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平市土地和矿产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
桂平市土地和矿产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
桂平市土地和矿产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2007-02-10 16:48:17
一、土地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学习、宣传,增强全民珍惜土地,依法管理,用好土地的观念。《土地管理法》修订后,桂平市人民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重视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同时,利用每年“”全国土地日,集中宣传土地法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通过电视讲话等,使之家喻户晓。
(二)、制定出台地方性的配套文
件。⒈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制订了《桂平市土地利用暂行办法》规范土地利用的准则和程序;⒉为了依法处理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制订了《桂平市闲置土地处理规定》;⒊为支持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制订了《桂平市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⒋为了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盘活存量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产,制订了《桂平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办法》,并成立了桂平市土地储备中心;⒌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行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土地市场秩序,制订了《桂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办法》等等。这些配套文件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的管理、利用。
(三)、城市建设用地依法有序进行。市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
途,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控制农用地转用和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年度计划指标。去年度第一批次城镇建设用地亩;中心城区用地亩;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亩;依法审批城镇个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宗,面积平方米。今年,市国土局积极配合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进程,办理凤凰新区用地约亩的征地、乡镇小城镇建设用地亩,这些建设用地都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报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并依法进行“两公告一登记”。同时,抓好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集约利用土地,做到严格审批,确保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年月,全市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通过了自治区的检查验收,促进了城镇规划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使土地节流和集约利用更趋于合理化,合法化。如金田、蒙圩、木乐、社坡等乡镇能较好地按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的用途,促进圩镇建设规划工作。
实行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管理规范化,防止非法买卖,盘活了国有土地,为财政、城建积累资金,支持了国企改革,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如推行了七星公寓等商品房住房消费,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节约了土地资源。新区开发亦参照集约用地原则推行商品房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年月日,广西政法报·交通安全周刊刊登了《土地拍卖在桂平“水土不服”》一文,在全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文作者因对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了解不透,对桂平市依法依规管理土地市场产生了误解。后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专门发文予以澄清。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充分肯定了桂平市在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方面的做法。
(四)、公路建设用地依法逐级报批。新法实施以来,公路建设用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能依照建设用地征用地法定程序,逐级报批。去年,报批市重点工程项目桂金公路用地亩,使工程
顺利进展。目前正在组织材料报批玉桂公路建设用地,待区政府批复后组织实施。
(五)、土地征用补偿依法依规执行。几年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能按照各类用地标准对建设征地依法进行补偿,不存在压低地价问题。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补偿标准,按区政府专项文件规定执行。
(六)、大力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的违法占地案件。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大力加强土地监察工作,积极及时查处土地违法占地案件,特别是对非法占用耕地的案件,从速从重查处。根据创建“三无”乡镇和“土地执法模范市”的要求,狠抓预防、查处、制度建立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并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有关土地执法监察方面的制度共项。如“土地巡查”、“土地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特别是对土地违法占地案件的清查和处理工作。年月至××年月,全市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
书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违法占地案件宗,其中查封违法占地建房间,制止在建违法占地宗。有效地制止土地违法案件。
(七)、加强保护耕地,积极开垦耕地。市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能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防止占用、破坏、撂荒基本农田的行为。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搞好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加强农保区的管理工作。全市乡村农保区的规定、保护、制度都较健全。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的规定,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关措施的落实,发挥总体规划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努力推行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基本做到规划、计划、机构、经费四保证和零星开发与成片开发,耕地开垦与整理土地,占补平衡与农民利益,单位开发与社会力量开发四
