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饶农商行十年改革发展纪实
文中划横线为重点
黄河口岸的农信改革交响
——广饶农村商业银行十年改革发展纪实
题记:她是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明星机构,是兵圣故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她是全省农信系统学习的标兵,是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是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标杆银行”;自2007年以来,她连续七年综合实力在全省农信系统排名第一。她就是广饶农村商业银行。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她始终以支农富农为己任,与“三农”发展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一道赢得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美誉。
十年发展,唱改革之交响
广饶农商行坚持走以完善法人治理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优化升级之路、以不断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之路、以风险防范优先为核心的审慎发展之路,十年间不断自我超越,破茧成蝶。自2007年以来,综合实力连续七年在全省农信系统排名第一;2004-2009年,连续六年被山东银监局授予 ‚良好银行‛称号;2011-2013年,绩效状况连续三年经山东省财政厅考核评价为‚AAA‛级;2013年7月,被山东银监局评为全省农信系统三家‚标杆银行‛之首。在改革中腾飞。十年来,广饶农商行经历了从合作制到股份合作制,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蜕变,在银行化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农信系统的前列。2004年9月,广饶县联社率先改制成为广饶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全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此后,经过5年的探索发展,于2010年9月成功转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山东省第四家农村商业银行。
虽然名称只是几个简单汉字的变化,但背后隐含的意义和现实效果却完全不同。这是广饶农商行向现代化银行迈进的重要一步。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广饶农商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一是股权结构趋于合理,以成立农商行为契机,实施了股权改造五年计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合理减少小户股东户数,提高法人股占比,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的管理架构,明确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了履职考核及退出机制,实现了权、责、利的有机结合。三是社会形象明显提升。以‚新标识、新服务、新形象‛启动新一轮品牌塑造工程,加快精品网点建设,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累计资助公益事业及捐款300余万元,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稳健中前行。合规经营、防范风险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时刻坚守的底线。广饶农商行坚持合规风险管理,在经营管理上求 ‚严‛、求‚精‛、求‚细‛。一是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部门职责、业务流程、制度办法等,强化制度执行力和风险问责,形成了覆盖全行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全面、系统的制度制约体系,确保了管理的连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二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网络体系,严格前台操作制约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稽核对经营的监督作用,把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和每笔业务都臵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将风险管理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并签订责任书,增强全行防范风险的约束力。三是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结合案件易发领域、易发部位和管理漏洞,大力开展‚飞行‛检查和业务条线风险排查活动,及时掌握业务风险点,及早消除风险隐患,加强后续跟踪整改和审计问责,加大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2011年,广饶农商行又在全省农信系统率先实施了‚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工作,并在全行推行‚信贷精细化管理‛工程,其中信贷人员精细化管理项目成为全省农信系统2014年重点推广的管理提升项目之一。
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农信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广饶农商行坚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战略创新,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理念,加快村镇银行建设。2011年8月,广饶农商行主发起设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垦利乐安村镇银行开业;2013年12月,主发起设立的第二家村镇—庆云乐安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2014年1月,第三家村镇银行—昌乐乐安村镇银行获准筹建。二是产品创新,提升信贷服务水平。立足地方经济特色,大胆创新,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和‚量体裁衣‛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发展。三是服务创新,构建阳光服务体系。成立了阳光服务站、阳光快车道、阳光直通车、阳光信贷等服务形式,探索开展流动性金融服务,初步构建起了‚阳光服务体系‛。
十年兴农,奏普惠之旋律
农信的根在农村,‚立足城乡,服务‘三农’‛,这是广饶农商行永不言弃的信条。秉承60年的农信文化,广饶农商行始终领军地方农村金融服务,成为全省农信系统的优秀代表。
评级授信惠及千家万户。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组织信贷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集中评级授信,大力推广适应农村特点的农户贷款证。在所有营业网点设立了‚信贷专柜‛,开通了‚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13年末,该行在全县553个村中评级授信农户、个体工商户7432户,发放贷款证3442个,授信金额5.6亿元。
