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弱化的原因及其建议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弱化的原因及其建议
蔡仕强
法律监督是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我国宪法第129第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明确了检察机关运用法律监督职能保障和维护宪法与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的职权和任务。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原因,法律监督常被忽视,监督工作难于开展,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法律监督的涵义和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涵义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种权力。它包含:
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赋予,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国家权威性;
二、履行法律监督的主体是检察机关,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专门性;
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依法监督,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内容,是国家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
五、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目的,是为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弱化甚至否定检察机关宪法地位和司法属性的倾向,持此观点者看不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脱离实际的。1982年宪法第一次明文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提高和强化了检察机关国家法律监督地位。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主题,是检察机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表现在:刑事立案监督、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监管活动监督、民事审判活动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然而,以法律监督的现状来诠释法律监督应有的涵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仅要从内涵而且还要从法律监督的外延应包涵的法律部类即宏观上认识法律监督,才能完整地理解法律监督应有的涵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运行,对国家制定的所有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实行全方位法律监督。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二、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弱化的原因
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现行宪法和法律笼统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公安、法院实行侦查、审判、执行等程序方面的监督,但对监督的具体内容、范围、方式、程序及法律效力等都没有明文规定。1983年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在现行职权中也仅保留刑事司法监督权及侦查、公诉为核心的公诉权能,规定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的权能不完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地方立法、行政立法、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权,既不存在护宪职权,也不存在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和权力,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有名无实。另外,部分法律监督权的行使缺乏规范和必要的保障手段。如检察机关在对刑事诉讼、尤其是对民事、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检察处分权、制裁权作保证,法律监督易流于形式,监督机关总是力不从心、受制于人、效果不佳。比如,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时,审阅法院的法律文书和诉讼案卷,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查取证,本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未规定检察院具有调阅案卷权、调查取证权以及使用相应的民事强制措施权。在实践中,法院只同意有选择地复印案卷而不能调阅案卷,对检察机关办案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往往导致案件可能久拖不决,甚至是办不下去。
2、监督方式手段单一。目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方式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诉讼活动,在诉讼中,检察机关通过各职能部门的诉讼活动来实现监督的目的;二是纠正违法,通过发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来纠正公安、法院及其他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仅凭这两种监督方式和手段实在难于在复杂的监督环境下发挥作用,且这仅有的两种方法还缺乏必要的权威和效力。如立案监督中,检察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后,公安机关如果仍不立案,既不提出异议,也不执行,检察机关往往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监督措施大多只能停留在提检察建议等层次上,方式简单,手段不足,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大多数的法律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监督滞后,效率不高。如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由于侦查活动在先,且一般侦查活动是在没有检察人员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因而只能在侦查终结后,通过审查案卷进行,时过境迁,很多证据由于时间关系收集不到或已经变化,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3、监督意识不够强,监督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一直比较强调侦查工作和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工作,在思想观念上、工作部署上、工作总结时和对外宣传中,过去侧重于“严打”和反贪工作,重视检察机关依法追究犯罪的一面,忽视了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一面,从而淡化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由于检察干警在思想上没有把法律监督当成检察机关的立身之本来看待,存在重侦查,轻监督,重配合,轻制约的观念,监督的意识不够强,造成开展监督的主动性不高,监督难于深入到被监督的对象或监督的过程中,流于形式,使监督工作未成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
4、经费短缺,制约监督全面深入发展。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上下级的关系为领导关系。而实际上,地方各级检察院接受的是上级检察机关和当地党委的双重领导,他们对地方行政机关存在着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这样就使得设在地方的国家检察机关,实际上成为“地方的检察机关”,处于当地政府下属的一个执法部门的地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的检察机关连工资得不到保障,办案费用更是让院领导头痛,随着检察业务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比值没有相应提高或者增强不多,经费缺口越来越大,领导忙着跑关系,争取支持,正常业务无暇顾及,法律监督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投入大的监督工作更是无法开展,法律监督纸上谈兵,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检察干部政治、福利待遇偏低,一方面影响着现任检察人员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造成优秀检察人员外流,这种现象在落后的边、远山区检察院尤为严重。另一方面又影响着社会公共对检察工作的向往程度,难以大量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入检察队伍,造成检察队伍的低层次循环,检察机关人员素质不高,制约监督全面深入发展。
