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肉牛产业化体系盘县实验站2011年工作总结
贵州肉牛产业体系建设项目盘县综合实验站
2011年工作总结
盘县农业局 高级畜牧师 李仲佰
科学技术是畜牧产业发展的支撑。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0年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精神以及2010-2011年度《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盘县建畜牧大县的实际,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省肉牛首席专家的指导下,我站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做了如下工作。
一、总体情况
盘县充分利用“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在盘县实施的契机。盘县实验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据统计,201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1.34万头,同比增长4.51%;牛存栏18.5564万头,同比增长5.95%;生猪存栏60.125万头,同比增长11.9%;羊存栏13.0137万只,同比增长24.53%;家禽存栏222.51361万羽,同比增长7.96%。全县出栏肉猪50.2136万头,同比增长10.7%;出栏牛4.4153万头,同比增长11.31%;出栏羊6.7421 万只,同比增27.73%;出栏家禽186.1236万羽,同比增长12.18%;全县肉类总产量达5.8183万吨,同比增长10.23%。
全县现有牛品改点79个,其中:鲜配点61个,冻配点18个。全年完成牛人工输配2.5614万头,其中:冻配改良5198头,鲜配改良20416头,去年配今年产杂交牛18788头。新建牛改点8个。
近年来,盘县养牛业在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贵州省肉牛基地县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品种改变,盘县本地牛种主要是盘江牛,体型偏小,成年牛也就500多斤,生产性能差,出肉率低,经济效益不好,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拿出大量的资金到云南、四川等地先后引进了西门塔尔、安格斯、美系短角牛、海福特等优良的种公牛,与我县的母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交后的牛在生产性能和出肉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饲养量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多元化,牛肉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吃的就有养的,盘县的养牛场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全县年牛存栏从2000年的14.56万头增加到2009年的18.03万头。三是养殖方式得到较大的改变,以原来的主要是饲养役牛,向饲养商品肉牛转变,一般在18个月就可出栏了,提高了出栏率,全县牛出栏率从2000年为12.8%,提高到2009年的17.8%,而且采用集中育肥的方式来养殖,规模效益比较明显。
二、年度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年度任务
1、配合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实验室完成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应急性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综合试验站及示范推广点的建设工作,建立站内部工作制度;调查、收集、分析盘县及周边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肉牛发展所需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供求关系、疫病防治、灾情情况等并上报。
3、针对本地区产业出现的问题,与首席科学家和有关功能实验室岗位科学家共同确定试验示范有关技术(1-2项/年),示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配合有关岗位专家进行本体系任务规划中的调研、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与各功能实验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4、做好疫病防制、寄生虫病、疫情调查,基本掌握盘县肉牛疫病情况。配合疫病控制功能室对主要疫病的防制方案、措施的实施。
5、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推广秸杆资源利用、牧草建植管理、饲料加工调制及肉牛饲养管理相关技术,负责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经常到产区指导,发现产业中的问题,并配合配合功能实验室做好相关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工作。
6、规范牛人工授精点的操作技术,配合肉牛生产实验室开展提高母牛繁殖率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7、积极宣传贵州及盘县牛产业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使肉牛养殖新技术能得到推广应用。
8、主动与当地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联系和配合,为当地产业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二)任务完成情况
1、完成综合试验站场所建设,配齐办公设施,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2、规范5个提高牛繁殖率示范推广点的技术规程及管理制度,并示范带动其它输精点,完成配种1500头。
3、按中心的测定目标要求,开展杂交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完成50头测定任务,配合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相关测定工作。
4、在养殖小区(大户)中开展30头杂交肉牛饲养生长试验。配合肉牛生产实验室,开展牧草、饲料、秸秆饲用价值评定采样工作。
5、完成示范区内疫病预防,主要危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调查,配合防疫控制室做好防制方案、预案及疫病诊断与防治工作。
6、开展技术培训,培训技术人员40名,养殖农户200户。
7、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次。
8、完成工作调研报告2篇。
9、积极参与体系内各项应急性工作;完成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三、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组装配套,并推广使用情况
1、推广实用技术的主要内容
(1)肉牛育肥技术
4(2)育肥肉牛的选择要点(3)人工草地建设技术
(4)黄牛品种改良操作技术规范
2、实用技术推广的地点、规模及效果