结合,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逐步向规范化、产业化推进。我市新开垦土地面积亩,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认的有亩,主要分布在南木、白沙、蒙圩等乡镇。目前正在开垦白沙镇满堂村亩新耕地,争取今年内完成。据统计,我市后备资源调查块以下可开垦土地亩,达到我市年的用地要求。
二、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未批先占、违法圈地、超面积用地、破坏耕地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中沙桦楠气库,罗播、木根液化气站和一些砖厂、养殖场等单位的用地,在没有取得用地批文的情况下就擅自动土搞建设。一些单位随意改变用地性质,征用的办公用地改变为办公、住宅两用地。一小部分农民擅自占用耕地(水田)建房。这些违法占地案件,虽然作了处理,但是,说明根治违法行为,还需要做好深入的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二)、个别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办事。主要表现在一些土地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办理了用地手续,有些非法买卖土地的建筑也办理了合法的土地使用手续,群众反映强烈。
(三)、在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方面,安置方案尚不够及时和完善。如太平天国金田旅游国债项目建设征地,曾引发群众闹事。国务院专门派了一个调查组来调查。事件虽然在调查组来到之前妥善解决好,调查组也肯定征地程序及补偿安置标准合法,但这件事却反映了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细,方案做得还不够完善。
(四)、一些特别规定不准建设的地带,土地部门亦办理了有关证件给业主。比如,建房凡涉及防洪、水利设施,应征得水利部门同意。但土地部门未经水利部门许可便批准了农民群众在麻垌拦河水库与排洪道上建房。
三、对土地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管理土地的基础。土地是民生之本,保护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要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切实抓好,真正使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结合查处乱占土地的违法案件,采取以案讲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领学习宣传土地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土地违法行为。要切实执法责任制和土地执法监察方面的规章制度,依法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严肃查处土地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
(三)、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
做到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依法用地。要密切配合、支持土地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对违法用地,特别是非法占地的单位要依法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四)、征地需要拆迁安置当地农民的,要听取当地政府和当地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作妥善安置。
(五)、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多渠道做好开垦耕地相关工作,确保地方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
(六)、要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为契机,对非法占地、违法违规进行土地交易的情况进行清理和查处,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以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四、矿产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桂平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金属矿产,主要是铅锌矿、锰矿、铁矿、锡矿、金矿、银矿等;二是非金属矿,主要是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莹石等;三是矿泉水。
桂平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在现有的矿产资源中,已有金、银、铁、锡、锰、铅锌、莹石、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粘土、砂、矿泉水、麦饭石、钾长石等多种被开发利用,其中,锰、铅锌、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石、粘土、砂等储量较大,分布较广,很有发展潜力。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新《矿产资源法》实施以来,桂平市矿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全市以矿业开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锰矿、铅锌矿、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石的采、选、深加工已具相当规划,全市有各类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场、点个,其中,国有企业个,乡镇集体矿山个,个体采矿和联营、私营矿山企业个,日处理原矿吨以上的选矿厂家,日处理矿石总量达吨。深加工系列产品种,远销国内外。全市矿产从业人员万千余人,工业总产值可达亿元。
五、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桂平市几十年的矿业发展历史来看,矿业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经营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使桂平矿业形势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至目前止,桂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还没有制定出来。宏观调控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从而导致起点低,规模小,零敲碎打,采、选例失调;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在资源开发中,违法经营、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较严重,致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效益得不到整体发挥。
(二)、科技含量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以来,各矿山企业、加工经营企业不注重科技投入,管理粗放,从采、选、冶整个生产过程当中,没有或不重视吸收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导致了“三率”(指开采回打率、采矿贫
化率、选矿回收率)长期不能达到技术指标要求,有的矿山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三)、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反复性较大。尽管矿产部门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整顿,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整治个又乱,乱了又整治的交织状态。
六、矿产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改革和理顺现有矿业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实现矿业开发有序生产,采、选布局合理,生产规模平衡配套。
