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张亚勇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的弱化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 农村党组织

影响力

原因 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党支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有些党组织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经济原因 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因此,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建工作的实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实行的公有经济体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地控制村庄的管理权,村级党组织掌握着村内经济资源,享有直接决策、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绝对权威,成为农村实际的“执政者”。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同时,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渐淡化。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严重短缺,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广大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在减少,甚至消失。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受到了空前挑战。

(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政治原因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则直接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民众对于组织权力的心理认同。我国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自下而上的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民直选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赋予了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地位。而村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党员推选。而在同一个村庄内,党员人数总比村民人数少。因此,不少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少数党员选出的村支书要有权威。这在实质上,就是对党组织权力来源或合法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很容易造成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越权、争权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农村各种民间组织的迅猛发展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外部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利益被纳入国家体系,附属于国家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的利益开始从过去被强制压缩在一起的整体利益下分离出来。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愿望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种民间组织便大量涌现出来。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已自发成立了近13万个协会[2]。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既给执政党和政府带来了机遇,也对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党组织是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各级党组织是不可替代的沟通工具。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各级党组织,“公民又获得了大量可以用来表达利益和政治参与的工具”[3]。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对党基层党组织的认同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威胁[4]。

(四)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内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首先,村级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到位。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面对环境的新变化,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扶贫、轻党建”的倾向;一些支部书记则出现了由于外出务工或转到新经济组织中去“身”不到位,由于书记兼行政职务后将工作重心放到行政上,而对党建工作不重视的“责”不到位,由于心思不在党建工作上而出现“心”不到位的“三不到位”书记;一些普通农村党员干部则出现了党员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其次,村级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海外,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5]。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管理松散的现实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面对这种新情况,原有的完全按照地区原则进行设置的农村党组织无法适应新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流动党员无法在异地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建设的盲区。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部分先富阶层党员的群众观念下降,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增加;有的党员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廉洁奉公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再次,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对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无疑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大地消弱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制度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在目前农村党建中,普遍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一言堂、大权独揽、个人专断一直是无法克服的顽症,使集体领导形同虚设。由于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农村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普遍得不到有力保障,他们平时履行的义务很多,而享受的权利却很少。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二是党群关系沟通制度不完善。如今群众向上反映情况、问题,领导了解群众实际,以及群众和普通党员对任用干部、制定政策等实施影响,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实现。这说明,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反馈机制不够灵敏,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特别是党群关系恶化。三是党员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农村党务工作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如在干部管理上出现过粗过乱过散的现象,致使有些党支部只有组织健全没有工作效率,行动起来像一盘散沙,根本发挥不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无从谈起。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现实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从多层面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第一,以合理配置权力资源为前提,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的现状,必须加强对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根本上避免两权力主体越权,争权事件的频繁发生。必须明确,党支部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对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拥有领导权,对本村负有政治领导责任。党支部的职责就是抓大事,把握和驾驭全局;村民委员作为村民民主选举的自治组织拥有管理权,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主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委会要自觉地维护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重大村务要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同时还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党组织和村民的监督。

第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党组织影响力的第一位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村级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好,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只有发展好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农村中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才能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村级党组织要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还要把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农业抓农业的单向思维模式,把从农业之外解决农业问题当成打开农村工作局面的一把钥匙,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民和减少农民,才能最终富裕农民,才能真正提升党组织的经济影响力。

第三,以加强党支部建设为依托,提升村级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和主要的是组织的影响力。因此,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必须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一是要始终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党员。“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主心骨。一个村建设的好坏,除了要有一个一心为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更应该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爱集体,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又使他们在组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中受到党性锻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为党增加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二是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影响力。一是打破行政村区域的限制,支部随着党员走;二是减少空白点,克服薄弱环节。引导农村党支部跨地域、跨所有制、跨产业整合联建,形成产业链、利益链、区域链、服务链等多种设置形式,把党的组织渗透到民间社会组织中,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开阔视野,通过挂职、下派等外部输入的方式,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干部通过群众认可的方式配置到农村基层党支部中,优化支部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同时,根据不同的组织确定不同的职能和先进性标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

