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合集]

时间:2019-05-12 16: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

第一篇: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

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

发布日期:2007-10-9 来源:海阳市院 阅读人数:794

近年来,私分国有资产、利用企业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等案件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案件主要是企业的“一把手”犯罪为主,涉案金额大,造成的损失大。从2004年以来我院共查处国有企业案件19起20人,占立案总数的48、7%涉及犯罪金额440多万元。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让人触目惊心,要遏制这种现状的继续恶化,就必须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遏制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发生。

一、职务犯罪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一)直接私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私分国有资产通常是经单位领导或领导集体决定,将单位的钱以职工福利、奖金、考核奖等名义私分给职工,有的甚至无需任何名义,直接登记造册,将公款私分给职工。特别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工资是财政发一部分,自已收入发一部分,因此往往以为自已挣出来了就可以以各种名义随便发,单位的负责人更是明知是国有资产,却钻“法难责众”的空子,大肆私分国有资产。如我们今年查处的海阳农业局经管站私分国有资产30万元案,就是站长一句话,将各村会计培训费由站长、副站长、会计四人按官职大小款额不等予以私分。

(二)利用企业改制侵吞,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另一主渠道。企业负责人在企业改制、出售、转让过程中,为了贱卖低买国有资产,在清产核资时,利用管理机构和评估机构对财务信息不了解所带来的优势,故意隐瞒债权,压低、漏报、隐匿国有资产,造成资产评估不实,国有净资产在评估中被人为减少,评估后企业负责人通过自卖自买,以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如2004年我们查处的某公司经理徐某侵占一案,徐某就是利用改制之机,将公司的一套门面房及现金合计19、5万余元予以隐匿,后企业自卖自买,从中侵吞国有资产。有的则虚假出资,在无法筹足资金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空手套白狼”的办法,贪污挪用原企业的资金来实现个人收购。如我们去年查处的粮食局副局长兼某公司经理王某贪污一案,王某乘公司改制之机,先后两次指使会计提取现金150万元自已注册一公司,又用此款购买原公司股份,自已从中取得了61%的股份占为已有,合计人民币87、6万元。

(三)私设“小金库”,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温床。近几年来,企业私设“小金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成为诱发国有资产流失的温床。许多犯罪分子也都是利用“小金库”作案的,他们置国家,集体利益而不顾,视法律为而戏,大肆聚敛,将“小金库”视为已有任意挥霍,请客送礼、更有甚者,合伙私分贪污,坑了国家,肥了自己,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如今年我们查处的某局监察大队大队长王某贪污、挪用公款一案,私设“小金库”达十年之久,每年金额约100多万元,自已则通过截留收入,贪污挪用30余万元,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暗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以及评估机构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与企业负责人内外勾结,搞虚假评估,违法暗箱操作,对部分国有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或者正处于不确定状态的资产进行低评、少评或者不评,有的甚至帮助隐匿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而自已从中捞得好处。

二、职务犯罪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是诱发私分国有资产案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大多私分国有资产案件,其单位的负责人都是事后才知道是构成了犯罪,事前均认为是为单位职工谋“福利”,而且是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钱是大家的,也是大家参与分的,领导没有将公款私下放入自己的腰包,不认为是犯罪。如我们查处的农业局经管站私分公款案,站长于某就说:“我以前以为我们单位是自负应亏,挣了钱为大家搞福利很正常,没想到这是犯罪。”

(二)管理失控,监管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原因。国企改制易发职务犯罪,说到底是有些主管部门未尽监督、管理职责,致使改制成了企业负责人以国有资产为对象的掠夺战,他们利用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配套的漏洞,将国有资产大肆截留、隐瞒、转移、变卖存入帐外帐,再进行侵吞。

