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6: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

第一篇: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

师连枝

[摘要]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和农村特有的自然生产条件,决定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可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也能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政府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分摊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做好有关宣传和培训工作。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飙升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问题在我国成为焦点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能源紧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将会因能源紧缺而被迫中断。节能降耗,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被提上重要日程。发展新能源,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从长远来看,应把重心放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由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所决定的可转能资源相当丰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一.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可缓解能源紧缺局面,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针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状况,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已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可使我们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首先,我国农村地理条件具有多样性,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大平原上开阔的场地,有利于开发太阳能、风能;山区众多的水量丰沛、水流湍急落差巨大的河流,可以发展小水电;沿海地区的潮汐海风、海浪等,也可用来发电。其次,我国农作物种植广泛,农副产品丰富。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可制造酒精产生的大量秸秆如玉米秸秆、麦秸、稻草、高粱秆等,还是上好的燃料,可用来发电和生产燃气,同时秸秆作为纤维质原料,也可以生产酒精。最后,农村养殖业的扩大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使农村产生的粪污和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从目前看这是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但是若用其开发生产能源,则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养殖业及生活排出的粪污可以制备沼气,生活垃圾可集中起来通过燃烧发电。这样,农村发电可以不用煤,而酒精可作为汽油的替代物,沼气可作为天然气、煤的替代物,那么,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就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它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这必将影响我国的能源格局和能源结构,减少我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的整体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5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加上相对充裕的粮食储备,近期粮食供给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我国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且正在累积。从长远看,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导致非农用地过快增长,加上生产粮食效益上不去,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较大困难,粮食总产量将受到很大影响而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出现粮食缺口。虽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我们可通过贸易途径调剂粮食余缺,但随着粮食进口依存度的提高,粮食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可能是市场价格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操纵的结果,其极端情况是粮食禁运。后一种可能性尽管很小,可一旦发生,对粮食进口国的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则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粮食安全体系。近年,我国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学界、理论界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对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粮食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和粮食安全预警制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是粮食生产效益。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光靠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补贴、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减免农业税等措施,其效力是很有限的,而且必将越来越弱,并不能完全走出“粮丰价降”、“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种少粮紧”的怪圈。要求解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在粮食的加工转化上做大文章,要改变粮食主产区“粮食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的状况,实现其由单纯提供初级产品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转变。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则为粮食及其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如果粮食既可作食物、饲料,又可转化为能源,其秸秆也可转化成能源,那么粮食的市场容量将大为增加,据专家估算可增加1/3以上。粮食市场需求大,价格上升,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这就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持续的动力保证。国家只要调节好粮食食用和能用的关系,并在能源开发上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就能够实现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双赢。

