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 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湖政办发[2004]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市财政局《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四年一月十六日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
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03]33号)的精神,结合湖州实际,现就我市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前我市落实“收支两条线”工作的有关情况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中纪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不断推进和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监察、物价、审计、人行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罚没收入和部分收费收入已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2000年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工作目标要求,在市区全面实行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票款分离”,并在全省率先运用了《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同时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试行了部门综合财政预算,基本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综合平衡。通过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党风廉政建设,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我市的“收支两条线”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门和单位上缴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与其支出尚未完全脱钩,有的部门未将执收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二是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尚未全部到位,部分收费项目仍由单位自收自缴,并通过收入过渡户层层上解主管部门,有些部门和单位存在占压资金的现象;三是票据种类繁多,在管理上消耗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是执收单位预算外资金使用仍不够规范、合理,导致部门之间行政开支、职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乱收、乱罚及截留、挪用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现象仍有存在,群众意见较大;五是个别单位的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管理范围。
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重点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当前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为此下阶段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收入管理。要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纳入财政集中管理,全面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票款分离”和罚没收入的“罚缴分离”,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二是规范支出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在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全面反映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确保收支平衡。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从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监督队伍入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收支两条线”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措施:
(一)对市级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
1、将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计生委等5个部门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不含所属院校的收费,下同)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市财政;其支出由市财政按该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
2、除上述五部门外的市级其他部门,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推行部门预算,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全额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并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单位年度支出。
3、对市级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先缴入市预算外资金专户,待票据结报后再按月集中划转市财政专户或国库。
(二)按照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认真编制部门预算、单位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
市级预算编制工作要按照“小步快走,从粗到细,稳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原则,稳中求进,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公平、透明”的部门预算。今后预算编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部门、财政共同理财意识;二是完善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零基预算”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支出定额,逐步推行部门预算;三是制定《湖州市市级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和《湖州市市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县、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同级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划生育等5个部门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其支出分别由县、区级财政通过综合预算或部门预算,按该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实行收支脱钩管理。
(三)深化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改革,完善票款分离实施办法。
1、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管理。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严格按照《湖州市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款分离暂行办法》(湖政办发[2000]119号)要求,实行收缴分离。彻底取消各执收单位开设的各类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账户,单位或个人应缴纳有关规费,根据执收单位开具的《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缴款书》,直接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完善预算外收入收缴管理办法。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2]37号)和省财政厅下发的《浙江省省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浙财综字[2003]80号)要求,制订《湖州市市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非税收入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市级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提高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3、对涉及上下级分成的预算外收入,即中央与省、省与市县分成的收入以及由市县部门代收的省级收费项目收入,实行财政系统上解下拨管理体制,取消上下级主管部门之间垂直上解下拨的做法。
三、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规定,严禁各项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严禁私设过渡性收入账户,滞留收费收入;严禁将收费收入挪用、坐支、瓜分或擅自用于职工福利;严禁应收不收、应罚不罚或将执收执罚权力擅自下放给所属事业单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年度稽查暂行办法》(财综[2002]38号)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标准、票据以及收支管理进行年度稽查。根据省财政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财政预算单位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的通知》(浙财综字[2003]81号)精神,对各部门、各单位银行帐户进行清理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严肃处理。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从讲政治、顾大局、反腐败的高度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保障意识。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合理核定收支规模与支出标准,该保证的经费要足额安排,该拨付的资金要及时拨付,确保预算单位行使职能不受影响。
第二篇: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关
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 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湖政办发[2004]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市财政局《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四年一月十六日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
