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
南京市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服务、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其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将被分开,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现对南京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现状作一次调查,并对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作如下思考:
一、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市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主要工作职能是负责辖区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推广和服务、抗旱排涝及部分骨干固定排灌站的使用和维护。1997年后,经过乡镇区划调整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从当初的119个,减少到79个,存在形式变为农机站、水利农机站、农综站等多种形式。独立建制后的农机站大多定为自收自支或以自收自支为主、财政适当补助的事业单位。农机站的管理服务人员由改革前的1543人减少到229人,其中原“两长三员”80人,农机站固定资产总值为1.7亿元左右。
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能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立足自身实际,在改革中寻对策,在服务中找出路,涌现了高淳阳江、江宁铜山、淳化等一批经营项目多,服务领域宽,经济效益好的典型。同时,农机服务组织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机服务的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初步建立了50个以机手协会、农机站办服务队等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补充、农机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引导和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供服务、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有三分之二的农机服务组织面临着若干问题,严重影响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组织的稳定和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机服务组织工作手段不理想。从已改革调整农机站的运作情况看,不少乡镇农机管理站的工作力量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农机管理工作松懈,少数地方存在工作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对农机投入落不到实处,在一些地方,农机站就连每年1000-3000元的地方财政补助款都难以保证。
二是农机服务组织人员结构不理想。从97年开始到目前已进行了几轮的改革,管理人员一减再减,一变再变,尤其是农机站长的频繁变动,给基层农机工作开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人员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学历低、岁数大、层次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农机站的撤并,分流人员的出口成为一个较突出的问题,许多从事农机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离岗分流,甚至下岗,且不能落实相应的待遇。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经济效益不理想。农机站原有的经营性站办实体的固定资产在改革过程中或被出售,或被挤占、平调。目前,全市农机工作能正常开展、勉强维持和运转不正常的农机站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不少农机站经济相当困难,甚至难以为继。“网破、线断、站关门”在我市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现实,已严重影响到基层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农机站则是负担过重,一名现职人员负担3-4名的退休人员的工资,有的农机站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实际已名存实亡。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体制不顺。乡镇农机管理站在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出发点是条块结合,但实际形成了管理站要同时对两个上级机关负责的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加上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乡镇企业滑坡以及权力寻租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农机站的发展环境很差
二是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职能不清。为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对农机站曾提出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的要求,这在改革过程中确有积极的一面,但组织运行体制不科学规范,模糊了农机管理与公益性服务职能,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人们对农机体制改革目标和体制、功能的认识误区,把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当作农机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这两个方面对农机体制的改革与农机化的发展都十分不利。三是乡镇农机服务组织改革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机服务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屡屡首当其冲,一方面运行体制和运作方式的改革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改革又带来一些新问题:首先是部门改动频繁,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强化;其次是政事不分,行政单位事业化;再有是公益性服务事业与非公益性服务不分,公益性事业发展缓慢,功能不足,地位不明确,队伍不稳定,非公益性服务事业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乡镇农机服务组织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省政府批转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提高县(区)一级、巩固强化乡村一级,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户(服务组织)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理顺乡镇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明确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界限,依法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采取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办法,转变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益,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
公益性的农机服务组织是地方农机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 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工作手段主要是政策指导、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公益性农机服务组织人员要按照《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广办法》、《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省政府批转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站定编,新录用人员原则上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中录用,以保证农机化公益性职能的发挥。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服务组织的运作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充分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服务性公司、农机手协会等形式整合现有的农机化资源,发挥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对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机化发展投融资渠道上取得新的突破。国家在加快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工商资本投入到农机化发展中来,农机服务组织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类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如2002六合区富晒米公司和六合区机插秧服务队共同出资购置了30台步进式插秧机,为富晒米生产基地服务,降低了富晒米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机插秧服务队也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南京地区的龙头企业较多,像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的雨花茶集团,从事肉制品加工的雨润集团,从事奶制品生产的卫岗奶业和从事种子生产的红太阳集团,农机服务组织应主动与他们联系,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共同引进、开发、研制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保鲜方面的服务。
