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

时间:2019-05-12 20: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

第一篇: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

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

【摘 要】如何有效加强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克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费不足等困难,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进而真正办成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有力宣传上具,成为农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舞台和致富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本地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管理

引言

广播电视转播台从成立时起就担负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效益是转播台追求的最大目标。在广电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播电视转播台曾经承担了最重要的宣传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另外,作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转播台也为广大的听众送去精神食粮。作为广播电视转播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对于山区以及复杂地形区来说尤为重要,老百姓看电视和听广播,都只有靠高山转播台的接力传输。

本文分析了县级高山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电视台的自身特点,对其管理和综合应用提出发展建议。

一、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有线电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一些建台较早的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带来了一定冲击。

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大多位于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另外,交通的不畅通也给转播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机房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随着有线电视的覆盖率不断提升,很多管理者认为高山台这个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难度偏大,专项建设经费少,没有架设有线电视的价值高,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对高山台的建设不重视,使得部分高山台的设备相对陈旧,很难得到更新,造成了转播质量的下降,给广播受众带来很大影响。

县级高山广播电视台担负这为一方百姓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任务,要想从目前发展的窘境中走出,就需要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县级广播电台生存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转播质量。

二、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特点分析

(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

近年来,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喉舌,首先仍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第一位的。

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从成立到现在,就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效益是转播台追求的最大目标。广播的传输手段主要靠无线覆盖,广播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节目,例如,城市中的交通广播非常受司机、乘客朋友的欢迎,还有很多内容贴近农村和农民的节目,也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好参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二)与有线转播方式将长期并存

虽然有线转播方式已发展为较大的广播电视产业,无线广播方式仍是保障人民享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播电视既需要有线的产业,也需要无线的事业,只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才能更兴旺发达。

广播电视转播台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传媒,在市场化的今天,仍是只追求社会效益,对广大的观众和听众进行无偿的服务,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性文化项目发展的扶持政策。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广播电视转播台架起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是国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三、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虽然广播电视转播台在广电宣传中担负重大的社会责任,但面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有线电视发展的冲击,近年来,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承受了很大的冲击,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加强对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综合利用呢?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此展开探讨。

(一)分级管理,职责分明

俗话说: “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对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尤其适用。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从建设到利用都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自然条件差,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同时,高山上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经费不足等其它因素,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面临极大困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该天的广播电视正常转播,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开始筹建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时采取了如下措施:

1.工程设计方面

在建设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时,结合当地山区多、农田少,地形条件复杂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时,选择了将广播电视转播台机房分在两个不同地段建没。在该山区海拔比较高的山峰上建设发射机房,这样有利于信号发射的效果,另外,将控制机房建设在半山腰,有利于控制机房工作人员的生活便利,发射机房至控制机房实现了有线定时开关自动控制化,所以对转播台的控制不会带来影响,也给转播台的管理带来了不少便利。

2.人员管理方面

在借鉴了其它高山台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独创了聘用三级管理人员,实行分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首先,招聘一名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合同工,主要负责高山站所属设备(发射机房和控制机房等)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控制机房自动开关机和转播信号质量的监测工作。

随后,结合本县广播电视工作的特点,从高山台所在地的乡广播电视站调入一名专业机务员,全面负责该高山台的管理工作,并随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故障,该机务员的工作关系直属县局管理,在高山台所在乡的政府常驻,供高山台专职专用。

最后,成立了专门的讯号传输部,部内设机务室,主要负贵县广播电视局直属的各电视台设备的维修工作,另外,机务室成员每月要到高山台例行巡查,对高山台的设备进行全面测试和保养,并负责检查高山台其它相关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

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表明,三级分工管理制的实行,既减少了高山台管理的工作量,避免了人员冗余,又通过常驻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高山站所面对的衣食住行等困难,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也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的提高,是在对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管理工作方面,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又实用的好方法。

3.设备质量监测方面

为了及时反馈高山台广播的效果,对高山台播出的信号质量实行三级监测制。结合几年工作的实践和实际监测效果,证明所采用的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三级分工管理制度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该高山台的转播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综合利用,促进发展

1.发挥优势,面向市场

在保证完成广播电视正常转播工作和转播质量的前提下,高山台利用区位优势和设施优势,开始转向市场。例如,在高山台建台的初期,与该县的水电公司经过沟通,决定在高山台的相关设施中搭挂一个水电系统的无线系统中继台,水电公司一次性交纳高山台建设费后,每月再定期缴纳相关的管理费用,而高山台负责水电公司的设备安装和保养,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2.行业合作,综合开发

高山台大力宣传相关的广播电视保护“条例”,组织专人负责高山台设施的安全性与正确性,一系列管理措施的采用也给高山台的广播质量提高了坚实的保障,为高山台发展行业合作,进行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山台的发展常常面临经费不足、发展困难的困境,为切实解决此问题,巩固广播事业的坚强后盾,高山台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和相关设备的技术优势,与县无线电管理小组合作,投资组建县党政系统无线电通讯网,发挥行业优势。

高山台在发射机房共安装了五组400MHz的无线通讯中继设备,该无线通讯中继设备所组成的网络目前已发展了二百多台选呼拨号无线电话手机和台机,既解决了县城的区乡村通讯难的问题,又增加了高山台的预算外收入,有利于高山台经费不足问题的解决。近年来,调频广播附加信道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也为高山台的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结语

如果管理和综合利用措施得当,县级高山电视台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面临困难的方法是多样的,本文分析了高山广播电视台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工作实践为高山台的工作提供了发展思路,高山台如能发挥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将真正办成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有力宣传上具,成为农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舞台和致富的良师益友。

第二篇: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论文

摘要:国内广播电视步入数字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广播电视步入数字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而结合本地区的情况看,基础设施滞后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进程程。参考周边地区电视转播台,并以本区广播电视转播台为具体实例,针对本区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问题情况,提出相应设计改造升级的手段计改造升级的手段,旨在为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

1前言

经济社会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推进,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更加多元,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化的发展时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化的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要求供电设备和线路具有良好的环境电设备和线路具有良好的环境,要求广播电视转播台要适应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充分查找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有助于确保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于确保数字化进程的推进。现以本区转播台为具体实例,针对转播台基础设施中存在的不足对转播台基础设施中存在的不足,以引导相关转播台解决此类问题类问题,同时提出问题解决的改进方案。

