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驻校作家”制度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
“驻校作家”制度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
摘要: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与具有较高创意水平和写作能力人才不足的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充分发挥“驻校作家”优势,面向汉语言文学、传播学专业以及全校本科生中爱好写作的学生,开展创意写作“特色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意写作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驻校作家;大学写作;创意人才
一、探索历程
为了切实解决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于2003年就引进了非“学院派”的全国著名作家李杭育、朱晓军来校任教,意欲为大学文科的写作课程辟一新路。我们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专业人才培养阶段(2004-2007)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按照传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写作课程教学,教授写作学理论知识并开展一定的写作实践训练,为培养中文专业人才打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结合教师的创作实践,我们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写作课程是在教写作学而不是在教学生写作;而且长期以来是一种知识型静态教学模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乏味枯燥,笔记记一大本,到头来知识是知识,学问归学问,学生还是不会写文章。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萌发了改革当前写作课教学现状的念头,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确立了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开端,以写作训练为手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开拓理论,变知识为能力,逐渐改变为写作而教写作、为写作而学写作的观念,树立起写作和写作课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旨归的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经验笔者将另文述之)。
2.专门人才培养阶段(2007-2010)
经过几年的探索,为了充分发挥两位“驻校作家”的优势,并为当时正在兴起的文化产业培养专门人才,我们于2007年在国内率先创办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纪录片写作、纪实特稿、影视剧本、新闻媒体和报刊专栏写作等虚构和非虚构写作两类高级专门人才,由李杭育和朱晓军以及特聘著名作家李森祥担任指导教师。每年从汉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招收20人左右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爱好写作的本科生,分三个班三个方向,每班一般为10人左右。一个班由李杭育教授小说、散文随笔、纪录片写作;一个班由朱晓军教授散文写作、报告文学、纪实特稿写作;一个班由李森祥教授影视编剧。由此开始了培养具有较高创意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卓越写作人才新模式的探索,并确立了“做文与做人相一致,尊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提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创意表达相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创意写作规律相结合”的培养思路,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明显,学生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家庭》《知音》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篇。朱晓军老师也因在教写作班的同时进行创作而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等荣誉,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3.特色人才培养阶段(2010-)
在写作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要把特色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逐渐聚焦到散文随笔和纪实特稿两个方向,并在国内高校面向本科生首开“纪实特稿写作”课程。201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招收爱好写作的本科生,扩大了选拔范围。与此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在2008年成立的朱晓军工作室,设计链条式的写作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工坊式写作”的培养机制,并由此完成了写作课程训练的蜕变,学生采访与写作能力明显增强,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学生公开发表纪实特稿150多篇。这种工坊制的教学模式也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
总之,经过十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有创意的卓越写作人才,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各类文学作品,尤其是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也因此而焕发出创作的又一高峰期,获得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10余项。特别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扶持计划的入选更为这种教学改革和尝试坚定了信心。
二、具体做法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这种能力需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和实践习得
写作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践。写作课是教会学生写作,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正确的理念是正确行动的先导。这种符合写作教学实际的教学理念对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也是一种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当然也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通过邀请全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等名家来校作讲座、授课以及“驻校作家”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现身说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
2.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即集写作活动、学习和教学“三位一体”的写作工坊模式