(二)、对主矿区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采、综合利用,为矿山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科学投入,加强科技管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采、选回收率,降低损失贫化率。
(四)、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
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矿产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水平,重视环境保护,突出矿产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矿产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首先是对已发现的矿种进行综合分析,分类排队,对有限的矿产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鼓励开发、保护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规划。鼓励开发的主要是国家急需的、市场畅销的、综合利用率高的和市场远景、工业开发价值较好的优势矿种(如锰矿、铅锌矿等);保护开发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暂不宜开采的、市场需求不大的矿种(如金银矿等);限制开发的是综合利用率低、开采和选矿难度大的矿种(如锡矿等)。
(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矿产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而大部
份矿产都是综合性资源,因此,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综合利用矿产资源,首先要提高认识,克服短期行为。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按法律法规秉公执法。坚决打击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大弃小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三是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促进综合利用落到实处。
(三)、领导重视、强化服务。一是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提高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真正做到开发一处矿业,搞活一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二是要规范矿产品市场,避免盲目竞争。三是发展优势资源的深加工,提高矿产品科技含量,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在土地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滥用征地权力,征收范围过宽,缺乏透明度,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过轻、监管不力,补偿费用不合理、不到位,司法保护薄弱。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征收立法,科学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原则,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土地征收的司法程序。
关 键 词 土地征收 问题 立法 执法 司法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取得私人土地所有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由于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只有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类型,因而土地征收是发生在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批准程序,并给予征地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通过本学期学习《建设用地管理》这门课程和对一些资料的查阅,我就如何规范对集体土地征收,保护农民权益等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我国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一)滥用征收权力,征用范围过宽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共利益”缺乏明确界定。《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规定都是不清晰的,仅出现了诸如“依照法律规定”等一些原则性的提法,对什么是“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公共利益”这一本来旨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立法规定,由于立法本身的漏洞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成为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1、伪造、虚报征地申报材料,骗取审批
在即使扩大解释“公共利益”也不可能获得审批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伙同开发商、集体组织、村委会篡改、伪造材料骗取审批。比如,把基本农田区域改成荒地、山地,把工厂用地写成大学用地,将无后备土地的开发写成有后备土地的开发等等。
2、违法越权审批、变相越权审批
有些地方政府无视法律、法规,明目张胆地超越权限,批准自己在法律上无权审批的用地申请。更多的做法是规避法律规定,变相越权审批。土地管理法是按批地数量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的,因此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超出自己审批权限的同一项目用地划分很多小块,分开审批,越权批地。全国上下的兴建开发区热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地方政府违法越权审批的。
3、以租代征,变相进行土地流转
以租代征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违法用地方式。所谓的“以租代征”,指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绕过法定的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收和审批手续,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而直接进行非农业建设。在很难获得土地征收审批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便与企业签订出租协议,将土地批租给企业。这样既达到了土地流转的目的又绕过了征收。以租代征的现象在发达地区十分普遍。
(二)征收缺乏透明度,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过轻、监管不力
从一些征地纠纷案件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农民土地被征收后,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征地批文和安置实施方案。由于“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方案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补偿登记)、公众参与土地决策等程序不完善,征地过程中缺乏民主性。对于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明显,这也是引起农民对征地行为不满的原因之一。已查处的大量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即使被举报查处,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饭”为由争取事后补办手续,最终实现征地占地的“合法化”。据调查,全国每年发现违法占用土地案件数万件,但最后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仅为千分之几。加之对征地纠纷的处理、征地执行等,法律规定远不完善,土地权利主体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难免产生愤懑怨恨对立情绪。
