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最新)
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总体情况介绍
一、产业情况
(一)产业基础业已奠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17年发展,截止2014年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实现1485亿元,出口47亿美元。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4万人。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已形成了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业务流程外包、互联网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多类别、多业态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齐备,业务类行多样,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链条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城市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大连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创新活力不断呈现,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以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绩尤为喜人。华信、东软、亿达名气通等公司建设了T4级别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泰昌集团研发了云平台软硬件系统并参与工信部大数据标准制定;五甲万京公司依靠核心技术优势收购了中科红旗,扛起国产操作系统这面大旗;恒锐公司研发的足迹图像分析系统和数据库是公安部全国刑侦办案的重要支撑;瀚闻资讯基于自建的全球贸易大数据平台,为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1万多家企业提供全球贸易大数据分析;基于大宗货物交易的泰德煤炭网、亚洲渔港中国海产品网、东北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哥伦 布码头网等电子商务平台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现代的智慧交通、心医的远程医疗、九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
(三)工业软件基础良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控制、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已成功研发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或替代国外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并在国家重点项目、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使用。如:英特仿真公司用于工业制造设计的仿真优化平台用于一汽集团,四达高技术公司的机器人用于沈飞西飞的飞机数字化装配,奥拓公司的白车身焊装自动生产线应用在北京奔驰、华晨宝马、一汽奥迪、上海通用等生产厂,圣力来公司的动态设备监控系统为中石油集团远程检测中心搭建起所辖炼油厂设备运转实时安全检测平台,大连美恒公司开发的电机调速调压控制系统替代西门子、ABB产品在冶炼、矿山和航天发射基地广泛使用。
此外,我市企业在军工领域也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如贝斯特公司的船用导航及综合船桥驾控系统、锦达公司的船用黑匣子用于军舰列装,澳钢连公司超超临界轴类锻件制作工艺软件用于航母制造,三科公司研发的航空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用于兰空沈空的训练靶机。
这些技术、人才、企业的储备,在国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造强国,强化信息安全可控的大背景下,无疑是最为宝贵资源。
(四)离岸业务不断升级,信息技术服务呈现高端化。业务 层次大幅提升,软件研发中高端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业务的比重已占30%以上,与传统行业相关联的设计、数据分析、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分析、医药分析等KPO业务,以及部分BMP(业务流程管理)业务都有涉足。这些业务的开展为我市开展面向国内外开展高端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最宝贵的是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基础。
二、产业特点
(一)产业规模与业态基础良好。目前,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的软件研发、网络产业、动漫产业、设计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将进一步促进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国际化特色鲜明。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出口占产业总销售收入近20%左右;引进的外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占总企业数20%。先后引进英特尔、HP、IBM、戴尔等6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相继成立了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等近2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研发中心。
(三)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明显。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已成为千亿产业集群;金州新区工业软件产业集群已形成60多亿元工业软件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规模;生态科技创新城、市内四区依据自身条件形成了区域企业聚集地。
(四)工业软件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立足大连现有工业基础,研发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或替代国外产品的自 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服务产品,形成了一批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典型行业的应用示范项目工程。
(五)信息技术服务呈现高端化。软件研发中高端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业务的比重已占30%以上,业务流程外包除以IT为主导的技术支持、软件开发、测试外,与传统行业相关联的设计、数据分析、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分析、医药分析等KPO业务,以及部分BMP(业务流程管理)已在我市开展。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企业产品创新和行业应用中快速发展。创新企业涌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三、重点工作措施
(一)软件产业振兴工程。为促进软件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了《大连市软件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明确,并认真组织实施。与部省合作签署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备忘录,正在推进名城建设工作。
(二)“一企一策”政策。针对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制定针对性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每年滚动扶持两--三家企业。
(三)软件企业创新中心(技术联盟)及新兴技术成长计划。面向大中企业实施“企业创新中心(技术联盟)”,面向微小企业实施“创新技术成长计划”。目前,已确立移动通信系统、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电机自动化系统、行业应用软件架构、云计算 技术应用、多媒体6个创新中心,智能交通领域、电子航海领域、航运物流等3个技术联盟;确立了2个新兴技术成长计划企业,给予三年连续资金支持,形成核心技术与产品。
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二是软件龙头企业少;三是创新意识与氛围欠缺;四是人才缺乏;五是产业环境有待完善。
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高端服务外包。重点支持发展技术架构、服务设计、行业方案、流程执行,成果交付等高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IBM、花旗等世界500强企业在连机构扩大全球市场占比,支持华信、文思海辉、东软大连等重点企业成为国内高端服务外包市场的龙头,把大连打造成我国高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核心城市。
(二)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抓住工业向绿色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向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装备、石化等行业研发所需的高端装备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设计软件、产品制造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以及节能减排控制和支撑软件;面向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研发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经营管理和协作软件。重点扶持四达高技术、美恒科技、圣利来、英特仿真等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替代国外产品的工业软件,在专业领域成为国内龙头骨干企业。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力扶持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重点的新技术研发、新应用模式以及新业态的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行业需求,开展关键技 术攻关、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研发以及应用推广,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重点支持华信、亿达名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建设好云数据中心,支持现代高技术、文思海辉、达硕、心医等公司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研发。
(四)智能软件。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需要,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在智能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智能软件工程支撑环境、智能人机接口软件、智能专家系统、智能应用软件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引入和培育相关人才和机构,打造智能软件的核心团队。