2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工具广播电视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在缩小城乡差距及技能培训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分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是国家和农民联系的直接工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播电视是现阶段比较经济的一种工具比较经济的一种工具,是人们获得信息重要途径[[1]。广播电视需要较高的投入需要较高的投入,也是一个比较重视装备的行业。从这些年的情况看的情况看,因为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因,改善广播电视装备,需要上下级多方的投入要上下级多方的投入,仅能解决庞大系统当中的突出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脱离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法从根本上脱离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

3广播电视转播台情况

本地区的广播电视台为主要的骨干电台本地区的广播电视台为主要的骨干电台,信号覆盖面积光光,收视人口众多。转播的电视节目较多,目前转播CCTB新闻综合广播及CCTVCTV1等等。本台在本地区的海拔及相对地面高度均适中度均适中,其中发射机房是三层楼房结构,占地面积在397397m2,内内部配置发射室及值班室。较早架设5656m自立塔的发射塔塔。本台有1条简单的游道条简单的游道,本条道路总长度为33.9km,路面宽度在33.8m,可驶入车辆可驶入车辆,由相关人员进行路面维护。使用农用低压电供电用低压电供电,5050kVAk台站负载台站负载。当前工作人员若干,并配置有1台扫频仪台扫频仪、1台场强仪台场强仪,同时还包括其余工具若干,自从广播电视台覆盖工程启动后播电视台覆盖工程启动后,在正常运行中的发射机有7部部,发射总功率为88kWk,提供全天候节目播放提供全天候节目播放。

4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备问题

44.1设备因素44.1.1发射设备陈旧的问题以往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注重功能要求以往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注重功能要求,设置独立的组织架构架构、空间房间布局等[[2]。因为气候环境的影响,天馈系统面临严重老化临严重老化,较大程度上影响信号指标。因为配件的缺乏,早期设备已经不再使用期设备已经不再使用,又不能进行修复,专门的维修工具匮乏乏,使得一些节目要想正常转播很难;为确保电视节目的转播和发射和发射,所以,需要买进新型发射机数部。44.1.2节目监测和台站安全监控设施匮乏的问题机房播出节目因为缺少专门的监控系统机房播出节目因为缺少专门的监控系统,所以无法监测机房播出的节目机房播出的节目,当前信号接收使用的电视机接2台台,工作人员无法通过监视来开展工作员无法通过监视来开展工作。购进的2台电视时间较早台电视时间较早,使用时间长时间长,无法确保电视节目的稳定性;相比发射节目,电视数目较少目较少,在检测安全性上欠缺。所以,为防止播出中出现隐患患,需要安装节目监测设施和台站安全监控设施。44.2供电防雷系统因素44.2.1台站供电条件的问题本区所处海拔相对适中本区所处海拔相对适中,从广播室电视转播台建立以来,一直在使用农用低压电一直在使用农用低压电,专用的供电线路尚且缺乏,面临着突出的安全隐患出的安全隐患。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影响及供电线路过长等路过长等,容易产生多种事故,如断线及变压器被盗等,导致供电停止供电停止;同时当前发射台负载超过5050kVAk,但供电线路尚没有配备专门的高压线路设施有配备专门的高压线路设施,电台用电质量并不合格,设备保护不当护不当,避雷设施等保障缺失。44.2.2全台防雷接地系统长期未修的问题供电线路缺少防雷避雷设施供电线路缺少防雷避雷设施,面临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当有雷电天气时有雷电天气时,易遭受侵袭。从这些年气象监测报告情况来看况来看,机房、发射塔等处接地电阻全部接近1010Ω,仍需要进行改造和升级改造和升级。44.3其他因素44.3.1机房建筑面积小的问题因为机房不配套因为机房不配套,和设备安装环境要求不符。早期建设的机房可使用面积不足的机房可使用面积不足,小于9999m2,缺少相应的配电室和维修室等室等,同时机房和生活间混在一块。值班环境不好,设备堆在一起一起,相互之间构成干扰。44.3.2上山道路易中断的问题通往该台的道路为简单的土路通往该台的道路为简单的土路,长度为33.9m,路面宽33.8m,因为早期修建的缘故因为早期修建的缘故,尚能通过车辆,由相应的人员对道路进行维护道路进行维护。因为站台人力和物力不充足的原因,引起道路不顺畅路不顺畅。因为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塌方的情况况,使得道路受损,消耗较多的人力和财力。44.3.3运行经费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无线发射台的公益性原因,往往运转经费不足运转经费不足,地方财政仅对工作人员的工资负责,修补经费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将其纳入国家财政项目上目上,对站台运行及设备维护等提供经费,有效解决存在的道路不畅问题路不畅问题。

5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方案

考虑到发射台问题现状考虑到发射台问题现状,针对该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包括下述内容括下述内容:11)买进设施设备买进设施设备,构建发射台及节目传输设备,构建安全监控系统建安全监控系统,监测节目;22)构建机房避雷系统构建机房避雷系统,升级供电线路路;33)构建台站围墙及台站道路构建台站围墙及台站道路,新建技术用房与发射机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4)节水措施节水措施,合理设计并建设项目水环境水环境,确保日常用水供应的安全性,节约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续利用,营造良好的项目区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给水系统,确保供水水质满足卫生标准确保供水水质满足卫生标准,水量稳定,水压可靠;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的排水系统。节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逐步提升用水效益;55)节能规划节能规划,围护结构实施保温隔热,且热工性能满足要求;调整南向整南向、北向、东西向的窗墙比;多使用两对侧开窗,生成穿堂风风,便于夏季降温,减少空调耗能。上述案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种情况。对当前的发身引塔实施检测对当前的发身引塔实施检测,同时新买进4部电视发射机机、2台馈管充气设备台馈管充气设备、40000m架设发射电缆布线桥架等架设发射电缆布线桥架等。本城区专门采用新的供电杆路区专门采用新的供电杆路,专门建设台站专用变压器,使用44.2km供电线路供电线路,安装避雷设施等;买进2台备份发电机及3台稳压电源稳压电源,为确保节目信号不受到干扰,针对广播电视光缆信号传输号传输,同时添加了3套数字微波电路传输设施套数字微波电路传输设施,新建5.55km长线路长线路;构建机房防雷避雷接地系统,确保综合接地电阻在1Ω以下以下;将避雷防雷设施安装在信号传输线路等上;专门构建相应的配套设施应的配套设施,如配电室及维修室等[[3]。针对防雷能力不强设备备,经过改进,采用使用价值的设备提升了抗雷击的能力,不再是被动避雷再是被动避雷,变为积极抗雷[[4]。总建筑面积为850衬衬,避开生活区,1490490m2的化台站场地地。修33.9m的发射台上山道路的发射台上山道路,将路面加宽到5..5m,修剪33.2m的道路排水沟的道路排水沟。针对塔防路段,实施整体修正,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的存在,针对部分路面,实施硬化和沙化。新建60000m台站围墙墙,将通风设施及冷暖设施配置在机房当中,增加生活和办公等设施等设施,如车辆和炊具等,建立供排水设施,完善消防设施。