(二)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在提升农机服务增收能力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服务旅游农业。开展收割机等农机具发展轨迹的展示、机收机插现场观摩等活动,为城市居民了解农业机械化做好服务。二是服务城市流通。组织好蔬菜等农副产品的运输,为农副产品进入城市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农改超”工作。紧紧围绕目前南京城市中农贸市场改超市的发展方向,加快农产品的清洗、分级、包装、贮藏、初加工、豆荚类剥壳等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不断满足市民菜篮子的需要。同时,选择有条件的乡镇,运用农业设施机械,建立起供应超市型农贸市场需要的生产基地。
(三)加快农机装备的结构调整,在提高农机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农业功能性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的结构调整,促进农机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单项作业机具向多功能复合型机具发展,如大力发展粮食烘干、精米加工和分级包装机械,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围绕绿色南京建设,大力推广打洞机、起树机、苗木植保机、园林修剪机和林木加工机械,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使用田园管理机械、移动喷灌和微喷(滴)灌机械和清选包装机械等,努力提高设施农业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机械化生产能力。发展牛、羊等食草畜养殖机械,使用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技术,稳步提高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四)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可持续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换代的力度,逐步提高农机具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农机具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矛盾。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服务。
关于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重庆市农机管理局 吕永 杨培成 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入WTO,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任务显得日益紧迫。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业现代化与市场竞争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服务组织体系的发达水平。因此,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业服务业的主导部分其组织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参与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平均不足0.4公顷耕地的小农户与几百、几千公顷规模的现代化大农场竞争,其劣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农业比较优势低的关键所在。在现行农业经营体制下,要确保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也陆续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建设的通知》。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致使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观念落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都将乡镇农机站定格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但事实上,乡镇农机站却很难得到人头经费和事业费投入。乡镇农机站长期以来都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运行,实行自收自支、自找饭吃。由于思路本身的限制,乡镇站的职能发挥不充分,农机服务工作开展不力,发展很艰难。二是体制不顺。90年代中期,各地在县乡机构改革中,将乡镇农机站人、财、物“三权”下放到当地政府管理,县级农机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由于受农机服务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等客观事实的影响,乡镇政府并未将农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而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管理手段,出现了县级农机部门对乡镇站工作想管而管不了的局面。导致了乡镇农机站的发展环境很差。三是改革误区。按理说,长期以来都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运行的乡镇农机站,本不应属于机构改革的对象。但各地都对其机构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被削弱,资产被平调,使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所承担的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组织农机抗灾救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得不到落实,特别是农机安全工作得不到保证。总之,由于历史与国情等种种原因,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机服务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屡屡首当其冲。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人们观念上的种种误区,导致传统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运行体制和运作方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改革目标不明确,国家投入不足,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和运行制度距离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难于履行职能、缺乏发展后劲。因此,加大乡镇农机服务体系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势在必行。
二、要对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职能合理定位
入世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必然要求,无论从保护农民利益还是从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农业服务业的主导部分,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和载体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要做和可做的文章很多,必须自成体系,实行“集团式”服务,才能真正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以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一)不能取代的管理职能。主要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承担本乡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组织农机抗灾救灾及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
(二)亟待强化的服务职能。一是要健全完善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兴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组织,积极为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来促进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增强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事,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三是通过加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增大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三、关于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创新所能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效益,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但创新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农机系统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必要的政策和国家财政的支持。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在国家加快发展市场经济、加大对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更新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对确保乡镇农机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否则,如果我们一直拘泥于计划经济的观念不转变,只能坐失大好的发展机遇。对于历次改革都首当其冲的农机人来说,这更是至关重要。同时,一支不懂或不善于驾驭市场经济的队伍,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二)认清发展形势,确定发展思路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入世后对国内农产品形成较大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将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农产品经营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空间受到限制和约束。因此,要改变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必将转移到充分利用WTO的有关规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上来。由此,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在确保完成管理职能的同时,工作重心要重点转移到组织开展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上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开展服务来寻求发展的空间,来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