肉牛产业的重要环节在于牛的品种,选好的品种,是发展盘县肉牛产业的龙头,因此,在选择基地的时候考虑到了具有优势的肉牛品种改良点所在的村,一个是全省知名品改员刘均达所在的荒坝村,这是一个老品改点,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相当早,也是我县最先引进牛新品种的品改点,建立基地,条件比较好。另一个是盘县的北边旧营乡海马珠村,全村喂牛的农户比较多,村中还有一个肉牛养殖场,还建有一个肉牛改良点,两个基地相距40公里以上,一南一北,互相呼应,增大了肉牛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的推广空间。两基地所在的兽医站相人员相应聘请做信息监测员,让他们方便工作,更好地保证监测的效果和作用。
四、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情况(时间、地点、规模、内容、效果等)
(一)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
养牛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由于观念的因素,大多养牛户还是抱着传统的方式来喂养,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养牛技术,提高养牛业的科技含量,举办养牛技术培训班,增强养殖户的科技意识和养牛技术,加快盘县养牛业的快速发展。今年6月,我站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参加人数160人,省专家组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以首席专 家何光忠为首的一行四人,来到盘县亲自为培训班上课,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了让广大养牛户明白的科学养牛的好处。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了我县科学养牛的意识,促进我县肉牛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技术咨询与技术参与
1、做好牛人工授精技术和种草养牛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母牛繁殖力和种公牛的利用率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展牛人工授精,2009年以来,我站建立的两个肉牛人工授精点完成了1012头的输配工作,其中荒坝点531头,海马珠点481头。今年盘县大旱,开春后一直都没下雨,种下的草种都没出。下雨后及时抢种,两个基地种了450亩,配合地草地饲料工作部门做了牛鞭草、多年黑麦草、一年生黑麦、紫花苜蓿、三叶草及秸杆饲用肉牛价值的评定工作。
2、做好杂交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盘县的杂交组合一是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二是美系短角牛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三是安格斯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基地上的主要也是这种杂交方案,在这三组中,我们选择西本杂20头,短本杂10头进行测量登记,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组间的对比,得出西本杂效果优于另外的杂交组合。
3、疫病防治工作。2010年,我站配合盘县兽医站开展了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调查工作和防制方案、应急预案及肉牛疫病的防治工作。
五、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包括抗灾、疫情、洪灾等)情况
2010年,盘县发生了严重的春旱,许多养牛场及农户都受到的很大的经济损失,因为没有水,养牛户低价卖牛,导致全县牛存栏量 下降,给盘县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为此盘县试验站搞好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省级专家何光忠同志亲自带领专家来到盘县,指导盘县畜牧业的抗旱救灾工作。先后到我县水塘镇、旧营乡的两个肉牛基地,和灾情最为严重的民主镇开展调查工作,为我县的畜牧业抗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六、参加或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参加农业部“银川2010年全国草原监理工作会议”、“全国赫章2010年种草养畜--建设美好家园”;贵州省“2010年贵州省草地监测工作培训班”;“2010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七、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情况
结合盘县实际需要,组织开展《盘县野生牧草驯化、选育、扩繁的研究》项目。
近年来,我县伴随“科技扶贫养羊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巩固退耕还草项目”“易灾地区草地保护项目”等的实施,每年人工草地建设的面积超过1.5万亩,而且人工草地建设的规模还在扩大。但实践证明,由于多种原因,人工草地经过3到5年后,全部退化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建设始终走不出“建设--退化--再建设”的圈子。筛选适应盘县环境的野生牧草成为必然。
盘县具有以野古草、羊茅、画眉草、等多种禾本科和槐、榆等豆科为代表的优质野生牧草48个属300余种。它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 择,已经完全适应盘县的自然环境,如果经过人工采集、驯化、选育、扩繁后,用于大面积建立人工草地,必然能大大延长人工草地的使用寿命。
为此,将盘县《野生牧草驯化、选育、扩繁的研究》项目列入盘县财政项目,5年共计投资45万元。
八、肉牛产业技术信息调研与收集情况
年初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将盘县肉牛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全县动物防疫计划,并制定《口蹄疫免疫计划》。
九、培养人材、发表论文等其它情况
试验站成员分别在《中国草业科学》、《贵州畜牧兽医》《六盘水农村经济》等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较为影响的论文8篇;参与编写的《云南草坪建设技术》入选2010年国家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
十、下一步的打算、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还需要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
资金不足是造成农村养牛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县,农村目前养牛业仍以家庭饲养为主,畜宿简易、设备落后、管理粗放。因此,为使其肉牛产品经得起国际市场的严格检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肉牛的饲养必须逐步从以家庭开放式饲养为主转向规模化饲养,通过肉牛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提高肉牛的品质。但要实现规模养牛,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牛场的建设(土地、围墙、牛舍等),二是采购架子牛,三是养牛饲料。而这三个问题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解决,养牛不比养鸡、养鸭和养猪,购买一头500斤的架子牛按每斤10.00元计算就需5000元资金,一个存栏100头规模的牛场仅采购架子牛的资金就要达50万元。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根本解决不了,一些地区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建起了一定数量的规模牛场,但由于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无从着落而造成长期空闲。
