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化纤产品开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化纤产品开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高122
朱成显
1208062065
摘要:化学纤维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不可或缺。2011年1~12月,全国化学纤维的产量达3362万吨,同比增长13.87%。2011年末,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达1557家,行业总资产达4861.7亿元,同比增长17.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330.88亿元,同比增长29.39%;实现利润总额达320.6亿元,同比增长1.49%。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长期受短缺经济抑制的纺织品服装需求迅速膨胀,极大地刺激了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的带动下,化纤工业作为纺织品服装的原料产业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化纤及其制品凭借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市场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一、国内化学纤维产品开发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快速扩大,化纤工业连续7年出现了近20%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我国化纤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9亿元,总产量达到309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纤生产大国。
我国化纤工业的历史是从1957年开始的,首先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20世纪50~60年代,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集中资金,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4个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至此,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至“七五”末即 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纤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产品之一,我国化纤工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世界化纤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实现了年产1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及配套直纺长丝设备国产化,迅速提升了国内技术水平,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至今我国化纤产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后,化纤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产业集群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加强,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聚酯及涤纶长丝工程与技术(从300吨/日到1200吨/日)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代表,中国化纤工业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已完全具备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为世界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截至2010年底,我国化纤总产能已达到3090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52万吨产能的59.4倍,中国在世界化纤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化纤加工量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化纤人均加工量,化纤工业对全国GDP贡献率,以及中国化纤在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比例均不断提高。化纤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化纤及下游加工产业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二、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4年的174.33亿元到2011年的734.08亿元,增长了4倍多。2010到2011年有了巨大增长,变化接近2倍。当年与上一年相比普遍有提高,只有2009年与上年相比投资额降低,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化纤增长率下降。2010年开始持续缓慢提升。
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析
从2007年到2011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经历了“V”字形,由2007年最高18.2突降到2008年2.2,降幅将近9倍,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2009年大幅回升到10.2,此后缓慢增长,到2011年增长速度达到11.0。预计到2020年之间会持续增长。
按 行 业 分 规 模 化 学 纤 维 制 造 业 主 要 指 标(1998~2010)①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67737.14亿元到2010年的698590.54亿元,增长了近10倍。1998年到2001年间增速缓慢,始终低于100000亿元,自2002年起至2010年工业总产值有了巨大增长,每年平均增幅1.2倍。
②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单位数自1998年起一直保持在10万家以上,到2010年达到企业数45万,增幅近4倍。其中,1998年至2003年企业增加速度不明显,都在20万家以下,2004年一举超过20万,2005年有微小下降,2006年达到30万,此后2008年至2010年企业数目始终保持在40万以上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③化学纤维制造业资产总计从1998年的108821.87亿元到2010年的592881.89亿元,增长了近6倍,自2003年以后开始持续成倍增长。资产曲线呈指数模型增长,2003年以前发展较缓慢,增长不明显,2004年以后开始持续大幅增长,2010年较2009年增长额增加近10万亿,预计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
随着化学工业总体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化学工业把为国民经济重点项目配套和原料、材料生产放在优先地位,基础原料和主要有机化工原料产量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合成纤维、染料、轮胎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工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化学纤维产量2010年达到3090万吨,作为基础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和中间投入品,化学纤维不仅直接满足了化学工业需求,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保障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原料需求。
化学纤维制造业从业人员
化学工业从业人员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化学纤维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较慢,2005年至2009年从业人员总数平均在50万人以下,主要原因是行业规模经济特征显著,最小有效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机器设备更新快效率高,使得机器化大部分代替了人工生产。化学纤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化学纤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2007年以前处于较低水平,一直保持在20万元/人以下,2008年有了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17.87直接提高到2008年的88.11,增幅近5倍,此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全部工业劳动生产率。
化学纤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
“十一五”以来,中国化学工业6大行业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8.74亿元,化学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94%,2010年和2011年化学工业继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2009年,有3大行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828亿元。2008年和2009年企业总产值都达到近4000亿元,比2007年高出近5倍。
化学纤维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
就化学工业整体来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产出占比徘徊不前,产业集中度低问题明显。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不多,从2005年的210个到2009年的235个,仅仅增加25个,增幅较小,但是化学纤维产业集中度较高,一定的集中度水平是产业开展有效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易形成规模经济。
化学纤维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化学纤维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年来变化比较平缓,从2005年74.51到2009年72.8,变化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总体始终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全部工业的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三、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趋势预测及前景展望
