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市气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唐山市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的调查与思考
唐山市气象台 于志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近几年,唐山市气象局非常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很大提高,减少了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唐山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通过一年来的调查和体会,认为唐山市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有必要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的现状。
1、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唐山市气象局近年来建设了200来个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三个海岛自动气象站、一个海上大浮标自动气象站,五套GPS水汽观测设备,安装了五套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安装了风廓线雷达。部分县(市)自主建设了一些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观测站,唐山、遵化、迁安三地购置了气象应急指挥车。加之十一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上级下发的MICAPS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组成了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2、预测预报系统的现状。
唐山市气象局现在的短临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除了依靠预报员的预报经验以及利用以往总结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进行预测预报外,对北京市气象局研发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VIPS)进行了本地化运行,自主开发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温度精细化预报方法,正在对中国气象局推广的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进行本地化应用研究。
3、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现状。
唐山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手段有电话、传真、96121电话语音自动答询、气象网站、官方微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近年来逐步建立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覆盖全市的农村、学校、厂矿和社区。
二、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购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小气候观测站、应急指挥车的观测资料都落到本地,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采集的信息未能集合到一起,市气象台负责全市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气象预报的制作和气象服务的指导工作,但市气象台的业务人员有时不能及时调取气象监测资料,使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大打折扣。
2、唐山市气象局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测、预报工具特别是精细化预报产品还较少,有时还主要靠预报员的预报经验进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时间、强度、落区上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3、由于现有的预警信号发布及解除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加之天气预报技术水平限制,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还不能做到100%准确,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受目前预警预报能力的制约,各级台站为了避免灾害性天气漏报,普遍存在预警信息发布过多、过滥现象,容易引起接收人员的信息疲劳,不能很好地起到灾害预警信息的效果。
三、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想。
1、建立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综合显示平台。
由于县气象局的业务人员较少,预测预报技术力量不足,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主要是由市气象台的预报业务人员负责,所以,应对现有的气象监测设备进行整合,在市气象台建立数据处理中心站和监测信息显示平台,使各种监测资料均能在市气象台显示,实现全市所有气象台站的资料共享。以便市县两级业务人员都能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准确率。
2、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
目前,MICAPS、VIPS、SWAN 等主要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日趋完善,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下发的其他数值预报产品也很多,市级气象台应加强这些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解释应用和本地化工作,注意分析不同模式的差别、倾向性以及同一模式对目标系统预报的稳定性等问题,逐步完善本地的天气预报指标,使天气预报的制作逐步摆脱以半经验、半主观和定性描述为主的现状,减少或消除订正预报的主观随意性,提高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准确率。
3、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工具的研发与引进。随着唐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预报业务人员应不断总结预报经验,根据业务工作实际需要开发一些精细化天气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产品,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强度、落区、时段的精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气象局开发了许多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经过几年的运行,这些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经过修改完善已基本成熟,唐山市和北京毗邻,气象条件相似,唐山市气象台可根据需要引进北京市气象局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周边兄弟气象台站也有许多好的预报预警工具和经验。这些成果结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后即可投入业务化应用。
