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管理的若干意见_百度文(精)
关于进一步规范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 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海发[2006]26号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中国海监总队: 建设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当前,随着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巨大的开发压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24号要求“要继续强化对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规章制度到位”。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进行破坏性开发活动,严格控制一般性开发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因此,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各类开发活动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依法规范开发行为,明确禁止围填海和海砂开采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行为。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除科学研究需要以外一般禁止任何人 进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以从事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缓冲区和核心区内均禁止进行开发活动。因科研教学确需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活动计划。申请经保护区管理机构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区内
开展各类活动时,不得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活动结束时必须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纸质副本或多媒体拷贝。
三、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可以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旅游参观等适度开发活动,开发活动应符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特定区域的海洋功能区划,并且不得对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活动计划并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申请经保护区管理机构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时,必须按照批准的旅游线路、活动方案和持续时间组织进行,不得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有条件的应配合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
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因重点
建设项目确需在保护区实验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提前一个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并附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基本情况报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报告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应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用于保护区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保护区管理机构对申请预审后,由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进行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须经有关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保护区管理机构因工作需要,自身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的,也需要编制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基本情况报告,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报告,由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区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申请单位在保护区内开展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时,必须按照批准的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规模和施工运营方式进行,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的规模和运营方式如有改变,必须重新报批。
五、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应严格遵守保护区功能分区。保护区功能分区因历史原因划分不合理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管理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六、外国人进入海洋自然保护区需经批准。组织或协助外国人进入保护区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外国人在保护区内的活动计划。保护区管理机构对申请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外国人在保护区内开展各类活动时,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活动结束时必须依法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纸质副本或多媒体拷贝。
七、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大日常巡护管理力度,及时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在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责令整改。对经批准在保护区内开展开发活动的当事人,要加强对其活动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同时,要对开发活动区域及时实施生态监测和评估,根据情况调整开发行为。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结束后,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将办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件及照片等立卷归档。
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本着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原则,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积极发展保护区的生态经济,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九、在海洋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开展各类用海活动,应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函[2006]3号的有关要求,依法办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手续。
十、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应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执法监察和日常巡护,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保护区内违法用海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十一、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发活动的具体管理程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本文件的要求执行。
二○○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 陆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附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 陆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风能是宝贵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电对调整优化我省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陆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规范陆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风力发电作为技术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获得了快速发展,为加强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国家先后制定了《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规范风电项目前期、项目核准、工程建设和运营等管理工作。我省陆上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扶持下,风电开发利用步伐明显加快,风电场建设区域由初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山区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省通过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总体上实现了陆上风电的有序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一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阶段,出现了对水土、林地、林木保护不力甚至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促进我省风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陆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管理
5.地级以上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核准的竞争性配置方案组织开展项目招标工作,确定项目中标单位,并与中标单位签订投资合同。
6.省发展改革部门将确定业主的风电项目列入省风电开发计划,上报国家能源局备案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落实风电项目建设条件
项目业主单位依据竞争性配置招标方案核准文件及投资合同做好项目建设条件落实工作。
(一)组建项目法人。项目业主应在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后到项目所在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项目法人的工商、税务登记手续,完成项目法人组建。
(二)完善相关审批手续。项目业主要进一步做好风能资源评估、工程地质评价(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并按照有关要求办理规划选址、环评、水土保持、用地、节能评估、电网接入、工程招标核准等开工前手续。需占用林地的项目,还需办理使用林地手续。需要采伐林木的,须办理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四、规范项目开发行为
(一)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任务和工程总承包,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投标。提高对施工单位资质要求,引进具有大型工程施工经验的企业承担工程建设,严禁工程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引进有资质的单位做好施工监理工作,对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监测工作。项目业主要委托水土保持专项监理、监测资质单位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和监测工作,以加强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监管,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严格控制工程开挖扰动面,做好场内道路截排水和边坡防护措施,严格按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弃渣处置方案处置弃渣,建立余泥渣土堆放点,严禁向山体两侧直接倾倒余泥渣土等野蛮施工行为。切实做好表土的保护利用,及时植树和封育管护,恢复场区地表植被。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对在山脊等生态脆弱地区施工建设的陆上风电项目,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最大程度减少对山体植被造成破坏,避免引发地质灾害。