三是要完善党支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把人民公认原则纳入村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依此增强党支部的合法性基础,提升其影响力。具体做法是:在村党支部的选举中,首先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在此基础上由党员进行真正的民主选举,选出广大村民和党员信得过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然后,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由支部组织党员公开民主的推选在村民中有较高威信的党支部成员或普通党员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候选人,参与自治村民选举,尽可能使村委会委员和党支部委员交叉任职。这样,就使基层党支部成员通过民主选举取得了合法的领导地位,并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真正纳入到村民自治的法律轨道,真正实现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使村党支部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的民主实践中得以更新,得以焕发出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从而改变因实行村民自治党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受到削弱的政治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是要以加强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党员和群众工作凭借的往往是行政权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制群众接受我们的任何主张。因此,做党员和群众工作更多是要凭借非权力的影响力。农村党支部成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能力,以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影响群众,靠真诚的服务感染群众,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第四,以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机制为关键,提升党员个体影响力。

党组织的影响力既来源于党的整体的素质和形象,又离不开党员个体良好的素质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组织及其党员的素质、形象是最好的领导教育方式。党员的模范形象对周围群众起着巨大的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由被动服从转为自觉拥护。提高党员个体的素质,发挥党员个体的影响力,必须建立农村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党员的教育纳入全党教育的系统中,创新培训模式,使农村党员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在坚持党章关于发展党员必须坚持的“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双优”工程,把农村致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解决农村党员结构老化的问题。要拓宽领域,采取基层党组织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组织地输出部分农村青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深造,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解决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要疏通出口,进一步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以净化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要不断完善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规范有序、联系紧密、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流出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要不断健全党员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在农村的个体影响力。

[参考文献] [1][2]《人民日报》 2005-09-23.日 第十三版

[3]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310页

[4] 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 2005.2 [5] 周 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2006.2

(来源:光明网)

第二篇:论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应对策

论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应对策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的弱化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 农村党组织 影响力 原因 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党支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有些党组织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经济原因

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因此,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建工作的实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实行的公有经济体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地控制村庄的管理权,村级党组织掌握着村内经济资源,享有直接决策、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绝对权威,成为农村实际的“执政者”。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同时,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渐淡化。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严重短缺,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广大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在减少,甚至消失。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受到了空前挑战。

(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政治原因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则直接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民众对于组织权力的心理认同。我国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自下而上的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民直选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赋予了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地位。而村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党员推选。而在同一个村庄内,党员人数总比村民人数少。因此,不少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少数党员选出的村支书要有权威。这在实质上,就是对党组织权力来源或合法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很容易造成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越权、争权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农村各种民间组织的迅猛发展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外部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利益被纳入国家体系,附属于国家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的利益开始从过去被强制压缩在一起的整体利益下分离出来。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愿望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种民间组织便大量涌现出来。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已自发成立了近13万个协会[2]。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既给执政党和政府带来了机遇,也对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党组织是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各级党组织是不可替代的沟通工具。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各级党组织,“公民又获得了大量可以用来表达利益和政治参与的工具”[3]。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对党基层党组织的认同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威胁[4]。

(四)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内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首先,村级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到位。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面对环境的新变化,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扶贫、轻党建”的倾向;一些支部书记则出现了由于外出务工或转到新经济组织中去“身”不到位,由于书记兼行政职务后将工作重心放到行政上,而对党建工作不重视的“责”不到位,由于心思不在党建工作上而出现“心”不到位的“三不到位”书记;一些普通农村党员干部则出现了党员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

