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6: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

第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

宋葛龙

2009年第5期 ——他山之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吴江市、浙江省嘉兴市和绍兴县开始了深化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上述三省五市县情况不同,“一体化”的具体内容和提法也有差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是实行了“六个统筹”、推进了“七个一体化”。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一体化。

从客观层面来看,三省五市县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探索创新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机制。包括:探索建立能够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工业集中集约发展机制;城乡一体、协调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机制;城乡统一、区域开放、竞争有序、有效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收益统筹分配的土地管理制度;城乡居民住宅所有权同质化的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统一管理制度等。

2、探索创新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探索建立经济调节科学、市场监管有效、社会管理协调、公共服务强化的政府职能体系;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运转协调高效的政府机构体系;财权事权对等、保证基层政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财税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自治组织协同配合、互动促进的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运转协调、功能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3、探索创新统筹城乡的文化发展体制。包括: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具有普遍服务功能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多元资本参与的符合一般市场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文化管理体制。

4、探索创新统筹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包括: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充分就业机制,覆盖城乡、衔接顺畅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来讲,三省五市县都出台的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推进“三个集中”

1、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7年,无锡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60.7%;莱芜市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截至2008年4月,已流转耕地10万多亩,占全部耕地的10%左右;流转林地64.6万亩,占宜流转面积的90%以上;绍兴县全县45%的承包土地通过股份合作、返租倒包、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流转,农田逐步向大户集中。

2、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2007年,无锡市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8.8%。绍兴县提出“亩产论英雄”的理念,2007年7个新型街镇实现工业销售收入950亿元,占全县的47.5%。

3、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近两年来,无锡市撤并自然村894个,完成村庄整治416个,全市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67%。莱芜市制定《关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居民点集中的实施意见》,对于自愿放弃宅基地、到城镇集中居住区居住的,可转为城镇居民户口,除继续享受农村户籍所享有的政策待遇外,在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劳动就业保障等方面也可以选择享受城镇户籍享有的政策待遇;对于取得集体产权手续的住房,允许其通过房产交易中心在市内交易。2007年,绍兴县7个镇街完成“空心村”拆迁整治面积达53.96万平方米,占全县的42.6%,在建和建成农民公寓4.03万平方米,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垃圾全部实现“村集、镇运、县集中处理”,人口快速向城镇集中。对垃圾处理,莱芜市也是如此,通过招标确定乡镇保洁公司,通过招聘确定农村保洁员,统一配备垃圾设施。目前,全市配备保洁人员2696名,达99.9%;完成垃圾池建设的村1047个,达99.7%;所有乡镇办事处都招标确定了清运公司,市垃圾处理厂收到、处理的垃圾达12211立方米。

二、推进“三大合作”

1、发展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将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把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股份合作社,确立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目前,吴江市共有这类合作社237家,共量化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5.2亿元,社员16.4万户农户,基本实现“户户持股份、人人是股东”的改革目标。无锡市有经营性净资产且符合改制条件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已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达到362家,累计发放个人股红利1.64亿元。

2、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农民把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权联合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以直接经营、参股经营或租赁经营等方式进行企业化运作,获取收益后再按股分配给农民。目前,吴江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71家,入社农户2.77万户,股东8.7万人,入股土地面积6.45万亩。2007年,分红总额达3555万元。无锡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249家,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转并取得收益分配的比例达到53.5%。

3、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明晰农户个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信息、加工等一个或多个环节上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吴江市共有专业合作社36家,社员6477户;农民专业协会19家,会员2312人;富民合作社2家,社员216人。近年来,莱芜市先后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87个、会员8.7万户。此外,莱芜市在推进农村经营方式创新方面,还把某大型工业企业附近的10个村(1.4万人),改造成7个实业公司,实行“村庄实体化、村民职工化、居住社区化、保障规范化”。无锡市目前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8家。