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03]33号)的精神,结合湖州实际,现就我市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前我市落实“收支两条线”工作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中纪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不断推进和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监察、物价、审计、人行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罚没收入和部分收费收入已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2000年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工作目标要求,在市区全面实行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票款分离”,并在全省率先运用了《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同时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试行了部门综合财政预算,基本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综合平衡。通过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党风廉政建设,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我市的“收支两条线”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门和单位上缴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与其支出尚未完全脱钩,有的部门未将执收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二是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尚未全部到位,部分收费项目仍由单位自收自缴,并通过收入过渡户层层上解主管部门,有些部门和单位存在占压资金的现象;三是票据种类繁多,在管理上消耗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是执收单位预算外资金使用仍不够规范、合理,导致部门之间行政开支、职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乱收、乱罚及截留、挪用
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现象仍有存在,群众意见较大;五是个别单位的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管理范围。
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重点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当前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为此下阶段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收入管理。要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纳入财政集中管理,全面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票款分离”和罚没收入的“罚缴分离”,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二是规范支出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在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全面反映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确保收支平衡。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从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监督队伍入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收支两条线”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措施:
(一)对市级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
1、将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计生委等5个部门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不含所属院校的收费,下同)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市财政;其支出由市财政按该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
2、除上述五部门外的市级其他部门,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推行部门预算,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全额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并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单位支出。
3、对市级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先缴入市预算外资金专户,待票据结报后再按月集中划转市财政专户或国库。
(二)按照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认真编制部门预算、单位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
市级预算编制工作要按照“小步快走,从粗到细,稳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原则,稳中求进,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公平、透明”的部门预算。今后预算编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部门、财政共同理财意识;二是完善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零基预算”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支出定额,逐步推行部门预算;三是制定《湖州市市级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和《湖州市市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县、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同级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划生育等5个部门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其支出分别由县、区级财政通过综合预算
或部门预算,按该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实行收支脱钩管理。
(三)深化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改革,完善票款分离实施办法。
1、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管理。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严格按照《湖州市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款分离暂行办法》(湖政办发[2000]119号)要求,实行收缴分离。彻底取消各执收单位开设的各类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账户,单位或个人应缴纳有关规费,根据执收单位开具的《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缴款书》,直接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完善预算外收入收缴管理办法。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2]37号)和省财政厅下发的《浙江省省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浙财综字[2003]80号)要求,制订《湖州市市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非税收入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市级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提高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3、对涉及上下级分成的预算外收入,即中央与省、省与市县分成的收入以及由市县部门代收的省级收费项目收入,实行财政系统上解下拨管理体制,取消上下级主管部门之间垂直上解下拨的做法。
三、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收支两
条线”改革的规定,严禁各项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严禁私设过渡性收入账户,滞留收费收入;严禁将收费收入挪用、坐支、瓜分或擅自用于职工福利;严禁应收不收、应罚不罚或将执收执罚权力擅自下放给所属事业单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稽查暂行办法》(财综[2002]38号)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标准、票据以及收支管理进行稽查。根据省财政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财政预算单位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的通知》(浙财综字[2003]81号)精神,对各部门、各单位银行帐户进行清理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严肃处理。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从讲政治、顾大局、反腐败的高度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保障意识。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合理核定收支规模与支出标准,该保证的经费要足额安排,该拨付的资金要及时拨付,确保预算单位行使职能不受影响。
第三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8-24 【生效日期】2005-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已于2005年8月24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各地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现对2005年至2008年检察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检察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2005年至2008年,是检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检察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部署,落实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总结我国检察工作的实践经验,从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检察体制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
今后三年检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重点解决当前制约检察工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做到检察体制更加合理,检察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检察工作保障更加有力,检察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面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检察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对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的领导,坚持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及地位。
--有利于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通过深化检察改革,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措施,增强监督实效,维护司法公正。
