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2007-12-15 21:43: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2)○张永玉南际石文兵
2006年3月21日至25日,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一行5人组成调研组,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江西省“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体制基本确立;通过核编定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精简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等的管理职
能尚待进一步到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调研样本县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分别作为我省边远山区、湖区和经济贫困老区的代表,以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三种形式开展调研。我们在这三县分别召开了有县政府、市、县两级教育局、人事局、编制办和财政局有关人员,以及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及中小学教师管理和教师调配工作的汇报。实地考察了2所农村中学、3所农村小学和2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对三县发放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测算表”,对12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对三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三县基本情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庐山脚下、鄱阳湖之滨,境内多山区、湖区,总面积为89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农村中小学校10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8608名,其中县镇小学5186人,农村小学生28656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990人,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人,超编337人;小学23人以下的教学点4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人。
___县是江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的山区小县,全县人口万。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68所,农村中小学63所;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596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2775人,农村小学生59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163人,现有在职教师1198人,超编35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25个,教师51人。于都县是位于江西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区为主,人口万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农村中小学校337所,小学教学点104
个;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8842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13234人,农村小学生112015人,县镇中学生19503人,农村中学生436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6852人,实有教职工人数9190人,(其中公办教职工7451人),代课教师17人,超编2338人;全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2个,教职工244人。
(二)教师编制管理核定的情况
2002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赣府厅46号文件,要求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为:小学1∶,初中1∶18,高中1∶16。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分别为1990人、1163人、6852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县采取了以下做法:1.调整学校布局。星子县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141所撤并成107所,其中撤消中小学校4所,村小10所,教学点20个。___县将原来的183
所中小学,调整为68所;2.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由县编办牵头,组织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核编小组,根据学生数核定教育编制。3.清理各类不合格教师。星子、___两县共清退代课老师1168人,“在编不在岗”教师154人。(从1999年至2002年___县共清退代课教师413人,目前已无代课教师。于都县教师紧缺,尚有代课教师17人。)4.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做好教师分流工作。___县采取了六条措施做好分流工作:(1)顺向流动安排到缺编中小学任教;(2)鼓励富余落聘人员到在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3)经学校同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部分富余落聘人员停薪留职;(4)允许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教师按政策办理病退;(5)允许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的体弱教师实行提前退岗休息;(6)在校待岗,参加学校安排学习、劳动和其他活动。
(三)教师的调配情况
1.对于教师的调配,三县做法不一,但基本能体现教育主管,规范管理
___县的做法是,教师的交流和调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余缺和需求情况,以及教师的个人申请,经集体研究,由教育人事部门下调令,对农村调往县城学校的教师,采取经过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星子县的做法是,县属教育系统编制内的人事调配,由县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内乡镇之间、县城学校之间的教师调动,由县教育局自主决定,县编办和人事、财政部门按县教育局的调动函,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
○张永玉南际石文兵
2006年3月21日至25日,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一行5人组成调研组,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江西省“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体制基本确立;通过核编定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精简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调
配交流等的管理职能尚待进一步到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调研样本县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分别作为我省边远山区、湖区和经济贫困老区的代表,以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三种形式开展调研。我们在这三县分别召开了有县政府、市、县两级教育局、人事局、编制办和财政局有关人员,以及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及中小学教师管理和教师调配工作的汇报。实地考察了2所农村中学、3所农村小学和2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对三县发放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测算表”,对12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对三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三县基本情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庐山脚下、鄱阳湖之滨,境内多山区、湖区,总面积为89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农村中小学校10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8608名,其中县镇小学5186人,农村小学生28656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990人,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人,超编337人;小学23人以下的教学点4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人。
