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推进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推进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就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围绕走出校本教研误区、增强校本教研意识、推进课程实验、开展竞赛交流、深化课题研究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实验 校本教研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在实践中,学校如何推进校本教研,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走出教研误区,把握校本教研理念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坚持“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通过教研方法培训、教研骨干培养、教研制度完善、教研成果鉴定、教研论文在个人考核中加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校本教研的角度来说,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研中单打独斗的多,开展合作研究的少
《意见》在主要目标中指出,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研活动,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构建民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研文化。”实际上,很多教师的研究常常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缺乏的是整合人力资源、打造研究团队,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误区二:教研中理论探索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意见》在基本要求中指出,“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确立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筹划并带头开展教研活动,督促和评价教研工作,努力创建‘的新型教研文化。”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研工作,根据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往往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撰写学术论文的比较普遍。缺乏‘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欠缺围绕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和教法、学法、考法的研究。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早恋、斗殴、叛逆、迷恋网络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学风。
误区三:教研中课题申报的多,搞出研究成果的少
《意见》在主要内容中指出,“要重视开发校本课题,结合本校实际,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重视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建立相应的督查机制,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实际上,在课题研究中常常看到的情况是,课题申报红红火火,课题研究推推拖拖,课题鉴定冷冷清清。比较而言,课题申报的数量多,搞出研究成果的数量少,缘于学校缺乏多教师申报课题的跟踪指导和检查,老师忙于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误区四:教研中课题鉴定的多,推广研究成果的少
《意见》在主要内容中指出,“重视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使校本课题研究发挥更大的效益。”而很多教师的课题鉴定通过之后,往往只是当做个人的工作业绩,作为年终考核或者是职称晋升的依据,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成果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不够。
二、增强教研意识,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要增强全体教师的教研意识,就要从研究的责任心、研究的方向、研究活动的激励制度等方面着手,想方设法激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力。
1.明确校本研究责任。要引导教师明确“人人参与教研,个个研究教学”的基本观念,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教研指导教学、成绩就是成果”的教研意识,把教室作为自然的研究场所,把学生作为自然的研究对象,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自然的研究目标,努力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责任感。
2.把握校本研究方向。要引导教师立足自身工作开展行动研究,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理会,围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要着力分析研究考纲、课标、教材、试卷、学案、课件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研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考试成绩,开展说课评课、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研究活动。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组织班主任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团队精神培养、问题学生转化、行为习惯培养、人际关系调节、应试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究,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活力。
3.完善教研激励机制。要不断建章立制,完善学校《校本研究奖励办法》、《各类赛课奖励办法》、《各类辅导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创新教法、培养尖子的积极性。
三、推进课程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校本教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要以推进新课程实验为载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
1.深入领会课程实验精神。要组织教师深入解读新课程方案,研读各科课程标准,评析新课程教学案例,尝试新课程教学设计,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精神要求,积极开展新课程教改,促进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去。
2.深化开展课程实验改革。结合新课程实验理念,围绕“高效课堂教学实验与创新”,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小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扩大课堂检测容量,转变学生评价手段,稳步推进适合学校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3.培养课程实验骨干。要重视培养课程实验骨干,以“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教育教学双肩挑,八年成为教学骨干”为目标,围绕《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尝试开展“推进课改实验,调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八个一活动,即: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高质量地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学习工作总结、一篇说课稿、一份试卷分析报告、做一个课堂实录或案例、精心设计一份优秀试卷、制作一个优秀课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从而努力培养一批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教育教学实验骨干。
4.紧盯课程实验前沿。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引导教师向名校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名师学习,及时掌握课程实验的前沿动态,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鼓励教师争做“学者型”教师,争做“专家型”班主任。
5.整合课程实验资源。教研组要结合学科实际,把学习经验与自我创新相结合,调动教研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围绕高中新课程实验理念,搜集、归纳、整合本学科的课标解读、精品教案、经典案例、课堂实录、创新课件、典型试题等,努力创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精品课程资源库。
6.重视课程实验宣传。教研组、备课组研究课程实验过程中的“难点”、汇总课程实验的“亮点”,宣传课程实验的成果。学校负责教育研究工作的处室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及时上传教研组的课程实验动态和成效,宣传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思想、做法、感悟和成果,进一步搭建教师交流的平台。
四、开展竞赛交流,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感受在参与教研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可以在竞赛交流中提升学校的教育研究水平。
1.开展校内赛课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研周活动”。例如,上半年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教研组开展“教研周”活动,下半年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教研组开展“教研周”活动。通过举办学科带头人“观摩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校内赛课活动,深入推进课堂“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研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参加校外竞赛活动。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论文评选、成果评选、课件、教案、上课、说课、录像课评选等各项教研竞赛活动。学校要支持教师做好奥赛辅导工作,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辅导和英语能力竞赛辅导,选好苗子、配好导师、强化辅导,争取使学校的奥赛成绩有所突破。要鼓励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征文、电脑、演唱、器乐、绘画、手工、舞蹈、体育等竞赛活动。
3.推进教研交流活动。要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反思,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通过举办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刊印学校教研期刊等措施,为教师搭建教研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校本研究成果交流。
五、深化课题研究,助推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课题研究是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有力抓手。促进教师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课题研究培训。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选题技巧、课题立项申报、开题报告撰写、开题答辩技巧、课题研究实施、课题资料管理、课题成果总结、课题成果鉴定等内容,做好校本研究的培训工作。