写作课堂既是一个进行创作、教写作和学写作的综合课堂,又是师生共同创作、学习交流的工作坊。在这里,它首先突出写作的实践性。每次课前学生都要完成自己的习作并发给老师和同学,课上师生互相点评作品。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直至达到发表水平并由老师推荐或自行投稿发表。通过学生自己创作、师生协助完成创作,甚至是教师同步创作的大量写作实践训练,把理论的脂肪变为技能的肌肉,把死记的知识变为写作的血液,使写作真正“回归实践”。其次,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写什么及怎么写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即使不想写也不强求,一旦完成了习作后,就要接受师生的评判。在评判中也不是全部否定习作,而是抓住作品的优点和并把这个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创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写作特长,教师因材施教,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腔调,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再次,它突出师生的协作性。师生关系在这里是一种平等对话和交流甚至是合作的关系,师生互相协作完成作品,不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学生互相协助,而且有时也是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创作。接受大家点评的不仅是学生的作品,也有老师的作品,在对教师作品的评价中,学生也就参与到老师的创作中了,促进了教师作品的完善。通过师生互相协助、互相合作,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实践证明,这种角色互换的关系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益处。最后,它突出写作的创造性。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独特存在,每个人写的都是自己独有的东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每个人的才华得到尽情展现(下文详述)。
3.营造开放式的创意场,即集思想交流、灵感进发、创意交融、潜能激发的强大写作场
开发智力,强化能力,挖掘和拓展创造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写作课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工坊式写作是一个内生写作系统的话,那么写作创意场就是一个链接课内外、校内外的一个开放的写作系统。它是写作工坊的空间延伸和内涵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写作工坊是一个具操作性、封闭性和可视性的真实世界,那么后者则是一个具包容性、开放性和模糊性的“虚拟空间”。它是写作“气与场”的融合,既是写作氛围的营造,更是写作境界的提升。
在写作场内,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大家的交流是热诚的、坦诚的。每个作品都是开放的,需要接受每个人的评判,大家的讨论是热烈的、激烈的。针对学生的每一个选题和每一部作品,通过“脑力激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法激发出所有参与者的创意”,让每个人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不足乃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多种角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交锋,灵感不断进发,创意得到交融,最后成为一个个人和集体完成创作的“梦工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读者、问题、批判和创新等意识,也使学生养成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这对他将来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也不无益处。同时,通过师生互相点评甚至是比拼作品,这也成了一个师生作品展示的“竞技场”,“在这种公众关注下鼓励当事人,如有必要还应使他感到‘焦虑’,促使他‘尽快寻找到可控的创作模式’”。
在写作场外,它也是开放的,通过工作坊搭建起课堂与校园、产业、社会链接的桥梁与纽带,将课堂教学纳入校园、产业、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从而拓展了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搭建与学校内部、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写作实践平台,构建起协同育人的机制。在校内,加强与学校机关部门的沟通,鼓励学生以勤工助学形式到各单位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校内的学校新闻中心、各类网站、记者中心、学报、校报、文学社、学生自编刊物等平台,多方锻炼和展示自己。在校外,加强与产业行业和社会的联系,在课堂上,有时邀请业界人士现场参与教学(多利用网络媒介手段),从选题、内容、写法及刊物要求和愿望等方面给予学生直接指导,让学生直接与从业人员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进而完成符合业界要求和水准的作品,实现与产业行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建立各类实习基地近20个,定期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一线从事写作实践活动,并针对期刊、报纸、出版社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和创作,全方位锻炼纪实特稿人才。通过与校内外的联动使学生的作品和创意接受校园、产业、社会的实践检验,并使其作品和创意得到完善、提升,“所谓创意实践,便是持续通过外界激发聚集内在的天赋才能,这正是写作工坊的任务”。
在与产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开放式接触中,不仅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了解了社会;更重要的是,由于纪实特稿与当下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特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确定了选题后,则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当事人建立联系并想方设法让主人公接受采访。“在写作时要懂得去探索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而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自己采访时的感受和人生经历去认真感悟、去细细领会”(学生语)。在与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的接触中以及撰写的各种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良知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模范公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每次采访结束和完成创作之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采访手记,记录其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采访中的收获、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等。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百字的采访手记不仅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成为我们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看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成熟,我们甚是欣慰。