___县是江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的山区小县,全县人口13.6万。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68所,农村中小学63所;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596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2775人,农村小学生59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163人,现有在职教师1198人,超编35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25个,教师51人。
于都县是位于江西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区为主,人口94.1万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农村中小学校337所,小学教学点104个;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8842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13234人,农村小学生112015人,县镇中学生19503人,农村中学生436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6852人,实有教职工人数9190人,(其中公办教职工7451人),代课教师1739人,超编2338人;全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2个,教职工244人。
(二)教师编制管理核定的情况
2002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赣府厅46号文件,要求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为:小学1∶23.5,初中1∶18,高中1∶16。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分别为1990人、1163人、6852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县采取了以下做法:1.调整学校布局。星子县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141所撤并成107所,其中撤消中小学校4所,村小10所,教学点20个。___县将原来的183所中小学,调整为68所;2.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由县编办牵头,组织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核编小组,根据学生数核定教育编制。3.清理各类不合格教师。星子、___两县共清退代课老师1168人,“在编不在岗”教师154人。(从1999年至2002年___县共清退代课教师413人,目前已无代课教师。于都县教师紧缺,尚有代课教师1739人。)4.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做好教师分流工作。___县采取了六条措施做好分流工作:(1)顺向流动安排到缺编中小学任教;(2)鼓励富余落聘人员到在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3)经学校同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部分富余落聘人员停薪留职;(4)允许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教师按政策办理病退;(5)允许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的体弱教师实行提前退岗休息;(6)在校待岗,参加学校安排学习、劳动和其他活动。
(三)教师的调配情况
1.对于教师的调配,三县做法不一,但基本能体现教育主管,规范管理
___县的做法是,教师的交流和调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余缺和需求情况,以及教师的个人申请,经集体研究,由教育人事部门下调令,对农村调往县城学校的教师,采取经过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星子县的做法是,县属教育系统编制内的人事调配,由县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内乡镇之间、县城学校之间的教师调动,由县教育局自主决定,县编办和人事、财政部门按县教育局的调动函,按
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于都县的做法是,小学教职工在本镇内的调动,由中心小学负责;小学教职工跨乡镇调动及初中、县直学校教职工调动,由县编办核编,教育局办理调动手续。乡镇学校教师调往县城学校通过公开竞争、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由县编办核编,调动手续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跨系统调动,经县教育局同意后,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规定
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2.对教师队伍新进人员采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管理”的原则。这几年来星子县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00名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___县向社会招聘录用了333人,充实教师队伍,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压力。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教师调配以及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倒挂现象严重
目前,江西省执行的是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制定的编制标准,该标准未考虑农村教育实际,尤其是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地广人稀的实际,将城乡标准倒置。根据该编制标准核定的师资数量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基本要求。
2003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上级下达到星子县、___县、于都县的编制总数分别是:1990人,1163人,6852人。这几年,一方面辞退了一大批代课教师、一批年老教师退休以及自然减员,新进教师来不及足额补充,而另一方面是生源数增加,编制总量没有相应变动,各地教职工编制偏紧,教师缺额较大。星子县现在职人数2327,相差337人;___县现在职人数1198,相差35人;于都县现在职人数9027人,相差2175人。2006年秋季开学,各地小学学制“五改六”,更加剧了小学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
这三个县大部分是山区或湖区,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成班率低,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城乡教师编制倒挂现象突出。如___县农村小学平均班额是23.9人,县镇的班额是54.4人。23人以下教学点25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1人。于都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23人以下教学点42个,教职工数44人。在僻远山区、湖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甚至还有一位教师包一个年级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学校教学网点调整,寄宿制学生增多,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加大,现有学校定编数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2000年以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但条件艰苦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湖区,教师力量严重匮乏,又出现了大量的代课老师,他们成为农村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代课老师会重新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农村教育体制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农村教师调配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对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上,各地都出台了教师人事调配新举措,使中小学教师在调配交流上,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公正待遇。但是,这也造成许多优秀农村教师由村里流向镇,镇里流向县城。条件艰苦的僻远农村留不住人,补充的也基本属于城镇学校落聘的教师,使城乡师资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师调配管理上还存在着周期过长、手续烦杂,具体办理的过程没有考虑到学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用人等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只为了方便管理,没有较好地体现服务意识,有的地方甚至调动了一二年都未能兑现工资。
(三)农村教师待遇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待遇低体现在几个方面:1.工作条件艰苦。许多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湖区,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给教师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2.教师收入低。虽然教师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工资,但相对乡镇工作的公务员,教师收入还低一档次。而那些代课教师一个月只能领取300左右的工资;3.教师工作量大。如___县鹤吼希望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在校生130人,6个年级(学前班),6个班,教师10人。平均每位教师每星期25节课(不包括早晚自习和值夜班),每位教师兼任2-3门课程。
农村教师待遇低,造成农村教师岗位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星子县近三年来共有116名农村教师外流,而计划招聘340名教师,实际招到262人。一些农村教学点长期没有正规教师去那教书,只好由代课教师顶替。我们考察了于都县葛坳乡沙坝教学点,该教学点设在村里的祠堂内,没有电灯,24名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有学前、一年级、二年级三个年级,由一名年龄48岁的未能转编的民办教师代课任教。