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1、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方面:莱芜市出台了《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规定》和《土地置换暂行办法》,突破了仅本村村民和村集体才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限制,启动了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将原有农村零星建设用地如宅基地、旧砖厂、废弃矿坑等复垦为耕地,将指标集合起来异地安置项目。目前,正在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探索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出资)入股、联营、抵押等形式,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2008年,嘉兴市要求,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范围和对象、审批权限和方式、程序和要求、终止和处置、权益和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加以规范,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流转市场。吴江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制度,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

2、在推进宅基地的商品化和资本化方面:嘉兴市规定,探索农村范围内农民宅基地异地置换,按照承包地和宅基地分开、征地和拆迁分开的原则,鼓励农民进入城镇购房、建房和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同时,嘉兴市还出台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住房抵押借款、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设定抵押的房屋,必须取得房地产登记机关颁发的房屋权属证书,并加注“此证仅用于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时使用”。由此涉及的“宅基地所有权处置”,需“农村住房坐落土地所有权单位(村民委员会)作出土地使用权随住房抵押、抵押权实现时同意处置的承诺,并出具书面证明”。

3、在“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方面:嘉兴市规定,在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居民可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可进入城镇优惠购买经济适用房;吴江市已全面实行以承包地换保障制度。

四、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 绍兴县大力推进“六个所有”:一是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十五年的优质普及教育;二是让所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能创业就业;三是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是让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五是让所有困难住房家庭都能改善居住条件;六是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无锡市率先提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新概念,率先制定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意见。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构建了市、市(县)区、镇、村四级信息联网的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就业登记、服务和培训制度。目前,全市农村青壮年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79.8%,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充分就业率达88%。对农村养老保障,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纯农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市农村养老制度框架上的全覆盖。2007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到87.5%,保障人口达到164.7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人口76.16万人。

吴江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9%,其中1万多名失地农民已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健全农民非农就业的免费登记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奖励中介和鼓励企业用工制度,确保符合法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农民,个个有技能、人人能就业。

莱芜市制定了《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第一步,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托管或合作试点;第二步,对已合作或托管卫生院进行规范完善,同时铺开剩余卫生院的托管、合作工作;第三步,积极探索乡镇卫生资源向村延伸的路子;第四步,在提升、延伸发展层级上下功夫,促进城乡医院由合作向托管、由托管向兼并发展。目前,已有6家城市医院与1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托管或合作,另有3家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乡镇卫生院已领办了近380家村卫生室。与此同时,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市50岁以上的26万名适龄老人中,有21.6万人参保,参保率80%以上。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嘉兴市出台专门文件,推进“强镇扩权”,主要扶持措施是:在保证2007年基数的前提下,确定一定时期(暂定五年)内基数外新增财力的70%以上留镇;延伸到镇的城市基础设施由市、县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市镇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全部留镇;扩大市镇留用因土地整理复垦而转赠的建设用地指标;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绍兴县近年来大力推进“新县城、新型街镇、农村新社区”建设,其中,大力推进“扩权强镇”,对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基数的县留成部分、超过增值税基数的县留成部分全额分成,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返还给新型街镇。

无锡市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实施统筹战略的龙头,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特大城市的基本要求,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统筹布局。打破“市、县级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编制完成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镇村布局总体规划、12个新市镇的城市设计及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82个农村新型社区集群的建设整治规划、1040个规划保留村庄的详细性规划,促进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区域范围的“新城-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三级城镇空间结构,加快实现了全市规划的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和全覆盖。

总体上看,三省五市县在深化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起步早、措施实、成效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1)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任务之一。(2)必须坚持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先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营造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浓厚氛围。(3)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能力,加快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4)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农村文明程度。(5)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6)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扩大社会参与,不断完善共建共享的建设机制。(7)必须坚持以制度、体制、机制为保障,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司)