6结束语

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存在的上述问题较多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存在的上述问题较多,也有必要进行相应升级改造工作要进行相应升级改造工作,以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传输输。许多广播电视台具有较强的建设时间,和本地区的广播电视转播台相似电视转播台相似,然后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在广播电视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许多转播台存在诸多问题,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作还需继续推进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作还需继续推进,并做出充分评估评估,搞好改造升级的相关工作,确保播出不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滕永强,李培元,杜爱霞,蒋辉.论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171.[2]江祖锋.视音频系统设备IP化化、网络化背景下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考[J].东南传播,20162016(6):151~154.[3]张建梅.西部地区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20152015(15):246~247.[4]孟庆堂.广播电视转播台避雷设施改造升级的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8).

第三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无线发射转播台(以下简称发射台)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发射台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根据发射台的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发射台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中央直属发射台、位于省会城市的省直属发射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其他省直属发射台、地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县级发射台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县以下转播台宜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四)以下将“三级保障发射台”、“二级保障发射台”、“一级保障发射台”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宜配置自备电源;

(二)二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暂时做不到两路外电的,应配置自备电源;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应配置自备电源。

第五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宜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调频、电视发射台的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

(三)二级播出负荷宜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播出负荷应设置备用变压器,主备变压器应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五)智能电源设备应实施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禁止通过外部网络进行远程维护。第二节 信号源系统

第六条 所播节目均应具备至少两路不同传输路由的信号源;信号来源应安全可靠,且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的相关规定。第七条 信号源处理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置信号切换、分配等设备,并在相应节点配置应急跳线端口;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信号切换、分配等关键设备应有备份,切换设备应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所有信号处理设备应具有本机数据管理接口;

(四)信号源接收、复用及数据插入装置等处理设备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的相关规定。第三节 发射系统

第八条 应根据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频率、功率等参数配置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

第九条 短波发射机应按N+1方式(N不大于4)配置,中波发射机宜按1+1方式或并机工作方式配置。

电视发射机应按1+1方式配置,调频发射机应按1+1或N+1方式配置。第十条 发射机倒换装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在配置主备发射机时,应配置发射机倒换装置和假负载;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发射机倒换装置应具备电动倒换功能;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倒换装置应具备远程控制倒换功能。

第十一条 天馈线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中、短波天馈线系统的配置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的规定,安装工艺应符合《中短波天线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57)的规定;宜采用双调配网络结构,并配备相应的倒换装置;

(二)电视和调频天馈线系统的配置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规定;宜采用双馈结构,并配备相应的倒换装置;

(三)天线塔桅杆的配置应符合《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GY 5001)的规定。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

第十二条 播出信号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对自台所有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宜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自台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质量、效果进行记录,异态记录信息宜保存一年以上。

(二)二级、一级应建立播出信号监测系统,对自台所有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等重要节点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具备信号异态声光报警功能;应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自台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质量、效果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十三条 设备运行监控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应对信号源系统和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功能,能够对系统关键设备进行遥控;

(二)一级应建立设备运行监控管理平台,对信号源系统和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对系统关键设备远程和自动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等功能;-;

(三)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十四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三级应对配电设备的电压、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对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对供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及主要参数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应建立供配电及环境的监测管理系统,对供配电系统工作状态、关键参数,机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集中监测,具备异态声光报警、监测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等功能;

(五)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第五节 台站环境

第十五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及外部环境等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有关规定,满足设备安全运行要求;机房应采取必要的防鼠、防虫等措施。新建中、短波发射台台站环境应符合《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9);新建调频、电视发射台台站环境应符合《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8)。第十六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对机房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其中天线区监控系统宜具备入侵报警功能。

第十七条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防护围墙、防雷接地系统、通风采暖或空调系统的配置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台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台防护围墙、通风采暖或空调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有关规定。第十九条 通讯设施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置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一级应配置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置与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第六节 维护器材

第二十条 应备齐关键设备的备份单元,备足设备维修所需的常用元器件。

第二十一条 应配置常用维护工具、检修专用工具、安全保护工具、现场应急抢修工具和相关材料;应配置运行维护工作必需的仪器仪表。第七节 灾害防护与应急播出

第二十二条 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宜建立灾备播出机制,当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能够尽快恢复重要节目的播出。第八节 无人值守台站

第二十三条 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发射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台站建设、系统设备配备应符合《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179)的相关要求;

(二)技术系统配置应满足相应保障等级的要求;

(三)应建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站内播出信号、设备运行、电力和环境等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具备信号防插播、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控制或远程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管理等功能。

第二十四条 无人留守的发射站点,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采用封闭式空间设计,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下良好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漏、防虫、保温等防护条件;

(二)应配置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空调设备、自动控制功能的消防设备、入侵报警功能的安防监控设备;

(三)应建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站内播出信号、设备运行、电力和环境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具备信号防插播、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管理等功能。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运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应遵循《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179以下简称《运维规程》)相关规定,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节目、频率(频道)、功率及其他技术参数满时间、满功率、满调制地发射广播电视节目。

第二十六条 无线发射台安全播出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18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5%;

(二)二级,停播率≤6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3%;

(三)一级,停播率≤3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2%。第二十七条 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中波、短波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中、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5)的要求;

(二)电视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77)的要求;

(三)调频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69)的要求;

(四)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移动多媒体广播UHF频段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D/J 020)的要求;

(五)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9.4)的要求;

(六)中、短波发射天馈线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的相关要求;

