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时间:2019-05-12 22:5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第一篇: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 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因而这类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人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外界接触

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事实,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们郁闷的情绪。

3.4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在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3.5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干,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6抑郁的护理

对于抑郁的老年人,应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的重视。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们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蔼,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的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其实护理观念认为---死亡为生命的一个阶段,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亡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着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因此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不忌讳死亡,才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才能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

第二篇:老年人心理

1.认识能力低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2.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3.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4.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5.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多些老年机构

各地可以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增加一些老年心理咨询机构,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南宁市大板一区居委会有关负责人称,该市是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的试点城市,已有许多社区享受到“星光计划”带来的好处。“星光计划”为老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小结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人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健康长寿;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

第三篇: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指导老师:##

姓名:####

专业:护理

班级:10级护理(学号:1111111

18)班

标题: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急剧增加,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个性;疾病;心理护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old man in our country, elderly patients are increasing.So in nursing process we should understand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conditions, strengthen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Constantly improve the nursing work,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Key words:old, personality , disease , psychologicalnursing

当代护理工作模式是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角色已经改变。退休后,他们心情失落、与子女交流存在分歧、以及与社会的脱节、都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身体素质变差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他们会出现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以及伴随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自尊、固执、孤独、自卑、怀旧等。

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老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般的病人,只要其精神正常、心理成熟,他们都能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身体。并且基本能准确的估计自己的病情,并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摆脱疾病的困扰。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老年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 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互相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

百计以此引起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

2.2 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并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他们到处打听,找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别人怎样劝解,经常会对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以为自己也害了类似的病。

2.3 疑病型的病人对于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坚信自己有病,这类病人的主诉有时十分逼真,把从健康杂志或书报上看到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2.4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类病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要百般照顾,他们总是埋怨周围人对自己关心照顾不周,对自己的病痛同情不够。在医院里,他们总要指责医护人员冷漠。当医护人员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之后,又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个医护人员的依赖和盲目崇拜。

2.5 漠不关心型的病人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对自己体检和实施医疗措施。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3.1 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要尊重病人及其家属。对于个性不同及文化有差异的老年患者,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护理。

3.2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3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4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3.5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对于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以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不能牵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3.6 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摒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7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3.9 护士必须注重护理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价值。要不断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这需要我们日常细心的观察、不断地分析探索和努力。

4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4.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4.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4.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4.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4.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4.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我感觉,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编著《临床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结出版社出版.1989,109~113.(2)崔军《老年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报,2004,2(2):123.(3)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4)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1992

(5)陈凤春,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临床护理, 2008, 8, 5(8):

1030-1031.(6)陈方英.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园地, 2006, 11, 11: 118.(7)孙艳,等.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全科护理,2009, 5, 7(5): 1369.(8)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8)

(9)张润华,社区离休老人的心理护理体会,2003,2(17)

(10)江春平,老年心理学,常州,医学版,2005,3(5)

第四篇:老年人心理和保健

老年人心理和保健2013-12-22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亿,老年人口居世界之首,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约4.15亿,属标准的“老年型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心理学开始有了系统的研究,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到老年期,因身心发生种种退行性变化和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变,产生了诸多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其生活适应能力,是与其生活质量优劣显著相关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具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其致残率显著提高,导致医护资源的巨大消耗。可见,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从老年人的认知、智力、情感和动机与需要的变化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调节措施,以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参考文献

1.陆风.罗杰.刘润兵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外医疗.2009(35):133

2.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3.王玲;任梅;鞠卫星.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02.15

4.牛田华;孟庆跃;宋涛;李向云.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5

5.高蓓.居住安排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6-30

6.朱粉趖;高惠珍老年人心理分析与保健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2010-02-15

7.同心县农村5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天义;马俊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7-15

8.高新义;周晨;陈培文;王荣平;杨凤池.新疆克拉玛依社区老年人的孤独状况与心理卫生水平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1-15

9.赫秋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赫秋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15

10.张玉芳;邹凌燕.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张玉芳;邹凌燕 护理学杂志 2010-01-05

11.王璇;马琪山;豆红霞我国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0-10

第五篇:老年人的心理教育

老年人的心理教育

中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意味着,老年人将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群体。在不少人眼中,老龄化就是沉重的负担,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认为自己正在成为社会的包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与之相关的健康话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老年心理教育。

老年心理教育是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身体状况发生的变化,对老年人群进行生活指导、健康宣传和心理疏导,使他们能消除身心健康的障碍。老年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首先是孤独感,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常常会有茫然、失落和无用感。现在的老人大多经历生活的磨难,对住房、物价等问题都看得比较重,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老伴或亲友的去世会为他们本已孤寂的心灵再添阴影,这些悲观的情绪又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肉体上病痛加速老化,形成恶性循环,许多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

心理失衡造成的精神障碍多表现在那些曾有过较高社会地位或荣誉的人身上,地位的落差使人生出现转折,而又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严重者会精神错乱。曾有一位老人,离休前身居要职,当组织上决定他退居二线而他的一个要求又未被批准时,他便四处告状,总怀疑背后有人捣鬼,后来发展到对什么人都不相信。难以适应环境改变是老人们常会遇到的问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服装设计师,在结束了一场20多年不幸的婚姻后,终于与一位老干部相爱结合。但搬到新家不到一年,这位一向乐观开朗的设计师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她承认再婚给她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但洁癖使她看哪哪脏,吃不下睡不好,整天如丢魂一般,开始后悔再婚,最后寻死觅活,终于离了婚。离婚后她又开始后悔,如同少年少女思念恋人一般想念那位老干部,幸亏经心理治疗才得以痊愈。

无论社会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如果能在退休前请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卫生教育,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家庭成员也要为老人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氛围,多与老人交谈,不要过于干涉老人的某些特殊偏好。最重要的还是老年人自身要有心理准备,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可以调节身心,发挥余热,可以充实生活内容;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等等,对近期远期生活做一些安排,并多与年轻人交流,思想意识中仍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分子,这样就会渐渐去除无助感、无用感,使自己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之中。

下载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姐》 老年人心理

    观《桃姐》有感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

    老年人护理服务工作制度

    老年人护理服务工作制度 一、在老人入院时,应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护理等级。 二、根据老人生理、心理状况确定护理服务类别或等级,实行分级护理。 三、按照《老......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老年人的年龄划分: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有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以上人群......

    老年人护理的心得体会

    导语:虽然会得到社会和亲人的照顾,但主要还是自己善于照顾好自己。老年人要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老年人护......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精选五篇)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讲义 模块二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一、正常人体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人体基本结构 (1)细胞:人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 (2)组......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分析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分析 来源:会销圈网作者:余士柱发布日期:2010-12-31 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银色经济已经吸引了许多商家的眼球。老年人的消费心理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刚参加完一......

    如何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劳

    如何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勞一,熱愛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疾病纏身,有些人在晚年生活中會有心理空虛、生活乏味之感,從而出現大腦皮層抑制,心理疲憊,加速了衰老的進程。此時,引發對......

    关于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调查报告(合集)

    合肥学院电子系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 关于老年人心理需求问卷调查报告 学校系别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调查名称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 爱心课堂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