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营造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营造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营造林工作的管理,提高营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推动营造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造林技术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遵照本办法对营造林工作(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进行行政管理。
第三条 营造林生产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营造林技术规程和标准,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全面规划,精心施工,科学经营,严格管理。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营造林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营造林工作的方针、政策,把营造林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目标考核内容。
第五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营造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健全机构,完善职能,认真做好营造林工作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施工管理、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
第六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实行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当年拨交制度,以确保两类迹地的及时更新。
第七条 加强营造林生产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营造林生产科技含量。
第二章 规划设计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需要制定植树造林营林长远规划和年度造林营林计划,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完成植树造林营林规划和年度造林营林计划确定的任务。
第九条 各级造林营林规划计划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相协调,搞好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规划的衔接工作。
第十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确定的年度营造林计划,组织有资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或人员开展年度作业设计,编制年度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
第十一条 营造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类经营的原则。
(二)立足林种树种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提倡科学营造各种混交林。
(三)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良种壮苗的原则。(四)严格执行各项营造林技术规程和标准。
(五)坚持造林和抚育管护并重的原则,提高营造林质量。(六)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原则,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营造林科技含量。
(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益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营造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宜林荒山造林施工作业设计应在上一年度完成,迹地更新造林作业设计应在迹地拨交后15天内完成,营林施工作业设计必须在施工前一个月完成。
第十三条 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把好质量关,设区的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抽查。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作业设计应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章 施工管理 第十四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负责营造林生产项目的组织实施,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施工指导和质量监督,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五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的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参与管理和施工。
第十六条 营造林生产实行定期调度、汇报、通报制度。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各项营造林生产进度情况,定期上报设区的市林业主管部门,经设区的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后,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营林生产开展情况,定期开展通报。
春季造林结束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当地春季造林开展情况,并逐级上报至省林业主管部门。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除国家和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以外,一般营造林项目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营造林生产资金来源主要有:
(一)地方自筹资金。包括市、县(区)、乡(镇)、村各级财政资金、林业金费及社会自筹资金等。
4(二)省级资金。包括省预算内非经营性投资、省财政专项资金、省级育林基金等。