三、经验体会
可以说,我们较早地引进专业作家进校工作,较早地开始实施“驻校作家”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难题与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此提出与学界共同探讨。
1.关于“驻校作家”制度建立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据笔者了解,“驻校作家”基本上有两类形式,一种是人事编制进入高校(如复旦、人大、浙理工等);另一种是聘请专业作家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指导教师(如南大、北师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驻校作家”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从我们的实践来看,“驻校作家”这种形式对专门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是明显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实际上,“驻校作家”制度的建立对沟通文学界与高教界联合培养人才以及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不无意义。不过,这一制度尚在探索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能够真正建立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培养专门写作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2.关于“驻校作家”长效机制问题
就我们的实践来看,如何将“驻校作家”这一形式坚持下去而不是一时因领导的意见或办学的某种需要而设立,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这些作家退休后是否引进或聘请作家进校?要是继续引进的话,现在的高校至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大多数的作家不具有这样的高学历,这就需要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如,即使改革了人事制度,引进来的这些作家能否适应现在高校的环境也是个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都实行以科研量化为核的评价制度,那么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算不算科研成果?成果又如何鉴定?能否不按照现在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和考核作家?这些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
3.写作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
我们都知道,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最缺的就是写作任课教师。一方面由于写作是个小学科,在高校不受重视,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停开写作课;另一方面写作课也确实难教,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仅仅是学历的问题,更主要是写作实践能力问题)。因此,专业的写作教师奇缺以及高校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才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加大既有写作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写作教师培养力度是当务之急,开设写作专业硕士学位也应该是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据笔者所知,目前几所著名高校招收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基本是挂靠在其他学科招生。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希望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希望这个愿望能早日实现。就我们的实践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家与其他写作课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承接关系,怎么样在他们的带动下尽快成长起来,尽量缩小与他们的差距,起码能较好满足培养卓越人才的需要,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学生的学制问题
就目前国内高校来看,培养创意写作人才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本科阶段培养的还不多,只有少数高校将创意写作设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我们的前期探索也仅是招收少部分的学生作为优秀人才来培养。怎么样面向更多的学生,是否设立一个新的专业都还值得探讨。另外,虽然我们面向全校学生招生,但大都是凭兴趣和爱好来学习的,至多就是个写作提高班,学生没有学分,老师的工作量也有限,怎么样从第二课堂上升为第一课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驻校警务室公开制度
驻校警务室警务公开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驻校警务室建设,确保警务室民警、协警能正确履行职责,密切警民关系,公正执法,公道办事,服务师生群众,自觉接受监督,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1、民警和协警要严格廉政建设规定,公开各项办事制度,自觉履行职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
2、公开执法程序,保证做到执法为公、执法为民,绝不违反法律规定滥处滥罚,侵害师生群众利益。
3、设置警务公开栏,公布接待时间、办事指南,公开民警和协警的姓名、照片、职务、警号、联系电话,方便师生群众办事。
4、对举报的违法违纪案事件,必须公布和通报查处结果,对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予以研究,公开答复。
驻校警务室民警职责
1、做好基础工作: 全面掌握、准确登记学校学生底数和基本情况,收集采集相关信息,督促落实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第一责任;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内部保卫工作制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切实做到防火、防盗、防事故;会同学校积极参与涉校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2、掌握社情民意: 及时收集、上报涉及学校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各类信息,定期分析研判、了解学校师生家长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组织宣传教育: 配合学校和法制副校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青少年自护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有关部门一道加大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力度。
4、维护校园秩序: 严格学校周边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网吧、物种行业、商业铺面、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治安检查;积极参与学校附近交通秩序的整治工作;坚决打击学校周边“涉黄、涉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及时查处涉校治安、刑事案件;尤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格落实“五类”人员管控措施,坚决防止发生侵害师生及幼儿园儿童恶性事件。