(五)智慧城市相关产业。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需求牵引,大力扶持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方向的关键技术、软硬件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数据中心、信息安全、IT运维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应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本地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内容服务,拉动信息消费,打造骨干企业、人才队伍与优秀产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拉动,调整振兴我市信息产业。
2015年1-5月,我市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11.8%,一批重量级企业在我市落户,积极开展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合作。
1、大唐电信集团在我市注册成立唐信互联网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社区一号项目研发进展顺利、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也在 积极筹备中。
2、华为集团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其软件云服务平台签约落户我市。
3、阿里巴巴集团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东北运营中心,开展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合作。
4、中兴通讯公司落户高新区,与我市签署智慧产业战略合作项目。
5、大连五甲万京集团收购中科红旗后,在自主可控高端基础软件研发应用方面加大投入,红旗操作系统在服务器和桌面应用上都取得良好成绩。
第二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景广阔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景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发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同时,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主要应用领域安全可靠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能力;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安全可靠的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与整机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产业生态链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取得实质性提高。
此外,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若干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到3个产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第三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和2011年工作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主题,履行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 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实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第一,大力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保持 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到2015 年,业务收入突破3 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突破600 亿美元。产业结构质量效 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进 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提 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完善 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 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 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模式。贴近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发 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 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加快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 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是:按照部党组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 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全球网络通 信业发展趋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培育 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产学研用 结合,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一)做好4号文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软”认定 工作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双软”认定规章办法完善工作。二是加强与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 合,加快推动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是要落实好财税政策:继 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配合财政部、税 务总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落实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措 施,明确支持范围、认定标准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落实 其他各项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软件产业发展争取更大支持。一是结 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贯彻4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 细则。二是努力汇聚资源,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 用服务。三是充分发挥4号文件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 术创新的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等产业发 展的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软件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要按照4号 文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双软”认 定等具体工作。
(二)编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认真编制好“十二五”相关规划,并抓好开局、起步工作。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9 月 前审批发布;编制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4 月审批发布;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 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 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 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 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 接。
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管规划”的职能,一是要围绕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地方重大应用和 特色,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加强本 地规划和国家产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部省市互动,共同 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规划编制情况要及时 向部里反馈。(三)完善行业规范
抓紧研究解决软件价值低估、招标中不合实际的“最低价 格中标”、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软件正版化、安全 可控软硬件推广应用、软件资产管理等重大问题,从第二季 度开始陆续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扎实开展标准化工作,研究编制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南,及时制定和发布技术和产业 发展急需的标准。发布行业标准2项,完成国家标准报批稿 7项,行业标准报批稿7项。推进标准验证工作和应用试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地方主管部门、各级行业协会在完善行业规范方面负有重 要责任,是做好行业规范的基础所在。一要积极参与上述重 大问题研究、标准的制定及验证试点工作。二要引导企业加 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的 市场竞争环境,努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 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 性的发展目标。二是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 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支持龙头企 业做大做强。三是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 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 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 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知 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二要加强分 类指导,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 套发展,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五)强化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加 强应用和系统带动,扩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 软件在政务和重要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深化电网、安监、审 计、税务等领域的应用。