(四)做好配套电网建设和并网服务。电网公司根据风电项目建设计划和项目接入系统设计方案,及时开展配套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工作,确保电网工程与风电工程同步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后,电网企业及时与项目业主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和购售电合同。
(五)做好竣工验收。风电场工程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后,应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开展用地、环保、水保、消防、安全、并网等各项专项验收,在各专项验收及全部机组试运行验收通过后一年内,由项目业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在完成竣工验收后及时将竣工验收总结报告、验收鉴定书和相关材料报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过竞争性配置获得项目开发权的项目单位如发生违约,项目单位要承担招标方案和投资协议规定的相关责任;情节严重的,按照招投标法规定,自违约时间起3年内取消其参与风电工程开发投标资格。
(二)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项目投产一年后,省发展改革部门可根据需要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后评估,对项目建设效果和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分析,督促项目业主单位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决策水平,并为制定和完善相关风电政策措施提供依据。评估结果作为项目业主单位参与后续风电项目开发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11〕27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安全、有序开发水电,确保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省水能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水电开发尤其是中小水电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水电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支流规划工作滞后,无序开发现象突出;越权审批和未批先建行为普遍存在;水电站建设监管不严,废渣乱堆乱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已建成水电站环保、水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落实不到位,下泄生态基流普遍不足;招商引资把关不严,开发权倒卖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管有力的水电开发建设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水能资源合理有序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广大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二)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有序开发水电资源为主线,以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抓手,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水电站建设,促进水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水电开发建设规划要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及有关相邻地区之间的利益,兼顾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和渔业等方面需要,与江河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在保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优化水电站开发布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环境,有利生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水电开发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切实落实好各项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在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
——依法依规,监督有力。水电开发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水电开发前期、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生产等全方位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科学开发水电
(一)完善水电规划。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考虑发电、防洪、灌溉、供水、旅游、渔业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抓紧编制或完善全省水电规划。黄河、渭河、白龙江、白水江、洮河、湟水、大通河干流的水电规划除国家完善调整的以外,其他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完善和调整;省内其他河流的水电规划由所在市州负责编制和完善,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水电规划要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等相协调。未列入规划、不符合规划或没有规划的水电站一律不予审批。
(二)明确项目核准权限。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进一步调整中小水电核准权限。自2012年1月1日起,除由国家核准的水电项目外,省内其他河流装机容量25万千瓦—5000千瓦(含5000千瓦)的水电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装机容量5000千瓦以下的水电项目由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不得下放核准权限。水电项目核准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甘政办发〔2011〕124号)有关要求,在报请核准前须取得国土、环保、水利、林业、建设、农牧、电力、地震、安监等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准文件。同时,针对省级和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非主要河流的水电项目,省发展改革委要结合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简化前期工作和核准程序的具体办法,促进水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等,省发展改革委要建立水电开发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设立准入门槛,确保水电开发业主在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水生生物补偿、地质灾害防御和移民安置等方面有能力实施恢复和补偿措施,禁止和淘汰没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单位、个人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对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没有开工建设或私自倒卖水电站开发权的,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按基本建设程序重新审批。各市州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条款,积极探索建立水电开发履约保证金制度,履约保证金收取单位、收取途径、资金比例、返还方式、监管措施等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额度原则上不超过总投资的5%。对按期建成的水电站,要积极主动返还履约保证金本息,维护政府诚信。
(四)节约利用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审查水电站用地方式和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占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地和林地。对确需占用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占用的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把好行政许可关,杜绝“批少占多,未批先占”等违法行为发生。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覆矿产资源审查,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五)加强水电运行管理。各水电站业主要按“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水利部门和抗旱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调度,编制汛期调度运行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保障上下游、左右岸生活、生产用水以及安全。水电站运行前要按照《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新建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管理办法》等规定,完成电力质量监督检验,通过并网安全性评价,办理发电许可证。水电站运行必须保证合理的生态下泄流量,避免造成下游河段脱水,最大限度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检测和监管。水电站运行要遵守监管部门关于大坝安全管理及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各类制度规范,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提高水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六)不断创新水电开发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规范和加强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合理的水电利益分享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农牧民以投资、土地或其他方式(投工投劳)入股参与水电开发,以及通过电价调整等手段为当地群众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形式,使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水电开发带来的好处,实现水电产业和谐发展。
三、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移民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必须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认真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根据功能定位,实行水电资源限制开发;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含实验区)、重点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水电。
(二)落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责任。水土保持是水电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程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切实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理、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尤其要重视取土、弃渣治理。
(三)完善水生生物保护措施。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资源影响的补偿制度。已建设的水电站应制定水生生物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措施和资金,采取补救措施,将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新建水电开发项目必须进行水生生物专题评价。确实需要在各类保护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征求林业、农牧、国土资源、水利、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偿。
(四)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设计,确保万无一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按照评估确定的防治措施施工并组织验收,未经验收不得投入运行。水电站业主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开发建设中不良地质条件地区的地震地质勘查和专题研究论证、勘查设计及防治措施。要高度重视高坝大库、病险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严格执行水库建设抗震规程规范,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