第二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近两年,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其做法和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虽然成都与新平相比,区位不是一个台阶,经济基础不是一个档次,地形地貌不是一个层面,发展模式不可复制效仿。但是,他们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改革创新精神、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点是以规划为前提,产业化发展为基础,农民身份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强化规划先导,以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功能布局、产业错位发展方向。一是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规划在10年内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和45个区域中心镇。编制了新都等7个分区规划和8个远郊县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制定了30个重点镇均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加大了历史文化名城(镇)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力度和编制重大基础设施专业规划,把全市2800多个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一落实在各个层次规划中,以规划带动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满覆盖。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城乡一体化出发,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突出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把全市大大小小116个开发区整合为三个层面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引导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行业招商和特色工业发展。通过工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促进了良性互动,明确了各区(市)的产业定位,确立了工业发展空间定位和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梯度布局、错位竞争的新格局。三是改革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为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分治(即城乡分治)”、“一个缺位(即规划监管缺位)”、“三个脱节(即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相脱节)”问题,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新体制,调整区(市)、县规划编制程序由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将市建设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归规划局管理,设立规划执法监督机构。

(二)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在市政府系统建立城乡一体化推进机制,政府部门真正转变职能,更多地从指导转到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上。一是设立城乡一体化协调机构。专门设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各区市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市级领导在定点联系区(市)确定联系1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督促、协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牵头,市直13个部门参加的成都市工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区市亦成立相应机构,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城市化管理体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了公共财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各区(市)和县委、县政府,市、区(市)、县有关部门,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建立了公共财政和城市化管理体制,县级行政执法和社会化服务机构优先向重点农村社区延伸。在各个重点镇探索城市化的管理体制,成立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负责城镇治安、卫生、交通等的管理和执法。

第三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

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纪实

“有没有一个比较强的规划意识和比较好的规划,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一语道破天机。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政府指导和管理各项城乡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成都作为一座拥有60%以上农村人口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全面深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规划是龙头、是基础、是先导。“龙头”舞得如何,直接决定“龙身”能否腾得威武、矫健,“龙尾”能否摆得流畅、漂亮。

一张蓝图绘到底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这是马克思指出的一个城乡发展规律。

然而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中,成都各区(市)县特别是郊区县的城镇总体规划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蓝图,巨大的体制坚冰横亘在城乡之间。

百年大计,谋划在先。筑路修房首先需要详细的施工图,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样需要绘就一张“施工蓝图”。城乡规划的割裂已造成种种弊端,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樵感触颇深,他笑言过去的规划局只能算“半个”:“以前的规划只是针对城区,至于农村,哪里谈得上规划。”一张蓝图几块拼凑,农村发展无章可循,更谈不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是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甚至连每幢农房都是按规划要求修建的,城乡一体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规划制订中,要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城市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2004年4月,成都市第一期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就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作了全面的深刻的阐述。

作为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一张规划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当“先行官”。在市委的科学决策下,旧的、落后的观念被一一打破,城市一元规划、简单区域规划、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历史,哪儿发展制造业、哪儿发展旅游业、哪儿发展三产安排得层次分明,上下游、上下风、生态敏感区、城市发展区等因素统一考虑;城乡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统筹。成都的规划管理工作不再仅限于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也不仅限于3681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而是扩大到全市12390平方公里范围。20063月25日,成都启动规划管理体制变革: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政府向各区(市)县派驻城乡规划监督专员,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这标志着终止“拍脑袋“决策、随意性规划,一体化有了强大制度保障。

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樵分析说“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甚至连每幢农房都是按规划要求修建的,城乡一体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成都市230多个镇、4000多个村都将规划先行、统一管理,甚至农房建设也都将纳入规划管理之中,成都市域内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精心规划,此举开国内先河,国外发达地区的城乡景象,正是我们明天目标图景的预示。

神笔描摩城乡美

“今后的成都,将依托中心城,形成扇叶状。”成都市规划局有关人士介绍。一方面着力打造六个城市片区中心,拉开城市结构,重点发展南、东、北三个新城。在公共设施规划上,行政办公职能将从核心区迁至城市新区,以疏解城市功能,带动新区发展。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将向乡村延伸至一般乡镇,重点延伸至重点镇,才能享受的“专利”延伸到了农村,从而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只是称谓上的差别。