其次,村级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海外,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5]。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管理松散的现实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面对这种新情况,原有的完全按照地区原则进行设置的农村党组织无法适应新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流动党员无法在异地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建设的盲区。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部分先富阶层党员的群众观念下降,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增加;有的党员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廉洁奉公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再次,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对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无疑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大地消弱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制度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在目前农村党建中,普遍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一言堂、大权独揽、个人专断一直是无法克服的顽症,使集体领导形同虚设。由于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农村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普遍得不到有力保障,他们平时履行的义务很多,而享受的权利却很少。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二是党群关系沟通制度不完善。如今群众向上反映情况、问题,领导了解群众实际,以及群众和普通党员对任用干部、制定政策等实施影响,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实现。这说明,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反馈机制不够灵敏,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特别是党群关系恶化。三是党员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农村党务工作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如在干部管理上出现过粗过乱过散的现象,致使有些党支部只有组织健全没有工作效率,行动起来像一盘散沙,根本发挥不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无从谈起。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现实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从多层面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第一,以合理配置权力资源为前提,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的现状,必须加强对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根本上避免两权力主体越权,争权事件的频繁发生。必须明确,党支部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对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拥有领导权,对本村负有政治领导责任。党支部的职责就是抓大事,把握和驾驭全局;村民委员作为村民民主选举的自治组织拥有管理权,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主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委会要自觉地维护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重大村务要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同时还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党组织和村民的监督。

第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党组织影响力的第一位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村级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好,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只有发展好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农村中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才能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村级党组织要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还要把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农业抓农业的单向思维模式,把从农业之外解决农业问题当成打开农村工作局面的一把钥匙,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民和减少农民,才能最终富裕农民,才能真正提升党组织的经济影响力。

第三,以加强党支部建设为依托,提升村级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和主要的是组织的影响力。因此,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必须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一是要始终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党员。“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主心骨。一个村建设的好坏,除了要有一个一心为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更应该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爱集体,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又使他们在组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中受到党性锻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为党增加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二是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影响力。一是打破行政村区域的限制,支部随着党员走;二是减少空白点,克服薄弱环节。引导农村党支部跨地域、跨所有制、跨产业整合联建,形成产业链、利益链、区域链、服务链等多种设置形式,把党的组织渗透到民间社会组织中,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开阔视野,通过挂职、下派等外部输入的方式,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干部通过群众认可的方式配置到农村基层党支部中,优化支部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同时,根据不同的组织确定不同的职能和先进性标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

三是要完善党支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把人民公认原则纳入村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依此增强党支部的合法性基础,提升其影响力。具体做法是:在村党支部的选举中,首先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在此基础上由党员进行真正的民主选举,选出广大村民和党员信得过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然后,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由支部组织党员公开民主的推选在村民中有较高威信的党支部成员或普通党员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候选人,参与自治村民选举,尽可能使村委会委员和党支部委员交叉任职。这样,就使基层党支部成员通过民主选举取得了合法的领导地位,并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真正纳入到村民自治的法律轨道,真正实现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使村党支部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的民主实践中得以更新,得以焕发出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从而改变因实行村民自治党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受到削弱的政治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四是要以加强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党员和群众工作凭借的往往是行政权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制群众接受我们的任何主张。因此,做党员和群众工作更多是要凭借非权力的影响力。农村党支部成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能力,以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影响群众,靠真诚的服务感染群众,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第四,以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机制为关键,提升党员个体影响力。

党组织的影响力既来源于党的整体的素质和形象,又离不开党员个体良好的素质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组织及其党员的素质、形象是最好的领导教育方式。党员的模范形象对周围群众起着巨大的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由被动服从转为自觉拥护。提高党员个体的素质,发挥党员个体的影响力,必须建立农村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党员的教育纳入全党教育的系统中,创新培训模式,使农村党员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在坚持党章关于发展党员必须坚持的“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双优”工程,把农村致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解决农村党员结构老化的问题。要拓宽领域,采取基层党组织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组织地输出部分农村青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深造,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解决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要疏通出口,进一步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以净化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要不断完善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规范有序、联系紧密、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流出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要不断健全党员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在农村的个体影响力。

[参考文献]

[1][2]《人民日报》 2005-09-23.日 第十三版

[3]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310页

[4] 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 2005.2 [5] 周 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2006.2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党组织的传统体制基础有所松动,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有所减弱,直接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落实,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便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存在弱化现象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基层党支部牢牢地控制了村庄的管理权,统一管理和组织村民生产和生活,党组织“在组织村落公共活动、大规模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方面,享有无可匹敌的权威性和组织力”①。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村级党组织可以控制和支配的经济与政治资源减少,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性和服从性明显降低,村级党组织权力受到限制,威信遭遇挑战,影响力有所减弱。