(三)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或顽症,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究其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方方面面,非常复杂。虽然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联动性,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抓住一个重要环节,“四两拨千斤”似的而使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寻找多个突破口,多向突围。笔者认为,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村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皆有赖于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首先,开发农村能源,发展能源农业,是以生物质为主要开发对象,以直接燃烧、物化转换、生化转化、植物油利用等方式利用生物能源,即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转化,生产电、酒精、沼气等;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开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样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村生产经营领域,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就地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使农民的收入以较大幅度不断增长。其次,发展农村能源经济,也必然会对农村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专家分类,能源作物分为四类:以制酒精为目的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甜高粱、甘薯等;以生产燃料为目的的作物,如油菜、大豆等;用于直接燃烧的作物;可供厌氧发酵的作物。使用这些作物生产能源,必将大大增加对这些作物的籽实及其秸秆的需求量,从而刺激其生产,扩大其种植比例和产量,由此改变种植业内部结构。而且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也就必然会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使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开发和利用农村能源,可节省或减少农民的支出。以沼气为例,建一个沼气池一次性投入2000元左右,所使用的原料是农户自有的,两年即可收回投资,可使用20-30年,用沼气做饭、照明,要比用煤、液化气和电便宜许多,由此可直接减少农民的生活开支。而且,沼渣沼液可以肥田壮树,沼液还可以养猪养鱼,这又能节省购买化肥和饲料的费用。,农村建沼气池并配套改建畜禽圈舍、厕所、厨房、浴池、排水管道等,使粪便、污水入池发酵,许多经粪便、污水传播的疾病就可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的卫生健康状况可大为改善,农民在看病就医方面的开支就会减少。所以,利用农村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对农民来说,节支效果相当明显,而用能的节支,一定程度上也就增强了他们积累和消费的能力。最后,直接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开发利用能源,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生产成本,方便、便宜农村用能,而且还会推动农村水、电、路、管、厕、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农民告别缺电少煤,直接燃用薪柴烟熏火燎!炊事取暖的生活。可见,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民贫困、农业滞后、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四)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发展能源农业,调整农村种植、养殖结构,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转化,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村生产经营领域,从而直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乃至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必将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就地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由此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越来越富裕。再次,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既能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又可减少污染,洁净环境,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还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技术和管理作支撑,更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与此相应的研究、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开展,必将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管理水平、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显然,所有这些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所以,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能够直接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在农村,近些年来,随地堆放垃圾、人为焚烧秸秆、大量低效使用化肥、任意排放人畜粪污、过量砍伐柴禾等,再加上工业排污,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本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景致在许多乡村已很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水体、土地、空气的污染,物种的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肆虐,农作物的减产降质,农村人居环境的每况愈下,农民健康状况的恶化。农村成了脏、乱、差之所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农村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迅速扩大,而在全国能源吃紧的大环境下,国家对农村能源的供给是相当有限的,于是,用电难、买油难、烧火难的问题就在所难免,而且越来越突出。长此以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农村将会越来越尖锐,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发电,利用粪污制沼气,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发电供热,既可就地取材,直接增加对农村的能源供应量,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又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洁净环境,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还可通过综合开发!循环使用,实现对农村资源的永续利用,实为一举多得之上策。不仅如此,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扩大了,消费增加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就会随之减少,这对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一种保护,可以延长其开采和使用的时间,也会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农村能源是绿色能源,农村能源经济堪称绿色经济。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危机,遏制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对循环经济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政策措施

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在我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因此,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制定和实行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来讲,政府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首先,国家要把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并发布包括农村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发展的长、中、短期目标;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农村能源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任务,并通过项目申报等,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有作为计划来实施,作为政府部门的目标任务来完成,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才会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才会有自己准确的定位,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快速推进、全面持久。其次,政府还应加强和完善对农村能源经济的管理。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水利、电力、林业、贸易、计划等部门都负责一部分工作,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政出多门,必然严重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改变这种局面,势必影响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政府必须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该归口的归口,该协调的协调。为强化管理,国家还应制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许可办法。一方面,提出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技术要求和条件,以此作为制定可再生能源投资补助、优惠价格、市场准入和税收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完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标准及其他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和应用技术,分门别类地制定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做好对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该支持的支持,该监督的监督,该强制的强制。如政府对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审批;规定农户建房时必须安装太阳能设备;要求养殖场附近必须建沼气池,等等,从而使农村能源的开发得以迅速而又规范有序地进行。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这样既能保证农村能源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又能使其有力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实行先予后取的政策,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1.政府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在我国,由于“三农”问题突出,农民和农村基层政府手中的资金普遍紧缺,如果让其在农村能源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是力不能及的。而且有些项目投资规模如果不够大,也很难见效益,这就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虽然过去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建设也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但我国没有将其项目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固定的资金渠道。国家投入太少,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必然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政府要直接投资,建设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大型项目,如建立集中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的热电厂;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扩大风电装机容量;建设以粮食、秸秆为原料的大型酒精加工厂,稳妥实现粮库陈粮、农户余粮、农作物秸秆向能源的转化,等等。其次,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特别是产粮大县和贫困县实行转移支付,增加农民的收入,落实对农村自主发展小水电、小沼气的企业和农户的补贴。再次,政府要通过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实行政府贴息、优惠利率等,为开发利用农村能源提供贷款帮助。