城区、近郊、远郊,二元、一元、一体,从矛盾交织透视城乡新意境。科学的规划犹如一张网络覆盖了全市19个区(市)县及高新区,犹如一支神笔,谱写着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美丽画卷。纲举目张,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各个区(市)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也就做得有声有色。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全市被划分为三个圈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正是成都市确定的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战略圈层。三大圈层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有作为、各具特色,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相继探索出来。

成华区跳蹬河辖区地处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借助2004年6月成都市规划局批复的修编规划,原有的10条高压走廊将陆续拆除,横跨辖区的6条铁路将被取消。辖区内将新建25米以上的城市规划道路6条,新增绿地1000余亩,新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30处、公建配套设施27处,沙河八大景观之一的“麻石烟云”成为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志。

近郊区可以借助成都的辐射制定自身的规划。传统的城郊结合部,是城乡之间破旧、混乱、污浊的灰色过渡带。但红砂、幸福两村,完全颠覆了这种“常态”,代之以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过渡带。

重点镇策略的好处在于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集聚效应,形成县域内的重点增长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并打破原有乡镇的行政界限,进行重新布局。重点镇能不能吸引到产业支撑、失地农民能不能安居乐业、周边居民能不能享受重点镇的辐射„„均取决于重点镇的规划是否科学。2004年11月底,30个重点小城镇规划修编按时完成后不到一个月,一个由规划、国土、建委、计委和特邀专家组成的审查组就完成对全部规划的审查工作。“百年历史看安仁”,安仁,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堪称“清末到现代的博物馆”,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焕发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清丽。走进安仁农民新村,曲水环绕、幽篁拥翠的川西民居引人入胜,东面为田园风光区,刘氏庄园正处其间;南面是以抗日历史为主题的建川博物馆和斜江河清流;西北面是加紧建设中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区;古镇的核心保护区,则处于这几大区域的拱卫之中。这一切全有赖于安仁古镇规划的全面、科学,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统筹融合,助推发展百业兴

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面对产业布局与发展动力的矛盾,成都市找到了解决区(市)县尤其是远郊区(市)县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取代工业企业在推进工作中的“发动机”地位。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么其所需原材料产自当地,要么其销售市场就在当地。各地农业规模产业的形成引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科学的规划让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如大邑县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的指导下,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修编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五区一线”(工业集中发展区、文化旅游开发区、省畜牧高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城区和旅游公路沿线)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步走”规划;聘请王志纲工作室编制大邑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完成晋原等区域中心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其他乡镇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建农民新居是促使农民变市民的有效办法之一。农民新居工程,即政府通过科学规划造“巢”,并围绕这个“巢”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设施,以此作为引导农村人口聚居的推力。这样,有规划作推力,有产业作引力,就有了农民的安居乐业。2004年11月3日上午,金堂县芦茅村又迎来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身影,李春城在芦茅村发展规划展板前长久驻足。在细细询问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从全市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从县城规划到重点镇规划,乃至将规划细化到村一级,蓝图一经确定,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环境。”

成都市已经有了一张蓝图——覆盖12390平方公里的规划蓝图,成都人必将在这张城乡一体的蓝图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第四篇:嘉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做法

嘉兴市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6个城市之一。2008年4月,嘉兴市被浙江省列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明确要求嘉兴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嘉兴市制定出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开展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10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先行试验区。

一、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两分两换”,不断优化土地使用制度

“两分两换”就是在以人为本,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将农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一是镇村整体布局全面优化。通过因地制宜,科学编制“1 + X”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指每个新市镇镇区,“X”为镇区以外配套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及其数量,“X”不大于现有的行政村个数),全市858 个行政村13000 多个自然村规划集聚到了48 个新市镇和379 个新社区,镇村布局规划得到全面优化。

二是新农村建设路子得到拓展。以开展“两分两换”为动力机制,与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新市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新农村建设。

三是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采取主、副中心城市城区以公寓房为主,新市镇以公寓房和联排房为主,新社区以联排房为主,并利用经济杠杆控制建房占地面积,控制独立式房屋的建造数量,确保新建农房土地节约率达到50 %以上。全市开展21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后可新增耕地13650亩。

