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式家具鉴赏
《明式家具鉴赏》心得体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对世界的影响都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文化方面。而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具,在学习这门课程前,我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看到这个课题——明式家具鉴赏时,我简单的认为就是对明朝的家具欣赏,但在第一讲中,老师就告诉我们,明式家具指的不仅是明朝的家具,而是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良,风格简约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是一个艺术概念,而绝非一个时间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席地而坐到以居榻为中心,以后又进人到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家具,在不断的演进中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历史面貌。尤其是经过唐宋时代的变化,到明清两代,很快地发展到了它的历史高峰。明清家具渐渐地成为蜚声中外的艺术瑰宝,折射出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光辉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明式家具鉴赏》这门课程一共有八讲内容,分别是:明式家具概览、坐具的文明、承具的功效、庋具的承纳、卧具的休憩、屏架的巧思、明式家具的材料美、明式家具的工艺美。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坐具章节,其中讲到交椅。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印象最深的原因并非交椅本身,而是通过交椅我们可以看到,明式家具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甚至是社会伦理都有一定折射作用。因此,这门课不仅在明式家具欣赏方面对我有启蒙作用,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欣赏,要从艺术审美、材料使用、使用价值、文化社会层面等多个方面入手。
从造型角度浅析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极其对当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明式家具以其简练的造型、圆润的线条备受收藏者喜爱。从文化角度上说,在明代的士大夫阶层,很多人的文化造诣比较高,所以他们根据自己的人文思想设计出许多简洁、大方、富有文人气息的家具。这些家具不仅结构典雅,线条柔美,并且精确到少一寸多一寸就不协调的程度。另外,明式家具的造型更加完整简约,做工讲究去繁从简,与文人提倡的‘古朴’、‘古雅’不谋而合,因此明式家具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这是我们当代红木文化充分借鉴的,也是红木行业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从商企角度出发,近两年很多企业嗅到了消费者口味往正在逐步明式家具上靠的商机,因此着重推出明式家具系列,做工中规中矩,很符合传统文化内涵。从家庭居室上考虑,现在很多家庭的住房面积是七八十平方米,明式家具线条简单、造型清秀,适合这样的居室空间,也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与我一开始“明式家具只受老年人欢迎”的想法不同,现今不仅明式家具的销售比例开始增大,消费群体也呈现年轻化趋势。追求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现代年轻人喜欢简约风格,明式家具风格含蓄、造型简单,容易与现代风格家具搭配在一起,满足了年轻人的要求;其次,就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而言,一般就买一两件家具,例如一个3件套圈椅、一张床,旨在给居室装点出些中式的味道,这不仅提升整个家居环境的文化内涵,还把中华文化的根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这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人的接受程度中普遍提高了。另外,当下家具行业流行的一个观点,即“第五代住宅”,就是在家庭住宅中体现一些文化因素。因此他认为,在中国人的家装中,最有把控能力的就是传统中华文化,并且这不影响家居的主体风格,形成的混搭会让居室更加好看,一点不矛盾。
任何一件家具的设计都离不开其功能的实现,明式家具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是追求造型与功能的相统一。这些设计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合理的,而且明式家具在今天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它的设计都符合人机工学。明式家具造型的又一特点是曲线运用得当,造型简洁历练造型大方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但是这些不能减少明式家具的美感,正是这些造型简洁再加上恰到好处的装饰既没让人感到装饰的繁琐也符合功能的要求。拿明圈椅来说,除了家具的长、宽、高基本符合人体的曲线,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适宜,感触良好。例如,圈椅的设计风格特点除明式家具的共性外,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天圆地方”的哲理,椅子上圆下方,圆象征着和谐;方为稳健之意。圈椅的靠背和扶手,形成斜度,座位高度适中符合人机工学的原理。四根直腿略向中心倾斜,空过座屉直抵椅圈四隅,构成主圈稳定的支柱。椅腿的直线与椅圈的曲线形成强烈对比,使各自的线型特征更为突出,但又通过腿的圆形截面与主圈发生形象因素的内在联系。靠背板与两侧镰把棍都设计成为较大曲率的优美曲线,是主圈在垂直方向上有力的衬托。假设不是如此,而把靠背板、镰把棍作成直板直棍,主圈与下面的关系就会显得生硬。这些都是明式家具在造型上的独特之处。再如黄花梨的扶手椅,椅的搭脑、靠背、扶手、座屉边沿等处都作得圆润细柔,使用时通过细部触觉的舒适必然使人感到家具设计的完美和周到。这些例子在明式家具中任何设计中都能够体现出来明式家具表现出来的这种圆润特征,有造型美学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家具设计的人机工学吧。我们有理由认为,明代优秀的家具匠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已经实际上应用了人体工学方面的知识,因而使明式家具功能合理,使用舒适。这正是明式家具其他成就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础。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榫卯精密,对于现代家具生产制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其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家具结构上,根据各零部件接合部位的要求不同,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榫接合。因为密度高,所以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榫结构和加工精细的线脚,使得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结构中有不少创新。一是线脚、雕刻。线脚指家具中部件截断面边缘的造型线脚,它与家具形体轮廓主要在三维空间表现曲直、徐急、顺逆等品质。明式家具中,有丰富的线脚、雕刻,明式家具的雕刻是以少胜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出了极简的艺术风格。二是各类榫结构。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科学性。制作上采用攒边等做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在美观外又加强了牢固性。
中国家具由于受到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家具完全不同的道路。鲜明的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风格不仅仅是在家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
现代社会的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在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外国的设计思潮冲击着中国的设计界。想跻身于世界行列,就要积极地倡导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以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来诠释。让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明式家具还是其他文化元素)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全世界。把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所蕴含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是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世界语言共同汇成独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设计。
第二篇:家具鉴赏大作业
古典家具艺术鉴赏论文作业 “阴阳调和,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养”是古已流传的养生之道,旨为养健达之躯,生凝神之气。红木,古朴自然,淡清优雅,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保健功效,古人很早便发现其独特优点,更有“坐酸枝,睡紫檀”之说。
一、论文内容:(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关命题)
1、红木养生家具的内涵
2、红木家具的中医养生功效分析
3、红木家具传统养生功效的验证分析
4、红木养生家具的设计方法与研究
5、红木养生家具与现代生活文化的关系
6、红木养生家具的市场现状与空间需求
7、红木养生家具的营销分析
8、红木养生家具的发展方向
论文可以上述一项或多项内容进行论述,凡与红木养生家具相关内容均可。主题诠释:以红木家具养生效用为基点进行论述,保腰椎、护颈椎、正其心、养其神。
注重了解红木家具的养生功效、材料与工艺、市场需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文化,要求以“红木养生家具”为论题,充分阐述红木家具在养生之道上的显著效用,提高红木家具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为促进中国养生文化和红木文化两大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挖掘红木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新时期红木家具养生的效用价值。