对重点支持的网络化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 器、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网络化基础软件和重大应 用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实现项 目规定的质量和进度要求。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做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 展基金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二要 加强对项目实施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促其切实负起项 目承担主体的责任,并对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 时上报。三要通过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 力融合,推动项目成果率先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 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
(六)着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发挥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主要城市集聚发展和提升。一是与江苏省、南京市研究提 出南京市“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南京市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建立和完善部省市合作 机制,发挥创建城市积极性,明确思路,落实配套措施,整 合__________政策资源,加速推动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做好“中国
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支持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厦门等城市的创建工作。
启动“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相关 文件发布后,请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基 地、园区开展申报和创建工作。(七)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是顺应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推动系统 集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在线支持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移动支付、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维护、游戏动漫、云计算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等新业态,提升承接服务外包 的能力。二是启动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运行维护能力评价试 点,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行业管理 办法。三是利用国家鼓励大型企业服务外包的产业机遇,研 究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BPO、ITO);推动政府将一 般性IT 业务外包,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内需市场;对部授 牌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明确的服务外包要求。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履行部生产性服务业 工作组组长单位职责,做好部内外协调工作。进一步深入调 查研究,组织编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整合资源,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优势,在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 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 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强 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即服务(SaaS)。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 意见》,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提出工作计划,并务实推进。(八)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军 人才培育10 年计划,3~4 月完成。二是组织实施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从今年开始每年遴选50 名左右进行滚动培养。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其他项目申报中,明确要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参与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三是 以中国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依托,加快建设领军 人才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体系。四是引导鼓励地方和企业制定领军人才激励政策,创新领军 人才奖励政策和分配体制,创造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 境。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优秀行业领军人才。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围绕培育大企业,加 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工作,把系统集成资质和监理资质 作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 软件正版化和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的重要抓手,在调查研究 基础上,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上半年完成资质等级 评定条件修订。
完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任务,推进软件正版化。地方主管部门要做好三、四级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认定工 作,做好一、二级企业认定的推荐工作。要高度重视软件正 版化工作,有效应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相关制度,维护 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__
第四篇: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有关直属单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服务、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服务外包、动漫研发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网络服务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渗透性强、资源依赖度和污染排放率低的特点,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最活跃、智力最密集、发展最快的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于我市转变经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鼓励和促进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及其补充政策的精神,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结合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培育和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后发优势,实现 速度、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促进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底,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亿元,新增载体面积2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00人以上。争取用 5-10 年的时间,使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推动高邮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发展重点
1、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为新能源、新型照明器具、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电线电缆等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提供服务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以及精密仪表、精准农业、消费电子、新型能源、移动通信、智能机械、汽车电子等产品提供支撑的嵌入式软件。
2、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在电子政务和城管、卫生、教育、交通、家居、物流、金融、城市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等领域智能化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上取得突破。
3、“两化融合”服务。围绕推进传统制造业设计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等数字设计产业;围绕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重点发展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料计划管理、作业运作管理、成本管理等软件推广应用产业;围绕推进商务电子化,完善数字认证、电子支付、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以骨干 企业、IT企业为主体,积极支持电子商务发展。
4、通信增值服务。在产业链合作创新的带动下,引导农业、教育等信息服务企业不断开发专业化、差异化的新型业务;加快发展即时通信类、信息浏览类、个人信息管理类、娱乐类、位置服务类等短信服务;大力发展WAP、CRBT(彩铃)业务、MMS(彩信)业务、语音短信、移动商务类等新型移动增值业务;加速推动可视电话、手机电视、移动办公、企业与行业应用等通信新业务增长。
5、网络服务。突出网络教育、网络传媒、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网上交易、网络电视(IPTV)、文化娱乐、数字家庭等网络运用,推动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电话(VOIP)、家庭网络业务、互联网增值应用、多媒体广播、ICT集成服务、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和增值业务发展。
6、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影音、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通过数字技术的渗透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四、产业布局