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增加。“两分两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又一重

要渠道,以嘉善县姚庄镇试点为例,每户农户住宅置换前平均评估价为18万元左右,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农户自己只需出1 万元左右,可置换面积180平方米左右(2套)的镇公寓房,市值约60 万元,财产增值明显。

(二)以“一改”带“九改”,综合配套改革联动推进

一是健全完善就业创业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突破就业政策享受对象户籍和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措施,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二是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将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各类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所有劳动年龄段内及以上人员列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并对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和养老金补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

三是全面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基本实现公民迁徙自由。从2008 年10 月1 日起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户口迁移制度,户口性质由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为按居住地登记来划分,着力推进附加在户籍制度相关社会公共政策的配套衔接。

四是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涉农工作管理服务体制。成立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实行市农办与市农经局合署办公,资源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农合联组建率达100%。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率先全面构建县(市、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网络。

五是深入实施强镇扩权,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制定实施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为主要内容的强镇扩权,24 项县级部门权限以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镇级财政收入以2007 年为基数,新增部分的70 %以上留镇,相关规费比照县城收取和留用。

六是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基本建立统筹兼顾新居民利益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相匹配、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居住证制度政策,从2008年4月起全市停发暂住证,改为发放居住证。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新居民事务局,落实居住证的相关政策待遇。

七是积极探索融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先后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微型金融服务,试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置换担保贷款、农民建房配套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鼓

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把分支机构向新市镇延伸。

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九是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以区域统筹推进城乡统筹。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加强与沪杭等周边大城市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衔接及基础设施的对接,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推进体系。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功能,在《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新编《嘉兴市总体规划》和《嘉兴城市总体规划》,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打破行政区域、部门和城乡分割,有选择地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体系。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把经济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构筑网络型城市群,加大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现代新农村建设,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财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齐进对“三农”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从城市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四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做到惠民利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始终,关注和改善民生,把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营造有利于农民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本理念。

五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活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一项意义深远又没有借鉴经验的工作。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嘉兴市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强大动力,突出城乡平等、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幅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打破二元结构,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创新活力,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第五篇: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市委政策研究室 郝敬东

4月22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市委组织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赴江苏昆山实地听讲座、看发展、悟真谛,所见所闻,耳目一新,感受深刻,启发良多。昆山的发展可以用“五个先进”来概括,即:观念先进,规划先进,产业先进,管理先进,惠民先进。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而其坚持从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入手,以自费开发为起点,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的特色经验更是堪称样板,值得借鉴。

一、经验与成效

(一)推进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一体。2006年,昆山市按照全覆盖规划、片区发展和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将市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从空间布局上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探索出了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发展道路。他们打破原有乡镇村的行政界限,规划城市东、西部两个副中心和三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片区与片区之间通过便捷的快速通道连接,以绿地隔离,在规划上实现无缝对接、功能互补,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整体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1%。在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上,依托上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优势,先后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花桥国际商务城以及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创新科技园、浦东软件园昆山分园、光电产业园和各镇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城乡一体、衔接紧密的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软件、传感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01.6亿元。同时,规划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发展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及花卉苗木10万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达到65%,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一体化。统筹实施交通、水、电、气、生态环保等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形成了“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境内各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高速互通10个,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能上高速,主城区30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实行全区域组团供水,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各区镇实现区域公交、有线电视全覆盖。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留用地、土地有偿流转和宅基地置换等政策,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效载体;坚持“三个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使“三农”发展和村级经济得到了强力支撑。目前全市有四分之一的村年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所有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加快完善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社会福利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累计投入45亿元,完善与片区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新建社区医院等医疗网点,形成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大批体育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市民文化广场等,形成了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大统筹城乡富民工作力度,建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市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惠农及农民权益“五道保障”,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450元,全市近10万老年农民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00元;实行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实行“拆一还