驻校警务室协警人员职责
1、在驻校警务室民警、学校领导和学校保卫干部的指导下,积极协助民警抓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管理、治安防范、治安巡逻工作;
2、做好学校内部巡逻值守和值班备勤工作,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工作;
3、遇有重大治安问题及时报告驻校民警及学校保卫干部和领导进行处理。
一、校园警务室工作制度
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有效遏制涉校案件的发生,保障师生安全,学校设立校园警务室。
一、搭建工作平台。成立专门工作组织,校长任组长,驻校民警任副组长,总务主任或保卫科长为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成员主要由学校保卫人员组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群策群力维护校园安全。
二、健全工作制度。为了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落在实处,“校园警务室”要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进行一次定期检查,由办公室主任主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一次工作通报、一次情况分析和一次深化整改,进一步规范校园的日常防范工作,全面提升校园治安综合防范能力。工作留有痕迹,并通过健全工作制度,密切配合,抓好落实,确保做到“四个必报”,即责任不落实必报、隐患不查清必报,措施不到位必报、隐患不整改必报。
三、落实工作措施。警务室工作人员要定期研究校园治安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学校内外存在各类安保隐患和突发问题,书面向有关领导汇报,积极寻求解决措施。
二、校园警务室工作职责
一、开展学校及周边的巡逻等治安防范工作,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和违法犯罪苗头,盘查、控制可疑人员;
二、案件发生后,快速及时地到达现场,控制事态,保护现场,在能确认的作案人或作案嫌疑人时,不失时机地设法进行现场捉拿控制;
三、及时准确地调解不需查处的、情节轻微的纠纷,缓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对需查处的案件及时移交派出所进行处理;
四、有警必出,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热情服务,为师生排忧解难;
五、发生火情时,及时出动,并迅速报告“119”火警,全力以赴扑救并做好救护伤员和抢救物品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损失;
六、熟悉校园环境概貌和治安情况,切实掌握重点防范目标,掌握重点人口的动向;
七、积极配合各部门、科室做好治安工作,并定期向领导报告工作情况;
八、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守工作岗位,文明执法,掌握并正确运用法律条款。
三、进入校门管理制度
学校门卫制度是对一切进出学校的人员和物质进行有效监控和严格管理的制度。包括进出人员证件查验制度、外来人员如入校登记制度、会客制度、车辆准入制度、物品出入查验制度。
(一)进出人员证件查验制度
1、本校教职工凭学校统一制作的工作证进入学校,本校学生凭校牌进入学校。
2、门卫室应认真查验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的相关证件,严禁不明身份人员进入学校。
3、对拒不出示证件或不能证明其身份的外来人员,学校门卫室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4、上课期间,学生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时,必须持有班主任老师签字同意的请假条,门卫室对照学生证查验后方可放行并将假条存档备查。
(二)外来人员入校通报、登记、引领制度
1、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必须在门卫处进行登记,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必要时,要求外来人员将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放在门卫室,待离校时领走。
2、对拒不进行登记的外来人员或登记内容与事实不符的,门卫室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三)会客制度
1、学校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原则上不会客,确因工作需要会客的,需由教师本人到门卫室确认和登记后准予进入。
2、学生家长到学校找教师交流或了解学生情况时,需由教师本人到门卫室确认和登记后准予进入。
3、学生家长要进学校找自己的孩子或其他学生,只能在课间由班主任老师陪同并登记后进入。
(四)车辆准入放行制度。
1、学校在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应关闭好校门,严禁机动车辆进入学校。
2、教职工车辆进入学校要先与门卫室打招呼,并按学校划定的停车位有序停放。
3、上级视察工作或确因工作需要进入学校的车辆,需经学校领导同意后,在学校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停放到指定地点,禁止鸣笛,限速行驶,确保师生安全。
(五)出入物品查验制度
1、门卫室对进出学校的外来人员携带的物品进行登记,对可疑物品要进行查验,严禁易燃易爆、剧毒、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
2、门卫室对带出学校的大宗物品进行查验,凭学校签署的大宗物品出校通知单,查验核实并登记后方可放行。
3、门卫室要加强对带入或带出学校的可疑物品的盘查,确保学校和师生的人身安全。
四、警务值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要按照规定时间交接班,做好值班记录,监守岗位,及时开关校门。
二、对外来人员要热情接待,问清来由,并填写好来校登记表,做到不随意放行,也不与外来人员吵闹。
三、严禁车辆在上课时间进入校园,确因办理公务进入者,经许可后方可驶入,并按指定地点停放车辆。
四、对携带、运载物品出校门人员,要严加盘问,见证明信后方可放行。
五、严禁小商、小贩和拾破烂者进入校园。
六、值班人员在中午、下午放学时间负责检查、维持学生放学路队秩序。
五、巡逻制度
为认真做好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的人身安全,创建一个安全、安定、文明的教育环境,特制定治安巡逻制度如下:
一、巡逻人员要按时到岗,尽职尽责,做到不迟到、早退或无故离岗。
二、巡逻人员要在早、午预备铃前和课外活动等时间对校园内外进行巡逻,检查有无违法乱纪现象及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三、巡逻人员要对每天的巡逻情况及时做好记录,以备查找。
四、若遇到特殊情况,要妥善处理,并及时向领导汇报。驻校警务室警务公开制度
驻校警务室工作制度
1.预防、发现、处置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治安、刑事案件和突发事件。
2.民警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到警务室开展工作,协勤24小时在警务室工作,每月在校园内共同进行一次公共安全检查。
3.搜集、掌握校园周边重点人口、违法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患者的情况,建立档案,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各类事(案)件发生。
4.与学校整治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解决影响教学秩序的具体问题。
5.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校园内部、周边的不安定因素,并妥善予以处置。