三、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法律监督是立法、执法、学法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法律监督的力度及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法律监督的强化与完善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法律监督工作必需紧密依靠党的领导。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的建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法律监督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更离不开党的领导。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团结奋斗。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开展法律监督的重点要和党在一定时期的重大工作部署相符合,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把执行法律与执行党的政策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检察工作中去。工作中,检察机关的重大部署、重要决策和重要事项都要及时向当地党委请示汇报。要积极寻求当地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排除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阻力,同时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想方设法保障检察机关的办案经费,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福利待遇等,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检察干警无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行使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监督意识,以公正执法为核心,强化法律监督,立检为公,执法为民,重监督,重制约,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遏制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应完善监督立法。多年来,法律监督工作在整个国家管理工作中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我国有关法律监督的立法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有很大关系。因此,立法机关应尽快研究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监督法》或由权威部门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作一个具体、细化的规定。从法律监督的主体、内容、途径、手段、程序等方面加以详细规定,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认和完善。同时,要修改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基本诉讼法。上述几大法律对法律监督的内容规定明显滞后于我国的司法实际。所以,应尽快修订有关内容,扩大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进行监督的职权以及监督的具体程序、监督主体与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增强监督的保障措施,赋予检察机关对不接受监督造成后果的人和事处置权,维护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真正成为刚性监督。
3、加快检察改革步伐,保证独立行使检察权。一是在省级以下的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即在省委领导、省人大监督和省政府支持下,由省检察院负责对全省检察机关的人、财、物和各项检察工作直接实行领导和管理的体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笔者认为,如果检察机关能够采取这一体制,将可以摆脱对地方财政、人事方面的依赖,减少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和制约,独立行使检察权,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二是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人事分类管理体制。对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在逐步降低检察官比例的同时,按照《检察官法》的要求不断充实检察官队伍,这样既能保持队伍稳定,满足检察业务需要,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检察官队伍整体职业素质结构,是双赢选择,而检察官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提高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起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突出检察官独立性的检察官管理模式。
4、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的检察队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律监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须自身硬”,检察机关要胜任新时期法律监督的职责,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职能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检察队伍,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严把进人关,通过严格考核、选拔、淘汰制度,实现检察队伍的专业化,推动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检察队伍拥有大批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秉公执法的专家型的人才。二是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抓好检察队伍的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整顿,有效地加强检察机关的业务、队伍、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检察队伍与时俱进,朝气蓬勃,以饱满的热情胜任繁重的法律监督任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宪法价值冲突问题研究的意义
丛彦国
有关宪法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鲜有直接、全面的研究,但关于宪法价值的研究却较多。宪法价值与宪法价值冲突具有客观性,所以国内外对于本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侧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古代法学家已经将价值判断作为法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代自然法学派更加注重法的价值分析,虽然在十九世纪中叶受到历史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的挑战而受到冷落,但到二十世纪出现的新自然法学派又重新重视本问题的研究。但是,西方学者对于本问题的研究有着较强的唯心主义色彩。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本问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研究。
我国法学理论虽然没有形成西方国家那种道德和哲学基础各异的学术流派,但是对本问题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学者虽然对本文题研究的不多,但是他们思路不同,观点各异,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大体说来,表现为两种思路:一种从宪法的外在目的和内在运行机制出发,列举式的概括出宪法的价值;另一种是根据逻辑学的方法,从一般价值的本质属性出发,认为宪法价值不过是价值的一般理论在宪法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而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必然会对宪法价值冲突问题有着不同的阐述。
随着宪法学研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加强,各种不同的理论也趋向于相对的统一,对于宪法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也将会成为宪法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和研究宪法学有着多种方法,而价值分析法是从学习和研究主体——人出发,探讨宪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方法。离开了价值分析,宪法就会失去方向,它的目的就不会明确。因此,本课题通过价值分析研究人们丰富的价值观念与宪法的关系,能促使宪法与宪政尽量符合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需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从宪法学基本理论角度讲,研究有关宪法价值的很多,但是研究宪法价值冲突这一问题的不多,而宪法价值与宪法价值冲突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就要求在宪法学研究中要对宪法价值进行合理的取舍,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对于宪法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从宪法规范、宪法实践角度讲,研究宪法价值,对宪法价值冲突进行权衡与协调,追求一定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使宪法符合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需求。而其它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和实施的,所以对于宪法价值冲突中各种价值的权衡和取舍就要十分慎重,否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损害。
第二篇: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思考