近几年我国化纤工业仍高速发展,我国化纤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化纤行业需要与世界同行密切合作,推进自主创新,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扶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化纤行业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资本双向流动
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日本、韩国、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共同关注中国化纤产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代表做的报告中都表达了强烈与中国合作互动的愿望。可以看到我国化纤制造业在国际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扩大,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与日本、韩国、欧洲及印度的出口贸易,扩大化纤产品出口数量、增加出口额。国家应从调整纺织化纤产业结构及“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出发,对化纤差别化功能化项目给予国债支持的同时,应继续对化纤及化纤仿制品出口给予退税政策,提高效率,鼓励出口。此外,化纤行业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国化纤发展的总体战略,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实现规模经济,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我国化纤工业在技术装备、产品开发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到2005年,我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的主要技术、设备及工程建设国产化率达到87%,部分已经达到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应继续发展岩床大容量、高起点、低成本、柔性化、先进实用的国产化装备与技术,加强我国化纤工业实力和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
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应将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体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常规产品品质,做到优质化、系列化;二是紧密跟踪国外化纤新技术、新产品,坚持不懈抓好高新技术攻关;三是加快技术改造,重点是化纤生产技术、工艺、装置的国产化,以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四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纤维差别化率和功能化率以及装饰用和产业用比例。行业机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即产能向大企业集中、产业向市场集中、产业向民营企业集中。2010年化学纤维制造企业超过45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不足300个。加强企业集中度与联系,把化纤企业做大做强,不应只看数目而应注重企业规模、扩大产能,鼓励与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与发展,大中型企业是参与国内国外化纤行业两个竞争市场的主要力量。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江苏、浙江两省,化学纤维作为纺织品重要原料,其企业必然随着纺织行业而集群。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大部分集聚在东部沿海江浙地区。根据资料显示,江苏、浙江两省化纤制品的产值比重占全国化纤制品总产值比重的60%以上。东部沿海其他城市辽宁、山东等地依托便利水源和充足原料优势,产值也比较大,中部及内陆省市总产量较小。
扶持新技术
创新驱动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六十年的中国化纤工业发展,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创新驱动”的轨迹,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组昂被的成功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摆脱“短缺经济”,持续提升竞争力,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提供有力的原料保证。鼓励建设技术先进、规模经济、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或扩大出口的化纤及化纤原料项目,鼓励各种改性、高仿真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纤维等特种化学纤维项目,鼓励化纤仿真织物的制造及印染后整理一条龙开发项目,鼓励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扩建,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叶兴,黄猛富,陈洁秋,辛忠凯,陈丁玲.几种化学纤维含油率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纤检.2012(01)[2] 熊国辉.化学纤维与服装面料的关系[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03)[3] 法磊.锦纶产业如何担起时尚重托[J].中国纤检.2012(13)[4] 苏米.化学纤维:不一样的流行 不一样的趋势——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发布[J].中国纤检.2012(13)[5] 余勇.绿色压力 废旧纺织品回收“成潮”[J].中国纤检.2011(10)[6] 朱士新,邓红平,姜荣明.某新建化学纤维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防控措施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3)[7] H-J.Koslowski,郑林.2010及2011年全球化学纤维发展趋势[J].国际纺织导报.2011(05)[8] 郝杰,孙楠楠.创新驱动,实现质的提升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解读“十二五”发展重点[J].纺织服装周刊.2011(32)
第二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技师专业论文
汽车驾驶员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姓 名: 身份证号: 等 级: 准考证号:
培训单位:北京公交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鉴定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九职业技能鉴定所 日 期:2015年3月2日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环境保护、低碳经济、降低能耗的理念为人们重视,汽车工业因其尾气排放污染环境、高能耗等一系列负效应,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相对传统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降低汽车排放废气污染。从环境角度讲,新能源汽车废气排出量比传统汽车可减少92%-98%,从而实现交通能源多元化,保护环境;从能源角度讲,全球石油危机日益严重,汽车工业又是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使用有效解决了交通能源重消耗的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个新概念,国外汽车公司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研发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变得势在必行,本文将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现状、发展前景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2007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概念。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未来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支持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吗?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目前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由比亚迪生产的“秦”以及概念车“汉”,已经量产的“秦”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2、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 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2014年4月20日开幕的背景车展上,纯电动汽车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相关车企也都展出了各自旗下的电动车,主要包括:比亚迪秦EV纯电动汽车,江淮IEV纯电动汽车,北汽绅宝EV纯电动汽车,众泰E20电动汽车,上汽荣威E50纯电动汽车等等。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4、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5、燃气汽车
燃气成分单
一、纯度较高、能与空气均匀混合并燃烧完全,CO 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发动机在低温时的启动和运转性能较好。其缺点是其运输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低、着火延迟较长及动力性有所降低。这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和一个汽油或柴油燃烧系统,能容易地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此种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汽车。
6、甲醇汽车
用甲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汽车。
7、空气动力汽车
利用空气作为能量载体,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30MP以上,然后储存在储气罐中。需要开动汽车时将压缩空气释放出来驱动启动马达行驶。优点是无排放、维护少,缺点是需要电源、空气压力(能量输出)随着行驶里程加长而衰减、高压气体的安全性。
