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图表的阅读》案例教学研究
《地理图表的阅读》案例教学研究
常州新桥中学 地理组 孙建荣
背景描述
近年来,学业水平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多年高考考纲中特别强调如何从试题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解读信息”。在地理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其中,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它在三者中占试题的比重最大,最能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7年占58.2%,2008年占95%,2009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7年--2009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生:啊?(好奇)
师:各种各样的图表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何呢? 生:思考„„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 ②审标题 ③审内容 ④审附注 ⑤审联系。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
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 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 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 地理示意图的阅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做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生:分析(略)
师:XX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课件展示:分析统计图表阅读的一般方法,然后进行分类:有曲线统计图,结构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等。柱状统计图,选取2008年上海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和《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图》作为示例。
师:谁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答: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比例少的主要原因?
多数学生跃跃欲试,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气候恶劣。生2:海洋面积广阔。
引导学生看图,具体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并解读信息形成正确答案。同时课件动态展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为40°s—90°s,其中40°s—60°s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不恶劣啊。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图示提供信息作答,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
生:哦(恍然大悟)。
柱状图表的阅读,用课件动态展示,让学生迅速掌握判读要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优势,更直观、更形象,同时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片段
(四)师: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类型有哪些呢?变式图、叠加图、组合图、表格图、无图也考图。课件展示:气候类型判读变式图:试判读a、b、c、d四点气候类型,分别由 ①、②、③、④四组同学分组分别讨论判断a、b、c、d四点气候类型。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①:热带雨林气候。生②:热带沙漠气候。
生③:先回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后又改口说是地中海气候。生④:温带季风气候。
学生回答基本正确。师及时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判读气候类型图时,先跟据气温判断热量带,再据降水与气温的配合情况断定气候类型。这样分组讨论,有利于生生之间互动,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实现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体。
教学片段
(五)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8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作为公开课,课前是花了不少时间对近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归纳分类。同时做成课件,也花了不少时间。要是平时上课每次都花这样多的时间,可能性不大。这样就要求不同学校之间,实现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显得更加必要。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9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如能对高考题进行变式练习进行举一反二,举一反三也许效果更好。
第二篇:《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在案例编写和组织案例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方面,有机结合各层次普通高中校的师生特点、教学现状,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今普通高中校师生的案例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学特点和地理性,并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应试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极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促进教师自觉地坚持业务进修、终身学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途径。
第三篇:案例——《地理图表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地理图表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丁成功
[背景描述]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因此我选择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与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系密切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作为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
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2年占58.2%,2003年占95%,2004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1年--2004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②审标题③审内容④审附注⑤审联系 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地理示意图的阅: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演示地球仪——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作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
生:分析(略)
师:欧雯雯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
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1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 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2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
如能对高考题进行变式练习进行举一反二,举一反三也许效果更好。
第四篇:案例——《地理图表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读图析图绘图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教学案例
图像教学实现地理135高效课堂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周云侠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个很大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有效地实施新课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和激励学生想学,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此要求教师改变教的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课。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在这一点上与135课堂模式中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对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和绘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加强绘图训练,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有效措施。在地理的135课堂教学过程中,地图的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中往往包藏了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采用绘图训练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与绘图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在读图时挖掘地图中所包含的知识点,1 通过绘图练习来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真正实现了135高效课堂教学。
读图析图绘图训练教学基本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四步法”,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引导学生尽量挖掘图中的信息,掌握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把繁杂的地理事物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像,进而感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我们的做法是:
1、引导读图。多采用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图中所隐含的地理知识点;
2、质疑提问。学生对有疑惑的内容质疑,然后师生解答。若仍有关键知识点遗漏,教师点拨;
3、学生总结。根据以上讨论环节学生总结图中所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
4、动手绘图。学生绘制重要图表,小组内批改,小组间交流讨论,推举出三到五篇范本供班内学习使用。
教学片段
(一):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利用导学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问题一地球产生昼夜的原因是什么,昼夜为什么会交替。生: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地球又处在不断的自转,所以昼夜就会不断交替。
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原因的分析,加深 2 学生印象
问题二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什么是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
生:地球是不透明的。任何时刻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师: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多媒体演示)晨昏线还有哪些特点呢 生看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晨昏线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
生: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
巩固提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晨昏线光照图地绘制,通过动手加深对晨昏线特点的理解。
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晨昏线光照图,再由学生自己纠错打分。这一环节学生非常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片段(二):气候的形成与分布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问题一,讨论探究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综合性较强对于学生难度较大)展示《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分布图》和《地球表面降水量分布图》给学生以提示。
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生:与太阳辐射有关。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师:非常好,温度与纬度有关,那降水又主要受什么影响呢? 生: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决定它控制地区的水热状况。
师:分析的太好了,那我们哪组同学派个代表给大家绘制一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呢,并标注出它们的性质?