6.在校园内开展安全防范,法制宣传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7.检查指导校园保安、协警的工作情况,依照规定履行职责。8.严格依法办事.热情服务师生,为师生在办理户籍、证件等方面提供帮助。
驻校警务室工作报告制度
为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警务室民警和协勤自觉履行职责,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1、警务室每日向学校及周边群众通报一次工作情况,通报内容包括:法案情况、案件查处情况、纠纷调解情况、校园周边治安形势、防范情况等。
2、警务室民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向学校、法制监督员师生代表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听取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打击、防范、服务、管理等方面具体的整改措施。
3、警务室民警每季度积极主动向派出所领导书面汇报一次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工作情况,研究商讨警务室下一步工作重点,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4、警务室民警每学期向学校师生进行一次述职述廉工作报告。
5、适时研判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遇到热点,难点和复杂的治安问题时与学校共同向上级报告,研究对策。
第三篇:北大招“创意写作”硕士能培养作家吗?
北大招“创意写作”硕士能培养作家吗?
郑重
据凤凰网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欲培养作家引争议。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年招生目录显示,本届北大中文系共招收硕士90名,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生44名、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40名。
应该说,这是个很高端的想法,北大中文系招“创意写作”研究生,要培养作家,这个愿景是很打动人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们也是很有学术水平的,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那就是文学来源于生活。
作家是不能培养的,文字工作者是可以培养的。作家创作虽然离不开文字,但绝不是一般的文字工作者可以胜任的,作家不是流水线上制造的标准件,用一个模式、几本教材就能面世,更不是门客,不能圈养,不能缩进学术的象牙塔里,他们应该是独立的思想和性格个体,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不应该搞研究,不应该被修辞和语法的条条框框所制约,而是应该积极参与生活,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背景和思想感情以及实际体验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伟大的作品,真正不朽的作品,不是靠一时冲动、靠苦思冥想、靠闭门造车就可以写的,更不是靠学校教出来的——说得通俗些,还需要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我有一个北大毕业的朋友,他说当初入学的时候听老先生训话,上来就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能做到读几年闲书养一点浩然之气,已经善莫大焉。北大教授除了曹文轩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之外,其他人主要是搞学术研究的,真正是作家的大概凤毛麟角了,因为作家不是写论文论著,而是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之类,非常需要生活的体验和感知。让一批毫无文学创作经验、单纯搞学术研究的教授去教实践性的技能,恐怕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诚然,可以请一批作家当客座教授,但创作经验和个人阅历不是可以复制的,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著名的科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真正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也绝对不是在象牙塔中,在享乐安逸的环境下、一边学着教材,一边玩弄文字就能成功的。
笔者以为,真正的作家需要生活的历练和苦难的考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唉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例如,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忍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踏遍青山,遍尝百草,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
在人生道路上,作家要表现人生和社会,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逃避了,躲进象牙塔里无病呻吟,只有强者才能挺立。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23岁因患甲型脑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头部僵直,动作艰难。1978年,一场大病又彻底破坏了他的说话能力。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残障所征服,他顽强地克服了病残带来的无数困难,坚持用颤抖挛缩的手,忍痛一笔一画地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创作。
张海迪的事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由于高位截瘫,丧失了腋部以下的全部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说:“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于是她练习写作、唱歌、学外语,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终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位截瘫坐轮的研究生。她不仅攻下硕士课程,还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她受到世界各国邀请去作报告,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人生道路上,哪里没有险阻?谁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呢?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永远做个强者。而要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还得从思想修养、性格和文化修养着手,从锻炼意志着眼。相反,缩进象牙塔里,靠着书本知识来圆自己的作家梦——那永远只是一个梦而已。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饮料的过程。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制造标准零件。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高校以“创意写作”的形式,打着“培养作家”的旗号,似乎搞一个专业就可以批量生产作家了——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人和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工业流程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置之度外。而制造作家,也成为了工业流程化的重要一环了。