加快编制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项目,重点布局在市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高邮镇工业园区。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产业用房,突出功能性开发,提高专业园区的配套水平、生活环境、服务环境和承载 能力,形成功能性集聚、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生态型发展格局。
五、保障措施
1、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优化提升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和通信保障服务能力的同时,突出金融支持服务、资质认证服务、项目建设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商务服务等公共服务,建设具有数据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产品检测服务等功能的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服务体系,把专业园区真正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区、高效率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区。
2、健全人才保障体系。通过政策激励、产业吸纳、专题招聘等方法和手段,积极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软件研发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引进国际国内行业知名培训机构兴办培训实体培训IT人才,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江苏虚拟软件园的网上培训,支持现有企业加强人才自培和送培。
3、健全产业招商体系。发挥园区招商主渠道、引资主战场、项目主阵地的作用,紧跟信息化前沿,结合我市实际,采取资源型、政策型、环境型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两化融合”服务、互联网服务、数控装备嵌入式软件、城市信息化应用软件等,主动布局和编制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招商项目,制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计划,每年在国内、国外产业密集地和人才密集地举行1-2次招商推介会。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招商体系,通过与国际、国内著名公司和各种招商代理企业的合作,形成一套有效的招商路径。
4、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加快政策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创新,突出产业用地、财政支持、市场培育、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形成一套比扬州市门槛更低、支持力度更大的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详见附件《高邮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5、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出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规定和纠纷协调机制,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加快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创造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可信、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6、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大力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企业与政府沟通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授权实施行业统计、调查,发布行业信息,开展咨询、宣传推介、培训等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成立由技术、产业和管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企业和应用行业联盟,积极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 服务。
7、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园区)为成员单位的“高邮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制度化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统计体系。细化分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考核推进。
附件:《高邮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附件:
高邮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在执行国家、江苏省、扬州市有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做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政策细则。
第二条 本政策所奖励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是指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和在我市境内经工商注册登记并报备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具体包括从事软件开发服务、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服务外包、动漫研发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网络服务等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市财政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00万元,滚动使用。财政补助和奖励项目申报的条件、程序、所需材料、时间和补助、奖励的审查、管理、绩效评估等按另行制定出台的《高邮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章 政策措施
第四条 提供行政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
从事信息外包服务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不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由工商部门根据企业申请,直接予以核准登记;对需要前置审批的,有关前置审批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工商部门按照其取得的有关许可核定经营范围核准登记,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涉及土地、规划、建设审批事项,由市政府明确牵头单位(部门)即时专题研究,设立“绿色通道”,重点跟踪,及时办理。
第五条 确保土地供应和优惠。
对引进的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总部(含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建设用地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对新建或新购买的研发场所,自建成或购置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或城市房地产税。
第六条 依法放宽外汇管理。
1、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其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外汇资金不足时,可根据需要提前购汇存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2、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 的开拓和业务发展。
第七条 实行劳动特殊工时制和社会保险补贴。
1、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实行特殊工时制。
2、对经报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月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为期三年的补贴。具体为:第一年按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补贴;第二年补贴2%;第三年补贴1%。对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保险费率可按照一类行业基准费率核定缴费。
第八条 大力培育本土市场。
1、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设立部门内部的信息中心,对有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强制采用外包的方式优先选用我市企业或扬州市企业提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市企业或扬州市企业;对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工程竞标中胜出的外地企业,在合同条款中增加“成立本地子公司”的限制条件。
3、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推行政府首购制度。
4、建立发包项目信息和接包企业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将涉及信息技术咨询、运营维护、软件开发、系统测试、数据处 理、系统集成、培训等不涉及秘密的可外包业务发包给本地专业企业,扩大内需市场。
第九条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入驻高邮。
对我市新设立的具有实际税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实收资本在2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实收资本2%的奖励;实收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实收资本2.5%的奖励;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实收资本3%的奖励;实收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部分一次性给予3.5%的奖励;实收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部分一次性给予4.5%的奖励,实收资本在1亿元以上部分一次性给予5.5%的奖励,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 万元。
2、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奖励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对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或经报备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年收入首超500万元的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对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含)-1000万元,且增幅在30%以上的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增幅达到5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60万元的奖励。对上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含)-2000万元,且增幅在30%以上的企业,给予不超过80万元的奖励;增幅达到5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10万元的奖励。对上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含)以上,且增幅在30%以上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20万元的奖励;增幅达到5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0万元的奖励。