(三)中央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贷赈、扶贫开发资金及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用于营造林生产的资金。
第十八条 国家对生态公益林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办法;对商品林按市场规律运作,国家实行行业扶持和引导政策。
第十九条 国家和省级营造林专项资金视建设需要和各地实施情况,统筹安排,重点扶持,下拨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挪用或截留。专项资金使用要本着相对集中、保证重点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成效。
第二十条 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和审计,各级林业计财和审计部门定期对资金到位、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
第二十一条 育林基金主要用于造林、育林、护林。沿海各市、县(区)要积极落实“财政总支出不低于1%用于林业建设”的政策。
第二十二条 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造林营林,放手发展私有林,大力推行谁造谁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提高营林业的社会筹资能力。
第五章 重点工程管理
第二十三条 凡纳入国家和省林业重点工程,有中央或省级专项资金投资的营造林项目均要实行工程项目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指导工程项目建设。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重点工程的规划和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省林业重点工程年度生产计划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总体规划下达,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开展施工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必须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并经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第二十六条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施工承包责任制、技术承包责任制和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具备条件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
第二十七条 重点工程项目县(市、区)必须每月向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上报工程建设进度,每半年上报一次工作总结,经设区市汇总后,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工程建设进度、采取主要措施、经验与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等等。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当年造林情况应组织检查验收,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八十五的,不得计入当年造林完成面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达到造林成活率标准的造林地,应开具造林合格证书,作为核发林权证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年各项营造林生产项目进行自查,核实建设任务、内容和质量,对营造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将自查结果报设区的市和省林业主管部门,作为营林生产统计的依据。由省或委托设区的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予以通报。
第三十条 自查与抽查具体办法,按照各专项营造林检查验收方案(方法)执行。
第七章 信息与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营造林各类管理档案,包括省、市有关文件、年度总结、检查验收材料、规划设计材料以及国家、省重点工程审批文件、招投标文件、施工进度、工程监理材料,其它各类图、表、册等。
第三十二条 加快营造林电脑信息管理,重点工程项目造林首先要建立电脑数据库,逐步建立全省营造林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十三条 加强营造林技术人才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训体系。
第八章 奖 罚
第三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予以奖励:
(一)全面完成各项营造林生产指标,且各项营林生产质量均达到优的;
(二)在某一单项营林工作中成绩突出,对指导全省营造林工作起到典型、示范、引路的作用;
(三)在营林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取得较大突破或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处罚
(一)严重违反营造林有关技术规程规划设计或施工,造成营造林质量和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营造林投资成效的;
(二)弄虚作假,营造林生产自查和上报中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实的;
(三)拖欠、抵拨、挤占、挪用营造林资金,造成造林任务完不成、成活率和保存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
(四)采伐后的当年至次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五)在沿江沿路一重山封山育林区内出现采伐林木、毁林采石和取土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
(六)连续两年未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年度计划任务的;(七)当年更新造林面积未达到应更新造林面积50%或连续两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八)未成林造林地因管护责任不落实,抚育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
