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体育大课间学生转呼啦圈的情况。图中呈现的信息有: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数学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出对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理解并学会“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出示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你问我说”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理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先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寻找与二年级相关的数学信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操作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述题意。教师先大胆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线段的长短比例、上下位置、条件与问题的标注方式等等。“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这句话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应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正确地表达题意:二年级的人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年级的2倍一样多,一部分是再多出的5人,从而切实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是引导学生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可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读图,从条件入手,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一年级的2倍能求出来吗?”“多5人呢?”也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读图,从问题人手,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条信息?”“先求什么?”然后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尝试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18×2=36(人),36+5=41(人)。
第二个红点问题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根据线段图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在明确问题后,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再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个红点的方法自己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应该怎么画?”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18人的3倍,然后按合适的比例从后面取出其中的一小段用虚线表示出少的2人。
接下来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尝试列式解决。在交流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来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3倍是多少,再求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18×3=54(人),54-2=52(人)。
此外,本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可以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第3、4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第3题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白“限乘”的含义,是指最多能乘坐的人数,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我学会了吗?
我学会了吗?有2道考查题,第1题的第(1)题考查的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知识掌握情况,第(2)题考查的是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掌握情况,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灵活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青岛版二下《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精品教学设计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春雨小学 潘晓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4。【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以池塘小卫士青青蛙蛙、蝌蝌蚪蚪吃蚊子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解决问题的研究。通过梳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借助摆纸条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照“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通过交流理解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纸条分析问题和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2.掌握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准备】彩色纸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森林医生啄木鸟、捉鼠能手猫头鹰,你们知道池塘小卫士是谁吗?请看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信息。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引导学生口答)生2: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看图说话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借助纸条,分析问题
提出学习要求:用小纸条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预设:
讨论:这样表示可以吗?好在哪里? 2.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过渡谈话:刚才我们借助小纸条弄清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你能试着自己解答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反馈。预设1:分步解答 150-30=120(只)120+150=270(只)预设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270(只)
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 3.比较算法,回顾小结
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
疏理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先求出蛙蛙吃的,再求一共吃的只数。只是一个用分步表示,一个用综合算式,两种做法都可以。
回顾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明确先用摆一摆的方法表示出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信息和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用两步计算解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继续借助摆纸条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梳理思路,尝试独自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时引领,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步变得清晰有条理。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谈话:青蛙是池塘小卫士,它们的小宝宝你知道是谁吗?它们也是捉害虫的能手,咱们一起去瞧瞧。【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 的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找出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谈话:想自己解答吗?借助你们手中的橙色和黄色小纸条先摆一摆,弄清楚信息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看看谁做的最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名到黑板上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思路。
预设:先求出蚪蚪吃的只数,再加上蝌蝌吃的只数就求出一共吃了多少。追问:两道例题,它们都是有加有减的两步计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适时小结: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练一练:快速说出先算什么?(课件出示)
100+280+320 900-620-200 270+320-450 600-550+320 【设计意图】借助红点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纸条,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分析题意,独立解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清晰表达思考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巩固拓展,构建网络
1.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问题,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反馈。2.变式练习
(1)蜻蜓妈妈吃了200只蚊子,宝宝比妈妈多吃了40只,两只蜻蜓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口头列算式,订正反馈。
(2)蜻蜓宝宝吃了200只蚊子,比妈妈多吃了40只,两只蜻蜓一共吃了多少只?
口头列算式,订正反馈。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几个用两步解决的问题,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找准信息,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发展练习
根据小纸条的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题。口头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田园小卫士展开,使本节课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串,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的练习题使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得以巩固、运用、拓展。
五、回顾反思 畅谈收获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收获)
知识:我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读题,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解答。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方法:借助摆纸条来分析问题。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很愉快。„„
谈话: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能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来谈收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回顾整理的能力。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1、红领巾小学三年级有男生257人,女生235人,已经体检身体的有387人,没有体检的有多少人?
2、红领巾小学买来皮球380个,足球70个,课外活动时借出去423个,现在学校还剩多少个球?
3、东方红小学的学生为希望工程共捐赠900本书,其中故事书326本,科技书475本,其余的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多少本?
4、红旗连锁店原有饼干632袋,卖出385袋,又运来200袋,这时店里有多少袋饼干?
5、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6、一列火车的第10号车厢原有116人,到某站后,有58人下车,有45人上车。再开车时,这节车厢有多少人?
7、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8、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6袋,这一天工卖出大米多少袋?
9、明明有42张油票,芳芳的邮票比明明多14张。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10、红星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乘四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车各坐68个同学,第4辆车坐74人,这次春游一共去了多少人?
11、张大伯家有8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用去3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12、新风村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150米,修了4天,还剩80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13、同学们大扫除,打扫操场的有36人,是打扫教室的人数的3倍,打扫院子的有27人。参加大扫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13、一本书有450页,小军每天看29页,看了8天,还剩几页?
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
14、书法小组有6个同学,每人每天写24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一星期,这个书法小组共写多少个大字?
15、一个网球约重60克,一个排球的重量是网球重量的4倍。9个排球重多少千克?
16、缝纫小组有8个工人,每人每天做4套衣服。6天可以做衣服多少套?
17、第一小队参加学校劳动,每人每次搬砖6块,9人4次可搬砖多少块?
比较问题应用题
18、一篇文章600字,小芳的爸爸平均每分钟能打67个,9分钟能打完吗?
