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时间:2019-05-12 22:4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第一篇: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近年来,我们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较好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一、在“导入提示”中,诱导学生好奇心理

小学生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因此在“导入提示”这个环节中,采用实验、观察、猜谜和讲故事等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首先叫出十个力气大的学生,每边五人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小学生像拔河一样往两边拉,台下学生喊“加油!”“加油!”但怎么也拉不开。接着教师讲述了“马德堡半球”的故事,把小学生引入到探索科学的情境中,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发问:“半球为什么拉不开?”“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好奇之心,激发了他们强烈揭开科学之谜的愿望,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在“自学试填”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科学课本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结论不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己归纳总结,填在横线上。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反复理解观察,反复理解观察实验的要求,再用铅笔试填结论。如,在教学《氧气》一课时,学生经过自学课文,理解并观察书上的“观察与实验”,大部分学生能试填出:氧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氧气能“帮助或支持燃烧”,还有的试填出“氧气能助燃烧”等结论,接着进行观察和实验,就进一步证明或修改了自己的试填结论。

三、在“观实汇报”中,倡导学生立体研讨

观察实验是科学课最重要的方法。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们提倡由学生分小组观察实验,然后汇报结果,并倡导观察实验中要实行立体研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事物做出大胆的推测和猜想,如在进行《植物的茎》一课教学中,我们深入小组发现学生就“根和地下茎”有什么不同展开了研讨:

甲: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是由胚发育而成的,对吗?(联想)乙:对„„

甲:有的根能吃,你知道吗?

乙:什么根?

甲:萝卜根呀!萝卜根从小到大越长越胖是变态根,对不对?

乙:“嗯!”“对!”

甲:就是这种变态根才能食用呢!

丙:地下的变态茎也能吃,有块茎、球茎„„

丁:还有根状茎。

丙:谁能举出一些植物来?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土豆、大蒜、地瓜、山药、百合„„再看其他小组,都展开了热烈讨论,甚至争论。

通过这样的立体研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浓。

四、在“质疑解惑”中,升华知识要点

“质疑解惑”就是让学生把学习中那些不懂的问题充分提出来,再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指点或讲解解决之。如在教《两栖动物》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裸露”是什么意思?

2.青蛙为什么用卵繁殖后代而不下崽?

3.小蝌蚪为什么在水里淹不死?

4.书上没有提到林蛙,根据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我判断林蛙也是两栖动物,对吗?

5.两栖动物是有益动物,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经过再次议论,教师指点,疑难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在“巩固演练”中,注重层次性和多样化

在巩固练习时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课型,设计不同的题目进行训练。

从层次上,演练题要有梯度,可分必做与选做两种;从形式上,演练题应分质疑型、书信汇报型、打电话汇报型、学生出题考问学生型、实验观察型、专题辩论型、幻想未来型、讲故事型、电教媒体型等。

六、在“生结师点”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我们提倡学生总结,教师指点,摒弃教师总结课文,包办代替。开始,学生不会总结或总结得不好,但经过老师指点,久而久之就会总结了。例如,学习《种子的构造》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做出如下结论:

甲:一类像蚕豆、花生、菜豆等种子那样,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

乙:一类像玉米种子那样,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

师:哪位同学能完整归纳两类种子的构造?

丙:把甲、乙同学所说的归纳在一起,就是完整的结论。

师:同学们,今后要学会完整地归纳问题。

编辑 孙玲娟

第二篇: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学

施建新

邮编:215138

本学期以来,我根据教改要求和高三学生的实际,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我所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学导式”模式.

所谓“学导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学入手,以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我在学生自学辅导和教师适当启发的基础上形成的,下面就谈一点对此模式的浅见。

一、实行这一模式的要求

1、学生在导前,自学为主,把学习质疑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发展,“教”要为“学”服务。

3、学、导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 一,做到及时反馈,力求实效。

二、“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确定的,每节课的45分钟也是固定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学导”功能,只有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合理安排课堂结构的各环节,尽可能做到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学导式”教学的课堂结构通常分四个环节,即:自学——质疑——精讲——演练,其中演练是“学导式”综合开发学生智能的主要环节。以上各环节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环环相加,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学是基础,精讲是条件,演练是综合发展。

当然,在每一节课中四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内容及教材深度的不同,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以真正达到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任务的目的。

