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一节基于校园网络平台打造的初中历史课,谈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能力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方法,另一种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生活的说明方面: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在这一思想中,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和要求的。下面笔者就一堂基于校园网mod平台打造的历史网络课,谈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这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为原型设计的网络历史课堂,设计主题为《双城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平台来查阅资料等方式,将东京、平江府(苏州)这两个宋代的南北城市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师生分工,借助课本和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方面,师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学生主要是利用课本和网络,就宋代的东京和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查阅资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课件。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学生的课件进行提炼、整合,优化成最终课件;二是在校园网mod平台上搭建本课所需要的资料库,并丰富资料库的内容。
其实课件的使用在这节网络课上大概只用了三分钟不到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环节的作用相当大:1.学生查阅的图文资料相当丰富,甚至有的图文资料是笔者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的,而且部分学生的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让笔者都自叹不如。这说明学生对“做上学”相当感兴趣,而且也具备了“做上学”的能力,因为资料是他们自己查阅的,比起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深刻。2.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组合作,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是东京组和平江府组,然后每组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在每个城市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栏目下,笔者都设计了五道填空题,基本上涵盖了该城市在这一领域的特色。填空题的答案均可以在mod平台的资料库里查到,不过笔者设置了时间限制,每个小组只有八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电脑就会自动进入锁定状态。为了提高效率,每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一人负责填写答案,其他三人将题目分配到人头,每人负责查阅各自所需要的资料,给负责填写答案的人提供答案。
在组内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个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除了一个小组出了一个错误之外)。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领域,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在学生们完成任务后,笔者将东京城与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两两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两个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
在这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起了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通过网络平台查找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很自然地转化为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发帖子,“逛”贴吧,全民网上交流
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逛”贴吧,发帖子,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拿到网上交流。基于学生的这一喜好,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摘录两段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商业活动的史料(已翻译成白话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两段史料,找出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观点在mod平台上开一个贴吧,然后学生互“逛”贴吧,发表评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共识很快就达成了:宋代的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实行的市坊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宋代商业活动的区域更广、时间更长。
在该环节中,笔者只是将传统的课堂讨论模式搬到网络平台上,以学生乐意参与的方式展开,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在开贴吧、发帖子这一“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主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对比法。
四、两城PK,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进行到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为了解除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而忽视另一个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的担忧,同时也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笔者设计了两城PK的知识竞赛环节,规则如下:1.平江府的学生只能答东京城的题目,东京城的学生只能答平江府的题目。2.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不得讨论。3.限时两分钟。4.由计分系统计算出正确率,正确率高的城市获胜。
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了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知识后,对另一个城市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另一方面,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因此,知识竞赛进行得很顺利,每位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答题任务。计分系统最后统计的结果是平江府的学生以微弱优势取胜。结果出来后,学生们在或欢呼或懊恼的同时都在思考各自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失败?为什么我们的优势那么微弱?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头查看什么题目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学生是在“做”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就能及时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益。
五、敢想敢做,勇于坚持――自信心的源泉
之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作为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题目是这样的:宋代军事实力偏弱,使得宋王室在跟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往往通过给岁币的形式求得苟安,岁币无疑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为什么宋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还能如此丰富多彩呢?鉴于这道探究题的复杂性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笔者没有让学生自己直接去分析原因,而是提供了四个答案让他们去选。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C.宋代政府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的人数比例最高,最终我们将C答案作为了此题的答案。选择这个答案的学生开心极了,觉得是自己主宰了答题的方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接着笔者跟他们一起分析另外三个选项,发现这三个选项也可以作为答案,这下选择这三个答案的学生立马“多云转晴”,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原来自己也找到了答案,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