(三)违章操作,私设“小金库”,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私设“小金库”,但有的企业仍然我行我素,私设 “小金库”,隐匿帐外资金,自行掌握,长期运作,打着为职工谋福利和送礼办事的幌子,以“小金库”为中介,实现国有资产向个人的转移,“小金库”成了他们的私人银行,为他们的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粮食局兼某公司经理王某指使会计提出的150万就是小金库的资金。

(四)打击渎职犯罪的力度不够,是国有资产流失发案上升的又一原因。一些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在企业改制时,滥用职权,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追究其渎职责任,但人们往往对这种过失犯罪有更大的宽容,从而导致对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有的人员的身份很难确定,加之证据难以查找,导致有罪难究,使得犯罪分子心存侥幸。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综合治理,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加大打击的力度,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上升和蔓延的势头。

1、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各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心浮躁不宁,腐朽的思想观念不时地冲击着人们的经济欲望,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他们财、物、权聚集一身,纵向失去控制,横向缺乏监督,内心缺少决策的民主意识,加之思想观念上有些失控、劣变,他们不把违法当违法,不把犯罪当犯罪,进行疯狂索取国家财物,最终走向犯罪道路时,还为自己“不知道是犯罪”提供理由借口。为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应从教育入手,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宣传教育,特别对于私分国有资产案件在正确地认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要通过多方位的教育,警钟长鸣,从思想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切实提高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做到学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机制。要针对单位存在的各种漏洞,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要严格各项财经制度,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审核监督,对单位的一切资金都应置于财会、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之下。企业在改制中要加强对有关档案的移交和保管工作,特别是原始会计资料的清理整理,要有专人负责。评估时选择有良好信誉的评估机构,企业资产评估中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规定,将评估、审计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并将有关信息定期向社会及职工公开,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国有企业改制监督办公室组织审计力量对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进行再监督,对“漏评”、“错评”的责令重新评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企业的转让要通过招标、拍卖、竞价等市场手段进行国有资产定价,取消负责人的优先权,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对“小金库”的制裁,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国有资金一旦被巧立名目转入“小金库”,就完全脱离了财务制度的监督和控制,无人知晓,资金使用随意,且账目不透明,腐败分子以“小金库”为中饱私囊的中转站,并进一步将“小金库”资金转入个人腰包。“小金库”为腐败分子逃避审计、纪检和检察机关查处提供了方便,为其贪污、挪用、行受贿提供了方便,成为诱发和滋生腐败犯罪的“温床”。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定期检查,加强审计监督,严防因此而引发的犯罪,对私设的小金库、搞帐外帐的单位和个人应从经济上从严制裁,以真正杜绝“小金库”的存在。

4、加大查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震慑作用。“打”是为了更好的预防犯罪,对犯罪案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打击,既可以震慑有犯罪苗头的不法分子,防止对企业财产造成更大损失,又可及时加强企业管理中的堵漏建制工作,充分发挥预防工作的作用。首先,加大惩处力度和提高犯罪成本,灵活运用财产刑。在对腐败分子判处主刑的同时,附加没收财产和罚金,让贪婪者在经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从而不敢犯罪。其次,要从法律上正确界定国有资产流失的范围、明确划分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的职责权限,明确应查处案件的条件和处罚规则等,并明确违规改制及资产处理协议无效制度和资产追索赔偿制度,为防范和处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提供法制保证;三对中介机构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确保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对中介机构隐瞒事实,故意“压价评估”、“串通评估”的要予以法律制裁,从而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5、关口前移,加大预防力度。检察机关可利用已经建立起的社会化预防网络、成熟的行业预防经验,将反腐败的关口前移。坚持打击与预防相结合,教育与监督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源头治理相结合,检察机关与监控部门相结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保护国有资产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在国企改制中提前介入,帮助企业规范改制中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共同研究可能出现职务犯罪的机会和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建立预防机制和开展法制宣传、警示教育,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并针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具体案件,切实找准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寓打击、教育、预防、服务为一体,通过提出切实有效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健全机制,遏制职务犯罪,最大限度的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二篇:剖析村官职务犯罪现象及预防对策