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合格教师招不进来,年轻骨干教师外流,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老化。我们调查的12所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共有教师578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115人,占19.90,36~50岁的有241人,占41.70,35岁以下的有222人,占38.41。
教师年龄的老化带来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我们所到的这些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主要是年龄偏大、教龄较长的中师或高中毕业生、民办转正、代课老师组成。于都县目前尚有代课老师1739名,其中有二分之一学历不达标,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极个别只有小学学历,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在对三县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平衡现象严重,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奇缺,如星子县有107所农村中小学,按一校仅配一名专业教师,分别应配107名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外语教师,但目前该县农村中小学仅有4名音乐教师、2名美术教师、32名英语教师,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课程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不开这门课。由此造成学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手段不能应用,影响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四)教师职务评聘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这项政策实施之初,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由于连续实施了三年,职称职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评上的多,聘上的少,由于职数的限制,许多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后不能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到退休都无法受聘,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性,导致一些中青年教师流失。
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名目繁多的现象。教师反映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要交各种各样的培训费等总共近1千元左右,还要参加几个部门主办的诸如计算机、继续教育等各种培训班。
三、改进思路与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是关系到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调整城乡师生比例标准,以保证农村教育的基本需要。
(二)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权限下放,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给县里。省级管理部门根据中央有关定编原则,制定出定编指导性意见和最低编制保障线。把核编权限下放到县。各县可依据省里定出的编制标准,结合本县财政状况,根据本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生源变化情况核定本县教职工编制,并报省、市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同时,省级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履行制定标准、检查监督职能。建立省级编制专项检查制度,由省编制、教育、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随机对各设区市、县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专项检查,对违反编制管理制度,加重财政负担坐吃空饷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责任,并通报全省。编制管理权限下放,符合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提高各地工作责任心,防止基层矛盾上交,也体现了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
(三)改革现行师范生招生办法,制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政策。每年在省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中拿出一些招生计划,尤其对基层需要的特殊专业招收定向生,由财政投入,为定向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费用。接受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有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一定时间(5年)的义务,期满后优先享受保送硕士、录取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以改变师范生生源较差,合格教师进不来的问题。此外,加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工作力度,多管齐下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问题。
(四)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建立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补助制度。对在以上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除继续享受高晋一级,教师工资标准增加10等优惠外,再发给农村教师每月50元的岗位津贴,省财政出40,市、县配套各出30,离开以上地区不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职数偏低的情况,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职称聘任职数指标,使教师安心农村任教。同时,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以上的教师聘任不占职数。此外,建议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收费标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支出由财政支付。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西教育电视台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
问题与对策
○张永玉
南
际
石文兵
2006年3月21日至25日,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一行5人组成调研组,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江西省“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体制基本确立;通过核编定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精简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等的管理职能尚待进一步到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调研样本县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星子县、铜鼓县、于都县分别作为我省边远山区、湖区和经济贫困老区的代表,以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三种形式开展调研。我们在这三县分别召开了有县政府、市、县两级教育局、人事局、编制办和财政局有关人员,以及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及中小学教师管理和教师调配工作的汇报。实地考察了2所农村中学、3所农村小学和2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对三县发放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测算表”,对12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对三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三县基本情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庐山脚下、鄱阳湖之滨,境内多山区、湖区,总面积为89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农村中小学校10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8608名,其中县镇小学5186人,农村小学生28656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990人,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人,超编337人;小学23人以下的教学点4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人。
铜鼓县是江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的山区小县,全县人口13.6万。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68所,农村中小学63所;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596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2775人,农村小学生59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163人,现有在职教师1198人,超编35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25个,教师51人。