其实笔者设计这道题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答案,而是希望学生在探究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明白:只要敢于去做、敢于坚持,自己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自信心就是在不断地“做”、不断地坚持中树立起来的。本环节的探究活动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借助新颖的网络平台授课模式,认真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在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自信心。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庞丹丹)
第二篇:浅析“教学做合一”(模版)
浅析“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潜心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它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科研型教学方法。足见“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是发明,是演示,是实验,是探寻出路。”同时“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现就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谈谈我的认识。
1、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实践,即“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生不在学”。化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科,其中观察和实验是实践的重要内容。如在探究“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时,首先提出:人吸入的气体(空气)与人呼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讨论。于是得出许多结论,其一:人呼入的是氧气,其二: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作出假设)。随即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人呼入的全部是氧气吗?哪个结论正确,只有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坚持
以“做”为中心,努力在“做”上下功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是机械重复,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去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必经将劳力与劳心结合起来,手脑并用。在化学教学中,观察、实验就是“做”、是行动;分析、思考就是“创造”,必然产生“新观点”(科学结论)。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活动和手段。科学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前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考这一良好的认知习惯,力求通过“实验上用心思考获得真知。
3、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
践行教学做合一
——《黄果树听瀑》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
【案例背景】
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原则,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另外,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提出“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活动教学理念。
活动教学,指的是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思考、互动、合作、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并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教学践行了新课改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也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很好的执行了起来,契合了小学教学寓教于乐的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生活化的活动氛围中,积极探索与发现。本文以《黄果树听瀑》一文为例展开说明,阐述了“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活动教学实施策略与过程。运用活动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在获得学习新知识、建构概念、迁移拓展、实践探究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描述】
《黄果树听瀑》是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由此引入了活动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文给出具体的活动教学过程。
伴随着汹涌澎湃的瀑布声,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了。 自主预习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我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习过程。布置如下任务:举出例子分析说明《黄果树听瀑》中比喻的用法和效果。交流讨论中,学生们互相点拨与讨论,找出了更多的比喻句,同时也记录下小组成员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解读比喻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和运用方法,挑选出未解决的问题。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上讲台汇报学习成果,阐述小组对比喻的理解,举出例子说明比喻句的构成及运用方法。在汇报完成之后,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并提问,台上学生回答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是比喻句吗?
问题二:“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是比喻句吗,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点拨,问题一不是比喻句,虽然有“仿佛”这样的比喻标志性词语,但是它只是叙述距离很近。问题二是比喻句,本体是瀑布声,喻体是雷声。
之后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整理分析,得出“有比喻标志性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词,相反,没有标志词的也不一定不是比喻句。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有标志词,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暗喻没有标志词,也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借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结论(其中借喻只要知道是比喻的一种即可,不作了解)。
创意绘画活动,引导创新想象
在学生对比喻句有深刻的了解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学科综合”下的创意绘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建构了“创意绘画活动”,以丰富语文课堂。
师:《黄果树听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大家想用自己手中的铅笔,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画下来吗?
生:想。
于是展开了创意绘画活动过程。活动准备为简单的铅笔、白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分为2人一组,随着课件中音频的缓缓流动,慢慢的朗读着课文中的句子,瀑布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将手中的铅笔在白纸上轻轻滑过。朗读完成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给学生3分钟的修改时间,之后展开绘画成果评比。评选出最优秀的绘画作品,并进行评比,由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展开。获得“优胜绘画小组”的成员,可以获得平时分加1分的奖励。由此,在创意绘画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涤荡的瀑布声,学生们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运用铅笔表现出了自己心中的瀑布。
写作实践活动,内化文本知识
美景如画,黄果树瀑布也美如画,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美,还要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基于此,我设计了写作实践活动环节,以内化文本知识,掌握写作技能与方法。
学生们放下铅笔,进一步展开写作实践。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我会改语句”活动。拿出自己的作文本,对照以前完成的作文,找出几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重新造句,以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让文章更生动。好吗?