凡有上述(一)、(二)、(三)行为之一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减少或停止安排下年度营造林项目资金。违反纪律或触犯法律、法规的,还应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实行迹地拨交制度和造林更新与林木采伐挂钩制度,凡有上述(四)、(五)行为之一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有上述(六)行为的,视情节严重程度,调减下年度林木采伐指标;有上述(七)、(八)行为之一,造成质量事故的,按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各市、县(区)可参照本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福建XX公司外聘专家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XX有限公司
外聘专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公司专家人才的管理和建设,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外聘专家管理。
第二章 外聘专家条件、职责与筛选方式
第三条 外聘专家是指在某些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素质,并符合我公司生产实际需要的专业高级人才。
第四条 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公正诚信,廉洁自律;
2、在本专业范围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本科(含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3、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优化生产技术工作;
4、能够带领和指导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5、本人愿意以外聘专家身份参与工作,并接受我司的监督管理。第五条 外聘专家职责
1、指导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公司科技进步;
2、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
3、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传递最新学术信息,开拓员工学术视野;
4、开展技术咨询,提供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任务。第六条 筛选方式
1、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认可的专家。
2、已与我司合作或参与过我司工作的专业人士。
3、公司内部、各行业协会、权威机构等渠道推荐的方式。
4、网络招聘、自荐的方式。第七条 专家材料包括:
1、填写专家简历;
2、专家的学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及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第三章 专家的聘用与管理
第八条 外聘专家的聘用流程:
1、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或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面试。
2、确定合格的人员并提交公司领导班子审核能过。
3、决定录用人员由人力资源部办理相关人事手续,并建立外聘专家库。第九条 外聘专家的管理
1、聘期:外聘专家聘期为一年,期满后如需续聘的,须重新报审和办理续聘手续。
2、解聘条件:外聘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予以解聘。(1)聘用期间不能履行专家职责的;
(2)因个人原因不愿继续受聘,经申请同意其解聘的;(3)以完成某一项工程或技术项目,项目已完成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经查实,相关资格证件为造假者;
3、工作汇报: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由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汇报会议,听取外聘专家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等情况汇报及下阶段工作计划的安排,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4、工作考核:聘用期满,外聘专家进行工作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之一;
5、专题研究:外聘专家每年至少提交一份关于公司生产工艺方面或技术项目的专题研究报告或论文,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评,有重大贡献或产生效益的按公司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6、奖励:为调动外聘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根据其为公司所作贡献,按公司的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四章 外聘专家待遇
第十条 对于合格的专家,发放聘用证书。第十一条 聘用期间的薪资待遇:
1、工程师职称:3000—5000元/月;
2、高级工程师职称:5000—8000元/月;
3、教授级职称:8000—12000元/月。
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五章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则
第三篇:财政补贴造林管理办法
河南省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0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农〔2010〕103号)的要求,结合《河南省2010年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一、补贴原则
(一)谁造补谁原则。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实行直补政策,谁造林补给谁。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与中央基本建设造林投资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造林投资在造林地块上不作重复安排。
(二)重点扶持原则。对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农和承包经营国有林地的林业职工造林,以及公益林区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给予重点扶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三)专款专用原则。建立资金专账,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
