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研究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研究
曹艳群
(阜阳市汇文中学,安徽阜阳 236001)
[摘要]:本文依据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努力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借鉴国内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自学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意识需加强。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在实行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师生目前素质与大纲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对德育及美育渗透不够、创新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形式单
一、实践活动欠缺),得出,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目标;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6个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基本途径
引言
在中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使人才发展失去了全面和平衡,这种不和谐使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缺点,使之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21世纪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类需要借助新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等观测地球、开发资源、改善环境。因此 21世纪人们需要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更先进的地理技术手段。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要求人们接受高水平的地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综合素质教育涵义和特征
1.1 涵义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地理素质。那么,何谓地理综合素质?地理综合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它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知识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备的地理常识。地理品德素质是个人对团体、社会所具有的品德,及对全球资源环境具有的责任心。地理行为素质是人类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体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及行为选择能力。
1.2 特征
1.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所以,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1.2.2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是指“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是指“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1.2.3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水平。
1.2.4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个性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素质教育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教育,它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存在差异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就谈不上素质教育。1.2.5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还包括道德修养、健康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态度、价值观、方法等基础。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谐发展,健康个性充分发展。这些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学习和发展提供条件,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国内外地理素质教育研究
-***14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课上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建立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提醒我们,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多少知识、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励和鼓舞学生去思考、创造和发展。如,在介绍太阳系八大行星时,以前采用的都是先读一遍: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后要求学生重复一遍,然后再看图记忆的方法,但效果不好,后来就采取让学生自己编故事记忆的形式来教学,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踊跃参加,编的故事短小精干,便于记忆。
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课后思考和活动题,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正文,但却和正文密切相关。教学时设计一些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活动课,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用身心去体验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地球的自转的内容中,让学生用地球仪(或大皮球)和太阳光(或灯光)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变化情况,以及任意两地的昼夜差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演示,真正的理解了地球自转的结果---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也初步了解了各地(因经度不同)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也是自转的结果,为以后学习时区形成感性概念。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重新回顾一次所学知识,还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序的组合连贯,并加以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师要依据学生间的差异性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课堂教学方法应逐步向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训练及学习策略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对于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的宏观和微观地理现象与事物,可利用幻灯片、投影
61718-
第二篇: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1
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翟春妍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心理、身体等诸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管理者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先成人,后成才)。
目前的应试教育还沿袭几百年来的科考制度,十分落后,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素质教育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即学生多样性的发展。所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化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这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事情重大,责任重大。
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的地理学科,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代替的。
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明确阐述:“我希望在中国要大胆建立地理科学,我们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学大旗,原因就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下面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些个人微薄的看法,旨在努力推进地理教学及其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内容构成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
1.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处在基础地位的知识,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2.地理能力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掌握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能运用地理知识 去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其行为的教育。
以上三个层次地理素质教育的构成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质教育必然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品德等为目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因为地理涉及到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地理问题,又是物理问题,也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反之,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四、中学地理教学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地理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比如在讲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时,让学生树立“人地合一”的发展观,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群众,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寓于地理学科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十分必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始终贯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基于这种教育新理念,我会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育人新方法,力求开辟出一条适应现代教育机制的育人之路,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落实在每一堂课中,为我中华之崛起而兢兢业业,为地理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第三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改变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用行动去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本人就课改以来在这方面的尝试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为师生互动做好良好的铺垫。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了解、掌握“对手”的情况之下,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等。可以从多渠道去了解,任教过的老师、学生档案、家长和自己的观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做好了这一步,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大下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选取开放、多样湖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从不同的方向看》的第一课时时,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一首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入手,再展示出水瓶、茶壶、包装盒、球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亲身去观察,然后引入课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就在他们身边,结尾时,把课题联系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事或一个人,说明要全面的评价一件事或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数学寓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灵气。遵循新课程理念,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研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让“辩论、猜谜、游戏”等形式充实课堂,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平行》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并驾齐驱,打一数学名词。在教《乘方》时,我又出了一个谜语:10*3与100*2,打一成语。在教《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是于组织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一是唱儿歌“青蛙”、二是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三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进行探究、讨论和合作交流。