第一,村级党组织在村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降低。

村党组织在村里的领导地位和对村民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党组织在日常村务决策中是否享有决策权,以及发挥多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和公社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经济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党组织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一元化”领导,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领导模式,村党支部对村里的一切事务都大权独揽。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后,我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挑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在姚锐敏等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村里的重大事务由党支书和村委会的干部集体讨论决定。②而在对山西省河曲县村干部的调查中,有86.27%的人在回答“重大村务如何决定”的问题上,选择了“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有5.88%的人选择了“村委会决定”,有1.96%的人选择了“乡政府决定”,选择“党支部决定”的人仅有5.88%。③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级党组织在村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影响力。正如有人指出:“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后,党的领导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被弱化、被排斥和被否定的现象。”④

第二,部分农村党组织与各方矛盾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农村各种矛盾当中,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甚至达到势不两立的地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除此之外,各种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介入,也导致农村各种民间组织力量干扰和破坏村级党组织的工作。

第三,部分农村党群关系存在一些问题。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党群关系的好坏反映着党的形象和威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部分农村还存在着一些党群关系问题:农村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为了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意图而不顾及农民的愿望和利益,为民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党员干部个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正等。

2004年底,在对西安市长安区库峪镇虎峪村、三原县陵前镇陵前村、潼关县港口镇关于农村党群关系的调查中,有44.4%的农民认为目前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贪污腐败”,在各个选项中名列第一;认为主要问题是“党群联系的渠道不畅通”和“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淡薄”的也占35.6%;认为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占46.6%;认为党员干部与群众关系不融洽的占到62.2%。⑤

以上情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确实存在弱化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只是在农村的少数基层党组织里存在。虽然发生在少数村级党组织里,但它似乎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趋向,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财力、权力和能力的变化造成的。

第一,在财力方面,农村党组织可控制的资金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开始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同时,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村落的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减少,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淡化,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性减弱了。

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取消农业税,的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的收入在大幅度的减少,农村党组织可支配的资金远远低于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左右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是资本,资本投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就能活跃。但是,资本却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缺少资金的地方就会贫困。”⑥可见,我国农村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党组织的可控基金不足,难以搞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无法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

第二,在权力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力受到挑战。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直接挑战的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支部(或党委)和村委会。由于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

在实际工作中,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民直选是由村民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选出自己的代表,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地位。而村党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党员推选。权力来源的不同,使得二者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行动中的决策不同。实践表明,不少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比政府任命的党支部(或党委)权力大,更能代表村民的利益,更能使村民信服。有相当大部分的村民对村委会的认同感超过了对党支部的认同感。在前面提到的姚锐敏等人的调查中,在回答“假设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只能保留一个的话,您会选择保留哪一个”的问题时,有40.54%的普通村民和37.5%的非党员干部选择了保留村委会。在回答“您选择保留村委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时,有51.35%的普通村民和62.5%的非党员干部认为:“村委会是村民民主产生的,村民可以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党支部是由上级控制的,村民没有办法监督它。”⑦这表明这种二元权力结构造成党组织的权威正在受到村委会的严重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第三,在能力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市场经济知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薄弱,文化素质低,年高能力低,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进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流转频繁,流动性大,使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更趋弱化。此外,不少农村青年对党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党组织的感情不深,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思想。在一些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这些都导致基层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制约了党员作用的发挥。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大地削弱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在农村党建中,普遍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一言堂、大权独揽、个人专断等问题,使集体领导形同虚设,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反馈机制不够灵敏,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特别是党群关系恶化。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民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弱化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

改革和社会发展使党的建设和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趋势;而另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对新时期党建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却在不断地增强。⑧而要走出这种两难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措施阻止党的基层组织影响力弱化,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使其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支撑点。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扩大村级党组织的财政收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村级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只有发展好集体经济,农村基层组织才能扩大收入,在保证村党组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财力去建设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丰富村民生活,同时,才能解决农村中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带领农民致富,满足村民的各种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村党组织在农民中的影响力。