对软件企业销售其自行研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其增值税按国家优惠政策执行的同时,对其产生税收后三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对软件企业在享受国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后三年减半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3、支持企业和产品的认证认定。
对企业开展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用予以全额补贴;对通过系统集成资质三级及以上的(含升级),给予5万元奖励;对通过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IS02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IS020000(IT服务管理)等相关国际认证的企业,按照省有关部门现行奖励标准予以等额奖励。
4、支持创建产业品牌。
对被列入国家、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省优秀软件产品奖的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
5、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对参加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给予80%的展位费补助。
6、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对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以及获得国家、省人才培训补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市财政将根据项目情况予以配套奖励。
7、支持企业租房。
市区范围内新设立的实收资本在200万元以上且有实际税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对其租赁的自用研发场所和办公用房予以补贴,补贴的具体面积和额度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财政局审核确定。
8、支持人才引培和使用。
对符合扬州市“绿扬金凤”引才计划的,我市按扬州市《“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规定进行奖励。
软件服务业人才租购房按照市政府人才租购房有关规定执行。
对经认可的、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上、培训合格人才在本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录用率达到60%以上的本地培训机构,按照录用人数一次性给予培训机构800元/人的补贴。
对经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合格人才,与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正式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一次性给予个人2000元补贴;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所聘用的软件架构师、系统分析师等高级专业人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缴纳部分的40%由市财政连续奖励5年;对在市以上部门组织的各类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一、二等奖的本地 选手以及来我市软件企业就业并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外地选手,一次性给予5000元奖励。
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引进的系统架构设计师、系统分析师等高级专业适用人才和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中级专业适用人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由市财政全额奖励给个人;引进的程序员等初级专业适用人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由市财政50%奖励给个人。
9、鼓励金融和担保机构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初期设备及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等软件投资贷款3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按贷款时银行基准利率给予两年50%的贴息支持。
鼓励担保机构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市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担保机构经有关部门认可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担保造成的坏账按一定比例补贴(每笔最高金额不超过50万元)。
10、鼓励产品出口。
以海关出口统计或外汇管理部门的出口结汇数据作为奖励依据,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当年出口新增部分,按照1美元奖励人民币0.1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当年出口额在30万美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一次性给予其当年租用 国际数据专线费用50%的通信费用补贴,每家企业每年补贴余额不超过30万元。
第十条 对一次性投资1亿元以上或两年内从业人数超过500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不受上述政策限制,可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鼓励扶持。
第三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政策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二条 本政策实施细则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海尔总体介绍
一、海尔集团简介
1、发展历程
1984年10月23日,青岛电冰箱总厂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标志着海尔的创立。1991年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于12月20日成立海尔集团.1998年,美国《家电》周刊对海尔的高度评价是:发展速度在世界家电业位居第一。海尔在做大的同时,实现了做强。2005年12月25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宣布启动新的发展战略,海尔进入了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27年来,海尔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空调器、电冰箱等。早期这些家电大多是白色的外观,因此得名。目前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
2、竞争优势
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互联网时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是能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定制而非大规模制造。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引领潮流的研发优势——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
二、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 “虚网”指互联网,通过网络社区形成用户黏度;“实网”指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满意。因此许多世界名牌将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全部或部分委托给海尔;海尔也通过他们在国外的渠道销售海尔产品,形成了资源互换,加快了海尔进军世界市场的步伐。
三、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在流动资金零贷款的基础上,海尔CCC(现金周转天数)达到负的10天。
3、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
一、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二、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成为自己的CEO;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新的价值。新的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三、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
二、使命与愿景阐述
1、海尔的定位和目标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描述:企业的目标源自:
A、是什么样的企业—描述企业现状(海尔是一个从创业开始高速发展并不断创新变革的企业)
B、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描述企业发展目标(海尔将是一个世界级企业与世界级名牌)
C、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对企业的定位(海尔应是一个能将创新基因植入每个员工,使其充满活力,在为用户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价值,以成为基业常青的企业)
2、使命:优化“人单合一”的流程,以速度与精准的统一创造用户需求;
企业将以高增值下的高增值实现永续发展。
愿景:海尔员工将会以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地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海尔集团将在创造全球品牌的同时实现对股东、社会的卓越回报
作为全球第一大白色家电集团,海尔的目标是为全球消费者享受美好的住居生活而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对全球消费者的承诺,海尔白电集团依托自己拥有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厨电产品等白色家电产品,不断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最新的生活体验与美好的生活方式。
海尔多年来一直将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首位,在全球能源紧缺及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尔始终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以全球视野,为客户提供集产品、施工、服务、融资与一体差异化的公共照明节能等解决方案。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形势,海尔将继续积极抓住机遇,高质量产品、高品质服务及差异化解决方案,力求成为全球第一竞争力的公共照明节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营范围涵盖环境类、厨房类、个人护理类三大领域,包括吸尘器、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微波炉、豆浆机、饮水机、挂烫机等14大品类200余款产品,全面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品质生活解决方案,飞速发展中的海尔生活家电致力于成长为行业高端家电第一品牌!
