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保改革应关注哪些热点
社保改革应关注哪些热点
热点一:养老金并轨,发出重大信号
一直以来,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养老金间的巨大差异,广受诟病。
2009年1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政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金投保险网专家介绍,“双轨制”是养老制度改革绕不过的死结。养老金“双轨制”起因在于我国“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我国正式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明确表示改革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较大阻力,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而继续由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推进,但却遭遇重重阻力。而今年我国采取的多项举措都表示,养老并轨已经箭在弦上。
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被不少专家认为是养老金并轨的一个信号。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对媒体表示,下一步将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热点二:事业单位4千万人员参加社保谁掏钱?
这次《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会保险,也产生了一个难点,即谁来为这项总费率高达44%的养老保险改革“埋单”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难点。而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支出,财政不太可能为所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出资,但“筹资机制不解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就走不下去。” “此次改革依然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逐步过渡的原则。”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记者强调,大家一直争议改革后这部分钱由谁来出,毫无疑问,事业单位改革的这部分钱一定是来自于财政拨款。
热点三:公务员养老金并轨应进一步加快
政府公务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制定公共政策和进行监督的主体,一部分是直接向社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如教育、医疗等单位。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果改革仅是涉及事业单位,这样势必会打击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磨洋工”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事实上,有些事业单位里也有参公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社保并轨,参公人员依然享受原有待遇,差距立显。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退休制度主要涉及“三轨制”:由财政统一支付退休养老金的政府机关为第一轨,由财政统一支付退休养老金的事业单位是第二轨,第三轨便是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此造成的养老金差距统计数据是:公务员养老金替代率是90%,事业单位是80%,企业退休人员是42.9%。
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同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参保步伐,显然也应进一步加快。尽管我国已经确立了养老制度并轨的改革方向,但是对于实行养老制度并轨,一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关部门显然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步伐,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全并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养老领域的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
第二篇:新一轮改革应更加关注民生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取向,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有望从“顶层规划”上明确相关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一轮改革。
一切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改善民生。现在老百姓对改革极为关注,他们期待着改革使国力更强、发展更好,也期盼着自己的生活有实实在在的进一步的改善,希望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化解,提升幸福指数。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应当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关注的方向。
新一轮改革更加关注民生,势必要特别聚焦于几个重要视角: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经济的效益与活力得到提升,更好地“做大蛋糕”。民生领域大大小小的改善,都离不开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稳定而有力的支撑。今后,应借助一系列促进公平竞争、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的改革举措,使新型城镇化这个历史过程释放出巨大动力与活力,真正改变单独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之成为持续改善民生的不竭源泉。
——推进政府职能有实质性的转变,让政府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更好地改善公共服务。“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重点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实现均等化?如何更加有效地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使已形成巨大规模且会继续扩大的数亿农村入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在“市民化”过程中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何使社会公众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文化生活、优化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幸福感?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能否管好该管的事,不缺位,有智慧。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积极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加重视公平。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于我国已颇见成效,此时应调整、优化政策组合,以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这将影响相当大部分的社会成员,既改善中低收入阶层境遇,又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与成长。有人认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会削减高收入阶层的利益。实际上,促进公平可以更多地在增量上做文章,培育新的利益,而更公平和谐的社会同样符合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的长远利益。这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寻求各收入阶层实现“共赢”、走向“共富”极为重要的方面。
——有效发挥一系列经济手段、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缓解近些年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矛盾制约,使人民大众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在提升“生态文明”取向下得到真正的改善。这同样是当前和今后改善民生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在促使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的强盛,物质的富足,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民主法治的昌明,社会的长治久安——由这些所构成的人民生活的安康幸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与归宿,也需要以改革为核心,在攻坚克难中去进一步为之奋斗。更加关注民生的新一轮改革,必将成为在新时期打造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正能量。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三篇:社保改革
社保改革
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由职工个人全部买单,即使就按个人缴费8%这个封顶比例计算,这也意味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变相损失了个人缴费工资总额3%这部分;况且,在目前全国不少地区,由于企业职工收入微薄,实际上个人缴费比例远未达到8%,其中企业负担了个人账户中的一大部分。新政实施的话,这部分个人账户的变相损失也就更多。
众所周知,我国职工个人养老账户一直在空转,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国家此次拟对个人养老缴费基本制度“大动干戈”,就是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窟窿。问题是,这一拆东补西、损私肥公的做法,不要说帕累托最优,连次优选择都谈不上。依笔者之见,这实在是个孬主意。
目前我国7000多亿个人养老账户资金被“挪用”,与当初的制度设计绝对脱不了干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养老保险、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包下来的,到我国开始建设养老保险制度时,已退休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在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缺乏雄厚资金积累的情况下,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用现在人的钱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的现象也就日益严重,这样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就变本加厉。
因为政策的原因,现有职工再次成了社会转型成本的买单者,他们的福利被变相剥夺,因为养老账户空转并不是他们的错。更让人担心的是,此种涉及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性制度变革,到底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没有经过充分论证?是属于脑筋急转弯还是因为某些学者的闭门造车?应该说我国的公共选择制度正逐步迈向成熟,大到水电煤气,小到一张景点的门票,基本都要举行听证,以示对全体公民福利的尊重。同个人所得税调整一样,个人养老账户同样关乎到几亿人民的利益,有关部门说调就调,说调多少就调多少,这到底有何依据?是否存在程序上的不当?