(七)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馈线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馈线系统技术指标》(GY/T 5051)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供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电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出变更管理制度应包括播出变更的启动条件、播出变更前的各项准备措施、播出变更的检查确认规定等;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事故时长、影响情况、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的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设备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管理责任分工、日常管理要求等;

(九)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分类明细、存档要求、出入库管理规定、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二十九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定和完善各项运行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行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节目调度流程、播出事故处理及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发射机开(关)机流程、发射机倒换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行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三十条 发射系统的安全播出责任由承担发射任务的发射台负责。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建有发射系统需要自行承担安全播出责任的,必须具备相应的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并遵守统一的安全播出运行管理规定。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委托发射台运行维护其发射设备的,应按本实施细则要求落实系统配置与运维体系,明确安全播出责任归属和运行指标要求,并明确双方的安全播出责任和义务,签订有效协议,报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第二节 维护管理

第三十一条 应遵循《运维规程》的规定,建立“计划科学、分界明确、操作规范、管理严格”的维护机制,做好各技术系统日常维护以及大修、更新改造等工作。

第三十二条 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的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维护工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第三十三条 应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并结合自身承担的维护任务、各类设备设施的特点,制定供配电系统、信号源系统、发射系统、自台监测系统等的维护操作规程。第三十四条 维护分工、分界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将台内技术系统各环节的维护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二)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明确信号源主、备用关系,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机制、联络电话等。第三十五条 应按照《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对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妥善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置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检测和维护。第三十六条 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维护任务时,安全播出责任仍由委托方承担。委托方应选择具有相应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订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应对代维单位的操作进行规范,在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督管理;应禁止代维单位的远程维护。第三节 技术管理

第三十七条 需要将无线发射台设置为无人值守站的,应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非法干扰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防暴恐应急预案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第三十九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含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以及突发故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

(二)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三)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为播出提供重点保障。

第四十条 新建发射系统需要申请试播期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由中央投资建设的应逐级报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批准。

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第四十一条 例行停机检修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停机检修,并将例行停机检修时间逐级报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二)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合理安排同城市和相邻城市的例行停机检修时间,并报总局备案;

(三)例行停机检修申报材料应说明例行停机检修的周期、起止时间、涉及的节目及频率、影响范围等内容。

第四十二条 临时停机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总局直属发射台,需临时停机3天(不含)以上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报至总局批准;需临时停机3天(含)以内的,应提前2个以上工作日报至总局备案;

(二)地方转播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发射功率在50瓦以上(不含)的发射机,需临时停机7天(不含)以上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总局批准;需临时停机7天(含)以内的,应提前2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总局备案;

(三)地方发射台转播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或转播中央节目发射功率在50瓦(含)以下的发射机,需临时停机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四)申请临时停机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五)临时停机申报材料应说明临时停机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及频率、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内容;

(六)临时停机批准或备案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监管部门,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

第四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台站地址、发射频率、功率、天线有效高度等运行参数需要变更的,应逐级报至总局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申请单位应在变更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

(二)变更后应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行;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第四十四条 施工涉及或可能涉及安全播出的,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宜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机的,应做好临时停机申请(或备案)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消防等各项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施工可能对安全播出造成的影响、防范措施、应急操作处理流程以及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等;

(三)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隔离出施工区域,放置警示牌,并进行有效管控;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现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机房环境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四十五条 安全播出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对处置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四)根据重大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出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第四十六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经过本单位领导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四十七条 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

(二)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建站档案、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含运维工作记录、系统操作记录、运行监测记录等)、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运维档案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四十八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高塔供电、防雷、给排水、通风和消防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208)、《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三)高压供电系统操作人员应熟悉电气规程,熟练掌握电气设备性能、接线方式、运行方式等。天线和高塔的维护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熟练掌握设备的电气基本知识和高空作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第四十九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安全管理:检查安保、防火、防雷等技术安全情况,以及信号源、技术系统的信息安全情况,评估安全风险;

(二)系统配置:检查技术系统分级保障的配置及验收情况,评估技术系统的可靠程度;

(三)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四)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五)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调查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第五十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

第五十一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及与播出有关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五十二条 播出相关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将信息安全纳入安全播出管理,合理配置工作岗位和人员,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

(二)应按照《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037)的要求,划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三)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038)的相关规定,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和整改;

(四)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和策略,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访问控制、运行维护、应急处置、人员管理和培训、文件档案管理、审核检查等方面规范各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五)网管、电力和环境监测等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并采取病毒防护、授权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同时根据安全需求对病毒库及操作系统等进行更新和升级,保障系统安全。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含义:

(一)停播率指发射台所有播出节目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计算方法应符合《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二)可用度指发射台所有播出节目正常播出节目时长占播出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三)技术系统指发射台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信号源系统、发射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天线所在塔桅、应急照明等);

(四)外部网络指本单位广播电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之外的网络,如:办公网络、外单位网络、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网络;

(五)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六)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

《中短波天线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57)《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GY 5001)

《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9)《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 179)

《中、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5)《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77)

《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69)

《移动多媒体广播UHF频段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D/J 020)《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9.4)《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馈线系统技术指标》(GY/T 5051)

《广播电视高塔供电、防雷、给排水、通风和消防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208)《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 037)《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湖北省荆州中波转播台(范文)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湖北省荆州中波转播台

历史总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才能求得进步。但是此时此刻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世纪的钟声马上敲响,百年前的今天刚刚哺育了广播电视技术,经过一个世纪几代人的奋斗,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成了举世瞩目的第三大传播媒体,现在它又将以新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曙光。

从20世纪初发明了广播电视技术到20世纪末广播电视技术将跨入数字广播电视时代。广播电视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变迁,也在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技术从无到有,不断更新进步,设备从电子管设备、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备,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稳定性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强。广播的传播方式经历了调幅、调频及数字音频广播。电视从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到数字电视,模拟传播将走向数字传播。传输的媒体不断地变化,无线、有线、卫星“天地合一”在今天的广播电视技术高速发展下充分地达到体现。记录媒体从钢丝录音,到磁带、硬盘、光盘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技术将走向数字声音、数字图像、数字信息相互融合的多媒体时代,地面广播、有线电视网、卫星网、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体将使互相融合的多媒体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1.广播

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制成了最初的无线电接收机。

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J.Fleming)发明的二极管和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发明的三极管对广播具有决定的作用。