第二,理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权力。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的现状,必须对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根本上避免两个权力主体越权、争权事件的发生。村级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本应该由村委控制的权力真正让权给村委会;在村级事务决策上,应建立村委会与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党支部向党员、村委会向党支部、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也就是说,村党支部应积极参加到村民自治当中去,通过支部的组织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党组织和村落其他各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那些非法的组织要坚决取缔,对于那些对农村发展有利的组织要加以引导和利用,以保护广大村民的共同利益为前提,共同致力于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

一个党组织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它自身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提高我国农村党组织在农民中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规范农村基层工作制度,使农村各项工作能合理有序地进行。

针对当前存在的党群关系恶化、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党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应该加强党群之间的沟通,建立各种沟通机制和渠道,使农民的意见得到表达,使党组织更了解农民的需要,解决党群关系的问题。

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由于平时无法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和教育而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不强等问题,要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党员信息一网通,实现城乡对接的党员“无缝”管理,从而增强农村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这一现象,既要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又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领导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浅析基层党组织弱化问题及对策

浅析基层党组织弱化问题及对策

一、基层党组织弱化的主要表现

所谓基层党组织弱化,是指基层党组织在基层部队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下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弱化。

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行政领导之间,党组织本应居于领导地位。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行政领导占主导地位,很多本应基层党支部研究决定的问题,只是由中队行政领导统一意见,事后再在支委会上通报情况。支委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运用“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

(二)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

有的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不能坚持,党课、思想汇报等制度得不到有效地落实;有的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程序不规范,内容缺乏创新,执行组织制度流于形式,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少、创新少;一些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开展自我批评的多,开展相互批评的少,或者开展批评避重就轻,“高帽子”戴起,“希望话”结尾,不切中要害,不触及实质。

(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疏于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空洞、方法老套,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工作作风棚架,工作方法简单,习惯把困难上交,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党员对自己党员身份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有所下降,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欠缺。有的党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较差,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有的党员责任感差,进取精神不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思进取;有的党员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与党员的先进性背道而驰。

二、基层党组织弱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基层党组织弱化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重视不够,存在认识偏差。

一些基层单位的军政主官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基层党建工作不关注、不重视,往往重管理、轻党建,重业务、轻党务,重行政、轻政治,片面强调行政管理在基层部队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基层党建对部队建设的积极作用。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工程中,“老好人”思想严重,对书记、老同志存在畏惧心理,不敢批评;对关系好的同志,怕伤和气,不愿批评;对下级怕疏远关系,不深批评,导致批评和自我批评只剩下了形式。

(二)时间冲突,影响制度落实。

除了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外,时间安排有冲突,也是影响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打造消防铁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大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加之基层单位还有日常的防火监督检查和灭火抢险救援任务,使很多基层单位安排不出大块有效时间落实组织制度。再加上主观上的不重视,就造成了有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只流于形式的局面。

(三)工作守旧,导致堡垒不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年轻官兵的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年轻党员思维活跃、民主意识强,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多数基层党务工作者不能有效地分析新形势、对待新问题,对待党建工作方法守旧,缺乏创新,犯经验主义错误,从而使基层党

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弱化。

(四)教育不深,党员思想滑坡。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课敷衍应付,内容守旧,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教育方法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触及党员思想深处的思想教育。教育内容的守旧和教育方法的单一,使广大年轻党员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学习内容只是“入眼”,并未“入脑”、“入心”。思想教育的滞后,自然就使一些党员同志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三、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的思考和对策

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问题,全面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既需要每一个基层党组织认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建设良好的“小环境”,又有赖于各级党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适宜的“大气候”,既解决面上的一般性矛盾,又治理复杂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推动消防工作和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配齐、配好基层党组织,切实把思想过硬,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配到基层党组织中,优化基层班子建设。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一般人”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危机感,针对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辩证的分析部队建设的总体形势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抓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要通过开展学习观摩、经验交流、座谈研讨等活动,在对比交流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要加强对正副书记党务工作的考评和审计,督促落实单位重大事项和敏感事务集体研究,落实跟踪问效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大事、议中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