2、缺少龙头企业的拉动
目前农民在畜牧养殖上大多是自发的且跟着感觉走,看见牛价高就养牛,看见羊价好就改养羊,看见猪价上涨了又想改养猪,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许多农民对市场的把握度不足,信息不灵,一旦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受到损失。如2003年非典时期,牛价大幅滑落,许多养牛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农民的信息闭塞,所饲养的肉牛往往自己盲目找市场,或由牛贩子估价拉走,造成所饲养的肉牛效益减少或亏本,影响到养牛的积极性。另外,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由于粮食、饲料的提价,又给农民饲养肉牛增加了成本,据测算:一头小牛犊出售后收回的收人还抵不了母牛所喂养的饲料成本,形成饲养成本和销售收入倒挂,许多农民为此开始出售母牛,据许多屠宰厂了解,其母牛的屠宰量占60%以上,由于母牛群大量屠宰减少,势必造成今后一个时期内牛源进一步紧张。
3、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由之路,但农民目前的经济、文化实际 状况还必须有赖政府的引导、扶持才能发展。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订制定地方农业发展规划时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重点。但是养牛业市场周期长,不像养猪养鸡见效快,它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见效。与农民的眼前利益形成比较现实的矛盾,从而导致养牛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政府许多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投入机制要有新突破。灵活应用行政推动手段,出台综合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强化强农惠农的推动手段,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带动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解决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规模养殖要有新突破,强化母牛养殖的基础,促使母牛养殖快速实现扩群增量,增强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强化饲草利用的基础。将饲草及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人工草地青贮、微贮利用技术。
四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一个县域活畜禽交易市场和六个乡域活畜禽交易市场功能,提高流通服务能力。以外引内联的方式将肉牛育肥基地与外地肉食品加工知名企业“联姻”,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促进育肥牛适时出栏,实现商品转化,提高养殖效益。(本文作者系盘县实验站副站长)
第二篇:肉牛产业化立项建议书(xiexiebang推荐)
甘洛县绿海肉(奶)牛养殖示范场项目建议书
一、慨况
甘洛县地处凉山州北部,以彝、汉、藏等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是中纪委定点联系扶贫的国定贫困县。种植业主产玉米、黄豆、洋芋、荞子、芸豆等作物,养殖业以猪、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为主,属半农半牧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县域经济收入以矿山铅锌产业为主,近几年来随着人工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的逐步推广和市场需求的推动,牛、羊草食畜的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总收入中,牧业收入占到了50.32%以上,利用良好的畜牧资源条件,体现了良好的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优质杂交肉牛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优质肉牛产品供不应求,饲养无公害杂交肉牛成为近年来的投资热门行业,肉牛草食畜产品市场前景喜人。
甘洛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畜牧业生产资源条件,优越的天然草场资源和土地、光热资源,适合种草养畜,发展牛、羊草食牲畜生产。“矿整”过后,民间资金转向投资畜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海棠镇、坪坝乡、蓼坪乡等乡镇2005年已经被国家正式认定为无公害肉牛、肉羊、生猪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优质杂交肉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矿整”过后,州委、州政府制定了“两线三江三带”经济开发战略,县政府也实施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投资畜牧产业对于实现产业投资转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符合国家的畜牧产业投资扶持政策精神。绿海肉(奶)牛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发展无公害肉牛生产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项目实施地点
甘洛县海棠镇西桥村
三、项目建设条件
1、畜牧生产资源条件 该项目实施地点海棠镇地处甘洛县西北部的高二半山,幅员面积111.2平方公里,辖7个村,30个村民小组,891农户,379个乡村人口。
辖区内海拔1700—4000米,有耕地5073亩,天然草场承包到户32000亩,现有人工种植的优质人工草地3000多亩,人均收入898元。2004年全镇有牛存栏2592头,猪3450头,羊10748只。2005年已经被国家正式认定为无公害肉牛、肉羊、生猪生产基地。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条件适合种草养畜,发展牛、羊草食牲畜生产。
2、畜牧技术资源条件 县畜牧局有高级畜牧师1名,高级兽医师1名,中级畜牧师和中级兽医师12名,初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8名,海棠镇有中级兽医师1名,初级职称专业人员1名。畜牧部门提供的畜牧技术支持可以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3、电力与水资源条件 海棠电网属于甘洛电网都是使用并网电力资源,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辖区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经四川省畜饮用水检测中心化验,符合优质畜饮用水标准。
4、交通与通讯条件 甘洛县城北距成都300余公里,南距西昌200余公里。海棠镇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镇,距县城35公里,往西40多公里还可到达石棉县,交通十分方便。固定和移动电话网已经覆盖甘洛县及海棠镇的大部分区域,信息通讯有保障。
四、项目建设内容
1、种植优质牧草200亩;
2、修建标准圈舍600㎡,生产管理用房200㎡,草料储备库房(窖)800㎡(m3),运动场1000㎡,管理道500㎡(合计3100㎡);
3、草料加工机组一套;
4、饲养优质杂交肉牛100头。
五、投资概算