(五)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移民安置方案是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涉及移民的水电站,有关设计、建设、监理、业主和所在地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按照“移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制定实施细则及配套办法,认真开展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并依据职责分工,超前启动和加快移民安置,研究制定落实移民政策的具体措施,确保移民安置与工程进度相协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水电开发建设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安监局、省地震局、省信访局、甘肃电监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组成,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召集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部门和行业工作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全省水电开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明确职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政府是水电站监督管理主体,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水电开发的主管部门,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农牧、移民、地震、安全、电监、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电站监管工作,特别是要对小水电站的建设质量、“三同时”制度落实、防洪安全、森林草原植被恢复、安全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三)强化问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水电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肃查处在水电站开发前期、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水电开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批准或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水电站,追究项目所在地政府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恶意串通、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的,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建设以及不符合国家安全规范的水电站,电监部门不得受理《电力业务许可证》申请,电网企业不得批准上网。无法排除或拒不排除安全隐患的水电站,由地方政府下达关停决定。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水电开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关于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指导意见
[甬劳社就〔2008〕169号] 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为规范公益性岗位组织管理,维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甬政发[2008]63号)精神,现就我市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1.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岗位。
2.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公益性岗位开发实施管理规定,审核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安置,监管公益性岗位资金,指导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业务运作。
3.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选聘安置,举办岗位培训,承担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4.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性岗位管理运作。
二、公益性岗位组织形式
1.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为依法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有规范、统一的名称,名称中要包含“XX街道(乡镇)公益性岗位”的字样。2.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由发起人担任或街道(乡镇)委派。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可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1.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主要是安置符合甬政发[2008]63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安置不超过5%的本辖区户籍失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
2.公益性岗位录用人员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先特困,后困难”的原则,优先安置年龄大、技能弱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人员。
3.公益性岗位实行能进能出,竞聘上岗。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须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对不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人员,可以予以解聘;对通过努力达到脱困的人员,应该按规定建立退出机制。
4.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四、经费管理
公益性岗位经费由财政给予补贴,补贴包括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其他必需费用。
市辖各区公益性岗位补贴额度按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 180%确定,其中,工资按市区最低工资的108%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数按最低缴费基数确定,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负担,从工资中扣除;最低工资的5%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工伤事故后单位应支付部分的费用和其他费用,专项经费实行区级统筹使用。具体支出项目由各区自行制定,报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备案。
五、其他
1.原各区的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在2008年底前依法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完成依法注册登记后应及时在“就业与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内“公益性岗位”模块中变更名称,并在1个月内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
2.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随时掌握辖区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作,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报表台帐制度和统计月报制度,及时将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输入电脑,动态反映公益性岗位运作和各类困难人员安置情况。
3.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岗位的审核,建立公益性岗位审核准入制度,严禁将经营性岗位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岗位列入公益性岗位范畴。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08年8月18 日印发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人员规范管理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人员规范管理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秘〔2015〕6 号)、《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合教〔2012〕311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幼儿园保教人员规范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严格保教人员准入制度,合理配置师资。各幼儿园教师和教辅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类人员须具备相应资格:专任教师须具备幼儿教师资格;保育人员须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经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卫生保健员须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并取得《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培训合格证》;园长应具备中师以上学历,3 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工作经历,同时须取得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幼儿园各类工作人员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工作。
二、要加强幼儿教师信息备案管理,完善教师录用制度。各幼儿园聘用教师等专业人员,须报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审核、注册录用。各幼儿园教师变动须及时上报备案登记。每年教体局将对全区各幼儿园教师资格信息核查,查证幼儿园聘用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严肃处理。
三、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保教人员行为。各幼儿园必须坚持幼儿为本,师德为先,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保教人员要将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保护幼儿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平等对待每个幼儿,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发掘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激励保教队伍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形成人人争做师德标兵、个个争当优秀教师的良好氛围。
四、要创新培养培训机制,促进专业化成长。各幼儿园必须抓好业务学习和培训, 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 提升保教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保育水平。要加强园长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园长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及研修,进行政策法规、规范管理、专业知识等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园长、举办者的教育和管理能,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五、要建立督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幼儿园要建立长效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幼儿园管理者职责,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坚持落实每日巡视与检查制度。教体局将强化督查机制,成立年检评估组,联合民成科、校安科、组人科、财审科、教研室、督导室等科室对民办幼儿园全面评估,并把安全、师德作为年检的重要内。要求幼儿园对保教人员实施考核, 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晋级、职称等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对于因管理问题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幼儿园,追究管理者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幼儿园取消奖补,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