(四)统一监管原则。试点县(市、区)对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工作负总责,试点任务、补贴资金、工作责任全部落实到县,由县级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省林业厅对全省财政补贴造林和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监管和检查验收。
二、补贴对象
纳入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和县级造林规划设计范围,使用良种壮苗在宜林荒山荒地上营造的人工乔木林,且造林面积不小 于1亩(含1亩)的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林地承包经营者等造林主体。
三、补贴标准
1、造林直接补贴。指对造林主体在宜林荒山荒地上实施人工造林所需费用的补贴。
造林直接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200元。主要用于人工造林的苗木、整地、栽植、看护等费用支出。
2、间接费用补贴。指对试点县(市、区)组织开展造林工作所需经费的补贴。
间接费用补贴按照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总额的5%予以安排。主要用于试点县组织开展政策宣传、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费用支出。
省、市两级组织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工作所需经费,按照上述比例分别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四、资金管理
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0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农〔2010〕103号)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县为单位建立专用资金账户,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县级财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严禁任何单位截留、挤占、挪用和克扣造林专项补贴资金,确保造林补贴资金如数落实到造林农户以及其他造林主体。
(一)建立专用账户。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县级财政管理部门,建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专用账户,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单独核算。
(二)实行专款专用。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和造林直补政策,重点扶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造林,谁造林补给谁。
(三)兑付补贴资金。造林主体的直接补贴资金,由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分两次拨付,试点县的间接费用补贴资金一次性拨付。直接补贴资金拨付时间及金额如下:
第一次拨付时间及金额:造林主体完成当年造林任务后,向所在县林业局提出造林检查验收申请,县林业局依据造林作业设计、造林补贴合同、造林检查验收等规定,组织进行造林成活率检查验收,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当年拨付造林补贴资金的50%。
第二次拨付时间及金额:造林主体完成造林任务3年后,由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和批复实施的造林作业设计以及中央财政补贴造林检查验收有关规定等,组织专人进行造林保存率检查验收,达到合格要求的,当年拨付剩余的50%造林补贴资金;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不予拨付剩余的造林补贴资金。
五、监督检查
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县级财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省林业厅和财政厅负责稽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造林补贴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强化对造林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对不按造林合同规定支付造林补贴资金以及截留、挪用、挤占、克扣造林主体直接补贴资金的单位或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河南省林业厅 二0一0年九月十六日
第四篇:清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清欠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解决公司业务活动中面临的客户迟付、拖欠、拒付石料产品款项,造成流动资金短缺,法律纠纷不断,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加强对催收货款工作(简称清欠工作)的管理,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防拖防欠,促进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应收账款是指根据各类供货合同(协议)约定,公司应收取买方的各类款项。其中包括石料产品货款、代垫运输费等款项。
第三条 拖欠账款是指超出合约规定期限应收未收的款项,其中包括因拖欠造成应补偿的利息。
第四条 公司各单位根据我国有关法律,依据签订的供货合同和履约情况,通过诉讼或非诉讼方式催收应收账款,处理因拖欠货款引起的经济纠纷、解决历史遗留拖欠货款的事项以及为预防发生拖欠采取的措施均为本办法涉及的业务范围。
第二章 机构职责与人员配备
第五条
公司成立“清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清欠办公室(简称公司清欠办)。公司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司的清欠领导工作。
第六条
公司清欠领导小组下设清欠工作办公室(简称清欠办),清欠办公室在公司清欠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对公司的清欠工作实施专业性管理和业务性指导,参与大额货款清收工作,并协调解决清欠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各下属公司要高度重视清欠工作,由主要领导负责主抓清欠工作,并设立专门的清欠机构负责清欠工作,清欠机构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