(三)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机服务前景广阔 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极低,抗灾救灾能力十分脆弱,急需发展农业服务业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农业的比较优势差,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多地少,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提高集约化经营和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必须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力作保障。重庆市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农业各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不但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脆弱。加强机械化耕地、提灌、植保、收获、节水灌溉、加工及其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减轻农业的生产成本,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因此,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大有可为。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虽然城乡壁垒已经消除,但是由于城市(城镇)的容纳能力、就业岗位的限制,要妥善解决4亿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十分困难。因此,利用乡镇农机服务组织点多面广的优势,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必将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确保乡镇农机服务体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其合法经营权利;二是要按照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把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政、信贷、金融支持保障制度。要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三是要对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及其附属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开办的第三产业,给予减免税优惠。
第二篇:关于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3337(2面)
关于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基层农村工作的忠实实践者,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的坚定执行者,是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把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乡镇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去面对,去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党员干部队伍平均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目前,陈河镇45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536名,其中35岁以下的415名,占27%,文盲、半文盲党员230名,占14.9%;村党支部委员共有135人,35岁以下的仅55人,村党支部书记没有35岁以下的。二是工作执行力和双带作用不强。由于大部分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在实际工作中因循守旧的多、敢于创新的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多、科学民主的少。能够起到双带作用的党员为数不多。三是部分党员干部价值取向模糊,工作积极性不高。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这种贫富悬殊的大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在个人自富和为村民致富服务的心理天平上失去了平衡,宁愿多花心思谋求自富路,不愿无私奉献为他人服务。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陈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在全镇45个村中,半数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有部分村负债运行,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5个,且收入不高。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搞好服务的物质基础,加上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对村民有效服务做得少。
3.村干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一是对村干部普遍缺乏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没有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的内在动力。村干部低微的工资报酬与其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对优秀的村干部一般难以给予应有的政治荣誉,更没有在 1
政治上升迁的机会。按惯例,村里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计划生育未被查出重大问题,党支部可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干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基本上算是最高奖赏了。二是对村干部在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方面,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鉴于当今农村工作难度大和村干部报酬低的现状,市、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一些轻微越轨行为往往是网开一面,或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不予深究。
执法部门对村级班子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往往不愿过多介入。这样就使得法律和纪律在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上出现了软化,进而也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做到警钟长鸣。
二、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1.拓宽渠道,选优配强基层干部
要以此次换届选举为契机,严肃换届纪律,匡正选举风气,多渠道多途径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改善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继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的制度和做法,并结合陈河镇实际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模式。具体操作中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要严格选人标准,强化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的“能人”,善做群众工作、甘愿吃苦、甘心奉献的“热心人”,选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真正选配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要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内举为主,内举、回请、下派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形式,把德才兼备、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专业大户,致富能手,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优秀青年等,选拔到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中来,给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要强化引导使用,对选拔任用的能人,工作中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帮助引导;既要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又要做好传帮带,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发挥特长,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上致富路。
2.科学规范,完善决策约束机制