4、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为解决预警信息过度发布问题,同时又不至于发生漏发少发预警信息,特别是及时让政府管理和涉灾部门得到有关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切实发挥预警信息的灾害警示和灾害防御准备作用。可采取“预警信息早通气机制”,在预警信息发布前的若干小时,即可向政府管理部门和涉灾部门发布在未来数小时将发生有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御措施;而在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再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避免气象灾害预警对公众过多过度发布问题。进一步完善预警信号种类和级别标准。在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天气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需求等,不断完善预警信号种类和级别标准。一是调整充实预警信号的分类,在中国局现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风等14 类预警信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强预警信息与本区域灾害性天气的吻合度。二是修订预警信号的级别标准,根据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尝试制订分地域的预警信号级别,增强预警信号与实际灾情的关联度,同时应适当减少低级别预警信号发布的频次,以避免其影响度、指导性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1、应协调有关科室和相关的县气象局将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资料整合到市气象台,由市气象台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平台供全市各气象台站共享。
2、针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市局应设立一些局内科研项目,鼓励业务人员钻研业务和自主开发。
3、应加强与兄弟台站的学习和交流,引进其他气象局相关的精细化气象预报工具和科研成果,并尽快进行本地化应用。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略的调查和不成熟的想法,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011年11月3日
第二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设计定稿_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设计
班级:09系统一班 姓名:姜培 学号:20091325037
【摘要】: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或与气象有关的灾害造成失占整个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对国民经济、群众生活以及国家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更为直接,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最大范围的传达到需要预警的地区,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论文主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和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的覆盖发布目标。试图建立起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设计完成信息发行终端设各,文字显示和语音播报预警信息,达到预警目的。针对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单
一、效果差、无法语音播报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SM网络的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在各个需要预警地区的LED屏上文字滚动显示,同时利用文语转换,同步播放语音信息,达到预警目的。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无法覆盖、预警接收设备欠缺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可能无GSM网络覆盖,或LED屏不便安置等原因,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无线广播网的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利用调频多工在RDS信道上传播预警信息和控制信息,使具有RDS功能的专用接收机接收顶警文字信息并自动跳转到预警频道。达到预警目的。
一、气象灾害的涵义及气象灾害的破坏性
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称为气象灾害。诸如狂风刮倒房屋;暴雨引起洪涝淹没田地:长期无雨形成干旱,枯死庄稼,渴死人畜:高温酷暑和低温严寒造成病人增加、死亡率增高;雷电击死击伤人畜或引起火灾等等。气缘灾害可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天气灾害是指一次天气过程,如某一次热带气旋、某一次暴雨、某一次龙卷风等造成的灾害。气候灾害是指气候异常而造成的灾害。如该下雨的季节不下雨,该冷不冷,该热不热等反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适应,.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
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对国民经济、群众生活以及国家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更为直接,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的统计: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全国29个省(区、市)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受灾严重的有11个省(区、市),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1.8亿人(次),成灾l.2亿人(次),因灾害死亡4150人,紧急安置转移1839.3万人,经济损失达2550亿元: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因连续强暴雨过程而形成,经济损失达285亿元。上述列举的实例表明,气象灾害,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造成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因此,重视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御,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刻不容缓,如何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灾害发生地,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气象预警系统的建立
1、系统建立的目的
气象预警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传统的气象预警发布模式,将气象预警信息制作与发布实现一体化,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工序,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大为简化。
2、系统主要功能
气象预警发布系统是集实况监测、天气分析、气象预警信息制作、发布及查询于一体的气象业务应用平台。其主要功能为制作气象预警信息,并以LED显示屏、收音机、文本、手机短信、“12121”文件以及网页的形式发布。
论文设计和实现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利用中控平台统一管理预警信息,两个子系统分别利用GSM网和无线广播网进行通信,各自针对不问人群和不同场所,互相补充,达到预警信息的最大覆盖,为推进气象预警发布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方案和思考,同时对两类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构成、功能实现及预警信息发布的控制和实施过程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设计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准确预报气象灾害。为尽量减少灾害夺去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各国都在寻求有效地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莫斯科气象局预测或监测到灾害天气时,将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台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大众。德国“危机预防信息系统”(DENIS)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提供各种危急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为在灾害临近前尽快通知公众预警,德国在2001年10月开始运行一套新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卫星,然后通过电台、电视台传播出去,速度只需几秒钟。韩国消防防灾厅实施对灾害多发地区的居民实施手机文字和语音短信发向灾害警报的方法,减少居民因无法接到灾害信息而受到的损失,在山谷等手机信号难以覆盖的地方,增设自动警报设施。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可实时监控、便于业务化管理的综合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以及专用气象预警接收设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山东省为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能力,利用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发布灾情警报。广东、陕西、河南等其它省基本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进行公众预警。近两年各省也在研究利用电子显示屏发布预警信息的方式。