2.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落后,装备跟不上,专门的研究机构很少,技术人才缺乏,高端技术很少,尤其是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实用技术少而又少。具体到农村,主要是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有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如沼气发电与气化发电效率较低,二次污染较为严重;秸秆气化利用中焦油问题给长期应用带来麻烦;厌氧消化产气率低;太阳能发电用电成本太高等。没有技术支撑或成本过高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鉴于此,政府应增加对农村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和装备投入,重点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扩大试点和示范,在政策的激励下,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并考验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农村能源开发和转化的成本,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造条件,使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电、风电、太阳能热能利用、沼气等技术,尽快达到产业化!商业化的程度。

3.政府要对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方便和优惠。如对农户自用的能源开发,一律免收税费,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的企业采取减免、部分返还利税的办法,保证其创业利润,为他们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助一臂之力。

(三)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分摊机制

目前,有些可再生能源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投入较高,成本降不下来,其价格要比传统能源贵,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这就影响到农村能源建设中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尽管生产这些能源的经济效益不可观,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所以国家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国家需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分摊机制。如对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根据各自的技术和应用特点,制定相应的电价管理办法和电力入网办法;对需要进入石油销售体系的生物质液体燃料,以需要接入燃气和热力管网的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价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四)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法律法规

2006年1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6的正式实施,对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将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但它不是专门针对农村能源发展的,对解决农村开发、利用能源方面的问题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此,需要制定与农村能源研究利用!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节能法修正、能源持续利用入宪、建筑节能立法等与之相配套。同时,国家还应尽早制定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消费者增强使用的信心,使农村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五)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

近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农村能源的开发也在扩大,但农村能源的供需情况究竟怎样,政府部门没有专门的统计渠道,致使国家很难掌握充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也不能准确把握投资的方向,适时作出开发的决策。所以,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必须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使其与国家的整个能源信息系统对接,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决策和居民的选择。具体来讲,首先,国家应适时发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给农村能源开发提供方向性指导;其次,国家要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评价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公诸于众,为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最后,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和人员,统计和通报农村能源发展的情况和动态,介绍农村能源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政策等。

(六)做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目前,开发农村能源才刚刚起步,农村能源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未受到普遍重视,投资者不关注,农民也不看好,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介。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通过媒体、会议、文件、图书等宣传倡导,引起全社会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重视,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等,推广好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社科部)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意义和发展建议论文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本文梳理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并从动员群众参与、创新和丰富服务体系的内容、健全相关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1)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围绕三农问题,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其中都包含着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应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农村社区的发展,反之,没有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十八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城乡一体化化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改革成果全民共享。3)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社区是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农村的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治理在农村的探索和尝试。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

1、社区和社区建设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提出的,在我国有燕京大学的一批学者翻译而来的,一般来讲,社区是指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市一中地方性社会。国外一般使用社区发展这个概念,在我国一般讲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我国有关社区建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才去过一些社区建设的措施,但都没有用这一称谓。直到2007—2008年,民政部先后通过多次申报审评,在全国选择了304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2、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和模式

1)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也就是村屯人居环境建设;二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三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是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2)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一村一社区模式,具体做法是社区设置与建制村合一,建立社区服务大厅或者邻里服务中心,完善两位办公楼、村民议事、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社区警务、文体活动时等基础设施;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合一,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其他社区服务岗位可以通过政府够买公益岗位的方式聘请人员;中心之下设小区,小区主要是实行自治,发展社会互助。多村一社区模式:在中心村或原有的乡村之间的管理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中心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其他村作为社区里的小区;每个中心村安排7人左右的服务人员,纳入乡镇干部管理体制;组建中心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要是社区服务中心,不是以及行政机构,与各村也不是隶属管理系,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山东诸城等地实行这一模式。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模式:在镇一级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在中心村或管理片设立农村社区服务站,其工作人员由乡镇派出,或者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在村组设立社区服务室和法务岗。青岛胶州等地实施的是这一模式。