8、飞轮储能汽车
利用飞轮的惯性储能,储存非满负载时发动机的余能以及车辆长大下坡、减速行驶时的能量,反馈到一个发电机上发电,再而驱动或加速飞轮旋转。飞轮使用磁悬浮方式,在70000r/min的高速下旋转。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作为辅助,优点是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量轻储能高、能量进出反应快、维护少寿命长,缺点是成本高、机动车转向会受飞轮陀螺效应的影响。
9、超级电容汽车
超级电容器是利用双电层原理的电容器。在超级电容器的两极板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在电解液与电极间的界面上形成相反的电荷,以平衡电解液的内电场,这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接触面上,以正负电荷之间极短间隙排列在相反的位置上,这个电荷分布层叫做双电层,因此电容量非常大。(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专线已使用此车)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众多车企均涉及了新能源汽车,本文将从一下几个典型新能源车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
2013年12月17日正式上市后,比亚迪秦开始进入新能源车市场。在产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比亚迪秦1月实现销量673台,2月834台,3月877台,第一季度累计达2384台,整体来看销量稳步提升。但实际上,3月秦的订销已达6000台,从这一数据来看,秦的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上市短短3个多月,秦的销量已达到2384台,这一数据,在目前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远远超出了预期。据调查显示,秦搭载独特的双擎双模技术和丰富配 置等是吸引车主关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促成车主购买的主要原因。
比亚迪秦具有“双擎”动力,将高性能大功率驱动电机与1.5TID黄金节能动力总成两种力量相结合。在混合动力模式下,秦能爆发出479N·m的扭矩,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小时,是前驱最快车型。作为一款混合动力车型,秦的纯电续航里程为70公里,短途用电满足日常上下班代步使用,长途出行可使用混合动力模式。家用220V电源即可给秦充电,4小时即可充满,百公里油耗仅为1.6L。配置上,秦搭载了云服务、遥控驾驶、360°全景影像、12.1英寸超视觉TFT液晶组合仪表、12安全气囊等高端配置,科技感和便利性、舒适性都值得肯定。同时,6年或15万公里的整车质保,以及电芯终身保修等。
2、江淮汽车IEV系列
全新一代爱意为电动车iEV5在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并在年底正式上市销售。与之前4代爱意为电动车不同,iEV5基于江淮全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iEV)打造,续航里程提升至2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和悦iEV5电动车还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江淮爱意为电动车自2010年推出第一代车型以来,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5,300辆,这对国内低迷的纯电动车市场来说已经是不错的销售成绩。
3、上汽荣威
在纯电动车型荣威E50、插电式混动车型荣威550 PLUG-IN成功发布上市后,上汽荣威又携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亮相上汽展台,从而成为全国首个能够同时掌握三大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品牌车企。据介绍,荣威550 PLUG-IN综合油耗2.3升,峰值扭矩587牛·米,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公里。不仅如此,该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既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新能源车带来的节能环保,又能为消费者留住传统汽车带来的舒适安全和操控乐趣。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不仅实现了新能源车类型的又一次突破,同时它还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除了“动力蓄电池 氢燃料电池系统”双动力源和实现超长距离整车匀速续驶里程外,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还拥有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和可靠性及耐久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关键零部件得到优化改型以及氢系统布置和氢管理优化等科技亮点,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和稳定性。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2014北京国际车展20日拉开帷幕,全球首发车高达118辆,刷新历届北京车展。其中,新能源首发车多达79辆,占近七成,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中外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同台竞技展出新能源汽车最新研发成果,中国品牌车企更是高调宣布其新能源汽车战略,既显现出中外车企未来的发展重点,也表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市场愿景。
在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的118辆车中,中外车企共全球首发了新能源车79辆,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也展示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与跨国车企具有了同台竞技的实力。本届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了5款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包括比亚迪唐、纯电腾势、江淮iEV5电动车、帝豪CROSS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和帝豪EC7油电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唐定位是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SUV,百公里加速只要4.9秒。比亚迪与戴姆勒公司联手打造的第一款纯电动车DENZA腾势也在本届车展上全球首发,并且今年有望上市销售,该款车已进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江淮iEV5电动车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计划年内上市,上市后月销售目标为两千台。
在车展上,一汽等中国品牌车企高调发布了新能源车发展战略,凸显了它们未来发展的重心和在国内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机的决心。虽然在北京车展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很多还只是概念车,尚未走下展台进入市场,而且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不太完善,但是本届车展新能源汽车全球首发规模之大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外车企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市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明确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变,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不变,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变,政府扶持的政策取向不变等 “四个不变”。为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多地政府在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新车上牌等方面出台了相关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和《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做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努力实现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北京市政府制定《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公布了《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及产品目录》,共纳入6家企业和7款产品;上海市也已发布了7批共10款新能源示范车型。纳入目录的车型,不但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补贴,还可在摇号、上牌等方面享受优惠,如北京专门预留了指标用于新能源汽车摇号,上海则可免费享有沪牌。基础设施方面,多地政府明确表明要加快充电设施的布局。比如,北京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布局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国家电网方面也明确表示,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换电设施。
四、结论
目前,全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安华:清洁汽车-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J].世界汽车,2005(5):12~14。[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S].2007,72 号文件。[3] 陈全世,信继欣.中国电动车辆研究与开发[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4]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 马均明、葛瑞原:安徽科技-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2010(3)。
第三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 发展趋势 挑战 潜力 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 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
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01 2.