一、货币补偿”政策,农户动迁后平均可拿到3套住房,除自家居住外,可以通过出租、出让来增加收入。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4:1。

(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在生态建设上,将环保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使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他们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园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减污增效,强制推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认证。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投入力度,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深度处理、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全面实施湖泊、河流“畅流清洁工程”,达到“水清、水活、水畅、水生态、水安全”目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在社会管理上,探索“扩权强镇”办法,强化政府部门管理的综合协调功能,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格局。建立“大城管”机制,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城镇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综治、警务、调解、治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社会安全系数。

二、启示与感悟

启示之一: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昆山的经验表明,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县(市)域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全覆盖规划建设,是高起点、管长远、可持续的明智之举。近些年来,我市在小城镇建设上不贪多求全,突出重点建设15个中心镇,用城市化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毋庸讳言,我们抓的是少数,还仅仅停留在试点的水平上,并且存在着规划不科学、对接(与主城区)有缝隙、投入无机制、建设不平衡、管理缺章程等问题,致使城市化率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为此,我们只有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像昆山那样敢于探寻政策所未禁止的领域,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襄阳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启示之二: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科学配置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昆山产业先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他们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等整条产业链进行招商,在各个园区类重点发展光电、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新型产业,使园区土地对GDP的产出率平均每亩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政府鼓励企业建设向空中发展,车间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起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通过实施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企业对土地的利用从低效粗放利用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转变,全面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发展旅游和高效农业的4个乡镇,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旅游产业和高效农业健康发展。纵观我市,产业布局还不够优化,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端,除汽车等少数行业外,一些产业或高新技术含量不高,或具备高新技术性质但规模不大,或占地面积多而缺乏产业集聚效益;更有一些地方发展急于求成,引进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占地、资源不节约甚至是别人淘汰的传统产业,真正引进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不多,还停留在被动承接产业转移阶段,缺乏主动谋划和前瞻性;相当部分的工业园区存在着用地不集约、城市功能和园区建设没有有效衔接等问题,据测算,我市工业园区GDP的亩平产出率大约只占昆山的15%左右。为此,当前我市谋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迫切需要按照“四个襄阳”的发展定位,以长远的眼光、战略的大局、科学的态度来规划产业,建设园区。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启示之三: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是推进生态建设、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置身昆山,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乡镇小城市,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商务城保税区,无论是公路旁还是湖水边,到处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树木葱茏,赏心悦目。他们将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项目引进优先考虑清洁环保高端产业,生产开发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其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的园林绿化设计,大手笔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可谓独树一帜,让人叹为观止。具体到我市,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襄阳”建设规划,建立绿色清洁产业引进、生态农业工业旅游发展、生态系统建设恢复、污染企业排放指标监控、境内汉江水系保护等一系列考评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并作为衡量工作业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襄阳山青水绿,使其真正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宜居、最宜业城市,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八方来客,共促转型跨越,推动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启示之四:抓住优化服务这个根本,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昆山的软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政策宽松优惠,办事快捷方便,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他们的任何部门都不存在吃拿卡要行为,所有接报的事情都按工作流程限时办结,纪检监察对不作为的举报立查即处。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集聚起更多的发展要素、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市近年来推行“阳光新政”、打造服务型政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昆山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少数部门和一些干部仍然存在着“松、懒、浮、慢、推、拖、怨、贪”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以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开放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主动落实各项发展政策,深入进行“治庸问责”,弘扬“马上就办”,在各级各部门大兴“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困难、我帮助,你赚钱、我保护”的大开放大合作风气,打响“人气襄阳旺,环境襄阳好”的城市品牌,用真诚和主动的服务帮助群众、企业、客商解难题,办实事。

三、对策与建议

学昆山,比先进,使我们看到了差距与危机,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愧不如的叹息中。我们应视差距为后发优势,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学习昆山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中,如何更好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学习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认真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之源。在“产业襄阳”建设中,我们必须学习借鉴昆山重视产业发展、讲求统筹协调、致力改革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调优结构、城乡联动三个关键,认真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作为我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平台,不断强化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建设。着眼于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补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坚持抓住汽车产业龙头,积极推动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拓展上下产业链条。