现在我们的许多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如此看来,北大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未必好。培养作家不能靠圈养,更不能靠批量制造,真正的文化大家不是这样做事的,未来的作家不是仅靠如此安逸舒适的象牙塔环境就能造就的。
第四篇: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
新作文研讨课
课题: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适用于五、六年级)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本案设计,试图引用“头脑风暴”这一技术,引发儿童大胆想象,创意写作。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而现在则成为无限制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并运用“头脑风暴”法,大胆想象,体验“头脑风暴”在想象性表达中的作用。
2、尝试围绕“创意”点,运用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将想象中的事物介绍清楚。
3、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课前准备:
1、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师)
2、搜集有关图书馆的资料。(学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览创意无限的图书馆。
1、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2、小结。
3、走进创意无限的图书馆。
二、新课引入。
1、引入课题: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
2、了解“头脑风暴”是什么。
3、“脑筋急转弯”游戏。
4、大胆猜一猜。
三、观看视频。
1、提示:仔细观察细节和特点。
2、看视频。
3、学生汇报。
四、写作教学。
1、揭晓(大胆猜一猜)谜底。
2、说一说。
(1)视频中的智能卡有什么作用?
(2)智能卡是怎样驱动椅子的?
(3)视频中的椅子有什么特点?它适用于哪些地方?
3、片段欣赏。(边欣赏边记下关键词,思考写作方法。)
4、进行头脑风暴,畅想智能椅更美妙的功能。
(1)学生进行畅想,动笔记下自己的创意。
(2)汇报创意。(鼓励学生畅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小结学生的创意。
5、创意写作。
(1)明确写作任务:捕捉灵感,畅想图书馆的新智能椅。
(2)出示写作要求及习作小贴士。
(3)学生根据习作任务和要求进行创意写作。
五、写后修改。
1、出声朗读自己写好的作文。
2、读后思考:新智能椅的特点是否介绍得清楚、具体?新智能椅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否得到充分描述?
3、修改觉得不够好的地方。
2014年5月
第五篇:医院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制度
医院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
XX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设有34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开放床位1264张;有26个硕士点、27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57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2人。
医院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门急诊量逐年上涨,床位数随着新外科楼及新门诊医技大楼的建成而扩大,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人员数量随之增加。截至2009年12月,医院拥有正式在编职工2295人,派遣及合同制职工1101人。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重要作用,充分依靠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医院发展出谋划策;如何将高学历、有抱负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为一流人才,使其成为科室和医院的骨干;如何选拔确定学术带头人,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梯队,为医院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等,都是关系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医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医院自身后备人才的培养,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重点引进,推动优势学科发展,构建优秀合理的卫生人才梯队,为医院实现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本文介绍了医院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有关情况。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设立专项基金
(1)“种子基金”和“中青年骨干基金”。为鼓励尚未获得院内外课题资金资助的青年骨干开展初期研究,医院先后设立了种子基金和中青年骨干基金。种子基金以项目启动为目的,资助对象为青年骨干。获得种子基金的科研人员在取得一定阶段性研究成果(如发表相关SCI文章)或结题评估优秀的基础上,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可申请获得中青年骨干基金,以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中青年骨干基金获得人员结题后,医院将择优推荐和帮助申报院外人才培养基金,如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的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北京市科委新星计划等,努力使科研工作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种子基金和中青年骨干基金的设立,激发了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支持。医院既在他们的起步阶段给予了必要的资助,又通过严格的研究成果评估促使他们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展到能够申请到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水平。因此,这不仅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医院储备科研项目、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2)“优秀中青年留学专项基金”。为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医院自1999年起设立了优秀中青年留学专项基金,从医院“百万人才基金”中支出,用以资助优秀中青年人才出国留学,开拓视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该项基金要求申请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医教研水平突出等。根据所去国家不同,每人可获得所去国家6个月的基本生活费及往返旅费资助,1999年至2005年每人资助金额不超过5000美元,2006年后提高到不超过7000美元。自1999年基金启动至今,共有82人获得资助,分别去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进修学习,现这些人员大多已成为医教研、护理、管理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3)“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公派出国进修6个月以上或自费在国外留学1年以上者,回国后1年内均可申请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由人事处负责受理申请,科研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者每人可获得1~3万元资助,用以开展新课题。自1999年以来共资助了77人,其中多人在这之后又获得国家级、部级、市级等多项科研基金,对推动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培训与交流