2.督促课题研究实施。要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实施管理,督促教师根据研究进度计划,尽早投入到研究过程中来,抓过程、抓质量、抓效果。
3.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有效于班风学风优化的好做法、好成果在全校积极推广,从而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
第二篇: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车晓光
自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按课改的精神,从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确定了以课例反思为载体,构建“问题-研究-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
指导思想
1、突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理念,及时发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以培训促教研,形成教、培、研、改一体化。
基本思路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立足本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把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堂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课例反思上,利用自我反思的形式,反思教学中“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师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专题研究,以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教学行为。
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凸显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因此,校本教研地发展,要遵循教育教学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把问题根植与教师和班级中,尊重教师、学生的意愿,追求研究问题的实效性、针对性。
具体实施过程:
1、建立健全组织,负责研讨、培训、考核、验收工作。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村小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结合问卷调查、筛选、论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选择教研课题,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教研网络。
3、通过课例反思,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一、以课例反思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课改的成败最终体现在课堂上,“问题”也来源于课堂,把课例反思作为切入点,通过课例反思,才能较好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新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并及时发现、反思、研讨、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自我反思体现的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校把案例反思贯穿在“问题-研究-实践-提升”的过程中。
课前反思。学校领导精心组织筹划,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收集整理教师普遍关心和困惑的教学问题,然后确定教研专题,在此过程中,一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来源,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二是注意把握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专题,确定教研专题。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问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价值、有必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且一个人短期内解决不了的,才将其转化为研究专题,进行集体攻关。例如,高秀民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把铅笔长说成是20米,一袋500克盐说成是500千克的现象,甚至在描写爸爸的作文中写到“爸爸身高在170米-180米之间”,于是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产生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具体的“数感”,于是就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经验。鲁华老师在习作指导中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是经常不愿意写,再就是写空话,无真情实感,于是就开展了《注重发展个性 激发写作兴趣 写自己的文章》的课题研究。同时根据课改新理念,我们确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等二十个专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仅仅像以往一样,只停留在本节课的得失原因上,而是要深究教学策略、整体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落实情况,这样要求教师结合具体课例将理性认识、应对策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后再思考实施操作策略的整个过程,着力解决运用策略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丰富操作策略。
二、完善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
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研究者。为确保校本教研有序的开展,应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如:教研管理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励制度、教研例会制度等。
同时教管人员要参与到教研之中,负责组织实施,使得每项活动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监督四落实。
三、培研结合,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把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注重实效性,坚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的反思中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求自身发展,以求学校持续发展。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每学期参与一项教研课题研究,每月积累一篇典型案例或心得体会,从中确定有价值的教研课题二十多个。
1、强化教师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强化教师学习力度,认真落实教师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规定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
在教师地学习中我校采取了规定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规定学习是指:在学习中要学习教育局或进修学校推荐的书籍,如,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等。
选择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学习中可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的理论。
2、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围绕典型案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与的培训形式。方式是: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大会交流。过程是:首先是在集体听课中布置思考问题,如:这节课体现了那些新课程理念?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不同可行中渗透新理念等。其次,围绕课例进行讨论,谈自己的收获、感悟,与授课教师一起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3、案例反思
根据实际有意识的收集、提炼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门的案例分析,让教师讲自己的故事,反省自己与他人的实践,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形成经验。
四、实效
经过以课例反思为载体,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基本实现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即,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提高了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一)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这些有效途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经开始体会到它的作用与价值。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善于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乐于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念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成为了紧跟时代、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的研究性、学者型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2、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打破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促进了教师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宽松、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发扬个性的平台,教师的许多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教师的经验得到关注与分享,是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感,提升了内在的价值。
3、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
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这个过程,反思是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同时反思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以及自我上有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行为更加合理。
(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也得到了发展。一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1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3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有7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有5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发表刊登;《学生发展性评价案例》的研究成果被评为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分别获白城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大安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课题,我们将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校本教研的研讨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校本教研的研讨