第四篇: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范新华
2012-9-25 10:08:15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为女性企业家的成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使女企业家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从我国女企业家生存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新经济形式下女性发展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女企业家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指出广大女企业家要刻苦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WTO知识、法律知识,使自己真正具有现代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更要抓好本企业全体成员的集体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并展望了女性企业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女性企业家,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经济发展
当今女性企业家的成功与崛起,决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这关联到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妇女运动浪潮、妇女的生存状态、就业问题等诸多现象,以及本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文化趋势。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也不可避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使女企业家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女性企业家为什么更易成功、新经济形式给女性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女企业家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现状
1.中国女性企业家生存状况
近几年,我国女企业家发展迅速,目前,女企业家群体已占到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其中,31-40岁的商界女性占30%,41-50岁的商界女性占46%。女企业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盈利保持在98%左右,女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发展呈年轻化趋势。总体而言,女企业家对自己目前的社会和工作满意度比较高,其中“很满意”的占18.8%,另外,“比较满意”的占73.4%,“很不满意”的只占1.1%,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女企业家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男性企业家,调查表明,受过大专或大学以上教育的男性企业家约占男企业家总数的53.3%;受过同等教育的女企业家约占女企业家总数的55.8%,而且执掌的企业普遍盈利较好,可见,中国女企业家阶层的出现,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普遍认为,是经济领域的结构改革给妇女创业提供了机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显得陈旧过时了,新思维、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种变革形势下,女性的价值观、领导风格以及她们特有的那些能力和素质,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女性企业家所从事的企业多数是纺织服装、餐饮、服务行业,绝大多数都属于民营企业范围内。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占总数的80%,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亿以上仅有4%。
女性企业家对企业前景所持态度呈现多样性,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园林绿化企业的女企业家对企业前景持很乐观态度;从事机械制造业持一般态度;从事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对企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但是纺织服装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2.女性企业家的管理风格与优势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一名言似乎在女企业家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更生动的印证。女性特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导致女企业家的日常管理更加感性化。女性善于言辞表达,沟通能力强,洞察力敏锐,情感细腻,对周围环境和员工行为的变化能迅捷地感知,并及时做出应对。因此,女性经理人通常更善于随机应变。她们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强,报告显示,女企业家们比她们的男性同行更加任劳任怨。女性往往能够长时间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里钻下去,能够相对忍受“枯燥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作待遇”。她们的人均日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个别甚至长达17个小时,睡眠时间则不足7小时。在对女企业家的工作状况的调查显示,100%的女企业家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50%左右的女企业家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没有一个人少于8小时,最长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17小时,80%以上的女企业家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超过44%的女企业家没有娱乐和锻炼时间,说明女企业家在非常勤奋、超负荷地运转。也正是因为她们的努力,70%以上的女企业家对自己经营的企业业绩感到满意或十分满意。
女性企业家一般人际关系较好,在沟通能力方面,女性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他们具有高超的人际交往才能和适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更能及时体察客户的心理,容易体察他人的情感。当职工生病、出现家庭矛盾以及思想波动时,女性能够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并通过深入细致并富有人情味的工作方法使职工渡过难关,在企业中人际关系较为和谐,容易形成民主的管理作风。