第八条
公司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既有应收账款所在单位独立负责,又有财务、销售、1 法律和下属公司通力合作的清欠工作体系,并逐步建立客户信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第九条
公司总部及下属公司配备的清欠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要重视清欠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支持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系统内外的各类与清欠工作有关的业务培训。
第三章 责任制度
第十条 公司负责人是清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清欠工作。对于拖欠货款额度大、账龄长、难度高的客户,公司负责人要亲自参加策划、决策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参与清欠工作,根据分工职责承担相应的清欠工作责任,并将清欠指标纳入领导班子的经营考核指标体系。
第十二条 公司财务总监对清欠工作负有专业管理职责。公司财务管理部按照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及时监督货款回收,控制拖欠货款发生,督促拖欠款的清收和追索,核定清欠工作的成本,处理呆账坏账。
第十三条 部门责任
1、公司清欠办公室负责公司总部和下属企业清欠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清欠工作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掌握汇总清欠工作进展情况,审核、填报有关报表,提供分析资料;对各环节清欠责任人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客户清欠的措施和办法。
2、销售部和各下属公司要对签约、履约全过程承担连续责任。负责协调解决清欠过程中涉及合同条款的争议问题,根据供货合同和结算资料,提供有效证据,为清欠工作提供收款依据。
3、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清欠工作中要加强货款结算回收工作,严格财务核算和收款手续,提供有关拖欠款的准确数据,收集客户资金动态信息,及时与企业清欠办公室沟通。参与实施清欠工作中的债转股、实物抵债以及实物变现、资产评估等工作。
4、市场技术部和下属公司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协调处理,解决好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清除清欠障碍。
5、欠款业务所在下属公司要提供相关结算凭据,以便财务、经营和清欠部门掌握 货款结算的数额,保证货款及时结算。
6、销售部要及时提供业务合作中的洽商签证等原始资料和数据,保证证据的完整和准确。
7、企管部应加强法律事务服务,应加强合同审核,做到合同签定前签署意见、合同签定后内容交底,履约过程中进行检查等。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证据资料,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依案情与诉讼审批程序对案件进行评估、立案、诉讼。
8、公司其它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能,担负清欠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凡对公司统一安排的清收拖欠工作执行不力的,应承担其责任。
第十四条 销售业务经办人是清欠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货款清收的终身责任人。各下属公司应严格执行合约条款,把客户开发、关系维护和货款清收结合起来,视货款实收情况维护客户关系,未经公司销售部批准,不得随意终止供货。
第四章 清欠原则
第五章
第十五条 清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依约主张债权、依法维护权益。按照既积极清收又讲究策略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清欠工作。在清欠工作中要注意与还贷、抵税、清偿债务、处理不良资产结合起来。要处理好清欠与市场开拓、客户关系维护的关系。
第十六条 对拖欠货款的客户,要逐个分析,找出拖欠原因,确定清欠目标和实施方案,根据客户的资金、信用状况采取不同的清收方法,核定清欠指标。
对资金状况较好的客户和债务人,应加大催收力度回收现金。
对于客户和债务人资金状况不好,但项目市场前景看好的,在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后,可采用有效抵押担保的办法清欠。
对于资金状况不好、经营不善的客户和债务人,可考虑以实物抵债的办法,并做好资产鉴定、评估、保全、资产所有权转移登记等工作。
对于资金状况恶劣、恶意拖欠、恶意逃债的客户和债务人,应果断采取诉讼或其它法律形式,以及法律允许的方式维护企业权益。
第十七条 加强清欠基础资料、文档管理工作,认真清理正在供货合作业务和历史遗留拖欠货款业务的资料。建立应收账款台帐,对清欠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八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债权债务转移,减轻企业拖 欠款和债务的双重压力。
第十九条 本着内部协商,内部仲裁,共同对债务人结算,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的原则,妥善解决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问题。
第二十条
《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对《合同法》第286条的司法解释是解决拖欠问题的法律依据。对不按合同付款的债务人,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权益。
第五章 防欠措施
第二十一条 注重市场调研、客户信用调查、项目前景分析,强化前期防范工作。建立和完善销售合同评审制度,制订详细的合同内容条款,审慎签订供货合同,从源头上合理防范和化解拖欠风险,提高销售业务质量。
第二十二条 坚持采用最新版的示范合同文本,强化供货合同中关于结算支付的约束条款。明确约定货款支付数额和期限、违约责任、结算方式。
第二十三条 各下属公司作为供货方,要严格履行合同,确保产品质量。对客户提出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热情答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给客户留有任何拖欠的借口。