(三)补偿费用不合理、不到位、1、征收补偿范围小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耕地的补偿费用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助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安置补助费归安置单位所有,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征收补偿费仅考虑被征土地的原用途和原产值,不考虑土地本身的价值和土地的预期收益,没有将土地作为资产处置。
2、补偿标准过低
《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最高不得超过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实践中一般为耕地标准的半数。土地是稀缺资源,在我国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土地更是价比黄金,土地补偿费以农业收益计算,根本不能反映土地真实价值。正是由于巨大利益级差的诱惑,各地征地泛滥,圈地之风屡禁不止。
(四)司法保护薄弱
当前土地征收中产生的大量纠纷,都是通过上访、围攻政府等方式寻求解决,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农民若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往往以征地补偿案件不属于民事案件为由不予受理;若提起行政诉讼,则以各种方式阻止农民的起诉。
二、完善土地征收立法,严格执行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的根源,但法治观念的淡漠和法制的不完善无疑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措施,增强依法征收的观念,限制征收权的滥用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科学界定“公共利益”
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不再生资源,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有鉴于此,作为稀缺经济资源的农民集体土地在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理由被征收、征用时,其目的也即所谓的“公共利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土地使用方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不以赢利为目的,一般以社会公共产品为最终表现形式;
2、项目受益人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具有均占福利的、而非特定公众受益性的特点;
3、土地征收后较征收前更具社会效益。
(二)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在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它既是征收的主体,又是补偿的主体。因此,如何规范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构成了规范征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采取措施严格限制政府的权力,以规范其征地行为。主要措施如下:
1、严格控制政府的征地权力
征收集体土地,必须符合法定的“公共利益”的涵义及其适用范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法规、建设用地报批制度,缺一不可。任何党政领导人都不得以“首长工程”名义“钦点征地”,否则农民有权拒征。
2、健全土地征收程序规范,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健全而正当的法律程序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是防止国家土地征收权力滥用的根本保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坚决落实《土地管理法》中的有关土地征收程序的规定,如“两公告一登记”的规定,不能流于形式。同时启动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调查、审批和监督程序;第二,建立并完善土地征收听证制度,以增强土地征收的公开性。
3、改革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是行政绩效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政府官员的职务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受片面GDP观念的影响,现行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过分偏重经济发展指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成为公务员考核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经济发展不了,政府官员的仕途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践中,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升迁,便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在批地、卖地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违法征地用地便成了常态。我们应改变以往片面地政绩观,对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社会和谐、权利保障、法律实施效果等纳入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核批农地非农化申请的主要依据。不再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促使政府从“计划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中,土地保护应当成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原则 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的是经济发展,农民作点贡献是应当的。”不少地方就是以此为由强行以低价以至无偿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然后大兴土木,筑路造桥,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开发区。即使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如公路、铁路这类项目,其投资总概算中用于征地补偿的比例也很低。这类说法和做法是极不妥当的。毋庸置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确实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建设基础设施也好,改善投资环境也罢,均属于社会公共品,而提供社会公共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由此所发生的费用属于政府管理成本,应由政府财政开支,把它转嫁到农民头上是毫无道理、绝难立足的。
(四)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土地征收的司法救济程序
在对土地征收进行立法时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明确规定对因土地征收引起的纠纷,除可以采取申诉、行政复议等措施外,还可以依据我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政府的土地征收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篇:浅谈土地出让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土地出让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王谦(宁夏中卫市审计局):2010年01月18日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基金收入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地方公共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从近年来对县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看,一些地方还存在管理不到位、核算不及时、支出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一、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编制粗放,未全部列入同级人大监督视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基金范畴,地方政府在编制下一财政预算方案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测算下年收支目标,确定适当的增长比例,而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出让金往往是一个大概数,到年底完成情况远远超过计划任务,造成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如某县2009年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基金收入为1.5亿,实际完成数为3.2亿,超收的绝大部分是土地出让金。