二、新经济形势下女性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许多女性企业家的崛起,为女性创业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新经济时代产生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知识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使女性能够平等甚至更加有利地参与经济活动。
1.世界经济的转变为女性的发展提供平等的竞争平台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妇女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在许多文明国家,妇女平等享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妇女特有的优势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正在完成从体力型、自然型向着智力型、知识型的根本转变,从而弱化了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劣势,传统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进行分类的职业结构也会随之坍塌。如今网络营销兴起,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其发展和家庭办公条件的完善,让女性借助网络工具可安坐家中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做到工作与家庭两不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职业的设立大都转变为以信息传递和社会服务为主体,这一特点将特别适合女性,在职业选择上将更具优势。总之,在知识经济社会,女性获得自由平等的竞争机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女性成长带来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工作方式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单为落后国家、民族和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同时为男女享受资源的平等
提供了可能性,城市化更是给妇女带来了发展机遇,城市化产生的聚集效应,使妇女发展资源会有大幅度的增加。给女性带来比农村更丰厚的教育文化资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妇女发挥其优势,为妇女创造了新的职位和职业发展机会。遍布城市各处公共设施以及密集的传媒渠道、使女性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更多的信息、服务和技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都为女性组织发展、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的女性的网络型组织也随之涌现,所有这些都为妇女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组织化基础。
以网络、信息作为技术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女性的意义大于男性,虚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性别差异产生的偏见,为女性企业家的成长与壮大创造了条件。由于女性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网络为女性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别的刻板定型,或者在网络并不普及的发展中国家,女性获得信息的可能性低于男性,在公共空间展示自我的限制多于男性,社会交往范围也要小于男性,而网络具有的虚拟身份的体验性、个体创造性、以及偏离社会的期望性,从而使女性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扩大社交范围方面改变了劣势的地位,其获益的程度明显高于男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女性的角色,农业经济时代甚或工业经济时代的性别分工,女性相对男性都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以及子女的教育责任,从而制约了女性职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女性企业家的成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女性能够摆脱多重角色的困惑。在美国已有40%的人在家办公。诚如托夫勒所预言的:“这个新文明将带来新的家庭形式,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爱情和生活方式[1]。”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女性的视野,为挖掘和利用女性的潜能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女性创业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一方面对丰富女性早期社会化内容
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对于女性企业家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同样有利。同时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普遍应用,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经济需求的人才市场。数字时代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为女性企业家的初期发展提供机遇,其需求量又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在总体人力资源中占一半的女性。这无疑为女性进入管理层提供了契机。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得高级职位,这缘于女性在这一领域里对品牌的树立和对消费者的了解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根据美国旧金山市场研究公司和纽约女性研究机构“催化剂”的两项调查显示,1998年获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美国网络公司中,首席执行官只占4%,199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1998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女性首席执行官为1%,女性高级管理人员为4.8%,而在网络公司中,女性高级管理人员达21%。在广东省,张静君女士创建了赫赫有名的163电子邮局。在中国,北京张树新女士于1995年开网络信息服务之先河,创建了著名的瀛海威时空。在北京地铁站,“找到啦”网的广告做得非常醒目,而这家公司的老总于红岩在网络女杰中也是大名鼎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630035)。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