创业贷款助力农民创业。以扶持青年、妇女兴业、增收致富为目的,大力开展了‚农村青年创业计划‛和‚助推百千万农村妇女创业活动‛,通过资金帮扶,政策引导,积极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近三年来,该行累计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6270万元,支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79个,帮助463名农村青年走上了创业发展的路子。
量体裁衣引领农业发展。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发展,以龙头引领农业发展,为涉农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信贷产品,相继开办了棉花仓单质押贷款、银行汇票质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第三方监管动产抵押等贷款品种。同时,大力发展企业信用联盟,实行贷款程序简化、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目前,共组建企业信用联盟4个,入盟企业17家,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超过5亿元。
自助服务走进万村千乡。加快农村地区硬件自助服务设施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1年,开始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让农户‚足不出户‛轻松理财。截至2014年5月末,全行共布放银联POS机1035台、信息机234台、ATM机120台,设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10处;开通个人网银32865户,企业网银1435户,手机银行(短信版)7040户,手机银行(WAP)6846户,手机银行(客户端)2294户,电话银行20331户。
十年铸魂,谱人本之乐章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广饶农商行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坚持人本管理思想,以四项活动为载体培育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积聚企业发展能力。广饶农商行大力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风气,依托员工终身教育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主要领导带头讲课、带头调研、带头学习。近年来,该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场,培训员工20000余人次。
以职业道德建设为载体,构建规范服务文化。广饶农商行以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着力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自2007年以来,该行相继在员工中开展了 ‚三知‛(知学、知理、知足)、‚三心‛(爱心、孝心、诚心)、‚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内心世界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感恩‛、把握好一个‚度‛、‚张弛相彰、快乐工作‛等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文明诚信、奉献感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广饶农商行建立物质激励、发展激励、情感激励等多重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关注员工生活,将荣誉和利益牵系到每位员工,为员工提供平等竞争机会。近年来,通过岗位竞聘12名普通员工走上中层副职岗位,3名员工走上了中层正职岗位。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每年均举办职工演讲比赛、新春联欢会、趣味运动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并成立了乒羽、篮球、自行车、音舞、书画摄影、业务创新研讨、文学写作七个协会,定期开展活动,陶冶了员工的情操,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广饶农商行新一轮十年征程已经展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考验,广饶农商行人将一如既往的以改革激情、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稳健的发展策略去创造农信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广饶农商行 高传星 范磊)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海安农商行专版——成立三周年发展纪实
跨越发展,勇立潮头 ——海安农商行成立三周年发展纪实
2011年2月28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原海安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改制组建的海安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并对外营业。三年来,海安农商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按照市场化、制度化、民主化经营导向,依托体制机制优势,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实现了经营实力与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截至2014年2月末,全行存款总额322亿元,贷款总额203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占全县三分之一,其中储蓄存款市场份额达45%,存贷款总量稳居全县各金融机构和全省长江以北县域农商行首位,是南通地区唯一的“AAAAA”级农商行,被评为中国服务县域经济领军银行、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实力篇:厚积薄发,强势发展显本色
海安农商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形势,立足县域市场,紧扣“支农支小”的发展主线,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主动顺应形势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拓展业务,取得良好的发展业绩。
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坚持“存款立行”,充分发挥网点优势、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考核政策的调整以及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引导全行员工加强营销、攻坚克难、广拓储源、争抢份额。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一时间将各档次存款利率全部上浮10%,切实让利储户,有效提升了存款业务的竞争力。持续改进服务设施,加强服务培训,加强企业形象建设,为存款业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至2月末,全行存款总额达322亿元,比三年前净增149亿元,增幅达86%;存款市场份额达34.35%,比三年前上升0.64个百分点。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简化办贷程序,成为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度和贡献度最大的银行,至2月末,全行贷款总额达203亿元,比三年前净增80亿元,增幅达65%。