剖析“村官”职务犯罪现象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2-01-09作者:林清

来源:正义网

“村官”,虽然没有列入正式的职务序列,但却是广大农村最基层的管理者,村民的大事小情要靠“村官”去解决,党和政府的声音要靠“村官”去传达,他们是“富一地百姓,保一方平安”的带头人。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拥有广泛的权力,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村委会成员在从事法律规定的受委托的七种工作过程中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准国家工作人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当前“村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三“村官”集体贪污案就是这类典型,原牙克石市牧原镇海满村经济管理委员会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报账员相互勾结,利用职务之便,为满足个人私欲,将农民的土地补偿款采取虚报、冒领、制作虚假会计凭证、收款不入账等手段,侵吞公款16万余元,最终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在查处该案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说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延伸到农村,从根本上加以预防和遏制。通过对近年来受理的“村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的特点

1、涉案金额大,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随着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等措施的推进,内部制约的加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单独犯案的可能性相对下降,相互勾结、合伙作案现象越来越突出。本案中村主任齐志平伙同报账员朱国英、村支书盖广友相互勾结,利用职务便利,采取虚报冒领、制作虚假会计凭证、欺上瞒下、收款不入账的手段侵吞征地补偿费15万余元;村主任齐志平伙同报账员朱国英侵吞土地补偿费4000元;村支书、村主任、报账员又非法占有集体资金9000余元,共侵吞公款16万余元,其行为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村官”自身素质不高。一是文化层次较低,牙克石院查办的这三位“村官”,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其中村主任小学文化,报账员和村支书均为初中文化,报账员还曾有过前科劣迹。其次是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局限,这些人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大搞“一言堂”,致使群众即使知道“村官”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敢怒不敢言,为“村官”长期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作案时想法单纯,不计后果,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3、引发上访及大量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性大。

村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问题,最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众性上访,甚至出现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群众不满恶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加重局部地区不稳定的因素,激发社会矛盾,如我院在查处该案前,村民曾匿名举报、连名举报,群体上访,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犯罪产生的原因

究其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身素质来看,乡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等是造成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个人因素。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等却是导致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关键所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权力集中,监督薄弱,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在基层农村,大权仍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手中,因此,村委会的一切事务及财务收支由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使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滋生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村组织管理的权限也不断增大。如: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权,相当一部分掌握在村干部手中,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的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使腐败分子乘机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2、监督制约不力,村务不够公开是“村官”犯罪的根本原因。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务公开仍未落到实处,只是将一些无关紧要内容写进村务公开栏,只公开一些不疼不痒的政务而对反映权力动作的重点内容却巧妙回避,对群众关心的事不公开,让群众有避重就轻的感觉。“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使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

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防止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重要屏障。村干部直接经手财务,账目不健全,村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账,村干部乱花钱,自收自支,以白条、虚假发票冲账、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侵占公款;会计人员缺乏法纪观念,业务水平低,账务处理随意性大。有的村里的理财监督职能机构对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导致个别村干部胆大妄为。

4、道德素质差,法律意识不强,享乐主义浓厚。

从涉嫌犯罪的村干部来看,他们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地处远离城市的郊区,思想道德教育相对落后,导致他们对唯利是图、不劳而获等腐朽思想缺乏应有的抵制能力,特别是“一切向钱看”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法律意识谈薄,以致在其触犯刑律时,尚不知其所以然。这些人贪图享受,为了能够实现自己恶性膨胀的私欲便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步入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针对“村官”频频“触网”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村官”职务犯罪的预防力度:

一是严查与“三农”密切相关的职务犯罪。积极开展对涉及“三农”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努力营造农村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法纪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和道德教育,特别要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宣传保障农民群众权益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三是加强对“村官”的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加大对“村官”的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权力需要制约,失职当然应受处罚。为更好的进行权力监督,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农村的责任制,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村官”违法犯罪一定要严厉惩处,让其不敢犯罪。