一、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表现立案监督力度不够。一是案源渠道不畅,立案监督线索不多。二是对立案监督案件的事实、证据过严。有的检察机关在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时,以事实、证据是否足以定罪批捕、提起公诉来决定是否对某一个案件实行立案监督。三是有的公安机关态度消极,对通知立案的案件“立而不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被害人与检察机关认识有冲突时,检察机关是立还是不立,无所适从。如果被害人认为某案属于该立不立,而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该案不予立案是正确的,法律没有作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有一定难度。五是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的案件监督,缺乏依据。侦查监督效果不明显。一是对侦查人员刑讯逼供行为监督困难较大。二是对另案处理案件监督难。另案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在逃和治安处罚。对“在逃”是否确实,检察机关监督工作不能深入到乡镇一级的基层单位,信息反馈滞后,很难起到有效监督作用。治安处罚是否得当,是否应立案而作治安处罚,检察机关缺乏监督的必要措施,监督效果也不理想。审判监督难以显示出应有的效力。一是有的检察机关往往只重视公诉权的行使,重心放在了公诉的质量上,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监督职责,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二是刑事审判监督工作仅限于对公诉案件审判的监督,而对自诉案件的审判活动监督基本上没有开展。由于对二审、再审抗诉案件过去采取书面审理和调查讯问的方式审理的比较多,客观上削弱了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工作。三是检察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后,人民法院是否接受改正,没有法律规定,审判监督的效力也就大打折扣,其效果比较差。四是判决、裁定监督效果不佳。近几年来,抗诉案件的改判率一直不高,难以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执行监督不到位。对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检察机关只能提出书面意见,执行机关如果不采纳检察机关的正确意见,检察机关也无其他监督手段;对减刑、假释,由行政机关提出建议,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人民检察院仅得到裁定书副本,很难发现其中的违法之处。即使发现后提出书面意见,人民法院不予采纳而作出维持错误裁定的最终裁定时,人民检察院也就无法再继续实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没有深入开展。一是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法院错误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权力,而未将其他的诉讼行为、执行环节纳入监督范围,监督内容上的不完整必然影响监督效果。二是抗诉与再审脱节,形成监督“真空”。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提请或建议抗诉的民事申诉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抗诉条件,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再过问抗诉结果如何,法院也不将抗诉结果通知检察机关的现象,形成了只管抗诉、不管效果的局面。司法实践中,大量的抗诉案件,上级法院都要发回再审,下级法院不可能将再审通知送达上级检察机关,而下级检察院因无抗诉权,没有上级检察院的指派,便无法出庭支持抗诉,从而造成抗诉与再审脱节,形成监督“真空”,影响了抗诉效果。三是抗诉改判率较低。大量民行抗诉案件都是上级法院发回原审法院自行再审,再审案件久拖不决,难以改判,抗诉效果不能真正得到有效体现。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体系还远未形成。目前的法律监督理论研究多致力于检察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就理论而理论,使许多设想和原则流于理想层次,有的则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成为注释法律条文和具体实践的工具。当然,这些探讨和研究,也是我们所必需的,但法律监督作为当今最丰富、最具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一项课题,由于缺乏基本的理论构架和引导,使其理论研究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当前法律监督理论整体感不强、系统性不够,导致法律监督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立法过于原则、空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范围只限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监督,而且这种监督也只限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一形式。对于民事审判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却没有手段进监督、制约。再就目前相对完善的刑事诉讼监督来讲,虽然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范围及程序仍有诸多疏漏和缺陷。如在立案监督中,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立案中发生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如果公安机关不予采纳、拒不纠正,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法律缺少规定。对通知立案而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情形,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缺乏刚性的保障措施。如检察机关提出的“立案监督”、“案件退查制度”、“不捕、撤诉跟踪”等,对侦查活动和侦查结果的监督措施,受到公安部门的冷遇;审判监督的“跟踪制度”、“备案制度”、“超期羁押人犯的检查制度”等,法院系统不接受。
第三篇:道德调控弱化原因
简析社会道德调控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道德调控;道德权利;法律;规约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调控的欠缺和弱化是当前社会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加强道德调控是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必须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强化道德权利意识,建立道德奉献与回报激励机制;加强道德调控法律的规约和惩戒。
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析道德失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社会道德调控的欠缺和弱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是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但个体道德的内化显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社会、群体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调控中进行的。个体道德的“自我立法”离不开社会道德调控,离开了社会道德调控的积极支持,个体的道德自律很难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且有可能向他律倒退,甚至走向道德的反面。社会道德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社会道德调控。
一、社会道德调控弱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1.调拉主体缺乏积极性
社会道德调控的主体一般来说主要是指政府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道德调控原则的把握、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靠主体的组织和协调。主体是否积极主动、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到调控的效果。当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思想道德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调控主体的软弱无为,社会道德风尚就很难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
2.调控监督不力
社会道德体系的监督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舆论。随着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道德开放性日益彰显,一元化色彩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凸显,这本身是正常的,此时就急切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而当前我们的社会舆论的冷漠和混乱,更加大了人们道德选择的难度,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3.调控保津缺乏
对普通社会成员而言,社会道德调控无论是源自教育的感化,还是源自舆论的规劝,总体上都是一种软性约束,实践证明,缺乏制度的约束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危险的。道德自律必须与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增强其强制性。目前我们在调控的各个环节都缺乏制度的有效供给,使道德调控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保障。
4.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