--有利于服务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促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检察改革的有益经验,科学吸收和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的有益成果。
--坚持依法进行,循序渐进。改革的各项措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凡与现行法律有冲突的改革措施,应当在修改有关法律后实施。
二、检察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改革和完善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
1、探索完善刑事立案监督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研究探索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交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机制。研究完善立案监督的方式,强化立案监督的效力,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2、健全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依法完善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中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中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则和关于完善查处刑讯逼供等涉嫌犯罪行为工作机制的规定。
3、健全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完善刑事抗诉制度。探索完善对死刑复核程序和死刑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制度。研究开展死刑复核监督的措施,依法完善对死刑执行活动监督的制度,健全工作机构,规范监督工作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相关规定。
4、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建立健全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的监督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商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有关规定。
5、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与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羁押状况通报制度、羁押期限的批准、备案机制和羁押期限届满前告知、提示和换押制度。建立监狱、看守所、劳教所与检察机关的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并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6、探索建立检察机关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在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中有渎职行为或其他影响公正办案情形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更换办案人员的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发现办案人员渎职的途径、建议更换办案人员的具体情形以及提出建议更换办案人员的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并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7、健全司法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查办和移送机制。建立侦查监督、公诉、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检察、民行检察等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拓宽发现司法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渠道,建立和完善案件线索审查、调查和移送、查处的衔接与配合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完善司法工作人员渎职案件查办和移送的相关规定。
8、完善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措施和程序,探索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探索建立民事、行政公诉制度和人民检察院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制度。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调取法院审判案卷的具体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9、根据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最高人民检察院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检察机关在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活动中的监督职责、措施和工作程序,建立检察机关对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工作的监督制约制度。
10、最高人民检察院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关规定,完善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制度,规范检察长、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具体程序。
(二)完善检察机关接受监督和内部制约的制度,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11、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和规范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职责权限、组织形式和监督程序,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完善相关规定,并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12、建立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的备案、批准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决定立案侦查或者作出逮捕决定的,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对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备案、批准的具体规定。
13、建立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检务督察制度。对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形成统一、全程、严密、高效的执法监督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完善相关规定。
14、健全和规范执法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重点明确执法领导责任制和执法人员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合理确认执法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修改完善人民检察院错案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15、全面实行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进一步完善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以及在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过程中听取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意见的程序,实行犯罪嫌疑人约见检察官控告违法行为的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完善有关规定。
16、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修改、完善检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依法扩大检务公开的范围,拓展检务公开的途径,完善检务公开的工作机制,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制度,提高检务公开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在诉讼各个环节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检察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17、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健全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依法制定搜查、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的具体操作规程。在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中逐步推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等收集言词证据活动的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统一的录音、录像操作规程。
18、继续深化审查逮捕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规范介入侦查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健全审查逮捕中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制度,对审查逮捕工作文书实行繁简分流,完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衔接机制。
19、进一步深化公诉方式改革。继续深化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探索公诉部门引导取证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的简化审理程序,实行量刑建议改革试点。
20、在检察机关实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专人负责制,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设立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机构。探索实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案起诉制度和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出庭支持公诉方式。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完善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相关规定。
21、在检察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针对轻微犯罪和初犯、偶犯、过失犯罪等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小的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完善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工作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
22、进一步深化检察委员会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改革,规范议事程序,加大决策事项的督办力度,适时修改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提高检察委员会议事质量和效率。