1、基本建设投资20万元;
2、草料加工机组1万元;
3、基础牛群20万元;
4、草料建设8.5万元;
5、防疫治疗药物储备0.5万元;
合计: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杂交肉牛80-100头,每头牛断奶育成后可以创造产值3000元以上,创造产值24万元以上;牛场每年销售牛粪农家肥1000吨以上,收入1万元以上。合计25万元以上。
2、生态效益
通过林—草结合、农—牧结合、草—畜结合的生态生产方式的推广,可以有效涵养水土,培肥土壤,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促进草畜双丰收,综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牛场每年可消耗农副作物秸秆副产物2000吨以上,通过“借腹还田”可提供牛粪1000吨以上,作为优质农家肥可为周边种植业提供有效的肥料保障,促进农牧结合的有效生态循环。
3、社会效益
该养殖场建成后,可为贫困山区畜牧养殖脱贫提供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可解决5个劳动力的常年就业,可带动周边农户销售秸秆及饲料粮增收20万元以上。
七、综合结论
绿海肉(奶)牛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精神,能够利用丰富优越的畜牧发展资源条件,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引导原矿山业主及下岗职工携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投向畜牧业,全面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化生产,走适度规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尽快予以立项,开展建设。
第三篇: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2010-06-27 22:45:5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2)区委、区政府:
甘肃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是2006年初,农牧厅党组分析研究决定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及其管理理念,加大对全省农业的投入。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对此也高度重视,并经双方共同努力,成立了有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甘肃省农业开发性金融合作领导小
组。作为投资和担保主体的甘肃明德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陇塬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并通过了国家开发行组织的信用评级。7月13日正式在宁卧庄宾馆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座谈会之后,我们便着手捕捉、搜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并多次和省厅一些重要处室的领导接触沟通,密切关注此项资金的运作动态。2006年10月10日,省农牧厅在永昌县召开了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现场会,会上农牧厅厅长就今后几年全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今后几年,省农牧厅将利用10亿元国家开发行政策性资金扶持全省畜牧业发展及标准化小区建设。
永昌会议后,我们深感到我区发展畜牧业的机遇已到,于是立即着手,多次争取机会找武厅长专题汇报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在我们的多次争取下,武厅长同意10月底来我区现场查看,对此,我们高度重视,马上给区政府领导汇报,并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我们精心选点,布点,将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一一展示给省领导查看,此行得到了武厅长一行的高度赞同。初步同意倾斜资金对我区畜牧业给以扶持。之后,我们立即安排专人负责,尽快编写了《**区利用国家开发行资金扶持畜牧产业化的项目申报书》。分别呈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审稿,随后我们再次同区委原书记王立泰、区长王洁岚一同前往省农牧厅争取立项。
在省畜牧兽医总站的大力支持下,11月7日在省农牧厅武厅长主持召开了关于我区发展肉牛产业的专题汇报会议,区上主要领导汇报了我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畜牧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并就利用国家开发行资金发展肉牛产业试点项目在我区实施,当场拍板承诺了八项优惠政策,武厅长听完汇报后征求了省厅几位厅长、处长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区地方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很重视,思路清,信心足,决心大,当即宣布:**区肉牛产业化养殖基地开发试点项目启动。并由省畜牧兽医总站全力支持配合做试点规划的编制。
从11月14日起,我局召开了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会议,传达了省上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同时专门安排布署此项目的启动运行,至目前共做了以下几项基础性前期工作。
一是经请示区委、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区肉牛产业标准化基地开发项目领导小组。
二是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抽调了工作人员。
三是制定下发了《**区母牛存栏摸底表》,要求挨社逐户统计母牛存栏数,进一步摸清家底。
四是编制初拟的《**市**区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规划》已上交省畜牧
总站专家审阅后三易其稿,已基本定稿,待专家评审通过。
实施该项目的下一步打算及思路。
该项目规划的制定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和科技推动力,坚持多元驱动手段,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以西门塔尔改良杂种牛为主的优质肉牛生产,以畜牧业增效、农户增收为目的,建成以**区为中心的全省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肉牛基地,实现特色优质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安全生产、加工、销售,推动我区乃至全省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1)优质肉牛良种服务体系建设;
(2)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
(3)龙头企业体系建设;
(4)饲草料体系建设;
(5)市场体系建设。
项目经过五年的建设,优质肉牛年饲养达60万头,出栏达到23万头,规划期内投入资金134910万元,其中开发行贷款51800万元,自筹资金83110万元。完成“个、十、百、千、万” 工程,即:
个——建成1个年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规模的屠宰及精深加工企业;
十——建成10个千头肉牛育肥场,达到年出栏10000头以上;
百——建成100个肉牛育肥小区,年出栏12万头以上;