对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事关重大”就是说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如果没有对新理念的准确理解,没有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没有革新原有教学习惯的牺牲精神,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指的是课程改革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回避课堂,课程改革的口号喊得再响,也只是打外围战,无法取得实效。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我们如何在改革前实现新的“蜕变”,如何在改革中实施新的“教学”?我的思考是:应该关心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中心,对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现实的理解,踏踏实实搞学问,循序渐进抓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成为多频词,不时回响在我们的耳边、跳跃在我们的眼前。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是学校本来要做、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不做好不行的事情。教学是科学性很强的育人活动,单凭行政策略、经济手段和法规措施是抓不好教学的。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必须依赖教研,教学的生机活力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不好教研,就不好教学、不好教师;无好教研,就无好教学、无好教师。在学校,离开了教学的研究和离开了研究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教研是我们本来要做而且能做的事情。
我们参加工作之后,都在不断地参加各种层面的教学研究和培训。比较常见的形式:一是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开设教育展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讲座;二是短期培训——利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时间就某一类问题进行培训;三是课例分析——开展教师之间的听课活动后对这节课展开讨论交流;四是外出学习——了解某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后有针对性地去观摩学习。应该说每一种培训形式都有其特点,都有助于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提高。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重视“课例分析”这种形式的研究和培训,因为这种形式克服了纯理论性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来理解某一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然而,现实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教研培训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当听到一些比较精彩的课例时,往往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其津津乐道,但自己的教学行为却没有改变。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听到这些案例之后,缺乏自己的“行动跟进”。也就是只听别人讲了一个故事,自己没有将这个故事和本人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来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学校内部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的开展也总是显得不平衡。有的备课组一个学期只有有限的几次教研活动,活动的内容仅限于布置教学任务,活动的时间也很短;有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坚持得比较好,但大多数活动只是对对教学进度、统一练习和考试时间、比比考试成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差距出现的原因;也有的教研组注意到了应该通过开设教学研究类的公开课,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但往往是上课的人十分辛苦,组内其他老师“旁观”的比较多。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作用不大,首先可能是因为同组教师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常并不愿意将自己教学中的心得坦
诚地公布出来,供大家分享,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就更不用说了。经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组内的部分教师依据价值观等方面的标准,形成了一些更小的“团队”,这些团队之间在教学方面有各自的观点,他们互不认可,搞“势力”分割,但又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种“平衡”,互不干涉,这种“平衡”往往使得教研活动很难深入下去;即使有的教研组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组内的教师能够畅所欲言,但也可能因为大家的教学水平相差无几,组内缺乏一个“领军”人物,虽然大家很努力地去做,也只不过是“萝卜炖萝卜,炖了之后还是萝卜”。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和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研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开展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要求我们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如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行动前的反思、具有监控性的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行动后的反思等等。这种自我反思与日常生活中的“回顾”不同,它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目的性、带有研究性,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我们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我们要十分注意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结合自我反思,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困难或者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要注意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的互助与合作,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要通过我们集体参与的研究,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让学习、研究、工作成为我们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教师集体交流中,需要有一些有威望的核心成员。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理念、不同行为的支持,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努力营造一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要注意建立与教研员等专业人士的联系,请他们介入对教研组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讨论。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我认为,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我们的亲身实践。我们应该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因此,精选一些典型的课例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精选的课例至少要具备以下特征之一:反映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反映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映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反映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凸显出教师教研的必要性,提供了教师自主教研的空间,提出了教研走向校本的全新要求。但愿“校本教研”在我们学校不要仅仅成为一种概念和时尚,不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是“不做好是不行了”的感悟和努力,是扎实的制度与行动的良性互动,是秋天的丰硕成果。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交流材料达校201311
高中校本教研研讨会交流材料
甘肃省碌曲县藏族中学达布老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来自甘南州碌曲县藏族中学。我们学校是全县唯一一所民族类完全中学,初中有26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高中有17个教学班950余名学生,全校共有2500余名。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民族类高中(以藏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碰到并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很难谈到经验,只是将我们的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指正。
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关文件的要求,自2010年秋开始,我校高中部也步入新课程的实施行列。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第一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采用,普通类的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我们学校实际,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目前,在高中新课程体系中,我们比普通类多了一门主修课,即藏语文。另外,新课程实施三年来,通用技术课因为无任何教学设施及专任教师,一直未能开设。其余课程,基本按原省厅标准实施。
一是认真落实高中新课程。
我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指导意见》
等文件的有关要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急需进行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碌曲县藏族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操作方案(试行)》。并且制定了我校新课程三年规划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的相关操作性制度。
(2)、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在有条件时加入通用技术)的探索与实施,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1)、完善新课程实施方案,在执行中不断改进。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在这一方面,我们在2012年秋季开学前,为高中部各教学班配备了一整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使用成效良好。