一要不断扩大民主范围、丰富决策手段、完善决策程序,努力提高村务决策水平。在村级公共事务决策中,一般性事务可以由村支书、村主任协商,形成初步意见,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对诸如集体土地承包、租赁、征地、拆迁、大额资金的使用等村级重大事务,必须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负责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规则”等村民议事制度,使民主决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二要不断完善村级规章制度,拓展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的新渠道。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要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要进一步完善四项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职权、会议召集方式、议事规则等事项。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要明确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票决制”,及时向党员公开党内事务,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要全面推进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把村级财务账目审查明,交接清,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开。三要不断加强上级党委、政府监督。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治前提下,乡镇党委、政府对村“两委”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途径:一是进一步完善“村账镇管”制度。要发挥乡镇经管中心对村级财务监控把关功能,争取把这种监控延伸到实体经济的村民小组一级。二是健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问责制。明确规定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等次。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对村干部的考核。
3.加快发展,增强执政经济基础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实力,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陈河镇各村党支部要积极拥护上级党委的决定,除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做大做强以糯稻、特种水产、特色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以机制创新做大集体经济,通过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
4.客观务实,创新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即村干部工资原则上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三个部分构成,根据所在村的规模、所担任的职
务和工作实绩来确定报酬。二是争取政策,解决村干部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采用“职级加年限加绩效”的结构保险机制,采取市、镇、乡、村和个人各筹一点的办法,逐年为村干部投保,任职一年则投保一年,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三是广纳贤才,大胆地把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管理能力较强、工作出色的年轻村干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程序考试考核聘任录用到乡镇干部中,达到“提拔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四是开展评先活动,对工作出色的村干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5.执政为民,夯实支部群众基础
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村级党支部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扰解难。要对村党支部支委班子继续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第三篇:(论文)浅析乡镇农机服务建设
浅析乡镇农机服务建设
吴智刚高级工程师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农机站)
摘要:本文简述了乡镇农机站现状、性质及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了一些拓展乡镇农机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乡镇 农机服务 着力点 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
乡镇农机站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农机站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组织实施机械化的基层组织。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有机载体,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经。因此,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基层管理组织?乡镇农机站,无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又为基层农机服务机构提出了更好更新的要求,农机化发展又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对此,我认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一、吃透实情,找准差距
临安镇是红河州的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农业机械走进了千家万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机员”,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又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底,全镇人口148361人,耕地65259亩,其中水田31236亩,旱地17237亩。临安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6187kW,拖拉机(含农用机车)拥有量971台(辆),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82台,小型拖拉机141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533台,动力脱粒机410台。
综合分析全镇的农机总动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化综合服务水平不高。尽管全镇农机拥有量
1占全县的比例比较高和全镇农机总动力比较高,但机械耕整、运输、植保水平很低;二是缺乏必须的经费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工资水平不高,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下降;三是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减弱。四是编制设置不合理。乡镇农机推广部门未设有高职岗位,许多本应可以竞聘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得不聚中职岗位,以至于有的人调离基层,甚至调离本行业,造成了大量的农机人才流失。
二、科学定位、找准方向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新的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此,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即分析和研究乡镇农机站的建设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个农机人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因地制宜,制定措施,推动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
(一)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率。
我镇农机拥有量在全市排在前三位,但农业机械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经调查,全镇80%的农业机械全年使用时间不足三个月,绝大多数时间闲置在家,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农民现实收益。
(二)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
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降低其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增加家庭收入。八十、九十年代,农民购机用机主要发家致富,近年来,由于农业运输机械被汽车等更先进的技术取代,农民靠农机致富的渠道变窄,而作业机械因技术和运用等原因增收致富的市场,发展不快,真正的大市场还需完善,还需探索新机制。因此,如何教育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三)不断提高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知晓率。
很多农民购买新机具,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导致常常发生机械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引发人员伤亡;有的农民想购机但缺乏具体的服务指导,不知道购买什么类型的机具,或不知道到哪里购买。定期开展农机新技术运用培训,建立信息农机化信息服务组织,成为乡镇农机服务机构,为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四)全力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发达国家的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机械化,家家户户都购置,并主动使用农机化新技术。我镇农机械保有量虽然有着相当的数量,但是离户户拥有先进的农具机械,来完成耕、播、收、烘干等全过程还有大的差距,对此,乡镇一级服务机构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全力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
三、细化措施,找准着力点
找准差距,理顺思路,关键要靠落实。针对我镇实情,我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下方面,细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一个乡镇的农机化发展不能孤立地思考,应将其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纳入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要将全镇农机发展与乡镇建设有机结合。要科学测算乡镇应拥有的农机总动力,具体根据耕地分布制定细化到村、组、农户的农机发展规划,规划涉及耕整、收获、插秧、烘干以及柑桔施肥,定植、保鲜等机领域,指导全镇农民,选择机型,明确目前全镇机械现状和可发展的空间,有效避免农民盲目购机,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二)加大培训力度。