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可概况为三个方面: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LED屏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专用接收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论文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所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现了两个子系统,其中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基于GSM网络,主要针对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接收终端嵌入手机模块、语音转换模块、信息采集模块,由主控板统一控制,预警信息通过GSM网络与发行中控平台通信: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基于无线广播网络的RDS和SCA技术,主要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接收终端嵌入RDS和SCA的解码器,预警信息通过无线广播网与中控平台通信,论文主要讨论了这两类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构成、主要功能及预警信息发布的实现过程。同时,介绍了对两类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预警信息发布中控平台。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讨论了系统信息发布端的软件设计和通信建立,在接收端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了由中控平台统一管理预警信息,两个子系统各自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所分散发布,互相补充的预警综合系统,达到预警信息的最大覆盖,为推进气象预警发布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方案和思考。
针对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单
一、效果差、无法语音播报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SM网络的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在各个需要预警地区的LED屏上文字滚动显示,同时利用文语转换,同步播放语音信息,达到预警目的。
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无法覆盖、预警接收设备欠缺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可能无GSM网络覆盖,或LED屏不便安置等原因,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无线广播网的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利用调频多工在RDS信道上传播预警信息和控制信息,使具有RDS功能的专用接收机接收预警文字信息并自动跳转到预警频道。达到预警目的。全文有5个章节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大致介绍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初步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建设的需求情况,分析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特别对本论文重点研究的两个子系统的信息发布总方案进行了概要性的说明。第三章:系统发布端设计,介绍了信息发布中控平台的结构和功能,说明了中控平台对子系统信息发布过程的建立和信息管理的功能实现。
第四章:总结,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四、总结
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气象预报能力,加强灾害预警,将气象灾害预报的信息最早、最及时、最有效的传递到需要预警的地区,告知人们做好准备。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论文主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和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的覆盖发布为目标。对信息发行端软件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基于GSM网络覆盖的LED屏发布端和GSM覆盖不到的调频接收的发布端设计及软件实现等方面做了尝试。实现了在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对气象预警信息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和发布,集中管理和监控。利用两个子系统分布式将预警信息针对性的发布到不同场所不同人群中去,文字显示和语音播报预警信息,达到预警目的。
论文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基于GSM网络及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技术阐释。
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的过程就是信息发布中控平台的建立过程,论文介绍 了中控平台的系统架构、功能组成、数据流程等情况,特别对中控平台如何与 子系统建立连接,如何将预警信息发布到达接收终端,如何统一管理子系统进 行了说明。
基于气象预警发布系统设计就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软件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论文介绍了系统体系架构及技术架构、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等情况,特别对系统体系架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
1、马鹤年,沈国权1气象服务学基础[M ] 1北京:气象出版社,2、程也.天气灾害的社会影响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天气服务[J].气象科技, 1999 , 29(1):65.3、林卓宏, 梁敏妍, 卢炳源.气象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评价[J].广东气象, 2008, 20(2): 40-42.4、张银河, 崔少萍.本地暴雨预警信号效果评定初探[ J].广东 气象, 2008, 30(2): 49-51.5、骆继宾.美国的无线防灾预警系统-NWR [ J].气象知识,2006(1): 33-35.6、袁丽军, 粟华林.探讨气象短信的发展之路[J].广西气象,2006,27(3):40-42.7、王明洁, 曹春燕, 孙向明.深圳市短时、临近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简介[J].广东气象, 2006, 28(3): 40-42.8、张小丽, 孙晓铃, 曾汉溪.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的高温特征及预警信号发布[J].广东气象,2006,28(3): 34-37.