千——建成1000个百头肉牛育肥场,年出栏10万头以上;
万——发展20000户饲养5头以上适龄母牛繁育大户,建立起稳定的“河西肉牛”新类群基础母牛选育群2000头,核心群300头。
该项目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基础建设阶段(2007—2009年),按照扶优扶强,分步实施
第四篇:2009海口实验站科研工作总结
海口实验站2009科研工作总结
2009年是海口实验站的科研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科研项目、论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这些成绩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海口实验站是巨大的突破。
海口实验站在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过去一年的工作当中,海口实验站的领导和职工尽心尽职,为海口实验站的事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站领导带领下,海口实验站全体员工克服由于办公环境差所造成的不便,在科研项目申报、项目执行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较有成效的业绩。下面对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一、2009年科研项目获批和执行情况
海口实验站2009年获得科研申报获批项目6项。
其中两项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分别为:
1、名称:香蕉生产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来源:生物所开放性合作项目;项目经费:30万元;
2、名称:尖镰孢菌与香蕉根系互作的分子机制;项目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开放性合作项目;项目经费:20万元。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名称分别为:海南省香蕉病毒病害调查及病原株系鉴定;香蕉花降血糖因子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以GFP作为示踪物研究香蕉尖镰孢菌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
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1项:香蕉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项目执行情况: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分别在乐东、海口、澄迈等地布置了香蕉体细胞杂交研究、香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海南香蕉病毒病害调查及其发病规律研究、利用内生细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研究、香蕉茎叶有机肥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香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的相关实验,目前实验正在进行中。其他项目也在进行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二、2010科研项目获批情况
2010海口实验站申报科研项目获批5项目,其中国家“948”项目2项目,南亚热作专项1项,南亚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这些项目的获批为海口实验站开展明年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为:
(一)国家“948”项目2项
1、项目名称:香蕉纤维清洁脱胶及工艺品制作关键技术引进 拟引进的香蕉纤维酶法脱胶技术系属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生物技术部的Parukuttyamma Prema教授所有。Parukuttyamma Prema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发酵工程。
2、项目名称:香蕉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引进 项目内容:引进技术包括两方面:
1)香蕉分子育种技术:香蕉悬浮细胞培养技术(包括外植体取材部位、不同阶段的培养基配方、培养时间、体胚的诱导等)、香蕉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包括材料的基因型、取材部位、酶制剂的选择、PH值、渗透压、看护细胞选择、细胞融合等)、遗传转化技术(包括不同的转化方法、受体材料、农杆菌浓度、浸染时间、质粒、载体的构建、启动子的选择、电击方法等)。
2)功能基因:
Replicase-associated protein(Rep)gene,复制酶蛋白基因。
(二)南亚热作专项1项
该项目选址在海南省北部香蕉主产区,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的发展目标及任务要求,建设的香蕉标准化示范园区地址选择在儋州市、文昌市。本项目中儋州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50亩,文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0亩(该示范区土地所有权隶属我单位),总共建设标准化基示范园250亩。儋州标准化示范园主要以香蕉花果综合养护技术和节水节肥技术为主、文昌标准化示范园区主要以节水节肥技术为主。因地制宜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系统,与前期本单位的研究的部分项目相互配套,制定严格的护花护果农事措施。预计项目实施5年间示范带动2000亩以上,辐射推广面积达到2万亩,培训专业技术、生产、推广人员500人次以上。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让蕉农真正体会到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对增加产量、提高果实品质、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效,并且还可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及蕉农标准化生产意识及现代香蕉生产技术的水平。
(三)南亚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项
1、项目名称:香蕉糖代谢对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作用的研究。
项目内容:通过了解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各组织中糖积累、芳香物质、色素含量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探讨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内部成分及其主要代谢酶、维生素C、芳香物质、矿质元素等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为调控香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2、项目名称:基因体外调控调节香蕉采后成熟和品质的研究
项目内容:本项目是针对从香蕉中克隆到的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GAD,命名为MaGAD1)和柠檬酸合成酶(Glyoxysomal citrate synthase,GCS,命名为MaGCS)基因,研究其在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理,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