二、论文要求:字 数:4000~6000字。格式要求:见附件
三、提交时间:2014年4月30日前(第五周交)
第三篇:感悟式鉴赏
“感悟式鉴赏”在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运用
【摘要】美术鉴赏不存在简单艺术和复杂艺术,我们的课堂不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他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欣赏,创作来完成对人的培养,形成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宽容有责任感的公民。
【关键词】美术课程标准 艺术鉴赏 鉴赏形式 感悟式鉴赏 意境
一、认识美术课程标准之美术鉴赏内涵及开设意义《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理解美术鉴赏中的四种鉴赏形式一部美术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宇宙与自身奥秘的历史。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主要是四种类型。
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感悟式鉴赏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一幅作品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用感悟式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之美
1、意境的含义意境指自然景象或抒情性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情调和境界。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2、意境的特征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现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展示生命本身的美。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意境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3、绘画中的意境意境的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形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
4、如何用感悟式鉴赏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之美如在讲述《蛙声十里出山泉》时,视频播放《百家讲坛》故事:老舍先生选取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名句请齐白石先生作画,白石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失去孩子,着急的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蛙声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分析齐白石先生创造的境界,巧妙的他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而是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诗情画意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认识加深,笔者想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的灵性智慧得以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天性得以自由舒展。如讲《荷花影》作品,画面布局也极为考究,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上静而下动;荷花用浓色、焦墨,求其实;花的影子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这幅画构图极其简单,一枝红荷,数尾蝌蚪,水波荡漾,趣味无穷,真是令人百看不厌。又如在教授意象美术作品《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时,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发表分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积极的参与了鉴赏活动,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艺术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生命以及精神物化的外在形式。艺术的教育之最大的功能就是完善人格,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精神的自由,人性的尊严及个体的权利;认识到虔诚和爱;认识到多种可能存在的价值。
美术鉴赏不存在简单艺术和复杂艺术,我们的课堂不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他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欣赏,创作来完成对人的培养,形成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宽容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篇:明诗鉴赏
明诗鉴赏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
第五篇:家具鉴赏秘要 (一)
家具鉴赏秘要
(一)一、中国家具源流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
(史前 ̄公元前476年)1978年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 ̄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资讯 论坛)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战争国时期家具:
(公元前475年 ̄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家具: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220年 ̄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589 ̄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 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宋代家具:
(960年 ̄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明代家具:
(1368年 ̄1644年)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清代家具:
(1644年 ̄1911年)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现代家具:
(20世纪初以后)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传统家具价格较昂贵、加工工艺繁杂等原因,以致新式家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渐占据市场,传统家具则退居次要地位。新式家具多仿制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国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
十六、英国维多利亚式及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等家具。后期又有日、美流行款式家具。这些家具用材广泛,构件加工方便,造型款式新颖,涂饰工艺简便,产品价格适宜。沿海城市是新式家具的主要产地。家具产品,除木家具外,还有金属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柳条蜡杆家具及软家具等,品种日益繁多,款式日益新颖。产品结构从框架结构发展到板式结构等,从而加工工艺大为简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家具鉴赏秘要
(一)一、中国家具源流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
(史前 ̄公元前476年)1978年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 ̄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资讯 论坛)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战争国时期家具:
(公元前475年 ̄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家具: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220年 ̄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589 ̄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 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宋代家具:
(960年 ̄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明代家具:
(1368年 ̄1644年)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清代家具:
(1644年 ̄1911年)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现代家具:
(20世纪初以后)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传统家具价格较昂贵、加工工艺繁杂等原因,以致新式家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渐占据市场,传统家具则退居次要地位。新式家具多仿制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国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
十六、英国维多利亚式及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等家具。后期又有日、美流行款式家具。这些家具用材广泛,构件加工方便,造型款式新颖,涂饰工艺简便,产品价格适宜。沿海城市是新式家具的主要产地。家具产品,除木家具外,还有金属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柳条蜡杆家具及软家具等,品种日益繁多,款式日益新颖。产品结构从框架结构发展到板式结构等,从而加工工艺大为简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