三、进一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建议

1)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化管理是一个百姓凝聚共识的过程,形成共同意志的过程。但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百姓参与的不足,而群众的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关键,只有群众真正积极参与进来,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就需要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沉下去,下功夫到各家各户去走动,去宣传,真正让农民从心理上、意识上接受、欢迎、参与。2)创新和丰富服务体系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农村社区服务的内容。比如苏北地区村村都有“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农民等“五老”人员组成,管理各村各家各户在红事白事时的花销规模,有利于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新风尚。重庆江津地区开展的“互助服务一呼通”,将辖区内的代理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队伍、相关服务站点、通信联络方式等装订成册,发放给到各家各户,采取求助式、咨询式、关爱式等互助形式,为村民提供快捷服务。好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广。3)健全相关制度。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建设,是探索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应该进一步厘清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城市居委会与村委会、社区服务站与村委会的关系,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第三篇:遵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遵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以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

一、娄山合作社简单情况

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China-Loushan Eco-agriculture Co-operatives,CLAC),原名贵州遵义娄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是2004~2010年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背景下,遵义市娄山关等地二百余户农民联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态农业开发而而组建的中国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安徽小岗村、贵州顶云乡后中国农业又一品牌,“四在农家”之外中国农村又一亮点。

娄山合作社成立以来,主要从品牌打造、营销体系、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相应成效,积累的无形知产和品牌价值已得到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认可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受到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肯定而选为中国首批“农超对接”试点单位。根据“农超对接”合作文件,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将发挥遍布全国的售卖、采集、物流、信息优势,架设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与北京华联各地超市之间的对接桥梁,铺设基地农产品与市场终端的快速通道;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与娄山合作社深度合作,在遵义、贵阳、重庆等地沃尔玛超市逐步实施合作协议,最终利用娄山合作社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资质和农民组织动员能力建立沃尔玛大西洋销售区在中国西南的农产品直供基地。

二、娄山合作社带动作用

娄山合作社自2007年7月1日成立以来,通过重点示范,典型带动等模式发展种植基地,先后在板桥镇娄山关、大沟村等地采取“连锁超市+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联结模式建设娄山关无公害蔬菜基地、板桥镇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000余亩,带动农民200余户加入娄山合作社共同发展。农户通过认缴股份申请成为合作社成员,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及市场销售服务,有效避免了一家一户单干带来信息不畅、技术落后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迄2010年5月31日止,娄山合作社累计外销优质蔬菜6000余吨,累计销售金额600余万。通过娄山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娄山合作社成员改变了以前单靠粮食种植的思想观念,转而流转土地到合作社,根据市场导向特别是超市需求种植附加值较高的优质蔬菜供应超市,从经济上、观念上、营销上均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此外,基地农户作为为娄山合作社成员,参与娄山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娄山合作社已结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充分享受娄山合作社平台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因此,娄山合作社运行模式在带动基地农户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娄山合作社的优质蔬菜种植模式和荷花观光农业示范模式,也带来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娄山合作社发展规划

1、深化农超对接项目,建设完善产品配送中心。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在深化现有农超对接项目基础上,加强与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农超对接合作,并将合作模式扩大到与贵阳、重庆、广州等地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上海华联及遵义、贵阳本土大 型连锁超市,有效解决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市场信息不畅、销售体系欠缺而导致的种植和养殖风险难题。

在此过程中,娄山合作社通过实施遵义市价格调节基金项目----汇川区32,000吨/年农超对接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抓手,扎实建立起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直销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户的基本功能,为汇川区乃至遵义市部分优质农产品种养业基地搭建大家可以利用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为汇川区乃至遵义市优质农产品顺利走向市场提供物质保障。