大力推进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连续多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农户贷款阳光授信上限提高到50万元,共授信农户10.5万户,授信总额达45.8亿元;授信小微企业605户,授信总额16.7万元;积极落实“银政企携手攀新高”行动,与企业报团取暖,共同发展,共支持规模以上企541户56.3亿元。
走出去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在积极服务海安经济的同时,积极实施跨区域经营,走出去发展战略。2011年12月28日,首家异地支行盱眙支行开业,成为全省长江以北首家设立异地支行的农村商业银行,打破了长期以来业务发展的地域限制。今年2月25日,由海安农商行作为主发起行成立的首家村镇银行贵阳小河科技村镇银行隆重开业,发展脚步由省内进一步扩展到省外,第二家村镇银行贵州修文江海村镇银行也已获得贵州银监局的筹建批复。稳步实施对同业战略投资,先后参股涟水农商行1800万股,占该行股本总额的15%;参股如东农商行3500万股,占该行股本总额的5.38%。
管理篇:强基固本,凝心聚力谋转型
管理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原动力,更是企业赢得竞争、永续发展的持久推动力。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已在海安农商行员工心中深深扎根。
树立牢固的合规经营意识。以弘扬合规文化为抓手,先后开展了“合规管理建设年”、“合规管理强化年”和“合规管理严管年”活动,通过完善制度流程,引导员工学规、懂规、守规,持续巩固合规建设成果,使合规经营意识在每个员工心中深深扎根。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建立了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中心、以增值为目的的审计工作新模式。开展信贷合规达标支行创建工作,引导支行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全行基本消除违规贷款。
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了统一的授信制度、授信决策机制、信贷定价机制以及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强化贷款三查,严格考核问责,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上线不良资产管理系统,成立贷后管理中心,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
也不断加大。至2月末,全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77%,比三年前下降0.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覆盖率388.63%,达到省内同业先进水平。
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坚守安全生命线,不断加大技、物防投入,及时更新安全设施,新建网点安全设施建设全部符合安全标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组织安全学习和预案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高度重视防范电信诈骗工作,成功堵截多起电信诈骗案件。推进平安金融创建,所有网点全部达到“平安金融”创建标准,三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改革篇:革故鼎新,谋篇布局重实效
海安农商行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原则,强化改革,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权责明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现代企业运营机制,为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快网点服务转型。海安农商行不断整合网点资源,调整网点布局,加大网点环境的改造力度,三年来累计对10多家网点进行了装修和改造。全面导入CI品牌形象策划工程,通过内修理念,外树形象,所有网点统一标志、统一外观、统一布置,塑造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点形象。启动标杆网点建设项目,强调营销理念和文明服务规范,并通过对文明规范服务要求的固化、落地以及日常的管理、监督和检查,提升网点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促进网点由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海安农商行通过推进员工岗位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类别清晰、层级分明、权责明确、薪酬合理、流动有序的岗位管理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可进可出、可上可下的用人机制,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推行岗位竞聘和竞争上岗,建立中层后备干部队伍,三年来累计有47名员工通过竞聘走上更高层次的岗位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建立“员工成长手册”,制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测试,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实施员工“归乡工程”,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
推进运营管理改革。海安农商行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不断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实现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将电子银行部由二级部门升格为一级部门;将资金营运职能从财务部门剥离,成立资金营运部;撤消信贷管理部,设立授信管理部和风险管理部;推行运营体制改革,撤消财务会计部,设立运营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实现业务后台集中统一作业和管理。引入微贷技术,成立微贷事业部,专注为小微客户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通过机构调整,逐步建立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提高为一线、为基层、为客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实行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海安农商行以经营的市场化来应对利率的市场化,在存款利率方面,第一时间将各档次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并将这一惠民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有效促进了存款的快速增长;在贷款利率方面,实行市场化、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政策,将客户贡献度与忠诚度、贷款风险度、竞争度以及产品营销偏好度作为贷款定价的依据,做到“同质同价、优质优价、竞争优价”,并实行利率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了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篇:锐意进取,创新服务促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海安农商行针对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机制灵活的竞争优势,持续不断地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和贷后管理系统的切换上线工作。