(二)落实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1.要严格落实党日制度。要通过组织学习《党章》、《政工条例》、《公安消防部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若干规定(试行)》法规性文件中

关于党日制度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制度熟悉、理解深入、认识到位,端正广大党员参加党日活动的态度,自觉把落实党日制度作为加强党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参与党日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加大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力度。各级政治机关应定期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党务工作培训,通过集中授课、讨论交流、观摩教学等形式,规范支部换届选举、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思想等活动的程序和组织方法,切实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组织开展党日活动的具体能力。

3.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检查指导。上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要把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干部到基层进行检查指导,查看是否按计划开展党日活动,组织是否严密,人员是否齐全,内容是否落实,制度是否坚持,及时通报情况,督促整改,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自觉落实制度的自觉性。

(三)统筹安排部署,合理解决组织生活和工作矛盾。要正确处理落实组织生活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紧跟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选好“切合点”,合理安排组织生活的时间和内容,通过利用重大任务前后、敏感时期重点组织与平时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使组织生活切实成为推动实际工作开展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组织党课和党员思想汇报时,要注意教育内容与实际任务相结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组织教育和实际工作脱节。

(四)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实效。要坚持发扬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把我党新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当今国际国内时事纳入党课,充实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要结合典型培树工作,紧贴党员思想,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等生动教材教育和正确引导广大党员。要通过组织外出参观见学、座谈交流、重温誓词、收听英模事迹报告等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拓宽教育途径,使广大党员在互动中受到教育。

(五)深化创先争优,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健康开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既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加强基层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要强化广大党员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思想认同。要通过收听专题报告、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优秀书籍和影视作品展播等形式,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激发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引导大家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

2.要打牢创先争优的组织基础。要围绕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等问题,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进行专题研讨,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认清差距,克服自满心理,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和凝聚兵心奋进拼搏的能力。

3.要以创先争优推动消防部队基层基础建设。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积极为基层广大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基层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要紧贴部队实际和官兵愿望,明确每名党员的具体责任和任务,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创先争优活动体现出推动消防部队建设发展上的巨大功效。

第四篇: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会计监督对维护国家财政和经济法规,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强化国家监督和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等一系列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78-02

0 引言

会计监督(accounting supervision)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1]。会计监督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意义重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会计监督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干扰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分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并思考解决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会计监督弱化的主要原因

1.1 国家监督缺失且立法滞后 国家监督不健全,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关键。有效开展国家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有序的进行。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家监督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旧的会计制度亟待更新,新的会计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已出台的会计制度中也难免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由此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新的《会计法》对监管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同时很少涉及政府会计监管缺乏的风险责任机制,如《会计法》中对监督不力或监督效率低下应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还未涉及,这就使监管工作很难到位。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也提到将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如何处罚仍不明确。因此,要实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即“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在会计立法方面花大工夫,下大力气。

1.2 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 会计法规是以会计理论为指导,将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方法,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肯定,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以达到一定目标的经济管理法规。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事务的处理以及有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在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通常由财政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补充规定,报财政部审核批准或备案。各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会计事务。但在依据会计法规进行会计监管时,有时仍存在着部门分割和部门立法的冲突,同时存在着部分措施缺乏照应、相互交叉或存在抵触等情况,由此造成了会计监管法律环境的缺失,最终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处理。

1.3 处罚不力 加强会计监督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关键是执法必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违约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处罚成本,难以发挥法律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力和威慑力。2003年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基本规定》,将有助于遏制我国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因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投资者的权利没有程序上的保障,因此也就难以追究虚假陈述人的民事责任。而民事赔偿责任对造假者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风险,其作用绝不是行政责任所能代替的。

1.4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十分完善,但实际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大多形同虚设。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导致会计政策、财经纪律流于形式;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监督困难重重;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③会计人员业务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

1.5 社会监督不力 社会监督不力,是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着社会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缺乏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制度,其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压力。社会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必然会迎合委托人,制造一些虚假信息,致使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严重地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强化会计监督的主要对策