三、“学导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导式”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此,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组合课堂45分钟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我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l、“学导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它以自学、思考和讨论为主,学生自 己观察、辩认和分析,作出判断或结论。如我在讲“社会主义民主”这一节时,我把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特点、本质、内容等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较,从而自己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的结论。“学”以后马上“导”,我从书本内容出发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滥用职权、压制民主的现象,还存在官僚主义,民主生活中还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存在,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新型民主的本质?这样就又引出了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更深一层了解到我们的民主尽管还不完善、还不成熟,但随着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这种最高类型的民主终究会成为现实,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也终将会随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而消失,而资本主义民主尽管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的本质,它仍是资产阶级专政。

2、“学导式”的重点放在开发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上,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开发和普遍发展,实行教书育人统一,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有机渗透,使知识、能力、提高觉悟得到综合效应。《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两类因素在起作用,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活动巨大影响的表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把一些基础理论灌输给学生,然后针对现实的政治生活,政治现象,自己领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

3、“学导式”是学在导前,因而能把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把导的效能转化到学生能动地开发自己智能上去,从而使差的跟得上,好的吃得饱,获得大面积提高。

“学导式”教学是我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次教改尝试。由于实践时间短,且在摸索中进行,因此,还有待于完善。

第三篇:探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明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再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

2.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新教材在情景创设的编写上一般遵循这样一个特点: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情景导入主要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虽然我们的教材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但是情境设计有时较为滞后,而小学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判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3.教学内容:体现“三贴近”的原则

10多年来,我在授课过程中一直注重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围绕探究问题展开,着力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小学语文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反映生活本质,这是目前每一位参与新课改教师所面临的任务。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具价值。在不到一年的我省新课改大潮中,我初步尝试了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为了充分贯彻教学生活化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同时还在享受着政府的服务,这样,增强了学生与小学语文课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而贴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把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成长的乐趣。教师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服务了学生。

在落实“三贴近”原则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探索合作的形式把课堂统一起来。探究法不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并且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较好地开拓了他们的思路,也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创设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信息交流的机会,而且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师生交往、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践行了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4.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三贴近”原则。但是,有时素材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所以需要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样,能更好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使教材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采用文本、图像等多媒体教学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课堂富有启发性、教育性。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比较成功地使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5.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由于尊重了每一位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使课堂教学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还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总之,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激发着我对教学问题的思考,促使我改进教学方法和探索教学规律,给予我们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课改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任课,我们的见识、修养和经验还待进一步

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之中去

第四篇:《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

………………………………………………………………………………………………………………

本课学习内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3、规律的含义(A)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

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

(一)要点解析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着。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动中有静。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2)静中有动。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

静止包括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空间位置相对没变)和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自身性质相对没变)两种情形。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思想僵化,不图改革)

(2)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生活中的朝令夕改就是片面夸大运动的表现。)

3、规律的含义(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这也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隐藏在同类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因而能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

(1)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它自身的内在根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2)规律可认识和利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利用规律需要相应的条件,而创造条件本身也是受条件的制约的,也必须遵循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性思维(想),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②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做),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③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在现象背后,在事物内部,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科学,肯下功夫,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的的‚向导‛。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1)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毛泽东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重要性:①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指排除各种唯心主义的影响,力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严格遵循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办事。

②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① 要端正思想认识。

② 要领悟实事求是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学会相关方法的综合应用。③ 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

(二)复习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_________和________。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__________和暂时________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任何事物都是绝对___________和相对_________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6、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叫做______________。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__的高度概括。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上。“挂”字体现的哲学原理是„„„„„„„„„„„„„„„„„„„„„„()①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一观点„„„„„„„„„„„„()① 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③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④ 是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08年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规律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2012年上海卷)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和()。A.稳定的 B.实践的 C.发展的 D.辩证的 8.(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① 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 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 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0.(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联系

C.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12.下列说法中,能表现物质运动规律性的有„„„„„„„„„„„„()①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②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④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①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前提②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④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07年上海卷)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肪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5.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16.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铁路建设中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B.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 C.发挥主观能性,对认识和利用铁路建设中的规律至关重要 D.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

17.“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当我们背离或放弃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导致这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本身存在着两重性 C.规律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D.经验是人们积累出来的 18.(2004年广东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 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 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中国人民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鼓舞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这告诉我们„„„„„„„„„„„„„„„„„„„()A.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D.要战胜困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0.庄子强调顺应天命,无为而治。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庄子主张规律是不可抗拒,荀子主张可以控制规律 B.庄子主张实践决定理论,荀子主张理论指导实践

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1.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22.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B.规律具有条件性 C.规律具有主观性 D.人可以创造规律

三、简答题: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物质是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___,是物质的____________。(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_____________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_________________。(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_______________。