加大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力度,先后开发非现场监管报表系统、现金流通管理系统、不良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十多种应用系统,其中非现场监管报表系统、现金流通管理系统分别被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在全省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工作相关制度,定期开展科技应急预案演练,基层网点全部配备科技专员,科技应用水平和问题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渠道建设取得成效,至2月末,共发行借记卡 33.5万张、贷记卡1.06万张,企业网银存量客户3620 户、个人网银存量客户16244 户、手机银行存量客户 12318户、POS特约商户1342 户。金融便民服务实现“村村通”,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小额取
现、消费、转账、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银行卡品种进一步丰富,先后推出圆鼎卡金卡、圆鼎IC卡、圆鼎鲁班卡、政府公务卡。深化同业合作,资金业务、票据业务、债券业务全面发展。第三方存管业务、代理销售贵金属业务、理财业务和国际业务陆续推出,有效满足了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将“用心取信,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渗透到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引领企业发展。构建了行报、网站和电视专栏节目三大企业文化宣传平台,信息宣传工作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强化市场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经营导向,建立员工面谈沟通制度,出台行长室成员尽职考评办法,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引导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转变工作作风,队伍形象有效提升。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上,海安农商行将全面推进商务转型,不断开拓创新,改进服务,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尽心服务实体经济,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以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服务着力打造南通地区标杆银行,实现同业领航目标。(王 剑、陈 菲)
第三篇:农商行范文
尊敬的农商行领导:
六月香果业有限公司在贵行的大力扶持下,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公司已经取得骄人的业绩,产、储、销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已成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涉农企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公司在加大投入建设冷链物流园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公司财务工作的监管,9月28日贵行在对我公司贷后检查中发现了我司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账户监管协议》,致使贷款资金回笼滞后,且公司资金流量处于较低水平,财会人员工作不主动,未能与贵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鉴于上述问题,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公司董事会在9月30日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整改意见:
1、加强对财务工作负责领导的工作监督,定期不定期听取财务工作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严格遵守银行的《账户监管协议》,规范账务处理,做到专款专用;
3、4、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尤其是超市货款的催收;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银企联系,紧密银企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整改,使我们的工作有所提高,同时也能得到贵行的谅解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公司的健康发展。
祝:贵行业务蒸蒸日上!
江华瑶族自治县六月香果业有限公司2011-10-10
第四篇:农商行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
农商行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题,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致使部分农村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问题仍较为突出。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农商行发展情况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资源供给不足。国有大型银行在商业化改造过程中,从县乡撤减机构收缩业务,农村整体资金供应能力明显下降。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和职能萎缩,已经基本丧失了信贷支农功能。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臵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现在的农业银行很少向农户贷款。原来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重,支农作用明显弱化。而一些非正规金融元素,由于没有取得合法地位,缺乏规范和保护,因此它在有效利用乡土信用资源,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方面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资金短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资金需求按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1)社会公共性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农 业科技推广,农业风险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资金需求,这项资金需求是以财政为主,金融为辅来解决。