四是不断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对发案原因、特点、规律以及预防对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检察机关要加大对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有力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乡村干部做到“不敢犯罪”,同时加强管理,制定打击和预防社会主义新农村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查漏补缺,使乡村干部做到“不能犯罪”。要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工作,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涉及“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牙克石市检察院)

第三篇: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失 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造成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 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资产 流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 —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 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 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 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 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 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 ;各地区为振兴地方 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 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 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 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 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 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 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 亿 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 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 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 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 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 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 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 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 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 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 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 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 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 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 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 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 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 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 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 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 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 的升值率(有关部 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 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

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 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 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 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 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 万元。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 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

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 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 国库券累计511.3 亿元,银行认购167.4 亿元占32.7% ;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 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 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 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 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 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 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

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 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 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 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 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 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 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 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 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 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 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 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 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 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 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 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 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 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 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 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 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 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 有资产保值增值。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

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 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 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 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 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 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7.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 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 资产在核算时发生损失,是万万不该的。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 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

本文关键词: 国有资产 流失 现状 对策

第四篇: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家针对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相继建立明确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是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还依然存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全体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社会工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专门机构,则应该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发挥监管职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一)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1998年以来,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地区有70家地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一般性的竞争性国有企业领域,其中42家已经改制为民营资本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不可否认,国有企业改制是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企业改制成了某些别有用心人揩国家油水,实现短时间暴富的捷径。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产评估程序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中,即将成为改制后企业主要股东的原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全过程,即使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评估人员,也主要由原企业接待和陪同,中介组织在业务承揽、评估费用收取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企业管理层。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原企业管理层和评估人员出于共同利益点而相互勾结损耗国家利益。例如,中介机构擅自核销改制企业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有意使国有资产缩水,导致了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此外,资产评估结果出来之后,对原企业职工和社会公示的广度不够,缺乏透明性。这种改制企业资产评估不透明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企业改制早已评估、产权转移完毕,但企业职工群众不知道企业家底到低值多少?

二是通过造假账、调账、国有资产不入帐、帐外资产不评估等手段,大量转移隐匿国有资产。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从酝酿改制到改制完毕,往往经过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的漫长过程,而且改制后企业的产权归属又相对明确(绝大多数为原企业主要负责人或管理层收购、控股)。参与企业改制运作的企业原管理层在改制期间通过各种手段转移隐匿大量资产,如虚报库存亏库,固定资产提前报废、虚增企业负债,隐匿企业对外债权,将应收账款调为坏账损失等手段转移隐匿资产。待企业改制完毕,再回流到改制企业,成为改制后企业的资产。虽然一度隐匿的资产,又回流到企业,但这些回归的资产的性质已经由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评估。地区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被严重低估或者根本不评估和认定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是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性权益流失严重。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性权益。由于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多由政府无偿划拨或低价出资购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企业大多不入帐,在企业资产构成中不显示资产价值。企业改制时,土地使用权虽然经过评估,但相对于实际市值,往往被严重低估,导致国有土地资源和国有资产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几年,随着土地市场的放开和土地稀缺性资源的价值体现,经营性土地所有权的价值直线上升。国有企业大都位于黄金地段,按市场价值计算,土地所有权价值不菲,但在资产构成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一些企业改制时,在土地评估价格的基础上只交纳20%的土地出让金取得100%土地使用权,改制结束以后,转手按市场价格出售土地,装满了少数股东的腰包后走人,使国家权益严重受损。

五是小金库等帐外循环资金的流失。国有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私设小金库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由于这部分资金具有存放的隐蔽性、参与人员的个别性等特点,在企业改制时,资产评估人员很难发现,原企业管理层出于个人利益,更不会轻易交出。通过改制,本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小金库资金,变成了个人所有或改制后企业所有。