于都县是位于江西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区为主,人口94.1万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农村中小学校337所,小学教学点104个;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8842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13234人,农村小学生112015人,县镇中学生19503人,农村中学生436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6852人,实有教职工人数9190人,(其中公办教职工7451人),代课教师1739人,超编2338人;全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2个,教职工244人。
(二)教师编制管理核定的情况
2002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赣府厅46号文件,要求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为:小学1∶23.5,初中1∶18,高中1∶16。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星子县、铜鼓县、于都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分别为1990人、1163人、6852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县采取了以下做法:1.调整学校布局。星子县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141所撤并成107所,其中撤消中小学校4所,村小10所,教学点20个。铜鼓县将原来的183所中小学,调整为68所;2.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由县编办牵头,组织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核编小组,根据学生数核定教育编制。3.清理各类不合格教师。星子、铜鼓两县共清退代课老师1168人,“在编不在岗”教师154人。(从1999年至2002年铜鼓县共清退代课教师413人,目前已无代课教师。于都县教师紧缺,尚有代课教师1739人。)4.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做好教师分流工作。铜鼓县采取了六条措施做好分流工作:(1)顺向流动安排到缺编中小学任教;(2)鼓励富余落聘人员到在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3)经学校同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部分富余落聘人员停薪留职;(4)允许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教师按政策办理病退;(5)允许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的体弱教师实行提前退岗休息;(6)在校待岗,参加学校安排学习、劳动和其他活动。
(三)教师的调配情况
1.对于教师的调配,三县做法不一,但基本能体现教育主管,规范管理 铜鼓县的做法是,教师的交流和调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余缺和需求情况,以及教师的个人申请,经集体研究,由教育人事部门下调令,对农村调往县城学校的教师,采取经过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星子县的做法是,县属教育系统编制内的人事调配,由县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内乡镇之间、县城学校之间的教师调动,由县教育局自主决定,县编办和人事、财政部门按县教育局的调动函,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于都县的做法是,小学教职工在本镇内的调动,由中心小学负责;小学教职工跨乡镇调动及初中、县直学校教职工调动,由县编办核编,教育局办理调动手续。乡镇学校教师调往县城学校通过公开竞争、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由县编办核编,调动手续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跨系统调动,经县教育局同意后,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规定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2.对教师队伍新进人员采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管理”的原则。这几年来星子县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00名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铜鼓县向社会招聘录用了333人,充实教师队伍,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压力。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教师调配以及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倒挂现象严重
目前,江西省执行的是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制定的编制标准,该标准未考虑农村教育实际,尤其是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地广人稀的实际,将城乡标准倒置。根据该编制标准核定的师资数量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基本要求。
2003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上级下达到星子县、铜鼓县、于都县的编制总数分别是:1990人,1163人,6852人。这几年,一方面辞退了一大批代课教师、一批年老教师退休以及自然减员,新进教师来不及足额补充,而另一方面是生源数增加,编制总量没有相应变动,各地教职工编制偏紧,教师缺额较大。星子县现在职人数2327,相差337人;铜鼓县现在职人数1198,相差35人;于都县现在职人数9027人,相差2175人。2006年秋季开学,各地小学学制“五改六”,更加剧了小学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
这三个县大部分是山区或湖区,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成班率低,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城乡教师编制倒挂现象突出。如铜鼓县农村小学平均班额是23.9人,县镇的班额是54.4人。23人以下教学点25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1人。于都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23人以下教学点42个,教职工数44人。在僻远山区、湖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甚至还有一位教师包一个年级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学校教学网点调整,寄宿制学生增多,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加大,现有学校定编数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2000年以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但条件艰苦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湖区,教师力量严重匮乏,又出现了大量的代课老师,他们成为农村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代课老师会重新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农村教育体制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农村教师调配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对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上,各地都出台了教师人事调配新举措,使中小学教师在调配交流上,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公正待遇。但是,这也造成许多优秀农村教师由村里流向镇,镇里流向县城。条件艰苦的僻远农村留不住人,补充的也基本属于城镇学校落聘的教师,使城乡师资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师调配管理上还存在着周期过长、手续烦杂,具体办理的过程没有考虑到学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用人等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只为了方便管理,没有较好地体现服务意识,有的地方甚至调动了一二年都未能兑现工资。
(三)农村教师待遇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待遇低体现在几个方面:1.工作条件艰苦。许多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湖区,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给教师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2.教师收入低。虽然教师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工资,但相对乡镇工作的公务员,教师收入还低一档次。而那些代课教师一个月只能领取300左右的工资;3.教师工作量大。如铜鼓县鹤吼希望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在校生130人,6个年级(学前班),6个班,教师10人。平均每位教师每星期25节课(不包括早晚自习和值夜班),每位教师兼任2-3门课程。
农村教师待遇低,造成农村教师岗位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星子县近三年来共有116名农村教师外流,而计划招聘340名教师,实际招到262人。一些农村教学点长期没有正规教师去那教书,只好由代课教师顶替。我们考察了于都县葛坳乡沙坝教学点,该教学点设在村里的祠堂内,没有电灯,24名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有学前、一年级、二年级三个年级,由一名年龄48岁的未能转编的民办教师代课任教。