第五篇:国内硒产品开发现状
国内硒产品开发现状
国内硒产品开发现状-----及恩施硒资源开发前景
恩施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 彭祚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3年宣布硒是必需微量元素以后,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不断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硒是微量元素研究中唯一一个进入分子水平的元素。
二十世纪50年代前,人们研究的是硒的毒性,70年代后开始研究硒的营养作用,90年代以后研究硒与生命科学中的关系。在美国,硒被看作是与维生素、β-胡萝卜素同等重要的生命元素。
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9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对硒的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从添加无机硒到提取天然有机硒;从自然转化到人工转化、再到人工合成有机硒产品;从含硒农作物到高科技纳米硒,在各种层次、各种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富硒产品。科研带动了市场,市场推进了科研,国内最早进入市场的是北大富硒康,至今已有10余年,市场需求长久不衰,但市场销售最旺的是多元素复合的黄金搭挡,年销售额过亿元。现将国内硒产品开发现状及恩施硒资源的开发方向进行一些介绍和探讨。
一,国内有关硒的研究情况
检索1958年来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关于硒的研究论文共6266篇,其中1958-1993年以来的36年,发表论文894篇,只占0·14%,平均每年2·5篇;1994年发表423篇,到2004年达到570篇,平均每年482篇,增长192。8倍;1994年基础性研究论文占87·2%,开发性研究论文占4·5%,预防疾病方面的论文占3·3%;2004年基础性研究论文占70·4%,开发性研究论文上升到17·9%,由1994年的22篇,上升到2004年的129篇,防治疾病方面的论文由14篇上升到46篇,达8·0%;在硒产品研发种类方面,1994年为17种,包括水稻、茶叶、中药材(黄芪、西洋参)、大豆、乳酸菌及饲料添加剂等,2004年达到37种,主要有中草药(灵芝、丹参,枸杞、天麻等)、水稻、蔬菜、大豆、大蒜、茶叶、食用菌、水果、玉米、油菜籽、硒肥及纳米硒、硒多糖等高科技产品。
分析表明,文献研究的趋势为:从硒的毒性研究走向硒的营养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产品开发;从硒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走向防治疾病的现场试验;从人工转化研究走向人工合成研究;从无机硒的研究走向有机硒的研究;从硒的物理学和化学研究走向硒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从硒的工业应用研究,延伸到硒的环境地质、土壤赋存、植物转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在微量元素中,没有那一个元素能够引起人们如此长期的关注和如此热衷的研究。围绕硒开发的产品不仅是所有微量元素中种类最多的、规模最大的,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硒产品的开发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产业。
二,国内硒产品研究开发现状
1,已有的知名品牌
北大“富硒康”,上海天赐福“硒酸酯多糖”(硒化卡那胶),中国农科院的“康必硒”,宝垣生物的“蛋白硒多维胶囊”等4种系列产品,上海纳米港的“纳米硒胶囊”,北京绿健园的“新希望”家族系列,北京圣佳鑫泰科技的“亚可硒”,天津希尔康工司的“麦硒康”,北京灵泰药业的“西维尔”,北京希力药业集团的“硒杞补肝合剂”,新天马公司的“天马康必硒”,还有“硒宝”、“锌硒宝”、“奥硒康”等富硒产品均获得“食健字”或“国药维字”号的批文,有的还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有的还获得省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恩施军神药业的“富希牌硒蛋白片”也获得了食健字批文,硒蛋白多肽生产技术并获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资助,这是恩施市和恩施硒资源开发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早在1997年国家就批准硒蛋白为食品添加剂,但市场至今无高质量的产品面市。
上述产品除硒蛋白片外基本上都是添加无机硒、人工转化或人工合成的产品,如人工培育富硒酵母,以硒取代海藻多糖上的酯键,合成硒酸酯多糖,并不是天然有机硒产品。
2,富硒大米开发与生产情况
富硒大米(富硒香米)已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其价格与泰国大米持平。其中安徽巢湖富硒香米生物食品公司的“富硒香米产业化工程”,年产富硒香米260万公斤,并制订了技术规则和产品标准。江苏洪泽湖生产的“赛泰”牌富硒香米,去年销售2万吨,批发价比普通米高40%。河南唐河县生产的“金唐河”牌富硒香米,打进泰国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2003年获国家质量安全认证及“无公害农产品”等荣誉。黑龙江鸡东县开发的富硒有机米,哈尔滨生产的“绿宝石”牌富硒大米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绍兴富硒大米示范基地1万亩,2003年以来每年有20万公斤富硒大米投放市场,深圳“甲升牌富硒营养米”被用于市民补硒排铅,深圳市42%的儿童血铅超标。
南京市六合区富硒农产品已通过省级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评审,20多万亩富硒大米产业基地年产富硒大米5万多吨,在江苏、上海、广东、浙江500多家超市、连锁店销售并出口蒙古和香港,一季增收1600多万元。每吨3000元,年产2万吨,销售6055万元,利税998万元。南京远望富硒农产品集团公司,下设7家子公司,从事“远望牌”富硒大米生产已有多年,还生产有富硒茶、西瓜、玉米等10多个品种的富硒产品。2005年2400吨富硒大米出口意大利,并打入泰国的易初莲花和美国沃尔玛超市,“富硒大米”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已进入国内几百家超市,年均日销售量在20吨以上。
我省沙洋产“洪森”牌富硒香米,亩产900公斤,年产10万吨,以5公斤43元的价格,全部销往广东。辽宁灯塔市“太子河”牌富硒香米,每亩增产200公斤(亩产超800公斤),亩增收300元。重庆江津生产“福音”牌富硒米,黑龙江普阳农场、浙江诸暨县、浙江台州等地生产的富硒大米,最低价格每斤3。3元。浙江欧海市自称为“富硒大米”之乡。江苏连云港五州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富硒香米、富硒牛奶、富硒鸡蛋、面粉、蔬菜、食用茵等10多种富硒食品。黑龙江方正县称为“富硒水稻之乡”,有基地3乡20村共5万亩,生产“南天门”牌富硒大米,贵州榕江县生产的“锡利硒贡米”,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3,富硒水果及杂粮的开发与生产情况
山西朔州平鲁小杂粮开发公司生产富硒芥米、贵叶六盘水水城县生产富硒萝卜干,建有万亩基地,年产400吨富硒萝卜干,利润1260万元,税收217·6万元。
山东乐陵舜翔富硒枣业有限公司,生产“圣西王”金丝小枣,获国家专利,年产5万吨。