1906年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实验无线电电话成功。1907年,德·雷福斯特在纽约进行了音乐和语言的无线电实验广播。

1918年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一方式可防止两个频率相近的信号在接收机中发生干扰,从而能够保证接收机接收各个不同频率的广播。

1920年10月,美国匹兹堡市私人经营的KDKA广播电台取得政府发放的营业执照,开始播音,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广播的私营商业广播电台。

1922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开办广播。

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产生了新的广播形态,主要是米波调频广播的出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有的国家开始探索立体感更强的调频立体声广播,90、年代人们又在追求广播的最高境界――数字音频广播。1922年12月美国人E.G.奥斯邦把一套无线广播电台发射机设备运抵上海,租用了外滩广东路三号大来洋行的屋顶,开办起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该台台名为“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为“XRO”,发射功率为50瓦,该台在1923年1月23日首次播出。

2.电视

19世纪末期,少数先驱者设想并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象的技术。

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P.Nipkow)发明机械圆盘扫描方式。

1927年,美国的全电子式电视通过有线网络把图像和声音从华盛顿传到纽约。

1928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J.L.Baird)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伦敦与纽约间的无线播出实验,传出了静止图像。

1930年实现了声像同步播出。

1933年,美国的兹沃雷金(V.K.Zworykin)发明了具备光电转换和电子扫描双重功能的摄像管。

1936年11月,英国正式开办电视广播,其图像在当时各国进行的实验中具有最高的清晰度。

1939年初,美国、苏联开始进行电视实验广播。1941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确定美国的电视技术标准为每秒525行,30帧。

1953年,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提出NTSC(National Television

1956年,法国提出SECAM(Sequentiel Couleur a Memoire)制。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早期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称现名)使用二频道试播黑白电视,9月2日正式播出。

1960年,联邦德国提出PAL(Phase Alternation Line-by-Line)制。

1960年5月1日在北京建成了第一个彩色电视试验台。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Telstar)1号”通信卫星,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

197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用8频道在北京地区彩色电视试播。

1973年底,上海、天津、成都等地方电视台也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70年代后制成电子新闻采录机(ENG)等设备,改变了原来使用影片来制作电视新闻的历史,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使电视真正发挥了声像兼备、传播迅速的现代化新闻报道工具的作用。

1984年1月,日本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电视直播卫星樱花 2号(BS-2a)。

1991年9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用亚洲1号NTSC制传送,覆盖了亚洲广大地区,1992年10月为适应台、港、澳地区同胞及广大海外华人的要求,中央电视台又专门创办了第四套节目。

1994年从美国的Direc TV公司开始了数字卫星革命,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和直播卫星技术向北美地区播出了175个电视频道。

1995年11月2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亚洲2号”通信卫星,星上有24个C波段和9个Ku转发器,中央电视台的4套加密节目通过压缩技术转到这颗星上的一个Ku波段(租用)上。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的三套节目则先后通过亚太一号通信卫星和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向全国播出。一些省级电视台为了解决高山、海岛、边远地区的覆盖问题,亦开始利用通信卫星传送节目,第一批上星的省级电视台有:山东、四川、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到199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电视台的节目都上星传送。

1.数字音频广播

从本世纪40年代起,陆续产生了新的广播形态,主要是米波调频广播的出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立体声广播。而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DAB)则是90年代中出现的广播形态的第三个里程碑。

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首先进行了DAB广播,欧洲一些国家瑞典、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紧随其后,至此,DAB广播正式登场。它具有模拟广播所没有或无法相比的特点。一是音质纯净,如同激光唱盘一样;二是抗干扰能力强,甚至在使用便携式收音机和汽车收音机时,也没有杂音或干扰;三是每个广播电台所使用的频带非常窄,从而能够大大增加可利用的频率数量;四是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均能采用同一技术,如美国世广卫星集团正在实施一项卫星数字音频广播计划,将在2000年前发射亚洲之星、非洲之星和美洲之星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向全球直接播放数字音频广播;五是能够提供传送数据等多种新业务,其功能将大大扩展。

欧洲方式的数字声音广播虽好,但需要足够的带宽,目前接收机的价格还很难让消费者接受。96年美国根据自己国家频率资源匮乏的特点,开发了不需要增加的频率资源的数字广播的传输方式―带内同频广播(IBOC),它能在AM频段和FM频段原来使用的频率上载上数字广播信息,他的目标是保留原来的模拟广播信号,能在AM频段传送达到FM节目质量数字广播信号,在FM频段传送达到CD质量的数字广播信号,接收机的价格在100美元左右。为了节约频率采用模拟数字混合传送,为解决模拟和数字的信号间的干扰技术人员进行了几年研究,据称目前已经通过了开路试验。年初NRSC(National Radio System Committee)曾经宣布99年12月15日为美国选定数字广播的最后日期,但8月的99NAB RADIO 上IBOC组织宣布完成IBOC的开路试验(包括移动接收),等待FCC的测试。IBOC联盟希望明年在美国正式使用该技术,并考虑辐射到国外。2.数字电视

电视数字化的发展主要是在节目传送和制作、播出两个方面。传送使用了数字化技术后,一方面可以节约传输所使用的频带资源,节省了传输费用;一方面将大大地提高传送质量,减少因为不良的传输环境或手段造成节目质量下降的损失,同时为广播电视与其他技术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传输的数字化是在卫星、有线网及地面广播同时展开。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与制作也因为应用了数字技术而发展。

通信卫星传送电视节目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可使频道数量大大增加。因为采用传统的模拟技术,图像的每行和每帧都要传送,即使行与行、帧与帧之间的变化相对较少,而数字技术传送的只是相邻的行与行、帧与帧之间的差别,然后把原来的图像完整地恢复出来。这样,卫星上的一个转发器过去只能转播一个模拟频道,现在却能转播6~8个数字频道。采用数字技术后,每个频道的广播成本可降低到目前成本的几分之一。数字卫星革命是1994年从美国的Direc TV公司开始的。该公司属于休斯通信公司,它在全北美播出175个频道,信号用18英寸的碟形天线接收,当年用户人数就超过了80万。采用数字压缩技术,估计到1997年底,世界大部分地区将有机会至少收看15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在欧洲,收看的频道总数能够轻而易举地超过500个。目前在发达国家,数字卫星电视的强劲发展趋势正在对有线电视构成威胁。