2、核算管理不规范。按照《土地出让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土地出让金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有国土部门出具通知单,缴款人直接到银行缴入财政部门开立的土地出让金专户或直接缴入国库,土地竞买人缴纳的竞拍保证金,在拍卖结束后将立即转为土地出让金,目前,个别地方还继续实行有国土局开设专用账户收取保证金,存在一些问题。某县国土资源局在竞买人竞拍成功后未将保证金划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而在单位专户中存放,截留、滞留达2800余万元,经县政府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将2200余万元,从国土资源局账户直接拨付给某镇用于城市拆迁,属典型的截留、坐支土地出让金行为。
3、违反规定返还土地出让金。个别地方实行零地价、负地价招商,把减免、返还土地出让金作为招商引资的招牌和优惠措施,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的大量流失。如某县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和投资达到亿元的工业企业实行土地出让金减免和全额返还的政策,仅2009年返还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就达一亿多元。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对政府公共财力造成了浪费,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大打折扣,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二是一些企业老板以国有出让土地使用证在银行抵押融资,如果一旦不能按期达产达效,市场前景发生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则有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新的不良贷款,损害政府信誉。
4、不同程度地出现拖欠出让金的现象。在城市建设推进中,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国土部门管理土地出让、规划部门负责方案把关、建设部门管理工程质量、财政部门管理基金收支,由于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到位,出现不同程度拖欠土地出让金的现象。如某县国土部门2008年一年应缴未缴的土地出让金达8000万元,某房地产开发企业2004年开发的商贸城当年建成出售,至2008年审计时仍欠200余万元土地出让金。
5、国有土地出让金大量虚增。按照城市拆迁的相关规定,用于城市商贸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其拆迁安置和地上建筑物补偿均有开发企业负责,近年来由于拆迁难度大,一般有县政府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进行拆迁、安置,因此,在县财政土地出让金中包含了大量的土地拆迁安置成本,这部分收入有财政部门先征后返,是县政府的不可用财力。另外,地方政府出台的对以出让形式出售给工业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先征后返政策,都造成了国有土地出让金大量虚增。
二、加强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的对策
1、加大监督力度。县人大常委会要把地方财政的基金收支预算纳入监督范围,审计部门在同级预算执行审计中要把土地出让金收支作为审计重点,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当前要认真贯彻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的通知》,相关部门清理以前欠缴的土地出让金。
2、规范银行账户管理,严格实行收缴分离制度。建议撤销在国土资源局开设的土地拍卖保证金专户,将竞拍保证金交入各级财政收费大厅,实行专户管理。对土地出让金缴至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的,及时划入地方财政国库,杜绝截留、滞留土地出让金,坐支或变相截留、坐支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3、清理纠正违规政策,要坚决执行国务院《土地出让金管理办法》,严禁出台越权减免或返还土地出让金等不合规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王谦 宁夏中卫市审计局)
浅析土地出让金管理中的问题
2009-0181
近几年,随着国有土地出让政策的改革完善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快速增长,并已成为多数地区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财力来源。但笔者在通过接触土地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有关规定不完善和一些地方不重视财务管理等原因,使之存在不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同时不能正确清算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和土地净收益等问题。目前,规范土地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并有效使用土地出让金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土地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出让金不能全额纳入预算管理,缺乏监督。财政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暂行办法》明文规定:“本季度的土地净收益,全数上缴金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向财政部报送土地出让金收支季度报表和预、决算。”一些地方仅关注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预决算管理,而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要求能真正实现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是作为基金收入中的“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缴入金库的土地净收益,而全口径土地出让金收支则缺乏财政预决算的监督管理。甚至有的单位不编制土地出让金收支报表和预、决算。
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土地净收益是全口径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的净额,地方国土部门应按季清算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并确认应缴入金库的土地净收益。由于现在市场大多是存在整理拆迁、滚动开发等到问题,单块出让地块的费用归集比较困难,客观上导致国土部门不能及时正确地核算土地出让费用和收益。同时,地方政府主要关心作为本级非常规性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总收入,普遍不重视其规范化核算。
3、地方政府随意确定土地净收益,人为调整土地净收益的入库数。目的:一是为了完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入库数。二是为了减少体制上划,调减土地净收益的入库数。这种人为蓄意调整行为,使仅有的纳入财政预决算管理的土地净收益也丧失了真实性。