(1)在职学位提升。医院鼓励、支持优秀青年骨干在职攻读学位,近几年每年新增近50人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对于非临床专业,特别是职能处室的骨干人员,医院还按相关规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自1999年以来已资助近20人攻读在职学位。
(2)对外合作交流。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医院定期安排人员到国内优秀医院优势学科进行学习和交流;每年定期上报出国计划,鼓励科室有目的地派出骨干人员到国外著名医疗机构学习先进医疗技术,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3)青年骨干轮岗。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医院决定对职能处室管理岗位人员,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管理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骨干,进行有计划的岗位轮转培训。相关人员可选择2~3个职能处室,每个处室的轮转时间为3~6个月。自2004年实施以来,在已完成轮转的25人中,有7人已经走上科室副处以上管理岗位,有10人在轮转之后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
推动人才梯队建设
1.成立教授委员会
由医院终身名誉所长(主任)、突出贡献专家以及二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组成,参与医院重大事项的论证与决策,指导并参与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并参与医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评估等工作。
2.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为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首先由学术委员会有关专家对拟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进行答辩与评审,评审合格的人选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确定,必要时进行民意调查。近几年来,医院引进的学科骨干人才,多数在科室中担任主任之职,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表现出色,而且推动了医院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制定《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遴选与管理办法》
该办法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进一步做好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该办法规定,坚持德才兼备和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重业绩的原则,坚持合理设岗、公平择优,依据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及现有学科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每个学科分别设1~4个后备人选和青年学术骨干人选。遴选办法与程序为申报推荐(含自荐)、专家评审、院长办公会审议确定。对后备人选的培养,采取学科建设责任教授模式,由学科带头人或指定学术带头人担任责任教授,对培养对象进行“传帮带”,同时充分发挥本学科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使后备人选尽快脱颖而出。在院内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时,对后备人选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在院内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并通过优先向国家与国外有关项目推荐、在医院“百万人才基金”内优先支持等途径,支持青年学术骨干进行出国研修、培训等活动;加强课题基金申请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根据工作需要,在院内或科室内适当安排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进行相应的管理岗位培训,使其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原则上4年为一周期,每2年进行一次全面考评,及时筛选调整,动态管理,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评议连续2次考核不能达标者将退出后备人选。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医院人才培养体系已逐步完善,培养成果已初步体现,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各类专业人才均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医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卫生人力资源国家合作与促进会议召开
本刊讯 6月23日,美国国际开发署、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等全球卫生工作者联盟(GHWA)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全球卫生人力资源国家合作与促进会议。会议讨论了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和责任、国际资助机构的潜在作用等有关加强和协调国家层面卫生人力干预措施的一系列议题,并分享了卫生人力资源相关观点和经验,计划通过国家合作与促进机制,在加强和促进各国卫生系统合作上做进一步努力。
据悉,GHWA成立于2006年,一直致力于推动卫生人力战略宣传,促进知识传播,以凝聚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卫生人力挑战。今年是GHWA成立四周年。(周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实施与完善
文◎佘 义 吕茜茜
绩效管理和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不仅是一个种属关系,而且有着值得深入研究的内涵。绩效管理是上级管理者与下属之间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过程,也是就目标设定及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是指针对有科研能力的、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群体,所实施的绩效管理。这种绩效管理的要求是要基于单位实际情况,突出“科研”这一特点。
设定原则
科研院所设定绩效管理目标时,首先要找到科研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涵盖绩效管理概念总体内容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要突出科研性、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这样绩效管理才会产生良好效果,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科研院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突出科研性