(2)经济公共性需求,包括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等资金需求,此项资金需求是由财政和金融共同解决。(3)生产性资金需求,包括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微贷款等资金需求。这类资金需求基本由金融解决。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商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框架。立足新体制新机制的后发优势、人缘地缘网点的传统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农商行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支农服务显著改善。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广“阳光信贷”工程,着力满足广大农户贷款需求;二是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结合起来,有效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农商行改革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剧了存款市场竞争
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纷纷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批准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大量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在丰富金融市场的同时,也给农商行“三农”业务、城乡居民业务带来较大压力,甚至给当地的金融带来潜在的风险。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他们吸引农户资金入股,通过发放贷款获取收益,并将利润进行分红,一般情况下农村资金互助社分红比例远远高于同期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因此大量农户资金从农商行流入农村资金互助社,不仅造成农商行储蓄存款的流失,而且这些资金不会真正有效的服务三农,变相成为高利贷的资金来源。
(二)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大量信贷资金流失,甚至亏损
农村金融的笔数巨大,但单笔资金数额小,信息不对称,耗时多成本高。传统银行要求房屋,土地等抵押物,基层农户和个体缺乏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无法落实抵押担保;贷款时限性强,要求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贷款额度小而分散,同时贷款市场受自然灾害,市场等诸多不可预测因素影响,使得贷款成本高,风险高,效益相对较差;乡镇企业作为贷款主体的缺陷主要为:(1)融资成本高;(2)资产质量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3)信用观念不强。
(三)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
近年来,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更加强调贷款 的质量和回报,其经营的利润和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经营活动风险不确定,农村信用社没有足够的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数量不多,农村信用社都表现为“非农化”特征。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压力和支持,可以说是行政干预的结果。现有基层金融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金融技术和产品,与借款人之间的合作存在制度和技术障碍,难以把握应对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村微贷款中有一部分是用于日常生活之需,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相悖,农村信用社受到行政干预和利润导向行为,满足需求作用有限。
(四)税率调整影响非县域农商行改制积极性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农信社改制为非县域农商行后,营业税率将从3%上升至5%。农商行改制以来,市场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非县域农商行仍然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城乡为市场定位,提高营业税率将挫伤农信社改制为非县域农商行的积极性。
三、优化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农商行改革。对农商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激励和约束,提高以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能力。继 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机制,增强实力。进一步扩大微贷业务规模,支持农商行开展微贷业务、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二)积极发挥转型发展优势。一是充分利用根植于“三农”经济,贴近中、小、微型企业,贴近社区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三大工程,面向“三农”提高贷款投放量,面向农户扩大贷款覆盖面,面向中小企业提高贷款辐射面,切实满足“三农”、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信贷需求。二是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决策半径短、行动迅速的优势,推行目视管理,通过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序时推进,加强督导,提高各项工作执行力。
(三)进一步丰富营销产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提供便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小额农户贷款、商业性大型贷款和政策性公共产品资金供给等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满足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一是“盯住同业、盯住市场”,采取模仿创新途径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在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准入条件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延伸现有产品和服务线,逐步形成公司、社区、小企业、贸易金融业务有机衔接的产品体系,涵盖信贷、理财、储蓄、银行卡、外汇结算等多项业务,打造产品套餐,发展“草根金融”,即不注重抵押和担保,注重现金流,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微贷技术和产品。