1、采用乙烯、1-MCP等方式处理香蕉果实,研究该基因在各处理后的表达方式。
2、体外调控谷氨酸脱羧酶和柠檬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研究它们与果实成熟和品质形成的关系,初步建立不同于乙烯利的香蕉保鲜新方法。
三、2009年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实验站2009年修缮购置项目情况:
2009年执行两项获批的科研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香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修缮改造,(文昌)香蕉产业技术集成与创新基地基础设施改造。这两个项目正在顺利进行当中,预计2009年底完工,将大大改善海口实验站的科研办公条件。
四、科技推广与服务“三农”情况
认真落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出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南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的精神,同时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 “三农”为目标,海口实验站承担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关于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组织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子项目,项目实施后组织热带作物各领域的专家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及培训工作,工作还与抢灾救灾相结合(台风危害)。在本的服务 “三农”工作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000余人,发放科技资料8000余册,服务覆盖海南14个市县,将为后续的服务“三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科技管理
由于海口实验站的历史原因,科研方面的工作基本没有,缺乏在科研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是海口实验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认真学习、借鉴和吸取其它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海口实验站的发展和转型奠定扎实的管理基础。
2009年海口实验站多次派出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主要参加了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及防控策略学术研讨会、部分垦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研讨会、北京精准农业考察、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培训会、香蕉产业调研工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申报培训、南京英语培训、云南产业调研等。这一年当中科技人员已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
六、存在问题
1、体制问题
目前海口实验站属于农业事业单位编制,与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所相比,在人员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限制,不能满足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缺少科研项目
因为体制的问题,缺少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撑,从而缺乏科研启动经费,无法按计划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3、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申请的科研办公场所、实验室改造、基地建设等相关经费还未到位,影响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进度。
4、科研队伍相对薄弱
由于海口实验站发展的历史原因,在人才队伍方面极不适宜单位发展的需要,急需引进相关的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
七、2010年工作计划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以香蕉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强我站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建设,积极参与项目申报,争取以科研项目带动单位发展,以单位发展引导香蕉产业提升。构建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和实验体系,引领、支撑和服务香蕉产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全面提高海口实验站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为香蕉产业提供原始创新技术平台、提供重大技术研发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对外交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技术平台,促进我国香蕉产业的升级。
根据总体发展目标,2010年工作计划:
1、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重点抓好香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文昌)香蕉产业技术集成与创新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建设和完善,加大仪器设备及相关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下一步海口实验站的发展和转型做好铺垫。
2、科研项目申报
海口实验站努力克服由于机制原因,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储备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亚热作专项、海南省基金、院基金、基本业务费等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香蕉产业存在中的问题和单位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认真撰写对我国香蕉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针对香蕉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与政府职能有关问题,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而与产业相关科研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科研提供素材。
(2)进行芭蕉属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建立健全香蕉种质资源圃,并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与创新利用。