23、严格依法规范执法行为和办案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制定统一的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执法操作规范,对执法活动中的岗位职责、人员管理、执法流程作出具体规定。
24、推行检察业务、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结合业务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形成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科学、监督制约严密、考核及时准确、管理手段先进的科学管理机制。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都要按照“三位一体”的机制进行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统一的“三位一体”规范化建设标准和绩效考核体系。
25、进一步完善司法解释工作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修改完善司法解释工作程序的规定,实行司法解释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制度。
26、改进检察工作宏观指导机制。建立适应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要求的评估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有关检察工作评估和分类指导的规定。
27、建立和健全对外交流机制,完善检察机关国际和区际司法协助与合作制度,规范检察机关内部个案协查和司法协助工作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完善有关制度,理顺办理涉外案件的内部协调机制,探索犯罪嫌疑人外逃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取证、引渡、遣返以及追缴赃款赃物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四)完善检察机关组织体系,改革有关部门、企业管理检察院的体制
28、逐步改革铁路、林业等部门、企业管理检察院的体制,将部门、企业管理的检察院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明确有关检察院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选拔任用以及案件管辖权等。
29、规范人民检察院派出机构的设置。研究制定人民检察院派出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派出机构的设置条件和审批程序,规范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权范围。
30、改革检察机关司法鉴定机构。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相关规定,完善检察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机制,明确检察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五)改革和完善检察干部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
31、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上下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采取措施加大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的协管力度,探索实行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的提名制度。
32、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通过考试录用工作人员的制度,实行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初任检察官的制度。逐步建立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从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中择优选拔的工作机制。省级人民检察院每年要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学生充实基层人民检察院。完善检察官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与国家司法考试、检察官遴选制度相配套的任职培训制度。
33、推行检察人员分类改革,对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检察人员分类改革的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确定检察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
34、完善检察官晋升、奖惩、工资、福利、退休、抚恤、医疗等保障制度,协调落实检察津贴。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
35、研究制定贫困地区检察官选任录用的特殊政策,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到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检察机关工作。通过实行干部交流、挂职、特殊津贴等措施,保障贫困地区检察机关的队伍稳定和检察工作的协调发展。
(六)改革和完善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切实解决基层人民检察院经费困难问题
36、探索建立人民检察院的业务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保障、分别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的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的业务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保障、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落实“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检察经费保障制度,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检察工作需要,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级人民检察院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县级人民检察院经费基本保障标准。完善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检察机关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方式。
三、完成检察改革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探索。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要高度重视检察改革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推进和落实检察改革摆在检察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每年安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级人民检察院要成立检察改革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务求取得明显实效。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
检察改革事关检察工作的全局,要在中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进行。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实施涉及检察体制的改革和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与机制改革,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商。需要修改法律的,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对于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的改革措施,各省级人民检察院要按照中央和高检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推进检察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各项具体改革措施都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列出推进和落实的时间表,认真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工作。
对于需要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实施的改革措施,高检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规划,有关内设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统一部署、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对于由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地情况具体落实的改革措施,各省级人民检察院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精心制定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检察改革的各项工作要求得以落实。
(三)深入调研,科学论证
各级人民检察院和有关责任部门,在制定具体方案时,对重大改革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要大力做好与检察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改革措施,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切实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要注意认真研究检察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的健康开展。
(四)加强督促,强化指导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级人民检察院的有关业务机构是各项改革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对口业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保证检察改革顺利进行。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每半年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报告一次进展情况。对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部署、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级人民检察院要通过指导、巡视、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检察改革的总体进展情况,加强对检察改革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和要求得到认真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永善县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永善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永政发〔2005〕203号)精神,为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按照云南省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以及省、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要求,中央、省、市要求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试行“乡财县管乡用”,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实行乡财县管改革是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需要。