信息时代到来有线电视网络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宽带传播媒体,有线电视因为信号是在电缆和光缆里传输,所以它抗干扰能力较强,在电视信号使用数字方式传输信号时可以将一个频道扩充为八到十个频道,由于频道资源的丰富人们在有线电视网上开展了准电视点播的业务(NVOD)。有线电视网是一个宽带传播媒体,人们利用它传输高速、大容量的数据,双向有线电视网又是宽带的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平台。

数字电视的发展往往用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作为标志,而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也是技术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各国竞争最厉害的一方面。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制式进行竞争,欧洲制式DVB-T,美国制式ATSC和日本制式ISDB但目前所有的竞争都集中在美国制式和欧洲制式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经过试验选定了自己使用的制式,并且开始了或制定了数字电视播出的进程,美洲的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欧洲的英国、瑞典、丹麦、挪威、意大利、德国等17国,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台湾,澳洲两国。3.广播电视中心的数字化

七十年代录像机的出现,由于机械晃动的缘故产生了信号上的时基抖动,人们为了克服时基抖动制造出了数字时基校准器,从那时起数字技术开始渐渐地进入了广播领域,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技术渗入到了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各个方面,数字特技、数字切换台、数字矩阵、数字录像机、数字卫星、数字传输设备……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又将广播电视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网络技术也已经改变了许多广播电视的制作与传输的传统理念。下一世纪广播电视技术将是数字化、电脑化、网络化的多元世纪。当人们慢慢地认识数字技术的时候,就看好数字化的前景,但初期的数字电路集成度不高,耗电大、费用贵,所以数字技术在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随着数字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慢慢的展开,目前人们看到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设备比模拟设备体积更小,耗电更省,已经没有人会对数字技术会统治广播电视领域产生异议了。数字技术的“0、1”特性,使得广播电视的信号反复经过制作系统而不至于劣化,从而保证了信号的质量,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电视信号又能产生出千变万化画面,通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声音信号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效果。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并以很高的速度发展,它升级容易、通用性强、处理数据能力强,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入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是计算机集图象、声音处理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数字化的系统变得更小,一台电脑充当一个节目制作系统,几台电脑联网能成为功能规模相当的系统,当然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应用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技术以外,还应用了许多相关技术如压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技术领域根本改变了制作、储存、传输的传统模式。

电脑技术的渗透,各种属于电脑的应用也进入电视制作,如字幕机、各类绘画软件、各类三维动画软件在广播电视制作上使得屏幕上展现出了五彩缤纷的效果,这些效果在以往的制作系统中是难以实现的,即使在模拟时代为了实现特技效果也不得不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经过数字处理再还原成模拟信号。利用电脑中的虚拟技术又将使电视制作翻开新的一页。4.互联网与广播电视

因特网掀起的世界**,渗透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你是谁(Who),无论你在什么地方(Where),无论何时(When)你只要一根电话线你就可从世界任何地方得到上网的任何消息(WWW 即Who、Where、When的缩写),世界上不少广播电视媒体也利用了因特网的技术发展了自己的事业,现在没有必要担心收听国外的广播有多少困难,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在因特网上看到比较粗糙的电视信号。全世界正在兴起第二代的INTERNET,宽带的接入网已经实用,XSDL和CM(CABLE MODEM)已经接入至千家万户,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将以互联网的方式在世界传播。因特网的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领域,今后的广播电视还有地域概念吗?通过网络来收听收看节目还有时间概念吗?这是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方式的挑战,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Internet被称为第四类媒体。此前的三类分别是报刊、广播、电视。报刊是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是模拟信号媒体(就目前大多数情况而言),Internet则是数字化媒体。事物的发展似乎总是后来者居上。第四类媒体的优势极具吸引力。首先是速度快,时效性强。二是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三是超文本的检索方式使信息变得生动活泼,用户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四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适应了现代人崇尚自主、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

进入90年代,我们通过因特网可以查阅最新资料、世界新闻、比赛消息、可以收发邮件、参加讨论,甚至玩游戏、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 INTERNET一年的发展相当于其他传媒七年的发展;有报告说,因特网上的主页已达1.3亿页,并以每天10万页、近2000万单词的速度递增。Web上的数据传送以每9/10个月10倍的速度增长。

互联网中的受众(在这里,我们运用了传统传媒中的术语)美国商务1998年4月15日发表的《崛起的数字经济》指出: 1995年底全世界Internet用户估计为800至3000万; 1996年底上升到2800至4000万; 1997年底则超过1亿;

1998年2月,全世界Internet用户已达1.13亿(美国一家Internet观察公司透露),平均每天有上千万人在网上漫游。按照美国学者的标准,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使用这一标准,在美国应达到5千万人。我们来看以下的表格: 传媒

达到大众传媒所需年数

Radio 38 TV 13 Cable 10 Internet(Web)5

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9月22日)上曾有这样一个统计,1997年9月2日这一天:

美国第一大网络America Online(AOL)用户上网人次 1670万 当晚收看电视节目《Home Improvement》的家庭 1096万

当天12场棒球赛观众人数为 342686人

当晚到电影院观看《G.I.Jane》的总人数为 128万

AOL(America Online)的用户如今已达1200万,预计到1999年将达到2500万。这样一种高速增长的媒体确实是跨世纪的媒体,是21世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

互联网的普及引起了世界各大广播电视机构关注,广播电视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与原来传播媒体的互补,广播电视机构提供文字、图片内容,将播出的图像、声音内容留在硬盘上供受众随时点播,不仅提供了交互性,也改变了广播电视“一瞬及失”的特性,同时信号可以提供互联网的“携带”到达世界各个角落。广播电视机构内容上网多了与受众沟通的渠道、目前有几十万个网上电台、电视台服务于几千万网络广播电视的受众。广播电视内容上网使得原来只有文字的图片的互联网内容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广播电视内容上网几乎都使用“流”的技术,信号通过各种压缩方式传播出去。目前通用的网络“流”传播技术是两大技术即REAL公司的Real Video技术和微软公司的NetShow技术,前者使用Intel 公司Indeo 的小波变换(Wavelet)的压缩技术和Sure Stream传播技术,后者使用MPEG-4的最新压缩技术和Netshow 传播技术,两者都可以自适应网络的条件送出20Kpbs~1.5Mbps信号数据流,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两大系统不管是进行“直播”还是“录播”只要在普通的PC服务器能响应2000到3000个用户的同时访问。Real的流技术从95年发展第一个用户起,目前已经有7200万个使用者,在网上有14.5万个小时的内容可供访问,Netshow技术目前也有4000万个使用者,有16个国家600个电台、电视台使用该技术,每周有近20万人次受众使用Netshow技术来访问网上的有图像声音的内容。广播电视流的传送技术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在和浏览器的密切配合下,开发了自己的语言SMIL语言(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使用了SMIL语言可以容易地扩张各种播放器的功能,结合各种应用在播放图像和声音的同时可以用图片、文字、动画加以补充,使得图像、声音、文字、图片一应俱全,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应用SMIL语言开发已经在教育、证券等在网上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图像、声音、文字的结合又使得影视点播变的十分容易。