生:好。
学生们开始着手改,与同桌构成2人小组,在改句子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分析。或者是同桌之间互改,再分析改语句的效果。
学生写作举例:第一次见到长城,给我的感觉是亲近,它并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望而却步。不过,登上一个关营城堡口,突然让我对它肃然起敬,那是多么的巍峨雄伟,又是多么的气势磅礴,从上往下看,一眼望去,长城绵延数十里,犹如祖国的心脏,牵动着祖国的脉搏,从下往上看,长城与天似乎相邻,浑然一体,正符合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诗中的景象。而长城城墙周围望不到边的青山绿树,犹如一把古琴,拨动着所有旅游者的心弦„„
学生们在写作运用中,掌握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学生笔下的景物有晨起的朝阳,落日的余晖,飘飞的柳絮,万里绵延的长城,清冷的秋景等。“我会改语句”活动中,学生将景物、事物比喻为另外的事物,以提升描写的形象性,让阅读的人能够更加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意境和画面。
课外拓展活动,深化情感体验
这篇选读课文的学习大致上结束了,而生活课堂却远远没有结束。我找到了“关爱环境、关爱地球”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活动。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黄果树瀑布有了深刻的认识,用书中的话说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反思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大家能为保护这样的“杰作”出谋划策吗?你们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教师给予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查找图片、制作环保标志、书写环保宣传文章、制作公益视频等方法,来宣传“关爱大自然”的思想。在教师的总结和课外活动作业布置以后,这节课程圆满结束。
【问题讨论】
“运用自主活动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该主题下的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后,发现现存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随意性难移掌控。活动教学以学生为本,活跃、气氛好的课堂不等于随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合理介入与调控;二是学生是否真正从活动教学中掌握了知识与方法,新课改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学习、交流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如此,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实施针对性策略;三是活动教学所需时间与课时少的冲突,这点也需要合理分配。
【反思与分析】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活动教学质量,也为了真正的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活动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结合本次教学实施过程,了解到运用活动教学时,还需要反思如下问题:一是《黄果树听瀑》是选读课文,要协调好活动教学时间与预设时间的关系,教师科学介入,调控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黄果树听瀑》每个环节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励小组成员设定活动方案,确保每个小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黄果树听瀑》活动教学,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比喻句的类型、运用技巧,并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应用到写作中,以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活动教学的顺利实施,还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篇: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
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思想在英语课堂中的体悟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 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这些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我们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三者的整合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
例如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中的模仿操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边学便朗诵bird, bird ,会飞的bird。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复习准备,以形象模仿的形式,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对教材的二度创作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教材的二度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参加英语课堂表演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个学生的学习心得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单词“bed”时,首先让学生看图,初步了解床的结构——床头靠背、床尾架和架于床头床尾的床垫。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单词bed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bed”的书写方法,就象“床”的构造:b——床头,e——床垫,d——床尾。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更利于记住单词。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英语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使我们的英语创新教育更上一层楼。
例如:四年级英语教学中,利用时间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时钟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英语化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有些学生直接用手表示时间,激发同学快速反应,并进行比赛;有的学生直接把自己的双手作为时钟的失真和分针,让同学说几点„„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教学做合一 文档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我院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早年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同时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论思想的集中反映。学习、借鉴、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改革我院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提出的时代背景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的。在陶行知的时代,中国主要有两种教育:一种是中国道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二是在西方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中所进行的所谓洋教育。陶行知分别称之为“老八股”和“洋八股”。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弊端,一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重教太重”,而且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没有生气。陶行知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鬼混的是“死人”,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要想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必须对这种“死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教育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陶行知认为就是普遍地进行“教学做合一”。
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合一”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于我们所要做的这件事本身来说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做成了一件事,可以称之为“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就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别人,使别人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就是“教”。“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三位一体,也可以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结论。在“教学做”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与“教”是“做”固有的职能。
第二层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也就是说,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或者说,是做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教师要想教好,不仅需要研究学生是怎样学的,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事情是怎样做的。不懂事物发展原理的教师是不会教出好学生的。所以陶行知认为,教科学课,最好的教师应该是科学家;教师要想教好科学课,必须成为科学家。以此类推,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学家、数学教师应该是数学家„„当然,这样说起来,有点理想化,事实上做不到。但是,每一教师都应该像科学家和语言学家那样去研究学问,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这两层含义是密切联系的。第一层含义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原理,教法、学法、做法是合一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概莫能外。第二层含义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主张改革学校教育的方法,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又是教育法。
三、“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意义
