 1.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对这类“副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不够端正,放鸭子式的课堂教学居多; 3.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引起的“乱”讨论,使得有价值的辩论演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4.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课,对于作业敷衍塞责,玩游戏,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破坏机房设施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5.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发生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机器数量少,不能保证一人一机,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坐在旁边看别人操作,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信心;
6.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很快完成任务,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只能“观赏”,也没有事做;
7.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乱;
8.课堂评价,出现敷衍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9.个别学生带零食或玩具进机房,使其他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出现操作错误引起课堂骚乱;
10.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其“帮助”而自己根本没思考,也谈不上学习。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部分“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喜欢聊天,喜欢QQ等,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把QQ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 2 过这种工具,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方便,这正是其他学科教师所羡慕的,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先天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比较“乱”,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不可能是安静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儿的“乱”是正常的“乱”,而不是失去控制的吵和闹。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看起来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合理的。
三、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存在故障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操作。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另外,可以安装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用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收缴学生作业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我们要从备课入手,一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提倡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同伴互助,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主要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等于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打下良好 3 的基础。其次,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品。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房的封闭性比较好,又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及装潢容易散发有毒气体,可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所损害,所以,课前教师要到机房开窗、打开换气扇,作好上课准备。再如,机房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视若罔闻,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四、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有两个根本的途径。一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二是老师自身的努力。而学生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老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首选的教学策略是激励法。1.情境激励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情境,使情境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启发性,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2.需求激励
针对学习需求不明显的学生,我们要把学习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
3.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4.任务激励
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生。
5.目标激励
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目标意识培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
6.活动激励
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学科整合,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来激励学生学习幻灯片的制作。又如学习“画图”时,可以结合美术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开展电脑画图竞赛活动,或参加全国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再如用网上交流工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针对学生依恋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
1.教育疏导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所获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屏避、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2.顺势引导
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一味反对游戏。如: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3.鼓励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整个学期有序教学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进入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