河北邯郸市富硒果品研究中心,生产的富硒冬枣,年产700吨,保鲜期延长100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3项专利,拥有3个商标,填补国内空白,获多项荣誉。此外,还有富硒灵芝、猴头菌、香菇、黑木耳、富硒杏、黄鳝、龙虾、螺旋藻、醋、酱油、葡萄、苹果等品种繁多的富硒产品,不少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
安徽桐城紫云英富硒蛋白粉,含硒6·5mg/kg,年产500吨,并生产蛋黄派、雪饼、啤酒、饮料等系列产品,紫云英富硒茶和富硒干菜已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安徽农科院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专家上书回良玉副总理,建议开发紫云英富硒产业,在回副总理的支持下,已在长丰县埠里乡建成了万亩紫云英富硒产品开发基地。
湖南长垣县与湖南农大合作,实施“万吨富硒大豆产业化转化项目”开发硒蛋白、硒豆油、硒饲料三大富硒产品系列,并带动畜牧业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年销售额达9000万元。
贵州开阳,土壤硒含量仅0·05-0·28mg/kg,2004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富硒产品之乡”,产品有大米、茶叶、油料、猪肉等。
河北牟平县的富硒苹果、富硒花生获农业部“富硒产品证书”,年产富硒花生3500吨,富硒苹果5000多吨,销往韩国、德国和亚欧等国。
山东省金乡县把富硒技术作为星火科技服务项目推广,促进产业化发展,建30多个基地,生产20多个富硒农产品。
青岛啤酒公司,考察完恩施以后,也生产出了“富硒青岛啤酒。
4,富硒茶开发与生产情况
比较有名的是”紫阳富硒茶“,”恩施富硒茶“,即将成名的还有贵州”开阳富硒茶“和安徽”云台富硒茶“,后者获国家农业科技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无偿资助100万元。
已经上市的还有”天宝贡茗富硒茶“、”天方牌富硒有机绿茶“、上海”特制富硒茶“、”水城春天然富硒茶“、”石台富硒有机茶“、”富硒乌龙茶“等品牌。
此外,重庆云阳、巴县、江苏溧阳、安徽巢湖等地在大力开发和生产富硒茶,紫阳富硒茶2004年销售额已经过亿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5,硒肥的开发与生产情况,国内已有”硒霸牌“有机富硒叶面肥,浙江丰产农业科技公司生产有”稻多收增产剂“、湘西锰矿正在开发富硒复合肥,湘西州把该项目作为富硒产品开发示范项目,市售还有”富硒“牌多功能液体肥、富尔655、富硒康叶面肥等产品。
6,其它富硒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情况
江苏富硒紫砂杯系列和温州富硒康炊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富硒软具均已上市。浙江丽水的富硒铁锅经南京医大、西安医大检测,可长期均匀释放出四价硒离子。上海生产有富硒营养保健铁锅,上海富硒康实业公司生产有富硒康系列蒸锅、汤锅、奶锅等,还有企业已经申报了防癌硒铁锅制造方法的专利。浙江永康生产有富硒压铸锅系列产品等。硒与炊具、茶具的产品开发已成热点。
二、恩施硒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景
(一)开发现状
1,第一代产品销声匿迹:90年代初开发的富硒板党酒,萝卜干、方便小食品、富硒菜籽油、刺梨汁、希友矿泉水等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上市后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其原因当然也包括当时的环境与机制问题。这些产品至今仍有深度开发的潜力和机遇。
2,第二代产品名不符实:第二代产品的科技含量稍高,加工工艺得到了提高,采用了一些现代生物学技术,但其硒含量经不起检测,比如富硒茶及饮料。这一代产品在于提高质量,增加投入,因为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不要只看眼前小利,要有长远的谋划。
3,第三代产品遭遇难产;这一代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比如硒蛋白多肽,富硒大蒜系列产品,富硒蕃茄红素,含硒植物多糖等,但存在原料中硒含量下降,含硒量不稳定,无法控制含硒量范围及均值。这就提出了一个人工控制原料生长环境条件的课题。
4,对硒资源开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比如低硒煤矸石的开发问题,应该与硒矿区别对待,鼓励开发。可以围绕要不要开发、怎样开发加以研究形成共识。
5,对硒产品开发存在盲目性:如何开发硒资源,方向不清、目的不明;对资源状况缺乏客观真实的了解,还停留在70年代的印象中,对40多年来的各种变化没有足够的估计,也没有认真作细致的调查研究,因而使开发面临被动;在产品方面未找到理想的载体,资源无规模,品质无法保证,标准化生产存在困难;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没有带动产业化发展的能力。
6,在困难面前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是由于情况不明,对资源状况、开发方向和市场需求都不了解。曾寄予厚望的企业由于决策上的失误对硒资源开发带来负面影响,挫伤了积极性,影响了对硒资源开发的信心,增加了对硒产品前景的疑虑。
(二)前景与建议
1,转变观念,从开发含硒煤矸石入手
硒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是缺硒大国,也是硒进口和消费大国,在已发现的4个富硒地区,除恩施以外,其它3个地区土壤硒都只在0·3mg/kg左右,恩施是唯一有硒矿存在的地方。
硒矿的的存在已经有多少亿万年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480多位农民硒中毒,几十万头牲畜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硒都“的称谓,并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幸福,带来的只是灾害,只有把它变成财富,有效利用,造福人类,硒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资源不可再生,并不是说永远就不能去开发,而是要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不浪费,不破坏环境。人们并没有因为石油的紧缺、并没有因为黄金的珍贵、并没有因为宝石的罕见而不去开采。含硒的石煤埋在山里,永远都只是石头。
我们开发它是为了利用它。建议达到硒矿标准(800mg/kg以上)的,要综合开发,硒、钒、钼等元素都要提炼出来,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固体物可以造水泥,热能可以发电等,在条件还不成熟时要予以保护,不得擅自开采。但对大量含硒在500mg/kg左右的煤矸石应鼓励开发利用,若有人能卖出去1亿吨煤矸石,可有几千亿的收入,利税也有几百亿,这个人应该是功臣。事实上,硒矿是鸡窝式的点状分布,周边及表层是大量的低硒煤矸石,应该把它和高硒矿床分别对待,限制性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含硒煤矸石不仅含硒,而且含有钼等必需微量元素,这正是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区土壤中所需要补充的元素,我们把低硒煤矸石加工成添加剂,卖到需要的地方,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物质不灭“的定律需要重温,恩施的煤矸石挖不完,既使挖完了,世界上也不会因此而找不到硒。我们只是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一种元素的平衡。
