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2: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

第一篇: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

政治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学的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如从理论基础的质疑与争论到课堂实践误区的揭示,从推进策略的形式化到教材编写与审定的偏差,从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就到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课改之难等等。其中,对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争议颇为激烈。

就理论层面而言,反思与争论较多的是新课改理论与生活实际的适切性、“基础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学科与生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几乎没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视,更缺乏系统地思考与梳理。从目前来看,能够提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由此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解”或“缺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实质对帮助我们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性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中只有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实质上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固有的本质内涵来看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法规性文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文件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唯”目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也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3、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状况来看

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上凸显的是“灌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讲”成为教师最拿手的好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听”、“背”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相当严重,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的政治教师把课堂当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

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教育相脱节,学生逐渐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逐渐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的功能所丧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作为人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遭到了严重地摧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终身、持续的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为此,我们提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声息相通。

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并讲究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本课题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去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宽泛的目标去获取信息,即以某一种方式迁移到另一种方式中去,从这种意义来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即服务于生活。而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知识的获得是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基于日常生活的学习。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学习吧,不要把学习仅仅理解为狭隘的课堂说教,放归学习,给学习一个宽广的空间,让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在教学中立足,让每一个孩子再生活中生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源自生活的学习中成功。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堂教学:“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认真抓实的主要环节。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可以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就是广义课堂的表述。狭义范畴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教学”

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逐步

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四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教学方式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能在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地发展。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假设陈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改变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创建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参与、创造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成以下目标:

1、总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一些支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的认识,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核心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做到乡土化、时政化,生活化与情感、体验、信息的结合。

具体内容为: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2、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其内涵包括:

A、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

B、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及时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主动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D、教学过程生活化。课首、课中、课尾等每一个过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E、教学评价生活化。生活化的评价是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达到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3、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研究将从“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究”的“双向路径”展开研究。具体包括:

1、归纳整理出国内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所作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对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用比较法初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值得借鉴的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框架和策略。

2、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行动研究法。即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并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教学的因果规律。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周期、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主要内容有: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教案设计检查督导;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7)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3、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重视经验的积累,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成效,提炼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纳,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揭示内在关系。

除上述外,本课题研究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搞清楚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各种变化,要用科学理论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以便作出客观真实地评价。

(七)与本课题相关的重要观点:

1、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切实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过程。

2、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在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如果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谁都一样,那么他只会做个知识的忠实传递者,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相反,如果认为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人们努力的结果,那么他则会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手段,以确保新的一代为适应变化的世界和创造新的生活作好准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上,而不仅仅只是放在教材内容上。其次,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教?”即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恒定关系,是辨证的。由于两者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教的力量应该或者必须支配学时,虽然这时教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等,但这时教却制约着学,对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学生的学已处在或者必须处在主要地位时,学生的学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这时只能起到加速或调节作用。这便是以学论教的涵义所在。

3、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4、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5、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价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创新程度:

1、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揭示了其内在的涵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有可能探讨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主要教学模式,明确并解决其中的“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3、有可能探究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

4、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呼吁。

(二)本课题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来说:

1、就理论价值而言,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课堂教学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它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再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还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本课题期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研究基础(主持人已有的与该课题相关的成果)

在本课题确定前期,主持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与反思。2006年9月所撰写的《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走进生活》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2006年11月撰写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呼唤对生活的回归》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优秀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学会合理消费”教学设计》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2006年“新课程优秀教案设计大赛”二等奖;撰写的《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年第2期上予以发表。这些有益的思考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非常宝贵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广西宾阳县宾州镇第二初级中学

作者:陆玉英

摘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目前成为教育的潮流。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新理念,让更多的思想品

德老师认识到授课应该以生活为构建基础。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视野区别点在于,前者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后者则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和交流人类宝贵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生活化教学在国外研究方兴未艾,目前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潮流。看看我们的教材以及我们历年的中考试题内容,生活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最后用于生活,创造出无穷智慧的教育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教育。所以,思想品德课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枯燥呆板,毫无气息的,作为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师,怎么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树立师生交往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职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学生信任的桥梁,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有高度责任感,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既看到优秀学生的长处,也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教师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学会容纳那些有缺点,容易犯错误的孩子,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平易近人,和学生共同研讨,实践,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观点和见解,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分析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环节,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人际基础!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教学活动的资源。

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广大师生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要做领航人,尽可能把现实生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用生活内容去和书本知识点结合起来,用生活去点缀课堂教学,用书本知识指导现实生活,使生活实践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书本知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例如:人本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有一课内容是“师生交往新观念”,教师授课目的是让学生摈弃师生交往旧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过去师生交往的故事,可以从幼儿园谈起,也可以是小学的师生交往,也可以是初中的事,选择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师生交往实例,填写书本一张关于学生角色素描对师生交往影响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谈谈心得体会,总结出学生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如何建立的,教师从而达到授课目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