对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意义,许多人做过深入地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笔者根据多年进行陶课教学的经验,认为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做合一”深刻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教学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长期争论的一个课题,也是教育理论界尚未理清的一个模糊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中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一种纯认知活动,这种思想撇开了事物发展的原理来看教育,主张教师系统讲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方法,或企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他们从根本上忘记了前人的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味地采用灌输的方法去教学生,导致了虚假的教学,低效的教学和痛苦的教学,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教学做合一”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认为虽然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前人总结的文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但绝不会认为,这种认识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就能实现的。学生掌握前人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实践过程。不过这种实践过程是有指导的、典型的、简约化的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并由教师改造了的实践,所以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类知识。那种认为主张“教学做合一”就是让学生像前人一样事事亲历的想法,是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曲解(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或误解(对于研究不够的人来说)。
2、“教学做合一”为一切教育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教育的原理只有一个。对这一原理,古今中外有多少教育家为之呕心沥血,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论思想,但又一个一个被否定,被新的方法论所取代,能够留下来的只有说教和灌输。这种只保留劣根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懒惰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多少年来教育家的确还没有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论。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到杜威的经验论,只是局部地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所以很难解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般问题。“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反映,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一切教育都是从行动开始的。“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这正是对人的学习过程的简捷描述,也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准确把握。
当然,“教学做合一”还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思路,要想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方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及广大教师根据学科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去研究、去确定。那种认为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的想法,是幼稚的,可笑的。
3、“教学做合一”为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科学的思路。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晚年提出的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人才,也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知识灌输的教育,这种教育由于其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只会扼杀人的创造力,根本谈不上培养创造力。因为传统的教育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的都是前人业已证明了的正确的知识,所以学生只能被动地屈服在教科书与教师的权威之下,绝对不允许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久而久之,在学生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已有前人为我们做好了,我们只能是接受、接受、再接受。实施“教学做合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做上学,“在劳力上劳心”。它有三个基本的过程: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的产生。新价值的产生就是创造。这一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来探寻知识。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一开始就会发现前人知识中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甚至需要更正的地方,这样,创造力的火花一下子就会被点燃,学生再也不会认为“世界本来如此,我们无能为力”。创造力的种子就这样播种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必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教学做合一”对我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院自新校建设、合并以来,教学改革工作始终都处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可以说,近两年在教学工作方面来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院教学的问题在哪里?这恐怕是一个很大,很难回答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有机会听了不少青年教师的课,总的一个感觉就是“重教太甚”,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学。总的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或一些学科的教学方法太传统了,太陈旧了,太原始了,太单一了。走进我们的课堂,清一色的以“讲”为主(当然这是就我所了解的范围而言的,算是一个不完全统计吧,或许有例外),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讲”就是四十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学科,教学方法缺乏学科特色,不管是什么课,统统一“讲”到底。语文课上不出语文味,数学课上不出数学味,都像是政治课,又都难以发挥政治课应有的作用。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我院如此,其它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列举其二。一是许多教师确实不懂得有更科学的方法,他们的教学法是从他们的老师那儿传承而来的,旧社会蒙童馆里的冬烘先生就是他们的太上老君,现行的教学理论(教学认识论)又给了他们以理论上的强有力的支持。这种认识上的迷途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二是由于传统的讲授法对低素质的教师来说是最省力的方法,也是最容易掩盖其知识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所以一些懒惰的教师对此方法情有独钟且乐此不疲。
“教学做合一”科学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为我们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于我院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彻底废除注入式教学。
注入式教学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曾有过对注入式教学的批判,但至今这种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我院也不例外。这种教学方式是人类最笨拙的行为之一,其问题主要出在它不是建立在对学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而是以主观臆断和狭隘的经验为基础的,是教师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低下的外在表现。
“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深刻揭示了知识产生的原理和学习的本质,促使教学活动还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这里所说的“做”,可以是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可以是动手,可以是动脑,而更重要的是要手脑并用。当然,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为,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但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间接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有机地对接起来,学生才有可能理解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活知识,活本领。如果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还无法接纳相关的间接经验,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去丰富其直接经验。当然,丰富直接经验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有的就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比如语言的学习,课堂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之间的对话、习作,理化生课的自主实验,都是积累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
“语言主义”、灌输式教学,是违反“教学做合一”的原理的,它是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现有的学生,一大部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受害者,如果我们仍然采用的是和中小学一样落后的,甚至比中小学还要落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的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失败。
2、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研究。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但我院的研究氛围一直不够浓厚,这里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研究的定位不准确可能是造成研究工作缺乏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从“教学做合一”的原理来看,就是为了探寻知识的本源。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差教师之所以差,就差在了他们只会传授知识不会创新知识,他们只是一些知识的贩卖者,如同街头小贩。当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使命,这些知识大多数是别人的,但教师与街头小贩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首先需要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够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探寻知识的本源,内化人类知识。这是教师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教师只有会“做”了,才会懂得如何“学”,会“学”了,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可以是学术研究,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还可以是学生研究。教师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理,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因为学术研究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离开了学术研究,单在教法和学法上做文章,恐怕永远也上不了档次,教学也只能是低水平徘徊。当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也是必要的,否则,不看对象,学术水平再高也是教不好学生的。我只是说学术研究是基础。有人认为,教师不需要开展学术研究,因为教师不需要深度。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教师在学术上没有深度,在教学上就没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