镇农机服务机构要制定培训计划。聘请州、县级农机学校教师和工程师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专题培训,培训活动可选取灵活方式,即集中培训和分散到农民家中田间地头培训,让购机农民在第一时间掌握新技术,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机具的利用率。
(三)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一是巩固扩大农机专业户的服务能力。将全镇现有的农机大户进行资源整合,合理配置,相互间力求我有他无,实现优势互补,减少重复投资。二是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深入到自然村,结合各村委会实际研究村级农机服务形式。根据各村委会的土地多少,机具拥有量的多少,每个村委会发展一个农机综合服务组织,成立农机服务协会等服务组织,通过专业协会服务到村到农户,通过统一定价,统一收费,统一管理,使村组服务组织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实体。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服务。乡镇农机服务机构,也要根据发展需要,积极筹措资金资创办服务组织主动为农民开展有偿服务,不必千篇一律,可组成农机的服务队,也可以开展中介服务创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的能力。
(四)积极组织跨区域农机服务活动。
要根据农村季节,适时组织本镇农机户开展跨区机收、机播、机耕服务,引导农民走出去,到外地闯市场,练本领,增加收入,提高机具综合利用率,从而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到外地引机服务本镇农民,从而提高全镇农机作业水平。
四、加快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依靠科技兴农,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加快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是农机化工作的重点,而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则是推进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基础。针对乡镇农机服务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调查研究,准确界定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采取措施促使乡镇农机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加基层农机服务机构的推广经费,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加预算经费,提高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建议各级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要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信息发布、收集、反馈的工作力度,及时有效地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镇农机服务机构领导,重视农机人才培养、任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层农机人才流失。
总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乡镇农机站的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来考虑,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机站“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把乡镇农机站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一安排,全面部署,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7.健全农机服务组织的目标及对策出自:《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17期作者:贾静静 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措施出自:《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1期作者:张强 找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出自:《理论前沿》2008年12期作者:梁若皓 农业机械化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浅析出自:《农技服务》2007年7期作者:夏英 浅谈农机服务队的经营管理出自:《农技服务》2008年6期作者:钟潘记 天水市农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出自:《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23期作者:屈小红 论农机化发展与服务管理的关系出自:《农技服务》2008年3期作者:钟潘记 苏江强
第四篇:曹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情况调查
曹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购机补贴的大力实施,曹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服务形式日益多样,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曹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构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主要从事农机作业的信息、技术咨询、合同管理与运行服务,其主要形式是农机行业协会、农机经纪人、农机作业协会,一般在民政部门注册;二是农机服务实体。主要从事农机作业、农机推广、农机经营、农机维修等服务,主要形式有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及农机维修网点,一般在工商部门注册,县农机部门实行资格管理。曹县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620个,人员6833人。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的服务组织629个,3145人;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58个,1160人;农机专业合作社56个,448人。现有农机户127269个,人员172708人,其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28824个,69840人。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59个,人员177人。农机维修服务点154个,367人。农机经销服务企业5个,40人;农机经销服务点116个,275人。农机供油服务站262个,440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236642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22701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1463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9394人,农机维修人员421人,获得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人员850人。
二、取得的成效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县乡建立农机管理、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信息发布、安全生产监管等农机公益性服务体系。以各级农业机械协会、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依托,建立示范引导、专业合作、信息咨询纵向到村的服务体系,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示范户为依托,建立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供应横向到户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二)弥补了农村现行体制的缺陷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体制,造成土地、资源、技术等规模小,抵御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弥补了农村现行体制的缺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承包、作业承包、代耕代收、租赁承包、跨区作业等形式的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农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问题,解决了政府想做但又没有能力做,农民想要但政府又不能提供的矛盾,有效地配置了资源,优化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三)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全县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620个,人员6833人,2011年农机服务收入56079万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业服务不仅增加了农民机手的收入,同时也为农户节省开支,减少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比如,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与全程人工收获相比,减少损失在5%以上,相当于亩增收20公斤,折合人民币40元。同时,机收比人工收割节省开支50元/亩。全县150万亩小麦全部机收,为农户增收节支13500万元。另外,使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可有效减少小麦破碎率,提高品质。