加强土地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
1、取消专户管理,土地出让金全额作为基金收入中的“土地有偿使用权用收入”缴入地方本级国库,纳入预算管理。
2、国家应以一定固定比例集中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
3、地方财政部门应负责全额土地出让金收支的预、决算编制,地方国土部门不再对单块出让地块实施完全费用核算。财政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实行总额决算管理。
浅析土地出让金的性质 2010/01/30
土地出让金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出让金,按现行法规中规定一次性收取40-70年的土地使用费,其地租中又包括了土地使用消费者提前支付地租的利息部分。如果按70年的利率贴现计算,土地出让金的实际价格是土地出让金名义价格的34.7倍以上的价格。
应该指出,土地出让金是可以明确地从房价中剥离的货币地租部分,同时土地出让金又成为土地价格和房屋价格组成部分的一部分,转换成计税基础,当土地首次进行交易时,土地出让金将被征收5.5%的营业税及附加和4%的契税。
当房屋建成销售时,土地出让金再次作为计税依据被征收5.5%的营业税及附加和相应的契税。就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收取地租是履行代收代缴义务,但却必须在承担义务时为这种义务缴纳营业税和契税。土地使用消费者在向政府支付地租的同时,也同样为缴纳地租的行为承担营业税和契税。这样,土地使用者是实实在在的承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重复征税后的地租。这对城市的低收入群要买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简直是难上加难。究竟这种既有利息,又有租,还有税的土地出让金,是租耶,抑是税耶?总之,可以说是“第四财政”。
(2)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的地租总和是一次性收取的。按照现行法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分别是:居住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是归国家所有,国民对土地拥有使用权。由于我国土地不能买卖,我国实行土地批租制度并规定土地出让的最低年限为40年和最高年限70年。土地批租的最高70年限究竟根据何在?有的学者称,这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香港大部分土地是英国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清政府租让新界得来。由于土地并非香港当局所有,按法理在租借期满之后必须归还,所以在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时,香港实行了批租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内转让土地使用权。由于租让新界的期限是99年,所以香港的批租年限没有超过99年的。后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又达成协议,最长的批租期限到期日不能超过香港回归后50年左右。从国际上来讲,土地批租90年和100年都有。我国的这个规定居住用地70年限,主要是考虑居住用地上的房屋建筑物,一般在70年之后基本上价值就会折旧到零。同时,这也与当时对中国人预期寿命70岁左右等综合因素有关。
现在的问题在于,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将40年或70年累计的地租采取了一次性收取(征纳)。这样,势必造成地方政府希望土地能够“卖出”较好的价钱,以利于改善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批租收益绐各级地方政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地方政府一次性收取累计了50~70年的地租之总和的土地出让金。说它是地租,但地租一般是按年收取的;而将累计50~70年的地租一次性收取这又似税。这样。土地出让金似税,却非税,也就成了“第四财政”。
(3)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有很大比例是作为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并安排作财政支出的,这样,实际上也即成了“第四财政”。所谓第一财政指预算内收入,第二财政指预算外收入,第三财政指制度外收入,而土地出让金也就成了“第四财政”了。
这笔“第四财政”在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40~6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第二、第三财政之和。这样,政府实际上就不仅预收了未来50~70年的土地收益,而且也实实在在地预支了未来的土地收益。这种地方政府的“第四财政”反映了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博弈状况。与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把更多的支出责任下放给省以下的地方政府。中国财政总支出的65%集中在省以下的地方政府,上世纪90年代曾高达80%.但是在收入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现在发现了“土地出让金”这座“第四财政”金矿,必然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第四篇: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安徽东北角,除土地之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更无区位优势,一小时内经济圈中无发达城市,因此城市拉动效应也不明显,长期以来位次靠后。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富民强县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
县相比,特别是与毗邻的泗洪、睢宁相比,差距较大。“四化”进程步履艰难。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农业大县首先应盯紧”农”字,没有农民的富,不可能有全县的富,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其他各业发展都将缺少基础。因此,“四化”同步,在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农业县,首要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生产社会化。达到这“四化”,“两集”是前提,即土地的集中,人口的集聚。“两集”实现了,城镇化、工业化应运而生,因此,土地流转是农业大县实现“四化”的咽喉要塞,是现代农业必过的一关。
一、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各级各部门过死的执行“自愿原则”,致使“一夫当差,万夫莫开”。2013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自愿”是指“种”和“转”,而不是不服从整体规划的“种”,更不是就在原来那个地方“种”。一块地小到几十亩,大到上千亩,往往因少数几户不愿流转(有的根本就不是价格问题,纯粹是有意作梗)致使好多外商望而却步,发展农业的外来资金、技术、产业随之消失。
2、面对漫天要价的个别农户,各级束手无策。有些农户用征迁房屋的理念来经营地租,一看政府出面租地,不切实际的要价,其他人看有利可图,随之附和。最后土地流转只有“流产”。
3、政策优惠不到位,产生不了助推作用。目前,各级对土地流转无明显的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政府为流转大户拨过扶持经费的事。各级惠农政策还是针对家庭承包的模式出台的。各自强调自己的使用范围,无法向大户倾斜,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强调打卡,结果是种田者无补助,不种田者领补助,许多农业政策没有跟上“十八大”,与现实对接错位。
4、所有风险承包者自己扛,让好多人望而却步。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太多,好多问题在目前不是人力可为的(如今年的高温热害)。土地流转之后,等于把千家万户的风险集于一人,而目前对大户的保险没有新的政策,一遇到灾年,好多流转者会因此折腰。
5、公共设施跟不上。这无意间加重流转者的负担,有的土地虽然流转到手了。但规模经营与一家一户耕作是有区别的,这就牵扯到路谁铺、沟谁扒、井谁打、电谁架的问题。涉农项目虽多,但管理相当混乱。就举一个田间工程来说就有近10家实施,发改委(即批项目又实施项目,自批自干)、财政局(既当裁判监督资金使用,又当运动员使用资金)、土地局(管理者变成操作者)、项目办、扶贫办、水利局、农委等。每个项目,每个部门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稍作调整就会背上“挪移涉农资金”的罪名,而针对种田大户的项目寥若晨星。