第二十四条 强化各级、各类、各有关岗位人员的证据意识,加强基础资料管理。在履约过程中重视业务进度结算和收款,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随时记录,做好信函往来登记、签证确认、变更洽商文件的归档,密切注视债务人信用信息,及时收集证据资料、随时为索赔和清欠做好诉前基础工作。
第二十五条 在履约过程中,一经发现客户未按合同付款,或货款回收低于约定比例,各有关部门应依照职责立即采取行动,直至停止供料,及时化解拖欠风险。
第二十六条
供货按照合同履约完成后,在未按合同约定足收供货款或对供货拖欠款的债权尚未合理安排或缺乏回收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再次进行供货。
第二十七条 大力加强综合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公司客户信用信息库,包括铁路工程用料单位、公路工程用料单位、市政工程单位、石料产品中间商等信用资料和档案,实行网络管理,利用现代化手段防范风险。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 各单位对任何一笔拖欠款的形成和追讨不利情况都要作出具体分析,划清个人责任和单位责任。依责追究,决不姑息迁就。对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 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贻误清欠工作造成企业法人财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奖惩规定进行处理。
1、对拖欠款严重、清收不力的公司,应直追究负责人和业务经办人的个人责任,追究处理方式包括通报批评、行政记过、免除职务、追究经济责任等。
2、对已分清责任确因拖欠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在未追回或减少损失前,不得晋级提升、不得同意调离本单位。
3、对财务人员在清欠工作中违反财务管理制度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依《会计法》及财务管理制度追究其责任。
4、对合同签订部门前期工作失误、客户信用失实等造成货款严重拖欠和损失的,应视情节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5、对发生严重拖欠并负有直接责任的销售业务人员,不得同意办理离职手续,取消其参加评优的资格。对未完成当年回收货款和清欠指标的,不得兑现提成奖励和享受年终奖。
6、不得以应收款或拖欠款额作为实际收入,对下属公司经营团队或销售业务人员兑现提成、年终奖等奖励。凡是不主动清收清欠或拖延清欠工作,将拖欠款、应收款作为“小金库”用于“少数人”或“小团队”消费或以此谋取私利的,视情节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7、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怠于清偿欠款的行为将予以严肃惩处,对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8、对虚报、瞒报清欠成果或统计数据的,应追究责任人责任,给予行政、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下属公司的分管领导负有所分管单位的清欠连带责任,各下属公司清欠工作不力者,分管领导的年终绩效与欠款业务所在公司的清欠指标挂钩考核。
第七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一条 将清欠工作纳入各公司的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公司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注重清欠效益和最终结果的考核,依实际完成结果进行奖罚,做到“敢奖、重奖、敢罚、重罚”,真正调动各方面积 极性和能动性。
第三十二条 公司清欠办公室负责核定销售部各业务人员和下属公司的清欠工作指标,落实清欠责任主体。企管部负责督办销售部、各下属公司层次负责核定各业务人员、各环节责任人的清欠工作指标。
第三十三条 公司清欠办公室代表公司组织与各欠款业务经办人、下属公司负责人、业务责任人签订清欠责任协议,根据协议按回收比例对责任人进行奖罚。
1、凡完成清欠指标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协议对当年清理回收的现金部分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现金金额的5—10%。奖金分配由人事行政部会同企管部对参与该笔欠款清欠工作的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公示后兑现。
2、对以物抵债完成清欠指标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协议对当年变现回收或折现的现金部分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现金金额的5—10%。奖金分配由人事行政部会同企管部对参与该笔欠款清欠工作的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公示后兑现。
3、经营者实行年薪的,可根据完成清欠指标情况,参考清欠指标回收率计发年薪。
第三十四条
应将清欠工作指标纳入公司领导人员及相关人员考核体系,完成指标情况将作为公司领导人员及相关人员任用和奖惩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
加强和完善对公司外部人员参与清欠工作的管理。按照一次性奖励的原则,核定清欠指标、奖励标准,并签订清欠责任协议书。完善兑现审批程序、回收款入账和税务代缴代扣手续。
第八章 清欠制度建设
第三十六条 为处理好清欠、诉讼与企业整体利益及经营布局问题,妥善处理法律诉讼方式清欠与经营、当地政府和客户的关系。公司建立诉讼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并建立诉讼案件备案制度,按标的额大小向上级部门报告备案。
第三十七条 要建立企业清欠回收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股权、债券、债权等企业权益,汽车、设备等以物抵债的资产等)处置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未经审批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处置企业清欠回收资产、让利处置债权、私分或个人使用以物抵债的资产。
非法人单位无权处置企业清欠回收资产。
第三十八条 对经过努力回收无望的拖欠货款或经过诉讼判决确实无法执行的案件所涉及的债权,在事实清楚、分清责任的基础上,由公司组织清欠办公室、财务管理部、销售部等有关部门、机构研究提出核销意见,并按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按有关财务制度应核销的拖欠货款,若仍有回收希望,可按照“销帐不销案”的原则处理。