(四)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一是按照“专业风险有分工、全面风险有统管”的要求,落实各类风险的“归口与联动”管理。二是建立合规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三是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做好五级分类、不良资产清收等工作,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农商行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吸收借鉴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以促进发展为要务,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农商行发展的用人机制。三是认真落实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员工岗位责任制,增强员工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正、负激励并重原则,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农村金融技术专业队伍,鼓励有实力的农商行与国有银行建立农村金融微贷技术培训基地,推动微贷咨询业的发展,培训本土的微贷技术专业队伍。
第五篇: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镇**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每到村边赶集或去村里走访,总会碰上好多家长,他们都高兴地朝我打招呼,‘学校变化可真大啊!孩子愿意去上学了,一大早就催着做饭呢’。”现在,乡亲们的“口碑”,令**校长百感交集。2008年12月,35岁的**就任**镇**学校校长。当时,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平房教室年久失修,微机
老化几无可用,信息技术教育无法开展……概而言之,学校面临撤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老百姓留住学校!”念兹在兹,**校长心如磐石。
改变从“现在”开始
**学校,坐落在鲁山脚下,业已经历了49年的风雨沧桑。在现代背景下,学校偏于一隅,办学条件、设施及资源优势何在?“任凭困难八方来,学校只从一路去——走信息化办学之路!”上任伊始,**校长成竹在胸,“只要想做,总能做出一点事情来,就让改变从‘现在’开始吧!”按照“硬件建设先行 → 骨干教师引领 → 学生学习应用”的办学思路,4年来,**学校“一骑绝尘”,发展轨迹历历可辨:2009年,学校建成涵盖办公室、功能室、教室的校园局域网;更新微机室用机20台;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一台办公微机;建设了校园广播系统和电子备课室;安装了校园监控。2010年,电子白板走进学校教室(上半年4个班级,下半年4个班级);更新微机室用机10台;安装了自己的高压配电室。2011年,学校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级全覆盖;完成了校舍的加固改造维修任务,建设了食堂餐厅;配置了自己的服务器,创建了学校门户网站。2012年,学校教师实现人手一机;三年级“一对一”数字化课题班开课;无线网络覆盖校园;“蠡风”办公平台启用;建成了网络监控中心;家校平台投入使用。2012年以来,学校抢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摸索,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
变化从“数字”开始
电子白板从“0”到“11”的突破;教师用机从“1”到“42”的更新;微机室用机从“12”到“40”的提升;一系列数字,不仅彰显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变化,更是该校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肇始。“过去,教学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晚上在家琢磨着备课,第二天就按照自己想的去讲,哪里有什么教研活动呢。”在**学校业已工作26年的郑云清老师兴冲冲说,“现在,教室里有白板和多媒体设备,备课的时候把课件做好,上课打开电脑就能调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快马加鞭未下鞍”。整饬一新的**学校,接下来推出了“三个创新”:集体备课。学校备课系统模块的设立,使教师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库。他们通过上传教案、课件,既提高了教导处检查教案的工作效率,更让自己充当了一个“挖井人”的角色。“每次备课,我都上网查阅优秀教案和课件,然后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添加自己的思路。慢慢地,我上课面对学生有底气了,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准确了。”谈及信息化带来的收获,青年班主任阚方力就像抓到了“彩头”一般高兴。设立“博客奖”。随着网络的发展,写博客成了“香饽饽”。一教师在教育网站上发表了教学博客后,**学校立马设立了“博客奖”:凡是一年撰写教学博客超过100篇者,奖励从优。“笔记本”进课堂。学校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样,老师们可以随时查找资料,下载教学资源,不但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开拓了山区学生的视野。对此,李健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的课件集合了网络优秀的教学资源,然后采用最先进的白板上课,我们的教学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
化成从“趣味”开始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学校三年级信息技术实践课课堂。“我成功了,我有自己的邮箱了!”“你的密码我知道,我都看到你的邮件了,哈哈!”“哇,太神奇了!”……“三年级教室里人声鼎沸,上课纪律怎么这么乱?”刚刚在全体教师会上讲过课堂有效性的**校长,带着一丝不快推开了三年级教室的门(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呵,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场面!“有的学生甚至下位跑到同学面前争论,无视我这个校长的存在。”恍然大悟的**校长毫无愠意,“我没有打扰学生的兴致,只是坐下来静静地听课。”原来,班主任郑云清老师正在教授信息技术的体验课:《申请免费的电子信箱》、《收发电子邮件》。此时,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彼此发送电子邮件,且不断有学生欣喜地报告:老师,我收到了某某发给我的邮件。**校长介绍,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来我往,乐此不疲,展现了小孩子特有的“顽”和“淘”。“看到农村孩子在信息化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快乐,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说起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校长满面春风。如今,**学校远赴城里上学的学生已悄悄回流了。“咱家门口的学校和城里的一样好,干嘛要舍近求远呢!”说这番话的**村村民任金永,早就决定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了。2013年5月,**学校被评为淄博市第三批数字化校园。“作为一所山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跑道’上,我们的脚下永远都是起点……”这是**校长及其老师们的共识,亦是恒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