(3)加强与其它单位、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与推广香蕉加工等的先进技术。计划2010年与印度国家香蕉研究中心、印度Dorven公司、荷兰莱顿大学生物研究所、老挝、INIBAP和土耳其等国家进行在香蕉资源信息系统、次产品的开发利用、香蕉与病原物分子互作研究、香蕉种植技术培训、香蕉资源挖掘等方面的学习、交流与合作。
(4)加强对香蕉品质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香蕉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5)加强香蕉病害方面研究的申报,特别针对香蕉枯萎病方面的申报。(6)进行全国范围内香蕉新品种和技术方面的推广与培训。
3、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
科研队伍的合理发展是科研单位发展的核心,但是海口实验站目前科研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在学科带头人极少。未来海口实验站的科研事业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我们计划2010年引进9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相关人员引进。
4、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是加强日常科研咨询、服务工作,加强对已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等管理工作等。其中加强科研人员之间学术交流,包括科研项目研究计划、进度等汇报工作,加强学术交流,使其制度化。
海口实验站科研办公室
2009.12
第五篇: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筹备情况工作总结
区委、区政府:
甘肃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是xx年初,农牧厅党组分析研究决定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及其管理理念,加大对全省农业的投入。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对此也高度重视,并经双方共同努力,成立了有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甘肃省农业开发性金融合作领导小组。作为投资和担保主体的甘肃明德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陇塬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并通过了国家开发行组织的信用评级。7月13日正式在宁卧庄宾馆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座谈会之后,我们便着手捕捉、搜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并多次和省厅一些重要处室的领导接触沟通,密切关注此项资金的运作动态。xx年10月10日,省农牧厅在永昌县召开了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现场会,会上农牧厅厅长就今后几年全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今后几年,省农牧厅将利用10亿元国家开发行政策性资金扶持全省畜牧业发展及标准化小区建设。
永昌会议后,我们深感到我区发展畜牧业的机遇已到,于是立即着手,多次争取机会找武厅长专题汇报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在我们的多次争取下,武厅长同意10月底来我区现场查看,对此,我们高度重视,马上给区政府领导汇报,并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我们精心选点,布点,将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一一展示给省领导查看,此行得到了武厅长一行的高度赞同。初步同意倾斜资金对我区畜牧业给以扶持。之后,我们立即安排专人负责,尽快编写了《**区利用国家开发行资金扶持畜牧产业化的项目申报书》。分别呈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审稿,随后我们再次同区委原书记王立泰、区长王洁岚一同前往省农牧厅争取立项。
在省畜牧兽医总站的大力支持下,11月7日在省农牧厅武厅长主持召开了关于我区发展肉牛产业的专题汇报会议,区上主要领导汇报了我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畜牧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并就利用国家开发行资金发展肉牛产业试点项目在我区实施,当场拍板承诺了八项优惠政策,武厅长听完汇报后征求了省厅几位厅长、处长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区地方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很重视,思路清,信心足,决心大,当即宣布:**区肉牛产业化养殖基地开发试点项目启动。并由省畜牧兽医总站全力支持配合做试点规划的编制。
从11月14日起,我局召开了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会议,传达了省上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同时专门安排布署此项目的启动运行,至目前共做了以下几项基础性前期工作。
一是经请示区委、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区肉牛产业标准化基地开发项目领导小组。
二是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抽调了工作人员。
三是制定下发了《**区母牛存栏摸底表》,要求挨社逐户统计母牛存栏数,进一步摸清家底。
四是编制初拟的《**市**区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项目规划》已上交省畜牧总站专家审阅后三易其稿,已基本定稿,待专家评审通过。
实施该项目的下一步打算及思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该项目规划的制定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和科技推动力,坚持多元驱动手段,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以西门塔尔改良杂种牛为主的优质肉牛生产,以畜牧业增效、农户增收为目的,建成以**区为中心的全省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肉牛基地,实现特色优质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安全生产、加工、销售,推动我区乃至全省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1)优质肉牛良种服务体系建设;
(2)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
(3)龙头企业体系建设;
(4)饲草料体系建设;
(5)市场体系建设。
项目经过五年的建设,优质肉牛年饲养达60万头,出栏达到23万头,规划期内投入资金134910万元,其中开发行贷款51800万元,自筹资金83110万元。完成“个、十、百、千、万” 工程,即:
十——建成10个千头肉牛育肥场,达到年出栏10000头以上;
千——建成1000个百头肉牛育肥场,年出栏10万头以上;
万——发展xx0户饲养5头以上适龄母牛繁育大户,建立起稳定的“河西肉牛”新类群基础母牛选育群xx头,核心群3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