(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机械作业。它不仅是农业增产增收的载体。同时也是传播、扩散先进农业生产力的载体。通过农机作业服务,让农业同时享受到工业文明的成果。服务组织逐步成为农机新机具推广应用的领头人,在当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农机作业的代替,转移出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每人一年至少可增加收入15000元。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缓解季节性劳力紧缺的矛盾。小麦联合收获机可一次完成小麦的收割、输送、脱粒、清选等项作业,比人工分段收获可提高效率至少150倍。1台高性能小麦联合收获机每小时可收小麦8亩,每天作业按10小时计,累计收麦80亩,可替代100多个青壮劳力。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日趋完善,我县农机服务已由传统的农机作业服务,拓宽到信息、技术、作业、经营、维修等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主要由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及农机协会承担,搭建有机户与无机户之间的沟通桥梁。组织签订跨区作业合同,负责带机外出作业和引进作业,调处作业纠纷和矛盾。
2、技术服务。主要由农机推广机构承担,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推介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创办农机综合示范区,制定机具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协助调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组织农机科技创新、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的实施。
3、作业服务。主要由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农机作业大户承担,主要形式有承包作业、委托作业、租赁作业、跨区作业等四种模式。
4、经营服务。主要由农机经营户承担。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组织货源,为农机户或服务实体供应质量上乘、经济适用的机具及配件,认真履行机具的“三包”服务,开展油料供应服务。
5、维修服务。主要由农机维修网点承担,负责农机维修保养工作,开展机具维修和配件供应,包括农机设备维护,农忙季节的机具抢修,机具的改装和改进。
(六)提高了农业生产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农业机械具有作业质量好、作业效率高、省工省时的性能优势,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农机作业优势更显威力,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大显身手。2011年初,我县遭受严重的旱灾。150多万亩小麦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连续多日无有效降雨,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大面积小麦急待浇灌,曹县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和发动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齐动员,全县近50000台农用排灌机械上阵作业,打响抗旱保苗攻坚战。及时保质保量完成春灌任务,确保了全县小麦的丰产丰收。
三、主要做法
一是乡(镇)农机站与农业各站合并,成立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设1—2名农机管理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岗位实行公开招聘,提高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转变为经济实体或中介服务组织,受政府委托,承担包括农机化工作公益性服务项目。
二是明确农机服务内容。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定我县乡镇农机服务基本内容为:一是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二是农机操作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提供农机作业信息;四是农业机械化示范点、综合示范区建设服务;五是组织农机投入抗灾救灾,以及抗旱排涝农机设备的维护。
三是确定农机服务项目。根据农机服务内容,县农机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农机化发展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农机具、技术培训、公共服务技术(新机具的展示、农业机械的技术检测、设备维修等),以及本地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机械化技术,确定农机服务项目,作为县政府量化考核的依据。
四是建立技术培训机制。根据农机服务内容重点,确定培训内容。以农机学校为培训基地,对农机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技术素质,以确保农机服务质量。
五是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日趋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县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纳入了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工作议程,对农机大户的概念、性质、形式、分类、标准、作用和促进措施进行规范。
六是争取政策营造环境。积极争取优惠政策,为社会化服务实体开展农田作业开辟“绿色通道”。交通部门为参与跨区作业的服务实体或农机户免交过路过桥费,对从事农田作业的服务实体,工商、税务部门免交工商管理费、营业税。“三夏”、“三收”农忙季节,为配合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积极疏导交通,派出所积极维护作业治安秩序。为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的作业市场管理保驾护航,营造出和谐统一的作业环境。
七是资金扶持投资多元化。通过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农机项目的实施,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进行倾斜奖励支持。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放开,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先进适用、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和机具。服务结算方式灵活,服务市场广阔,农民纷纷把农机作业作为了自己致富门路和手段,形成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为辅的多元投资体制。
八是行业自律规范运作。为规范农机作业市场,适应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我县服务组织根据行业特点,开展了行业自律工作。如:我县农机销售行业协会,制定了《农业机械协会章程》、《农业机械协会工作责任制》、《农业机械协会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协会有章可循,使理事之间做到了职责明确,工作相互配合,有力地促进和规范了服务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管理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科学规划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建设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摸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县实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特别是创造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跨区作业的新模式,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机作业特点有效结合和统一起来,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农机化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科学制定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中一同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多元化投入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逐年增加农机公益性服务事业经费。二是各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开发与基地建设投资项目要明确列入相应的农机化科目,用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力度,扩大补贴资金数额和范围,重点扶持农机服务体系装备更新和大中型机具的购置补贴,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进一步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成长
要根据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制定、完善和落实农机服务市场的法规。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作业收费标准和行业自律法则,完善相关规章。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质论证和注册登记工作。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插手垄断农机作业市场,进行强行中介,强行服务。加强与工商部门的配合,强化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销售市场的管理,对农机维修人员实行资格认证,打击农机假冒伪劣,切实履行好《农机产品三包规定》。
4、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素质
农机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加大农机服务人员和农民机手的培训。紧密结合 “春耕”、“夏收”、“秋种”等几个关键农时季节,通过现场演示会、产品推介会等形式,现场演示新型农业机械,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农机服务人员的观念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5、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协会两种形式,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和农机能手创办农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6、政策倾斜为农机服务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根据农民需要,以农民相互自愿为基础,实行土地的有效流转,形成耕地的适度集中连片。加强农田土地综合整治和机耕道的建设,为农机的规模作业提供条件。继续实行跨区作业机具免收过路费、过桥费的政策,农机服务工商管理费、养路费、购置税、营业税的减免政策,减轻农机手负担,确保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农机维修服务协会社会化服务调查