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合格教师招不进来,年轻骨干教师外流,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老化。我们调查的12所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共有教师578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115人,占19.90%,36~50岁的有241人,占41.70%,35岁以下的有222人,占38.41%。
教师年龄的老化带来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我们所到的这些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主要是年龄偏大、教龄较长的中师或高中毕业生、民办转正、代课老师组成。于都县目前尚有代课老师1739名,其中有二分之一学历不达标,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极个别只有小学学历,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在对三县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平衡现象严重,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奇缺,如星子县有107所农村中小学,按一校仅配一名专业教师,分别应配107名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外语教师,但目前该县农村中小学仅有4名音乐教师、2名美术教师、32名英语教师,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课程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不开这门课。由此造成学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手段不能应用,影响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四)教师职务评聘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这项政策实施之初,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由于连续实施了三年,职称职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评上的多,聘上的少,由于职数的限制,许多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后不能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到退休都无法受聘,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性,导致一些中青年教师流失。
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名目繁多的现象。教师反映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要交各种各样的培训费等总共近1千元左右,还要参加几个部门主办的诸如计算机、继续教育等各种培训班。
三、改进思路与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是关系到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调整城乡师生比例标准,以保证农村教育的基本需要。
(二)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权限下放,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给县里。省级管理部门根据中央有关定编原则,制定出定编指导性意见和最低编制保障线。把核编权限下放到县。各县可依据省里定出的编制标准,结合本县财政状况,根据本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生源变化情况核定本县教职工编制,并报省、市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同时,省级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履行制定标准、检查监督职能。建立省级编制专项检查制度,由省编制、教育、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随机对各设区市、县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专项检查,对违反编制管理制度,加重财政负担坐吃空饷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责任,并通报全省。编制管理权限下放,符合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提高各地工作责任心,防止基层矛盾上交,也体现了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
(三)改革现行师范生招生办法,制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政策。每年在省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中拿出一些招生计划,尤其对基层需要的特殊专业招收定向生,由财政投入,为定向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费用。接受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有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一定时间(5年)的义务,期满后优先享受保送硕士、录取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以改变师范生生源较差,合格教师进不来的问题。此外,加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工作力度,多管齐下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问题。
(四)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建立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补助制度。对在以上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除继续享受高晋一级,教师工资标准增加10%等优惠外,再发给农村教师每月50元的岗位津贴,省财政出40%,市、县配套各出30%,离开以上地区不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职数偏低的情况,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职称聘任职数指标,使教师安心农村任教。同时,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以上的教师聘任不占职数。此外,建议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收费标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支出由财政支付。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西教育电视台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肖第郁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鲜无人问津。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笔者发现当前农村教师中却存在种种心理问题,亟待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要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一方面心理健康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必要条件,它可以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密切相关,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能促进教师潜能的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再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此外,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教师由于职业活动和各种其他因素造成的有损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身心疲惫;
2、社会责任重、精神压力大;
3、人际交往圈子小,人际关系紧张;
4、焦虑心理严重,常有犹豫感;
5、强迫性人格异常等。
如此种种,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抑郁症、神经质等疾病或更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中,教师健康不容乐观。
查阅网络和相关资料表明,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
1、事事追求完善、自尊清高;
2、对教育功能的过分宣传,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3、职业性质和社会舆论,使教师人格异常;
4、“唯成绩第一”的考核机制,更加重了教师身心疲惫;
5、农村教师的“高投入、低回报”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平衡。
6、农村教育的管理混乱,教师活动减少,人际交往圈子狭窄,使教师过于单一的生活,在看到公务员及其他队伍的圈子,产生不平等的观念,造成心理不平衡。
7、教师保姆型的观念急需转变,造成部分教师成为“职业保姆”,使其产生心理畸形。
8、部分农村学校缺编现象严重,教师担负着过多的课程。
三、促进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1、全社会为教师“减压”
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社会各界都要关心、理解教师,以常人的心态要求教师,不求全责备,要在感情上给予关怀、心理上给予支持。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切实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要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设备投入,适当增加教师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问题,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2、相关部门对保证教师心理健康责无旁贷