2.1 强化国家监督 普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已成为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监督职能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主导作用的发挥。具体针对到国家监督的操作层面,可以重点加强国家对会计行业的法律监督,可以由国家检察机关对国家各类监督机制进行整合,可以强化国家财政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工作,并使有关部门的监督权力形成联动效应,这也是强化国家对会计行业进行法律监督、依法促进财务行政和司法公正,进而保障国家有效实施各类会计法规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2.1.1 尽快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应抓紧修补,对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快出台,力求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条块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明确和可操作性强,使各级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1.2 协调政府监督 协调政府监督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目的是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规范化、科学化。政府各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依法监督、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五篇: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 要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管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合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①。然而,近年来一些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导致造假账、违法违纪行为屡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及企业各方面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整顿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只有认真分析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遏制会计监督弱化的趋势。本文就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遏制会计监督弱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监督 法律制度 企业制度 企业领导人 会计人员素质 引言

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监察的手段.强化会计监督是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却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怎样看待会计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会计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使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

2.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参谋的财会部门理应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一些会计人员按照企业负责人的意图在会计核算中进行所谓“技术处理”,造成了会计数据虚假,会计信息失真。

2.2 偷逃税款现象严重

从每年的财税大检查中可以看出,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字不实,存在偷漏税现象,所查出的违纪金额令人触目惊心。

2.3企业中个别人收受回扣屡禁不止

有些单位为了促销,采用“回扣”的形式,这本是薄利多销,扩大销售的一种经营策略,然而,有些人不是将正常意义的回扣降低采购成本,而是乘机损公肥私,个人收受回扣,慷企业之概,流入个人腰包,甚至于某些不法分子,为贪图高额回扣不惜高价购入残次品、假次品、伪劣品,以次充好,造成产品质量、工程质量低劣。严重的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错误。对此,财务部门本应加以监督,然而由于行使监督权不力,回扣现象已成为我们树立廉洁作风,加强廉政建设的一大障碍和社会毒瘤,为广大群众所深恶痛绝。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下面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论述导致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3.1 外部原因

a.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问题、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则过于笼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不相适应。目前,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往往还以各种文件形式出现,显得尤为零散,缺乏系统归类,不便于会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及时掌握,也不利于公众对会计信息的共享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会计法》为会计从业人员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没有随之配套,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如上市公司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按现行《证券法》的规定,要严厉处罚造假者,但对虚假信息使用者所遭受的损失却没有要求造假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赔偿。

b.国家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监督,如财政监督、税收监督、审计监督,应该说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监督中存在部门多头监督的问题,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督权,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而且各职能部门权责脱钩,即只重权利,不重责任,只注重我能管的对象,我应管的范围,却不管因工作失误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出了问题就相互推委。再者,接受地方政府领导的财政、税务机关更多的是为地方利益考虑,对与地方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企事业单位往往制约不够,在进行监督时,深度及力度就打了一定的折扣。

c.社会监督质量低下

以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依法对被审计企业进行审计为代表的社会监督,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出于自身的利益,争抢业务,往往过分地顺从被审企业的要求,审验质量差,签证可信度低,起不到应有的公证、监督作用,有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为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无异于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的会计作假开了“绿灯”,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d.处理问题时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已经查出某个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但是最终对其的处罚力度通常都相当轻,没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出了问题往往是以罚代法,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人员按照法律办事,抵制领导意志往往遭到打击报复,但却没有人对此进行追究。这使得会计人员在法律与领导命令冲突时往往选择后者。《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都明确规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操作,编造假账,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违法违纪行为,都应受到行政处罚和法律的制裁。但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不仅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而且即使出了问题,往往也是以行政处罚代替司法追究,以经济处罚代替法律责任,甚至对责任人的处罚“点到为止”,从而丧失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3.2 内部原因

a.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系统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首要前提。然而有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流于形式地模仿抄搬一些空洞的制度挂在墙上;或者是很费神地制定了很多好的内部监督控制措施,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执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目前企业的会计监督的手段普遍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上,定性检查的多,定量检查的少,工作缺乏规范。例如,我国财政支出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财政经费按期拨付到各单位或各部门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这种支付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只能靠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b.企业领导人观念落后,强行干预会计工作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郑百文”“红光实业”等诸多案例表明,在企业造假过程中,企业领导人扮演了指挥人的角色。为了包装上市,指令会计人员虚报瞒报,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采取多种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搞活企业的同时,经济领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股份经营等。一种要搞活经济,会计人员必须让位的论调和思潮在经济领域有所滋长。一些单位和个人视会计监督和财政纪律为“紧箍咒”和“绊脚石”。打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幌子。置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与不顾,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来“搞活经济”。由于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时,企业的领导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的作用,导致会计监督的严重弱化。

c.企业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惟命是从,那么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在领导的指使下,很容易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措施