农机维修服务协会社会化服务调查
高青县地处鲁北平原,辖9个镇,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人口36.1015万人。面积831平方公里,作为传统农业县,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加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 元。到2009年,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58.62万千瓦,其中拖拉机3993 台,联合收割机1308台,各种拖拉机配套农具4731台套;农用排灌机械31981台;田间管理机械9263台;农用运输机械11704台。
近年来,高青县农机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大,维修服务任务重。为使农业机械安全、优质、高效运转,及时为农业机械服上务、服好务,针对我县维修点小量多、技术薄弱、设备落后的现状,为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通过市场调研,适应农民需求,县农机局牵头成立了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下面,就我县农机维修服务协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高青县农机维修服务协会成立于2008年7月,现有管理人员3人,协会会员170个,理事47个,常务理事14个,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协会在业务部门县农机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农机维修社会化公共服务工作。是一个以政府管理、业务部门指导、具有法
人资格的社会团体组织,主要涉及农业机械综合维修、专项修理、机具加工、产品经销等服务,属行业性、地方性、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服务范围面向全县各行各业,并协助、配合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为会员提供科普、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会员之间、会员与有关单位之间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组织召开农业机械维修研讨会,搭建会员之间交流与服务的平台。协会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通过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农机节能产品的宣传推广、组织会员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等服务。目前,全县拥有农机维修网点170个,其中:三级综合农机维修61个,专项点109个,各种农机修理人员213人,全部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机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协会为非赢利性组织,其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缴纳会员费;单位和个人捐赠;政府机构资助;协会资金的银行利息;协会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等。经费的使用范围为:协会的办公用品和日常办公费用;协会主办的各类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费用;各次会员大会、协会办公会议的相关费用。财务支出在1000元以内的由会长决定,超出1000元的由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决定。直接用于协会公共服务的资金占整个协会经费的60%,基层一线农机化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均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以“立足农村、服务机手”为宗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耕、耙、播、收等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
1、服务春季农业生产。协会根据农时要求,及时组织各乡镇、村维修网点开展农业机械检修服务等活动,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多个农机服务小分队,开展送件到村、送修到田间地头、送技术到农民家中的“送件、送修、送技术”三下乡服务活动,指导农机户检修,帮助农机户大修,对全县大型、重点机具做到台台见面,不留死角,使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春季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2、服务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三夏、三秋期间,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庄社区开展农机维修上门服务,实行农机“110”式服务,协会公开统一的农机维修服务电话,机手只要拨通服务电话,农机维修人员就会按照划分区域、立即赶到维修地点,开展维修服务。根据全县维修网点分布情况和维修服务类型、维修设施条件和维修技术水平,划分若干维修区域,本着大修不出镇、小修不出村的原则,实行就近维修,方便群众。同时,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开展以镇、管理区、村为单位集中进行农机具检修和保养。
3、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在高青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几年来,联合收割机的数量由最初的6台,发展到目
前的1308台,而且不断更新机型,由小型到大型,由背负到自走,农民购买大型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热情空前高涨。机械的逐步增多,也给农机维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每年农机协会都会结合农机跨区作业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一是开展作业前的机具检修保养;二是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三是聘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四是跨区作业期间带领厂家技术人员和抽调技术全面过硬的会员随队跟踪服务,以便及时解决机械故障和突发事件。此项服务深受广大机农的欢迎,此举不仅使参加统一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伍逐年增多,而且也确保了农机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
4、冬季农机维修服务。以开展冬季农机具检修保养入库,开展农机具大检修活动为主要内容,并组织协会会员进村入户帮助机手进行机具检修和保养,并开展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活动。
5、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机维修服务。农机维修不仅对从事农机作业和运输的机械进行维修和服务,而且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水利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设施机械、运输机械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机械都在服务中,据调查,协会会员每年从事其他维修服务占全年维修业务的30%以上,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和环保意识,提倡使用农机维修节能新机术。
6、开展农机维修宣传。每年协会都会组织会员利用宣传版面、电视、广播、录音、设立咨询台、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
等形式开展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机法规和维修知识的宣传。一是结合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进行农民维权知识的宣传;二是结合每年开展的3月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和6月份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农机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机农的农机法律意识;三是向协会会员大力宣传低碳环保意识,大力推行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和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协会数量少,全部为个体会员,没有团体会员,仅收取会员费,很难维持协会的正常业务开展,经费严重不足。
2、参加协会的各维修点工作条件差,工作场所简陋,设备、设施落后。
3、协会会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知识老化。
四、发展思路
以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为龙头,以乡镇为单位,以生产厂家“三包”服务为依托,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提高农机维修社会化公共服务能力。
五、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出台扶持农机维修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购置设备、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补贴;二是建议生产厂家在产品销售重点区县设立技术维修服务站,在重要农时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技术
培训和技术服务;三是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机专项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四是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限制较小规模的维修网点的发展,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五是建议国家对农机维修服务协会和行业进行政府补贴和财政扶持,以确保农业维修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