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合理的评价教师,减少教师对升学的压力、对考试成绩的焦虑,尽量避免教师超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切实解决边远地区教师编制紧张问题,缓解边远地区教师的工作压力。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其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调适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尽量为教师多安排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工作之余放松心情。
3、明确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明确心理健康标准有利于教师有意识的调适自己,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4、教师要努力提高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他助不如自强”,教师中经常的、大量的心理问题应主要靠自我调适来完成。①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面对现实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过一天?”。正确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不如意,主动迎接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② 坦诚开放,正视自己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拿得起放得下,不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扬长避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③ 接纳他人,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接受和欣赏他人,为同事的成功喝彩,为他人的快乐高兴,以自己的诚心换取领导、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和支持。④ 学会倾诉、善于倾听
遇到苦闷不要憋在心里,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自己的遭遇,缓解心理压力并取得朋友的同情、理解和帮助,从而渡过难关。在别人苦恼时要善于倾听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快乐。
⑤ 保持充实的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
事业为主,家庭为重。在尽心尽责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保持家庭的和睦与温馨。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放松自己紧张的神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转移注意,释放积郁,轻松快乐每一天。⑥ 学会弹性工作
休息好才能工作好,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注意娱乐、运动和休息,让自己的身心很好的放松,做到干有效率、歇有效果。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希望在教师。温家宝总理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出路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教师负担较重、学科教师不配套。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教师 现状 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教师座谈中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要办好农村教育,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优秀农村教师队伍。”。
那么,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是: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从师资来看,城市教师质量明显高于农村教师质量。表3比较了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状况。2001年,城乡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在96%以上,两者差距不大,相差不到3个百分点,但城市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大大超出农村比例,两者相差超过20个百分点。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城乡之间差距更大,城市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2%,而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将近8个百分点。城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的比例是农村2倍以上。
(二)、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龄化严重;从学科结构上看,英、音、体、美教师奇缺。
(三)、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四)、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五)、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教师26人,其中50—59岁12人,40—49岁9人,30—39岁5人,平均年龄47.19岁。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缺乏创新精神;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多数都是“半边农(教师的配偶是农民)”,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六)、农村编制不合理、教师负担较重。
城镇所有小学都是严格按照师生比1:24配置教师的,但农村学校学生数少班级多,政府要求开办的学前班也不在比例之列。这样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异常紧缺。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担任两个及两个以上个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实行“包 2 班制”,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一般在10科左右),我们经常戏称我们农村教师是“万金油”“是全才”。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又谈什么教研活动,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七)、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全乡没有一名专业英语教师,学校只好赶鸭子上架,只要稍微懂一点点英语懂教师去上英语课;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如何了。体育、音乐、美术同样没有专业教师,二、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
2、加强教师教育。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3 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减轻负担,提高待遇。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还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中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将教师退休年龄提前几年,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专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三)、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马蹄镇在这一点上一曲的一定的成绩,如到有经验的地方学习交流等,但是还远远不够。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公平的竞争性。可以先从年青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青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但是,做的力度和广度显然还不够,除了本地区的交流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在城乡学校、教师以及东中部与西部的交流方面,不仅 4 是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且从现代化的进程而言,应该看作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文明的传播过程,应该认识到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可以在团中央现在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扩大其范围,适当提高其服务期的待遇,让各类高校的毕业研究生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服务1~2年,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因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五)、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温家宝指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