二是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尤其要结合东津新城和各县(市)新区建设,根据实际承接不同层次的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鼓励国内外知名商贸连锁企业和金融机构布局襄阳,积极培育市县主城区商业旺区,培育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中介咨询、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旅游与文化创新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快发展来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使襄阳城市转型升级达到新的高度,以应有的实力引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营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为抓手,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创新载体作用,尽快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潜力、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吸纳高科技元素,支持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大“隆中人才”计划实施力度,积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高地,加强引进培育人才的政策扶持,以多元的资金投入、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关键。建议按照“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县域城市发展,突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城镇和产业带聚集,构建新型现代城镇体系。

一是做强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遵循“新城东进,老城更新,四城一心,组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山水绿城,产业新城,旅游古城,商服名城”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的要求,坚持历史与现实、建筑美与自然美、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自然资源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地做好城市规划。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建设,借助武银、郑渝高铁优势,发展新城总部经济,培育新兴产业,搞好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集行政、金融、文化、医疗、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城。全面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生态优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共享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培植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县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层次和核心舞台,为此,要集中力量做强做美县城。各地要统筹考虑产业支撑、建筑风格、城市品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新区开发档次,提高旧城改造水平,把县城建成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市。着眼襄阳大都市建设,鼓励宜城、南漳加快城区拓展,推进其与襄阳城区融合发展;着眼副中心城市带动,把枣阳、老河口、谷城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鼓励其拉开城市框架,逐步形成地区性中心城市,以带动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是完善提升小城镇。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突破只搞15个试点小城市建设的旧有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市98个乡级城镇,因地制宜地进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政策。研究并推行强镇扩权改革,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建设一批能够集聚人口、产业、功能、要素的中心镇、重点镇。加大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供水、供电、绿化、亮化、治污向小城镇覆盖延伸。加快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兴建和改造乡镇书屋、文化站、医院和学校,不断完善小城市功能。以迁村腾地为基础,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分层次稳步引导农民向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集中,科学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乡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珍惜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发展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体系和生态屏障。

一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发挥襄阳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良好的地理气候资源,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南、保、谷三个山区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汉江绿色水产品基地和水果基地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按照“项目聚集、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思路,以“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为取向,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以便集中治污,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

二是搞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一坐城镇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处绿岛”的目标,充分挖掘地方生态特色,把城乡建设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科学规划城乡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按照“山环水抱,绿色襄阳”的定位,扎实推进城镇绿道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村等绿色工程建设。

三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实施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等工程;组织实施好汉江保护、矿区水土流失与矿渣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森林生态建设、农田生态建设、河流生态修复及河岸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设施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实现富民福民。我们要用“发展创造幸福,幸福衡量发展”的理念,着力在民富上下功夫,在保障上求突破,不断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加大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免税等政策,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信、卫、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供水网、信息网、污水处理网、卫生保健网、义务教育网,使全市农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

三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养老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解决好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发展计划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5篇

    文章标题:市发展计划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2004年以来,我市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三个集中”,开展“加快产业发展年活动”,努力构建和谐......

    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启示(推荐5篇)

    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启示 省委政研室考察组 2008年第3期 ——他山之石 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成都、重庆两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总......

    白河县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

    白河县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罗国才近年来,白河县宣传思想战线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白河"发展战略,不断创新载体,丰......

    白河县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模版]

    白河县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罗国才 近年来,白河县宣传思想战线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白河"发展战略,不断创新载体,丰......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379期调查与决策(内参)第8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

    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X届X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跻身全国两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XXXX战略,全面推进XX产业工程,进一步加......

    例文5 宿迁调研:苏浙皖赣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宿迁调研:苏浙皖赣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马培荣2006年12月上旬,由市相关部门和县区分管领导组成考察组,对苏南、浙江、安徽、江西等省近2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整治等情......

    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为我县率先构建成都西部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