三、集团战略
1、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2、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海尔的创新是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硬件好但管理观念差的企业)”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18家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海尔在国内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格战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开始实行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
3、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走出国门,出口创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订牌。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这一阶段,海尔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一管理创新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激励员工使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
4、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的碎片化,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从“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即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联网也带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而“全球化”是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质的不同。因此,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全球化品牌。这一阶段,海尔探索的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四、海尔,在多元化中“眩晕”
1、多元化是美国战略专家安索夫提出的四大基本经营战略之一,其含义是指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多元化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的多元化,成功率高的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则是一种复杂、危险的多元化。在世界100强中,多数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不是彻底失败,就是步履维艰。国内,当年春风得意至今是人去楼空的所谓“知名”企业,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在非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因而,以失败再次崛起的前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时也指出多元化的罪恶。
2、无可厚非,海尔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其近乎完美的形象,享誉国内外。然而,欢呼赞誉的背后,人们也同时为海尔捏把汗。
海尔起家于电冰箱,在获得了中国第一之后,于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厂开始推行多元化战略,并先后推出了冰柜、空调、洗衣机。空调方面,迅速取代春兰成为该领域的龙头,洗衣机则迅速取代小天鹅成消费者的首选,冰柜也打入了行业前三名的位置。冰箱、空调、冰柜、洗衣机四驾马车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龙头产品。同时,海尔也因为这一系列成功运作,而成为中国知名企业。它给社会公众一种强烈的印象是: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到第一。同时,海尔品牌成为亲和、值得信赖的品牌.这一切成为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赖以快速扩张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海尔最初的成功,在于相关多元化的成功实施。然而,之后的海尔,实际上在不断地破坏自己亲手建立的品牌。
1995年,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海尔药业推出的针对“亚健康”的保健品“采力”,一直都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有“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事实海尔在这些领域也同样玩不转。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海尔又涉足PC业务,事实证明也是一次失败。同样,海尔手机的亏损以至不断降价,目前并未给其带来什么好运,反而严重拖累了企业。
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的领域的运作,破坏了海尔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公众品牌信念,这是海尔的沉痛损失,这种损失比直接经济损失更令人痛心,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中丢失了自己最为宝贵也最为难得的市场财富——品牌信念。海尔要重建这种信念需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代价,也要花比原来多得多的时间。
3、举例:海尔进入PC领域,应该有明确的战略;但我看到的是战略管理的明显不足,包括以下:
A、缺乏核心技术。国内IT厂商对上游供货厂商的依赖性很强,越是处于供应链末端,越是受制于人。
B、错误的合作伙伴。缺乏行业经验,看看这次海尔的合作伙伴台湾宝成集团--最大的鞋业公司,只做过一些电脑配件,两个生手的合作能演出精彩的戏吗?
C、失去渠道的信心。这一点是很要命的,电脑行业靠的就是经销商,哪怕世界上最厉害的戴尔来了中国还是乖乖暗地与经销商合作,才有了销售量。海尔过于轻率地在2001年退出电脑行业,伤害了经销商的信心;这是海尔很难重整河山的关键原因之一。
4、我们给海尔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公司战略要更加强调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避免业务单元成为没有战略的利润中心。
第二,强调组织学习能力与创造性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支撑多业务的扩张。如通用拥有“活化”组织结构层级与激发组织创新、将业务运营系统与变革思想融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从而保证了多元化背后的持续支撑动力。
第三、要有强势凝聚力和控制力的企业文化,以使公司能够通过共同的理念减少管理成本。
(
一、无限机会在专注: 可以肯定地讲,不是海尔没有能力做第一,而是海尔的观念出了问题:太相信品牌的市场效应,丧失了当年做冰箱、空调、洗衣机的执着精神。电风扇是海尔遭遇的第一个滑铁卢,之后海尔所进入的领域,都没有取得可圈可点的业绩。
二、有胆识更要有战略眼光: 心态决定眼光,眼光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未来。有能力为失误“买单”不代表危机已经过去。)
民族的,始终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希望海尔曾有的失误,都可以成为其成长路上有益的借鉴。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海尔应像海。惟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