这就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___。3.(2010年上海卷)为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在世博史上尚属首次。在众多参观者中,相关专家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空间紧凑、功能集聚、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真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相关知识简要回答:(1)“热闹”和“门道”体现了哲学上哪对关系?(2分)4.(2005年春考文综卷)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2004年湘鄂川渝卷)材料四: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问题。6.(2003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5 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分析说明题:

1.小赵同学在学习哲学时,遇到一个困惑:都说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现代技术却可以种瓜得豆;特别是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使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吗?对这一现象,小赵同学感到不解。请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为小赵同学解除困惑。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略

二、单选题:

1.D 2.A 3.A 4.C 5.B 6.C 7.A 8.A 9.B 10.A 11.C 12.D 13.C 14.A 15.D 16.C 17.A 18.B 19.D 20.C 21.D 22.A

三、简答题:

1.(1)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2)物质 主体 物质 2.辩证统一(1)前提 必要条件 相结合 实事求是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给2分。)

4.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

②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5.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6.(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分析说明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种瓜得豆、克隆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对规律的改变和创造,而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的预定目标服务。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表现。

第五篇:“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初探

“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初探

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李健全

简介“探究导学式”教学思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去获取结论、“发现”规律,建立“目标-探究-结论-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改变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说明性分析、印证性训练的传统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思路探究导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为了引导广大高中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课堂教学思路。

1“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提高,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面向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的问题。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的问题。

(3)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课上讲、课下练,”,“课上灌输、课后消化”,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2“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和学校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确定“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为:探究诱思、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简称为“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其基本含义如下

2.1探究诱思

“探究”意为“探索”、“研究”,是对学生学法的要求。探索是满足学生本人的求知欲望,试图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它是人们试图发现、寻求、追究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行为。研究就是研讨问题,类似于科学家那样,制定目标,试探采取各种有效措

第 1 页

施与方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诱思”意为“诱导思维”,是对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和对其教学方法的要求. “探究诱思”有如下四个含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首先建立主动探究的学习心向,主动探索,注重体验,努力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

(2)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其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

(3)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并与“讲”和“练”有机结合。

(4)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

2.2学导结合“学”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导”指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学导结合”表明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它有如下两层含义:

(1)学生是演员,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指导作用。

(2)学生先学,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重点在于为“学”指明方向、指导方法、铺路搭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训练

“训练”指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活动,方为课堂训练。训练是发展之源,发展是训练之果;再者,通过训练可使师生获得反思信息,进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并成为以后教学过程改进的依据,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训练的基本形式有: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其中均贯穿动脑思,充分体现着思维训练的精神。这种训练决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题海式”训练,而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训练。“优化训练”包含三层含义:

(1)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训练量不足就难以巩固,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2)通过系统、适时、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将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3)训练需在内容、方法、时间、时机、程序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并实现与“讲”和“思”的有机结合。

2.4当堂达标

“标”指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一。“当堂达标”包含下列五层含义: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

(3)教学目标(认知领域)要力求明确、具体、科学、表述准确,可测性强(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弹性)。

(4)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根本标志;因此,要加强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5)师生均要把功夫花在课前,提高课堂效率,当堂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该教学思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去获取结论、“发现”规律,建立“目标-探究-结论-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改变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说明性分析、印证性训练的传统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学生“学”与教师“导”的最佳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的过程实行科学的调控、激励、点拨、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树立没有训练就没有落实的思想,优化训练的材料、时机、方法、手段,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培养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当堂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作者联系方式:

邮箱fxyzljq@126.com

下载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导式”教学方法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精选多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导式”教学方法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山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瑜伽教学中运用“学导式......

    关于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定稿)

    关于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学校: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英语学院 培训一班 姓名:王海发序号:34 关于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多种教学方......

    2016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方法的探索

    幼儿的第一次探究,第一次探究的目标就是发现问题,其实这一部分通俗的说,对应的我们的活动中,就是活动的导入部分,在这一部分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引导语导入活动,比如说:“来......

    “学导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化”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理念: 学为主体,先学后教,教学合一 二、要求: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 3.探究性(尽......

    学案导学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浅析学案导学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甘肃 武威 姜秀萍 摘要:“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将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 王xx自2006年8月进入xx职业技术学院就发......

    如何选择和运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如何选择和运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 我现在担任高中一年......

    浅谈学导式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

    浅谈学导式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 (龙塘镇双胜联校:张在成) 一、参观学习 2012 年下半年,在王立印校长带领下参观并学习了三一学校《学导式教学法》之后,我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