2、建设板桥莲藕示范基地,发展娄山观光农业。娄山关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满足了娄山合作社在汇川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先决条件。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以板桥镇大沟村为中心,利用板桥河沿岸丰富的水利资源,规划、打造板桥镇娄山关旅游观光农业,提升观光区观光旅游和莲藕种植的经济附加值,给合作社成员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五年中,娄山合作社继续采取重点示范,典型带动的模式,进一步扩大板桥镇大沟村莲藕种植示范基地,加强与食品深加工企业遵义市红赤水绿色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为板桥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的莲藕销售提供市场保障。同时,联系旅游规划部门对大沟村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带作出科学规划,利用示范区闲臵兵工企业房屋开展旅游服务,有效促进示范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设娄山绿色蔬菜走廊,争取通过有机认证。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是遵义市建设最早的现代蔬菜种植基地,汇川区相关蔬菜认证检测大多在此取样。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品牌资源,扩大规模,提升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绿色、有机蔬菜认证积极准备条件。

娄山关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从事蔬菜种植的部分合作社成员在无公害蔬菜种植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能够较快适应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管理模式。未来五年,娄山合 作社将在适当时间安排娄山关部分合作社成员学习培训,争取在娄山关夏秋反季节蔬菜中申报4至5个品种的绿色、有机蔬菜,把娄山关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建成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品牌超市的中国、亚洲区联合采购基地。

4、建成遵义、贵阳、重庆直销网络,完善配送体系。娄山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市场优先原则,在基本可靠的市场销售、品牌认证体系建立起来以前,不去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而建立种养业基地。通过近5年的市场运作和品牌积累,贵阳、重庆、广州等地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经销商和高端消费人群,对中国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娄山合作社的品牌价值已有所认识,通过网络、函电等形式与娄山合作社理事会建立联系洽谈相关合作事宜,特别是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与娄山合作社结对实施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并签订深度合作的结对帮扶协议,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起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华联、家乐福等的关注,表示借鉴北京华联与娄山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合作模式,与娄山合作社结为战略合作合伴关系。

有此基础,未来五年,娄山合作社将沿着与北京华联、沃尔玛、家里福的合作途径,充分利用这些知名连锁超市在各大一线城市的销售网络建立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的直接配送体系,通过现代物流模式建设娄山合作社现代直销体系,切实服务于汇川区乃至遵义市优质农产品种养业基地,以市场促生产的理念引领娄山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开发。

四、娄山合作社面临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确实艰难。娄山合作社与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1、发展资金筹集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注册资本金不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购买农资、收购产品等临时周转资金和推进农业标准化、改善服务设施等短期投入性资 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靠自己集资来改善生产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显得力不从心。

2、扶持政策难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财政资金安排、金融、税收优惠等方面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具体扶持措施并没有得到及时兑现,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资金短缺、资金结构不合理,经营资金经常出现周转困难。由于资金的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能力扩大再生产,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在加上技术及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后劲。

3、银行信用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用地,担保和保险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被金融机构认可作为抵押获得贷款,照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资金发展壮大。

4、参与意识还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有的农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成是协会或过去集体企业的翻版,参与积极性不高。入社农民急于收回投资的心里严重,没有严格按照章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拒绝承担经营风险。

五、娄山合作社政策建议

1、加强技术推广服务。目前自上而下设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镇、村这一环节,功能严重弱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级农技部门、农技研究所、农业技术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通过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缩短农户和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距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农技推广辅助体系,加强技术含量较 高的基础设施、各类示范园区的建设,为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兴农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作社基于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作为党和政府扶持农业、农村的重要对象。各级财政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通过补贴和奖励的形式,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阶段,在农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环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积极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3、实施农业政策保险。为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的损失降到最低,应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应当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以代办形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政府推动、财政补贴、商业代办、封闭运作”的指导原则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政府财政按保费的一定比例对保险费实行补贴。遇有大面积灾害,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保费)不足支付赔款发生亏损时,政府财政按比例划拨予以弥补。

4、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政府应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扶持,提供一定额度的低息或贴息优惠贷款,简化信贷手续,使合作社能够以较低的利率顺利获得发展资金。信用机构可以通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信贷服务载体,采取灵活的信贷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5、放宽成员资格限制。农民资金和技术、管理经验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需要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良好的品牌注入。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 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等规定,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也挫伤了非农主体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缺乏发展后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不能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利益。因而,应当扩大非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比例,提高非农民成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表决权,从而激发更多的非农主体将资金、技术、设备、品牌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成员的收益。