(居然一下子踊上好几个同学,最后留下了三个同学绘图)绘图后学生点评。
生:周友画的最准确也美观,张雅丽画的没有知识性错误,就是不够规范,风向倾斜角度太大了,李鑫的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偏转的方向画错了。
师,林媛媛就是位专业的老师啊,评的太到位了。我们黑板的空间有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图要画,所以只能留下一幅图。那接下来我们要画什么图呢?
问题二(见导学案)气候的形成分布示意图。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中示意图,推举代表在黑板上完成示意图,再由学生评价,归纳出画图要领。
生:要注意每种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要考虑影响大陆东西两岸的大气环流不同的...生:还要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问题三,对比实际气候分布图,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生: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画的示意图不一样啊!
师:(故作惊讶的)是吗,哪不一样啊?
生:赤道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啊,还有高山气候我们这个图上也没有(大家纷纷发表意见)
这时候我趁热打铁,究根刨底再加一幅世界地形图的展示就解决了问题。
生得出结论:下垫面不同使气候类型分布更加复杂化。[教后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在得出一个新结论后,都会及时追问学生一个问什么,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135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2、将学生自己绘图和多媒体图像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如在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大量引入了相关的地理图像,真正是学生温故而知新。这节课在学生的讨论中就结束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学生绘图和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大量的学生绘制的示意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通过这节课我对135高效课堂更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所说的高效不仅仅是完成了多少“量”,更要看我们完成的“质”,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会用了多少。
3、怎么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学生绘图教学的尝试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学生才成了课堂中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把课堂换给了学生。
在读图析图绘图的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1、如何做到让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2、在绘图环节中,给优秀生展示的机会多,后进生参与少,应设置有梯度的绘图训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我们的互动课堂中收获成就感。
3、在巩固提升环节应注意与高考题目的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五篇:名师点评《地理图表的阅读》的教学案例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课程标准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图表的阅读》案例教学研究
肖若祥;快捷联系方式:; 浙江省苍南中学;325800; 张桂兰会议稿件;收稿/发表时间:;
发表网址:
背景描述
2005年4月8日上午第二节,在苍南中学高三⑾班教室。这是一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2005年高考考纲中特别强调如何从试题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解读信息”。在地理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其中,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它在三者中占试题的比重最大,最能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文科综合测试试题常以地图为切入点,再设置与政、史、地相关的问题,不识图便难以作答。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中有7幅图,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中有15幅图。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中,地理读图试题的分值占地理试题总分58.2%;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中地理读图试题分值占地理总分95%;2004年读图分值占地理总分值88%。因此我选择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与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系密切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作为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2年占58.2%,2003年占95%,2004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1年--2004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生:啊?(好奇)
师:各种各样的图表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何呢? 生:思考„„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 ②审标题 ③审内容 ④审附注 ⑤审联系。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
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 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 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 地理示意图的阅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做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生:分析(略)
师:欧雯雯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课件展示:分析统计图表阅读的一般方法,然后进行分类:有曲线统计图,结构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等。柱状统计图,选取2004年上海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和《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图》作为示例。
师:谁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答: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比例少的主要原因?
多数学生跃跃欲试,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气候恶劣。生2:海洋面积广阔。
引导学生看图,具体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并解读信息形成正确答案。同时课件动态展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为40°s—90°s,其中40°s—60°s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不恶劣啊。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图示提供信息作答,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
生:哦(恍然大悟)。
柱状图表的阅读,用课件动态展示,让学生迅速掌握判读要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优势,更直观、更形象,同时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片段
(四)师: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类型有哪些呢?变式图、叠加图、组合图、表格图、无图也考图。课件展示:气候类型判读变式图:试判读a、b、c、d四点气候类型,分别由 ①、②、③、④四组同学分组分别讨论判断a、b、c、d四点气候类型。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①:热带雨林气候。生②:热带沙漠气候。
生③:先回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后又改口说是地中海气候。生④:温带季风气候。
学生回答基本正确。师及时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判读气候类型图时,先跟据气温判断热量带,再据降水与气温的配合情况断定气候类型。这样分组讨论,有利于生生之间互动,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实现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体。
教学片段
(五)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1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作为公开课,课前是花了不少时间对近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归纳分类。同时做成课件,也花了不少时间。要是平时上课每次都花这样多的时间,可能性不大。这样就要求不同学校之间,实现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显得更加必要。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2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如能对高考题进行变式练习进行举一反二,举一反三也许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黄辉.教学案例的撰写 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