2,把握方向,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 资源优势是勿容置疑的,但也是相对的,错过机遇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去年以来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将大量硒粉走私入境,使国内硒的价格下降50%以上。
硒矿的存在是经过国内外地质、地球化学及地质勘探部门专家确认的,土壤中的硒近年虽有下降,主要是水溶性硒的流失,但仍是低硒区的几十至几百倍,也是其它富硒地区的十几至几十倍。在恩施开发硒资源不是资源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硒资源开发的方向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产品,国内许多贫硒地区开发硒产品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能够称得上产业的唯有茶叶,但整体上还达不到富硒茶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标识、品牌。
林果业有一定规模,但没有深加工企业,更无深加工产品;富硒水果在外地开发得很好,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至今却无人来做。
山野菜,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畜禽业由于分散种植、养植,未进行标准化生产,硒含量无法调控,未能打出”富硒“的品牌,有的企业甚至放弃打硒牌,主要是为了避免市场的麻烦。最有有希望成为产业的还有富硒中草药提取物,至今未被认识,据统计,我国共有134家中草药提取物生产企业,其中山西就有30家,其余分布在陕西、北京、天津、上海和湖南等地,湖南仅有两家,湖北一家都没有。恩施是”华中药库“,药材品种多,许多是道地药材,有22多个GAP认证品种。中草药提取物是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也是中草药出口的最佳方式,只要产品纯度和质量达到标准,附加值会大大增加。
在农业方面,”富硒香米“可望成为一个品牌,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硒资源开发未能形成一个产业链,缺乏规模效应。现有企业块头小,无法带动基地,资源不能整合,一户几亩地,包谷、洋芋每样种一点,这样不收,那样收。
建议政府选好一个企业和产品,加大投入发展基地,促使企业壮大规模。比如玉米爽、玉米乳产品,市场情况好,就要抓住机遇突破性发展,树立起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政府在基地上使一把力,解决企业和农户的后顾之忧,可望做大做强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3,完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仍然是薄弱环节,硬、软环境不如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少人还没意识到。上班时间过了半小时,工作人员才来签到,然后是吃早餐,边吃边聊家常,来办事的人站在窗外等,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公文旅行耗时费力,办事拖拉,效率低,使人对招商引资的诚意产生怀疑。为什么近些年来考察的多,投资的少?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服务跟不上也是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更要有选择性的招商,注重招商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企业的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只是代办一些手续,更重要的是提供宽松的环境,不仅仅只是企业办事的小环境,更要注重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比如一个产品的全面检测就存在困难,往往需要跑武汉,费工费时,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要努力为降低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提供实质性的服务。
4,坚定信念,打响”中国硒都“品牌
在硒资源开发上,有人形象地说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也有人说,如果从90年代初的热潮中趁势而起,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至今,或许又是加一番景象。但现在为时并不晚,或许正是时机。虽然在硒产品开发方面我们还没有突破,但我们的优势并没有全部丧失,天然的高硒环境无法被取代,”中国硒都“的无形资产已经拥有,交通条件即将彻底改善,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一个突破口。如果5300多亩”有机硒香米“示范成功,有机硒香米若能卖到泰国米的价格,硒产品的价值真正体现,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可能被调动,2007年就可望形成产业,并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如果”活化硒复合添加剂“开发成功,我市10万亩茶园就能生产真正的富硒茶,再引进高档茶的生产设备及技术,富硒茶的身价就可高于普通茶,也将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富硒道地中药材的开发也有了增硒、控硒的物质条件,许多药学专家都在呼吁开发富硒中药材,苦于没有方法和物质条件,活化硒添加剂将有可能成为规模化开发富硒中药材的物质保证。
企业开发富硒产品为什么没有积极性?一是富硒产品的价格与普通产品没有两样,二是消费者无法辨认富硒产品的真假,三是消费者对硒产品的认识还有差距。
要体现富硒产品的价值,其载体首先要是优质产品,质量上不去,再多的硒也无人认同;硒产品的真伪主要靠规范市场、靠高科技技术;市场需要培育,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硒产品市场,人们对硒的认识正在深化。
品牌是当今的消费潮流,一个企业要有品牌,产品要有品牌,硒产品更是如此,因为硒在产品中看不见、摸不着,消费者唯有选择品牌。我们的企业品牌意识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似乎喜欢与别人一样,而不主张与别人不一样。”中国硒都-恩施"已经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进一步开发利用好这个品牌与硒资源开发本身同等重要。
随着恩施交通条件的彻底改善,硒资源开发必将形成新的热朝。我们要正视存在的不足,如基础条件的不足,服务能力的不足,开发硒资源的信心不足,对恩施硒资源的地位、价值及开发难度的认识不足。工作中的挫折将有助于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明确前进的方向。高速路、铁路即将变为现实,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涌进流出,硒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将十分广阔,市场及消费者对硒的认识正在深入,保健品市场正在健康发育,预防药市场正在开始形成,硒资源开发又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