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二○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四篇: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00四年九月·北京目 录前 言

一、养老保险

二、失业保险

三、医疗保险

四、工伤保险

五、生育保险

六、社会福利

七、优抚安置

八、社会救助

九、住房保障

十、农村社会保障结束语前 言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一、养老保险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本世纪三十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金筹集模式,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中国政府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且个人缴费满十五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相当于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账户(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1%)累计储存额的1/120。国家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2003年,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1999年,中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2002年,中国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5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

━━开展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1年,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主要包括: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实现部分基金积累,探索基金保值增值办法;改革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将基础养老金水平与职工参保缴费年限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职工参保缴费十五年后每多缴费一年增发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统一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办法,缴费基数统一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统一为20%。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

━━探索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国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不同于企业的离退休养老制度。2003年,机关事业单位有离休人员67万人,退休人员931万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进行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2003年底,参加社会统筹试点职工1199万人,离退休人员258万人。

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8%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8%左右缴费。2003年,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总额为2595亿元。

━━增加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国家规定,各级政府都要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2003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4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74亿元。

━━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0年,中国政府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投资收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实行市场化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重要财力储备,2003年底已积累资金1300多亿元。推进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

中国企业过去要负担本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和人员管理工作。为保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减轻企业社会事务负担,政府积极推进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2003年底,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已有84.5%的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为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适应劳动力转移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的需要,中国政府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金保工程”,目标是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全国计算机联网运行。目前已初步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的中央和省级的联网。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年金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2003年,已有近700万人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此外,国家还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二、失业保险

中国政府在推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373万人,全年共为74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规范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中国政府于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使失业保险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

━━参保范围和缴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地方财政补贴。━━享受条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失业保险金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确定本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享受期限的具体规定是: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五年不足十年的,最长为18个月;十年以上的,最长为24个月。

━━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可领取医疗补助金;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其遗属可领取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还可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按规定缴费,个人不缴费。连续工作满一年,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根据工作时间长短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促进再就业

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国家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有效办法。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及时进行失业登记,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人员在技能、心理方面提高竞争就业的能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1998年,鉴于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压力加大,而失业保险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进中心后,由中心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标准略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中心还为下岗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中心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原则上采取“三三制”的办法解决,即财政预算安排三分之

一、企业负担三分之

一、社会筹集(主要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三分之一。1998年至2003年,全国共有24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中心,其中有近1900万人出中心实现再就业,进中心下岗职工基本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社会保险费。

━━建立“三条保障线”制度。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下岗职工领取基本生活费的期限最长为三年;期满后未实现再就业的,可以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规定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向失业保险并轨。随着失业保险制度的日臻完善和基金积累的增加,从2001年开始,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国有企业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原则上也不再进入中心,由企业依

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中国政府将努力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作用。

三、医疗保险

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中国政府于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9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975万人,退休人员2927万人。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覆盖范围和缴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70%左右建立统筹基金。

━━支付标准。医疗费由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共同分担:门诊(小额)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大额)医疗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基金有明确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退休人员个人负担医药费的比例适当低于在职职工。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成本,国家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的目录;保证参保人员享受必要的医疗服务,限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对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建立竞争机制,选择医疗行为规范、服务较好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作为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制定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结算办法。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为满足不同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国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或企业缴费,以解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国家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医疗费用负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中列支。针对国家公务员及原享受公

费医疗的事业单位人员,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入支持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今后,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工伤保险

中国政府努力建立职工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2004年1月,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截至2004年6月底,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达4996万人。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制度

国家规定,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应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基金筹集模式,由地级以上城市建立统筹基金。政府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明确保障待遇

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补偿”的原则。待遇项目主要包括:工伤医疗费用;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确定的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伤残护理费;因工死亡劳动者直系亲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给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条件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实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