6、公共服务跟不上。无论是产前、产中、产后,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都跟不上。其次,农业生产者,设施用地申请指标艰难,本就势单力薄,再加上孤军奋战,没有相当实力,很难生存下去。
7、有些土地流转者“目的”有问题。有些人流转土地不是为了耕种,就是奔着某个项目或某些优惠政策而来,一旦达到目的就撒手而去,或因达不到目的而被动应付,不能全身心的去生产经营,致使土地产出效益低下,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
8、土地流转后再“流产”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土地集中起来经过两至三年的统一耕种,地形地貌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如果沟、路、渠重新修整,再加上设施用地,原有的地标、界线将荡然无存,个别农户的土地可能就消失了,一旦流入者经营不下去或半路跑掉,很难回复到农民手中,于是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9、政策亟待出台,平台亟待搭建,机构亟待成立,经费亟待落实。目前土地流转领域乱象横生,有的是租的,有的是转包的,有的是买断的,有的是接管的,有的是几家亲友合起来叫某一人上报的,有的有合同,有的没合同,且合同极不规范,想流出找不到人,想流入找不到耕地,流转的面积大小由谁定,怎么定等等问题急待解决。
10、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的进度。虽然近十年来,我们国家连续十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虽然党的惠农政策如雨后春笋,但农业仍然没有摆脱其“弱势行业”的局面,各级各地因种种原因针对一号文件出台的配套政策也等等不一,有的地方领导高度重视,于是出现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农业聚集现象,有的地
方光喊口号不做实事于是出现漠视农业现象,各地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从各项考评农业分值所占的权重看得一清二楚,重视农业的地方土地流转进度就快,反之,亦然。
二、对策。
针对以上十大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迅速出台一套规范性文件,内容包括:(1)财政奖补的额度。主要体现长期
性,要有吸引力。(2)项目倾斜程度。主要是为流转者解决道路、通电、排水、打井问题,以及设施用地问题。(3)地价尺度。对不同级差,不同区位的土地,给予基础价格指导意见,限定浮动幅度。(4)贷款门坎高度(5)特殊政策幅度,如流转面积达到一定数量,可享受额外农保财政补贴;为流转者学习深造报销学费;一些小型的田间工程,生产性项目允许不通过报投标,由他们配套一部分资金自己实施等等。
2、“灵活执行‘自愿’”原则。一块土地,如有85%以上农户同意流转,对少数不同意的户,用行政手段将他们集中在一头或者挪到别的地方自种(这也符合组织原则)。
3、充分发挥好土地流转平台作用。目前,县、乡两级都建有土地流转中心,村有土地流转站,但工作开展不尽人意,主要是人员没落实,经费没到位,交通工具没解决,仪器设备没配备。要想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这些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4、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有知识的人,有技术的人投身农业。想方设法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向农业倾斜。让全社会的人都了解粮食危机,都关注农业发展。比如给年轻人无息提供从事农业的贷款,为从事农业的高技术人员提供特殊津贴等等。
5、积极调整政策,让政策与现实同步。粮补、种补、地补、综合补可直接加到粮食生产上。为国家提供一斤粮食,政府直补多少,省事省心,直截了当。其补贴尺度让人看出经营农业不比经营其他行业效益差。“谁来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6、强化公共服务。搞好农企、农技、农商对接,借助项目扶持壮大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在耕、种、病虫草防治、储备、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灵活运用政策,整合项目奖金扶持这些为农服务的组织。
7、加大农保额度,拓宽赔付渠道。
8、在招商引资方面,农业项目享受工业项目同等待遇。
9、允许各类社会资金,以各种渠道注入农业领域。
10、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项目、人口集中的同时,搞好土地集中。
11、各级政府在年终考核中加大现代农业分值权重。
第五篇: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乐荣斌
旬阳县境地貌以低山为主,兼有中山、河谷地貌形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8.7964万亩。工业强县战略部署的提出,各类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耕地占用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西康高速、襄渝复线、十天高速、蜀河电站、工矿企业等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大量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越来越重。为此,旬阳县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做为全局的工作重点,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保证了各项工程建设的用地。
一、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54个,建设总规模7882余亩,总投资2050.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吕河镇敖院村土地复垦项目”建设规模1500亩,项目投资330万元;省级投资“城关镇刘湾村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420亩,项目投资135.72万元;市级补助投资项目13个,建设总规模1523亩,总投资275万元;2006年组织申报的国家级投资项目“旬阳县蜀河等5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8000亩,总投资1986.68万元,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完成,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在全力抓好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同时,我县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后备资源实际情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85.92万元,先后完成了39个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成效
1、补充耕地数量,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从2004年—2009年全县因建设占用耕地减少3138.7亩,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累计补充耕地4484.5亩,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的目标,并有节余被市局收购为易地占补平衡指标。