突出科研性是指要抓住科研职工队伍的特点,抓住科研事业任务、发展前景的特点。比较而言,科研院所的职工群体,需要更多、更高的社会尊重,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他们的工作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因为科研工作有着明显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其研究成果可能会突破许多人类未知的领域。科学研究事业是一种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创造生产力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宽松、更自由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关突出科学性、向科研工作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些内容和特点在设定绩效管理目标时均应加以考虑。
2.突出科学性
突出科学性是指制定的各项绩效管理目标要恰当、合理、适度。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关系到科研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关系到对科研人员及其工作的评价,是一项非常敏感的工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慎重研究。要尽可能地实现绩效管理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恰当性、适度性,就必须在总体绩效管理目标和科研任务的覆盖下,将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和细化,使之与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相吻合,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绩效管理具体目标的设定。
3.突出可行性
突出可行性是指在设定绩效管理目标时,要注意到有的指标可以量化,有的则不能或不适宜量化,例如工作态度、探究精神、团队意识等等。这就需要采用量化评估和模糊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去设定绩效管理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权重设置予以平衡,从而确保对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仅有明确而切实的考核目标,而且有可以执行和方便落实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设定可行性强的绩效管理目标,才会产生管理实效。
4.突出有效性
突出有效性是指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实施,以及管理的各项程序、各个环节,均应以有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突出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不只要看绩效管理目标的整体内容,还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各项具体目标的激励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存在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细致认真地为绩效管理目标的各项具体指标设置权重,研究把握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真正让绩效管理目标可行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实现科研院所开展绩效管理的初衷。
实施程序
1.制定突出科研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考核标准
概括地讲,就是根据本单位的整体发展目标和计划,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即绩效管理目标,使职工掌握所在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需要有什么样的资源支持,应该运用什么工作方法;取得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不成目标要受到什么处罚等。
2.组建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熟悉工作的考核团队
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工作,不能作为临时性的工作,随心所欲地拼凑工作团队,而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常设性考核部门,将考核工作作为科研院所的日常事务,建立健全职工考核台帐和档案,监督和督促考核工作的开展和执行。绩效考核是领导和职工共同关心的事,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考核执行工作应由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熟悉考核工作的人员承担。这些成员应是考核的实施人、被考核人和单位领导三方都能接受的。只有这样才具有考核的权威性,绩效管理结果才具有更高的公信度。
3.把握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过程
(1)做好考核准备和动员——考核人员准备好考核资料、表格以及考核中有关问题的预案;被考核人员需要提高意识,端正态度,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考核的过程中来。
(2)掌握考核中各类科研人员的特点和差异。
(3)采用集体活动和个别工作相结合的形式。
(4)搞好考核工作的总结和收尾工作,以提升考核的激励效能,尽可能地提高有关人员对考核结果的认可程度。
4.加强考核过程及结果的信息反馈
考核不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检查,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评议或处置,而是双方共同发现问题、讨论改进和推动工作的过程。所以双方要围绕共同的任务、共同的利益这个基点,就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考核的实施过程、考核结果等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加强相关信息反馈,从而使绩效管理更具指导性作用。
5.以考核为手段,以激励为目的,推进绩效提升和业绩再造
绩效提升和业绩再造是考核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管理层和被考核者应共同针对考核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查找原因,确定改进方向和改进重点,做出具体的方案,并付之于实施,以达到绩效提升和整体业绩再造的目的。
动态完善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与时俱进,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在延续和循环中实现不断改进与完善,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应依据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结构的更迭、科研任务的进展等,相应调整其内容,使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目标在每次考核时都适用于当时的工作任务、人员状况、科研事业发展特点。
科研院所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实施和完善应该是一个动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考核是日常工作的延续,日常工作是延续着的考核,要把考核和具体工作融为一体来认识和实践,促使绩效管理发挥最佳效能。