四、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运用有深度和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之一。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保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因而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深的文化底蕴、较广的文化视野,也就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这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学历之中,应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和通过博览群书来不断地积累、丰富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效果会更好。否则可能会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危机和尴尬,无法回答学生的质疑,将导致课堂教学僵化,师生互动就无法深入。例如:在教《世界新生儿图》时,就有很多内容与地理知识和社会统计知识有关;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很多图案设计是与美术知识有关,象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和学习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在师生互动中取得好的效果。
六、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又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同时又是所在班级的班长,在纪律、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然而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并不突出,有时甚至不理想,但是因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显得非常高傲,同学们对其也有诸多不满,我私下里把同学对他的意见做了一个调查,于是我先在课堂上给予其所得成绩的肯定,然后突然挫其锐气,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人士,应该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出自己比别人的优越,而且是虚怀若谷,你,不行!适当的打击其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课堂上,他当着全班的同学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从现在开始与你打赌,证明你说的是错的”,从这以后,他确实改变了许多,数学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同时也明白了老师对其评价的良苦用心。
迈进21世纪,中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靠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持之以恒、长期不懈的努力。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努力熟悉和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只重认知学习转变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第四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包括实训室、实训基地的教学指导)是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以下以国贸实务课程教学为例)
一、加强法制教育,遵章守纪、自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借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升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职业专业素质
1.借助教室、黑板、投影仪等,传授知识、设置模拟情景、启发引导外贸业务流程及业务模块,分解各模块的任务,明确做什么,该怎么做,带有问题学习。
2.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3.借助于电子商务网络、外贸专业教学软件,就交易磋商、合同拟定、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等进行情景模拟训练。
4.借助于仿真实训中心,学生到“报检大厅”“报关大厅”等从事外贸业务操作;学生买卖小组角色互换,从事进口、出口业务。以弥补感观经验不足的缺陷。
三、运用恰当多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专业岗位群的共性要求,又体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性要求,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以行为导向、项目模块教学任务与内容不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探究式、实证法、案例教学等,并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1.国际经贸知识融入外贸业务技能教学
将课堂搬进实训或实习现场。边讲边练,边做边感受。学生扮演买卖不同方角色,借助电子商务、商检、海关、银行等平台,将外贸业务具体化,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讨论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按照买卖不同角色、业务中的跟单、报检、报关等学习(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团队或虚拟班组,从而进一步理解国贸关系中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为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叙述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单据准备、保险、业务善后等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时尚的选择,它可以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理清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单证制作、报关业务等埋下伏笔。但案例教学后,应重视“补台”工作,通过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巩固掌握。
4.强调双语教学,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知识、产品知识、外语缺一不可,本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将三方面有机结合,提高外贸综合能力。
第五篇:“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单位:河南省柘城县慈圣镇虎陈学校 姓名:陈伟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重要选择。要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发挥课堂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这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对此,要把功夫花在课堂教学上。
一、实现课堂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所以,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要做到四个坚持。
其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的教育
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界线。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质疑、解题运算,注重的是优等生,而常常忽视一般学生更忽视后进生。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收益。
其二是坚持主体意识参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也是学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其三是坚持教学目标“全面性”发展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而非片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播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其四是坚持基础教育,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领域中一个全局性、方向性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克服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
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点
1、“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置上单一化,仅把目标 确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确立在变单一化为多元化,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
2、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三个统一:一是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的统一;三是重视个体差异,实现个体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3、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是教师成为教学信息传递中心,并且促使所以学生双向传递信息。在教学过程中:(1)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多方面的信息。(2)创造条件,使师生间、学生间的教学信息得到沟通。(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拓宽信息传递效果,发展学生智能,培养交际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法
1、按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注重个性,生动活泼,师生平等,讲究实效。
“注重个性”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生动活泼”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作为教师在达到教学目的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长者,又是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效率”就是讲究课堂教学效率,要看到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发展了多少能力。
2、质教育的课堂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之长。
过去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现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给优生提高的机遇;给一般学生有理解的机会;给困难学生有补缺时间,要全体参与,全面发展。
设计和选择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恰当、灵活设计和使用各种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特点,并通过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