做实个人账户这点没错,问题是如何补上这个窟窿。牺牲现有大部分职工的福利,以满足另外一部分人,这肯定说不过去。即便这项制度强制实施了,由于今后职工个人养老账户总额会实际减少,其退休后所领到的养老金也会相应缩水,结果现有退休职工“老有所养”问题勉强解决了,但下一代或下几代的养老问题同样会很突出。再说,目前相当多职工由于收入不高,并不太愿意参加社保,如果个人账户改由职工本人全部负担,他们可能更不舍得缴这个8%了,这样社保也就失去了其应有本义。做实个人账户的途径并非“华山一条道”。既然属政策原因,政府就应主动买单,储备财力,加大对社保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发行社会保险债券等;另外还可以拓宽投资范围,提高投资收益,让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这些都是比较可行的办法。政策的制订要多方考虑、长远打算,而不是从现有职工的福利上打主意。
继医改/教改后,又一个让老百姓痛心的“改革”!失望!单位交的钱凭什么被国家100% 统筹,亏空8000亿了,就把企业交纳的16%全卷走了,国家公务员以前不缴纳养老保险,现在很少缴纳,企业缴纳几乎全部的养老保险,现在出现亏空,却要企业来承担.蛮不讲理的霸王条款, 为什么不从精减社保管理人员队伍,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方面减少损失,而由参保人员独自承担,太不公平了。这么大的事不进行民意调查,哪天来一个:退休人员自谋生路,减轻国家负担!
既然个人帐户只有自己交的钱,请给我一个继续交的理由:我为什么不自己保管?自己存到银行,我自已的钱,我自已保管还放心,要社保局这个浪费纳税人钱的机构干什么?
看来只有喝清汤粥了!
房改是把你的腰包掏空,教改是将二老逼疯,医改是提前为你送终,现在社改是让你老了喝西北风!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社保改革回应民生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社保改革回应民生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3日和5日在北京召开。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至2月26日17时,投票已达771997票,网友留言14650条。其中,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17余万人次参与“社会保障”分项调查,网民留言中,关于要求废除退休“双轨制”的呼声最高。从历年调查来看,有关“社会保障”的选项已四度位居榜首,说明有关养老社保的话题倍受关注。
养老金双轨制,导致不同职业人群的福利差距过大,历来都是人们热议的社会公平话题。网民高度关注“废除退休双轨制”,再次释放出了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强烈民意期待。民生期待是改革的动力,有关社会保障公平的课题,能否转变成清晰的路径,人们充满期许。好在,公众打破制度不公的吁求,已经纳入公共部门的改革日程表。去年底,人社部就曾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同时,将建立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一些制度细节也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比如,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接轨,近年来,政府已连续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养老待遇,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越来越有交叉合一的可能。在一些地方,也陆续推出了养老金并轨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制度进行变革。这些,都是改革现行社保制度,对养老金制度并轨的有益尝试。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无疑是深化改革共识,化民生期待为改革动力的最佳时机。期望两会参政议政能够凝聚共识,化勇气为决策,将社保改革蓝图细化成更清晰的政策手段与路径。如此,人们的权利诉求才可能真正走进现实。
第五篇:青年教师关注热点
1、青年教师培养问题。
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教学、科研等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但是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新生力量、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所以希望学校能够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比如教学方面,多组织青年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的课程,实施优秀教师导师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交流;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基金上给与支持;还有给青年教师多提供培训、进修以及学历提升的机会。
2、青年教师科研问题。
首先,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学校能够给新近教师更多的机会去积淀;其次,希望学校能够给青年教师定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并对科研项目申报进行指导。第三,希望学校能够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
3、设置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费
青年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而且现在正处于结婚生子、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希望学校能够设置培养经费,能够报销论文发表的部分费用以及参加各种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培训的培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