2、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项目占用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目前我县土地开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领导对土地整理工作认识不足。乡(镇)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协调工作是土地整理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前期,部分乡(镇)领导希望从项目运作中获得一定工作经费,因此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到了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有限及对项目资金使用上的严格监控,加之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难以处理和协调的矛盾,部分乡(镇)领导产生失望心理。期望值达不到,工作量却成陪增加,导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顺利施工难以保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2、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3、土地平整与施工工期存在冲突。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工期一般为1年,若遇阴雨天,无法施工,导致延期。特别是我县位于陕西东南部,阴雨较多,土地平整任务大的项目在计划施工工期内难以完成。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惜地意识增强,种田积极性提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不希望土地平整时间太长,影响种植农作物时机,因而有时产生了对土地整理工作的抵制情绪。
4、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问题。由于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因自然灾害损毁农田,农民自救恢复耕种,尽管耕地质量不好,但还能长庄稼。还有的原来就是好田好地,现在需要按项目规划重新整理,这一施工,必然要毁坏青苗,还要影响种植一到两季农作物,加上一些零星的果树,经济树,林木等地上附着物的毁坏以及清理费用,这些资金在项目预算上都没有,不予补偿。若不给补偿,农民就不让施工,甚至发生冲突,引起群体上访事件。
5、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有待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有效的后期管护。但目前我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所有者缺位,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
四、今后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
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我们必须理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核心,以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动力,强力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科学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县土地后备资源实际状况,科学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坚持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为指导原则。以规划为“龙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把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2、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力度的加大,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弥补因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从而缓解耕地减少的趋势,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动态平衡。
3、集约利用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可以通过对荒草地、滩涂的开发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把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改善农业生条件;可以通过实施农田林网、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的标准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通过改造“空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从而改变农民居住环境,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全民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土地管理法》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几个人的行为,需要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牵扯到农村千家万户,许多工作如旧宅基地复垦,树木青苗补偿、权属调整等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只有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管护机制,加强项目工程后期管护,防止“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
五、解决我县土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学安排,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我县的土地开发整理施工工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施工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一方面要求各乡(镇)及村组两委会,竭力做好施工环境,群众的思想工作,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施工;另一方面,必须科学安排施工,力求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我县今后将着力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涉农部门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资金、人力、物力捆绑使用,实行项目投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民筹一点(包括投工投劳),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同时建议县政府出台社会力量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鼓励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我县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设施竣工后使用受益情况,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并完善多种形式的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者主体,落实管理者职责。例如渠道、田间道路等多数农民受益的工程,必须由村委会牵头,在所涉及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工程管护组织,明确工程管护组织职责,共同解决工程设施维修投工,投资事宜。
5、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计划挂钩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县有组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以“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整合资源、治理环境、整理农田、整理村容的有机统一,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村建设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以形成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从而全面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