我县大部分乡镇经济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自求平衡的基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随着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的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等,乡镇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弱化。与此相适应,乡镇财政运行和管理的条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财政收入萎缩,且乡镇间收入差距较大,乡镇财政支出功能减弱。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使之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职能相适应。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是促进各乡镇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理顺县乡分配关系,保障乡级的必要支出,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需要;是适应农村综合改革新形势,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遵循积极稳妥、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逐步建立规范的县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随着县级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确定的原则对乡镇财政体制再进行逐步调整。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新形势,为促使财力资源在乡镇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从2006年起,对各乡镇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短收扣减补助收入、超收部分县级集中、建立激励机制、适度转移支付”的财政体制。
(一)县乡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
1.收入划分。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的25%部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烤烟农特税、非税收入、溪洛渡电站工程建设及县级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建设实现的各项税收列为县级收入,其中烤烟农特税按县政府决定事项实行单项考核;乡级实现的建筑安装营业税列为县乡共享收入;除上述收入之外的其余收入列为乡级财政收入。
上述各项收入全部入县级金库。
2.支出划分。
(1)乡级财政承担的本级支出。属乡镇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供养人员的工资性支出、零星增资、职工福利费、遗属补助、独子保健费、退休职工建房安家费、职工死亡抚恤安葬费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供养范围的半供养人员经费,村干部岗位补贴及村级公用经费。
(2)县级财政承担的乡级支出。工资普晋的增资部分;乡级财政供养人员中在职职工一个月工资奖励和住房公积金;属乡级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经费;新招考录用公职人员和复退军人安置按当年在职人员月人均工资水平增加相应乡镇的补助(以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下发的文件为依据);调进调出人员支出,按当年在职人员月人均工资水平增加调进乡镇和减少调出乡镇的补助(以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下发的文件为依据);专项补助按批准数增加补助。
以上县级财政承担的支出,除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经费外的其他支出均按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办理。
(二)乡镇财政收支基数的确定。
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体制基数:收入体制基数实行一年一定;当年乡镇一般预算收入体制基数以前两年各乡镇同口径完成数的平均数和一定的增长比例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各乡镇实际情况和政策性因素后确定。
乡镇财政支出基数的确定:当年的财政支出基数以上年末各乡镇财政承担支出的财政全供养人员、半供养人员和相应的支出水平测算人员经费支出(含村级);采用系数法,选取各乡镇财政供养在职人数、离退休人数、村干部人数、村级定补人员数、村(居)委会个数、村民小组个数、乡镇国土面积、距县城公里数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测算,较为合理、公平地确定乡镇公用支出。村级公用
经费按每村每年50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测算。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乡级和村级人员经费支出数+乡级和村级公用支出数。
(三)乡级财政补助收入的结算办法。
1.建筑安装营业税(减除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的税费减免部分)实行比例分享,乡镇财政30%,县级财政70%,年终由税务部门提供签证,县财政结算后相应增加各乡镇的转移支付补助。
2.烤烟农特税按当年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办法办理结算。
3.乡级补助收入=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建筑安装营业税分享收入+追加(追减)预算指标
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以当年县财政测算下达的预算指标为准。各项补助由县财政测算确定后另文下达。
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包括县对乡镇的困难照顾性转移支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
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县级财政承担支出应追加追减的预算指标+追加的专项补助+有关结算补助收入(含下达的烤烟补助及奖励资金)。
未尽结算事项按各年终财政结算时的有关结算要求办理。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县财政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乡镇间的财力差距进行必要调节。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各乡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既鼓励发达乡镇的发展,又照顾贫困乡镇和不发达乡镇的经济发展。县财政将本着实事求是及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对乡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保证其基本支出和公共服务的支出需要。同时,县人民政府也将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出台),促进各乡镇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和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乡镇财政要在转移支付补助政策支持下,自求平衡,逐步消化历年赤字,充分体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其他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适时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县乡财政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不断规范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需要。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有关规定
1.坚决杜绝为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而互相拉税、收过头税和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该乡镇参与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资格。
2.财政、税务部门要严守法规、严格把关,准确划分各乡镇的收入。如有违章操作、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发现,将给予相关人员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六、原《永善县新一轮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案》(永政办发〔2005〕33号)作废,本方案经县政府审定印发后执行。
七、本方案未明确事项按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要求执行。
八、本方案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区深化七项改革强化财政管理
孝南区深化七项改革强化财政管理
开年来,我区财政部门继续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一是国资监管规范化。区国资局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宜都市国有资产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上半年对中小企业局、建筑业管理处等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规范处置,实现了国有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二是预算编制精细化。不断细化支出科目,着力改进和完善区本级部门预算报送内容和形式,将全区70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信息在网上予进行公开;全面实施综合预算,不断增强政府的宏观调空能力;认真完成了3000万元区政府债券的发行管理工作,确保发挥转贷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非税征管网络化。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征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上半年,全区纳入财政非税专户管理资金为103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57万元,增长3%。非税收入累计划、缴 110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5万元,增长22%;四是集中收付自动化。区国库收付中心充分发挥综合处理平台优势,继续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全面开展标准化管理,以财政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全年共受理业务 122884笔,支付财政性资金 103645万元,拒付660笔,金额825万元;五是政府采购制度化。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采购规模和效益。上半年共办理采购业务337批次,采购金额4953万元,同比增
长92%,节约资金40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7.4%;六是农村综改模本化。区综改办以“规范工作形式、规范业务流程、规范文档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农村综改模本化管理,顺利通过省考核评估组的验收,并积极督办和协调了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工作,5月下旬提前完成了“普九”化债任务;七是网络建设便捷化。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有力保障了财政业务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社会优抚资金信息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拨款和总预算会计系统和用友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