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布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对因工负伤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且影响劳动能力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在省级和设区的市一级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等方面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伤残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随机抽取专家进行鉴定,提出鉴定意见,并据此作出鉴定结论。加强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中国政府采取改进工程技术、进行宣传教育、制定安全规程、实施安全卫生标准,以及通过工伤保险单位费率浮动机制促进用人单位改进安全生产条件等措施,积极开展工伤和职业病预防工作。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督促企业和职工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和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国家积极探索开展职业康复工作,对工伤职工进行工伤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并在一些地区建立了职业康

复中心和康复医院,帮助工伤职工克服由工伤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和工作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五、生育保险

国家于1988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有3655万人;全年共有36万名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部分地区覆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由参保单位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的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没有参保的单位,仍由其承担支付生育保险待遇的责任。职工生育依法享受不少于90天的生育津贴。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其工资、劳动关系保留不变,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

六、社会福利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各级政府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通过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逐步形成以国家、集体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截至2004年6月,全国城乡共新建和改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总投入134.9亿元。儿童社会福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为儿童提供教育、计划免疫等社会福利,特别是为残疾儿童、孤儿和弃婴等处在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保障其生活、康复和教育。目前,全国共有192个专门儿童福利机构和近600个综合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收养5.4万名孤残儿童。全国各地还兴办康复中心、弱智儿童培训班等社区孤儿、残疾人服务组织近万个。

中国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筹集6亿元资金,开展“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每年为1万名左右的残疾孤儿实施手术康复。争取到2006年,使全国社会福利机构中收养的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都能得到有效的手术矫治和康复。残疾人社会福利

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福利等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通过兴办福利企业、实施按比例就业和扶持残疾人个

体从业等形式,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采取临时救济和集中供养以及兴办残疾人福利安养机构等福利措施,对残疾人提供特别照顾。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共有403万残疾人实现就业,农村共有1685万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259万贫困残疾人得到生活保障;44.2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五保供养;246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定期补助和专项补助;累计扶持701万贫困残疾人解决基本温饱。2003年,各级政府安排残疾人事业费15亿元,募集社会福利资金近1亿元。

七、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制度是中国政府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目前,中国有4000多万优抚安置对象。

中国政府为保障优抚对象的权益,陆续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规。国家根据优抚对象的不同及其贡献大小,参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立不同的优抚层次和标准。对于烈士遗属、牺牲和病故军人遗属、伤残军人等对象实行国家抚恤,对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实行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对义务兵家属普遍发放优待金;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医疗、住房、交通、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优待。2003年,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为465万人,国家各级财政投入抚恤资金87.9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退役军人的安置作出规定。政府为城镇退役士兵安排就业岗位,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发给一次性经济补助,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对农村退伍义务兵在生产、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视不同情况予以解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城乡退伍军人。对报考大中专院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退伍军人。对退出现役的伤残军人,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对军队干部(含士官)退出现役,分别实行复员、转业和退休等安置办法。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关工作机构。

中国政府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从保障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的切实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各项优抚安置制度,提高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推进退役军人安置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维护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

八、社会救助

中国政府从国家发展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济,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予以救助,提倡并鼓励开展各种社会互助活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999年,中国政府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可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救助。保障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上年物价水平、生活消费物

价指数、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须的费用、需要衔接的其他社会保障标准以及维持吃穿住等基本生存所需物品和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等,同时还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本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人数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地方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对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给予支持。截至2003年底,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月人均领取58元;当年全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困难地区补助92亿元。灾害救助

国家建立了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视人民生命安全为第一,灾害发生时及时抢救、转移受灾群众,灾后引导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救灾支出,用于救灾物资储备和转移救济灾民。2003年,各级政府共安排用于受灾群众生活方面的救灾资金53.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安排40.5亿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2003年8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援助”的原则,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予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根据受助人员的不同情况和需求,给予食宿、医疗、通讯、返乡及接送等方面的救助服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有救助管理站909个,当年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1万多人。

社会互助国家鼓励并支持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推动社会捐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捐助工作机构、工作网点和仓储设施,随时接受各种社会捐赠。2003年底,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共有社会捐赠接收站点2.8万个。1996年至2003年,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30多亿元,衣被9.6亿件,得到援助的灾民、贫困群众达4亿多人次。基层政府通过兴办社区服务业,为贫困对象提供照顾和服务。中国各级工会组织每年开展对困难职工家庭的“送温暖”活动。从1994年到2004年初,共筹集慰问款181.1亿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5577.8万户(次)。