纵观广西十几个市的中考试题内容,体现了试题源于生活的规律,比如南宁市的中考题目已经逐步生活化,一般情况下,思想品德科目的题型分为几种,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让学生用书本知识“精挑细选,走进生活”;第二大题“明辨是非,走进生活”;第三大题“学知明理,快乐生活”;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要求学生紧扣题意,结合自身的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试题都体现生活化,所以教师要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目标要生活化,即不仅是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素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比如:七年级课本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份,源于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践,在家做家务,在学

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深刻理解“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掌握自立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基础。

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活化,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感觉到自己虽然不经常走出校门,也懂得天下事,感觉到自己是社会一分子,学会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的机会,使他们逐渐丰富社会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七年级下册课本“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立”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那些行为是自立的,那些则是依赖别人的表现,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表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填空,根据生活实例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把自己的种种表现排列出来,并且做出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懂得自立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式生活化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通过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书本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让学生所学与时代脱节。比如:九年级课本第四课第二节“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授课前,周末让学生出去搞社会小调查,到周围的村,街上了解人口和环境的基本概况,做好记录,等到上课了,每一个人就小调查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就懂得了人口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严峻。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势在必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以前满堂灌的效率高,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

三、教师还要把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在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书本知识则是静态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时政教育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教育,这是独立于教材之外,又与教材紧密联系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中考试题,处处留有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痕迹,比如南宁市2008年中考题的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就和当时的时政热点“限塑令”紧密结合;2009年的中考题很多题目就是“感悟辉煌成就,喜迎六十华诞”,和祖国60周年大庆相关,还直面金融危机。2010年的中考题目则是体现了反腐倡廉,维护民族团结,校园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果思想品德老师不把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不可能考得好的成绩,也不可能主动去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学生只会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但是要与时俱进,并且要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服务!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不仅仅靠教师传授,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要立足于生活,特别是要面对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掌握的技能为基础,发掘科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学习材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学的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如从理论基础的质疑与争论到课堂实践误区的揭示,从推进策略的形式化到教材编写与审定的偏差,从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就到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课改之难等等。其中,对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争议颇为激烈。就理论层面而言,反思与争论较多的是新课改理论与生活实际的适切性、“基础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学科与生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几乎没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视,更缺乏系统地思考与梳理。从目前来看,能够提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

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由此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解”或“缺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实质对帮助我们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性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中只有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实质上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固有的本质内涵来看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法规性文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文件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唯”目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也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3、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状况来看

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上凸显的是“灌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讲”成为教师最拿手的好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听”、“背”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相当严重,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的政治教师把课堂当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教育相脱节,学生逐渐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逐渐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的功能所丧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作为人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遭到了严重地摧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终身、持续的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为此,我们提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声息相通。

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并讲究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本课题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堂教学:“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认真抓实的主要环节。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可以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就是广义课堂的表述。狭义范畴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教学”

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逐步

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四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教学方式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能在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地发展。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假设陈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改变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创建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参与、创造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成以下目标:

1、总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一些支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的认识,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核心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做到乡土化、时政化,生活化与情感、体验、信息的结合。

具体内容为: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2、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其内涵包括:

A、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

B、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及时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主动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D、教学过程生活化。课首、课中、课尾等每一个过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E、教学评价生活化。生活化的评价是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达到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3、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研究将从“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究”的“双向路径”展开研究。具体包括:

1、归纳整理出国内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所作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对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用比较法初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值得借鉴的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框架和策略。

2、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行动研究法。即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并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教学的因果规律。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周期、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主要内容有: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教案设计检查督导;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7)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3、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重视经验的积累,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成效,提炼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纳,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揭示内在关系。

除上述外,本课题研究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搞清楚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各种变化,要用科学理论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以便作出客观真实地评价。

(七)与本课题相关的重要观点:

1、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切实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过程。

2、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在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如果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谁都一样,那么他只会做个知识的忠实传递者,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相反,如果认为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人们努力的结果,那么他则会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手段,以确保新的一代为适应变化的世界和创造新的生活作好准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上,而不仅仅只是放在教材内容上。其次,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教?”即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恒定关系,是辨证的。由于两者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教的力量应该或者必须支配学时,虽然这时教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等,但这时教却制约着学,对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学生的学已处在或者必须处在主要地位时,学生的学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这时只能起到加速或调节作用。这便是以学论教的涵义所在。

3、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4、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5、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价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创新程度:

1、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揭示了其内在的涵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有可能探讨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主要教学模式,明确并解决其中的“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3、有可能探究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

4、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呼吁。

(二)本课题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来说:

1、就理论价值而言,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课堂教学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它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再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还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本课题期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四篇: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街亭镇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第五篇: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跨越代沟》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 学生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我又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在 “跨越代沟”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通过一年的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给了我新的洗礼和体验,仅管要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崇尚这样的课程改革,更崇尚这本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因为--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下载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中学 郭 霞 我执教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十三年了,随着实验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新课程在生活化的渗透方面越来越突出。初中学......

    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珲春教师进修学校金彬思想品德学科“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课题自2008年9月开始研究,已经进入总结阶段。有效教学研究开展以来,我们全体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 [摘要]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导入上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幽默导入,时政导入,历史知识、典故导入,游戏、小品导入,图片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板栗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源自中考备战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唐栋华 初中《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具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引导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