第三篇: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4号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已经2009年5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九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市、区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森林火险等。
第四条
预警信号的级别按照气象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加强预警信号传播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并保障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六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管理工作,制定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区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经济和信息、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单位做好预警信号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预警信号由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统一发布(包括更新和解除)。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及时、准确、无偿地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和时间。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应当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应当向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定向发布预警信号。
通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报纸、网站、公共电子显示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向防灾减灾等有关部门通报。
第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应当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单位建立预警信号传播的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号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号传播安全。
第十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企业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号。
传播预警信号应当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
学校、车站、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大型广场、旅游景点和乡镇应当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预警信号。
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预警区域的区县(自治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立联动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号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责任制度,设置预警信号接收终端。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市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气象灾害的单位。
第十五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预警信号和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
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做好预警信号和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兼职气象信息员,负责宣传和传播预警信号工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发布或者传播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无权发布预警信号的组织或者个人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的;
(二)使用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并向社会传播的;
(三)不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的;
(四)更改预警信号内容的;
(五)传播虚假、过时预警信号的;
(六)拒不传播预警信号或者不及时传播的。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建立预警信号接收责任制度、设置预警信号接收终端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关于吉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吉林人大
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与残疾人保障事业有关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
第三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工作。
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
时处理,不得推诿。
第十条
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或者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残疾人状况的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建立残疾人状况监测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并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发布公报。
第十二条
选举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有残疾人或者残疾人工作者候选人。
残疾人较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应当有残疾人职工代表。
第二章 康 复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医疗机构设立康复医学科室,举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科学研究等工作。
第十四条
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残疾人家属、有关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社会保
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特殊教育机构。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超过全省县(市)平均数的应当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县(市)可以通过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对不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特殊教育。
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应当具备适合残疾人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一条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生活、学习的适龄残疾幼儿、儿童、少年入学。
无徒步行走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可以就近入学,不受学区限制。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不得拒绝接收。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人考生。
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者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以残疾学生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师资。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培养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第二十三条
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投资或者扶持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已经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调整人员时,应当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专门用于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应当全部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一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聘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擅自辞退残疾人职工或者解除与残疾人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残疾人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馆(室、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园、动物园、旅游景区等有政府性投资的非营利性活动场所,凭残疾人证免收
第三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的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人员实施重点保障。
靠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照国家或者省的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情况发给生活护理补贴。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贫困残疾人,按规定可以给予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最低标准由当地政府给予全额补贴。
其他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当地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并作为重点保障对象落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或实物配租等优惠措施。
将住房困难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救助范围,优先落实救助措施,提高补助水平。
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一、二级下肢残疾人,在房源允许情况下,优先安排三层以下较低楼层的居民住房。
第三十九条
盲人、重度肢体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公共汽(电)车、轻轨客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施无障碍改造。
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应当及时维修和保护。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信息交流内容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执行无障碍信息交流标准,加强无障碍信息交流技术、产品、服务开发应用的引导和管理。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创造条件。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当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残疾人组织应当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予以答复。
残疾人组织对残疾人通过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的,应当给予支持。
残疾人组织对侵害特定残疾人群体利益的行为,有权要求有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相应的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犯残疾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继承权的;
(二)歧视、侮辱、虐待和遗弃残疾人的;
(三)对残疾人负有扶养义务和监护责任而拒不履行的;
(四)侵占、破坏残疾人专用公共设施的;
(五)对侵害残疾人权益行为的申诉、控告、检举,推诿、拖延、压制不予查处,或者对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其他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
****年**月**日起施行。1996年1月26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范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及时发布高火险天气预报。
(五)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各地区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
(七)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加快推进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完善,提升公众通信网应急服务能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适应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捷发布的需要,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
(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九)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要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牧区、山区、渔区的传播能力。
(十一)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十二)健全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中的重要事项。
(十三)加强军地信息共享。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加快省、地、县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互联互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各类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十四)落实防灾避险措施。预警信息发布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五)强化组织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十七)推进科普宣教。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通过气象科普基地、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面向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中小学生、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海上作业人员等的防灾避险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十八)加强舆论引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同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及时准确提供信息,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应用工作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十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