传统道德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道德教育政治化。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弱化了道德的调控功能。第二,道德教育形式化。传统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从而使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第三,道德教育缺乏层次性。不管人们的差别而用同样的模式,必然导致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不足。道德教育的欠缺,致使人们道德内化能力的降低,道德调控的作用也随之降低。
二、加强社会道德调控的墓本对策
1.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奥论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在道德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信息媒介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在注重客观性的同时,正确进行道德引导,在整个社会普遍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使善的行为得到敬仰,并乐于躬行,恶的行为受到鄙夷并奋起抵御。互联网对社会道德调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坚持科学的态度,疏堵结合,主动出击,严格管理。运用法律和技术的手段坚决遏制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反动等信息。
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既是对新时期社会道德评价提出的标准,也是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导向的要求,媒体应按照这些要求,严格自律,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热情讴歌新时期涌现的道德典范,同时,对不良的道德行为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批评,通过鞭挞丑恶,涤浊扬清,不断校正社会道德意识,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如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活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
2.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本身就像一座山一样,蕴涵着从低到高的无数阶梯,包含着先进性的最高要求和群众性的基本要求的统一。对于最高要求来说,它往往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着激励他们不断向上的作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在道德调控目标的确立,标准的选择上应区分层次,分别对待,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道德调控中。道德调控应注重发挥党员干部道德实践的示范带头作用。邓小平曾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党的表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党员要听其言,观其行”。毛泽东也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干部是社会相对优秀的分子,群众一般对干部都怀有信赖,抱有期望,视做楷模。相反,如果党员干部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不高,甚至道德人格形象苍白无力,不仅会失去群众的信任,丧失应有的正向示范作用,反而会对整个群体的道德起着离散、阻碍、破坏的逆向、消极作用,导致“官德毁而民德降”的不良后果。
3.强化道德权利意识,建立道德奉献与回报激励机制
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不能简单地相对应,即履行某种道德义务不以获得某种道德权利为前提。但这并不等于说,在社会生活中,就应只承认道德义务,不承认或淡化道德权利。相反,在以法制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制度、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更应该强化道德权利意识。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舆论和现实氛围,营造一种“德高者望重,功高者利多”的道德环境,让有道德的人在他人、社会心目中形成良好形象,得到社会的尊重,以满足道德主体自我尊重的需要。社会
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的基础。人的任何积极性不外乎来自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理想和信仰的推动,二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推动。两个推动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后者,前者是虚幻的;没有前者,后者是平庸的。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邓小平也讲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提倡大公无私,但并非是不要个人正当利益,而是要摆正公与私的位置,对那些兢兢业业、洛尽职守的先进道德
典范必须给予利益的道德回报,既可以是物质利益奖赏,也可以是精神奖励。
4.加强道德调控法律的规约和惩戒
道德调控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中进行,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功能的作用。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制度是决定的因素”,“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会面”。道德是制度存在的前提,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从约束力来看,道德的约束力是一种“应然”,而制度的约束丸是一种“必然”,其约束力当然要大于前者。加快推进道德立法的进程,把一些为社会所必需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制度,尤其在社会公德方面,以维护道德的严肃性。严格规范道德调控中介和载体的行为,加大执法的力度。当然,片面强调法律在道德调控中的作用,单纯依靠法制强制约束,并不能包治百病。只有德法并举,积极促进人们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必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应当”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道德调控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的几点建议
检察院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不仅要增强监督意识,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司法公正,在当前更应重视加强公安立案监督和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把监督与查办司法、执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结合起来,以维护司法制度的公正和权威。
1、防止公安机关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公安机关超越权限,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为名,直接插手干预一些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既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还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怨对立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既干扰经济纠纷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又侵犯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应拓宽民主渠道,及时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2、加强对法院执行不力的监督。
执行权有“主动性”和“单向性”等特征,信息不对称,当事人制约不了,所以只能以“权力制权力”。“执行难”固然有难克服的客观因素,但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表现 1
出来的消极现象仍然突出。检察机关应当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定期询访或个案专访的形式,对人民法院执行的情况进行督察,督促执行的及时到位。并及时行使监督意见、暂缓执行建议、检察建议等权力。
二、拓宽预防犯罪的范围。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范围主要是预防职务犯罪。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繁荣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变成了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能否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主动与中小学校联系,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从而达到保护青少年并减少其犯罪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更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理想信念、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三项教育活动。