(3)、在课程中相对处于强项的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在这一方面,我们到目前为止,编辑完成了两本藏语文校本教材。
3、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能产生实际效果、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更好实施新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高中三年新课程规划,对相对顺利实施新课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新课程中的一些特点
2011年碌曲县通过“两基”国家验收。为了“两基”的顺利验收,县政府对我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扩建。但由于初中教学班级的增加,学校教室有限,除美术画室1间外暂时没有其他选修课教室,无新增功能教室。学校现有教学辅助教室信息技术2间、物理实验室2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2间。这些都基本上侧重于初中教学。因为高中既缺专业教师,又缺实验器材。
1、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特色
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较好的一点,是在每年高考期间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及民俗运动会,让所有高中生按班级在野外自已动手搭建帐篷、购置伙食并自己做饭、筹划并参加一系列活动等,并将整个经过列为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及作用,予以认定相应学分。
2、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我们进行每一学年一次的阶段性评价,高三毕业时进行终结性评价。就高一学年而言我校计划举行的重大综合素质活动有:入
学后为期两周的高一年级军训。夏令营活动兼民俗运动会、“从我做起、保护母亲河”活动,“尊师爱生月”活动等。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小三门,由学校抽调人力物力,进行特长生的培养。
其中,藏族唐卡艺术也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专项。我本人是物理专业出身,但唐卡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特长,已经完成的作品在当地小有名气。唐卡特长生由我来兼任指导老师。
3、学分认定和管理情况
学分认定和管理严格按照《碌曲县藏族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操作方案(试行)》施行。根据双语类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高中藏语文学科的学分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逐步完成了2010年至2013年所有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工作,建立完善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学分认定管理体系。
三、校本教研
就我校高中部目前的条件和师资力量来讲,开展并加强校本教研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的高中校本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开展一些常规性的教研活动,诸如观摩课、优质课、教学经验座谈会等。另外,搞校本教研,必须要在学生具有相对基础和水平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实效。而我校学生均来自于农牧区,基础与普通类学生、尤其与城市学生相比,有相当差距。所以,有些教研活动即使想搞,也受限于师资力量、学生学业层次而搞不起来。
四、实际困难
今年是我校建校31年,县政府特意从青海师大以优厚待遇聘请了6名高中专业教师。至此,我校高中部专业教师才算基本配齐。
我们执行的是甘肃省教育厅制定的高中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是由青海翻译的藏语教材,二者又往往很难达成同步。这在教学、考核、考试、教辅等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影响。
目前,我们的努力与课改要求相差甚远,未来的课改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地向全省民族类高中特色学校和新课程实施的先进普通类学校学习,为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全面有效推进高中新课程而不懈努力。
碌曲县藏族中学
2013年11月7日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确保全省普通高中从2010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立足实际,借鉴先期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市区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莲山课 件 >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建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定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州级、县市区级培训和校本级培训。要优化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资源,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快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中的现代化教研培训网络,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统筹协调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验提供资源保障。各级教育部门要与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并实施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规划,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联合高校、教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要采取分区域、分类指导方法,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全省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
(四)推进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验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提高新课程实验的指导与管理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实验新课程。要因地制宜地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课程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要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使学分管理成为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有效实施的专业咨询、指导和研修机制。
(六)加大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积累成功经验。
(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对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招生及考试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要求与方向,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须报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配套政策。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机制,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出台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设施装备等配套政策。同时,要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对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对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多样化建设,<莲山课 件 >切实加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投入力度,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实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省财政在2010年至2013年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示范实验基地建设、课改样本校建设、经验交流与推广等各项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资源开发、跟进培训、专项研究、设施装备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学校和教师教研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和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要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建设,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鼓励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完善督导评估方案。要组织开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专项检查和阶段评估,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五)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省内各有关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师、师范生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相适应,为普通高中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师资。鼓励和支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人才。要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全高素质学科教研人员,明确新时期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教研机构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组织力量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加强区域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要以省及市级示范性高中或样本校为基地组建区域协作体,充分挖掘区域内教研机构与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要探索建立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咨询答疑、在线研讨等活动,展示精品课程,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传播先进经验,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要根据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促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向社会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宣传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社会氛围,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