第三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清欠工作报告制度。各下属公司负责人人应认真执行诉讼备案、处置清欠资产、核销呆坏账以及统计报表等审批、报告制度,对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公司建立清欠工作监督约束机制,注重部门之间、个人之间责任制衡关系,实现制度监督。
第四十一条
公司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开展清欠工作,注意倾听员工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群众对公司负责人和清欠责任人的监督作用。
第四十二条
公司将充分发挥和履行监督、保护、惩处和教育的职能。对货款回收、债务追索中发现的违纪违规、乃至腐败行为将严加惩处。对触犯刑律的应及时送交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承包经营企业中的清偿债务、应收账款回收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四条 各下属公司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或具体操作办法。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清欠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清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清欠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解决公司业务活动中面临的客户迟付、拖欠、拒付产品货款项,加强对催收货款工作(简称清欠工作)的管理,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防拖防欠,促进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应收账款是指根据各类合同(协议)约定,公司应收取买方的各类款项。
第三条 拖欠账款是指超出合约规定期限应收未收的款项,其中包括因拖欠造成应补偿的利息。
第四条 公司各单位根据我国有关法律,依据签订的供货合同和履约情况,通过诉讼或非诉讼方式催收应收账款,处理因拖欠货款引起的经济纠纷、解决历史遗留拖欠货款的事项以及为预防发生拖欠采取的措施均为本办法涉及的业务范围。
第二章 机构职责与人员配备
第五条
公司成立清欠办公室(简称公司清欠办),全面负责公司的清欠工作。
第六条
清欠办公室在公司领导下对公司的清欠工作实施专业性管理和业务性指导,参与大额货款清收工作,并协调解决清欠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各下属公司要高度重视清欠工作,由主要领导负责主抓清欠工作,并设立专门的人员负责清欠工作,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
第八条
公司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既有应收账款所在单位独立负责,又有财务、销售、法律和下属公司通力合作的清欠工作体系,并逐步建立客户信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第九条
公司总部及下属公司配备的清欠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要重视清欠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第三章 责任制度
第十条 清欠办主任是清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清欠工作。
第十一条 公司财务部对清欠工作负有专业管理职责。公司财务管理部按照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及时监督货款回收,控制拖欠货款发生,督促拖欠款的清收和追索,核定清欠工作的成本,处理呆账坏账。
第十二条 部门责任
1、公司清欠办公室负责公司总部和下属企业清欠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清欠工作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掌握汇总清欠工作进展情况,审核、填报有关报表,提供分析资料;对各环节清欠责任人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客户清欠的措施和办法。
2、销售部和各下属公司要对签约、履约全过程承担连续责任。负责协调解决清欠过程中涉及合同条款的争议问题,根据供货合同和结算资料,提供有效证据,为清欠工作提供收款依据。
3、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清欠工作中要加强货款结算回收工作,严格财务核算和收款手续,提供有关拖欠款的准确数据,收集客户资金动态信息,及时与企业清欠办公室沟通。参与实施清欠工作中的实物抵债以及实物变现、资产评估等工作。
4、欠款业务所在下属公司要提供相关结算凭据,以便财务、经营和清欠部门掌握货款结算的数额,保证货款及时结算。
5、销售部要及时提供业务合作中的洽商签证等原始资料和数据,保证证据的完整和准确。
6、信息合同部应加强法律事务服务,应加强合同审核,做到合同签定前签署意见、合同签定后内容交底,履约过程中进行检查等。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证据资料,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依案情与诉讼审批程序对案件进行评估、立案、诉讼。
7、公司其它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能,担负清欠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凡对公司统一安排的清收拖欠工作执行不力的,应承担其责任。
第十三条 销售业务经办人是清欠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货款清收的终身责任人。
第四章 清欠原则
第十四条 清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依约主张债权、依法维护权益。按照既积极清收又讲究策略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清欠工作。在清欠工作中要注意与还贷、抵税、清偿债务、处理不良资产结合起来。要处理好清欠与市场开拓、客户关系维护的关系。
第十五条 对拖欠货款的客户,要逐个分析,找出拖欠原因,确定清欠目标和实施方案,根据客户的资金、信用状况采取不同的清收方法,核定清欠指标。
对资金状况较好的客户和债务人,应加大催收力度回收现金。
对于客户和债务人资金状况不好,但项目市场前景看好的,在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 后,可采用有效抵押担保的办法清欠。
对于资金状况不好、经营不善的客户和债务人,可考虑以实物抵债的办法,并做好资产鉴定、评估、保全、资产所有权转移登记等工作。
对于资金状况恶劣、恶意拖欠、恶意逃债的客户和债务人,应果断采取诉讼或其它法律形式,以及法律允许的方式维护企业权益。