上述现象及原因,直接影响着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进程,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强化会计监督,引导和监控一切经济活动依法进行

4.1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

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指向针,是衡量会计操作是否正确、得当的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它,为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将能消除信息不可比与不透明,可以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所以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已是迫在眉睫。另外,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但还没有相关比较明确的实施细则,我认为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成立专门的准则制订小组,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特点,并结合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法规。

4.2加大国家监督力度,明确职责

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税收、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加强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篡改会计报表和弄虚作假的行为。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第一,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企业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第二,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上的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第三,审计监督主要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应当与财政部门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第四,财政、税务、审计监督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树立监督权威。

4.3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

尽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质量方面不尽如人意,但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仍必须不断发挥注册会计师的有效作用。财政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管理。最近几年,财政部门在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注册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监管,关键还要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发挥负作用。因此,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必须从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以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誉。同时,扩大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规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扩展查账、验资的范围,保证整个社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4加大执法力度,彻底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依法,并且出现违法行为时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充分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对于会计监督来讲,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法制来引导。《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出了问题往往是以罚代法,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人员按照法律办事,抵制领导意志往往遭到打击报复,但却没有人对此进行追究。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会计法》的尊严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也严重挫伤了遵纪守法人员的积极性。

4.5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劣对于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内控制度严密,则其会计管理水平就会较高,会计信息的揭示就及时,会计监督职能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具体说来,我们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考虑:

(1)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应小于一,防止实施的成本大于收益而产生经济损失。

(2)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割并且相互制约,杜绝相互串通作弊。

(3)在岗的各环节业务人员要精干,要充分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切忌任人唯亲。

(4)要制订相关条例防止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尤其是企业领导人越权管理。

4.6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法制意识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也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使其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优秀的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具有客观、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并且敢于坚持原则和勇于执法,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坚持秉公办事。另外,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业务知识,还应具备参与管理、决策、进行分析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全面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第四章 第二十七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第一章 第五条

[3] 刘玉.关注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广西经贸,2003,(1).[4] 陈玉媛.对会计委派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03,(1).[5] 刘杜屏.会计监督弱化成因分析.中州审计.2001-12

[6] 潘泓君.浅谈会计监督.管理科学文摘.2006(2)

[7] 谈会计法与会计监督.旭峰网.2006-11-5

下载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党组织的权威是指农民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公认程度。得到群众认可和拥护的,村级党组织就能实现其领导功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群众认可和拥护的,就会影响村级党组织领导......

    企业政工人才队伍弱化之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煤矿企业政工干部弱化原因与对策【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企业政工人才队伍弱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文章从人才需求、劳动价值、成才成本、......

    道德调控弱化原因

    简析社会道德调控弱化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关键词:道德调控;道德权利;法律;规约论文摘要:社会道德调控的欠缺和弱化是当前社会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加强道德......

    小学生自律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自律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自律能力明显弱化。老师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时,应遵循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原则,发挥集体力量的原则,及时......

    新农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新农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周多刚  2012-12-24 14:53:23 来源:《唯实》(南京)2012年7期 内容摘要: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广大农......

    原因对策万能

    原因分析法(14条) 一、内外因分析: 1、党性不强; 2、错误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3、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漂浮; 4、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5、工作艺术欠缺,工作方法不当; 6、推进科......

    会计监督弱化分析及对策研究(合集)

    会计监督弱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界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虽有《会计法》的约束,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状况,企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屡差不止,会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 http://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上最活跃的一个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宏观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学术界和理论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