广播电视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从无到有,从雏形走向实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换,百年前也许没人敢预料到广播电视技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在科学技术如此飞速发展的今天,谁又敢断言未来的一百年将又会有多少进步呢,作为向往,作为期待,也许因此就建立了奋斗的目标。不敢妄言未来会发展到怎样,有了期望,有了向往,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广播电视的未来将走向全面数字化,广播电视数字化后传送不仅能提高节目的传送质量,同时也能节约频率的使用效率,然而数字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模拟信号向数字化信号的转换而数字化,数字化后的广播电视技术它将与网络、计算机机其它技术走向融合,并借助其它技术来推进自身的发展。数字化后的信号将更贴近人们的使用习惯。信息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技术将推进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发展,广播电视将借助IT来发展自己。HDTV、NVOD、VOD、DAB等将改变目前的收视习惯。数字化的广播电视使得人们利用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传播快、传播面积大、传播费用便宜的特点,提供给人们更漂亮和干净的画面,更接近现实生活环境的声音和提供更多信息如图片和文字,最终将走向各种媒体的融合。

1.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

在这场变革中广播电视的采集、制作、播出的技术也将面临着变革。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记录媒体变化将改变和推进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的流程。MP2、MP3压缩技术的应用将使广播信号采集可以全固体化,配合计算机的编辑系统和互联网络,广播节目的制作再也不用局限台内的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台内的网络、播出的硬盘、光盘的存储将贯穿整个制作、播出、存储链。DAB的传输技术又使广播再也不仅停留在仅传送声音信号,背景文字信息将同时到达受众的收音机中。互联网上的电台将迅猛崛起,高音质的声音将传遍全球。

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播出、储存同样在数字化革命中也将发生变化,电视节目的采集利用卫星、网络、地面电波全方位立体化的传输体系,利用第一时间传播生动的图像声音。宽带互联网的出现将可以通过互联网采集节目内容。电视的制作的虚拟技术将得到广泛地应用,高清晰度电视更需要虚拟背景。非线性编辑将改变目前的节目制作磁带流转形式,压缩技术、储存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得采集、编辑、播出、传输、储存在网络中形成一体。磁带虽然是便宜的一种介质,但它不会仍然象目前那样有一通天下的局面。硬盘、光盘、磁带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节目制作、播出、存储链占有自己的地位。

压缩技术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它将融入采集、制作、播出、储存的各个环节,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技术,根据不同的用途互相可以转换。更高效的压缩技术将不断出现,不断发展。

高清电视的发展需要从节目制作开始,高清电视的兴起将对广播电视系统引起巨大的变化,它将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一样,也会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目前来说高技术质量的节目,将对高清电视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高清电视的兴起,对电影业,动画业是又一个发展的机遇。2.网络发展前景

网络的发展将是下一世纪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广播电视目前是以广告收入作为事业发展的经济来源,面对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慢慢地在分流,广播电视从广告收入份额慢慢地在减少。广播电视要想事业想不断地发展,网络将是下一世纪广播电视的新的增长点是生命线,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网络是指联成一片的传播媒体,它的效益是体现在网络的规模,网络规模越大则效益越大。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有卫星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地面传播网络,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特长,将建成“天地合一”的融合各种技术的巨大的网络,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同时,在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传统的单向被动式接收的广播电视方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按需所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寻找自己的热点,INTERNET网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体育爱好、音乐爱好挑选着自己的节目。有了网络基础,无论何时何地你想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通过网络这些都是举手之劳。

传播媒介孜孜以求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内,掌握最大数量的受众。受众追求的是用最便宜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最感兴趣的信息。广播电视担负着媒体宣传,在节目制作上,节目传播上网将使节目发展的更快,更新。同时使用最有效的网络以最快、最容易覆盖的方法将节目传到受众那里。新闻采访,体育比赛利用网络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将信号传达到受众的手里。

广播电视需要的是能传输图像、声音和数据的网络。传输图像、声音要求网络的技术比传送数据的网络的实时要求和带宽要求更高,要求能保证传输质量的网络。当前存在的SDH、ATM、IP网络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对象所开发的,相信各种技术会根据不同的应用来完善自己。如实况双向转播需要延迟量较小的网络,有线电视分配网需要多通道且比较便宜的网络,新闻传送需要机动性比较好的网络等。

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与网络发展紧密相关的网上多媒体应用在互联网上以如此迅速地发展不得不引起其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影响的疑虑,确实互联网已经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如果广播电视技术不以为然的话有可能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利用各种技术来完善自己,才能使事业长盛不衰。

架构于网络之上的多媒体技术将继续发展它那无限的魅力,网络PC,WEBTV都将利用它们的平台来发展它们的多媒体的应用,同样多媒体技术也将影响传统的广播方式,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后它将融合多媒体技术,打开收音机、电视也许首先映入眼帘节目菜单,看电视的同时可以连接更多的节目背景材料,需要时可以点播及上网,同时自己可以制定自己的节目单,安排自己收视内容。