19、小明和姐姐一道去书店,姐姐买一本《英语辞典》用去87元,小明买一本科技类的书用去24元。姐姐付给收银员1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0、有学生31人,老师2人。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21、原来有30个同学,又走来15个。这些同学5人排一行,可以排几行?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1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23、用一根36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边长增加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25、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6、用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7、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28、要给一幅长30厘米,宽26厘米的画做画框。画框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29、把一张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最大的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0、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两全圈,跑了多少米?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31、一根绳子长25米,先剪下10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32、有38个糖果,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33、三(2)班有44人,老师准备分成8个小组讨论,每组可分几人,还剩几人?
含有倍数条件的应用题
34、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这根铁丝长多少米?
35、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6、王老师买排球用了40元,买篮球用的钱数是排球的3倍。王老师买球一共用了多少元?
37、玩具生产组原来每天做玩具40件,现在每天的产量是原来的10倍。现在比原来每天多做多少件?
第四篇: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当上完这节课以后,我陷入了沉思。通过课堂的反馈,我知道这一课时掌握了重点内容的只有半数学生。原因何在?我反思,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前的口算设计不当,作为课前复习的内容,起不到引导进入本课重点的作用。所以第一环节复习应该稍微改一改,改成对一步除法或者乘法应用题的列式计算。2.在例题讲解完以后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口述藏起来的条件是什么,在这一环节应该多花时间让学生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清楚解题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的关键所在。3.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练习的设计在讲解的时候导致所花时间过长。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 生:有。
师:我是你们的朋友吗?
生:是。
师:来!举举你的小手,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把我当朋友?
(观察场面)哇!这么多!我很荣幸成为你们的朋友。生:“陈老师,你有朋友吗?”
师:作为朋友就要真诚、坦率。我坦率地告诉你,我有很多朋友,你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朋友。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朋友除了你们外,还有另外一位朋友,他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他在哪里? 生:学生左顾右盼,很好奇。
师:这位朋友的名字叫“数学”。可能有同学疑惑:“哇!数学也可以成为朋友啊?”可以的,我从小喜欢数学,所以数学一直一来都是我的朋友。你们喜欢他吗?(提高嗓门)生:喜欢。
师:那我就把他送给你们做新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你与数学真的交上了朋友,他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生活中有朋友且有好朋友,知识之间也有朋友和好朋友。
图形和变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 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信息窗1:去姥姥家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同位互相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计算小能手比赛,好吗?谁能顺利过关,谁就成为我们班的计算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起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
活动二:闯关活动 解决问题
(一)第一关:摘智慧果
1、谈话:老师手中有一棵智慧树,上面结满智慧果,智慧果下面有4道题(粘贴在黑板上)
288+139+547 604-417+135 502-136-7
教学反思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组三角板。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我们先来猜一条谜语,看谁最聪明。
一物用途可真大,形似彩虹跨两岸。江河湖海有了它,行人车辆笑哈哈。引入斜拉桥的图片。
2.请同学们观察,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3.该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在图片上找出其他的直角。
二、画画量量,探求新知。
1.在找直角的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的角了吗?
2.在题纸上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
3.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4.板演:画锐角和钝角。
5.在生活中,在什么物体的面上见过这些角?
三、精练育能,内化新知。
1.小游戏。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钝角、锐角、直角。同桌同学互相判断。
2.连线。
把角和他们的名称连起来。
3.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游戏。
用三角板摆角。
(1)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2)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钝角。
(3)用三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用三个三角板摆不了锐角,却可以摆出钝角,直角还有平角,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会进一步来研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角的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
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期末考试已接近,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学生数学总体水平一般,约有半数学生基础较好,约三分之一学生成绩很差,甚至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计算都有困难,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者有之。
二、具体工作。
(一)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初,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班内同学鞋号的大小,学生在收集、比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印象。
三、所取得的成绩。
1、圆满完成了开学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的成绩较以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1、虽然对学困生进行了辅导,但人多,时间少,成效不是特别明显。
2、个别学生各方面能力仍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由于学困生较多,优秀学生的拔高训练较少。
由于本人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存在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走进新的时空隧道,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成绩而喜悦,也不必为自己的失败而懊恼,因为数学教学,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要思考的是学生的受益终生。就让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平均分》教学反思一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第33页最后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飞走了一半后,还剩8只。但是学生对“一半”的意识弄懂了吗?这一环节其实应该让学生将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飞走了一半,还剩另外一半,这不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吗?
本例题是用除法解决问题,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激起学习的愿望。通过回忆“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启发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使“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变成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倡导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实际教学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第一步,引导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
存在的不足之处:小组活动时,成员之间交流效果差,有学生不善于表达,有待今后改进。
第五篇:《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学期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解决这一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读题后明白里面告了一些什么条件,紧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问题理清所告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做好学生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学生确定第一步先计算什么,这时必须让学生说清楚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只有这样在写单位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最后第二步就解决了人家的问题了。这些对于我大人来说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下面就是我在教了这部分内容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认真的审题,所以往往导致解题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利用课堂的时间,放慢讲解的速度,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读两次,再找到相关的问题,根据问题想想需要那些信息,看看人家告了些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缺来的那个条件就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有所改观,对于一些极个别的学生做到稍稍一惩罚就做得很好,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把握好尺寸,才能更好的驾驭学生。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总之这部分的内容很广泛,但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就容易多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