六是企业改制时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算帐错误而造成的资产流失。

七是由于土地资产和地面实物资产分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土地管理部门只管土地,资产管理部门只管地面资产,企业改制中,使大量土地资产被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企业经营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是企业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政企分开以后,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但由于厂长、经理“一支笔”,一个人说了算或是厂长、经理身兼数职,上下一条线,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

二是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产帐目不清。有的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资金和经费掌握在个别领导和经办人手中,特别是私设名目繁多的“小金库”。还有的企业连对外拥有多少债权都不知道,导致企业对外的债权多年不收,超过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为名,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四是少数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在国有资产处置、重大对外投资、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国有资产对外承包、租赁、企业人员工资薪金等方面不能按照规定执行,企业重大事项不报告、不请示,越权越位严重,国家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规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对外签定重大投资合同、人为编制企业利润报表、自己给自己确定工资薪金和待遇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认识上有心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藐视法制,认为工作辛苦,挣点“油水”属小节无害;贪图享乐;还有部分国企工作人员认为对企业贡献大,而得到的少,心理失衡产生通过将国有资产占为已有,弥补不足等。

六是国有资产管理者权威的不足 ,权力运作的低效 ,甚至无效是困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防止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措施

(一)要强化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观念,强化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一律按规定进行处罚和处理。

(二)要抓好制度的检查落实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资产处置、产权转让、重大投资、管理层薪金、财务管理、税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和监督能力,要在企业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经营管理等重大决策中,让职工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凡是产生利益差别的事情要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运作,减少人为因素。杜绝在市场条件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等。

(五)要坚持公开化原则,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工作。只要不是商业机密,都可以而且向职工群众公开公开决策结果,决策程序和依据,让职工群众明白权力运行的过程,防止“一把手”权力的滥用。

(六)要认真落实企业经营的责任制,把厂长(经理)的工资或者年薪与业绩直接挂钩。

(七)逐步推行国有资产收益上缴制度和办法。国有企业除了照章纳税以外,应该把经营收益上缴财政。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八)企业厂长(经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从源头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九)杜绝滥发钱物、奢侈浪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持廉洁从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既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带好队伍。

(十)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坚决反对挥霍浪费等不良风气。

(十一)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进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心职工群众生活,认真解决损害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

(十二)加强案件查办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利用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商业贿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紧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

(十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领导人员严格管理、敢于负责,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贯彻执行。

****地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对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调查报告

关于国有资产的法律调查报告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一)定义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国家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或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形态的资产。”

(二)国有资产占有单位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 的物是企业有形资产,则企业本身为转让方,如果转让标的物是企业股权,则企业的投资方即股东为转让方。

2.转让方案形成决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这一环节属于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即制定的资产转让方案需经不同企业的不同决策层审议,如国有独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国有独资公司由董事会审议,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同时转让方案还应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3.将转让方案形成的决议向主管部门申请批准。

(二)决定或批准

必须将企业的转让方案形成的决议报经主管部门审批。这一环节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转让事项的首次审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资产转让决议的审核。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清产核资及财务审计

清产核资应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做到账、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其中国有企业借贷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必须界定为国有资产。财务审计由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包括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

(四)必须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

由转让方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如机器、房产、土地使用权和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另外还包括股权。评估基础是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结果。

(五)公告

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由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

(六)选择受让方

经公告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以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进行产权交易。只有一个受让方的,可采取协议方式转让。

(七)签订合同

转让成交后,转让方和受让方签订国有资产转让合同,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如果是以协议方式转让的,应当将双方草签的协议提交公司决策层审议,如国有独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国有独资公司由董事会审议,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

(八)审批备案

转让方将股权转让的相关文字书面材料报国有产权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登记。

(九)产权变更登记

转让方和受让方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以及相应的材料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

三、国有资产流失

(一)定义

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流失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根据国资委工作人员解释,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致使国有资产财产权遭受损失。

(二)认定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

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是1998年由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国资委法规局工作人员表示现对该通知效力其无法确定)规定,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是:

1.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主体必须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用者、出资者或管理者;

2.违法主体必须对违法行为的发生具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即具有过错;

3.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必须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结果发生,或不加制止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

(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

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发生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时,不按规定进行评估,或者在评估中故意压低资产评估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2.在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时,违反国家规定或超越法定权限,将国有资产低价出让或无偿转让给非全民单位或者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3.在处置国有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时,违反国家规定或超越法定权限,擅自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4.在国有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中,违反国家规定,低价发包或出租,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5.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时,违反国家规定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给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6.在公司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设立或经营管理过程中,国有股持股单位或其委派的股权代表、中方出资者、合作者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所有者权益或对损害国家所有者权益的行为不反对、不制止,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7.国有企业经营者在行使经营权时,不受所有者约束,滥用企业经营权,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8.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构在行使出资权、管理监督权时,违反规定,非法干预企业经营权,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9.在企业重组中,不依法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或借机逃避国家债务,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行为。

(四)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责任

1.根据《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对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应当责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纠正违法行为、依法挽回或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并按照行政处罚的有关法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对上级交办的或有关机关移送的流失案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2.3.《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在(7)受让方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段影响转让方的选择以及产权转让合同签订的;

(8)受让方在产权转让竞价、拍卖中,恶意串通压低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4.5.国资委法规局工作人员表示,假设受让方在与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交易后又将受让的国有资产转让给 由于受让方的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受让方应当依法赔偿转让方的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往会给国有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因而不能将所有国有资产的损失都视作国有资产流失来认定。只有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才算是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起因于特定主体履行其职责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实施违法行为;不作为是指不履行法定职责,如负有管理国有资产的单位或个人,不去履行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责,致使国有资产权益受损,就属于不作为。

3.国资委法规局工作人员表示,国有资产流失通常由国资委或检察院进行查办。

四、国有资产评估

(一)国有资产评估范围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2)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承担债务、购买、股份化和控股等形式有偿接收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3)企业出售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企业内部的分厂、车间及其他整体性资产的出售;

(4)企业联营是指国内企业、单位之间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投入组成的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5)股份经营是指企业实行股份制,包括法人持股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不上市)企业和股票上市交易的企业;

(6)联营、股份经营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应对联营及合股各方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7)企业清算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宣告企业破产,并进行清算;或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改组、合并、撤销法人资格的企业资产进行的清算;或企业按照合同、契约、协议规定终止经济活动的结业清算;

3.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临时评估机构(以下统称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授受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委托,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

2.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构评估资产。

5.受占有单位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委托单位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并向委托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委托单位收到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后,应当报其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或者委托,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主管部门可以确认资产评估结果。

6.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报送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组织审核、验证、协商,确认资产评估结果,并下达确认通知书。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其主体须先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同时还需经过国资委的认可并持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如果要处理其占有的国有资产须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然后该评估结果还需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确认,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国资委法规局工作人员表示,假设评估的结果明显低于国有资产自身价值,则构成国有资产流失。至于该“明显低于”如何进行确定则没有明确书面解释,也就是说怎样理解“明显低于”只能在实际操作中由相关处理人员自己认定。同时相关部门还需分析国有资产占有的主体或负责人是否有过错或主观是否有故意。

下载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职务犯罪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剖析及预防对策[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矿三违现象剖析及其预防对策

    煤矿工人安全技术培训系列教材 煤矿“三违”现象剖析及其预防对策 1 目 录 前 言 .........................................................................................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对策(合集五篇)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监督机制,造成国有资产归属混乱,使国有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流失。因国有资产流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对策

    目 录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谈谈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汇编)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国......

    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思考

    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思考 田 刚 〔内容摘要〕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就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原因分析......

    对职务犯罪内控建设和预防对策的探讨(含5篇)

    对职务犯罪内控建设和预防对策的探讨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活动,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对于税务部门而言,是指税务人员......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2 内容摘要……………………………………………………………………………………….3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