第十六条 加强清欠基础资料、文档管理工作,认真清理正在供货合作业务和历史遗留拖欠货款业务的资料。建立应收账款台帐,对清欠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七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债权债务转移,减轻企业拖欠款和债务的双重压力。
第五章 防欠措施
第十八条 注重市场调研、客户信用调查、项目前景分析,强化前期防范工作。建立和完善合同评审制度,制订详细的合同内容条款,审慎签订供货合同,从源头上合理防范和化解拖欠风险,提高销售业务质量。
第十九条 坚持采用最新版的示范合同文本,强化供货合同中关于结算支付的约束条款。明确约定货款支付数额和期限、违约责任、结算方式。
第二十条 各下属公司作为供货方,要严格履行合同,确保产品质量。对客户提出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热情答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给客户留有任何拖欠的借口。
第二十一条 强化各级、各类、各有关岗位人员的证据意识,加强基础资料管理。在履约过程中重视业务进度结算和收款,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随时记录,做好信函往来登记、签证确认、变更洽商文件的归档,密切注视债务人信用信息,及时收集证据资料、随时为索赔和清欠做好诉前基础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在履约过程中,一经发现客户未按合同付款,或货款回收低于约定比例,各有关部门应依照职责立即采取行动,直至停止供料,及时化解拖欠风险。
第二十三条
供货按照合同履约完成后,在未按合同约定足收供货款或对供货拖欠款的债权尚未合理安排或缺乏回收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再次进行供货。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对任何一笔拖欠款的形成和追讨不利情况都要作出具体分析,划清个人责任和单位责任。依责追究,决不姑息迁就。对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贻误清欠工作造成企业法人财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奖惩规定进行处理。
1、对拖欠款严重、清收不力的公司,应直追究负责人和业务经办人的个人责任,追究处理方式包括通报批评、行政记过、免除职务、追究经济责任等。
2、对已分清责任确因拖欠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在未追回或减少损失前,不得晋级提升、不得同意调离本单位。
3、对财务人员在清欠工作中违反财务管理制度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依《会计法》及财务管理制度追究其责任。
4、对合同签订部门前期工作失误、客户信用失实等造成货款严重拖欠和损失的,应视情节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5、对发生严重拖欠并负有直接责任的销售业务人员,不得同意办理离职手续,取消其参加评优的资格。对未完成当年回收货款和清欠指标的,不得兑现提成奖励和享受年终奖。
6、不得以应收款或拖欠款额作为实际收入,对下属公司经营团队或销售业务人员兑现提成、年终奖等奖励。凡是不主动清收清欠或拖延清欠工作,将拖欠款、应收款作为“小金库”用于“少数人”或“小团队”消费或以此谋取私利的,视情节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7、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怠于清偿欠款的行为将予以严肃惩处,对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8、对虚报、瞒报清欠成果或统计数据的,应追究责任人责任,给予行政、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下属公司的分管领导负有所分管单位的清欠连带责任,各下属公司清欠工作不力者,分管领导的年终绩效与欠款业务所在公司的清欠指标挂钩考核。
第七章 考核奖惩
第二十七条 将清欠工作纳入各公司的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公司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注重清欠效益和最终结果的考核,依实际完成结果进行奖罚,做到“敢奖、重奖、敢罚、重罚”,真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十八条 公司清欠办公室代表公司对外进行清欠工作,根据协议按回收比例对责任人进行奖罚。
1、凡完成清欠指标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年清理回收的现金部分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现金金额的5%—10%。奖金分配由人事行政部会同企管部对参与该笔欠款清欠工作的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公示后兑现。
2、对以物抵债完成清欠指标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年变现回收或折现的现金部分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现金金额的5%—10%。奖金分配由人事行政部会同企管部对参与该笔欠款清欠工作的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公示后兑现。
3、经营者实行年薪的,可根据完成清欠指标情况,参考清欠指标回收率计发年薪。
第三十条
应将清欠工作指标纳入公司领导人员及相关人员考核体系,完成指标情况将作为公司领导人员及相关人员任用和奖惩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加强和完善对公司外部人员参与清欠工作的管理。按照一次性奖励的原则,核定清欠指标、奖励标准,并签订清欠责任协议书。完善兑现审批程序、回收款入账和税务代缴代扣手续。
第八章 清欠制度建设
第三十二条 为处理好清欠、诉讼与企业整体利益及经营布局问题,妥善处理法律诉讼方式清欠与经营、当地政府和客户的关系。公司建立诉讼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并建立诉讼案件备案制度,按标的额大小向上级部门报告备案。
第三十三条 对经过努力回收无望的拖欠货款或经过诉讼判决确实无法执行的案件所涉及的债权,在事实清楚、分清责任的基础上,由公司组织清欠办公室、财务管理部、销售部等有关部门、机构研究提出核销意见,并按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按有关财务制度应核销的拖欠货款,若仍有回收希望,可按照“销帐不销案”的原则处理。
第三十四条 建立和完善清欠工作报告制度。各下属公司负责人人应认真执行诉讼备案、处置清欠资产、核销呆坏账以及统计报表等审批、报告制度,对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清欠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