随着多媒体的应用的展开,符合广播电视传播特性的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IP TV”、“流技术(Stream)”、压缩接收(MPEG-1、2、4、7)、各种多媒体应用的编码和语言如MHEG(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information coding Expert Group)、SMIL语言等,相关的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还有点播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及查询技术、条件接收技术(CA),电子节目单及数据储存技术等也将被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的应用将会使得播出与制作发生巨大的变化,非线性编辑、硬盘播出、数据流磁带节目的保存……随着网络技术、服务器技术、硬盘技术的成熟整个采集、编辑、播出、存储将形成一个生产链路,这将影响这个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概念,配合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收费、加密技术,网上的节目买卖和销售将成为现实。整个制作的环节变化将代给播出环节的变化,各个电台、电视台都建立了播出服务器,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将会有巨大数量的网上节目可供查询。

历史在发展、技术在演变,无穷的变化又将推动历史不断前进。

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互联网的兴起,广播电视互联网将在下一世纪走向融合,广播电视信号将变成比特,携带各种信息的比特将通过各种网络传递给我们的受众,我们的受众将改变目前收视的习惯,通过网络它们将畅游信息的海洋,它们会从目前的被动接收改变为主动接收,广播电视将会跨出地区、跨出国界,“黄金时间”不复存在,内容及受众欢迎表现的形式仍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生命线。世纪钟声马上敲响,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迎接新世纪,通过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努力下一世纪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供电建议书正文

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

10kV高压输变电改建和新建工程

项目建议书

按照国家村村通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要求,根据我县境内网电分布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台广播电视转播工作实际,我台拟将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现有东线10kV高压输电线路进行改建,再在转播台西部新建一路10kV高压输电线路,实现双路供电电源,现就整体工程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做出初步分析:

一、项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位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城南7.5公里海拔684米高山上,始建于1973年10月,是河北省第一个创建的县级电视转播台,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转播发射设备不断更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广电转播事业不断发展,继1990年省广播电视厅投资对机房、发射塔、办公区、生活区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后,2008年又逢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高起点建设,目前转播中央

1、中央

7、河北卫视三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二套调频广播节目,解决了我县大部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盲区,深受观众和听众的欢迎。坚守在转播台的值班人员肩负使命,尽职尽责,致力于安全优质播出,每天将这5套无线广播和电视百余小时的精彩节目及时转播给广大观众和听众,时刻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尽力。然而,目前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供电问题,是制约事业发展的基础性难题。现仅依靠的东线一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供电电源,杆、线、担、瓶等设施因年久自然损耗均已老

1化,时常出现故障,无法保证正常输电,电力部门曾多次下达整改通知,均因资金问题而不能解决,致使该段高压输电线路一直处于高危安全隐患状态下运行,给持续正常安全转播带来严重影响。此项工程的实施,是落实国家安全优质播出的举措,可彻底缓解供电质量和单一电源的落后状况。因此,改建和新建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尤为重要。

二、项目建设方案

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东线改建工程,建设地点在青龙镇马杖子村西山,工程主要内容:对现有老化线路按电力部门要求进行翻新改建,重新架设LGJ-70型导线1600米,组立10米杆18根,安装拉线40根。

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配电西线新建工程,建设地点在青龙镇蛇盘兔村石板沟自然村东山,工程主要内容:在县城通往西部乡镇干线下线,新架设LGJ-70型导线1500米,组立10米杆16根,安装拉线26根,架一条通往转播台的另一路供电电源。

三、工程施工条件及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一)施工及环境条件

面对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东线改建和西线新建工程,均跨越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较差,工程项目实施后,我们将选用县内最具实战经验的施工队,施工期间严加监管力度,时刻注意施工安全和建成后线路维护安全。

(二)施工进度安排

我台计划2012年5月工程开工,土建部分拟于2012年6月底前完成,线路施工及电气安装7月底前全部完成,9月份既可投入运行。具体实施时间安排表如下:

1.前期准备。2012年3月底-5月初报送立项所需资料,联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办理开工所需资料,编制工程预算,绘制施工图纸。

2.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完成土建施工

3.2012年6月-7月底完成电气安装部分及线路部分工作。

4.收尾阶段2012年8月初组织相关部门验收

5.2012年8月-8月底完成工程决算。

四、投资估算

该项目工程委托秦皇岛福电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青龙分公司电力工程处作出《建设工程预算书》,工程总造价849611元,其中:

(一)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东线改建工程275887元,其中,建筑工程造价82113元;安装工程193774元。详见附后《建设工程预算书》。

(二)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西线新建工程573724元,其中,建筑工程造价74545元;安装工程499179元。详见附后《建设工程预算书》。

五、效益分析

此项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扭转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频繁停电用电紧张局面,使用电可靠性得到根本保障,为我县广播电视事业中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此项工程的建成,使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能够正常将中央、省等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地转播给听众观众,把各类致富信息以及积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高质量节目,健康的精神食粮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进而促进我县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六、结论

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高压输电线路改建和新建工程的整体效益体现为:

1.为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实现安全优质播出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2.为确保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及时转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播各类经济信息、满足广大听众观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需要提供了基础条件。

3.为加快我县广播电视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双电源保障。附后:

(一)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东线改建工程

《建设工程预算书》

(二)青龙南大山广播电视转播台10kV线路西线新建工程

《建设工程预算书》

下载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县级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的管理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山台站雷电损害广播电视论文[推荐五篇]

    1广播电视高山台站的雷电损害的防雷措施1.1架空管线防雷架空管线不应直接进入到机房,而是应当在穿入金属管理地之后再与机房相连通,考虑到路程问题,还可加设相关的保护装置。在......

    高山社区网格管理总结材料

    社区管理网格化“六化”服务暖人心----顺城区抚顺城街道高山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材料高山社区位于抚顺市顺城区抚顺城街道北部,因建有辽代佛塔高尔山而定名。区域面积1.5平方......

    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天馈线日常维护检修论文五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逐渐发展和壮大,广播电视当中天馈线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将能够对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效果和节目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

    级部管理分享

    七年级级部管理方法分享 孙新华 本学期,学校全面铺开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我担任了七年级的级部主任。说实话,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对杜郎口的了解只限于浅层面的,尤其是......

    国家广播电视管理有关题目[合集]

    全省新闻出版广电系统依法行政知识竞赛题目 ——国家广播电视管理有关题目 单选题 1.根据国务院《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的规定,国家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广播电视发射塔安全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发射塔安全管理规定.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

    2010年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先进事迹(精选)

    2010年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先进事迹(省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 [日期:2010-07-04] 来源:作者: [收藏本文] [字体:大 中 小] - ——xx市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赵淑芬事迹材料 赵淑芬,xx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