加强改进检察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坚持对检察队伍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带头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检察形象。尤其对于出庭检察官应作装出庭,注意文明用语,避免刻薄和高高在上的气势。
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和落实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和措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真正用来
为人民谋利益。
四、尊重律师办案,加强与律师沟通,充分交换意见,提高案件质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律师和检察官的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希望案件能得到公正判决。对于持有执业证的律师来访,取消盘问登记,予以开辟绿色通道,与一般的当事人区别对待。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保障律师的会见权,不推诿不拖延不冷漠,更不应设置限制条件。
对于公诉案件,保障律师对阅卷及复制相关材料提供必要的方便,充分听取律师对案件的意见。避免在法庭上的无谓争辩,有利构建和谐司法。
第五篇: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会计监督对维护国家财政和经济法规,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强化国家监督和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等一系列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78-02
0 引言
会计监督(accounting supervision)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1]。会计监督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意义重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会计监督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干扰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分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并思考解决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会计监督弱化的主要原因
1.1 国家监督缺失且立法滞后 国家监督不健全,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关键。有效开展国家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有序的进行。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家监督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旧的会计制度亟待更新,新的会计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已出台的会计制度中也难免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由此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新的《会计法》对监管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同时很少涉及政府会计监管缺乏的风险责任机制,如《会计法》中对监督不力或监督效率低下应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还未涉及,这就使监管工作很难到位。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也提到将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如何处罚仍不明确。因此,要实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即“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在会计立法方面花大工夫,下大力气。
1.2 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 会计法规是以会计理论为指导,将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方法,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肯定,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以达到一定目标的经济管理法规。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事务的处理以及有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在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通常由财政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补充规定,报财政部审核批准或备案。各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会计事务。但在依据会计法规进行会计监管时,有时仍存在着部门分割和部门立法的冲突,同时存在着部分措施缺乏照应、相互交叉或存在抵触等情况,由此造成了会计监管法律环境的缺失,最终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处理。
1.3 处罚不力 加强会计监督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关键是执法必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违约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处罚成本,难以发挥法律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力和威慑力。2003年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基本规定》,将有助于遏制我国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因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投资者的权利没有程序上的保障,因此也就难以追究虚假陈述人的民事责任。而民事赔偿责任对造假者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风险,其作用绝不是行政责任所能代替的。
1.4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十分完善,但实际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大多形同虚设。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导致会计政策、财经纪律流于形式;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监督困难重重;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③会计人员业务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
1.5 社会监督不力 社会监督不力,是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着社会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缺乏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制度,其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压力。社会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必然会迎合委托人,制造一些虚假信息,致使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严重地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强化会计监督的主要对策
2.1 强化国家监督 普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已成为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监督职能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主导作用的发挥。具体针对到国家监督的操作层面,可以重点加强国家对会计行业的法律监督,可以由国家检察机关对国家各类监督机制进行整合,可以强化国家财政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工作,并使有关部门的监督权力形成联动效应,这也是强化国家对会计行业进行法律监督、依法促进财务行政和司法公正,进而保障国家有效实施各类会计法规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2.1.1 尽快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应抓紧修补,对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快出台,力求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条块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明确和可操作性强,使各级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1.2 协调政府监督 协调政府监督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目的是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规范化、科学化。政府各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依法监督、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