中国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互助保障活动。2003年底,全国工会系统兴办职工互助保障组织1.8万个,参保人员723万人;开办职工互助保障的工会组织1839个,参加人员1485万人,累计有600余万人次获得了待遇给付。

九、住房保障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到2003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

策性融资渠道。住房公积金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各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归职工个人所有。住房公积金专户存储,专项用于职工购买、建造、大修自住住房,并可以向职工个人住房贷款,具有义务性、互助性和保障性特点。1994年,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城镇全面推行。1999年,国家颁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并于2002年重新发布,使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管理体制。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可以享受列入企业成本、免交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存贷款利率实行低进低出原则,体现政策优惠。截至2003年底,全国建立住房公积金职工人数达6045万人,累计归集公积金5563亿元,职工因购建住房和退休等支取1743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343亿元,支持327万户职工家庭购建住房,为改善居民家庭住房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1998年,中国确定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符合下列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购买或承租一套经济适用住房:有当地城镇户口(含符合当地安置条件的军队人员)或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供应对象;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收入线标准;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价格以保本微利为原则,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一定年限后,方可上市出售,且须将收益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核和公示制度,强调公开透明,严格监督管理。从1998年到2003年,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达4.77亿平方米。廉租住房制度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对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各地政府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实行以住房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多种保障方式。对住房面积和家庭收入在当地政府规定标准之下的家庭,当地政府按申请、登记、轮候程序给予安排,保障其基本要求。2003年,全国已有35个大中城市全面建立了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

十、农村社会保障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农村,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具有家庭供养、自我保障、家族互助的长期传统。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国家在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部分地区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建立了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中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目前正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进行试点。截至2004年6月,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集资金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

实行农村社会救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建立五保供养制度,1994年国务院颁发《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义务教育)的五保供养: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为解决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五保老人的照料问题,各地相继兴办敬老院,将这些人员集中供养,并逐步发展成为五保供养的一种重要形式。200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254.5万人,敬老院2.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0.3万人。

中国政府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政经济状况差异大的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地区则坚持“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建立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同时,对患病的农村困难群体实行医疗救助。截至2003年底,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为1257万人。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大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付压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迫切,就业形式多样化将使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

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使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将进一步从国家的发展进步中获益,必将享有更丰厚的物质文明成果。

摘自:新华社

第五篇: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相互贯通,在国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世界”。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从国际关系的和平朝着“天下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的观念,其内涵并非来自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

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和谐世界”由此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天,“和谐”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凝聚成全体中国人的发展愿景,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指向。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来自于我们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心愿。

无需讳言,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在一个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里倡导并致力于和谐,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中;是因为我们坚信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有共同的未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终极关怀。

从一个不那么和谐的世界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将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将弘扬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以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维洋

水利学院

水文0801班200827040121

下载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和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烟草行业的发展型式和政策

    卷烟营销发展展望随着网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今年是隆阳区分公司提倡的素质年。素质年就意味着全行业的素质要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基层的营销队伍,所有的卷烟零售户也是我们基层卷......

    当前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

    当前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 摘要: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定了关于“劳动者自主就......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发表(附全文) =====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

    关于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和政策建议

    前 言:本篇文章仅仅是基于我所看到、听到、了解到的事情和内容,并结合我自己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所写,个别名词的解释也借鉴了网络上的定义。囿于我自己的见识和了解的......

    中国航母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中国航母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早在1928年底,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便在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里,中国在曲折中发展着,前进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似乎才真正步入正轨。我们的经济迅速蓬勃,社会和谐稳定,教育事业稳步发......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意义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意义“和平崛起”——大国崛起新道路张 森 林 本世纪初,中国人给英语创造了一个新词汇: “PeacefulRise”。 “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胡锦涛在中国共......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暨 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情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纵观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历经,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求稳定的易地就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